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复习重点

时间:2024.4.9

语文复习范围

问答题

1.在中国文学史上将“风骚”并称的意义是什么?

答:“风”是指以15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

深刻代表先秦时期中国文学的朝霞时代,被难诗歌的原创魅力与中国抒情诗的最高成就

两者先后开创了写实主义和人本主义,浪漫主义和个性主义道路的创作 两者并称是中国诗歌从集体创作走向个人创作完成的标志

两部诗集所代表的风格与传统展开的宽广的内容和影响,具有千古垂范的意义和同等的价值

2.《诗》是怎么被称为“经”的?何谓“四家诗”?

答:最初,孔子只是把《诗三百》作为讲课的教材之一,后来《诗三百>>与其它先秦典籍一样遭秦火焚烧,失传。直到汉惠帝撤销了“挟书律”,天下相对太平了,加之汉献王广求博士,追搜古书,《诗三百》才复流传。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一统政策的规范之下,《诗三百》终于自为之尊并摇身成经。解读任务就更显重要起来。当时见解读并传授诗经的共四家,即历史上所谓的四家——气质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和毛苌

3.《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怎样划分的?何谓六义,四始,四诗?

答:15国风共160片,直接放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情感,愿望。105篇雅,表达士大夫的心态,有大量的针砭时弊,怨世忧时作品。40片颂,反映了周朝的宗庙祭祀和先王的功德,正是地描绘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

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四始:风,大雅,小雅,颂四门中的第一篇,分别是〈关雎〉〈文王〉〈鹿鸣〉〈清庙〉

四诗:南,风,雅,颂

4.怎样认识《诗经》的文学解读与经学解读?试以其中的诗歌为例进行文学解读

答:所谓经学解读即以儒家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原则为解说《诗经》的基本依据,将诗经作为儒家干预政治的手段和伦理教化的工具,对诗经的意义系进行偏于政治意义与伦理意义的历史解释和伦理附会。

文学家解读则放弃市经济与伦理政治层面的解释,也不把诗经作为对历史事件曲解美刺的声音,而是基于文学形象与情感的把握去触摸初民那丰富久远的心灵情怀。

《关雎》首章以雎鸠和鸣而后兴,引出一位贤淑的好姑娘,这位姑娘正使君子心仪而合适的配偶。次章以采荇为喻,“参差”是荇菜长短不齐的样子,“左右”又到处寻找的意思。菜刀如意的荇菜不容易,所以要下功夫,得到淑女也不容易,无论何时都要追求她。三章则更加深了对他的思念,思念深挚绵长,以致

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四五章复以采荇为喻,想象一旦求得她,已和美的音乐迎接她,最终要使心上人高兴,表达了作者如若梦想实现建那个怎样欣喜的情景。

5.试分析《湘夫人》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性

答:《湘夫人》反映了原始民族的生殖崇拜和以美色媚神的心愿。楚文学则对这一生命礼俗进行艺术的升华,将之提升为浪漫深情的男女关系。全诗歌唱了水神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寄托了诗人对民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和善美生活的拳拳憧憬。同时也反映楚地人们与自然界的和谐。因屈原以灵魂的参与为诗歌,故精神不遇的愁苦之情,深深寄予再请人深信阻隔,心意不通的情绪表达之中。

《湘夫人》从神话取材,在神话的宗教故事与气氛中借景抒情,不仅借现实之景抒情,还借假象之景和幻想之景抒情,张显着宗教故事的热情与活力。那缥缈的水波,洞庭湖的落叶,美好的想象,热情的憧憬。在秋风与愁思的丰富意象中,蕴涵文化深意,语言曼妙,表现了楚文化的风情。

6、从《孔孟语录》中找出一段你所喜爱的语录,谈谈你的感想

7.《蒹葭》的中心意象和象征意义

答:《蒹葭》一诗通过男主人公反反复复,艰难曲折的追求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塑造了一位在水的那一方,扑朔迷离,飘渺难求得伊人形象。

