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时间:2024.4.13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每一次阅读,就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每一本书,就是一幕动人的风景,读《读书成就名师》亦然。自己是一名普通的教师,虽然对名师心有仰慕、早有耳闻,也看过一些名师所著的书,但我从来没有认真仔细地思考过:名师的“名”源自何方,名为何由,又是什么因素促使名师如此之名?初看《读书成就名师》书名,我就不由想:名师因读书而成就?仅仅因读书就成就了吗?名师们是如何读书的,都是什么书支撑着他们的“名”?于是,我好奇地打开了此书。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所思考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在书里找到了答案。此书将一批教育大家的阅读成长史以及教育精华高度浓缩,以通俗流畅的讲述、简明生动且极富启发性的事例,向读者描述了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的关键所在,并通过“读书感悟、对话名师、名师书摘、名师荐书”几个环节展示了名师们对教师成长所需的素养、途径的思考和建议;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有12位杰出教师的阅读成长故事,还有他们多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心得融入其中。

     许多名师是天生就爱看书的,他们在中小学就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为自己的人生涂上了厚厚的底色。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些知识底蕴都成为个性课堂的支点,使自己不断加大阅读量和阅读的深度。也有的名师是因为当了教师以后,因为课堂的需要走上了阅读之路,而一发不可收的。一个个故事读下来,一个个读书史看下来,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个读书史,决定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就看他是否在读书的路上,是否读了该读的书,是否能做到教书、读书、写书。

德国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教师也应当是真正的读书人,应让写作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让自己充盈丰润起来,才有可能实现这样不露痕迹的教育境界。

 回首过往,我已经从教20年了,摸爬滚打走过来,也算是积累了一点的教学经验,现在的我,更多的是在寻求教学上的突破。可以说,我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我更多地在思考:究竟要在自己身上沉淀些什么?该如何提升自我?如何建构专业自信,拥有专业底气?虽然,近几年,我也读了一点书,也在读书与实践中反思,但读什么、如何读?究竟读书与专业成长、读书与做人、读书和育人该怎样有效地结合?对于这些问题,我是感到迷茫的。适逢《读书成就名师》一书的到来,让我思路拓宽了。犹如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风向标,起到了一个指引方向的作用。合上书本,略有所悟,我也开始思考今后的实践:

一、边读书、边教书,用读书来开阔视野、指导教学。

    12位名师为大家推荐了40多本书,我非常汗颜,阅读过的并不多。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有选择有针对性地逐渐上网购买其中的一些书来阅读,用读书开阔视野,指导教学。于永正老师说过“教材中的人文性远不如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大。”语文老师首先需要具备的是扎实的基础知识。我越来越感觉到基础知识不扎实会让教学工作显得底气不足。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只有作为教师的自己先丰富起来、温润起来、强大起来,才能帮助孩子丰富起来、温润起来、强大起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在教育大家的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还要多读有关语文教学基础知识、人文经典类的书籍,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建构起自己的专业自信,拥有专业底气。

二、边教学,边实践,边反思。

 于永正老师说,读书就是读自己,要与自己的工作联系起来,学以致用,为了学做人,为了做好工作,要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去读书。多么朴实求真的读书观,我深受触动。多读书,读好书,多反思,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就这么简单。 于老师说很多老师教了一辈子的书,没有长进,主要是一直在简单重复,原地转圈。多么一针见血!的确是的,一堂课一定有优点,也一定有值得改善的地方,记录这些教后思考,我们才会不断寻找问题,并进一步由具体问题延伸、拓展开去,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来反思、重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事业始终是对人的一生有所影响的事业,我们应该经常自问:对学生的影响积极还是消极,有益还是有害,促进其发展还是阻碍其发展?不反思,不总结就没有积累,是难以实现专业上的成长的,也就像于老师说的那样原地转圈了。我们学校近几年来形成的每周一反思的教学常规非常好,我们都应该持之以恒。重要的是,不要让写反思成为了工作负担,更不要敷衍了事。反思应该是一种习惯,把在教学中产生的点点滴滴体会,及时记录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的冷静思考,在学期总结时来一个回顾与整理,就是不断的积累,观照自己的课堂。我想,专业成长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了。

