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的历史性解读

时间:2024.4.27

马克思《资本论》的历史性解读

何 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 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BO一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8)11—0016一08

卢卡奇在反思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道路时,谈到了他对马克思哲学本质的这一理解:“任何

人若幻想靠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广泛深入的认识来一劳永逸地掌握自然和社会的现象,就必然要从生动的

辩证法重新陷入机械的僵化状态,从全面的唯物主义重新陷入唯心主义的片面性。马克思的学说辩证唯

物主义,必须每日每时地在实践中重新领会和掌握。”¨o卢卡奇的这段话相当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学说

的历史性特征。从19世纪末到今天,对人类历史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不是马克思

主义理论家们以马克思学说为理论框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学说的成果,而马

克思从早年到晚年的主要著作,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

识形态》、《共 产 党宣言》、《资本论》、《民族学笔记》等著作的时代价值,也就在这些富有创造性的历

史性解读中一页一页地被打开的。马克思学说的这一历史性特征表明,单纯地考据马克思著作的文本,

远不能呈现马克思学说的时代价值,只有结合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著作文

本的创造性解读,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学说中那些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富有历史预见性的思想。

自《资本论》问世以来,《资本论》就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因此,《资本论》的历史命运,就是工人运动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命运。正如阿

尔都塞所说的:“毫无疑问,我们都读过《资本论》,而且仍在继续阅读这部著作。近一个世纪以来,

我们每天都可以透过人类历史的灾难和理想,论战和冲突,透过我们唯一的希望和命运所系的工人运动

的失败和胜利,十分清楚地阅读它。可以说,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纪’,我们从未停止透过那些为我

们阅读《资本论》的人的著作和演说来阅读《资本论》。”旧。鉴于《资本论》的这一历史命运,本文不

采用考据的方法,依次考察已有的阅读《资本论》的著作,而采用历史的方法,选择那些对世界历史

变革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起着转折点作用的那些具有创造性的解读加以分析,以揭示马克思的《资

本论》对于人们不断更新对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认识的意义。

历史地看,一个多世纪以来,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论》的解读经历

了三

个大的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解读主要是以马克思资本积累的原理来

分析帝国主义现象,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

这一时期的解读主要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阐发《资本论》的革命辩证法,使马克思主义进入了

一个哲学创造的时期;第三个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现在。这一时期的解读主要以对《资本论》

结构的分析,反思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深层结构和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开展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

和人的生存状况的总体性批判。本文将分别考察《资本论》在这三个时期的解读,重点分析各个时期

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

一 对资本积累理论的历史性解读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仅通过《资本论》阐发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基

本原理,而且还集中研究了《资本论》中的资本积累理论,以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

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探讨东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及其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的帝国主义理论。各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分析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时,重点以马克思的资本积累

理论为理论框架,是由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

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何以可能的问题。马克思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提出了许多与帝国主义现象分析相关

的理论。首先是市场理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就需要有日益扩大的消费市

场,消费市场的不足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在论述资本主义的消费市场时,马克思区分了国内

市场和国外市场,强调国内市场是主要的,国外市场是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补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

的这一分析,特别是对国外市场的分析,实际上已经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扩张的内在动力和实现世界扩

张的可能性。其次是资本原始积累理论。马克思的资本原始积累理论主要讨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与

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是借助国家的强力完成从封建社会

的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转变。这一理论预示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欧以外的非资本主义

国家之间的关系。最后是殖民主义理论。马克思讨论殖民主义问题,并不是为了论证殖民地对于西欧资

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性,而是为了论证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说明不论是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还是在欧

洲以外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原始积累都是以暴力的方式消灭了“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

制”[3 J,都是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取代先前的私有制的生产方式。但是,马克思在考察欧洲资本主义

是如何运用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实现对欧洲以外国家的殖民统治时,实际上已经揭示了欧洲资本主义国

