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

时间:2024.5.15

论不同角度下的快乐与其意义

关键词:乐之者 宗教福乐 梦

读书的“乐之者”

在这个国度的过去两千年里,读书从来是一项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读书人如此以为,不读书的也应声附和。比较尊统的说法是孔夫子的“??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个人也很赞同。一个人能把行为与目的结合在一起,那么他做这项事情自然颇有干劲。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在读书方面自然也容易有成就。但这句话本身就是存在逻辑上的谬误的,或者我们在认识上总产生谬误。这毫不奇怪,因为古中国人都喜欢把话说得阴暗晦涩,总想着不出一点差错,在表意上就只能模糊处理,而不能把话说明白通透,说死了。这种方式自有其成因,在此不赘述。

谬误的产生在于其中代入了两种价值观。一种是乐之者本身的,以读书为乐的判断标准。一种是外在的观察者,即孔夫子所代表的判断标准。孔夫子读书是有明确的社会意义的,读书代表学礼制,是对周礼乐制度的拥护。孔夫子欣赏的是“乐之者”这种读书方法的结果,即对礼乐有深入的研究后的投效。他没有将两者区分开来的原因是他认为这种读书的结果是必然性的。但这种观念,对后世各种诗词学术发展起来后是不适用的,甚至就连当时也是局限的。

古中国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为读书而读书”的口号,但就实际意义上看,由来已久。庄子的精神追求,就是这种观念的最优秀的原材料。完成彻底的精神追求的方法是什么?读书无疑是一条途径或某个过程的路段。而考察一下中国历史,就会发现以这种观念滋生出来的现象有多么巨大。朝廷的学识以永日永夜地泡在书堆里为荣,才子们吟风弄月抒情伤怀,各自陶醉在自我的人格中,自以为地便觉得自己在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事业了。主观的情感在这里占据了巨大的位置,而客观的实质影响与结果反倒被忽略在一旁。这种过度的唯心价值观一直牢牢占据着中国历朝历代的思想核心。德才之辩无疑就是这种价值观下一种愚蠢虚妄的自相矛盾毫无结果的说法。

再回过头来认识“为读书而读书”吧!毫无疑问,我们所需要的能同时于“乐之者”的同时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读书人。而最纯粹的“乐之者”本身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只做读书这件事,于旁事一概不理。是的,一个选择读高档的名著经典的人总比读低档的消遣的人更显得优越些。但这些优越本身是建立在名著经典对社会的杰出贡献上,对人的巨大改进上。如果那个人本身只为“乐”,那么就结果而言,就绝谈不上高贵或低下,只有欲望的满足与否。当然,这里讨论的理论是以极端情况为例的,就实际而言,从“乐之者”这条途径走出来的伟人从来不曾少过。

再论宗教式的喜乐

“这人是有福的。”这句话在《圣经》中反复出现,着意地强调了信仰主所带来的福乐性。在耶和华蜕去了希伯来民族的战神的盔甲,换上了新约的基督的爱的袍服后,这种福乐就有了更加坚实稳固的基础。上帝,吞食了人类的爱的的理念后,就具有了坚实的道德意义。“上帝是爱”——这将空洞的偶像崇拜转变成更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道德价值观念。

在宗教仍然只是宗教的年代,基督徒们以坚忍、牺牲构筑的爱的教义完善了社会的道德法则。而同时,这些做出牺牲的基督徒们无疑也体会到了那种至高的福乐。从无信仰人士的角度看,基督徒们只是对着一个虚无的幻影顶礼膜拜,并对那虚无衍生的教条的不知所谓的恪守。这种情景充满荒谬与滑稽,毫无乐趣可言。而一位道德学家,则可以看到上帝的形象与社会道德之间深刻的联系,基督徒们的行为无疑是对社会道德的拥护与奉献,这无疑具有最高尚与最高贵的精神——为全人类的进步服务。当然,如果那位道德学家更加深入地思考,那么也不免发现上帝与人类德性的某些分歧——自然地,人类社会的任何两样东西都不免有矛盾的,如果去纯粹地追求一项的话。而作为基督徒是如何理解的呢?如果他足够纯粹,那么他就不会意识到以上任何一条。他必然已在行动中完成了他的目的。他不再是任何一个“因为是”或“应当是”的意念,而仅仅表现为“他是”。他既是信徒。也是上帝,也是他意念里的世界。所以他相信的就自然地表现成为真理。也由此,他必然地感受到了福乐性。 以主观精神的实在性来说,凡是已经被我们所感知的,相信的,那么无疑已经是实存的了,福乐亦是如此。主观的精神是存在的,但只对特定的对象存在,就像光明只对具有视觉的人存在一样。所以,宗教式的福乐无疑是一种真实的、可靠的欢乐的泉源。