三、爱护学生,真诚地与学生做朋友,引领学生走向阅读世界,学会做人。

于永正老师与吴正宪老师都同时提到读书与做人是紧密相关的,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最重要的是师德与人品,做教师首先要学会做人,要有人情味,心怀友善之心,真诚地与学生做朋友。想想真的是这样,太严厉、不了解学生的心思,学生就会敬你或怕你,不愿意接近你。我们只有与学生的心近了,他们才愿意受你的影响,跟随你一起阅读。华应龙老师说应该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不误农时、因地制宜、耐心等待,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多么朴实的教育观。想想自己,以前曾抱怨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对阅读不感兴趣,阅读活动的开展收效不明显。这是不负责,不敢担当的表现。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改变现状?如何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心理年龄特点的阅读书目?如何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自己如何以身作则,开展师生共读,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世界?所幸的是,我们已经在做了。近三年来,我们文科组老师都在深入开展阅读活动。小学组的老师通过大量合适的看图故事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寓教于故事,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得到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教育,为学生,提供成长的榜样,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使孩子在美好的事物中心灵得到浸润,在不知不觉地成长,从中学会阅读,喜爱阅读。     

阅读12位名师的阅读史与教育观,我领略到了“毅力与坚持,宽容与真善美”。他们不仅是教育大家也是对学生怀有大爱的老师。教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引领学生阅读、师生共读,就是有效的途径。虽然路还有很长,但只要上路了就好。我们要继续坚持探索阅读活动有效开展的途径,总结经验,形成特色。

 四、坚持阅读的同时,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

    吴非老师在大学里一年看完150-200本书籍,窦桂梅、闫学、张云鹰读书撰写了十几万到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华应龙、王崧舟家里都堆满了书籍……名师的名是有原因的,不会无缘无故就出名的,读书已经成为名师门生活的自然状态,就像呼吸、吃饭一样,是精神存在的必须。我不由心底升起“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敬佩之情。近几年来,学校在营造书香氛围,读书、写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上传博客……大家都在阅读,但阅读质量如何,写读书笔记坚持得怎么样?是被动完成任务式的还是主动积极思考式的,那只有自己心知肚明了。想想我自己,刚一开始,每个假期要读一本书,要写读后感,一个学期要读几本专业书,要写读书笔记,与以往放假没有学习任务,教学没有那么多文字的东西要上交相比,说心甘情愿,欢天喜地是假的。但几年坚持下来,不知不觉,我已经从被动阅读逐渐走向了主动阅读,也会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书籍来阅读,写写读书笔记,这真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不由感到:凡事只要坚持去做了,就会有惊喜。也有的名师人过中年才有时间静下心来慢慢读书而有所成就的,比如钟志农老师说他是从50岁才开始真正的阅读的。想想,我也是人过中年,从教20年的教师,老大不小了。虽与名师的境界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从现在开始去做也是一种进步呀!写作并不难,只要你不给自己找懈怠的理由!程红兵老师说过,普通教师与名师原本没有多少差别,没有智商的差别,没有学历的差别,没有资历上的差别,他们的区别在于韧性与坚持。好吧!自己是普通教师一名这是肯定的,但坚持是可以做到的。今后,坚持阅读的同时,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给自己加油!

    “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勇于去蔽,才能成就真性情;勇于去惰,才能成就真学问;勇于去庸,才能练就真本事。有真性情、真学问、真本事的教师,才是富有教育魅力的教师。每位教师都要修炼自己的教育魅力,不能只满足于日常教学工作。相信我们会在不久的将来遇见一个未知的自己。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与各位同事共勉!

 拜读了《读书成就名师》一书,一下子了解了12位国内名号响当当的杰出教师,他们的成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读书。回想起陈校长说过,不读书的教师成不了优秀教师,道理果然在此。

平时对12位名师的故事或多或少听到一些,但是没有较为详尽的了解。通过本书,对他们的何以成名,杰出之处都一一领略,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他们是教学一线上的高手;他们有独特的个性和教书风格;他们深受同事、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和信任;他们为教育事业殚精竭力又发光发热。他们之所以功名成就,用他们的话说是因为读书,读书使他们增长知识,读书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读书让他们超越自己和别人,最终成为教育界的佼佼者,领军人。此书作者用12位名师的成名经验告诉我们:想成就自己,就读书吧。想成为名师,就读书吧。感谢作者的良苦用心!这使我想起一位老校长说过的话:不想成为将军的兵不是好兵。