家和欧洲以外的非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对欧洲以外非资本主义国家的

统治是以暴力的手段实现的,因此,欧洲资本主义向欧洲以外非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不只是一种经济的

行为,它同时也是政治的行为。上述分析表明,马克思在提出资本积累理论时,虽然没有使用“帝国

主义”一词,但他以这些理论分析欧洲资本主义扩张的内在动力,说明这种扩张对欧洲以外国家的影

响及其所形成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与欧洲以外的广大非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冲突时,就使这

一理论具有了分析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的意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罗莎·卢森堡、考茨基、希法亭、列宁、布哈林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是

以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为理论框架来分析帝国主义现象。罗莎·卢森堡、考茨基、希法亭是第二国际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尽管在对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特点的理解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

是,在对帝国主义时代性质的理解上,他们却持有共同的观点,即都把帝国主义看做是资本主义在时间

和空间上的量的延伸,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的起点。由此出发,他们从西欧资本主义生存条件的向

度解读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强调市场,尤其是国外市场、资本输出对于帝国主义形成的意义,以此

证明消费不足是西欧资本主义向西欧以外非资本主义国家扩张的原因,而西欧以外的非资本主义国家也

由此作为西欧资本主义的生存条件而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罗莎·卢森

堡的《资本积累论》成就最大,也最具有代表性。从总体上看,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包括三

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为研究的出发点,以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国外市场作为帝国主义

经济的主题,以此说明:帝国主义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市场。这就把资本主义的

价值生产、国外市场置于第一的地位,从资本主义生存条件和资本主义危机的向度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

资本积累的特点和本质。

其二,强调资本积累的总体性特征。在罗莎·卢森堡看来,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积累是具有整体

性的历史运动。这种整体性首先表现在资本积累的性质上,即资本积累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资本

主义围绕着追求剩余价值、追求资本的经济活动而展开的包括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历史运动,

因此,政治、国家和意识形态不再是资本积累的外在条件,而是资本积累的一些内在要素。其次,这种

整体性还表现在资本积累的结构上,即资本积累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与非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共同构成

的,非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是资本积累的传导体和滋生的场所,因而是资本积累中不可缺少的方面,而资

本主义经济形态由于以非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为其生存的条件,而成为整体的资本主义。再次,与资本积

累的结构相一致,资本积累的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和剩余

价值的生产,这是单纯的经济活动,另一个方面是资本主义国家与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生的殖民政

策、国际借贷制度、势力范围政策和战争,等等,这是从经济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整体的社会改造运

动。这两个方面构成了资本积累条件的整体性。最后,由资本积累所引起的社会革命具有整体性。罗

莎·卢森堡断言,资本积累世界扩张的结果是资本主义陷入了不可自拔的矛盾,代之而起的是世界范围

内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这就是社会形态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

转变。

其三,把马克思的资本原始积累看做是资本积累的一个方面、一个环节。罗莎·卢森堡认为,在帝

国主义时代,西欧以外的非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西欧资本主义体系绝不是通过单纯的商品交换方式实现

的,而是充满了战争、暴力和掠夺。对非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战争、暴力和掠夺,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实

现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原始积累。这表明,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积累除

丁马克思所定义的以单纯的商品交换关系形式实现的资本积累外,还同时包含着马克思所定义的以暴力

为主要手段的资本原始积累。后者体现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与西欧以外的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内在联

系。因此,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与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只是一种外貌,在这个外貌背后,充满

了暴力。这才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与前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本质方面。

与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同,列宁和布哈林从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发展看待帝国

主义现象,认为,帝国主义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危机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列宁由此提出了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H o和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并通过对帝国主义

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尤其是对东方被压迫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的不同战争性质的分析,论证了无产阶级

革命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从这一观点出发,列宁和布哈林强调资本主义的国内市场和资本积累的技术向

度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意义。列宁不同意罗莎·卢森堡把国外市场作为资本积累的主要方面,强调国内市

场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对于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外市场只是国内市场

