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

时间:2024.4.13

骑桶者

教学目的

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

教学重点

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2、骑桶者的形象

课前准备

1、发给学生有关卡夫卡生平介绍的资料

2、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完成预习题:(1)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看到骑桶者这个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卡夫卡的《骑桶者》。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那么《骑桶者》表现了现代人的什么困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骑桶者》,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读后感受,你们觉得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请学生具体谈谈)

学生可能答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二、主题分析 语文

1、同学们的分析都挺有道理的,但是听了你们的分析,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

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2、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

(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必然是怎样的?

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

(2)卡夫卡让骑桶者骑着桶飞着去赊煤,情节走向是怎样的?

明确: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法)

明确:两者皆可。

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说“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从中可见,老板娘看到了“我”。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老 1

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4)如果老板娘的确看到了“我”并且拒绝给“我”一铲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确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板娘没有听到看到“我”,那么,老板娘是不是自私冷漠就不一定了。这样,作品的内涵就更丰富了。文中的“我”的确是物质匮乏者,这个物质匮乏者仅仅是想早点赊到煤才选择“飞”去的吗?如果他想赊到煤,完全可以直接骑着桶冲进煤店,这样,老板娘就一定会看见“我”了,说不定,老板娘会被“我”的这种赊煤方式所惊骇,稀里糊涂中就把煤赊给“我”了;或者这个老板娘很会算计,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只是在空中呼喊,这说明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我”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时那种鄙夷的神色。因为贫穷 “我”已经变得畏缩自卑了。

(5)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们觉得小说设计成拎着桶走着去赊煤好呢,还是骑着桶飞着去赊煤好?

明确: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小结答案:创作意图的角度:

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

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骑桶者的角度:

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3、“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鄙夷的神色,说明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4、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也可能是卡夫卡的创作意图。希望骑桶者的困境不要发生在同学们身上,这需要同学们努力营造一种怎样的人际交往环境呢? 明确: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互相关爱的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三、虚构分析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四、改写小说结尾

2

下面我们通过改写小说结尾,再来体会一下《骑桶者》虚构的魅力。假设老板娘走上地窖后发现了骑着桶飞翔的“我”,那么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改写小说结局,然后派一位代表用几句话简述你们组的改写方案,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改写。

五、板书设计

骑桶者

骑桶者的角度:

表面原因:无煤天冷,“飞”比“走”快

深层原因: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卡夫卡的角度:

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

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冷酷

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我”物质困乏

“我”畏缩自卑

缺乏关爱、缺乏沟通

真诚沟通、互相关爱

《骑桶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

2、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学习重点:领会文章内涵

学习难点:“虚构”“事实”“真实”“想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或两课时

一、 导课

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骑木棒,你可听说过能骑桶的人?

二、 感知情节,探究主题

1、 骑桶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2、 你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预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性格弱点;交流方式??)

3、 走进作者: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xx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xx年迁居柏林,19xx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xx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 3

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作品回眸: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4、 了解了卡夫卡和他的几部代表作品,对小说《骑桶者》有新的认识吗? 卡尔维诺对《骑桶者》的解读,认为这是一篇用“轻”来化解“重”的文本。

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主题;飞翔则是一种轻灵的举动。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而且让作品的层次丰富起来。 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 补充资料:

很多人在对卡夫卡有所了解后给他的标签更多的是异化,说他表现的是一种制度对人的异化,而且会举出大量的例子比如说“变形者”“地洞里的人”。然而,我不以为然。西德批评家安得特斯曾如此说:“作为犹太人,他(卡夫卡——引用者加)在基督徒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卡夫卡最初的确是这样——他在犹太人当中也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替工人保险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 4

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但是在职务上面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就此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卡夫卡的写作是一种内心化的寻找自己的行为,而所有的努力也只是在寻找一个生命的支撑点,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他在给女友的信中说他自己是一个什么也不能抛弃的人,这种一无所有的感觉使得他随时都处在一种游离状态。桶的经常起飞,扇地轻易使它起飞,都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卡夫卡的生存状态:那么我们在对卡夫卡的小说做异化化的评论时,是否更应该注意到他最终的着眼点是在寻找一条路,一条林中之路上呢?那么我认为“飞翔”则成了他的寻求中的一种方式,正如《地洞》里的人在努力地去营造自己的房子一样,卡夫卡也在建造自己的家园。

三、比较阅读,感受虚构的魅力

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异同。

相同——

A、人物相同,都是生活在生活最底层,连温饱都得不到解决的穷苦百姓

B、主题相同,都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都揭露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C、人物的欲求相同,他们没有太高的生活要求,一个只要能把火柴卖掉,一个只要有一点点煤来取暖便可——要求非常卑微

