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傻十日谈 20xx年最新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4.13

太傻十日谈 20xx年最新读后感精选

以下文字均摘自网络,基本上都不是太傻论坛的,这样可以更有借鉴,大部分来源于网络读者自己的Blog,如果你在Google或者baidu上搜索一下“太傻十日谈”,都可以搜索的到,为了便于读者参考和交流,特做了这个摘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值得一提的就是看了两本关于留学的书

北大的《飞度重洋》感觉事无巨细都涉及到了,但是总的来讲没有重点也没有贯穿下来的主线,不过不失,谈不上好

太傻论坛的《太傻十日谈》非常好!这书站在了一个远高于北大清华的那帮版主坛主的高度看清楚了留学的本质,而就算不打算申请留学的都能拿它当成营销和励志的课本来学习,虽然其中广告成分重了些事例也比较扯淡文字组织的更是不好,但的确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东西远多于《谁动了我的奶酪》和《富爸爸穷爸爸》,值得一读

看完了总结了一页关于自己应该establish一个什么样的new criteria to engage,写完了心里挺美,觉得有些以前觉得不大可能的事儿其实也不是那么没可能,只要把自己小学六年级、初三和高三都曾经干过的事儿再来一遍,搞不好就牛逼了嘿

自问留学的材料、经验读的不少了,想不到今天还能被如此打动。一句话,《太傻十日谈》是国内唯一一部称得上是留学哲学的书。它所确立的宏观理念应当是所有计划留学的人必须深刻铭记的。《太傻十日谈》再次证明了任何一套看似纯靠技术运行起来的实践系统,其背后必然有其蕴涵的哲学理路。这或许就是一种行业高人的“境界”吧。

刚看了{太傻十日谈} 的1,很有感悟,觉得自己从申请到现在,一年了吧,好像基本都是错误的路线,sigh一下,不过从来就米有努力,惭愧一下,所以无用功还不算太多,现在改不知道来不来得及,但是还是要改的。感觉上太傻是在俯视申请while我们在仰视申请,他有先驱者的光芒,不肯走曾走的路和易走的路(哈哈哈和 hardway一样,和[搬运工]的主旨也一样.

《太傻十日谈》是法贝尔推荐过来的书,关于留学申请的,说是很有启发性。 我正在读,发现的确有开阔眼界的效果。不单单是关于留学,还涉及到做人的方式,面对问题是状态。书中的一些话说出了我常常感觉到,但是却从没有能够完整表述出来的一些体会,看到那样的文字,实在是爽快。

昨天看《太傻十日谈》看到一半,呵呵,实在是本好书。不仅是如何申请的问题了,连独立思考,去形留神,抓本质的处事道理都含盖在内,只是看了一半而已,就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了。可是,我心中的迷惑还是没有解决。也许他说得对,不能够盲目地模仿别人,那么我的方向是什么呢?

其实也许再怎么努力做也是徒然,最后的结果或许就是拒签,那么为什么要伤那么多的脑细胞呢?但是即使是那样,我知道这半年的努力也不会白费的,我的思想开始起变化了,某些东西已经形体化,而不似当初的雾状了。麻烦的是即使拒签我可能会去考GRE,去考GMAT,然后去米国,然后呢?毕业后会怎么样?我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明白,在我的心里,除了绘画,没有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但是,人毕竟要实际地活着,而我是绝对无法成为艺术家的,虽然有才能却远远不够,要如何抉择是目前的最大难题。没有人能告诉正确的

答案,也许必须走出几步才能知道这个方向对不对。我宁愿做个白痴,为什么要想那么多呢,单纯地做个考试的机器就好了,考过就走,不过就接受现实啊!我要把剩下的5日看完,也许到那个时候,心中的目标会更加的明确而确定吧??

关注留学5,6年了,这方面看过最最赞的一本书,起码读了10遍.

为了看这本书,曾经专门去买了台LJ.打印了前九章,10迟迟不肯出来,不过现在终于出来了. 反思得很彻底,不亏等待了那么多回.

《太傻十日談》看到第四條:超越。心跳加快。儘管很想一口氣看完。但還是忍住了。非常帶勁。話就應該說得這樣直白。現在想來。其實一切不言自明。實力。是一切競爭的核心。但周圍沒人這樣做。所以開始懷疑。要是大四的時候我能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自卑了。

興趣。興趣代表什麽?雖然讀博沒有興趣會非常糟糕。但是我初中的時候對學習又有多少興趣呢?高中的時候又怎麽樣呢?熱愛上哪門學科了嗎?一路懞頭過來。還不是很成功。爲什麽現在反而要很虛僞地思考興趣呢。就像我前面寫的。不管學什麽。只要投入進去我都會很興奮。知識能讓我興奮。這就足夠了。

YY一下:哈佛如果給我語音學全獎。我去嗎?還用問嗎?語音學現在對於我儘管是雞肋。但如果我總是不敢前進。那雞肋永遠是雞肋。甚至可能成爲我的遺憾。

與其考慮自己吃不吃得消。還不如繼續我之前做的。研究、翻譯論文。原來我之前做的是正確的事!

多麽嚮往一年后的今天我是坐在一所美國牛校的研究室裏看今天寫的反思。而不是還坐在家裏的寫字臺前。

在我申请学校材料最后准备阶段读到了这本书。他给了我内心极大的震动,让我从新思考和定位,同时也让我深深的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

凡是想赴美留学拿OFFER的人都很清楚,目前摆在面前的三座大山是:T&G成绩,GPA,和你的PS(也就是文书)。可是他们又真的那么有用么?看了太傻十日谈他有着与我同样的结论,那就是这些都不十分重要。留学困难之所以现在被归纳为这三条是为什么?谁去想过呢?就像是中国古代占天象影响一个朝代一样?留学的本质你究竟清楚么?

曾经,我很嘲笑ETS,说他变态的ETS拿G这种没用的东西做考核,前两年花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出自己得意得不得了的试题库改机考时被聪明的中国人钻了空子,“机精”大量外泄时无奈郁闷了吧,现如今自己考T,时不时也窃喜过重复的词汇题和那些直肠子的阅读选项。可是时至今日我才发现,我一直都太傻,从来没有真真正正意识到考T&G的真正目的。试问一位教授在看了十几二十年的中国学生的T,G成绩后他还会拿它来做给不给全奖的标准么? GPA也一样,也许清华北大的孩子GPA很高有用,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GPA3.0与4.0究竟能有多大差距呢?文书这个东西我就更不想说了,无稽之谈早已湮没于各大论坛,我虽然没写过却也早有耳闻。

然而有多少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出国留学的本质呢?有个熟悉的单词觉得太贴切,IMITATION,包括我自己,身上都有着不少,曾经准备留学的这些步骤,想法等等。看了20页的太傻十日谈,我的思绪被彻底打开了,而且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我留学是为了什么?我要去学什么?我怎么样能去学?这三个重要的问题我从未停止思考过。目的明确是最重要的,它是能够保证你在国外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下支撑的信念。去学什么这个问题思考的角度很多,但是也都是为了你的目的服务,怎样能去学,其实就是一个marketing的过程,每一个学生就像是一件商品,你应该想明白的是如何让教授把你买走而不是对教授说,

看吧我多不容易考了那么高的分数,拥有了那么多的经历或者是各种头衔,那这些深入他的心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marketing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问,可以说生活中无不存在,从市场调研开始,直到最后销售成功,你在别的任何领域都能看到它的缩影,举个简单的例子,凡是打算写paper的人都应该清楚查文献的重要性吧,一样的道理。有多少人会去关注你的广告和促销做得多么到位呢?这些都是在面儿上的东西,是个人都会知道现在广告夸大事实吧,那文书不也是一个东西,穿个马甲就不认识了么?

