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货殖列传》有感

时间:2024.5.2

读《货殖列传》有感

起初,我刚听到老师推荐我们读《货殖列传》时,我很迷惘。第一次听到有《货殖列传》这本书,我对它有点陌生又有点好奇,然后便心里暗自问“《货殖列传》里究竟讲什么呢?”课后,我带着好奇心把《货殖列传》仔细读了一遍,发现自己深有所感!

《货殖列传》是司马迁记录经营农、牧、工、商诸业生殖货利及相关的人物传记,体现着司马迁的许多经济主张。这一书中重视社会生产活动,认为政治上的兴衰与社会经济情况密切相关,社会经济活动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主张发展工商业,倾向于经济放任改革,反对人为干涉。

“货值”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而言,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而在这一书中,司马迁也举了很多经营致富例子,介绍了许多古代著名商业家,他们利用他们敏锐的商业头脑和丰富的商业知识来寻求利益。致富是人民的本性,但也应要求利的技巧和头脑才能致富的,致富这并不仅仅是空想的,需要付出行动才能得之。一个国家想致富,那也应该有致富之道,理财之政。

自从商业产生以后,贫富差距渐渐出现,同时因为有了差距,便产生许许多多的社会矛盾。作为以农为本的国家,古代中国一直到了清朝还在压制商业活动,商人们承受着来自朝廷和社会各方面的阻挠和压力,可以说,一个成功的商人的创业历程真的是步履维艰。士农工商中,商为最下等,其实各个阶级都要养家糊口挣取银钱,只是收获渠道不同,收获数量也不等。满足人们物资的欲望,是货值最基本的功能,这也是“致富”的意义之一,书中还通过许多事例来充分展示了致富的意义,“上则富国,下则富民”,即国富民强,一国家想要发达起来、提高自己国家的地位也应致富。

从这一书中,更让我印象深刻、让我沉思的是其致富的方法。从富国的角度而言,政府欲致富则需要重视财富赖以生产的农、工、商等行业。设置一定的经济部门;制定合适的物价,协调致富各业的均衡发展;国家统一,开通市场,开放资源。而若用今天的角度,这些富国的方法几乎属于经济的宏观政策,也值一国家借鉴其致富之道。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称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这一句完全展示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和市场经济情形,分工理论在农牧工商四业中都具有创造财富的积极作用,而区域分工和社会分工的自然形成必然导致商业这一流通枢纽的出现,从而肯定了商业在调剂余缺,沟通有无,货币流通和积累财富方面的重要价值。除了分工论外,司马迁笔下的经济思想还有义利论、善因论、价格规律等,由于时代的局限,统治阶级不可能采用他的主张。但这是值得读者一读,值得专家教授研读的,也可使现在的经济学家从古代中国的商业社会发展吸取经验。

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员,读《货殖列传》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第二篇:货殖列传序


货殖列传序

古代文化

1215 0948

货殖列传序

《史记》

【原文】

老子曰①:“至治之极②,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③,美其服④,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⑤,挽近世涂民耳目⑥,则几无行矣⑦。

【注释】

①引文见《老子》下篇第八十章,文字略有不同。②至治:治理得极好的社会,指政治清明之世。至:极。治:治世,与“乱世”相对。③甘其食:以其食为甘美。即认为自家的饮食甘美。甘:美。④美其服:以其服饰为美。即认为自己穿著的衣服漂亮。⑤必:如果,假若。用:以。务:要求得到、追求。⑥挽近世:亦作“挽近”。挽,通“晚”。离现在最近的时代。涂:堵塞。⑦几:差一点儿,几乎。无行矣:不可行了。

【原文】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①、《书》所述虞夏以来②,耳目欲极声色之好③,口欲穷刍豢之味④,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⑤。俗之渐民久矣⑥,虽户说以眇论⑦,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⑧,其次利道之⑨,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⑩,最下者与之争。

【注释】

①《诗》:即《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计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②《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③极:尽头、极点。此处意为“享尽”。声:音乐。色:女色。④穷:穷尽。刍豢:泛指各种牲畜的肉。刍:吃草的牲畜,如牛羊。豢:吃粮食的牲畜,如猪狗。⑤夸矜(jīn,今):夸耀。矜:骄傲、夸耀。势能:权势和才能。⑥渐:浸,浸染。⑦户说:挨家挨户地劝说。眇论:微妙的理论。眇,通“妙”。美,好。⑧善者:好的办法。因:循,依照,顺着。⑨利道之:以利引导它。道,同“导”。⑩整齐之:用规章制度约束他们的行动,使之规规矩矩。(11)与之争:与民争利。

【原文】

夫山西饶材①、竹、穀②、、旄④、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⑤、声色⑥;江南出楠⑦、梓⑧、姜、桂⑨、金、锡、连⑩、丹沙(11)、犀

(12)、玳瑁(13)、珠玑(14)、齿革(15);龙门、碣石北多马(16)、牛、羊、旃裘(17)、筋角(18);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19):此其大较也(20)。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21)。故

待农而食之(22),虞而出之(23),工而成之(24),商而通之(25)。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26)?人各任其能(27),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之征贵(28),贵之征*(29),各劝其业(30),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31),而自然之验邪

(32)?