这些话本是好意,鼓励人人都要积极上进,努力成才。可是我反过来推敲,读书只为出名吗?这是读书的本意吗?如果读书都如此功利,那还有什么是纯净的吗?我认同读书可以提升个人学识和内涵的观点,但读书不一定求出名。读书的老师也可以默默地守护在自己的课堂,做甘于俯首的孺子牛。如果每个教师读书的出发点都定在了争名逐利上,他还配当一名教师吗?如果每个士兵都成了将军,那将军们又指挥谁去打仗呢?我觉得向这些名师学习,是学习他们刻苦读书、努力钻研、不断提升和超越自己,用个人魅力和学识点亮每个学生的心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或推波助澜。哪怕他一辈子都不能成为名师,但他一定是学生们心中的楷模和偶像。这已经足够

珍视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

——读《读书成就名师》有感

还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段印象深刻的话:一本书,仿佛一个世界,打开它们,仿佛就洞开了许多世界的大门,他们让你欢欣、让你鼓舞,让你思考、让你悲伤„„让你明明身在一个地方,却遍及了无数个世界;让你明明只有一次生命,却体验了无数种人生;让你明明只有一个人,却在和无数智者比肩——他们仿佛父母一样慈悲,无论你到了哪里,无论你骄傲与失落,他们从来不曾停止过供给,让你总气力不尽,不尽地,生长„„这本《读书成就名师》就仿佛我们跟随书中的12位名师,跟他们一起来分享读书方面的快乐与收获,跟着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成长。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主要有三个方面:

多读书:读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厚重,是每个老师身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一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向学生输出正向的价值,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魅力。”似乎语文老师读书是理所当然,但是,当看到吴正宪老师潜心阅读哲学和心理学书籍时,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她的数学课孩子们喜欢上;当看到听过华应龙老师数学课的人,都钦佩他融数学于生活、于游戏的能力,惊讶于他让孩子们在动手玩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喜欢上数学时,你一定也会明白这种功底和他潜心阅读是分不开的。12位名师给我的厚重感,不仅是他们书读的多,而且涉猎面非常广,几乎都是经典书籍。比如教育经典《叶圣陶教育文集》、《吕叔湘文集》、哲学、心理学、人文类、儿童文学等等,每个领域都有涉猎,而且还一定要阅读理论性书籍。

扪心自问,自己应该也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可是自己读的书都有哪些方面呢,经典性、理论性的东西自己能耐着性子读下去吗?自己也就是爱看看小说之类的东西,偶尔也读一下教育方面的书籍。看完12位名师所涉猎的书籍,我真的觉得很惭愧,他们读的书我几乎都没有读过,有些虽然也计划读,甚至都买来放在书柜里,但一直迟迟未开始,因为很多是有难度的书,是不那么“好看”的理论性、专业性很强的书。这样看来,自己还不能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会读书的人,因为自己一直都不是一个喜欢“爬坡”的人。当看到闫学老师提出的有坡度阅读”、“阅读重在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阅读的症结所在。

多琢磨:读完这个本书,我想第二个关键词应该是“思考”,也就是要把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才会有收获。正如闫学老师的那句“我的成长史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就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就是持续反思的研究史。” 而王崧舟老师也有谈到“只有全身心地沉入其中,切己体察、熟读静思,才会有收获、有积淀,才能转化为生命的底蕴。而于永正老师在读书时更喜欢把自己摆进书中,把自己从事的工作摆进书中。他有这样一段话“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来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

关于读书时的琢磨,思考我觉得这是一种阅读的习惯。而在学校给予的种种压力之下,我也慢慢在养成这个习惯。比如,读书的时候,我也开始圈圈画画,开始结合自己的工作思考如何运用书中的知识。其实,这些都源于读书后要写读书心得,所以一开始读书就会一边读一边想心得怎么写,其实写读书心得的过程也就是在思考如何与自己的生活、工作联系起来,并融入进去的过程。这样说来,我们应该感谢每本书一定要有一篇读书心得,每个月一定要上传一篇到读书博客这样的任务了。

多动笔:这又是12位名师的共同之处。写读书心得、做读书笔记、写学习笔记等等,12位名师每位应该都有几十万字的笔记、心得之类的东西。因此,不管是文思敏捷的语文老师,还是理性思维为主的数学老师,哪位名师没有出几本书呢?这些书无疑大部分都来自他们平时的积累。

其实,多动笔从工作的一开始我就被前辈告知过。记得一位前辈跟我介绍另一位年轻的前辈时说,“她从一开始做班主任就开始写班主任工作日志,这也是她成长的这么快的原因所在。”所以,做班主任那两年,虽然自己没有什么经验,但在不断学习中,自己坚持写“班主任工作日志”,所以有几次的班主任征文和演讲比赛,我都是从工作日志拿出来的。现在不做班主任,开始写教学日志,只是可惜,坚持的不够好。