写到这里我想你们都明白我想要说的了,我讲述自己亲身的经历,证明了学会独立的批判性的思考的重要性,不论是在留学上也好,还是在平时在校的学习上也好,希望你们读完后也能有些新的启示。

很困了,由于前天早晨起的太早导致最近两天脑子老是晕晕的,改天再写了

今天 早上起床后 什么都没来的及干就打开电脑继续看起这本书, 要不是电脑没电, 昨天晚上通宵也会看完。实在是很震撼,这本书中讲的已经超越了留学的范畴,实际上是做事的科学和理性的思维。留学不留学也许不重要,真正的是一个人是否具备了成功的素质。既然爸爸妈妈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就要好好利用去把自己买个好价钱,现在不能 退却, 即使最后决定不留学 ,也要经过这番看似痛苦的却是很有价值的洗礼,在任何地方具备了这些都是成功者。

不会再把命运交给缥缈的运气 ,要实实在在把握自己的未来,一定会有结果的,一定是很好的结果。从今天开始用自己的大脑去寻找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值得做的。虽然会经历痛苦的面对和挣扎,流血流汗我都会坚持到底,用智慧和实力赢得未来。

Space又改版了,windows live的界面实在是令我难以接受,原本和谐匀称的版面瞬间被弄得乱七八糟,不过这下也好了,省得我再去追求什么美观整齐了,不如把它变成实实在在的涂鸦板。

前不久有幸拜读了《太傻十日谈》,虽然书中故事的主人公不具有典型性,并不能代表大多数申请者的现状,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我精神上接受的第二次洗礼。主人公的经历堪称偶然中的必然,而市场营销的策略与Bebeyond所提倡的理念更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个新的理念被人们所接受,必然需要大量的理性思考与分析,这本身已是一个巨大而艰辛的工程,而欲将其用于实践,又将面临来自约定俗成的现实的重重阻力。也许是它所波及的范围还不够广泛,也许是它并未为太多的人所接受,甚至其正确性与可行性并未得到实践的充分证明。对于新的事物我们暂且置之不理,但至少从论坛中日趋流行的“算命帖”便足以看出新理念产生的必要性。“求助:敝人GPA 3.xx,G xxxx, T xxx,请问可以申请什么档次的学校?”,只言片语间便可看出中国学生所受应试教育毒害之深,分数决定论依然是广大同学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而冲破这道枷锁所需的绝不仅仅是一届两届学生努力所能实现的。毕竟,想冲破这样一个大环境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弱化高考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性,这显然是不大现实的,至少在现在,那是不可能的。

而在《太傻》一书中,作者提出了营销理念中的二十二条商规,其中有一条可以称为“类别法则”:如果你不能第一个进入某个类别,那么就创造一个类别使自己成为第一。只有研究生院的多元评估体系才使创造多个类别成为一种可能,试想如果所有的委员会都以计算各项成绩加权值的方法来确定录取名单,那么每年委员会的众多成员的存在恐怕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也许仅仅一台电脑便可以实现这个全部的过程了。之所以兴师动众,召集如此多的人来进行这个过程,无非是为了实现所谓的“人性化”评估,这便为每个申请者创造属于自己的“类别”提供了舞台。也许在GPA、GRE这两个类别中,全球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而正是这两个巨大的类别所闪烁的煜煜光芒使其他类别变得暗淡无光,

而大众的标准对这种观念的确立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诚然,朝阳很美,但残月与星光同样沁人心脾,美评判的标准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用明亮的程度来对其进行量化:譬如说,正午的太阳的亮度为-27等,满月为-12.6等,牛郎星与织女星只有1等,以上三者究竟谁是最美的呢?党说太阳是最美的,因为太阳给予人希望,给人光明与力量;身在异乡的旅客说圆月最美,因为给人带来对家乡的思忆;热恋中的男女会说,牛郎织女最美,它们带来的是美好的憧憬与浮想联翩。我们不得不承认,美是不可能被量化的,而一个人优秀与否也是无法简单量化的。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优秀的,并且彼此鲜有可比性,重要的是,在抛开一切量化标准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去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优秀之处,就像去发掘一处尘封的宝藏。这笔无形的巨大财富,无疑是现实生活中所缺少的,却往往是鉴宝人所看重的。如何去发现,去认识,也将成为未来几个月乃至几十年每个人所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个陌生而崭新的领域。

不管你是不是要出国的,我觉得都很有必要去拜读一下这份作品,它可以摧毁你原有的所有错误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态度,给你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

所以我看了全部并做了总结,一份不止于申请方面而是包括人生的总结:

1.不仅眼睛会骗人,任何的感知都会是骗人的,不要一味的相信权威和大多数人的说法,因为这个世界上三人成虎的事情并不少见.

2.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的盲从和模范别人,要有自己的主见.

3.学会推销自己,用营销的观念来推销和包装自己

4.学会一种思维和价值观比一种方法更重要

5.学会打破原由的固有观念

6.别人在乎的是你有没有本事而不是你的文本有多好看.而你要给别人知道的也只是我有多少的本事是他所需要的.

7.认识自己.要尽早也尽可能多的去自己内心的最阴暗处挖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一直挖到自己都恶心自己都没关系,然后一样样的去改正,超越自己.认识自己不要认识早自己的优势,但不能只停留在优势,而要做上述的一些东西.

8.超越自己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要去做的事情,然后让别人看到你进步了多少,你的优势在哪里

9.做事要抓住最本质关键的环节去做好他,而不是在一些边角的地方去不断的修饰美化.那只是浪费时间

10.当你无法再修改一些已定的现实或硬件的时候,你能做的就是圈定一个你在这里面属于No.1的区域,并告诉别人你在这个区域是第一的---其实是另一种美化自己的方法,但你首先要能做到有那么一个范围是属于自己的.那就需要你有真正的本事在里面.

