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4.4.20

《目送》读后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目送》中的一段语句,这段语句似乎帮我解决了书名为什么叫目送。这种目送,不仅仅是父母在功成名就后感到的孤独,还是一种代代传承的目送,像血液从祖辈流下来,代代如此。前一秒背井离乡,后一秒送子远去。

写亲情、写友情、写乡情,那种感情又质朴又令人感动,像是吃一碗儿时的糖粥,微小的幸福。写离别、写牵挂、写伤逝,又让人心酸得落泪。

感觉这是本让人安静的书,闲来躺在阳台的躺椅上,晒着太阳,看着身旁的淡粉春花。时间流过纸页,伴随阳光,逼出了属于书本的墨香。流向心里,滋润许久。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作者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极其平常的生活图景,平淡而幸福,这是作者传递的情感之一。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但生活中不是所有时都是美好的,每一秒钟都有不幸的事发生。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每件事都是莫大的打击。而作者在教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是逃避?不,无论生活怎么糟糕,他们还是亲人,还是你目送或者目送你的人。这种隐秘的关系是处于本能,无法摒弃的。以耐心和爱心去面对,永远保持积极。

作者也放眼社会,关注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最基本的文化来自于生活,作者带我们认识了许多,板门店附近的不安、欧洲的平静、泰国的淳朴。作者也更关注那些地区孩子的生活,是提心吊胆还是茕茕孑立。作者也像是在号召我们关心那些在战乱或者是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看完《目送》,合上最后一页。书香在最后和我内心的酸甜揉成一团,感觉到四处安静,不敢说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怎么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觉。正如书后所说: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第二篇:目送


目送是一种心境

——读《目送》有感

认识《目送》是源于学校组织的一次读书活动,在众多的书目中选中它,是因为这个名字让我想到了朱自清的那篇《背影》,感觉比较亲切。等拿到手才发现这是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

在这本书中,作者游走于“母亲”与“女儿”两种角色之间,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来得及仔细品味书中的每一个部分,但是这种亲切之感却越发的强烈。有时候我觉得书中的心境正是我所经历的,仿佛讲述的正是我自己的故事。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而在医院探望年迈的父亲时、在棺木前最后一次凝望父亲的容颜时作者静静的伫立、久久的凝望又多么让人心痛、让人不忍!一老一小,生命两端;母亲女儿,双重角色。在这样的两极交错的过程中,作者带领着我们慢慢领悟了生命中的伤逝与不舍。每一次的目送都是一次目光的凝聚,远去的那个人的身上承载了我们的关切与期盼,不舍与眷恋,就仿佛他的离开带走了自己的一部分时光与生命。

目送——读到时就像是巧克力慢慢在咽喉融化的感觉,可爱的母亲啊,她们的亲情永远是甜腻腻的,可是我们做孩子的,又能读懂多少呢?“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曾几何时我也是那个被追的背影,而母亲就是那个追的人,母亲的心境我不曾理解。而如今作为母亲的我正在渐渐经历“不

必追”的这种不甘与感伤的心境。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人生中一次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龙应台说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不如说它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情。她写出了每个平凡的人在生活中都会遭遇的脆弱和失败,心痛和寂寞,失落和放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在龙应台的笔下都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读《目送》一书,你会看到感性而又素朴的文字背后,作者对人生的深长之思和瞬时感悟 这些对人生的体悟,刚柔之间,漫溢出幽微与深邃,忧伤和美丽。对于谙熟佛教经义的龙应台来说,她所历经的这些人生遭际、所感受的这些最平凡却又最动人的情感,也许是九生九世前佛祖就已安排下的火中栽莲。“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栽莲终不坏”,唯有曾经苦乐,才能通达人生的澄澈之境。

龙应台的文字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和力。静静的,缓缓的,有些许的小幽默,也有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个熟人淡淡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读龙应台这些温情的文字,很佩服她的冷静和细心,留下这些日后难以回忆的感受,这大概是我读《目送》感受最深之处。其实,我们做教师的每天可以看见一些家长目送着自己的孩子上学,而我们每天目送着他们放学。而又有多少孩子家长目送着我们这些班主任,这些教师呢?而他们又是怀着怎样的心境看着我们的呢?虽然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可是我们知道那目送中有一种是寄予我们的信任和期待。

更多相关推荐:
《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韩国琛我读了龙应台所写的目送以后有一些感想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然后作者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

目送读后感

读目送有感暑假的时候去书店看见排行榜上赫然有一本青绿色的目送令我惊讶不已原以为排行榜上要不就是郭敬明韩寒这样的80后要不就是求医不如求己这样的保健书再不就是金融危机下一系列关于经济的书现在居然有一本散文集接着好...

目送读后感—龙应台

读后感龙应台的目送在读龙目送之前非常惭愧我并在不知道龙应台是何许人氏起初认为这应该是男作者才能驾驭得起这么霸气的名字又或者这仅仅就是一个笔名犹如鲁迅先生直到大学毕业前夕友人将这本书送予我时翻开扉页的那一刹那我才...

目送_读后感

生命的思考读目送有感一个字能承受多大的感情一句话又蕴含了多少意义目送透过文字的交织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一片能穿越时空的网仿佛伸手就能走进作者的世界或喜或悲或感动淡淡的文字轻轻的语调却让人深思目送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

读后感—龙应台的《目送》

读龙应台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正是这段话触动了我心读起...

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翻开书柜浓郁的气息吸引了我仿佛遇到多年未见的知己这个书柜的藏书从少到多伴随了我的成长与成熟大概扫过全部书籍后有一本是我每次都想再看一遍而且每次看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的书那就是龙应台著名散文集ltlt目...

《目送》读后感

所阅读书目目送作者amp出版社龙应台amp三联书店出版社姓名黄臻昊学校上海市文来中学年级八2指导教师程明霞联系电话54800499联系地址闵行区万源路平南三村96号601室目送读后感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

目送读后感

读目送之初感悟预备4班冯贝宁目送是由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所著阅读之前我对她并不熟悉只知道妈妈曾经读过她的作品这一次我用心地去品读虽然如今也只有那么薄薄的几十页但也已经深有感触读着它心里充满了一阵阵感动与温暖偶尔还夹...

《目送》读后感

渐行渐远的爱龙应台目送读后感金洪霞这个寒假里再次用心读了龙应台的目送读后对亲情又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

《目送》读后感

轻轻关起这本书读龙应台之目送看完最后几篇后你轻轻关起了这本书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当你回想这个标题你的心里一触仿佛回到了一片林子深夜里的林子不知不觉你在静寂中敞开两手拥抱了黑暗这里没有干柴给你烧火取暖这里没有花香...

《目送》读后感

读目送有感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题记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

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龙应台的目送这本书刚到手的时候由于对作者不熟我便自以为是的认为这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也每太在意但是通过对目送的阅读让我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明白了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父母总是拼尽自己的一切为我们创...

目送读后感(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