在深秋早萧瑟凄凉的环境中,男主人公的追求是艰难而执著的,但是他无论如何努力,伊人却总是飘渺恍惚,远在水的那一方,不能被把握道。伊人的形象总体的特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就这首诗本身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首直接描写青年男女爱恋追求的诗歌,然而,这首诗歌通过男主人公悉尼曲折的心理感受的把握,所表达的人生感受有远远的超过了它所具体创造的具体形象本身。那种对事物扑朔迷离,求之不得,感受到他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性质的心理状态,有时在人类生活中经常可以体会到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感受,所以,伊人这一形象又可以说是超出了爱情追求的对象,而具有丰富深刻的象征意义的。如:对理想的追求,对贤人的求索等,对一切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的追求,都可以包含在此范围之内。

8.如何理解屈原怀沙自沉?

答:在屈原有着一个强大的观念:对天的绝对信任。他认为在天的决裁下,一切都会正大合理。可现实却恰恰相反,这是充满理想主义信念的屈原在观念方面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在精神上感到无家可归。而且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屈原的一生怀着忠君爱国爱民地理想。而出国的沦陷,使他在现实实践层面保持的理想全部化为乌有,作为政治家的使命和能够体现其人生价值的每一条路都被堵死。严峻的现实使他的人生变得没有了目标和方向,没有了追求和动力。最终他选择了死来坚持理想,完善人格,与黑暗现实对抗到底。

9.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特点

答: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是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春秋》时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为古文,《公》.《谷》为今文。《左传》的文学特色: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生动的场面描写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三十三篇,定为现名。《战国策》的为学特色:铺张辨丽.夸张恣肆的风格。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10.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主要著作及重要特点

答: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老子》简篇短幅,《论语》也为简短的语录,但都辞约丰富。《墨子》均有论说文的基本规则,但质朴无华。2.战国中期,有《孟子》《庄子》。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很多篇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有较厚的文学色彩。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才、说理透彻,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总起来看,先秦散文的发展趋势,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法和逻辑不断增强。

11.孔子的核心思想?怎样理解?

答: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是德的总称,《论语》上所提到的德,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仁”的部分内容。只有部分之和才能显示“仁”的全貌,只有所有德之和才是最高层次的“仁”。“仁”是一切道德之和的总称。“仁”的意义,“仁”的境界,绝不是这个字本身的意义所能说明的了的。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是围绕着一种信仰的核心而展开的。只要抓住这个核心,就能解开它所包含的一切谜底。孔子的学说中,他反复强调这个“仁”字,为了进入“仁”的境界,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同时,“仁远乎能!我欲兴,斯仁至矣”。孔子的教导重点是从实际的行动中去体现真实的后意;用他的话说就是体现上天之遣,。所以“仁”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它是贯穿于公、孔子学说的一条主线,也是孔子教导人们如何思想.如何行动的一条主线。

12.谈谈你对孔子提倡的“仁”的理解。

答:1.仁者,爱人。使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仁爱来规范社会秩序。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并由此建立了个人修身,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政治治理的一套理论体系。在儒家思想体系之中以仁爱作为普通人以至君主的修身原则,主张建立和谐的有利于人性发展的社会伦理道德的秩序体系,是一种进步的人文思想。2.孟子:主张性善,人性本善,凡是人,不管怎么样,总有四心,即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意识,性善论是仁政说的基础3.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今本《老子》全书共五千繁言,故又称《老子五千文》,西汉河上公曾作《老子章句》将《老子》分为81章,称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名之《道德经》

13.试述《史记》和《汉书》的史学成就

答:《史记》是一部通史,上起黄帝下至武帝,记述了三千年的历史发展情况。它开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体裁,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起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专记西汉一代的历史。他的体例基本承袭“史记”,仅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共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一百篇。

14.魏晋士人的人格特征,精神风貌

答:表现:率真脱俗.潇洒自然.蔑视礼法.纵情任性.我行我素?.

