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读后感

时间:2024.3.23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姚天石 2011201975

近日,我读了蒋廷黻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史》,收获良多。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对历史课的学习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不重视的,只是在考试临近之时临时抱抱佛脚,虽往往能蒙混过关,但感觉毫无意义。通过阅读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我对这一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本书的开头是写了蒋廷黻先生的生平。蒋先生生于一个薄有田产的农家,从小接受过旧式教育,新式教育,上过教会学校,还去过美国进行深造。在美国,蒋先生受到了先进的教育,也对中国的现状产生了思考:中国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废除我们民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的民族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这种思想无疑是先进的。当时的中国是落后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意识到中国究竟落后在何处。蒋先生的这种思想为中国究竟该怎么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道路,事实也证明,中国正是这样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当时的满清政府签订了数不清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大体内容都是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而且,在签订完之后,当时的人们也不对自己的失败进行反思,或者说最有权力的统治者不进行反思,导致中国一点点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蒋先生在书中的第一章的第四节中写的是民族丧失的二十年光阴。主要内容讲的是我们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了,这个失败反应出了中国军队的落后,中国政府的落后,中国人民,尤其是士大夫阶级的思想的落后。然而在失败过后,中国并没有寻求革新,仍然是和战前一样的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才有人想到要革新。这是中华民族的致命伤。诚然,在这二十年中,我们本可以做许多事情。我们可以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武器,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政府管理方法,先进的思想。这些先进都可以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免受西方列强如此肆无忌惮的欺辱。但是,没有人想到这些。这主要彰显了中国当时士大夫阶级的守旧思想严重。国家已经面临如此严重的危机,那些人仍然认为只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就能将西方的侵略者赶出中华大地,这显然是天真的,不现实的。他们认为老祖宗的制度,思想不能变;他们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正是他们狭隘的眼光和守旧的思想将中国一步步地推向深渊。

庆幸的是,终于有人意识到了我们不能再维持现状,我们需要改革。这个人就是李鸿章。同治三年,李鸿章在写给恭亲王和文祥的信中大致表达出了自己认为要想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观点。他认为“天下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吸取外国先进的武器,派人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改革清朝的科举制度,选拔更符合需要的人才,让士大夫改变旧式的观念,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思想。李鸿章看到了中国失败的本质,并寻求改革创新,着实不易。在这之后,李鸿章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创办了很多工厂,选派儿童赴西方学习,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所以,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但是,这场近代化的运动并没有一直进行下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当时清政府中的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北洋水师,军舰很高级,但是炮弹不足。另一方面,李鸿章自己的科学知识不足,这使他容易听信谗言,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这让我扼腕叹息。如果没有贪污腐败,中国的北洋水师不会在甲午战争中负于日本,中国也就不会落入到一个被动的局面。如果李鸿章没有听信谗言,中国的近代化或许会一直进行下去,军械装备会有很大的发展,战术会更先进,更适合近代的战争,中国在战争中也就不会失败得这么彻底。

中国近代化的下一个时期就是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了。这个近代化不同于李鸿章的时期的近代化。孙中山先生领导的现代化首先是思想上的近代化。孙中山先生一直在海外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同时也看到了当时中国制度的重大问题,所以他决定推行三民主义和他的革命方略来改变中国的现状。孙中山先生的到来让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中国看到了曙光。最终,在打破了重重障碍后,清政府的统治被推翻,民国政府建立,中国在受尽欺辱之后终于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虽然在这之后还有一些小插曲,但是这些小插曲已经不能够阻止中国近代化的脚步,也不能再次禁锢中国人民的思想。

至此,蒋廷黻先生所提出的几个问题已经都得到了解答。事实证明,中国人民是可以做到近代化的。我们民族的未来也一定是光明的。


第二篇:近代史纲读后感


《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史学自古有之,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更是对他一知半解。寒假期间为了大致了解中国史,借了一套金冲击老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金冲及老先生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写成《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史纲》)一书,把20世纪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来考察和研究,告诉我们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线索,特别是中华民族怎样从深重苦难中重新站立起来、又怎样大步走向复兴的基本历程。这就为我们对离现实最近的这一个世纪的历史作出深入理解和科学认识提供了重要帮助。如果要我用最简明的语言来形容这部书的长处和优点,就是两个字:真实。这是一部真实再现中国百年巨变的信史。