功能的延伸和空间上的拓展。列宁强调国内市场的主导作用旨在论证: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不

可能仅仅作为西欧资本主义的生存环境而存在,它可以借助于民族解放运动,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方

式,像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借助国内市场来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帝国主义时代历史

主动性的一方。布哈林区分了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概念,指出世界经济是一个技术性的概念,它

所表达的是生产力、社会分工和生产体系所达到的世界水平,而资本主义经济则是一个价值概念;资本

主义创造了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却不完全属于资本主义,因为在世界经济中也可以发展、而且必然会产

生出像苏联一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从这一观点出发,布哈林给世界经济下了一个技术性的定义:“世界

经济是全世界范围的生产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关系的体系。”"o在这个体系中,重要的不是交换和

市场,而是隐藏于交换和市场背后的生产和分工。这样,列宁和布哈林就通过对国内市场和世界经济的

技术性说明,把资本积累定义为一个有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问题,并由此论证:俄国比之西欧国家更

有条件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而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综上所述,列宁、布哈林与罗莎·卢森堡、考茨基、希法亭从不同的方面证明:马克思资本积累理

论对于帝国主义现象的分析,是有相当强的解释力度的。罗莎·卢森堡、考茨基、希法亭的研究成果表

明,资本积累理论的价值向度能够合理地解释西欧资本主义的危机状况;而列宁、布哈林的研究成果则

表明,资本主义积累理论的技术向度能够有力地说明东方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和

现实性。

二 对《资本论》哲学观的历史性解读

十月革命的胜利,把人类历史引入了一个革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的历史创造性活动得

到了充

分的展示,这一切使人的意识能动性成为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的最重大课题。然而,要研究人的

意识的能动性,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首先要面对19世纪末的庸俗唯物主义和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

义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解读。19世纪末的庸俗唯物主义者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研究资

本主义的经济运动,本质上是经济唯物主义。这种经济唯物主义是不能解决人的能动性和说明人的道德

问题的。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者则主要从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意义上解读马克思的《资本

论》,把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当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面,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

主义学说中的地位。正是这样,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只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对于社会

主义必然到来的意义,而没有看到无产阶级革命对于创造社会主义的意义,从而陷入了机械论和历史宿

命论。为了批判庸俗唯物主义对马克思学说的歪曲和第二国际的机械论、历史宿命论,20世纪的马克

思主义哲学家们重新解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阐发了马克思的有机社会形态观和意识能动性的思

想,并从本体论上重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这些构成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对马克思《资本论》

的哲学解读。

在阐发马克思的有机社会形态观和意识能动性的思想上,列宁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解读起了极

为关键的作用。早在19世纪90年代,列宁就针对俄国民粹派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

的观点,重新解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绝不是一部单纯地描述资本

主义经济运动的著作,而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著作。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马克思

“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一切关系的基

本的原始关系”16J。通过这种划分,马克思清晰地揭示出由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而引起的资产阶级和无产

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从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这个社会形态中,“有它

的El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它的生产关系所固有的阶级对抗的实际社会表现,有维护资本家阶级统治的

资产阶级政治上层建筑,有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之类的思想,有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r刊由此可见,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规律、强调人类历史必然性的时候,并没有摒弃阶级斗争、阶级意识

的内容,恰恰相反,他是把阶级斗争和阶级意识看做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强调无

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确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变革有着积极的意

义。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这一历史性解读,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阶级意识理论。列宁提出的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L8 o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都是对马克思的阶级意识

理论的具体展开。列宁的这些思想开启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 就对意识的能动性的研究而言,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都是列宁思想的继承人。葛兰西在

《反对(资本论)的革命》中,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上论证了列宁解读《资本论》的价值。在他

看来,正是列宁对马克思《资本论》的阶级意识理论的阐发,阻止了把马克思的学说解释为历史宿命

论,而十月革命胜利又进一步证明了列宁这一观点的实践意义。卢卡奇在评价列宁和卢森堡的学说时,

也赞同列宁有关无产阶级革命和意识能动性的观点。但是,在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意识能动性的哲学解读

