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宴读后材料

时间:2024.5.7

《春宴》是安妮写作史上字数最多的一部,近30万字。一以贯之的是,这是一部形式专注且立意单纯的小说,讲述的命题是:由爱的试炼而得到的关于人和自我、外界关系的感悟。在书中,安妮宝贝描写了两个普通女子信得、庆长,章节中充盈各种意象、潜意识、幻象和暗示文字。

在《春宴》里,安妮以一贯自控和敏锐的个人性优美文体,呈现出她对文本叙述道路的重新发现:观察、沉思、分析、检验。所展现驾驭文字的技巧与能力,再次令人叹为观止。在这部完整体现作者哲学世界观与情爱观的作品中,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安妮对人生的感悟,文中哲思的火花俯拾皆是,随处可见精彩至极的格言金句。

无论多么精美的食物,总要迎来杯盘狼藉的一刻;无论多么繁盛的花朵,总要寂寂地凋落、熄灭。春日宴席,更像是一场幻觉。请反复跟书中的女子信得念这首看起来多么简单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你会读出什么?幽微的感觉,深入洞穴。而我,能吐出什么呢?

我并不是安妮宝贝的坚定追随者。早年,读过她的一些短篇,印象模糊,只觉得她的字过于淡漠。那时,我是心怀热望的女孩儿,对人生对爱充满期待。直至遇见《莲花》,那震颤心弦的亲近感一直跟随我,此时的我已不是当初的我。世事磨砺,人情漂泊,混乱尘烟催生的并不是世故圆熟,而是更切的远遁之心和欲飞不能的寥落。 许多心意绵绵的女子最后不得不走向碎裂、质疑,走向空寂和凛冽。当这一切都经过了,就是抬头望远的微笑,宽容之下的隐藏。伤

感并不经常。伤害已成过往。

《春宴》适时来到。是一本爱情小说吗?远非如此。它更像是一部特殊女性即周庆长和沈信得及贞谅的心灵变迁史。她们的故事平行又交织。包括写作者本人的旁观和介入。她们显然都是一类女子。童年的印记促就成年之后的强大心绪,与世界隔膜,与浮情远离。她们试图通过切肤切骨之爱,确认自己。最终确认这世界的上升,下旋,流离,体会重新建设的困顿艰辛,完成挣扎过后的了悟之态、沉潜之姿。可是,真的能回归一马平川、一望无际的顺遂与淡然吗?人性,是多么的复杂;人心,又是多么的软弱。眼神清澈,内心丰实的女子,在梦里,也许依旧会切切地念一个名字,又清又远、又沉又痛的名字。 许清池,无疑是这部小说刻化最多的男子。他是世俗世界的成功模板,却深藏不世俗的向往高山之巅的心灵需索,走得越高需索越强烈。遇见庆长仿佛是宿命。他问她:你可疲倦?你可安好?我与你可相衬?你可愉快?(这是安妮在小说中惯用的语式,其他反复出现的词还有“存活”、“缺损”、“秩序”、“联结”等等)他说:你只要相信我。

如何能不相信?当你被暴雪围困,病痛无着,孤单一人等待时间的无涯如冰冷刺骨的风灌入你的四肢百骸,只有他,惟有他,敢于穿越重重距离的困境,急速抵达你的身侧,给你药片, 给你安全,给你呵护,给你温暖。你如何能不动心?进而交付自己的真心?当我的目光行至第113页最后几行,我忍不住泪湿眼眶。何况周庆长,一个从小缺失温暖而极度渴望温暖的女子。

但又如何能相信呢?他到底只是个世俗男子,光鲜地位给予他的力量支撑使他惯于情爱操控,当他失去无所不能的自信,他对情爱的处理随即失控变形。即使心灵与肉体紧密契合,现实的平庸强大加诸其上的重压依旧会把爱压垮。没有一种爱,可以脱离尘世存在。没有一个真爱的女子,不希冀专属其身的应答、不渴望长相厮守的图画。对,就是要一个结果。脱俗如周庆长亦不能免俗。但是,他给不了她结果。她最终只能通过与他的全然隔绝,方能逃脱那深入骨髓的撕扯。而共处的时间里日常积习的不和谐似被忽略了。其实,那是无法忽略的,它们构筑的虽不是心灵气场,却是生活本身紧密而强大的骨架。

