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四世同堂》之感想

时间:2024.4.20

浅谈读《四世同堂》之感想

11100218 赖通伟 自从在现代文学的课堂上看了由老舍先生的小说《四世同堂》改编的电视剧《四世同堂》之后,这让我想起了我当初读这本书的那个夏天……

《四世同堂》是老舍最著名的长篇小说,这部百万字的巨著描述了卢沟桥事件爆发的一九三七年至日本投降的八年间北京普通市民遭受到的残酷压迫与统治,以及他们面对生与死的自尊与自省。这部小说的创作始于一九四三年,当时老舍住在距重庆不远的北碚,写一些宣传抗战思想的短篇小说和剧本。在战争爆发之前老舍就打算写一个家庭的故事,反映旧家庭因社会变化而引起的变革。一九四三年底,老舍夫人设法离开了被占领的北京,带着孩子历尽艰辛来到重庆。在夫人的叙述中,老舍了解到日本占领下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苦难遭遇。于是他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希望能借此传播抗战的力量。.

《四世同堂》是我读的最过瘾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书籍,没日没夜的看了几天,给我的冲击却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小说所述的故事发生在北京一个距护国寺不远的"小羊圈胡同"。祁家守旧的祁老人与儿子天佑、孙子瑞宣、瑞丰、瑞全及曾孙小顺儿、小妞儿四代人同居一院,这四代人中的上下两代人分别代表了新旧两个世代。祁老太爷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他怯懦地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当日本人打到北京时,他也认为只要准备一些粮食与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万事大吉。都快当亡国奴了,他还想着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尽管自己只是平头百姓,心里却总忘不了把人严格的地分为尊卑贵贱,忠实而真诚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向来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的领受"训示";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呤受日军凌辱的遭遇,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懦弱、拘谨、苟安。祁老人的长孙瑞宣大致也属于老派市民,但他是较年轻的一代,在他身上集中了更加深刻尖锐的矛盾。他受过现代的教育,有爱国心,也有某些现代意识,但他又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氏大家族的长孙,在他身上体现着古老的北京文化在现在新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与困扰。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瑞宣虽然终于"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但小说中更多表现出他的性格矛盾和无穷的精神苦恼。三孙子瑞全对那个变化的社会做出的反应与选择的道路更为积极一些,他未婚,在国难深重的时候他离家参加了抗日组织。瑞全可以被视为摆脱了传统束缚的新一代的代表,老舍将这位年轻的革命英雄作为善的道德倾向的例子。二孙子瑞丰是一个没有道德脊梁的软弱男人,他是一个投机分子和趋炎附势者,他的懦弱和巴结权贵的欲望导致了他的死亡,在哥哥和弟弟之间长大的他,即不受传统道德的约束,也不盼着新的社会秩序。

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八年的厚重写在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给中国留下了无尽的伤痕。 说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汉奸”是可悲的,因为

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怜人。其实,他们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本人的撤离而亡,他们存活在很多人的潜质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同了,“汉奸”不流行了,不流行并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钱老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俨然为书增加许多铿锵之力。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

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着《四世同堂》,你会更加确信自己对日本人的恨。然而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又是无助的,新旧社会的交替给人带来的迷茫是无尽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来。

《四世同堂》虽然以祁家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其对众多人物的描述已经远远超过家的范围。老舍将一条典型的北京胡同"小羊圈胡同"的居民个性化,描绘了北京日常生活的全景,如棚匠刘师傅、洋车夫小崔和剃头匠孙七,当他们面对战争的动乱时,为了生存而努力和冒险。老舍在作品中流露出了对他们命运的深切理解和同情。小说中的人物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老舍以明晰的笔触将其缺点和优点个性化。战争和日本人在小说中没有直接表现出来,他们只是被提起或评论到;战争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它的出现引发了一个病态社会的种种问题。《四世同堂》是一部民族的痛史、愤史,它在决心自食于民族积弱的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昭示着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气和无畏气概。

一本书往往都是当时作者自己对社会的一种认识,有喜有忧。时势造人,不管我们活在哪一个年代,我们都应该清楚这个国家是怎么样的,社会是怎么样的,而我们自己又是在一个什么位置,应该如何做好自己,在国家、社会、对家庭找到自己的任务。


第二篇:论《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的思想觉悟

————小论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历时五千年未曾断绝并且推陈出新的文明,成就了这一文明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在从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学文化中,很多都是启迪心智并让人终生受用 并孜孜不倦去研读的文学作品。

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里,唐诗、宋词、元曲皆因运而生,这些文学作品也都是符合当时社会的进程的,但自明清以来,除四大小说以外,很难有再登峰造极的作品出现了,无疑这是社会的责任,同时也是因为没有一种好的思想文化的冲击所造成的消极结果。不过,在封建制度彻底宣布瓦解的时候,在民国初年,却出现了一种新鲜的文化思想,这种文化思想如同人的血液一样,在潜移默化之间督促着中国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这种文化就是伟大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在民国初年,或五四前后期,也就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从立意还是构思无不深刻披露出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与人类思想的进步,可以这么说,产生的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最最有代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其价值也是历久弥新。