对于历史正如王国维先生曾说品读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要结合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诗人作诗时的心态等等方面来赏析诗歌,方能知其内蕴,掌其脉搏,不堕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之窘境。对于文学书籍,也是这个道理。卢沟桥事变前二年,张荫麟应教育局邀请写当时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事变后三年,书半成创作到东汉时代,可谁知而后草创未就,张先生竟英年早逝,凭留半部著作供人吊念。张先生被誉为文学院四才子,曾赴美留学,后在清华任教。他青年时,正是中国文化界蓬勃发展,各种思想主义碰撞,新旧之交之际,处于“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转变关头”(张先生语)。那是一个幸福的年代,百家争鸣,交相辉映,名家辈出,旧的一切假垢腐秽,正遭受彻底的涤荡清割,旧的一切光晶健实,正遭受天捶海淬的锻炼,以臻于极度的精纯,见解的冲突与碰撞,擦出智慧的光火,一点点,一片片,闪耀在神州的星空上,织出一张璀璨的精神银河;这是一个不幸的时代,国土沦丧,外无主权,内无合力,积弱百年,终尝苦果,各个势力轮番上台,保皇共和之斗,国共之争,礼教之变,民族之戾,仿若西方社会的百年演变,在朝夕间便在神州大地集体上演。这是一个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体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扎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的时代,又是一个日寇寇边,内侵,屠戮,使得文献陷落,百姓流离,生活动荡的时代。个人的生命在时代的大浪面前,脆弱的如随风飘零的落叶,处于其中,挣扎而显无力,顺从而罔知何从。

但是,尽管个人的命运飘忽难以捉摸,国家的前途飘摇,古训有言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张荫麟仍奔波四方,操劳竭力,呕心沥血著写《中国史纲》,日夜不辍地写书立说。试想在那个炮火纷飞,命若草芥的年代,一个青年,在废墟和火光的背景下屹立,在轰鸣和呼啸的伴奏之中沉思,在枪炮和刀剑的威胁下游走,只为高中生们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过往,我不禁纳问,何也?何解?何为?

读罢《中国史纲》,辅之王家范先生写的长篇序言与张荫麟先生自己写的三次自序,我想我有了答案。

一则是为启蒙。联想王家范先生曾说“泱泱大国数千年,多少人事,多少典故,通史不可能细大不捐,应有尽有的写进去。”张先生自己也说:“写通史永远是一种冒险。”况且写一本给高中生当作教材的通史,则是难上加难。这么一项困难的,冒险的事,却在张先生眼中变得不得不为,究其原因,皆为启蒙二字。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是处于其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正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年纪,正若一株刚刚蜷平叶片的树,要经过细心的灌溉,耐心的扶持,正确的引导,才能中通外直,长成参天巨擘。而学习历史,则是其中清除侧枝侧桠,使之周正之

必须途径。中国社会从远古延续至今,千古风流多少事,万古长青多少人,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自己的留白。读史,明兴衰交替,懂得国家之争弱肉强食;读史,品世态炎凉,晓魑魅魍魉,尸位素餐之人多若浩海,但终究只有浩然正气,傲骨长存之辈才可清史流芳,遗香万年。写一本给高中生的历史教材,将自己的思想蕴寓其中,不仅教会他们残酷的国家法则,更向他们传达一种坚持奋斗,努力进取,像夏商周秦汉的先人们一般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却不放弃的精神。再者张先生文笔简洁优美,说理平易生动,青年读者展开书,一股久违的醇香就会迎面扑来。但举一例:在讲到夏商之间时,曾有短短一段:在讲述商朝灭亡的经过之前,让我们来回溯商朝所继承的历史线索。简单的陈述,平和的语调,似说书先生般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地面带微笑的引诱着你。这样平稳过渡的语句数不胜数,读上去便让人思维清晰,明了结构。更为可贵的是,张先生不仅将书写的浅显易懂,条理明晰,更是能将读者带入其中,阐发思考。如之言及周朝,先说这是最后一个封建制度国家,开门见山,让人的思绪连绵欲以究其所缘。

二是为团结。国人本没有汉民族之意识,明末清初,中原沦陷,方有民族之说,是为提振汉人归属感,团结一致,共抗满清;而说到中华民族,则是清末列强瓜分中华,危急存亡之关头,文学界众人力推中华民族之说,上溯尧舜三皇五帝,浩浩汤汤五千余年,是为团结各个民族,团结一致,共抗外贼。而这些民族意识的基础,就是史书。张先生编撰通史,上溯夏商,将其社会架构,宗教,民俗,贵族,战事详尽道来,让人人皆知祖先之故事,让人皆识我华夏神州人民同根同源,知识,文化,传统皆有其来路,皆有其道统与传承,不是无根之萍可抛之弃之;土地风情,皆承自祖上,皆是先人们披荆斩棘,开山拓路,卓绝苦战而来,得之不易。张荫麟写一本通史,写给迷惘的国人看,写给热血的学生看,写给踌躇的同胞看,用以唤起同根同源的共识,唤起保卫中华,耀我华夏的豪情,用以团结一切,共同应对波澜壮阔的时代变化。