表现的意义:1.自我意识觉醒:是个体生命价值的发现。在社会动荡,王权衰落,儒学衰微,形成的社会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魏晋人士摆脱了儒教的伦理道德约束,在人的历史价值之外,发现了个体生命价值的意义,并以之看自我,肯定了本性与情感的价值,以之看世界看自然,发现了审美的愉悦。2.反传统,反礼教,以叛逆和反抗,表现自己的思想与黑暗政治.高压统治的对立。虽然在某些士人那里“魏晋风度”流域反社会,偏狭与狂傲的形式,但魏晋风度的主流对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人的个体生命的价值的发现,,使社会历史的进步有可能关注多数个体的需要,而不仅是以少数统治阶级的愿望作为历史的标准和参照。使社会有可能更合理的发展)

建安时代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的起始点,西晋时未经风度充分表现的中心期,而东晋的陶渊明则表明了魏晋风度的最高形态,是人的自我价值发现的一种深化,也代表了魏晋文学的最高成就。

15.司马迁在《垓下之围》中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项羽形象?

答:艺术手段:

(一) 通过三个场面描写,塑造一个悲剧英雄形象

(二) 借气氛渲染表现悲剧色彩。如四面楚歌一段“写英雄使卤之悲,至此极矣”(清,吴见思)

(三)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生动传达人物心理,性格。如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他的勇猛无比

(四) 文末太史公语。既肯定了项羽的功绩,又指出其失败的自身原因“自矜功伐”,崇尚武力,即最终不能觉悟的可悲

形象的塑造: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虞兮虞兮”的北京各,“天之亡我”的反复呼号,嗔目吓退吕马童数里的气势,宁死愧见江东父老的诉说,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的举动,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加工,明显收到使人物性格突出,情致丰赡动人的艺术效果

16.为什么说杜甫的《羌村三首》更具有诗史一位?

答:将杜诗称为使史始于唐末,主要是由于杜甫生逢乱世,首开了一时事入诗的先河,认为“读之可以知其世”,杜诗第一次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广泛,全面地将“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祭坛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详实,连续地描绘出来,不仅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证据性,同时,又有历史的认识性,总结性:杜诗的诗史性质更重要的内涵还在于杜甫以形象的手段,描绘了比历史更为广阔的更为具体的社会人生画卷,并寄予了强烈的悲欢感受,尤其是忧国忧民的情怀。《羌村三首》就是他记叙自身经历而折射出历史面目的代表诗篇,是他饱经忧患的生命与历史相随的深沉歌唱。此诗选取了诗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一次偶然生还的经历,在与妻子,与家人,与交流所的典型生活琐事中,以小见大地表现了离乱的心理,战火的残酷,民间的疾苦及国破的悲情。深沉寄予了诗人感时伤世,

忧国忧民的儒者情怀以及战争中普通人性的美好,是深刻而形象反映“安史之乱”系列作品中的代表

17.《前赤壁赋》中的情景理是怎样结合到一起的?

答:这是一篇情景理都很丰富的文章,通篇一景物来贯穿。在景物描摹的基础上进行抒情和谈理。作者开篇就进入到对风月山水的描写之中,江月辉映,清风徐来的意境表达了左和酣醉其中快乐的心情,又有酣醉其中的萧声引出了客人的思古之情,并借曹操的诗句和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的悲叹,表达了历史虚无和人生无寄的感慨,就此,文章开始了由景入论的转折。最后,作者仍从眼前的明月,清风为议论的前提和内容,表达出了变与不变的对历史人生观的辩证思考,在风月山水的启发中,真正表达了深层的快乐,做到了因景生情,借物寓理,实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18.楚辞的文体有哪些特点?