换言之,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谓“先进”是一个历史的尺度,必须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反帝反封建是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反帝反封

建的文化,它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无疑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真理,是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寻觅而最终找到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指导下的文化建设当然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并为他们所拥有,无疑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方向。

《四世同堂》可谓是一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它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真实描绘出了普通市民在沦陷中的北平生活的暗淡画卷。整篇故事开始于抗日战争之前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结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美丽时刻,而期间人们经历的便是那个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练自己的时光。

就是在这段时光里,各种文化和思想不断冲斥着人们的头脑,有的干脆就接受日军的风暴式洗礼,成为彻头彻尾的日本人的走狗,如大赤包、冠晓荷等人,又有的奉行中国传统几千年的中庸之道,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如马老寡妇,再有的就是阿Q式人物的精神胜利法,为人处事,无孔不入,龌龊致极,如祁瑞丰等人。但是却有一种这样的思想,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不知不觉地稍然生根,次而发芽,然后逐渐成为一种新式的科学思想,并在国人心中广泛蔓延,最后由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思想是属于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是符合中国的发展规律的,诞生出这种思想的就是伟大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可以肯定的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内容和形式。这种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中华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色,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结合,但并不排斥外国的进步文化,而是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

故事的主人公祁瑞宣是新民主主义思想的较早实践者,他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第三代,既有从老一代市民身上留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新式教育,这就使他的内心和行动都充满了矛盾。他始终带着沉重的历史和家庭包袱,他既想“尽孝”,又想“尽忠”,只得在不能两全的境地中优柔寡断,苦闷不已,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家庭观念与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可以说他是一个敢怒不敢言的 “忍者”形象,不过,幸运的是他的思想中爱国思想还是占主导面,因此,最终是在新民主义主义思想的召唤下,摆脱心理阴霾,配合老三搞地下工作。他也终于还是从矛盾、苦闷中得到解脱,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另外有这一伟大思想的是祁瑞宣的三弟祁瑞全,与其说祁瑞宣的思想是在长期懦弱与愤恨中发泄出来的,而老三祁瑞全则称是为这个时代活力的象征,希望的所在。他是敢于反抗日本人的中国人的代表,其勇敢,机智,果断和日渐的成熟,使每个中国人都感到激动和欣慰,虽然他只出现在故事的一前一后,但他抗战的身影却始终伴随着我们,直到胜利。书中写到其他的一些愤而反抗的人如刘棚匠、小崔等,

都是一些社会的最底层百姓,他们长期忍受着日本人的铁蹄压迫,在经过漫长的思想斗争以后,毅然走上反抗的革命道路,可以说他们都是一个具有新民主义义民族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

从《四世同堂》几个不同阶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中,我们不难发现,书中所贯穿的这种意识是民族的,这种民族意识并不只是局限性的,而是存在于全民族各个阶层各个人群当中,它不被任何的东西所阻拌,也同样不被任何的东西所束缚,这是一种中国时代发展所具备的民族意识的体现,也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文化认识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是一个时代进步的产物。

此外,书中所论调的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它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它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在《四世同堂》里,祁瑞宣一直是一个反对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的代表者,在他身上,不难发现,他是一个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文人,不过他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这种民族文化,他没有把其中的一些封建性的糟粕和毫无科学而言的迷信思想也相应继承下来,这或多或少也算是那个时代人的觉醒吧,尤其是在文人阶级,这种意识应该可以说是初见雏形了。

在老舍的笔下,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角色,那就是同样居住在祁家旁边的日本邻居——一个衰老的日本老妇人。老舍并没有像描写其他

日本人一样把她也雕刻成一个让人厌恶的敌人,相反地却对这个角色充满了很多怜爱的元素,这种元素反应在书中便是瑞宣对老妇人的看法,因此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便是瑞宣是一个恩怨情仇分明的伟丈夫,在抗战时期,受到剥削受到伤害的还有被国人视为敌人的日本民族,当然这种伤害相比较中国而言,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但是老舍却以他独特的视角,把日本民族本身的优良之处也相应地提取了出来,这也难怪,瑞宣最后会发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慨。

有人常把祁瑞宣跟老舍笔下别一个文学形象——骆驼祥子进行对比,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祁瑞宣较之祥子高明之处,正是他最终冲破了传统文化的桎梏,摒弃了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找到了与时代、社会适应的新的文化。

其实,书中描写这种新文化新思想的篇幅,是占全书的很大一部分的,这也充分说明老舍自己本身的思想觉悟是非常高的,书中他还间接地强调是这种文化是还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四世同堂》就是取定于这新民主义义时期的样的一个特定视角,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历史,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和汉奸走狗的卑污德行,更写出了北平市民不可征服的坚强意志。