D、 结局相同,最后都在寒冷中离开的人世

E、 采用的写法相同,都借助幻想的写作手法

不同——

A、语言基调不同,《骑》运用夸张虚构的方式,有着冷幽默的感觉,是一种辛酸的自我解嘲的幽默(可让学生举例体会);《卖》直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B、 结局略有不同,《骑》骑着桶主动离开了这个冷酷、让人绝望的世界;《卖》被活活冻死在富人家的墙角。

C、 主题也略有不同,《骑》还暗含了自我反省:害怕失败,所以才骑着桶去;结果由于骑桶这一交流方式的不当,才导致了要不到煤的结局。

D、 富人的作用不同,《卖》中的富人用来反衬小女孩的可怜;《骑》里的老板好像还不错,夫妻恩爱,比较关心穷人。

四、关于卡夫卡《骑桶者》的虚构和真实的问题

1、设想《骑桶者》里的主人公是拎着木桶,而不是骑着木桶去讨煤,小说将会有怎样不 5

同的艺术效果?

备用材料: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借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而现在这样用“轻”来处理“重”,则使每一方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层面: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她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吁求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下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 现了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总之, “骑着桶”去要煤,就使《骑桶者》显得新颖而内涵丰富。

小结:虚构使我们富有!

2、文中还有哪些虚幻的情节?

骑煤桶的过程?? 停留的位置?? 用围裙把我扇起??

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

3、从这篇小说看来,你觉得虚构与真实之间有何关系?

虚构意义的本质:一种想象艺术,一种心灵的真实。

阅读课本97页:事实与真实的区别

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4、你看过像《骑桶者》这样充满虚幻情节和特技处理的书或电影吗?能结合具体细节说说其中表现出来的真实与虚构吗?

五、作业:

想象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只鸟(或其它动物),写出你飞翔的感受!

我们该选择怎样的课文?

陈屿中学 王锦江

5月29日,我开设了一节县公开课。当初接到任务之后,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该选择上哪一篇课文?本学期两本选修课教材,一是《外国小说欣赏》,一是《语言文字应用》。上《语言文字应用》,若非精心准备,难免内容枯燥无味。上《外国小说欣赏》, 6

按照当时的教学进度,留下的文章也已寥寥可数。幸而还有一篇非常有趣的短篇小说——卡夫卡的《骑桶者》。

我说它有趣,绝非忽略小说内在的意味,而单指它的童话色彩。诚然,《骑桶者》是具有一定的童话特性的,但它的奇妙不在于此。《骑桶者》的故事很简单,一个落魄的穷光蛋,去向煤店老板借煤,最后自然而然地以失败告终。根据以往的经验,小说的主题必然是批判了富人们的冷酷、自私、无情以及诸如此类。但是,很意外地,《骑桶者》给了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它没有刻意地关注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而是将笔触直抵人的内心,勾出现代人孤独与绝望的可怜样。

小说的情感价值取向,大抵可分两类。或作菩萨低眉的悲悯,或作金刚怒目的批判。我们原已经很习惯于此了。然而现代小说又开创了它的新鲜格局,打破了固有的规则,为展现人类的灵魂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学生最初接触这一类的小说,自会觉得新鲜有趣,就像被引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又重新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去分析这篇小说的旨趣,他们大多能够踊跃地参与讨论,并表现出了很好的积极性。于是我想到,也许学生并不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所缺乏的,其实只是一把火,一把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烈火。

那么,如何点燃学生的兴趣呢?或者说,该选择怎样的课文呢?中学阶段的课文,一般会考虑经典性、学习性、素养性等几个方面。简单地说,就是既要能学习语言,又要能培养人文素养,为达成这些目的,则非经典文本不可。学习语言,这里姑且不论,单说人文素养方面。

苏教版的必修课课程,分成若干个的板块,基本上都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来设置的。比如必修一里“向青春举杯”是思考青春的意义,“获得教养的途径”是鼓励阅读经典,“月是故乡明”是抒写乡土情结,“像山那样思考”是感悟宇宙自然;必修二里有“珍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慢慢走欣赏啊”四大板块;必修三中“祖国土”是爱国情操、“号角,为你长鸣”是人性的崇高,“文明的对话”是审视文化冲突,“寻觅文言津梁”是学习文言文;必修四中“我有一个梦想”大多是指政治理想,“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是讲人性,“笔落惊风雨”是学诗歌,“走进语言现场”是学演讲;必修五里“科学之光”是科学理性,“此情可待成追忆”是讲爱情,“直面人生”是思考人生命运,“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感悟生命和宇宙。