中,葛兰西和卢卡奇却采取了不同于列宁的研究路向。列宁把人的意识能动性置于社会形态的结构中加

以说明,而葛兰西和卢卡奇则把人的意识能动性置于实践的本体论中加以说明。葛兰西把实践作为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人道主义和绝对历史主义。卢卡奇在解读马克思的《资

本论》时,以商品拜物教的思想分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提出了物化和物化意识的概念。

他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的含义就是马克思在论述商品拜物教时所指出的,人与人

的社会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的形式。在商品社会,支配这种物化现象的原则就是计算的合理

化,而受计算合理化支配的意识,就是物化意识,亦即具有文化特征的日常生活的意识。这样,卢卡奇

就通过对物化和物化意识的分析,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这一理论的最

重要特点,就是把日常生活的文化批判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卢卡奇的这一思想,对法国存在主义

马克思主义和布达佩斯学派开展现代性的批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卢卡奇也由此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先驱。

马尔库塞也是沿着列宁开辟的方向解读马克思《资本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与葛兰西、卢卡

奇不同的是,他把《资本论》当做批判理论的文本来阅读。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

的批判理论的传统。这一理论传统的核心观点是:马克思的哲学批判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

的,而不是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上的。正是这一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与传统哲学的本质

区别。从批判理论的这一观点出发,马尔库塞特别强调《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性质和意义。

在论述《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性质上,他考察了《资本论》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

间的关系,他认为,从批判理论的建构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只是他的批判理论达到成熟的主

要阶段,而《资本论》才是批判理论的完成。但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并没有放弃了他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概念的主要内容,他只是消除了异化劳动概念中的哲学思

辨色彩。这就意味着,马克思《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上是以劳动为中心的否定的辩证法。

在论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意义上,马尔库塞提出,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形式阐发否定的辩证法,

这本身就是一场哲学革命。这场革命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经济学范畴的批判和超

越的特征”归1取代传统哲学的思辨哲学术语,阐述人类的普遍本质和历史规律,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

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就是以批判理论取代包括黑格尔在内的思辨的哲学传统;其二,通过对资本主

义条件下的劳动分析阐发了否定的辩证法,从而把哲学的否定原则导人了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批判和对新

的社会形式的探讨,使哲学的批判超越了黑格尔的抽象理性,走进了历史本身,成为批判的历史理性。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展示了作为批判的历史理性的辩证法的三个特征:第一,抽

象性。马尔库塞认为,抽象法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从中得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的最

重要的方法。抽象是资本主义自身的特点。马克思把这一特点转化为辩证的方法。在《资本论》中,

他用这一方法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形式和商品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

动,由此而建立起商品世界的抽象关系,揭示了商品世界的虚伪性、神秘性和它的经济结构的内在否定

性。第二,历史性。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与黑格尔一样,都强调真理存在于否定的整体中,但是,马

克思的整体与黑格尔的整体是根本不同的:黑格尔的整体,指的是封闭的观念体系,马克思的整体则是

阶级社会的整体,它包括社会的生产和进入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的条件。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否定的整

体指的是充满内在矛盾的社会的自我否定的历史运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尔库塞强调:“马克思的

辩证法的历史特征包含着普遍的否定性,包含着自身的否定。”-1刨马尔库塞这里所说的普遍的否定,指

的是对特定社会关系的限定,即是与抽象观念的整体相对立的具体的历史的整体;他所说的自我否定,

指的具体历史整体的自我否定过程。在马克思那里,具体历史整体的自我否定就是人类由阶级社会,经

过自我否定而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历史运动。第三,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马尔库塞看来,理论和实践统

一在马克思的辩证法中,具有认识论的和实践的意义。在认识论的意义上,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资本主