在老舍的这部长篇小说中,把民族文化和国民性格无所规避地放到日伪统治的刺刀尖下捶打检验,使民族文化精神中的病态和美德都得到较为充分的揭示,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反应了国人新民主主

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促使着当时社会的进步,督促着被压迫人民的觉醒。

就像书中的祁老人,他一生恪守礼教,奉行“和气生财”,回避政治和一切纷争,但被逼到“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事后,也居然勇敢地出来捍卫国人与民族的尊严。书中另外一个作者用浓重笔墨描写的新民主主义的觉醒者钱默吟,它由诗人演变成一个革命战士,虽己年逾花甲,却仍奔忙于抗日的活动之中,他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毅力,让所有的人自惭形秽。

但就是因为这一些人的出现,也使得书中的民主色彩更加张显得出来,在那样一个战火连天的年代,即使连半辈子活在清朝封建主义统治下的老人都起来反抗,就注定了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这种意识是要靠全中国人的觉醒来实施的,是要在长年累月不断求索真理的道理中慢慢匍匐着走向光明的。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而书中所描绘地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新潮思想,这一点在本身主人公祁瑞宣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笔者不再重复。放眼观来,读者应该可以明白了,为什么《四世同堂》不以硝烟弥漫的战斗生活为时代缩影,也不以描写敌后出奇制胜的游击战的再现作为本书线索的噱头,因为一种新的正确的有时代深远意义的思想和文化对人的冲击往往比战火纷飞的战场更具有写的必要,因为没有什么比思想和文化来得更重要,就像笛卡儿所说的,“我思故我在”,只要一个民族有了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思想文化,那么无疑,这样的民族注定很快就能走出阴

霾的,开辟另一片天空的。总而言之,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更多相关推荐:
四世同堂_读后感精选

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最著名的长篇小说虽然将近80万字厚厚的一大本可内容精彩情节紧凑是那种想要一口气读完的好书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小说开始于抗日战争之前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结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

《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百态人生老舍先生这本厚厚的四世同堂既是北平城中的百态人生亦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段厚重的历史正如老舍先生在开篇所写他们生他们死他们兴旺他们衰落在这跌宕起伏的一路上有多少人迷失方向步入歧途又有多少人不失理想奋勇...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 1000字以上

四世同堂读后感李婧永嘉县城西中学指导老师曾蕾四世同堂是我读的最过瘾的中国近代文学书籍之一了有空暇时间就看连续看来一个多星期给我的冲击却是久久不能平静的小说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

《四世同堂读后感》

人性的善恶读四世同堂有感作者杜羽焱组别第二小组其他组员桂文琪邱琳琳郑洋周鑫吉尹希雅小小的羊圈包容了大大的世界这本书诠释了人性的善与恶四世同堂四代人性格思想不同善良与邪恶的战争也时刻进行着祁老人是一个善良单纯的老...

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篇一四世同堂gt读后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置身于那战雨纷飞的地方老舍这部书中以一种朴实无华的叙述手法展示了北平沦陷区一群普通人特别是祁家四代人的生活通过祁老人瑞丰瑞宣韵梅钱诗人小文夫妇李四爷白巡长孙七...

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我慢慢吁了一口气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背负着历史的厚重仿佛自己正置身于这个颠倒是非硝烟弥漫的北平随着整本书临近尾声心中不禁感叹人的本性在经历那样一个年代承受如此多的磨练后展现得如此真实区区一个小羊胡...

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小说四世同堂读后感终于把四世同堂看完了总共有1200来页分为三部分别是惶惑偷生和饥荒真实地纪录了革命战争期间中国首都的社会现状展现了满目疮痍的真实图景最令人震撼的还是日本鬼子对中国的侵略行径特别是...

四世同堂 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记得四世同堂是在自己小学时代第一次读的不过那时候体会不是很深很多情节已经不记得了现在中央电视一台正在热播四世同堂勾起我许多感想决定重读一遍原著花了3天时间终于把四世同堂读完了很受感触终于明白为什么...

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读完四世同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面对亡国北平城各社会阶层不同人物的反应小说以小羊圈作为整个时代中国的缩影以及在朴实的文字中折射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小说中既有不甘屈服的民族气节也有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封闭愚昧...

读四世同堂有感

读四世同堂有感前几天刚刚将四世同堂全本读完感觉老舍的语言风格朴实中带有幽默小学学过不少他的经典课文养花我家的猫趵突泉林海那时我甚至觉得他的文章幼稚因为时常带着啊呀之类的语气词唉小孩子是不能领悟至美的如李白的诗歌...

读《四世同堂》有感

读四世同堂有感花了几个星期断断续续读完了四世同堂老舍真是个北京人把北平的人事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写出神韵来了书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只是平平淡淡的语言就像一篇日记一样但是这本看起来平平淡淡的书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最著名的长篇小说虽然将近80万字厚厚的一大本可内容精彩情节紧凑是那种想要一口气读完的好书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小说开始于抗日战争之前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结束于抗日战...

四世同堂读后感(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