【注释】

①饶:富有。材:木材。②穀(gǔ,谷):木名,即楮木,树皮可以造纸。(lú,卢):野麻,可以织布。④旄:牦牛尾。尾上的长毛可作舞蹈道具和旌旗的装饰。⑤丝:蚕丝。⑥声色:音乐和女色。当时统治者将此看做供享乐用的商品,故也列入货物中。⑦楠:楠木,是贵重的建筑和造船材料。⑧梓:梓树,木材可以制作器具。⑨桂:也叫木犀,是珍贵的芳香植物。⑩连:通“链”,铅矿石。(11)丹沙:矿物名。即丹砂,俗称朱砂。(12)犀:指犀牛角。(13)玳瑁:爬行动物,跟龟相似。甲壳可作珍贵的装饰品。

(14)珠玑:泛指珠子。珠:珍珠。玑:不圆的珠子。(15)齿革:指某些兽类的牙齿和皮革,如象牙、虎皮。(16)龙门:即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陕西韩城县东北。碣石:即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县北。(17)旃裘:毡子和皮衣。旃,通“毡”。(18)筋角:兽筋、兽角,用作制造弓弩。(19)棋置:好像棋子那样密布。(20)大较:大略、大概。(21)谣俗:民间习俗。因歌谣能反映民间习俗,故以谣俗代指。奉生:养生。奉:供养。具:器具、用品。(22)待:依*。(23)虞:掌管山林水泽的官员,包括开发山泽资源的人。(24)工:工匠,手工业者。成之:制造出来。(25)商:商人。通之:流通货物。(26)宁(nìng,佞):难道。政教:政令。发征:征发。征:求取。期会:约期会集。(27)任其能:尽其所能。指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技能。(28)物*之征贵:意思是物*极必贵,所以*是贵的征兆。征,征兆。

(29)贵之征*:意思是物贵极必*,所以贵是*的征兆。(30)劝:劝勉、努力。(31)道:客观规律。此处指经济法则。符:符合。(32)自然:指自然法则。验:证明。

【原文】

《周书》①曰:“农不出则乏其食②,工不出则乏其事③,商不出则三宝绝④,虞不出则财匮少⑤。”匮少而山泽不辟矣⑥。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⑦。原大则饶⑧,原小则鲜⑨。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⑩,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11)。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12),人民寡(13),于是太公劝其女功(14),极技巧(15),通鱼盐(16),则人物归之(17),繦至而辐凑(18)。故齐冠带衣履天下(19),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20)。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21),设轻重九府(23),则桓公以霸(24),九合诸侯(24),一匡天下(25);而管氏亦有三归(26),位在陪臣(27),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28)。

【注释】

①《周书》:《尚书》组成部分之一。相传是记载周代史事之书。②出:生产、种田。③事:事物、器物。④三宝:指粮食、器物、财富。绝:断绝,无。⑤匮:缺乏。⑥辟:开辟。⑦原:本源、源泉。⑧饶:富足,东西多。⑨鲜:贫困,东西少。⑩莫:无人,没有谁。予:通“与”,给与。(11)拙者:愚笨的人。不足:不富裕,穷困。(12)潟(xì,戏)卤(lǔ,鲁):不适宜耕种的盐碱地。(13)寡:少。(14)女功:亦作“女工”、“女

红”。指妇女所作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15)极技巧:极尽其技巧。即使其技巧达到极高的水平。(16)通:交流、贬运。(17)人物:指人和物。归:归附,归聚。(18)繦至:像绳索相连一样接连而来。繦,用绳索穿好的钱串。辐凑:形容四方人物来归,象辐之集中于毂一般。辐:车轮中间的直木。凑,聚集。(19)冠带衣履天下:以冠带衣履供给天下。意为天下的冠带衣履多为齐所制作。(20)海岱之间:今山东半岛。海:指今渤海。岱:指泰山。敛袂:整理衣袖。袂:衣袖。朝:朝见,朝拜。(21):修治、整顿。

(22)轻重:中国历史上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以《管子·轻重》论述最为详细。此处意为调节物价,掌管财政。九府:周代掌管财政的九个官府。(23)霸:称霸。(24)九合:多次会合。(25)匡:正,纠正。(26)三归:台观名。相传为管仲修筑,作游赏用。说明其财势超过一般大臣。(27)陪臣:春秋时期诸侯的大夫对周天子自称陪臣。(28)威:指齐威王田因齐。宣:指齐宣王田辟疆。

【原文】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①。”礼生于有而废于无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③。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④。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⑤,以而不乐⑥,夷狄益甚⑦。谚曰:“千金之子⑧,不死于市⑨。”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⑩,皆为利来;天下壤壤(11),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12),万家之侯

(13),百室之君(14),尚犹患贫(15),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16)!