这本书,我是在上面画的最多,折的最多的一本,因为这本书关于阅读有太多我喜欢的文字,有太多契合我的想法,所以是我中意的一本书。当读到窦桂梅、

吴正宪、王崧舟老师时,我甚至在网上搜了他们的上课视频,我想认真看看这么有文化积淀的老师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我也立马去超市买了一本厚厚的本子,准备把每次的学习笔记、心得都集中起来。因为,现在回头想想,自己工作近5年的时间,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培训N个,可是每次培训一个本子,所以乱七八糟无从翻阅。

读完这本书,结合一直躺在书柜里没有认真阅读的《教师阅读地图》,定了自己的阅读清单:(欢迎大家增补)

读书,现在才觉得自己缺的太多,所以就从“缺啥补啥”开始。2014年,自己的挑战就是,每个领域的书籍,特别是理论性的,至少认真研读一本。程红兵老师说:“名师与普通老师的区别就在于韧性、在于坚持。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所以,尽自己所能,认真读书并珍惜每一本好书吧„„

 读书就是一种学习。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学习氛围必定是非常浓厚的,教师一定是带头读书学习的,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学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老师的熏染下爱上读书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学习的教师,能培养出爱读书学习的学生。

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

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难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读书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心浮气躁、鸡肠狗肚、名利熏心的人是干不好教育工作的,但是,如果读书不断,不良的思想气质是可以改变的。

读书的好处当然很多,我个人认为,对教师而言,还是应该有所选择的。除了应该读一些文学方面的名著外,更应该多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文学书籍要读名家名著,经典名著经历了岁月的淘洗而流传至今,凝聚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读来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更深的启迪。专业方面要有所提升,首先要走近大师,读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著作;其次要熟悉当下一些实力派教育专家,如李希贵、张文质、魏书生、于漪、朱永新、肖川等人的著述;再次要学习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如李镇西、窦桂梅等人的教学随想。当然,读书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应根据个人的爱好和个性有选择地阅读。相信,读名家的书,肯定会受益匪浅。

读书后还要写作。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能让人对所读的书作彻底的思考,进一步梳理思绪,从而深化和丰富认识。如果说读书是选择吸收知识的过程,那么写作就是接纳和消化的过程,并且还能帮助我们贮存资料,便于以后查询。

有的老师说,谁都懂得读书的理儿,可就是没有时间啊。我认为这是在为懒散找理由。时间如海绵里的水,是挤出来的,工作再忙,只要用心去挤,时间总会有的。想想看,每天我们用在看电视、闲聊上的时间有多少呢?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总不是很困难吧?古人说的好:“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即使真的到了迟暮,秉烛而行也比摸黑行走要好。再说,年龄大的老师,就算是他(她)拥有了一桶“水”,但这桶“水”也许20年未换了,也许10年未换了,这样一桶“水”,不会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的,教师拥有的一桶水,应是“源头活水”,不应是一桶“死水”。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更新的重要方法就是读书,就是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仅仅对一般人说的,更是对我们老师说的。

而作为朱阳二小的一员,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朱阳二小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幸运的,因为朱阳二小从建校第一天开始,就非常重视教师阅读。建校初,学校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仍不惜花费巨资为教师购买了大量的专业书籍,让老师们在业余时间不断“充电”; 学校还为个人报销50%的报刊订阅费用,以鼓励教师订阅教育类杂志报刊,使教师的专业知识长流新鲜的活水;学校要求教师记读书笔记,写教后反思、教育叙事,进行“我和教育”等命题习作比赛,很好地促使了教师的思想总结与专业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活动中把经典名著作为奖品奖教师,教师节把教育名著作为礼物送给老师,如此这些,都让教师们“读”有所获,“读”有大获,这也是在座每一老师能够深切感受到的。

我们朱阳二小的每一名同学也是幸运的,因为朱阳二小为同学们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为同学们购置了适合大家阅读的上万册书籍,并开展了读书节、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读书沙龙、读书交流会、班级故事会、读书手抄报展评、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经常举行。这些做法,都是在倡导同学们去阅读,每天早操前10分钟与晚自习前20分钟的特定时间有效保障了同学们静心阅读的时间,更有亲切的老师为同学们精心指导读书方法、答疑解惑。所以,同学们不能辜负了学校、老师对大家的期望,大家要用更大的热情,争分夺秒、认认真真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来,要让朱阳二小永远充满书香,要让每一位同学在这个书香四溢的的摇篮里茁壮成长!