答:1 楚辞是具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的诗歌类型。是楚文化的代表。

2 较之于诗,楚辞“其思甚幻,其言甚长,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平心而言,不尊矩度。“具有个性化特征和浪漫主义手法

3 在体制上章法宏篇,手法上铺陈描述和象征。以五七言为主,兮字的运用重多,是楚辞的特色字

19.简述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文化及乐曲和民歌的关系

答:楚辞的产生是北方中原文化的积累,南方巫术文化的发展。它是诗人在南北文化河流的人文土壤滋润下的自身命运与时代召唤双向激发的结晶。楚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政治经济生活,同时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并在楚文化发展中,不断与中原文化交流,在这样的文化积淀下,楚辞应运而生。楚辞的具体样式脱胎于楚地的歌谣,但也摆脱了篇幅短小,语言简朴的歌谣形式,得以使用华丽的文辞,容纳丰富的内涵,表现富赡的情怀

20.先秦散文,谈感想

答:1 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破题,先解释涵义:人性欲望与道德利益,扩展到儒思想体系中的意义:修身与治国的关系

2 如“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解释原文涵义,修身达到最高标准,建立了不可移易的道德观与坚贞的心智。孔子:“仁人志士有杀身以成仁,无求而害仁也”:扩展:信仰,道德,与人生:结合现实

21.谈谈对逍遥游寓理于形象中的理解

答:善于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情节性很强的寓言故事使深邃抽象的哲理变得形象具体,充满情感。《逍遥游》由幻想出的寓言故事构成,言在此而意在彼,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形象性,作品充满了瑰奇幻丽的浪漫主义色彩。通过这种充满暗示性的表现方式创造了一个超越时空,不辩古今,有无限阐释的可能性的艺术境界。

22.《史记》的文学价值

答:《史记》是一部成一家之言,洋溢激情与个性的文学著作,在继承先秦

文学的基础上,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堪称典范,

代表了顾问的最高境界。不仅是历代正史的开山之作,而且也成为以后两千多年

中国叙事文学的楷模。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形式上是历史,但它也许是中国

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抒情篇章

23.谈谈项羽的功过评论

答:秦朝的暴政引得天下大乱,项羽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多少封地,也没有

依靠权势。仅仅是白手起家揭竿而起,几年内便带领各诸侯灭秦,自称“霸王”,

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这充分显示了项羽的政治和军事才能。然而,在这种大

好的局面下,却由于他的目光短浅,刚愎自用,一心只想回家乡显示战绩而放弃

扼守观众建都彭城,杀义帝而自立为王。一意孤行,想以武力武力治国,很快就

亡国了,自己也自刎乌江。

14.司马迁在《垓

下之围》中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项羽形象?

答:艺术手段:

(一) 通过三个场面描写,塑造一个悲剧英雄形象

(二) 借气氛渲染表现悲剧色彩。如四面楚歌一段“写英雄使卤之悲,

至此极矣”(清,吴见思)

(三)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生动传达人物心理,性格。

如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他的勇猛无比

(四) 文末太史公语。既肯定了项羽的功绩,又指出其失败的自身原因

“自矜功伐”,崇尚武力,即最终不能觉悟的可悲

形象的塑造: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

“虞兮虞兮”的北京各,“天之亡我”的反复呼号,嗔目吓退吕马童数里的气势,

宁死愧见江东父老的诉说,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的举动,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加

工,明显收到使人物性格突出,情致丰赡动人的艺术效果

24、司马迁在《垓下之围》中是如何评价项羽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历史观?

司马迁评价项羽:

司马迁既写出了项羽在历史中的功绩,又如实反映了他的种种弱点和错误,

揭示他必然失败的命运,表现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项羽是有过失的英雄,他有很强的意志和非凡的力量。虽然他在性格上

有致命的弱点,但从人的自然品格,文化品性而言,他不失为一个热情坦荡和率

真的人。所以 司马迁在《垓下之围》中着力塑造了这位末路英雄的情、勇、义

的方面,都是他作为文化人格的美的方面。所以司马迁尽情地使用文笔去塑造失

败英雄。

①运用传说和想象,帮助丰富史实;

②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

③通过对比,强化人物形象的特征个性;

司马迁的历史观:

[司 马迁的历史观是从天官和史官的职能出发建立起来的。从天官的职能而

言,他将修史记录为纠天人之际(空间);从史官职能而言,他提出通古今之变

的目的(时间)。这是在巨伟的天人时空下拉开的通史框架(以道德治),他是想在整合各家思想的基础上,抒发歌颂明君忠臣、死义之士的感情。这段话是参考资料上的...感觉很奇怪...