11.当你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那就去适应环境改变自己.

几天前,NKBBS的FlyWest板诸多网友纷纷阅读《太傻十日谈》,并对书中观点发表富有针对性的讨论,气氛相当热烈,其中俺家死党茜茜的理解是较为出色的,啊哈。

《太傻十日谈》以"我"与"太傻"的十次对话为主线,穿插作者对于出国申请的诸多反思,其内容是有可读性的。而且,大多篇幅针对的并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方法论,是人生发展的宏观思想,所以,对暂时不准备出国的读者也是有所裨益的,其主旨基本上符合"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标准,哈。

但反过来再看全书的写作手法与思想实质,却不难看出《太傻十日谈》更像是宣传材料,有空洞媚俗之处。其序言中谈到的"不要揣摩作者、太傻的真实身份",不打自招似的地阐明了"制作"的成份。而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首先以"留学经验谈不可靠"的观点吸引住读者的

注意力,从而大胆地铺述起他的价值理论,且采用了与"市场营销学"相结合的方式,通俗易懂而又新奇有趣。以我有限的营销学知识来看,其思路大体是从4C理论回归4P理论,强调Product的核心竞争力,是否Match,随后,再从4P谈到4C理论中的Customer needs and wants(定位),再到Place(渠道),再到Communication(沟通),再到Promotion(推销),再以DIY作结。诚然,这样的写作方式是遵从营销的操作程序的,也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尽管篇幅过于冗长:每次谈话前先要大篇幅回顾上节的思想,再提出新的疑问,显得啰嗦;而以写给太傻的感谢信作结谈话,更像是在总结本节的中心思想,这样的手法在诸多励志、营销书中屡见不鲜,而放在此书中,没有真诚,只有做作。

《太傻十日谈》宣传了太傻本人,宣传了太傻论坛,提出了简历重于PS的Match理论,除此,通篇只是在说:奋斗,没有别的。大道理,你我都知道,所需的只是执行力,但却只能靠自己。

十日谈最后一章发表之后,很多人都发表了自己的感想,我也来说两句,自己的一点感悟。

批评这本书是广告或者因为这本书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观点而抵触这本书的人犯了一个很狭隘的错误,要是说做广告,每一个人的留学申请,都是一种自我的营销,自我的广告,申请就是一个努力把自己销售出去的过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为自己做广告,写文书呀,做简历呀,套磁呀,那些所谓的讨厌广告的人,还干吗做申请呢,每天坐在家里,等offer砸死你好了?

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也是最重要的道理——事实上,每个人都不喜欢广告,不喜欢被推销,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又不得不去做一个令人讨厌的推销员,比如申请的时候,比如找工作的时候,比如面对竞争的时候。有的人很消极,觉得自己特别清高,不屑于做任何推销,认为酒好不怕巷子深,最后结果很差,有的人认识自己的不足,积极的进行整个营销最后能获得很好的结果。

但是,《太傻十日谈》仅仅是在告诉我们自我营销很重要这个其实很简单的道理吗? 我认为不是的,《太傻十日谈》在用自己来向我们证明一个道理——到底什么才是最聪明的申请营销,如何做最聪明、最有艺术的广告。

其实,看这本书的人,谁都知道,谁都看得出来,这本书是在给太傻留学咨询中心做广告,但是,这个广告做的太聪明了,让每一个明明知道这本书是在做广告的人,还是要读下去,而是是急不可待的读下去,而且欲罢不能读下去。即使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的提醒自己,不要被里面的广告内容影响了,但是,我们最终还是受到了影响。

这对我们就好像每天看电视的时候那些无聊的广告一样,又有多少能真正的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但是,最优秀的广告,最优秀的申请,特别有创意和才华的广告,肯定是百年难得一见的,但是我们肯定会为之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我们都知道这是个广告,我们也会很高兴的看完,并且说,这个广告做的真不错。最优秀的广告,我们会想方设法的录下来,反复的欣赏。

其实,我们自己的申请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们自己怎么才能成为让教授或者审核申请材料的人员耳目一新的,欲罢不能的申请者呢?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很深刻的问题,或许,这是[b]《太傻十日谈》在教我们的最大的技巧——如何做最优秀的广告,如何做让人无法拒绝的推销。[/b]—— 不管怎么样,我肯定,对《太傻十日谈》对 太傻留学咨询中心的 推销 毫无疑问已经成功了,明明是在做广告,但是却能把广告做到让人不可拒绝甚至欣赏的层次,这也太傻是最让我敬畏的地方。至少,虽然我还是决定自己DIY申请,要是有人问我,要留学,应该找哪个中介,我肯定告诉他,去找太傻!

这个社会是一个商业的社会,竞争的社会,是你不去争取,就没有任何机会留给你的社

会,首先我们需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水准,让自己有更多的“肉丝”,然后,我们需要学会去在每个一个环节销售自己的想法,去争取最好的位置,一个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会这种竞争,学会给自己做广告,而不是躲在自我清高的象牙塔里面,一辈子看没有广告的红楼梦。

昨晚又读一遍,之后,我感慨特别多。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以为我自己懂了很多,半年过去了,现在在读一遍之后,看看以前写的读书心得,真是让人害羞。确实如此,申请,我们自己其实真的懂得很少,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认识自己,不断的DIY。

PS: 昨天偶尔登陆几个留学论坛,又看到一个什么叫做hiall的机构在到处散发写的 留学申请案例技巧,无非是一些,申请技巧,案例分析之类的东西,也是为了 做广告,可是,那个东西,还没有看开头,就不想继续看下去了,无非是搬弄一些概念罢了,但是,为什么这些东西就是不受欢迎呢? 一个留学机构,要是连自己都推销不出去,你凭什么去说,我能帮助你申请美国最优秀的大学呢? 这不是笑话吗?

一样是做广告,就是有这样大的差别,以前看不出来,觉得广告都大同小异,现在也有一些领悟了,原来广告也还是有境界的。

一样做申请,也就是有这么大的差别。以前看不出来,觉得大家做申请其实都一样,现在有一些体会了,原来申请也是有境界的。

希望我现在的境界不算低,希望我算是读懂这本书的一个人!