老师们,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是我们一辈子的干粮,是一把能解开疑团的万能锁,是一扇窥视世界的窗口……让我们亲近书本,喜爱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拥有诗意的人生。 “同沐四季风,共享读书乐”让我们与书交朋友吧!让读书之花,盛开四季校园。真切地希望我们的师生们都能喜欢读书,让读书来提升我们的品质,促进我们的成长。

在《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中,12位名师都养成了良好阅读的习惯,并以读书为乐。读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虽然知道读书的好处,但是,在现实中,各种书籍多如牛毛,书的质量也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书多到让我无所适从。而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弗兰西斯.培根《论读书》对读书有过精彩的论述: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对于不太重要的议论和质量粗劣的书, 只要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我一直有个疑问:对教师来说,应该怎样读书? 读什么样的书? 读了《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后,我豁然开朗。正如闫学老师所说,教师阅读应该将有限的时间花在经典阅读上、坚持有坡度的阅读、关注学生的阅读热点。李镇西老师建议学科老师除了阅读自己学科的相关知识以外,还要阅读教育经典和人文著作。吴正宪老师建议数学老师读一些哲学书籍,每位老师都应该学习一些心理学。以前读书都是侧重数学相关的书籍,做老师之后也是将重点侧重于数学课本和教参,除了学校推荐的书籍之外,较少读其他方面的书籍。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读一些心理学和教育经典,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记》。教学相长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在《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中,窦桂梅老师分享了她的经验:学会建立读书与教学的联系,书中的内容是否与我教育教学工作有关,凡是好的素材都要注意积累,这些素材可能为课堂增添光彩。没有大量的阅读,讲课的方法就可能比较笨拙,效果也不会好。说到底,阅读与教学是一种因果关系。

无论是32岁被评为山东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的闫学,还是从50岁开始系统读书,58岁成为浙江省首位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的钟志农,都是读书成就了他们。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三要——读《读书成就名师》有感

近日读了张贵勇著的《读书成就名师》,认识到教师要想读好书,必须弄清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读,读什么书以及怎么读书。此三问题如果弄不清,读书效果不大。

一、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一是能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二是能够提升境界,增进修养。

三是能够丰富生活,感受幸福。

四是能够促进思考,事业成功。

二、教师应该读什么书?

一是教育经典类(如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等人的教育专著,感受光辉思想);

二是人文类(如有关历史的、社会的书籍,增强人文素养);

三是哲学、心理学类(有助于深层次理解教育教学);

四是教育报刊类(有助于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

五是学生的书(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

五是非教育类(有助于拓宽视野,增加底蕴)。

三、教师应该如何读书?

一是要坚持,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关键。

二是要有规划,明确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是要做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

四是要读以致用,贯通理论与实践;

五是要加强与他人的交流;

六是要读写集合,在读中积淀,在写中成长;

七是要独立思考,不尽信书,学会质疑;

八是要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横向打通。

总之,当你沿着“读书——教书——写书”的道路不懈前行时,相信,成功就在你眼前。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 卜建南

在教师群体中,总有这样一批出类拔萃者,他们的课堂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爱;他们的教学质量优异,受到各方赞誉;他们充满着人格魅力,影响着身边众多的人;他们不停地跋涉探索,找寻着教育的真谛。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名师”,他们是教师身边的榜样,是大家学习和追赶的目标。

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向我们展现了于永正、吴正宪、李镇西、吴非等十二位教师成长的历程,已经从教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事件。虽然每位教师的经历各不相同,性格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总能找到这些名师成长旅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这,正是广大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

一、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

几乎所有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大量的、范围广泛的阅读。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这是公开的秘密。每个人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都可能成为名师。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尽管有些规划可能是下意识的,自己并不一定非常明晰。有了规划,就会投入,就会运作,也就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在规划中,并未将读书放入其中,可能觉得读书这件事情比较虚,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不少人觉得读书很重要,但又总是抱怨太忙而抽不出时间来阅读,或许就与此有关。

读书一定要成为自己生活的方式,才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是一种额外的劳役。对有人提出的教师读书要坚守的观点,吴非就很不赞同。他说:读书竟然需要“坚守”,这种局面很可悲,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坚守”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对痛苦的忍受,如果到了这样的地步,何乐之有?读书对于我,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种精神的需要。