书P50: 司马迁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层次人物并存组成的人群总体,历史更是一个由各阶层人群共同演绎的历史,因此各种人物对历史进程都或多或少起着一定的作用, 都会以各自的活动推动历史的车轮,为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充分表明了司马迁的社会历史进步观。

25.骈文与“古文”行文的不同特点。

答:“骈文”又名骈俪、俪文、俪偶、四六、今体、时文等,是以对偶句为主、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讲究用典和藻饰的美文。骈文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

骈文的美学特征

1、对称美(对仗)。“骈俪”二字形象地概括了骈文的主要特点,即通篇基本由对仗工整的俪词组成。

2、含蓄美(用典)。骈文几乎非用典不可,且以多取胜,以巧擅长。

3、色彩美(藻饰)。骈文是最重文采的文体,其华美浓丽的文辞,呈现出图画般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

4、音乐美(调声)。诗歌有严密的格律,散文不讲究格律。骈文介乎两者之间,讲究大致的格律,平仄协调,声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古文”作为文体的概念始于中唐,由韩愈首创。纵观中国文学史,“古文”所指中国古代散文,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先秦两汉的传统散文,一是有唐宋古文家开创、后世沿用的新体古文。单行奇句

句式上参差不齐,行文自由、无拘无束,表情达意自然顺畅。散文在句式、行文方面千变万化,错综离合,挥洒自如,但有时过于琐碎,缺乏精练之功;气势顿挫开合,雄峻朗畅,但有时过于喧嚣,缺乏从容娴雅之态;辞色过于朴淡,会显得枯燥无味;语言不加雕琢,易使人感觉过于直白,寡淡无味;不注意适当调整音节,有时显得杂乱无章,缺乏韵味。

26.盛唐诗的风格多种多样,人们用“盛唐之音”评价盛唐诗,其意义何在? 答:“盛唐气象”和“盛唐之音”都源于人们对盛唐诗歌的评价,但后来有人用“盛唐气象”来形容包括诗歌、音乐、绘画、书法、雕塑等在内的一切盛唐艺术,而“盛唐之音”则专指诗歌。

意义:①“盛唐之音”概念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盛唐诗高度成就的推崇和对盛唐诗特质的认识。②“盛唐之音”是盛唐时代精神在诗歌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思想内容上,也表现在艺术形象、表现手法上,因为盛唐诗的思想与艺术是融为一体的。

内容:①风骨遒劲(雄壮刚健的风骨美);②兴象玲珑(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意境美);③自然平易(率真平易的自然美)。

1、关于魏晋风度。

答:(1)生命意识的觉醒;

汉代是经学时代,汉末魏晋以来, 随着经学束缚的解除,正统观念的淡化,僵化的内心世界让位于感情丰富细腻的世界,强烈的生命意识成了士人内心生活的中心。

在混乱痛苦的时代,这种生命意识,一方面表现在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逝去的哀伤,以及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另一方面表现在,①个性价值的发现和肯定。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②对于人的神韵、品格之美的欣赏,并常以自然之美来形容。魏晋品藻人物的空气极盛,《世说新语》中《雅量》《识鉴》《赏誉》《品藻》《容止》都是鉴赏和形容“人格个性之美”的。如“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gui)俄若玉山之将崩。”(《容止 》)③、高雅的生命趣味和情调(人生艺术化)。如以高洁、玄远的心境赏爱自然。王子猷爱竹,“何可一日无此君?”嵇康临刑时,“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后悔自己不曾将《广陵散》教人,“广陵散于今绝矣!”死得从容而美丽。