1。申请,只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它不会决定任何事情,也不会改变任何事情,只有你自己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2。申请是一项竞争,使不少大学生走入社会竞争的第一站。你从申请竞争中所获得的价值,可以深远地影响着你未来对待所有竞争的态度。

3。怀疑--这是真正走出误区的第一步,也是留学申请中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没有怀疑的勇气,部队自己产生怀疑,部队周围的常规进行大胆质疑,就永远不会有任何的突破。

4。学习--要从其他的知识领域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生活本身学习。学习,可以让你走出怀疑的迷雾,找到正确的方向。

5。行动--任何借口不没有存在的理由。面对着问题,只有行动才能带来变化,带来质的飞跃。不要唉声叹气,不要妄自菲薄,成功属于那些积极行动的人。深刻的怀疑,不懈的学习,会带来深刻的行动,最终会带来巨大的成功。

6。超越优秀,到达卓越。从优秀到卓越,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不要把优秀当作一种习惯,习惯只会让人在竞争中失败。

这是《太傻十日谈》里面摘抄出来的。

一部好书,不管你是不是在申请出国,如果你想在一个竞争的社会中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些思想。不是勾心斗角,而是掌握正确的方法。

今天看了很多关于留学的帖子,也看了网上流行的<<太傻十日谈>>,只有一个体会,提高专业水平才是王道.其他的都是废话!!!

有人说本科生最大的弱项就是研究背景,好多本科生申请都说自己多有潜力.什么是潜力,真正有潜力的人是不会在大学四年里<五年>里什么都不做的. 想一想,明年的这个时候应该寄申请材料了,该给自己点压力了.现在的核心工作是多看论文,多思考,能搞出点什么都好,提高专业水平才重要,当然这也是最难的,不过也是最有用的.KEEP FIGHTING

很早就听说了太傻十日谈,每次上太傻发现炒得真的还很火。昨天开了电脑没什么好玩的,于是就把移动硬盘里放了N久的PDF看了。看得我简直。。。吐血。

整个小说(姑且称为小说)差不多是一本对话录,讲一个牛人(GPA,GT,社交能力,毕业院校很不得了的人)如果申请两次金融offer没成功,第三次在太傻的帮助下申请了哈佛,读了一年又不读了的故事。他和太傻谈了十次,就叫十日谈。开始我还以为这是真的案例,越看越觉得假打。

前六章讲的就差不多一个问题--研究背景的重要性,还扯出一大堆肉麻的吹棒太傻的语言。那个牛人只知道把文书写好,没想过沉下心来做做研究,增强自己的学术背景,还说出“难道凭空写篇论文”之类的话,写篇毕业论文写得全年级第一,又没发表,还得意得。。。。。。后来在太傻的指点下,开始看论文,还觉得很痛苦,看不懂,花费很多精力才看懂。什么人啊,搞不来研究还想去申请offer。不过有一句话中听:本科生要看着像研究生,研究生看着要像博士生,博士生看着要像副教授。

第七章讲牛人得到了教授的赏识,虽然没有得到肯定的答付,准备放松了,却被太傻一席话说得提高了警惕,还经常去和教授聊聊,被牛校教授的秘书挡电话挡了两次,太傻教他打N次以打动人心,于是顺利申请到哈佛。

第八章讲,嗯,没讲申请什么事儿,告诉大家要有怀疑精神,怀疑后要去了解,去学习。

第九章讲签证,没讲技巧,提出要与签证官好好沟通。

第十章讲不要人云亦云,想想自己最喜欢做什么,不要被世俗的目光所干扰。牛人听太傻一席话,在哈佛读了一年退学回国了!

总的讲完了,前六章没看头,后面稍微有点意思。

其实做研究没这么乏味。就像数学家证明定理,在求证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其他的定理,甚至开辟了新的领域。为了到达目的地,慢慢地看风景,就算没有到达终点,路上的风景也是很美的。

近日看了太傻十日谈,感触颇多,对于我这样想出国的人有很多启发,对于留在国内的其实也很有启发的,因为它能改变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待问题的态度等等。对于同样的事物,或许你的思维只是局限于前人的经验,就像作者一样,顶尖名校的金融,GMAT:710 TOEFL:657 GPA:3.5 1/175,极广的人缘,非常多的社会经历,上学期就拿到三家世界前500的OFFER,很炫目的成绩单和PS,却没让他拿到心中理想的全奖(当然他申请的是变态的金融)。他自己最后的总结就是自己的经验是受前人影响的。总之很多很多的感想,下次等偶全部看完了,好好的写篇读后感,和大家分享分享。

推荐大家去看下,不错的,呵呵。

我相信,一个的勤奋努力是没有错误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的勤奋努力的方法,否则,你虽然仍旧在进步,但是,你的这种进步,和真正聪明的人比起来,速度太慢了。人家在飞,你确在爬,这是无法竞争的。因此,学习的能力,宽广的视野,旁征博引和融汇贯通的能力,才是真正可以成功的人的关键。

——《太傻十日谈》

我一直以为自己每天都在进步而沾沾自喜,现在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在用蜗牛一样的速度在前进。

同时,我也真正学会了反思,以前,我总是说,要反思,但是,实际上,我根本不懂得反思,反思也是一种学习,但是,使一种痛苦的学习,你必须真正的否定自己,从每一个细节事无巨细的追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还是潜意思中继续模仿?

——《太傻十日谈》

闭门思过,自己真正有过吗?

早一点看到就好了

几个在申请的同胞有空都看看吧 跟经验谈方法论那些东西很不一样

就算是广告书

也确确实实不错的

“看了这本书后,感觉什么还都来得及”

时间怎么分配才不是浪费?

今天看的是第六章,但同时也想说说第四章的内容。另外今天也是特别的日子,之前经济系给了我推荐的温莎有了结果:到了研究生院被刷掉了。我慢慢地看着那个“Not Admitted”,觉得一点也不吃惊。回想起来,温莎和西安大略是我盲目申请的最佳反面教材:没有实质内容的ps,几乎没有什么专业背景,也没有做过任何的主动交流。

太傻认为比较理想的申请程序是:先确定自己的专业背景,然后提升自我(通过论文和书籍的阅读),最后根据自身条件选校,文书写作,寄送,最后开始强大攻势的推销。这些说得轻巧的内容,要在短短两三个月内完成,不能不说是有点捉襟见肘。尤其是我亲身经历过,觉得申请不亚于是一场死去活来的煎熬。

那么,时间要怎么分配?得出结论前,我先回顾一下自己的经历吧。

其实申请的战线拉得很长,从八月中旬就开始。当时在报社实习,坐在办公室里有一搭没一搭地上网看学校,同时也在通过自己做的项目来找教授。当时觉得端粒酶非常有意思,也通过google找到一个百二十名最后的学校的教授,研究方向基本一致。跟他联系过,对方也甚是热情,把他的论文发了一堆过来。可惜没有好好加以利用,白白地错过了这个套瓷的机会。(八月份正是教授邮箱悠闲的时候啊)

之后的九月份一个月都费在看学校网页和整理申请资料上了。现在想起来,做了非常多的重复工作。其实每个学校的要求都是申请表,成绩单,GT成绩,PS, RL。各个学校大同小异,最多就是什么两份成绩单和推荐表格的区别而已。可当时就是着了魔一样不看那些网页不安心,连上课走路吃饭都在想着要去看网页。而真正地打开了网页,也都是在几个学校间不断焦躁地切换,根本没有什么实质的进展。当时为自己找了很多华丽的借口,诸如什么认真细致之类的,其实,一遍一遍地看同一个学校的一成不变的资料要求,不是什么谨慎,而是无法自拔地浪费时间。

引以为戒!