另一男子,琴药。春日田园里的种树人,不在意不创建自己的社会位置,放逐自己的肉体于女人,放逐自己的精神于山野。随意洒脱、纯朴浪漫的形态,自生自灭、无拘无碍的情怀。他进入了沈信得的心灵视野,进入了沈贞谅的爱情生活。多么多么美好,美好到破碎啊!第三章和第五章,我认为是这本小说最美最动人的章节。经由琴药引领走进的自然,就像巨大的雨滴,巨大的纯棉。清透,神异,妥贴,温暖。当山花簌簌凋落、覆盖,再也没有走出的是贞谅,再也不会忘记的是信得。如果你能听到于清旁白的广播剧,你会对这种美好这种无法完结的完结有更深切更细微的体验。安妮宝贝,你不能不佩服她的语言,独到的美感,令我震颤。

信得,最后只能信自己,信消失的故土。即使在极端艰苦的处境之下,也没有放弃对自身的寻找和拯救。如果人生是一趟迷途,我们至少能做到睁开眼睛。或许能有一线光亮,照亮你的前世今生。 庆长,或许应该庆幸,她遇到了宋有仁。生命还长,还有许多时日可以修补创伤,享受宁和、静谧的星光。宋有仁,有一双慧眼,认出她正是那座消失的虹桥,那样的美他一直在等候、寻找。她从凝滞的照片里走下来,走得磕磕碰碰、千折百转。她向他敞开心怀,吐尽过往,简简单单,清清凉凉。他敦厚、深沉、温暖的目光自此罩住她的孤单脆弱彷徨。或许,他真的能给她现世的充足与完满。然而在飞机上,她做了一个梦,梦中是另一个男子的声音。她问,这里如此之美,可否停留?他说,不,这不是我们的终点。

每一个人,在有生之年,都不会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哪儿。但是你会确知,你最想去的地方在哪儿。有的人去过了,有的人还在徘徊。 人的心是最难抵达的地方。纵使如此,我依然确信,这世界并不是清远的高山,孤独的海洋。在网络上,在尘世间,许多人之间特别是许多女子之间原本心意相连,即使今生互不倾谈,永不得见。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你会看到,这样的希望。

还有许多感想没有讲。在看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泪湿眼眶,痛不能挡。但是,当我全部读完,完全放下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了巨大的空明。静,而白。

新书《春宴》8月6日首发,没有任何公开宣传,唯一一次直接面对公众发言是在当天的新浪微访谈中,但随后,她便将对谈内容删得几乎一干二净。有人问她为什么要删掉已经说过的话,她说就像清扫庭院一样自然。

8月12日,她的十年文集正式上市,也只有简单一句告示。她进入公众视野10年了,但即便最最死忠的读者,也无法毫不心虚地描述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他们见不到她。

安妮宝贝也许是最文如其人的一个写作者,她和她笔下的人物都离现实的人烟很远,然而她又非常抗拒读者和公众将她的写作和生活对应起来。她的小说销量对大部分作家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她既不属于官方的文学体系,也不与体制外作家混圈子,人们更倾向于将她视为畅销书作家而非文学创作者。相对的,她也不谈论他们。

今年3月,安妮宝贝主编的文学杂志《大方》上市,据称与韩寒主编的《独唱团》一样突破百万销量,创刊时间相隔不远的这两本明星作家挑梁的刊物,以及欧宁主编的《天南》文学双月刊时常被人作比较。另两本刊物的编辑团队在公开和半公开场合多少表达过具有倾向性的评价,然而安妮宝贝的回应滴水不漏:“(对其他新兴的文学杂志)没有关注,没有评价。我做《大方》,仅以自己想传递的一种方式去制作它,不需要外界参照。”“任何文学杂志的生存状态和前景都会面临瓶颈。但做一件事情何必想那么多呢?单纯地努力地去做,做好当下,我觉得这样就够了。”

