《传统文化的三大谜团》读后感

时间:2024.4.21

《传统文化的“三大谜团”》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的虽然不是很多,但作为自己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闲暇时间看到了这篇文章——传统文化的“三大谜团”让我有了很大的感触。

在文章中,作者提出了最为很多人大惑不解的三个重要问题:为什么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没有在近代中国形成?这的确让人很是不解。作为一个发展了数千年的文明古国,从没间断过的文明却让中国从世界的领头羊变成了任人欺凌的贫穷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究其原因,其实于中国的五千年文明是分不开的。

在文章中,作者指出科技革命没在近代中国发生的很重要的原因是:1.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精确验证和数理逻辑。2.小农经济基本不需要任何科学。3.科举制度扼杀了学校传承科技成果的动力。4.国家正统理论蔑视科学研究。就这四点来说,我觉得也是很有道理的。古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很推崇文学的时代,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很有成就的文人大豪,就算是朝廷选拔官员也是经过科举考试进行的,而所谓的科举考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考定终身。对于文章的要求是不需要什么数理逻辑和精确验证的。我们讲究的是朦胧和各种修辞来表达的,但科技革命对事物的精确度是有很高的要求的。虽然古代也有数学,但那时的数学多用来记账和管理用,深入的研究根本没有人去做,古时候的人们只要能用就好,是从来不会去深究的。中国的发展很多是靠经验来进行的。,根本是不需要什么科学来指导的,并且在古时候的中国,对于一项新奇、省力、高效的方法,很多人会认为使用的人们是为了偷懒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的发明很少会推广开来,并且中国人比较守旧,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和转变都有种抵触心理。加上古时候的中国教育并不普及,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才有资格.学习,这也是导致科技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的很重要原因。

但是对于文章中有的地方我却也是有不同意见的。在清朝时期,一代帝王康熙的数学应该来说也是非常让人敬佩的。那是的他就已经意识到科技的伟大之处了,但随着年纪的老去,他最终也没能把那些自己所学交给后人。

为什么市场经济没在近代中国形成?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会很清楚的。 在古代,人也是分好多种的,而商人的地位确实最末等的,那时的中国,商人即使富甲一方也不会受到国家的尊重。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无商不奸”已经成为他们的代名词了。即便自己生意做得再大,只要官员一个不开心,被抄家流放的多不胜举。

庞大的利益每个国家都是不会放过的,自然在古代很多商户都是官家经营的,没有什么规章制度可以依据,完全是垄断政策。垄断下了任何经济和社会都不会快速发展。

就是在世界都在快速发展经济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对于商人也是极其残忍的:乾隆皇帝对华侨海外经商极端歧视,1740年荷兰发生血案,屠杀数万华侨,荷兰当局非常害怕中国政府报仇,专门派代表团来华道歉,没想到乾隆皇帝竟说:“我对这些贪图发财远离祖国,舍弃自己祖宗坟墓的不肖臣民并无丝毫的关怀。”中国此后甚至对归国华侨处以极刑!如此让人发指的政策让当时的商人都禁锢了自己的思想和大胆尝试,让中国更是与世界隔绝。还有的华侨则是不再回国,在国外发展自己的事业,相信成功地更不在少数。中国历来以天国自居,对于外来的科技文明嗤之以鼻,根本不予学习,而且对很多送来的新科技不是不接纳就是放在空闲的所谓宝库里无人问津。

市场经济的理论硬核是法律保障、平等竞争和对外开放,但傲视万国的中国皇帝则认为,连外国政府也没资格和天朝帝国讲平等,更何况国内商人?

官场专制体制的弊端造成历代政权逐渐趋于黑暗腐败,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崩溃、社会动乱和科技灭绝,导致女真、蒙古和满洲少数民族乘虚而入雄居中原,导致中华帝国惨遭诸多外国侵略者蹂躏。发达国家历史证明:只有民主制度才能保证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那么是什么使民主政治没有在近代中国成功呢?

中国的儒家思想教导人们:人之初,性本善。几千年来中国倡导的都是性善说,他告诉人们只要肯努力,一切都是用可能的,但在古代的君君臣臣之说却与

之相违背。在皇帝面前,大臣是奴才;在上司面前,下级是奴才。整个国家充满奴才,焉能产生民主?而西方的封建社会,类似中国周天子与诸侯国的关系,其专制是分权的专制。西方商业文化的契约精神更是后来民主制度与平等权利的基础。民主政治理论的核心,是对官员品质和才能的怀疑。

在我看来,社会的发展是要在不断地创新,学习中进行的。但在近代的中国,专制的封建统治扼杀了多少人的创新和思维,让人一直原地不动的重复着前辈的步伐。每一朝的皇帝都是养在深宫之中,对于自己要管理的国家根本都没有什么概念,全是别人告诉他的,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那么在他领导的社会如何发展,不发展的社会制度又如何改变,因此,民主对于近代的中国来说只能说是一个奢饰品。并且那时的中国对神佛的忠诚度达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但皇帝历来都是在神佛之上,是天生的龙之化身,在这样的情况和信仰下,要让中国进行民主制,我想不至当朝领导不同意,就是老百姓也不敢苟同吧。

其实说了这么多,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五千年不间断地文明让我们失去了某些奋斗的力量,让我们经历了太长时间的封建时期,长时间的封建文化在来百姓的心中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让我们在我们自认为强大无比的天朝安逸的生活。历史悠久的文化使我们的骄傲,但又何尝不是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的顽石呢?