义的理论和实践的总体的认识。他说:“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及其起源的分析中所揭示的基本劳动过

程,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理论分歧和实践产生作用的基础。因此,对劳动过程的认识同时也是对造成

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根源的认识,是对重建它们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马克思的理论由于其性质是社会的

完整而有机的理论。”¨u在实践的意义上,马克思的辩证法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意识。这种意识包

含着对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的条件和步骤的论证、新社会实践的目的,因而是革命的意识。马尔库塞对

马克思辩证法特征的概括,也就是对马克思的批判的社会理论特点的说明。因为,在他看来,马克思的

社会理论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同~,马克思辩证法的历史性和否定性的品格就是他的社会理论的批判性

和革命性的品格。在这里,马尔库塞是把《资本论》当做马克思的辩证法的著作来阅读,他概括的辩

证法的上述三个特征,就是《资本论》哲学性质和特点。

从总体上看,列宁、葛兰西、卢卡奇和马尔库塞是把《资本论》当做马克思的辩证法的最重要著

作加以解读。通过他们的解读,《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哲学著作的性质才真正确立起来,而他们对

《资本论》的不同解读又形成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传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列宁创

造的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和葛兰西、卢卡奇、柯尔施创造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以及霍克海

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所创造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的社会理论传统。由此可

见,列宁、葛兰西、卢卡奇和马尔库塞从有机社会形态和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来解读《资本论》,不仅对

于认识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历史发展、批判庸俗唯物主义和第二国际的机械论、历史宿命论,具有重

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对于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造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可以说,

20世纪马

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格局就是在他们对《资本论》的解读中奠定的。

三 对《资本论》深层结构的历史性解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左派运动的失败、新社会运

动的兴起和蓬勃展开、全球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使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不再停留在人的

主观价值层面上反思和批判资本主义,而深人到资本主义结构内部,探讨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这就引

发了人们对《资本论》的重新解读。

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阿尔都塞就开始挑战从葛兰西、卢卡奇、柯尔施到法国存在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阿尔都塞认为,葛兰西、卢卡奇、柯尔施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定义为

人道主义和历史主义,是缺乏根据的。因为马克思哲学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科学理论。马克思和黑格

尔、费尔巴哈哲学的“认识论断裂”,恰恰就表明在他否定了意识形态而创造了科学的历史理性这一点

上。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他提出,应该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他的主要观点是:不应该把马克

思的《资本论》看做是有关意识形态理论的著作,而应该看做是论述科学的理论的著作。他从两个方

面论述了《资本论》的科学理论的性质:第一个方面,从马克思《资本论》的深层结构上考察《资本

论》的哲学。在这一方面,他提出,“《资本论》应该被看做是资本主义生产世界中产生社会作用的机

制理论。”¨21阿尔多塞所说的“社会作用的机制”,不是指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是指的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所固有的社会作用机制,是使资本主义社会成其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机制。总之,他所说的

“社会作用机制”与他对总问题的规定是一致的;第二个方面,从《资本论》的认识论命题来考察《资

本论》的科学理论。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资本论》的认识论命题是与总问题相联系的,指的是通

过症候阅读法呈现出来的《资本论》的内在逻辑。这个内在逻辑不是经济学的范畴和理论,而是“经

济生产的唯物主义观念”¨3|。正是这一内在逻辑表明,马克思的《资本论》不是政治经济学的著作,

而是哲学著作。作为哲学著作,它不是意识形态的理论,而是一般历史理论。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论述,

阿尔都塞消除了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形态的层面上解读《资本论》的哲学,转而从《资本论》的深

层结构的解读中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阿尔都塞本人的哲学思想看,阿尔都塞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定义

为人道主义和历史主义,并不是要放弃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批判性,而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批

判从抽象的意识形态领域进到意识形态背后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即从对主观价值的批判进到对支配

主观价值的社会内在矛盾机制的批判。他的这一思想成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的

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的重要思想资源。¨41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深层结构的