梦的欲望的破碎

然而如果快乐如此单纯地存在,为何我们在生活里时常感受到的是失落、伤感、悲痛这些意念呢?

要完成这个论述,让我们从梦这个角度去考察吧。弗洛伊德对梦的归纳整理推导最后得出的观点是“梦是欲望的满足”。这个论述条件在此不作详述,我们仅就最后的结论与自然现象做出探讨。欲望的满足,就一般的简单的观念来看,这无疑是一件快乐的事。但这显然与我们所知的普遍的梦的例子所不同。就个人的经验而言,我也是各种恐怖、荒诞的梦远比安乐美满的梦要多得多的。如此,在现象与理论之间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但如果我们仔细地考量,就不难发现,矛盾往往只是我们思维的僵化的结果。如果我们足够睿智,是可以轻松绕过这个障碍的。

在保持“梦是欲望的满足”这个论点之后,我们可以想到,人是否是满足了一个欲望就可以彻底快乐的动物?不,远远不是。在生活中我们的普遍状态是,尽管我们对已有的感到重要,但仍不可避免地感受到生活的贫乏,几乎每时每刻都会产生一个主观的意念,渴望着客观现实对我们的主观意志的服从。但这些愿望常常无法实现。当然,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并不因此而受伤,相反,我们责备自己的贪心以此安慰自我。

这个思路已经足够为我们解开为什么“梦是欲望的满足”而梦却不使我们快乐的困惑了。无疑,人本身作为一个能够思考人生规划生存状态的存在,对过去未来都具备长远而稳固的价值观念。而在梦里,所实现的不过是各种混杂的毫无条理的欲望。好比一个热望着发家致富的人,又怎么会在意银行储蓄的微薄的利润呢!何况梦的欲望的存在是可能干扰阻碍我们的价值的抉择实施的。

现在,通过以上三个不同角度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快乐在短暂的意念中生存,只有逃脱了长久存在的价值意念的追索与限定,快乐本身才能成为彻底的快乐。而在实际的现实中,纯粹的意念毫无疑问是无法永恒生存的。快乐无能以自身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价值意义的观念。读书的“乐之者”也好,宗教的福乐也好,都不具备完全地面对这个变幻无常的世界。这些意念,无疑就像梦里面的种种欲望,只有在一个以主观搭建的世界里才有存在

的合理性。而我们本身,却必然要在某个时刻醒来的。

参考文献:《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版

《庄子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版

柏拉图,张竹明译,《理想国》,译林出版社20xx年版 《圣经》

《顾准文集》电子文档

费尔巴哈,荣震华译,《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20xx年版 弗洛伊德,孙名之译,《释梦》,商务印书馆20xx年版


第二篇:科学技术哲学论文.doc


通信改变世界

科学技术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改变世界的最有效工具,与过去崇拜的未知力量不同,它不但真实,还有着严密的数学逻辑。然而,正是由于它的强大功能,一些人类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事物也变得不那么坚不可摧,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等等概念已经将人摆上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固然是人类的骄傲。但不幸的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科学技术的强力干预下,人类社会一日千里,却

也埋下了深深的危机—足以断绝人类前途的重大危机。为了使科学技术带来的成果更加稳定而消除它们的负面影响,唯有正面面对,详细讨论并研究对策。科学技术哲学便应运而生。它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在哲学的层面探讨和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为人类社会安全稳定的快速发展拟订航程,指明方向。