从必修一到必修五,各个板块的内容,尽数罗列于此。从中不难看出,苏教版在教 7

材的选择上,不可谓不精心。从个人到社会,从社会到国家,从国家到人类乃至整个宇宙,无不包含其中。但是,如果具体到每一篇课文中去,我们又可以发现,大多数文章的价值取向,还是突出了高大、宏伟的特点。比如“寻觅文言津梁”中的几篇文章,“烛之武”“十四疏”“廉颇蔺相如”,归结起来还是讲的爱国。文章大多站在一个道德品格的制高点,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地教导。如果我们再简单概括一下,五大必修可凝练成这么几个简单的方面:爱国、人性、战争、和平、历史??

主题很宏大,也很传统。并不是说这些内容不好,当然很好。但是,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在不断地教育这些内容了吧?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是否完全必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否舍此无它了呢?

跳出原来的框架,我们或许可以发现更多,正如《骑桶者》给我们的启示一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固然离不开道德上的高品质要求,但同时也别忘了,如果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爱,再怎么道德说教也是徒劳的。

也许有人要说了,怎么没有培养学生的爱呢?爱家乡,爱亲人,爱国家,不都是爱?当然,那都是爱。但那是爱的延展,却不是爱的起点。儒家说推己及人,在爱上,也是如此。所以,首先必须要爱自己,才能真正爱别人。不过,在以上所选的文章中,有哪一篇是讲爱自己的吗?几乎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自我精神,基本上是缺失的。即便有,也往往并不突出,被其他的各种素质掩盖掉了。而且,所谓爱自己,也并非一定要怎样的个性迥异,也并非一定要怎样的见识过人,平凡的人,同样也有爱自我的权利。平凡人的爱,不需如何惊天动地,也不需如何崇高伟岸。

爱惜自我的人,则必然爱惜家人。这方面的文章,就多了去了,因此不再赘述。只提一件,我们在选择文章的时候,似乎喜欢悲情的更多一些,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更早以前的朱自清的《背影》,都是感人至深的名篇。然而,除了多病多难,除了生活窘迫,难道其他方面就再也激不起我们对父母的爱了么?我们的父母就一定要以悲苦的形象出现么?我们就不可以读些幽默点的父亲?我们就不可以读些时髦点的母亲?这或许跟我们的文学观有关,总以为悲剧的才是感人的,而喜剧的则往往是轻浮的。其实不然,在我看来,悲剧和喜剧各有其妙处,悲剧使人深沉,而喜剧使人热忱;悲剧让人思考世界,而喜剧使人热爱生活。一个不懂得热爱生活的人,又谈何热爱世界呢?

说到热爱生活,我们的新课标,原是强调学习要联系生活的。不过,就苏教版所选的那些文章看来,“生活”体现在哪里呢?没有!宏大的叙述背景,已容不下生活的涓涓 8

细流。没有生活,没有展现生活的美好,你让学生如何去爱?从必修一到必修五,我们读到的大都是些沉重厚实的东西,这些东西就像一座座巨大的山峰,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还怎么“慢慢走,欣赏啊”?——也许有人要说了,这不,不是也有一个板块是欣赏的吗?的确,《荷塘月色》是描写风景的名篇,但是在风景的背后,依然包含了作者复杂的心绪,什么对社会时局的担忧啊,什么对前途的迷茫啊,这些同样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要想放开包袱,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大自然中,几乎是不可实现的。这多少也跟古人“文以载道”的传统有关。古人为文,无论写景叙事,总要阐述一定人生哲理,有“弦外之音”,才算是好文章。你要单纯欣赏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之美,那就明显落了下乘了。

生活之上,还要热爱故土,热爱祖国,这也无需多说。只是从选文看来,凡爱国的篇章,几乎都跟国难离不开。文天祥的指南录,烛之武的退秦,廉颇蔺相如的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国难当头,才能更好地展现爱国情操,这本来也对,只是我们面对的学生,毕竟经历不到那种时代,怎么办?和平年代的爱国,该如何体现呢?国家,其实是个抽象的概念。说具体点,爱国可分解成若干个方面。比如爱国家的历史,爱国家的地理,爱国家的文化??与我们语文息息相关的,或许还是文化。爱国家的文化,便该使学生首先了解我们的文化特点。除了诗歌,我们还有飘逸的书法,我们有精美的陶瓷,我们有玲珑的园林,我们有典雅的建筑,我们有古筝古琴琵琶洞箫,我们有昆曲有越剧有京剧有川剧??为什么这些活生生的东西,在我们的教材中难得一见呢?学生不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没有文化认同感,又谈何爱国?也许有人要说,书法音乐建筑之类,毕竟不是文学不是语言。但是,既然我们可以收入达尔文的《生物起源》,为什么就不能收入《洛阳伽蓝记》《园治》之类的文章呢?就当学文言文也好嘛。