整个十月份就是在不断地写作文书。加上考试阿什么的,回头看来自己也觉得吃惊,居然一个月都是在写几份东西而已!推荐信由于是有很多表格,所以不断地找老师,不断地重新打印,断断续续用了大半个月才全都拿到手。我们都在以一种极为奢侈地方是花费时间,所以要尽量地保持一种紧迫感。

十一月份,一些学校的deadline陆续到开始。我的申请还遥遥无期,我总在路上焦躁不安地思量,在接下去的两个星期里能不能寄走。(要是现在看来,两个星期其实绰绰有余。)我感觉每天都在忙碌,然而每天都没有什么实质的进展。比如说打开电脑,希望修改文书,但是同时又会打开网页看看别人的范文,或者到论坛和群上去聊。所有旁枝末节的事情都是无足轻重的,但我却在其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因为让自己忙着一些和留学沾边的事情,有一种虚假的欣慰感。在我们忙碌时,更重要的是认清楚忙碌的事情是否值得,不要为了那些虚假的欣慰感而去忙碌。

十二月份才真正地进入申请的状态,大量地填表,看教授资料,寄GT成绩,为了赶Deadline而用了很多快递。做这些的时候我不停地问自己,是什么让自己行动那么缓慢。我心中总有一种隐约的感觉,希望到了一定的时刻才开始填表和寄送,似乎有一个预先设定的闹钟,到了点我的动作才开始利索起来。然而,这样的隐约感觉恰恰是害死人的惰性。我也

只是隐约地感觉到其弊端,却不能快刀斩乱麻地改正过来。

论文呢?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的源泉呢?真相是,我也下了不少论文,从来不曾认真地读过它们。读过一篇堆我态度很好的教授的,但每次都静不下心来看完,总是在字面上打滑。其实看一篇论文有困难呢?一天看不懂,就花两天看,不行就一天看一页,十六页的论文,不用半个月也能看好啊。

时间都花到哪去了?Bingo! 都浪费在无意识的上网和看学校上了。这似乎是一个脱离了十日谈和留学的话题。一个关于终身习惯的话题。成功地把自己的注意力从琐碎的事情上移开,放到相对重要的主题上,需要清晰的头脑,强的自控力,良好的耐心和平时就养成的良好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断地提醒自己:做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清醒地分配时间,不要去做一些容易做到而又看似有收获的事情。我们无法很好地控制个人的办事效率,但至少要保证时间都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写到这里,发现太傻十日谈中还有一个要点没有谈到:执行力。(也许在第七章就是)有很多道理我们都明白,但被说服的只是我们的大脑,并非身体。而要让平时都散漫惯的我们紧张起来,必须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外界压力才行。

今天讲得有些离题,也许是因为自己一些本来在专业上的套瓷的无疾而终,让我对自己拖拖拉拉有始无终的做事方式感到厌烦。曾有朋友抱怨过东西写得太长,于是就抓住中心思想写好了。学习Jim仔把心得列成简表:

1. 学会自我控制申请的节奏。关键只有几个字:快!准!狠!迅速地把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完成,如选校,整理checklist等。但是准确率要高,不能做成豆腐渣工程,不得不回头返工。对于自己想要浪费时间的愿望,要狠狠给予压制。今天节省出来的一个小时就相当于寄送资料时一班飞机的差距,也许就相当于几个工作日的差距,进而引发我们无法想象的蝴蝶效应。

2. 可能我们的效率不高,一个晚上只能做一件事。那么一定要保证这件事是最重要的,可能是看论文,可能是给教授写信等。不要倾向于去做那些容易做却又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套用时间象限的理论:不要变成第四象限的弱者,我们永远要保重自己留在第二象限。(详情参见“优秀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3. 不要害怕主动。我曾经主动地打了不少电话给小秘。其中收获还是不少。譬如说知道了Iowa U我看中的专业今年只招两三个人,所以基本不会考虑国际学生。主动出击,总比等着别人上门的好。前提是:你的货要拿得出手。

也许除了ps外,我的理念和太傻还是有点相似。所以这一次的阅读笔记没有悔不当初的懊恼,更多的是心平气和的讨论。总之,要是看过的朋友,就切忌时间的陷阱,不要轻易地沉湎于那些耗时的,诱人的欣慰感。金秋苦短,如果不抓紧时间播种,来年的春天必将苦闷地颗粒无收。

嗯,刚才下载了周小川和张五常的文章,赶紧去啃。

3.21日

今天读《太傻十日谈》第一日,留学知识收获一般(正如前言所述,并非提供知识),但是提醒启发意义很大。文中讲到“没有学会反思,跳出相互模仿的误区”,非常中肯地指出光借鉴那些大牛们的经验未必适合一般学校去申请,一般学校往往要付出北大清华十倍的努力。这一点说的非常好,我就曾经沉浸在某些人说的很晚才申请依然有offer,说的轻松可是它真的适合你吗??

另外自己是否真正具备了这些知识体系或是应对留学申请的思考方式呢?“自己的留学

梦究竟在哪里”,自己又从哪里出发,自己究竟如何面对未来生活 这些issue实际上都没有认真思考,做事情还仅是按部就班,像完成被动的任务。这样的话,即使申请成功也没有奋斗的真正乐趣,因为自己是在无信念,无计划中度日的,并且这段日子也会极为艰苦。必须从今天开始,把自己这段日子与今后长远、与未来系统规划考虑,把它纳入自己的理想奋斗中去,从而主动出击,坦然面对一切,获得持久动力。

在实验室里陆陆续续地看着十日谈,今天看到了第八章,感觉这一章对我的震撼力是最大的.其中说的:怀疑***学习***行动***超越.在留学里面被说明的很清楚.

我也在怀疑自己的行动,老是觉得自己没有信心,因为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拥有信心.怎样才能变得比以前优秀.我和老乡交流的时候我老是给自己找借口,说着让自己解脱的理由.

前天老乡问我在这个暑假里学到了什么最重要的东西,我当时还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还没有放假的时候就想:等到放假了我就可以自由安排时间来学习了.而现在离开学只有半个月了,我发现我还没有按照作息时间生活过,觉得自己有时还是没有充分利用好时间,没有能安下心来学习,提高效率.还老是给自己以借口.

说到借口,太傻对其做到剖析还真到位:

Excuse is failure's proverb.

No excuse can exist with reason.

有机会去看看太傻里面介绍的<<没有任何借口>>.