魏晋名士追求一种自然适意、无拘无碍的生活意趣,一切唯求其真,任其性,适其情,尽其兴而已。行为中不掺杂虚伪、功利、礼教等成分,不受任何外在的约束。任诞之风盛行。情有雅俗,性有善恶,任性而行,也就美丑杂陈。 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拒绝举荐,指出“君子百行”“循性而动”,个人的追求在于自己的心性气质,而自己生性疏懒,纵逸傲散,像鹿“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不愿受羁束一样,不堪礼法的约束,对做官不感兴趣。又提出七不堪、二不可来表示自己不愿做官的坚决意志。“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人心性不同,价值观亦不同),自己爱好的是“游山泽,观鱼鸟”的生活,劝山涛不要把自己的志趣强加到别人身上。 王子猷雪夜访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传达出人物任诞放达、不拘形迹、通脱超逸的精神气韵。

“在东晋名士中渊明的境界最高”(冯友兰《论风流》),陶渊明将污浊官场视为“樊笼”,束缚人的本性,向乡里小儿折腰,更是对人的本性的异化,他选择弃官归隐,返归自然(田园、人的本然状态),在自然中求得完美的生命形态,保持人的真性。被认为是魏晋风流的最高境界。

(2)超然与忧愤交织的特征。魏晋风度产生于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士人置身于充满矛盾、危险的社会中,终朝如履薄冰,内心充满忧惧和惊恐。阮籍的酒醉佯狂,放达的外表下,内心充满寂寞、痛苦和忧愤,“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咏怀诗》其一),写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在魏晋士人中,最为超然的要数陶渊明。然而,隐居后的陶渊明并非浑身都是静穆,也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如其《咏荆轲》《咏贫士》《读山海经》等诗。超然中又有着忧愤一面。

有关材料:

1《九歌 湘夫人》

此诗写湘夫人对湘君的等待和思念。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写湘夫人等待过程中期待/焦虑/彷徨/惆怅甚至怨望的情感,执着缠绵的爱恋之情与忧伤抑郁的悲剧气氛糅合,是这篇作品情感的突出特点。

作品主要通过景物描写/想象/幻觉表现主人公心理活动。

描绘景色:秋风吹拂,洞庭湖水波粼粼,湖边,片片黄叶飞舞飘落凄清迷朦的秋景中,美丽的湘夫人降临北渚,极目远望,愁思萦怀。景色既点明环境,渲染气氛,与诗缠绵执着之情融会,组合惆怅凄迷弥漫悲剧气氛的意境。

想象 幻觉:因痴生幻,鸟儿集萍中,鱼网在树梢。不合常理的幻景隐喻有约

不来、事与愿违;遥想会面情景:在水中筑起爱巢,用芳香的兰草覆盖屋顶,用紫贝装饰墙壁,把芳椒撒满整个中堂。

即景生情,见眼前芬芳的兰草而想到所思,情感隐藏在心却无法倾诉。

2《垓下之围》中的项羽形象? 运用的手法?

司马迁《垓下之围》塑造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一方面,突出他的英雄气质:“力拔山气盖世”,战无不胜 神勇无敌。突出表现在“东城快战”的描写,二十八骑,排兵布阵,用兵如神、指挥若定,战斗到最后一刻,项羽生平最后一战,写得酣畅淋漓,这里的项羽,简直是一位战争神人。

另一方面,也如实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必然失败的命运。如第二段写项羽于四面楚歌的被动局面下冒死突破重围,向田父问路,却遭骗陷入大泽,以至被敌人追及。通过这一细节,照应前面所写项羽滥杀无辜、失去民心的内容,表现项羽因滥杀无辜、失去民心所招致的失败命运。

结尾“太史公曰”评价项羽,肯定其反秦、灭秦斗争中的巨大贡献,也客观指出其滥杀无辜、缺乏政治远见、不善于用人、单纯凭借个人武力打天下的缺点、错误,以及由此带来的必然失败的命运。

司马迁写出了项羽性格的丰富性。如“霸王别姬”的场面,写项羽在四面楚歌的绝境中,面对美人慷慨悲歌,浓郁的悲剧气氛,生动展现了铁血英雄柔情的一面;乌江自刎,写他念亭长相救之义,感慨无颜见江东父老,见出这位英雄性格中憨厚、刚直、知耻、重义的一面。

艺术手法:

司马迁精心选取典型材料,通过场面描写,突出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在不 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对有关细节进行合理想象,虚构。