单调的崇高,空洞的说教,我认为这就是苏教版所选课文的最大特点,或许也是绝大多数教材的通病。语文为什么就要拒绝娱乐拒绝喜剧拒绝轻松呢?我认为,未来的语文教材,在宣扬崇高的同时,也不该忘了轻松愉悦。语文不能只让学生“哭”,还应该让学生“笑”。“笑”不起来的语文,是永远也无法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

跳出被人为限定的框框,语文其实还大有可为

9

更多相关推荐:
读卡夫卡小说有感

读卡夫卡卡夫卡一直是我很钟爱的一个作家写出这句话时我突然感觉自己是那么的附庸风雅是啊他的作品我连一篇都没有真正读懂过谈何钟爱卡夫卡的作品情节是那样的支离破碎逻辑是那样的不合常理思路是那样的断断续续主题是那样的曲...

三则读后感

第一则卡夫卡的城堡卡夫卡一直以荒诞闻名于文学界在卡夫卡写过的文章中我们很难用常人的逻辑去看第一次接触卡夫卡的文章是在外国小说阅读里的骑桶者我当时被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震撼了一下在这篇小说里主人公周围的人物都是有名...

骑桶者

骑桶者教案教学目的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教学重点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2骑桶者的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争取人生必须的温暖总是非常急切的这关系到生与死的抉择因而人不能只当旁观...

《城堡》读后感

我在迷宫里迷了路这座迷宫的主人是弗兰茨卡夫卡K来到城堡脚下的村子来到了一个荒诞的世界来到了一个只有谎言的世界一切的人一切的口信一切的行为一切的命令一切的一切只要暴露在城堡下时都披上了虚假的外衣俗话说真真假假但在...

骑桶者

骑桶者教案教学目的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教学重点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2骑桶者的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卡夫卡的骑桶者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

《骑驴》读后感

骑驴读后感写作要求说出看法并说出理由也就是言之有理一开头1读了骑驴产这个故事我认为老爷爷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决定2读了骑驴这篇文章我觉得老爷爷应该谁的都可以不听就按自己的的想法来决定3读了骑驴这个故事我认为故事...

读者、意林 读后感

柔和的灯光淡淡的茶香细细品味着读者每次当我买回一本读者我都会品味着卷首语我觉得一本书的卷首语是不可缺少的读者的每一篇卷首语都会告诉人们一个深深的道理让你不容易忘记深夜静静的躺在床上手捧着一本读者当我读完几篇故事...

寄小读者读后感800字

寄小读者读后感800字暑假期间闲来无事从桌上随手拿来一本冰心散文翻开书不经意读起了寄小读者中的通讯五读着读着心中竟有一丝丝酸楚冰心奶奶在火车上遇见一对母女那女儿不住地撒娇要汤要水母亲面目蔼然和她谈话的态度似爱怜...

读者读后感

1信心让你变得更杰出读后感一位画家为坐在马路边正在乞讨的一位乞丐画了一幅脸部素描起初乞丐并没有认出纸上那个神态自信倨傲不羁的人就是自己当画家向他指明后他显然十分震惊半晌之后他语气坚定地告诉画家如果这就是您眼中的...

读者读后感

信心让你变得更杰出读者读后感一位画家为坐在马路边正在乞讨的一位乞丐画了一幅脸部素描起初乞丐并没有认出纸上那个神态自信倨傲不羁的人就是自己当画家向他指明后他显然十分震惊半晌之后他语气坚定地告诉画家如果这就是您眼中...

读后感

第一篇母爱寄小读者读后感暑假期间闲来无事从桌上随手拿来一本冰心散文翻开书不经意读起了寄小读者中的通讯五读着读着心中竟有一丝丝酸楚冰心奶奶在火车上遇见一对母女那女儿不住地撒娇要汤要水母亲面目蔼然和她谈话的态度似爱...

读者文章读后感

读者文章读后感篇一读者文章gt读后感相信大家都知道风靡世界的读者文摘这个充满智慧的杂志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智慧杂志背后的gt故事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有一天在街上散步忽然他看到在一家名为智慧的杂志社门前围了一大...

骑桶者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