觉得我每次写到最后的时候都会用"希望我以后......"过一段时间后又是老样子,老套话. 我就以下面这句话结束吧(想到什么写什么)

把你知道的自己本应该改变的地方每天都改变一点,这样下去,才能看到你以后的变化. 每天早上醒来时要想想自己今天应该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改变哪一点不好的习惯.

每天睡觉之前,你要想想今天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坏习惯改掉了多少?反思怎样做会比今天的结果更好.

马超强烈推荐我读太傻十日谈,两次。我一直以为这本书会和平时的出国留学申请程序一类的书有大同小异,就没有耐下心来读。直到,马超说出一句话:“看了这本书后,感觉什么还都来得及。”时,我非常激动。因为这么长的时间,和同学谈论申请,大多是抱以悲观的态度,甚至有些垂头丧气,对未来的不确定或者说是困难有些退缩。他说那句话的时候,我就想,这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呀,看完使人对待申请这种繁琐的事情可以斗志昂扬。我要看看。于是用了不到一天的工夫就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这本书给我总体感觉是新颖。没有程序似的文字,却处处流露着申请的步骤。没有说教似的语言,但是又处处以另一种更愿意让人接受的方式指导着读者。虽然,看书的过程中,会有做广告的想法,但又可以谅解。这是一本关于怀疑,学习,行动,飞越的指导申请,或者更广泛的说指导对待各种竞争的书。

现在还不想把它上升为立志书,单纯从申请的角度来简单说说我的体会。

都说申请有些运气成分在里面,我自己也曾经幻想着天上掉馅饼。这只是一种逃避,不是吗?我真正能做的不是逃避,是面对,然后超越。文书固然重要,但是用华丽的词藻等等,展示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教授到底想看到我的哪一面吗?陶瓷也做过一些,但是教授的回复少之又少,甚至回复you are not a good match的时候,在巨受打击的同时又想到了什么?一直没有怎样怀疑过现在正在走的申请过程,因为它已经约定俗成。是一辈辈人传下来的路。然而,在自己按着这条路走发现确实有很多坎坷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呢?

真正有价值的申请准备,是把所有的美丽外衣都抛开,用最直接的方式去面对教授需求的申请准备。这种准备的核心在于“有效的提升个人的专业价值”。想想看,教授凭什么要

我们,说句不好听的话,我们就是打工去的。教授更看重我们的哪些?专业的价值。我们要展现给教授的也是我们的专业价值。而没有“货”,又谈何展现?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在专业的水平上。这点我非常同意。与其自己冥思苦想的准备文书,陶瓷,不如真正意义的从申请的“神”上去准备。当自己的水平到了,或者说接近了专业的水平,文书水到渠成,与教授陶瓷也更有底气。“最好的文书是最枯燥的文书。”现在想想,确实有些道理。什么开头要吸引人,什么文书的结构,格式,这些也是花哨的包装,是不需要那么上心的内容,至少现在不需要上心。nocturn一直说“套磁”这个词不喜欢,说凭什么把自己看得那么低贱。对着呢。我们与教授是平等的关系,美国人可以上门和教授面谈,那我们发发email问问自己是不是他眼中的未来学生,又有什么?还是自己的逃避,胆怯在作怪。

学校的网页看烦了,甚至腻味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一个,不够专业。(曾经和xiaoyue谈到过这个问题。)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是最难做的,有的时候下载了教授的文献,但也不愿意去看文献的具体内容,甚至连一知半解的水平都没有达到。而看网页,谁都会,最轻省,自己最熟悉。但是,看得再多也不会有本质上的进步。所以,专业的超越是一定要做的。多看文献,把教授的research内容,过程有个大概了解,对本领域的核心有个了解(甚至去baidu看看中文的相关介绍,就算是看科普读物),都是有进步的。总比每天愁眉苦脸强百倍。自己的领域的专业知识,我已经有了个大概了解,比如实验的过程,方法,后分析的方法等等。那就把实验遇到的问题,再多问问师兄师姐,甚至老板,专业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未来教授也应该更愿意看到的是你参加了哪些工作,在这些工作里你都有哪些贡献。想想,一个熟练工,谁不愿意要? yuewei,zhen都和我讨论过换课题的问题。这个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确实越来越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很枯燥,很机械,而且发展也不是那么快,至少需要理论上的创新。有个老板在回信中说到:“I do not believe MOFs can be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而且真正在做这方面工作的人也很少,有成就的就更少了,除了我偶像,不知道其他人了。换方向,我想是非常非常有可能的或者说必要的。新的方向必然是个自己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对,教授更不会要你了。就这样就放弃了吗?不,仍旧是有时间的。找到感兴趣的专业,现在了解多一些,多看看文献,还不晚。本科生的最大好处就是比较flexible。说了这么多,还是想告诉自己,告诉看这篇文章的人(别忘了留言呀!!!:)),行动起来,在最重要的地方,起关键作用的地方。

太傻十日谈里有一点我表示怀疑,文章作者是个有申请经验的人,所以他可以现阶段全力提高专业价值而不去管选校等等。对于我们,我觉得申请准备不能像他说的那么晚(甚至11月才开始)。有时间的话还是应该看看教授的方向,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至少在暑假里,可以多做一些。消费者是我们的上帝,所以,公主殿下,抓紧时间吧(周末和你出来聊)。

今天我看了《太傻十日谈》的前十几页,忽然也得到了一些启发。

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从何得来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从何得来的?这些都是从我们的老师我们的长辈那里得来的,他们的知识又是从哪里得来的?从他们的老师和长辈那里口口相传得来的。这些知识系统吗?基于这些知识的对世界万物的认识系统吗正确吗?这些所谓的知识和真理又有多少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呢?

我们都是在这种填鸭式的教育里长大的,我们从小被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实正确跟错误是相对的,在共产主义的思维模式下正确的东西到了资本主义的思维模式下反而变成了错误的东西。比如共产主义宣扬的奋不顾身、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似乎为此丢掉生命才是最光荣的事情,而资本主义则认为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东西,要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时再考虑如何帮助自己和他人。当然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不顾本国民众的生命和对和平的呼吁而一意孤行对外出兵致使上演妻离子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惨剧,本人是极为反

对的。

再次重申,正确跟错误是相对的。

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一再凭他们自己的经历或是道听途说得来的“经验”向我们灌输着一些不系统不正确的东西。什么找工作很难啊找到好工作更难啊,语言好难学啊要到说此语言的国家学才能学得地道啊,出国也很难啊考研不能光看成绩也要靠关系啊,等等。这些乱七八糟的所谓“事实”先入为主,让你还未有所行动已经在气势和信心上输掉了一半。曾几何时,我们在这些“困难”面前畏首畏尾,唯唯诺诺,未曾经历便已甘愿称臣。打破这些已有的思想已有的观念,改变你的思维方式,You can get it if you really want!