喜欢和厌烦安妮宝贝的人都很多,两个阵营仿佛属于完全不同的世界,根本没有对话的可能。她早期的作品因颓废极致的爱情、令人向往的旅行题材和独特的文字风格吸引了大批少年人的关注,10年以来,有些人不再是她的读者,也有人认为她的书写与他们一起成长而始终追随,他们中有不少人将《蔷薇岛屿》视为安妮宝贝写作的分水岭,这本书中收录了她为亡父所写的短文《河岸》,他们认为此后安妮宝贝的作品中少了以往符号的堆叠和华丽的叙述,更为平淡、出现了更多宗教性的思考。对于这些读者来说,安妮宝贝的作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而是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的生命呓语,所以也并不把她放在客观的评价体系中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相反,对她没有好感的人,则连一个章节也读不下去,甚至能给每一句话都挑出毛病——对于这些人,安妮宝贝的态度很坚决:“不相逢,也不谈论对方。”

《春宴》上市之后,赞美和认同的言论一如既往地很快堆叠起来,但也有一股比较一致的来自于她读者的质疑,认为她又回到了从前的颓废状态,两个女子纠结的爱情故事并无新意。安妮宝贝并不同意,她认为《春宴》“无论在立意和心境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它务必会挑剔和选择读者”,她觉得如果读者过于年轻或者情感经验不够,那么不读这本书,也可以。

在配合新书宣传的一些访谈中,面对比较尖锐的问题,安妮宝贝极其克制和冷淡的回应可能也伤害到了部分喜爱她的读者——“最近看她的讲话,总有这么一种感觉,她像有假想敌一样,她的回答会

让我觉得防备,好像是对自己领地的一种保护。但其实?敌人?可能没有要攻击她的意思。她已经把自己放在有点高高在上的地位,她的不评价里到处都是评价。”

(这里是对安妮宝贝的访谈,可以借鉴里面的话,她对自己的作品评价的很到位。)

对谈:

B= 《外滩画报》

A= 安妮宝贝

“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写作没有关系”

B:有读者一度以为你结婚生子之后,小说会渐渐像《素年锦时》里的《月棠记》那样走向花好月圆,但是《春宴》并不是。为什么又回到黑暗和损伤?

A:《月棠记》是一篇小说,小说和作者的现实生活从来都不是对号入座的关系。读者的结论也只是内心所希望的一种幻想,对作者产生一种期待和限制,觉得她前路应该如何,生活应该归于怎样的属性。但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写作一定是对应的关系,那么是否所有养育孩子的作家都应该满足于某个生活阶段,精神停止生长和发问?生

活是一个过程,期间人所做过的事情也仅是经历。生命本身探索和行进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生活本身不可能有什么最终结论。也没有一个阶段会固定不变或成为终极。

如同一些读者会觉得《莲花》是我目前作品中的巅峰,但可能只是他自己更偏爱《莲花》这个作品。我并不这样认为。《春宴》相对我以往所有作品是走到了一种更深处。

B:你的小说中写过许多不完整的家庭,你的家庭观是怎样的,尤其在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之后?

A: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存在状态,这也是人最重要最初始的经验基础。我在《春宴》中有讨论过不同的婚姻关系和家庭状态,观点基本上都写在小说里。所有存在都是合理,只是我们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心的位置。

B:你的家人会阅读你的作品吗?你是否希望他们同时了解生活中的你和作品中的你?

A:不需要阅读。作品里有我最深的天地,其实我不需要亲近的人来触及这些。他们能够接受生活中我这样一种类型,情感和内心能量比较激烈的存在,已经很有力量了。

B:你说过你在小说和生活之间设定了比较明确的界限,你也不会因为写作时入戏太深而难以自拔。可否理解为,你的写作状态相对于那些自我书写的作者来说,是轻松单纯一些的?

A:一个可以引发共鸣的作品,是需要作者自我的。但这个自我,必须是一种深邃的可持续探索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一种即兴表演。抵达某种境地,作品中作者的自我就需要被分解和融化,和时间空间归一融合。我并不觉得自己写作是单纯轻松的。写作于我,如同生命的一个任务,这意味着你要拿出大量时间精力能量来供奉它。对我来说这种燃烧是可贵的。

B:如果说写作是你生命中重要的事,而且它也必然与你的所思所想相关,那么你是如何将写作与生活独立开来的?这其中似乎有矛盾。

A:小说建立在存在细节之上,需要各种现实来源的素材提供各种对照,但它的精神所指以及涉入和探讨的领域远远超过这些基础。创作者的现实生活和他的艺术形式有互相吸收的部分,但同时也是各自独立的。写作需要对外界对他人对各种事物和问题的观察和总结,是疑问,反省,提炼,探索的过程。写作需要想象力。写作有自我,但不是只表达自己的现实生活。

“真正的不关心是不会读也不会特意去扭曲或评断”

B:你在新浪微访谈中回应“对待那些对你没有好感的人,你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这个问题时说,“不相逢,也不谈论对方”。那么喜欢你的读者是否对你的小说提出过建议呢?这些建议你会接受吗?