三则是为传承。孔子曾言,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又常说自己述而不作。可见文化的传承对于他有着非凡的意义。同样的,即使历史再怎么演进,社会再怎么发展,知识分子对于文化的传承的忧心是不会改变的。博学鸿儒的大家们,以继承传播美好的传统,知识,文化为己任,忧心生根发芽于黄河流域的汉家文化在自己的时代变了味,失了真,特别是近代这个文化冲突极其频繁的时代。西方人战无不胜的坚船利炮似乎向我们证明他们的文化才是唯一正确的,中华文化面领着信仰缺失,信心不足,被全盘否定乃至吞并消亡的危险。张荫麟平地响雷,出版《中国通史》,掷地有声,勾勒出中华民族先民在险恶危急的环境下奋斗出一个个王朝,开创出独特的文化的宏图伟景,这不正是给当时处于危难的中华同胞一剂强心剂,使得人们瞻仰先人,心怀胜利的信心与顽强拼搏的精神,更是传承这千年的道统,将历史记录在书册之中,编撰在时光之上,使得不论时间怎么流转,书上的文字永恒的镌刻在那,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是一种骄傲,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特有的文化骄傲,张荫麟向世界宣告,就算中国现在正遭受着莫大的苦难,中国人也不会停下其对于自身文化历史的追寻,不会辍笔不耕,而是会依然的记录自身的过去,反思敬仰,而后相信着民族的光明的明天。

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张荫麟先生编撰《中国史纲》,确实是达到了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读罢,虽然我为仅写到东汉扼腕,但是也

不得不赞叹张先生的才学。他将一个个晦涩专业的概念,叙述的清晰直白,又留给读者充分的思考的空间,不仅告诉你历史是什么,而且启发你历史为什么。再联系他所处之时代,我深感张先生所说的“现在发表一部新的中国通史,无论就中国史本身的发展上看,或就中国史学的发展上看,都可说是恰当其时。”我想战乱时期的高中生们,即使战事连绵,看着这本写着中华千年传承的通史,也不会再对祖国的未来有太多的心虚了。故言一个时代,需要有一些人,指引出路,更需要一些人,回顾往昔,给出历史的建议。作为青年的诸君与我,尽管生逢盛世,但是通晓历史,居安思危,以史为鉴正自己作为是应做之事,再者中华文化的传承,历史的延续更该视为每个人的应尽的义务,以期中华之通史,永无完结的一天。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也是一部最富于哲理的教科书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_3100字_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是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历史在这段曲折而苦难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劳苦大众饱受压迫的现实看到了这个泱泱大国在欧美坚船利炮下无助的景象还有曾经的统治阶级在面对国...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从中国外交形式的转变看近代中国的衰落古代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自然少不了与其他各国的外交活动而与周边各国的交往则由来已久中国的传统外交观念是受中国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因素决定的首先中...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 产 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 产 党的努...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后感是对一本著作的一个总结及心得体会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让一个读者对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重要的内容和一览著作的好奇心同时读后感也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悲伤和幸福的文字产...

关于中国近代史书籍读后感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真的很幸运能找到蒋廷黼的这本中国近代史本书始终围绕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御国自救两条线索展开作者写作的宗旨希望藉以研究每一个时期的抵抗方案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程度和原因...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了解到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由受尽屈辱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鸦片战争让中华民族陷入了屈辱的历史虎门销烟虽然销毁那毒害中华民族的鸦片却无法将那深入人心的毒瘤驱除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披荆斩棘中国的复兴之路在何方岁月流逝洗不净你的铮铮铁骨浪里淘沙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你的风流这就是你中国共 产 党的魅力题记1840年6月28日英国对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偌大的一个中国就在英军...

近代史读后感

关于马克思对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看法从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来看马克思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印度的影响是复杂的首先不列颠给印度斯坦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同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样不列颠用专制机构...

近代史读后感

重读马克思鸦片贸易史有感今天闲下来翻开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在第23页的鸦片贸易史粗略翻阅了一下文章也不长于是静下心来看起来看后也颇有感触全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了欧洲对中国的企图讲了欧洲对中国市场的幻想和...

近代史读后感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读史从来不是简单的了解一段过去而已而是为了更好的放眼未来过去过不去未来如何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更是如此中国的近代史完全称得上是一部血泪成长史先饱受屈辱后觉醒做主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两次第一次...

近代史读后感(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