心有所触的话:

1) 怀疑-学习-交流-行动 是个人成长的基本素质

2) 也许很多人会有和我一样的经历,曾经幼小的我们,对每一个事情都充满了好奇,我们每天都问自己很多的为什么?我们不停的去学习,去探索生活的答案,我们每天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我们把图书馆当作自己最温馨的家,我们向周围的每一个人学习,我们每天在清晨醒来的时候,告诉我们自己,“感谢上帝,我又要去学习新的东西了,真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变大,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已经可以分辨所有的是非,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所有的挑战,我们渐渐的变得不再谦虚,我们渐渐的不愿意去学习任何的东西,我们总是在对一个事物肤浅的了解之后就对自己说:“没问题,我已经懂了,我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了”,我们慢慢的丧失了对事物的好奇,对真理的探究的热情,我们不再每天用心的读书,我们不再每天在督促自己反省自己,我们慢慢的开始习惯并爱好那些我们曾经讨厌的快餐文化、无聊影视、网络游戏、所谓的待人处事技巧、职场圣经与肤浅的成功学。我们慢慢的长大,也慢慢的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中迷失自己。

读后感:这本书,看似讲留学的思路和设计,实际上更像是如何生活、如何选择和如何行动的生活辅导书,值得一看。

花了4天不到的时间,终于看完了第一遍“太傻十日谈”。

这是留学网站太傻网一位版主在经过与太傻网站、太傻留学咨询中心创办人太傻10次谈话后出的书。作者本人在历经2次美国留学申请失败后最终考上harvard金融专业硕士。所以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写留学申请的,花重笔墨的,倒不是如何赢得申请成功的方法、技巧,而是探讨人生的问题。

10个章节,循着作者的思绪一路发展,历经一年。原以为作者第三次考上harvard,故事便结束了,结尾却出人意料,但也还能够理解。作者申请的过程,其实是探索真实的自己的过程,所以很有共鸣。中间谈到的观念、想法,同样适用于人生其他方面。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之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看完,是因为作者描述的心路里程,我也同样拥有,因此一看就停不下来,急切地想知道事件会如何发展。不可否认的,书中提到的东西,的确值得多加思考。

找到自己的天空-把握自己的命运-怀疑、学习、行动、突破-做最好的自己 原来我要寻找的还有很多,要提高的还有很多,离优秀卓越还很远。

一部个人觉得不错的电子书。从优秀到卓越的距离很近又很远,到底是什么样的距离。看过这书也许会有感悟。讨论和下载地址/viewthread.php?tid=493839

每天我都在想必须改变自己,去追求更好的生活,给所爱的人能带来安全和幸福。但是今天我到底改变了什么?没有。我在琐事中耗尽着激情,在庸碌中消磨着理想,生活在制度

的重压下燃尽能量。

是到了改变一下的时候了。

自从开始留学申请的事情以后,再也没有来更新MSN了.最近也被签证的事情搞得一头雾水,自己也一直很迷茫,虽然完成了申请的整个流程,我真的好象不是很明白留学是怎么一回事, 但是,今天真的很开心,豁然开朗的心情。读了4个部分的太傻十日谈,我突然知道我应该怎么对待留学这件事了,曾经我也想过要像太傻说的那样去做,但是我放弃了,我在潜意识里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现在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正确的。

我真的很开心。现在我想我可以认真地对待签证,认真地对待论文,努力地提高自己。即使签证没过,我想我也不会很恐惧的,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要进行第二次申请,我应该怎么做,我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以后的学习和人生,我不应该再去置疑,再放不下从前在我身上的骄傲,如果从上大学开始,我就是以这样的一种态度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今天的我就不是这个样子了,我真的知道该怎么做了,人生其实一直都是有希望的,只是因为太阳总是在乌云背后,成功在拒绝的背后,但是,只要自己一直以积极,不懈的努力去争取,去坚持,我想我会做得更好。真的不应该再去害怕什么,只要不去逃避,最后的结果一定会比预期的好。我现在才了解逃避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因为最后只有不去逃避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虽然现在才真正认识和面对这个问题,但是我真的不觉得很晚,至少现在我明白了。 不知道未来的路还有多少的不确定,但是现在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情去对待。加油,虽然对自己已经说了很多次,但是这次才觉得底气是那么得足。这次,我相信自己能够真的加油!!!

近来,莫名的心绪不宁...

也许,知道缘由,只是不敢正视,在逃避某些东西而已;

讲的是“留学”,实际上却是一种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对学习生活工作能有很大的裨益;推荐给正在找工作的师兄看,因为,把里面的关键字“留学申请”换成“求职”,同样有指导意义。

“一个人如果不能超越自己的固执,超越自己的自负,超越自己的恐惧,超越自己的怀疑,超越自己性格中的弱点,有如何超越其他更具体的东西呢”--太傻如是说。

真正的超越,多少人做得到呢?

我很感谢生在网络时代,大量丰富的咨讯提供了无数可能。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太傻十日谈》。这里只谈一点,当然它里面说的是如何申请留学。但同样适用于考研,这样一次竞争极其激烈的角逐。它说,如果要取得成功,不是要每天超越自己,而是要做到第一。给我的触动非常大,这样其实是致死地而后生之法,如此这般,怎能不成功!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差别究竟在哪里,所谓的优秀如何体现。我想,值得深思。。。

总而言之,只有一句话,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拥有梦想,就要去追逐。

祝我成功!快乐!

留学,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冒出的这个念头。然后,在一些师兄们的影响下,开始学着把这些想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变为现实。从一味的空想,到学着规划自己的时间安排,规划整个大学,为留学铺垫。

现在,整个考试,申请,等待录取,录取,奖学金,整个一系列的工作都全部齐全了。现在,回顾一下自己的整个过程,真的很幸运。每个阶段,都遇到很多好心的人,给了我很多的帮助。

昨天看了一晚上陈老板发过来的太傻十日谈,对比自己,那里说的太深奥了。将留学申请比做一种产品营销,只不过营销的这种产品是自己。采用各种营销战术。也就是费尽心机的设下个套,就等美国老板钻进来。其实整个过程,不仅仅是对留学申请有效,我感觉,做

任何事情的时候,这种方法应该都是很有效的吧.

也许是晚上睡的早,早上起的好早:) 昨天去taisha,下了太傻十日谈,立马打印出来.作家教的时间看了一半,好书,好多感想,很多思想(姑且用作思想")有似曾相识的感觉,^_^,这本书非常适合要飞跃的人好好看看,甚至对于准备考研的,准备读研的,准备工作的都很有借鉴意义,而我,几乎是所有类型读者的集合体,所以啊,要好好读读.很有感触的说:ww老板给我的长篇论文我还没有开始看呢,一定要看!!!!今天跟老乡借几本图书馆的专业书,明天晚上回来以后,一定要去自习!!!!!!!!