A:关于对作品或对我个人的任何猜测和断论,都可以由它们自生自灭,大家不过都是微小个体,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来自各自立场,这里没有什么真正的结论所在。我的读者不会给予我的作品什么建议,他们倒是有时会想对我吐露心事,希望得到意见。

B:你曾说自己不适应在公众场合与读者打成一片,不过你在博客中有时会回复读者来信,而《春宴》中也设置了一条属于“读者”的线索。你和读者有私下的交流吗?比如会不会在现实里像在书中与信得那样,和读者产生比较深的交集?

A:我回复很少几封有典型性的来信。很多信我没有时间一一回馈或处理。但他们来信应也没有期待,或只是想说一说话。有这种互相理解就好。

大量的读者都是沉默的属于暗流之中的,他们从14岁到40多岁都有,阶层、身份和年龄差异很大。有些可能从来不曾写信给我或发出任何声音。但这是一种来自于写和读的长久的信任的关系。

对我来说,作者以书和读者交流就足够了。我很少签售也不上电视,见面机会很稀少。我倾向工作和现实生活有所区分,这样可以让自己平静和独立地存在。万人如海一身藏是很自在的境地。

B:有读者认为《春宴》没有突破,和你早期的作品有所雷同,你怎么看?

A:《春宴》在立意和心境上都有很大突破。但因为行文的一意孤行以及某种任性较难让读者进入,阅读需要更多耐心。也许要读至最后一章才能明白这30万字的表达所在。

《春宴》涉及情爱,性,不伦恋等敏感话题,但最终讨论的是人如何穿越妄想和欲念,寻找自我所在。这个小说通过不同人物之间命运的交会重叠,以彼此身心关系建立起一个时空感。虚拟的古都岐照也含有隐喻和寓意。作品里埋藏了碎裂的隐晦的分散的讯息。这样的埋藏读者未必能够一一发掘出来,会觉得阅读闷累。但对我自己来说,有属于创作和表达本身的意义。

《春宴》是一本选择读者的书。读者需要有相应的心性和理解力来承载作品本身的表达欲。

有些质疑观点停滞在故事表相,并且读了几页或几章就开始发表结论。如果阅读无法进入一本书强烈而深邃的内核,进入它的深处,彼此只能隔膜丛生不相关。我写作这本书,并未奢望所有人来理解它,感受到它的内在情绪和心境。它是一本小众边缘气质的书,但同时极为畅销,这是特殊性所在。遭受到质疑攻击我并不意外也都在预料之中,坦然顺受就可以。

客观质疑之外,也有一些恶意贬损。这部分人其实也都买了读了我的书。真正的不关心是不会读也不会特意去扭曲或评断。我从不试图去分辨他们这样做目的何在,显然有些言论已失去对人的基本尊重和公允。这是他们自己的心态纠结,和作品已没有关系。作品本身是一面无立场的清明的镜子,但它映照人的各自心性。

B:你说过《春宴》是相对开放的,希望读者因自己的经历而对小说有所理解,但在其中又有大量作者的直接介入,这是否冲淡了小说本身的叙述?

A:《春宴》是有很多作者的观点叙述,这是任性之处,从某个方面来说是干扰了读者阅读,冲淡小说本身叙述。但《春宴》并不以故

事和人物为重心,基本上是以此为工具来提供一个哲学空间。

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春宴》内在被注入大量思想和情绪的提炼,它们有其强度和浓度。只是需要读者以对应的阅读来体会。如果无法体会,它们就失去一切意味。当一本作品体现出作者本身强度时,读者更需要拿出他自己的强度,否则这三者之间无法实现联接和理解。

“优雅持重的表达方式,有时如同一个人穿着清丽布衫进入喧杂大集会,并遭受讥讽和孤立。”

B:在你的作品,包括《春宴》中,有不少对物件的细致描写和成段叙述,为什么会花去这些笔墨,它们与小说的内核有什么关系?