解读依然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辩证法的范式之中,只不过是采取了不同的理论向度,即对国家制度的

批判。这一理论向度已经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流方向。哈贝马斯、

普兰查斯等都是这一主流方向的代表人物。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态问题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

者看来,生态问题不仅反映了资本主义内在结构的矛盾,而且还把马克思时代所提出的人的异化扩大到

自然的异化。因此,对于生态问题的解决,在哲学上,人们既不能片面的局限于主观价值的批判,也不

能片面地局限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结构性,而应该把两者加以综合。从这一观点出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者把马克思早期的异化劳动理论和《资本论》结合起来,构造了融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危机理论和人

的异化理论为一体的马克思的辩证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本·阿格尔据此提出了马克思

辩证法的理论模型。他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1)异化的理论和对异化的批

判;(2)深深植根于内在矛盾的制度的理论;(3)危机的理论和过渡的战略。”¨纠在逻辑层面上,他指

出,马克思辩证法的这三个部分的内容表现了马克思在不同层次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因素的思考:

异化理论是从哲学的层次上思考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主观因素;内在矛盾理论是在政治经济学层次上逻辑

地展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客观的、结构的因素;危机理论是在经验层次上思考主观认识客观和实现社会

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可能性。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模型。所以,本·阿

格尔强调:“马克思的辩证法只有在把异化理论、内在矛盾理论和危机模式(它把对结构性崩溃的认识

与能动的阶级斗争联系起来)结合起来的时候才是完整的。”【l钊在历史层面上,本·阿格尔考察了马克

思自身思想发展的历史。“异化理论和异化批判”产生于马克思思想的早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通过

揭示异化劳动,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主张以共产主义解决异化的“历史之谜”。在晚

期的《资本

论》中,他并没有放弃早期的异化理论,只是减少了哲学的思辨,增强了对资本主义的精确的经验和

概念的分析,从而构成了他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资本论》的第3卷,马克思已提出了危机理论,

构成了他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马克思第三阶段的思想并没有完全成熟,其理论也不如前两部分完

善、严谨,但却体现了马克思辩证法发展的趋势,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基础。从马克

思早期的异化理论到晚期的内在矛盾理论和危机理论的提出表明,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始终是围绕资本

主义、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展开的。

本·阿格尔还考察了马克思辩证法的这一模式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历史演进。他指出,第二国

际正处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的时期,于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十分重视马克思辩证法的内在矛

盾理论,创造出具有决定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种类型。20世纪40~50年

代,资本主义发展处于平稳、缓和时期,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不再思考发动革命的问题,而

是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揭露和批判,他们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研究由内在矛盾理论转向了异化理

论,创造了非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二种类型。20世纪70年代始,资本主义

再度陷入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已具备了充分的现实的条件。在这一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

的兴趣又转向了马克思辩证法的危机理论和过渡战略。由于危机理论和过渡战略处于经验层次,且在马

克思那里并不完善,就需要各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根据具体的历史环境去加以修正和改造。本·阿

格尔认为,修正和改造危机理论和过渡战略的历史环境最主要的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消费所引起的生态

危机。由于这一历史环境,马克思主义今天的危机理论“既强调资本主义的内在结构矛盾(导致马克

思称之为利润率趋于下降的矛盾),又强调发达资本主义加深异化、分裂人的存在、污染环境以及掠夺

自然资源的趋势”【1 7I,这就促使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走向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

义”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的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生产异化已扩张到消费异化,造成了生态危机,并

将取代生产危机。新的生态危机动态是由“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引起的。所谓“期望破灭了的辩证

法”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即在工业繁荣和物质相对丰裕的时期,本以为可以真正源源不断提供商品

的情况发生了危机,而这不管愿意与否,无疑将引起人们对满足方式从根本上重新进行评价。“期望破

灭了的辩证法”第一可以导致对人的需求的重新表达;第二可以使人们对从劳动中获得满足的前景改

变看法。因此,正是“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的动态过程展示了进行社会主义变革的有力的动力。在