从来没有在论坛上发过自己帖子

我的第一帖留在了太傻

一个汇聚了很多留学生或是准留学生的坛子

之前总是急切地去找我需要的信息

在回复帖中发问关于学校、专业的问题

今天认真的从新手入门开始看

里面真的有很多好东西

偶尔找到《太傻十日谈》

100多页,我只是匆匆地浏览了

深有启发,对方向,对学校,对专业,对申请

更是对人生职场的选择、人生的规划和个人营销

深奥的思维逻辑让我这个理性的人都一下子无法适应

有时间要好好拜读

也对我目前写的PS有了重新的审视

是该好好想想了

虽然没有作者那伟大的目标,进入了哈佛商学院的金融研究

虽不做牛人,却也要自己明确的打算

不喜欢做一个盲目的人

我相信我能做好一个 taishaer

我会有自己的故事在那儿发生??

读到最后一章的时候,我甚至感觉这一路走来心里不愿示人的所有弱点都被他毫不留情的指出来了!让我无法不正视!我有什么?我做了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为什么要回避某些问题?我该怎么做???许多想法不愿意深究,不愿意承认,却不知不觉便踏入了误区,所幸一切还没有结束,也所幸我不是孤军一人,只是那第一步便是克服心中的恐惧,不要等待。

我已经很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冲动了!

废话说了一堆,稍微总结一下:有时候面临许多选择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选择便意味着放弃,而且往往你选择了一个却要放弃N个,经济学上好像叫机会成本吧。许多学生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我选好一条路,一直走下去就一定会成功。你去考计算机二级?我去考三级!你去考英语专四?我去考专八!你去考CCNA?我去考CCNP!我就是比你努力,比你牛,所以我更接近成功。其实不然,成功的理由绝对不是你比别人刻苦而是你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太傻十日谈》里面举过一个例子,我们仿佛是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树林里面寻找出口,看不见远处,只看得见身边的人,于是就随着人潮往前走,而且不遗余力的加快速度

超过周围的人,并不理会前方是否就是目的地。

有人考武大的研,

有人放弃武大的保送要去考清华北大,

有人拒绝清华北大的保送一心要出国,

有人拒绝MIT,Stanford的offer而跑去光谷找工作,还说:“老子就喜欢看看二桥,吃吃热干面。”

以前我肯定会说认为,一个比一个牛啊~!现在仔细想想,他们是否作出了最正确的选择呢?

最近在看一本书,叫《太傻十日谈》,今天看到一半,感觉出奇的好,竟然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里面分析的很多东西很透彻,发现原来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么幼稚,还好在没有走弯路之前发现了这些错误,

要不然真的到了那时候,再回过头来反思,代价就太大了!

那是一本关于申请方面的书,主要是说的一些理念观点和思维方式,

受益非浅!

等看完了一定要好好的写一篇观后感,因为真学到了很多东西!

今天又有个学妹打电话问我如何准备申请留学.算算我再这么做咨询下去可以开个留学中介咨询.

在她们眼里我无疑是幸运的.但我自己清楚究竟这一路有多辛苦有多累.

网上经常有这种"血泪申请史"一类的文章.看看还是觉得自己挺幸运.

虽然还没有到排排坐数offer的程度.而到底去米国还是去英国我至今下不了决定. 妮姐说TMD我这回拼了.我笑笑,想起当年的自己.

一口气读完了<<太傻十日谈>>,相信所有走在飞跃之路的朋友都不会对太傻陌生.觉得自己完全就是里边的反面教材,恐惧,怀疑,自负,借口.

所以今年的陶瓷基本上集体失败.

好吧,平安夜,许个愿,来年加油.

更多相关推荐:
《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在一段并不短的时间内我阅读了一本名著那就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这本书借助十位年轻男女的十天生活叙述了一百个关于兽性的人的假丑恶和精神的人的真善美的故事在这一百个故事中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不免是对...

十日谈 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十日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卜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全书近万字其主要内容是抨击世纪意大利的黑暗先是主题是揭露教会僧侣的腐败和虚伪还有很多一部分故事提倡人性人道反对禁欲主义同时也有小部分作品赞扬商...

十日谈读书笔记

一部不朽的著作薄伽丘十日谈刚开始听说十日谈这本书是在高中的世界历史课本上当时也只是为了背诵这些死板的知识才记住了这本书去年生日的时候同学突然送我一本让我没想到的是竟然是十日谈这本书生日之后就把这本书扔到了一边这...

十日谈 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薄伽丘13131375薄伽丘是意大利作家他出生在巴黎早年在那不勒斯经商后半后大部分时间住在佛罗伦萨在这一城邦的政治斗争中他拥护共和政体他是彼特拉克的好友和彼特拉克一样酷爱研读古代文化典籍薄伽丘是个多...

《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在一段并不短的时间内。我阅读了一本名著,那就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这本书说的是13xx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大瘟疫,从3月到7月的短短几个月内,就死了十万多人。有一个礼拜二的早晨…

十日谈读后感

回归现实读十日谈有感文学院20xx级9班官源20xx02340911在这段时间里我阅读了一本名著那就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这本书借助十位年轻男女的十天生活叙述了一百个关于兽性的人的假丑恶和精神的人的真善美的...

十日谈读后感

在一段并不短的时间内我阅读了一本名著那就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这本书借助十位年轻男女的十天生活叙述了一百个关于兽性的人的假丑恶和精神的人的真善美的故事在这一百个故事中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不免是对残暴的人的批...

太傻十日谈 20xx年最新读后感精选

太傻十日谈20xx年最新读后感精选以下文字均摘自网络基本上都不是太傻论坛的这样可以更有借鉴大部分来源于网络读者自己的Blog如果你在Google或者baidu上搜索一下太傻十日谈都可以搜索的到为了便于读者参考和...

《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十日谈谈尽了兽性的人的假丑恶谈尽了精神的人的真善美人的天性被伟大的雕刻家塑造成活的形象大胆地置于阳光下的我们面前人的不容违背而常在违背人为地强行违背着的天性真实地被证明了人类真实存在的东西却盲目野蛮...

十日谈读后感

刚看完十日谈的第一天我想说如果这个世界突然兴起一一种瘟疫蔓延至全球各个角落只要被感染的人就必死无疑无药可治或者是告诉你20xx世界末日是真实存在的在剩下的日子你们会如何度过呢在十日谈中写道一起瘟疫一起可怕的瘟疫...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书笔记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书笔记通过结合历史书籍了解到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于1851年12月1852年3月写作完成的是马克思针对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的政变尔撰写的一部评述法国政局的著作文章通过...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书笔记

读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笔记马克思全名卡尔亨利希马克思KarlHeinrich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是德国政治哲学家及社会理论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人马克思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资本...

十日谈读后感(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