【注释】

①“仓廪实??知荣辱”:此二句引文见《管子·牧民》篇。廪:粮仓。②礼: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礼节仪式。有:富有。无:匮乏,贫穷。③适其力:适当地用自己的劳力。适:适宜、适当。④附:附着,增益。⑤客:门客,食客。无所之:无处去,无处容身。⑥以而:因而。⑦夷狄:泛指少数民族。益甚:更为严重,更加厉害。⑧千金之子:千金之家的子弟。指富家子弟。⑨不死于市:不会因犯法而在市上处死。古代常在闹市处决犯人,并暴尸街头。⑩熙熙:形容拥挤、热闹的样子。(11)壤壤:通“攘攘”,纷乱的样子,与“熙熙”同义。(12)千乘之王: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13)万家之侯:享有食邑万户的封侯。指诸侯。

(14)百室之君:享有食邑几百户的封君。指大夫。(15)尚犹:尚且还。患:忧虑,担心。(16)编户之民:编入户口册的老百姓。

【译文】

老子说:“太平盛世到了极盛时期,虽然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之声互相听得到,而各国人民却都以自家的饮食最甘美,自己的服装最漂亮,习惯于本地的习俗,喜爱自己所事行业,以至于老死也不互相往来。”到了近世,如果还要按这一套去办事,那就等于堵塞人民的耳目,几乎是无法行得通。

太史公说: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了解。至于像《诗》、《书》所述虞舜、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耳目总要听到最好听,看到最好看的,口胃总想尝遍各种肉类的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的环境,心中又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统治者让这种风气浸染百姓,已经很久了,即使用老子的这些妙论挨门逐户地去劝说开导,终不能感化谁。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

随势引导,其次是加以教诲,再次是制定规章制度加以约束,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太行山以西盛产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多有鱼、盐、漆、丝、美女;江南出产楠木、梓树、生姜、桂花、金、锡、铅、朱砂、犀牛、玳瑁、珠子、象牙兽皮;龙门、碣石山以北地区盛产马、牛、羊、毡裘、兽筋兽角;铜和铁则分布在周围千里远近,山中到处都是,有如棋子满布。这是关于各地物产分布的大致情况。这些都是中国人民所喜好的,习用的穿着、饮食、养生、送死之物。所以,人们要靠农民耕种,取得食物,要靠虞人进山开采、渔夫下水捕捉,获得物品,要靠工匠制造,取得器具,要靠商人贸易,流通货物。这难道还需要官府发布政令,征发百姓,限期会集吗?人们都凭自己的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低价的货物能够高价出售,高价的货物能够低价购进。人们各自努力经营自己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就像水从高处流向低处那样,日日夜夜没有休止的时候,不用招唤便会自动前来,不用请求便会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符合规律而得以自然发展的证明吗?

《周书》里说:“农民不种田,粮食就会缺乏;工匠不做工生产,器具就会缺少;商人不做买卖,吃的、用的和钱财这三种宝物就会断绝来路;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短缺,资源匮乏了,山泽就不能进一步开发。”农、工、商、虞这四个方面,是人民衣食的来源。来源大则富裕,来源小则贫困;来源大了,上可以富国,下可以富家。或贫或富,没有谁能剥夺或施予,但机敏的人总是财富有余,而愚笨的人却往往衣食不足。所以,姜太公被封在营丘时,那里本来多是盐碱地,人烟稀少,于是姜太公便鼓励妇女致力于纺织刺绣,极力提倡工艺技巧,又让人们把鱼类、海盐返运到其他地区去,结果别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就像钱串那样,络绎不绝,就像车辐那样,聚集于此。所以,齐国因能制造冠带衣履供应天下所用,东海、泰山之间的诸侯们便都整理衣袖去朝拜齐国。后来,齐国中途衰落,管仲重新修治姜太公的事业,设立管理财政的九个官府,使齐桓公得以称霸,多次以霸主身份会合诸侯,使天下政治得到匡正;而管仲本人也有了三归台,官位虽只是陪臣,却比各国的君主还要富有。从此,齐国富强,一直延续到威王、宣王之时。

所以说:“粮仓充实了,百姓就会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就会知道荣辱。”礼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因此,君子富有了,就喜好去做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会随心所欲地做他能做的事。江河深,鱼就在那里生存;山林深,野兽就在那里藏身;人富有了,仁义就会依附于他。富有者得了势越发显赫,失了势,依附于他的宾客也便无处容身,因而心情不快。夷狄那里,这种情况更为突出。谚语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犯法受刑死于闹事。”这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为利而往。”那些拥有千辆兵车的天子,享有万户封地的诸侯,占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入户口册内的普通老百姓呢!