A:对物件的细致描写,长期以来一直会被评价为物质倾向或小资情调。我有时觉得困惑,于这个社会,人们似乎对美和优雅的心得体会有一种羞耻心,把它们定义为矫揉造作,把敏感细微的心绪表达和内心感受贬为无病呻吟。那么,只有流于大众的单一的无个性的价值观趋向才能让人心安理得吗,只有大大咧咧地无所顾忌和心得地活着才是一种正常?

有时感觉这种粗暴的限制的断论,形同一种精神贫乏的暴力。

小说本身是一种讨论工具,提供给读者在日常生活和思考之外的新的可能性。但读者如果仅仅只以自己的限制经验和价值观去评价或规范一本小说,那么这其实是损失。应给予更多观念的开放性,这样阅读才可能达成自我探索的深入的允许。

回到关于物品的叙述,我阅读古代笔记和典籍比较多,审美与意境的回味和提炼其实是一种传统经验和取向。《梦溪笔谈》《浮生六记》《红楼梦》之类有多少可被琢磨玩味的物与境。只是古人有比我们适宜和安然的心境,用心体会微小事物和细节在“道“之中的归属,以此实现意念上与宇宙的一种归顺合一。现在的时代流于表面,形式多样但内在浮躁,大众沉溺在速度化科技化概念化的潮流中,对真知真味失去感受力。

B:唯美的理想主义写作方式既是你受到喜爱的原因之一,也是遭受质疑的原因,你是否觉得唯美的语言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物和故事?你是否更倾向于坚持这一风格而损耗作品的真实感?

A:对文字的讲究是写作者需要坚持的标准,尤其在网络和微博时代,大众对各类粗暴,无礼和草率的流行语网络用语等陷入狂热和盲从,创作者也热衷用口语或编剧式节奏来完成文学作品,我认为其中丧失的是对文字的尊重和体会。如果对文字失去耐心,失去琢磨,

不讲究它的韵味和意境,仅把它当做一种讲究速度和效率的工具,它自然不美,它的力量会被损毁。同时,人的心也失去端庄和尽力的底限。

优雅持重的表达方式,有时如同一个人穿着清丽布衫进入喧杂大集会,并遭受讥讽和孤立。但即便如此,他也不能跟随大众进入集体性狂欢,因为这也许只是他内心想保留的一份敬意和清净。大众选择自己所倾向的表达方式是一种自由,各取所需。但创作者只能坚持自我,坚持他的标准。

B:你说自己现在对于畅销书作者这个身份是惜福的,那么对于创作,你有其他的野心吗?

A:我对自己的身份的认同,首先是一直在严肃对待写作的作家,其次是一个畅销的作家。很多人对畅销书有成见,觉得一定是流俗或迎合大众的书写。畅销书的命运向来要接受更多是非和质疑。的确有些流水线式操作的畅销书是这样的路线,但另一方面来说,一些个人风格强烈的书,书写所具备的真诚和作者的自我力量尤为重要。这意味着它能够与很多人的内心产生关联和深入的关系。这是一本书被大量流通的原因。

我对创作本身没有野心,但对作品有自我要求。这种要求只在于自身不在于外界,我只和自己较劲。

B:你现在更多的是看一些哲学和宗教的书籍,那么还会重读以前喜欢的杜拉斯吗?

A:很多十几岁时读过的作者,现在都不读了。现在很少读小说。至于我提到过的一些作家或作品,经常被人拿出来说事。只要提到过谁,就会有人说谁影响了你,你抄袭了谁。人随意发表没有公允和根据的中伤,言论缺乏底线。我现在很少再写书评或评价其他作家。

B:十年文集出版,是否对作品经过修订?你怎么看待自己以往的作品?

答:经过修订,主要是标点和用词上的略微调整。

10年前,写作于我更接近是一个文字游戏,漫不经心,随心所欲,所以我并不认为当时的作品是成熟的,可能只是练笔。其后文字会跟着作者思想和心境的拓展,叙述表达逐渐产生变化。读者按照你的写作脉络去读,从早期读到后期,可能顺理成章,颠倒去读,未免困惑。因此这次十年文集,我标明了它们的时间顺序。

这10年来写作文体和风格被大量模仿产生一些负面性。模仿者一味纠结于字词和节奏,缺乏作品内核的表达和总结能力,引起读者反感,也使一些不太了解的人在没有读过我任何一段文字之前,就已