二、阅读有方法,成效见课堂

爱看书的教师和不爱看书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华应龙对此有过认真的分析:“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缺少那么一点自信,不敢偏离教学计划,更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

不读书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对此闫学说:“不读书的教师生涯,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和受难。”吴正宪也说:“如果教师只是一架传授知识的机器,那么学生就会远离你,师生之间的情感就是一片空白,课堂必然失去活力。”吴正宪注意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是与他们的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她认真学习儿童心理学,阅读了大量这方面的专著,并将这些心理学的理论与自己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自己的数学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三、读出真自我,奠定多元色

今天的师生,身处信息化社会的洪流之中,在阅读习惯的培养方面又多了一些障碍。信息传播手段的快捷化、碎片式,浅阅读的流行,对阅读的冲击很大。为此,华应龙特别提醒大家:“少上网,上网会不经意地流失我们的读书时间。”《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的作者卡尔也说:“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

《读书成就名师——12 位杰出教师的故事》,这本书让人看到杰出教师之所以成名的路径,也让人对阅读之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书中的一个个阅读促进教师成长的典型事例,对推动教师阅读及教师专业成长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书中的12位名师,虽然他们都有不同的读书方式,有着不同的阅读主张,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终身阅读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在书中,名师们回答了当前教师阅读存在的问题、阅读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的阅读方法、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等我们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名师们的回答坦陈而质朴,并辅以生动的事例加以说明,给我们一线教师很大的启迪。名师们为我们读什么、怎样读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在学习名师们丰富的阅读方法后,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从而发现阅读的乐趣,更快地实现专业成长。

如果说我读书有什么诀窍,一是概括内容,看哪些话有启发;二是与人交流,与人交流让我收益很大。

更多相关推荐:
读名人书的读后感1

读名人书的读后感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

书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说起古代文人脑海中便出现那些迁客骚人站在譬如黄鹤楼之类的名楼上或凭栏远眺或双手...

书籍名人传读后感

名人传读后感一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

世界名著读书笔记或读后感15·18篇

世界名著读书笔记或读后感1518篇txt师太你是我心中的魔贫僧离你越近就离佛越远初中的体育老师说谁敢再穿裙子上我的课就罚她倒立1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读书成就名师gt读后感一迎江区长风乡柘山小学左鹏程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中于永正吴正宪窦桂梅等十二位名师都有着良好阅读的习惯他们以读书为乐读书的益处显而易见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39书籍好比...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在教师群体中总有这样一批出类拔萃者他们的课堂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爱他们的教学质量优异受到各方赞誉他们充满着人格魅力影响着身边众多的人他们不停地跋涉探索找寻着教育的真谛人们通常称...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万伟东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读读书成就名师感慨颇多12位杰出教师的读书经历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直至今日终于粗略读完了有赞叹有崇拜心底更是增添了几分阅读的激情心灵的家园行走其中乐意无穷这是我在扉页写下...

分析奖分析名单心理健康书籍读后感大赛获

词清平乐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心理健康书籍读后感大赛获奖名单一等奖邹盼盼张骥曹笑陈苗苗王春二等奖赵玉玲马桂宁秦晓祥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心理09...

关于针对心理健康书籍读后感大赛获奖名单

HRPlanningSystemIntegrationandUpgradingResearchofASuzhouInstitution心理健康书籍读后感大赛获奖名单一等奖邹盼盼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心理0902漫步...

名单心理名单心理健康书籍读后感大赛获奖

心理健康书籍读后感大赛获奖名单一等奖邹盼盼张骥曹笑陈苗苗王春二等奖赵玉玲马桂宁秦晓祥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心理0902漫步云端读登天的感觉有感法学院法学0904多维成长活出立体人生读我是我自己有感管理学院工商090...

《镜鉴》一书读后感

分公司在工作之余组织经理及重要岗位人员和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镜鉴一书并在经理办公会中以案为鉴进行集中讨论学习镜鉴收录了十年间查处案件中的60个典型案例分为九大类囊括了违法犯纪的主要类型和领域每个案件由法律条文案例综...

沈石溪书读后感

沈石溪书黑天鹅紫水晶读后感学校的专题阅读让我有幸阅读了沈石溪老师的新作黑天鹅紫水晶那是一本书但不仅仅于此那是一本集生命道德与情感的书读完有一种情感在心中久久不能忘却那是对于动物与人类的思索及感悟这本书讲述的是一...

名书读后感(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