第二篇:学习传统文化感想


学习传统文化 关键在于感悟和体悟

儒家要我们首先修身养性,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讲 悟道、求道、体道、行道, 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导我们:利己、利人,功德圆满。

这三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先要求我们自己明明德,摆脱了身心痛苦,悟了,获得了大的智慧,然后再去做事,帮助他人,影响他人,造福社会。

而国学经典,是古时圣人的生活感悟和智慧、生命体悟和经验,他不是普通的知识。学习传统文化,不能仅仅把它学术化,按照西方哲学的模式 进行 逻辑思辨或者在那儿搞训诂。这样做会把本来生动鲜活的国学,变成 干巴巴,枯燥无味的 远离生活的死物。

所以,学习国学的关键在于静心,反观自己,观察别人,洞察社会,顺应自然,感悟生活,体悟生命,获得对生活、对生命的交透彻的认识,获得大较高智慧,使我们能够身体安康、精神愉悦、心灵安顿,获得快乐充实的一生。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传统文化凝聚了五千年来所有人的智慧,我们的先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现实当中,与时代结合,让五千年来祖辈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熠熠生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我龙的传人背后的悠久历史带给我们的力量!

自汉武帝时代起,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教育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现注释如下:

一、孝: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

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孝”字是会意字。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

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更快乐,生活更圆满。

在新时期孝的含义更加广泛,概括起来有三种:首先是对父母的孝 ,要孝敬父母;其次 ,是对国家忠诚;最后,是通过孝敬他人使自己的人格、品行得到升华,这也正是“孝”的最高境界。

二、悌:悌是会意字,一个“心”字,跟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尊敬顺从。而哥哥对弟弟要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兄弟者,手足也。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假如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所谓“三岁看老”,三岁的孩子谦逊知礼,其后必有大成。所以兄弟之间要懂得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毕竟“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由此推及,周围的人也会融合为一家人,正如106岁的新加坡“国宝”许哲女士所说:“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

《弟子规》中“首孝弟”确实是教育的大根大本。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关心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中国老式住宅的大门上往往有这样一副对联:“忠孝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意思是说,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不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本书就有多处列举“孝廉”出身的人物。

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才是知识的传授。《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因为“不孝父母,读书无益”。

三、忠: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表明“心正”,一个人的心不偏不斜,是为“忠”。换句话说,就是经典里面讲的正知正见。你的言语出之于正知正见,亦为“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诚实不欺骗别人,我们与人交往要有诚信。民无信不立,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不妄语,不轻诺,言既出,事必行。

五、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应学会礼仪,以礼待人。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正义感。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贪污,廉洁自律。我们做事情应当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思想上以清廉为乐。

就我们社会里的官员来说,首先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真正认识到,官是人民的公仆,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在思想上以勤政廉政为乐,以贪污受贿为耻。同时,要建立好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体系,保证官员的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在行动上耻于“贪”。这对“拒腐蚀,永不沾”,也许是最好的药方。

八、耻:是说做人应懂得知耻、要有羞愧感。孔子曰:“知耻近乎勇”,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

更多相关推荐:
传统文化读后感

读中国传统文化读本有感读诗歌有感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华传统文化读本读这本书可以加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学习中国文化用中国文化规范自身的行为做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参与者宣传者做讲文明讲公德的文明小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第一小学四年五班马宁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她是中华民族生息不竭的动力更是中华民族奋进的源泉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后我在为人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读后感--胡染林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读后感枞阳镇石岭小学503班胡染林读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后我深受启发它像一个无声的长者教会了我许多道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是说君子饮食不要求满足居...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感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后感想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老师的知识渊博和广泛深刻而有趣的例子上课的轻松与快乐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选修课选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自己想了解自己祖国了解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几千...

张伟-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 20xx0128

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张伟请从课程中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结合实际情况做简要阐述内容要求言简意赅单题字数在300500字左右1请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结合自身经历阐述其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并与实践运用结合的必要性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读后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读后感四年级六班邹嘉诚读了中华传统文化这本书我的震撼很大更深的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这本书介绍了剪纸艺术戏曲皮影等内容作为一名...

中国传统文化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中国传统文化之朱自清讲国学读朱自清讲国学笔记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大师讲国学的系列丛书章太炎王国维梁启超朱自清吕思勉版本的书很是畅销凭着对朱自清本能的崇敬我选择了朱自清注的朱自清讲国学一书细览开篇季羡林的代总...

《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听课感想2

文化的积淀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听课感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人文传统刚健自强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些精神在今天看来都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当前我国正...

重读传统文化——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

重读传统文化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姓名学院班级学号摘要有幸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觉得政治化因素颇多略微遗憾然毕竟是一个时代思想的进步令人稍有感触不失为一本好书关键字中西文化儒家思想时代的变更正...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有感而发

传统文化故事有感而发最近这一年看过的报纸和杂志以及电视里也开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看过后自己也深有体会再加上幼儿园老师让我们看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及每天诵读的弟子归更加觉得老祖宗的东西在我们这代不能再丢了当我...

传统文化在台湾——读《千江有水千江月》有感

传统文化在台湾以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为例再读千江有水千江月再一次感动于作者笔下的布袋镇感动于布袋镇乡人的淳朴之风那份古礼那份旧俗莫不让我让更多的读者心心向往再多的烦忧也唯剩下满满的温情浅浅的宁静记得首次看完这本...

传统文化三大谜团的读后感

传统文化的三大谜团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以后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也只是了解了一点皮毛不过好奇心还是有很多的最近新看了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有所感触作为一个拥有不间断的五千年历史的古国按道理来说现在的中国应该是世界上...

传统文化读后感(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