对这个名字心生成见。被模仿对我来说意味着肩负更大压力,因为必须在文字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并且保持住作品内核的深度。这个内核是无法被模仿的。

读者也在漫长时间里发生分流、交替。有些随着大学毕业、就职、婚姻、孩子等各种问题的面对,已不太关注阅读或需要更为实际的阅读,如同他们来信说无法在生活中继续这种“颓废气质的清醒”,或者说“书中的世界不是现实生活的质地”。这种难以和作品再互相贴近的感受是很合理的。作品与其读者,在时间里都需要互相选择。

我现在的作品,比如《春宴》,更倾向对人自身的反思和追问,讨论精神故乡、性与爱、自我洗涤……这些肉体和灵魂所能抵达的界限。这些是终极性问题,形而上的虚无而无解的问题,和现实世界的作为有时没有关系,而且还有逆反和孤立于时代的倾向。这是它的颓废之处。但我认为对人性、情感、时空的困惑和探索,这些边界的摸索,应是文学的基本功能。这是一个创作者自身要承担的力量。他为这些而写作,不可能为读者而写。

也有读者读了十年还在继续,或新的读者从《莲花》《素年锦时》《春宴》等后期作品开始加入。这一切都可顺其自然。我相信内在情感和精神的表达、沟通、寻求,是人的本能需要。当作品被阅读,被他人用内心去真实而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这个关系里包含了彼此的喜

悦和力量。

“在世相遇”,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从古到今,许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也很难解开其中的玄妙。佛说,相遇是缘,“缘”是那么虚无缥渺,一个缘字岂能概括得了?张爱玲的那个关于相遇的名言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恐怕这世上最智慧的人也无法解开这个迷题吧!

是啊,为什么偏偏我们相遇?亲人、朋友、爱人、同学,甚至敌人,就像被安排在火车的面对面的座位,一同度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旅程。短的大概只有一瞬,而长的怕是要一辈子了。以前我还不知道,当我们上了天堂之后,这世上的一切关系都不存在了。我们是该高兴还是忧伤?妈妈曾经对爸爸说,咱们上了天堂之后会永远在一起,但是生生世世面对这一个面孔是不是也会腻?不过,再好再坏也只有这一世的时间,不,也就是五、六十年吧。

我们的相遇并非偶然,而是命定的必然。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不会恍恍忽忽在世上消磨时间,也不会为明天的无数偶然而惶惶不可终日。当我们知道了注定会相遇,相伴走过一段路程,我们难道会不珍惜彼此吗?我们难道还在为对方的一点点过错而讨厌他吗?

关于安妮宝贝的《春宴》

——书评及其读后感

此前就一直很喜欢安妮宝贝的文字,而作为知名的80后作家,她也一直备受争议。可是我觉得,正如她透过《春宴》这本书所表达的,深沉直接而又直面城市边缘者的忧愁本是她所具有的风格,从无迎合读者的意思,只做自己。

在看《春宴》之前,我还看过她的另一本代表作,《彼岸花》。应该算是很早的小说了,与之一对比我就发现,她对小说的把握更加独到了。

若非是读到最后,我才明白沈信得和周庆长是两个既彼此互为独立又有某种层面上的联结。这种联结初读起来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莫名其妙,好似堕入了一种错乱的怪圈。可是真正读完你才会洞悉安妮宝贝的真实手法。就像进入了一个迷宫,开始你会晕头转向,等到走出来再看就会恍然大悟地说,哦,原来不过是这样!

与之前她的所有小说都不同,这一本《春宴》塑造了三个主人公。我,沈信得和周庆长。而这三个主人公彼此又有着似是而非的关系,好像在同一个世界,却又不属于同一个世界,这就给许多第一次阅读她作品的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从时间和空间,她都摆出了一副似是而非的交叉态度,再加上情节中所营造的幽暗深沉的意象,比如味空亭的题诗、消失的桥、古都临远和岐照,更是显得语言晦涩而悠远,难以理解。