【解析】

本文是《史记·货殖列传》的序言。货殖,就是靠贸易来生财求富的意思。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详细介绍了有关货殖的各种情况,以及各地货物、人民生活和社会风气等,是关于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文献。

如果以现在的市场经济学说来读本文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社会分工有农、虞、工、商,并且是明确的:“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司马迁清晰地说明组织这种分工的不会是“政教发征期会”,没有政府的行政干涉,也没有家族势力的操纵,却能够有效地保证社会的运转,是什么力量?司马迁说“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这便是典型的看不见的手在操纵一切,“以得所欲”,更说明为了自己的需要利润,参与到了社会经济组织中来,主观为了自己,在客观上保证了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而且追求利润务必“任其能,竭其力”。如果说司马迁对社会经济组织的认识有独到之处的话,那么他说“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就伟大得多了,这里说明的是市场经济怎样调节社会产品的供需。由此我们思考,贱怎么是贵的征兆?由此而有怎样的结果?顺着这个思路下去,发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那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功行是资本主义的基础,没想到他的思想在他一千年前的中国就有明确的表述。为什么汉以后的中国会有一个全盛的唐朝?也许是政府在经济上的无为吧。为什么明清的停止不前?也许是政府的干涉太多了。

更多相关推荐:
读《史记-货殖列传》有感

商业经济之于社会的重要性读史记货殖列传有感经历了多年的学习生活对于史记我们应该已经是是相当熟悉的了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迁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时间断限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为三千年全...

货殖列传读后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读货殖列传有感近日读了货殖列传一文感想颇多没有想到西汉时期司马先生的经济思想是如此先进有好多经济主张都和我们西方经济学不谋而合真的是很意外的发现啊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天下熙熙...

《货殖列传》读书报告

史记货殖列传的读书报告我们组做的内容是货殖列传为了进一步解读我们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思想精髓我们一共看了20篇论文有从期刊查的有从著书摘录的当然还充分发挥了科技的力量上网浏览了一些相关言论总的感受就是史书浩如烟...

史记货殖列传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我在课余时间看了货殖列传在该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社会经济活动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

史记·货殖列传

史记货殖列传时代略论李埏内容提要史记货殖列传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时代这个时代始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季年止于公元前2世纪末汉武帝元鼎年间历时四百载这个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而西汉文景时期则...

浅析《史记·货殖列传》中蕴含的中国古代市场经济

浅析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早期的市场经济摘要史记货殖列传作为一部战国到秦汉的商品经济史描绘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变化情况体现了商品济发展的轨迹本文阐述了其反映出的中国古代早期市场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市场预测...

读《史记·货殖列传序》

读史记货殖列传序谈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向贤柔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司马迁对我国的影响绝不仅限于史学而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军事他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马克思列宁刊物读后感

马克思刊物读后感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和没有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迥然不同的读过马克思著作的人他所感受到的是马克思著作里的鲜活的思想和充满激情的文字不至于象马列主义教程一样令人恹恹欲睡马克思恩格斯...

再见列宁读后感

可口可乐的三种味道再见列宁影评同样的可口可乐在Alex母亲拉拉三人眼中却是不一样的味道首先对于母亲她经历了丈夫叛逃西德自己也想要带着一双儿女逃到西德却无能为力的时候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顺顺利利地长大不在东德受歧视...

《列宁》读后感

意识对人类有着重要的作用读列宁有感列宁是由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兼传记作家路易斯费希尔创作的传记是一本将列宁形象真实可信生动鲜活地刻画在读者眼前的著作本书既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来书写和评判列宁同时也超越了国别的界限站在历...

读《列宁传》有感

列宁传读后感列宁传这本书是普拉东米哈伊洛维奇凯尔任采夫写的作者在这本书中叙述了列宁为俄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战斗一生并且着重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布尔什维克党为反对沙皇制度反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介绍了列...

读史记-刺客列传有感

读史记刺客列传有感我喜欢看这本书这是一本划时代的史诗巨作我们所熟知的本纪世家列传表等一系列的名词皆是太史公的首创鲁迅先生眼中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特别喜欢刺客列传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我又有了和以前不同的感受记得...

货殖列传读后感(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