这里,马克思的辩证法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特色:即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获得了理论、

研究和行动相结合的形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三种类型。

本·阿格尔对马克思《资本论》的历史性解读,代表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总体思路。

这一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以非决定论的模式考察马克思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把马克思的著作

理解为马克思全部哲学思想的表达。这也就是说,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考察中只是对资本主义发展做

了动态结构的分析,而不是对资本主义在某一个国家发展做细节上的说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

的著作是值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思想家不断解读的文本,而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思想家对马克思

著作的解读也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财富,是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发展和时代价值的不可跨越的

阶段。[18]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这一思路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资本论》作为一部哲学著作

的真正价值:其一,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对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的生存状况的批判

和对人的解放的预言,而成为人们认识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文本,而对资本主义危机的研究、对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的生存状况的说明和对人的解放条件的探讨也构成了《资本论》哲学的主要内容。

其二,《资本论》作为一部哲学的著作,作为人们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世界历史变革的理论

框架,是一部未完成的历史著作,它的时代价值、它的未来发展,只有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马克思

主义哲学家的创造才能呈现出来。因此,尽管我们已经有了一部解读《资本论》的历史,但这个历史

也是未完结的。随着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不断出现、世界历史的不断变革,《资本论》的历史性解读还

将继续下去。

注释

[1]卢卡奇:《卢卡奇自传》,台湾远流出版社,1990,第221页。

[2][12][13][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1页;第68页;第

19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第887页。

[4][8]《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50页;第443页。

[5][苏]尼·布哈林:《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8页。

[6][7]《列宁金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第107页;第111页。

[9儿10][1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237

页;第267页;第270页。

[14]参见:Richard.D.Wolff,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Consumerism,and以S Capitalism:Lessonsfor the蚴,Rethin

king Marxism,Volume 17,Number 2,(April 2005).

[15][16][17]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417页;第12页;第414页。

[18]见拙文:《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形态何以可能》,《哲学研究))20xx年第1期。

更多相关推荐: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知道了有资本论这本书知到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今天经过一个多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习才让我对资本论进行重新审视经...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

资本论读后感5000字

重庆邮电大学实践教学经典阅读报告学院专业指导老师组长组员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杨志20xx年4月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马克思资本论gt读后感一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己的电脑中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

马克思 读书笔记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院系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资本论读书笔记虽然以前早就听过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的名字但是始终没有看过这本书接触这本书还是在本学期开设了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老师上课提过之后看了一些也查了不少资料去了...

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

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是他一生恪守崇高信念从事科学研究的结晶它是以阐述马克思自己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的学说为主题同时也对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进行必要的批判我利用大学...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读资本论有感虽然我没有完整的读过资本论这本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但是我从图书馆以及网络上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资本论的资料看后感想颇多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辩证的精神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经典演绎通过阅读研究资本论我们应形成积极使用唯物辩证法于现代社会经济的意识并尝试辩证分析解决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问题关键词资本论马克思辩证正文卡尔马克思作为十九世纪最...

资本论读后感5000字

重庆邮电大学实践教学经典阅读报告学院专业指导老师组长组员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杨志20xx年4月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摘要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在读马克思的经典名著资本论前觉得很难因为觉得它很恐怖高不可攀可现在它成了一项任务在这面前我只有硬着头皮读了可没想到越读越有滋味到了大致读完的时候却发现没有那么恐怖那么高不可攀现在就来首先分享哈可能大...

资本论读后感

1资本论读后感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知道了有资本论这本书知到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今天经过一个多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习才让我对资本论进行重新审视...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老实说如今的一代已经很少有人再去关注马克思主义了因为大家认为它只是一个虚无的东西离我们很远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也是仅仅知道马克思写过一本资本论而已至于里面写的什么中学课本没有涉及...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