下面就让我么载一个特定的时空即信息化时代的全球背景下讨论一种为人类带来了天翻地覆变化的科学技术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思想源于交流,通信改变世界。

当蒸汽机首先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时,没有人认识到这种新发明是发生全面历史性变革的一部分,这个变革现在被称之为“工业革命”。然而,本世纪中叶以来,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新的变革,人们不仅没有什么怀疑,而且认定它将比蒸汽机对人类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这种变革被称之为“信息革命”或“信息技术革命”。事实上,信息革命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很多方面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信息通信技术作为交流、联系、沟通、协调的手段,已经成为加速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发展的技术基础近30年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计算机和网络”。计算机和网络像一个魔力大师,迅速将世界带入了过去不可想象的、几乎是梦幻的社会。世界某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几秒钟就可以传遍全球。在决策和行动上,管理者开始以“秒”来计划,形象地说“以光的速度行事”。不但规划和行事的时间单位在发生变化,而且同一时间单位里,信息交流总量急剧膨胀,随之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规模也在急剧扩张。人们迫不及待地用各种字眼来形容新的境界:信息社会、信息经济、信息时代、后工业时代、第五次浪潮等等。

社会信息化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普遍定义为,社会信息化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设施把社会最基础资源——信息资源充分应用到社会各领域的过程。它与工业化是相互对应的概念,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而信息化是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技术环境。工业化的最大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物质和能源资源,向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而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社会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全社会信息化。

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使社会成员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可以坐在舒适的房间里,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控制机器,生产出我们所需要的产品;网络和通

信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距离大大缩小,信息在全世界快速的传递,人们无需出门,就可以及时的知道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事情;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大大不同于过去,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电子银行上理财,处理储蓄业务,也可以在网上定购商品,既方便又快捷,还可以在网上请专家帮自己看病,在网上接受学校教育;移动通信使人们能够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同任何人进行通信,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数目正在急速增长。因此,在信息化社会里,人们通过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扩展了自己改造社会的能力,使自己的生活更方便舒适。同时,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的作用举足轻重。信息化社会,又是知识化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将主要围绕着通过掌握知识来生产和处理、应用信息而展开。

信息通信技术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人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信息社会对人发展的负面影响与科学技术发展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包含着自己的“反面”。

积极的影响有:

第一,促进了主体观念的变革。首先,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打破了人们的民族、国家等地理空间距离的隔离,“地球村”的概念由理想变成现实。在世界范围内,每个人、每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活动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或大或小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人们在考虑问题和做出任何决策时,都必须在全球视野范围内进行,这必然将会使人们逐步树立起全球观念。其次,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与沟通乃至与人沟通合作的方式均发生重大变化。求新、求变, 多样化和快节奏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这又必然进一步强化人们的效率意识。

第二,改变主体的思维方式。恩格斯指出,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信息社会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使人由封闭思维转向开放式思维方式。互联网络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立体网络结构。应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使得跨国界、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可以广泛、方便、快捷地进行。全方位不同的思想观念、文化的碰撞必定会使全体养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思维方式。

第三,增强主体的本质力量。计算机和网络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手段和工具,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同时,它们一旦被人们创造出来并被作为相对独立的存在形式,又会反过来促进和增强人的本质力量。计算机和互联网

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具体表现在:首先,它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计算机和互联网促进了人类的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传播,从总体上拓展了整个 人类的知识水平。同时人们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提升认识能力是计算机被发明出来之后就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极大地延长了人的大脑,从而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和自由度。无论是人类在无边宇宙太空的探索还是在微观领域里的活动,计算机都成为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法宝。其次,它提高主体的创造性能力。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出现虚拟现实。所谓虚拟现实是通过相关的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有关文本及传感器的支持,对五官在真实情景中才能接收到的信息,通过人身与机器。对话。直接为人创造一个并不存在的幻觉世界,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人又难以察觉到它与现实世界的区别。例如,当一个赛博游戏爱好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电脑游戏时,他可以亲身体验到人死而复生的经验无数次,而这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虚拟现实可以创造出现实世界所没有的虚拟世界,构造出对现实性来说不可能的可能性。通过技术甚至还能认识原先从未认识到的新现象。虚拟性带来了人的创造能力的巨大发展,激发了人的潜能的全面开掘。