我尚未能真正领会味空亭与消失的桥所蕴含的深意,但我却不可

遏止地与信得的心理活动产生某种共鸣。在庆长的故事中,Fiona那种拜金主义的女子多得很,安妮宝贝刻画出了一种典型,同时也是借用这种配角来衬托和推进庆长的内心变化。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庆长终究是受了Fiona的影响,所以才会过分追求肉体与灵魂的真实存在。 另外,安妮宝贝也在书中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很多相信宿命之类的话,而我完全不认同所谓的“中国人的宿命论”。将努力后仍然不得不面对和接受的失败归结为宿命,我认为实在是太过消极。我们可以学宿命论里那种对世事和人生的坦诚与淡然,但不能学那种消极。 我想,这或许就是安妮宝贝被争议之处吧。

人生在世,应该活得积极一点。我们可以忧伤,可以惆怅,可以失落,可以迷茫,却不可以消极无望。

“时间有限,追索生命的诚意和真实,比什么都重要。”

《春宴》是一本好书,值得收藏,也值得你花费足够多的耐心来慢慢品读它。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作文范文《一场春的际遇读后感》

床头的春宴已经摆了不短的时日翻看了好多却始终没有从头到尾翻完这种有始无终的心态源于我对作者长久以来的心态她的作品永远对我有吸引力却永远不足够吸引我从离别薇安到八月未央从莲花到素年锦时她的书我看了好多但从头到尾看...

--读《春宴》有感

归何处读安妮宝贝春宴一场春日宴席接近尾声布毯叠满层层花瓣有无知觉的死才有这般肆行尽兴的生春宴信得清远山从莲花到春宴历经五年再次深入探寻安妮宝贝的小说成长早已不能以时间来作为衡量的尺度莲花曾是安妮宝贝写作主题的一...

梦在青春在读后感

青春渐远梦想不熄梦在青春在读后感南门学校陈静如果不是因为看了电影中国合伙人我对新东方对俞敏洪这些名字还非常陌生平时根本不会关注这两个和我的生活没有什么交集的名字电影中国合伙人以俞敏洪和新东方为原型讲述了奋斗追求...

家春秋读后感

家春秋读后感篇一家春秋gt读后感家春秋被人们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是使巴金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在我读完后我觉得这部书的整体内容像是现代版的红楼梦整部小说诉说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终衰落的gt故事整本书对于人物的语言...

《家春秋》读后感

家春秋读后感家春秋被人们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是使巴金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在我读完后我觉得这部书的整体内容像是现代版的红楼梦整部小说诉说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终衰落的故事整个阅读过程都沉浸在沉重的压抑情绪之中直到最...

《繁星 春水》读后感

读繁星春水有感面对着冰心的诗歌我会不由自主地有一种被净化了的感觉春水是冰心著名的诗歌作品之一当我读完这首诗歌的时候我已经泪流满面了我觉得自己被孤独紧紧地抱住了喘不过气来尤其是当我读到幢幢的人影沉沉的烛光都将永别...

寂静的春天 读后感

一本挺有意思的书之前就听过在许多人的书单中都曾经提到过终于看完了写一下读书的心得最起码提醒我之前看过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美蕾切尔卡森这本书的诞生是坎坷的作者受到的的攻击并不亚于当年对于出版物种起源...

《春酒》读后感

家乡的味道读春酒有感为什么我们留恋家乡正是因为那从小就埋藏在我们心中无法割舍无法忘怀的家乡的味道这种味道很难察觉但要知道这是一种烙印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难以磨灭的温情与爱一杯醇香浓郁的春酒蕴含着家乡与家人的温暖新年...

春尽江南读后感

读春尽江南有感自去图书馆借了书许是封面吸引了我最早起读的便是格非的这本春尽江南现在我已经是你的人了秀蓉躺在地上的一张草席上头枕着一本聂鲁达诗选满脸稚气地仰望着他目光既羞怯又天真翻开第一页便是这样一段话顿时把我惊...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生物科学20xx级4班20xx090422兰琳内容简介本书是美国女作家雷切儿卡逊的代表作也是50年以来全球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生动笔触详尽细致地讲述了以DDT...

《暖春》观后感

暖春观后感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看完了暖春这部电影我被剧中的小花深深打动了几次热泪盈眶我真想为她悲惨的命运而呐喊为她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所打动暖春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小花的小女孩在她幼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最亲爱...

暖春观后感

花儿最美观暖春有感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暖春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就像一声春雷把我从无忧无虑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中惊醒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末一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里苦命的小花从小就父母双亡连瞎眼的奶奶也扔下她走了...

春宴读后感(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