举例,“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的场面,

通过合理想象,为人物设计个性化语言。四面楚歌,自作歌诗,东城快战,三次写项羽言“天亡我,非战之罪”,写出这位在战场上神勇无敌的英雄面对失败不服气、不甘心的郁愤不平。

诗歌赏析两首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答:诗在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所谓“空山”,乃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此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晚,却有皓月当空; 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连,在月光之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诗人是心智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也正是使人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小雨,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没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此二句尤显技巧,却不着痕迹。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有真实情感。

诗的中间两联通是写景,所绘之景宁静,优美,有生意盎然。作者善于从自然景物中选取有特征的片断,用简洁的笔墨,白描的手法加以勾画,不事词藻而自然入妙;又善于把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起来写,造成强烈的可感性。而且这两联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明构成衣服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了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的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 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纯净淳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定归隐了

诗前三联都写景,在表现自然美中,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诗人通过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答: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天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的、中的诗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莫如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接着放牧归

来的小孩子。这种朴素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来的乐趣。顿时间没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7@j动情地叫着,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有点乐而忘归。诗人目睹一切,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

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田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彷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安然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邺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应,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和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读完最后一句,前面写了这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一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一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点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肤浅了。全市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更多相关推荐: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财金系电会(3)112班罗珍在这一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大学语文。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明白大学给我们开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我们今后在职业生涯对应用文体的应用能力,加强我们的口才,提高我们的…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

语文学习总结人生的伊始便已注定我的身体里流淌着炎黄的血,心中也已烙下了龙的图腾。传文达意,从一开始的咿咿呀呀,到后来的通读古今中外;书写汉字,从一开始的一笔一划,到后来的行云流水;对道与思的理解,从一开始的懵懵…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

时间犹如东流的逝水,匆匆而过,如今,转眼之间,便已经和大学语文亲密接触快一个学期了,仍然清晰记得,在上第一堂课时,老师的热情,老师的博闻强记的演说,都已经深深的让我爱上了《大学语文》这堂课。从此之后,除非特殊情…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

车辆工程1011彭浩20xx138131有人说:‘语文是一国文化的代表,包括语言和文学艺术,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同时,学习语文还有着接受优秀文化、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和…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

财金系电会(5)116班罗美薇在这一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大学语文。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明白大学给我们开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我们今后在职业生涯对应用文体的应用能力,加强我们的口才,提高我们的竞争力,让我学…

大学语文学习心得

语文,在词典里就解释为简单的“语言和文学”,其实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是我们的生活之母,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是…

大学语文期末总结

大学语文的课程转瞬就已宣告终结。心里真的有点遗憾,在我兴趣渐浓的时候,却不得不接受它已落幕的事实,在此我想先谈一下在这个课堂的所得以及由其引发的所感。我必须提出自我批评,在课堂上我的积极性确实是不高的,处于“比…

大学语文教育专业实习报告

大学语文教育专业实习日记20xx年3月6日星期三今天上午听了第二节高一三班的语文课这节课吴老师开始讲新课了蜀道难讲新课之前老师先让同学们齐读一遍检查一下学生预习生字词的情况然后放朗读带让学生把刚才读错的音标记出...

大学语文之学习心得

四大收获大学语文学习心得08老基108243050101阮姣语文在词典里就解释为简单的语言和文学其实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是日常生...

大学语文学习心得

民间文学学习心得今年我选修了中国民间文学在认真听完了吴新锋老师的每一堂课后使我对于民间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完整更全面的了解和感悟下面就是我对民间文学学习的总结和心得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

20xx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

20xx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一单元内容概要本单元要求考生背诵20首诗词并掌握基本抒情方法写景抒情叙事抒情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和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用典学习诗词单元应当认知以下几种基本抒情方法1直接抒情即不假...

20xx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

20xx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一单元内容概要本单元要求考生背诵20首诗词并掌握基本抒情方法写景抒情叙事抒情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和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用典学习诗词单元应当认知以下几种基本抒情方法1直接抒情即不...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