第四,满足主体精神需求,促进主体个性张扬。网络产生是人超越自身生存状态的体现,它不仅是人脑和体力的延伸,而且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直接演绎人的精神世界,并且使这种演绎具有无限扩张的趋势。在信息社会中,网络交往适应人精神需求积极灵活与多样的特点,是一种自主自愿开放的活动。在这里,人不受地域国家的限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差别,职业、年龄、性别的限制也被摆脱,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选择信息,在这里,控制干扰主体自由活动、自由想象的障碍消失了,个体自由、主体独立也日益成为事实,人的个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张扬。

当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核心的信息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负面影响集中表现在人性的异化,即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运用,使人所有一些本质和力量异化为与人相对立的属性和力量。

第一,符号异化。符号异化是信息社会中主体异化的最典型形式之一。它最清楚地展现出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的特点。符号异化最主要的表现是真假易位,虚实不辩。在网络中,几乎人人都不暴露自己的真实姓名,甚至不知对方性别、年龄、职业,只使用网名或符号代表自己。符号异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信任危机,人与人之间在实际生活中的信任感消失了,在网络互动中人们之间充满着怀疑和不信任感。网上信任迁移到现实社会中就会导致人们对现实社会活动

对象真诚性进行怀疑,从而加剧现实社会不信任危机。

第二,交往主体的冷漠化。人们可以在网上随时方便地和熟人或陌生人聊天,倾诉己的苦恼;或是利用信息手段,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才能,获得他人的了解和欣赏。因为面对的是虚拟的联接,互相看不到对方,人们可以扮演任何角色,可以频繁的、快捷的、广泛的获得任何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甚至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实现的情感体验,如和陌生人很快进行热烈的交谈,或对着陌生人毫无顾忌倾泻自己的情感等。但事实上,人机模式的交往,逐渐剥夺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和接触,破坏了人们在心理和情感上建立起来的平衡,使人陷入一种频繁交往掩盖下的孤独。人是处于社会现实之中的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当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和互动增多时,就会增进了解、理解和同情。但在网络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被人与网络之间人际关系所取代,人际关系变成“人机”关系, 虽然在网络中存在各类网络社区,但这种网络共同体对成员来讲,没有很强的归属感和约束感,认同意识不强,导致人们产生孤独

感,极端的甚至会引发反常行为危害社会。网络的“虚拟世界”,不可能代替现实生活的交往,就像不论信息化如何发展,都需要物质生产作为基础一样。网络只是提供了一种便于交往的手段,它是为现实社会的交往服务的。不论一个人在网络上有多少可以倾诉的好朋友,他(她)都不可能离开身边的亲朋好友。

第三,道德上的放纵。在电子空间中,由于人们是以“符号”身份、在“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交往,他感受不到对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反应,便以为不是在与人而是在与机器打交道,往往会做出一些在物理空间中难以做出的粗暴、无礼的行为,甚至认为盗窃、入侵等犯罪也不过是敲击了几下键盘,点击了几下鼠标而已。而且由于诸如虚假信息、不负责任信息和无聊信息的传播,网上漫骂与人身攻击等现象的出现,使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矛盾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社会由于交往面窄,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交往对象大都是熟识的人(朋友、亲戚、邻里、同事等)。依靠熟人的监督,慑于道德他律手段(社会舆论、利益机制、法律制裁)的强大力量,传统道德得到相对较好的维护。在这一“熟人社会”里,人们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然而,由于人们的合道德行为常常是做给他人特别是可能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所以一旦进入“反正没人认识我”的界域,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因特网由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很多局域网所构成,它采用离散结构,不设置拥有最高权力的中央控制设备或机构。它既没有

中心,也没有明确的国界或地区界限。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任何机构,甚至任何国家,因而也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国家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况且网络连接面广泛,传输速度快,搜集、处理信息效率高,人们的活动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大大缩小,因而现实社会中那种分地域设卡、设点管辖、控制的管理方式往往作用不大。由于因特网的种种特点,类似于传统“熟人社会”中道德他律的种种“外力”,在“网络社会”中却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作用,“网络社会”形成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必将对人们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等进行一场或许是有趣的、意味深长的考验。

第四,影响人心里健康。对于知识的爆炸、信息的超载,难以承受由此带来的巨大压力,心里不堪重负。这样的情况经常在从事与电脑相关的工作的人员身上发生。他们经常感到头昏脑胀、视物模糊、紧张不安、烦躁失眠、孤独空虚,不喜欢与人交往。整天与电脑为伴,往往让人依赖电脑,变得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感到自己的渺小;一旦离开电脑的帮助,就会产生焦虑的心情。同时,网络所构建的“虚拟世界”,让沉浸其中的人们忽略了身边的现实需要,脱离现实生活,变得渐渐不适应现实生活。当遇到挫折时,降低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往往会导致心理的失衡,变得沮丧绝望,生活毫无目标。另外,信息的迅速膨胀,信息技术的急剧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充实自己,努力学习,才能保持不落后的状态。这往往给人们特别是从事高科技的技术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反应。长期下去,导致心理极不健康,从而会引起身体机能的下降,损坏人们的健康。据报道,现代社会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紧张、忧郁、愤怒、恐惧、急躁、自卑等。越来越多的人们需要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帮助。

第五,人对机器的过分依赖。在信息社会中,电脑网络世界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延伸和补充,已成为社会正常运行和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另外,网络空间精彩纷呈,网络中的符号互动自由自在,很容易成为逃避现实的港湾,长时间的网络生活会使人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越陷越深,造成新的精神空虚。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感到疲惫的人都退到机器后面,在虚拟社会里体味生活的乐趣,世界越来越小,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不论你是否承认,今天的世界是信息主宰的世界,信息逐步上升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人类进步的新标志。同时,信息化所带来的新型的经济、新型的社会、新型的技术、新型的文化、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生活

方式正在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以开放主动的态度对待社会变化,积极调整自己的生活准则与方式,并积极主动维护心理健康,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生活,掌握和发挥“信息”这个强大的工具,使它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更多相关推荐:
英国文学论文——傲慢与偏见

BookReportonPrideandPrejudiceAbstract:JaneAusten(1775-1817),whosenovelsarehighlyprizednotonlyforlightiron…

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英语开题报告论文

英美文学》研究论文英美文学》开题报告撰写模版20xx年x月对开题报告的理解定义: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是一种新的应用文体。P3目的:通过陈述、明示自己的选题思路及工作开展思路,来达到让上级批准该项研究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人偶戏是海南省临高县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它以其历史悠久和社会基础广泛,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它的良好发展势头在临高的历史的地位和现实的影响上,广为群众喜爱,使得临高成为中国人偶戏艺术…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正文

学科代码0101学号040101010072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xx级姓名XXX指导教师XXX教授完成时间20xx年4月5日独善其身...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题目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环境描写姓名****教育层次本科学号***分校保定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点**电大指导教师日期(以上各项目请学员按照样式自己填写)学生毕业设计(…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孔子人生的形象摘要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儒家文化为何一直能获得这么多中国人的芳心当然与儒家的文化在不同的时期焕发出不同的生命力有关其中也不与孔子的诗意的人生形象息息相关关...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学生姓名所在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一曲启蒙主义者的生命悲歌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探析课题研究意义通过对孤独者中主人公魏连殳形象及其文...

英语文学论文范本Writing Presentation

Chapter1QuotationTherearetwokindsofquotationsdirectandindirectAnindirectquotationmaybeaninterpretationapa...

论文范文格式

摘要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关系到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促进社会文明向高层次发展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从目前我国情况看要实现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初步建成较为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

杨雪--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

论文初稿范文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大专生毕业作业题目浅谈网络营销的策略专业工商管理学习中心石家庄学习中心姓名梅常彬学号李燕桥710101028005指导教师20xx年9月28日1目录一网络营销概述1一网络营销的概念1二网络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

甘肃省电大职业技术学院专科毕业论文论文名称浅谈方言与语言的关系姓名茹昕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联系电话浅谈方言与语言的关系关键词语言方言语言习得意义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

文学论文(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