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变形记论文

时间:2024.4.21

  

  本科课程论文

姓       名            杨倩琼                         

班       级        汉语言专升本131                     

学       号         201350513104                      

课 程 名 称           外国文学                         

任 课 老 师             吴剑                           

《变形计》中的人物浅析

    摘要:《变形计》讲述的是以旅行推销员为生的主人翁-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身体的变化,亲人对自己态度的变化都让格里高尔的人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也体现了卡夫卡艺术上最为鲜明的荒诞特色。

关键字:格里高尔  葛蕾特  甲虫

一、格里高尔

文中的格里高尔,是一个工作勤勤恳恳,善良弱者的形象。旅行推销员这个职业对他来说,是一个累人的差使,长年累月在外奔波,不仅饮食低劣无规律,而且也没有推心置腹的朋友可以互相依赖和倾诉,每天浑浑噩噩的上班下班。格里高尔心里虽有抱怨,但从没想过放弃,因为父母欠的债要靠这份工作来偿还,还需五六年才能解脱,所以格里高尔还是为此坚持着。

在他变成一只甲虫后,却没有任何过激的反应,而是坦然自若的状态,一句心里活动“我出了什么事?”道出了唯一的反应。我想这对他来说就是一场噩梦,但他却如此淡定,仿佛早有准备似的,让人开始难以理解。在通读整篇小说之后,会发现格里高尔变身为甲虫与整个社会是相关的,社会的生存压力,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导致格里高尔惨剧的发生。

    变身后,他还是为接下来赶车上班,领导对他迟到的态度一系列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想,这就说明了他是个有责任心的人,他对这个家庭有担当,不想因为自己连累家人。小说第一部分说到,家人敲门叫他起床时,他暗自为自己锁门的行径感到庆幸,这一点说明了格里高尔与家人的关系并不亲昵。在变身后,听着父母,妹妹的谈话,一开始他因能让家人住在这样一个不错的房子里生活而感到自豪,但又害怕因为自己,这一切的平静、舒适与满足的日子都要恐怖的告一结束。五年没做事的父亲,身材因此发胖,行动也多有不便的他也面临着外出工作;患有气喘病的母亲,不能挣钱养家,只能在家干干家务活;而年仅十七岁的妹妹,花样年华,应该尽情享受着少女生活的年纪,也因家境的变化而需外出找工作度日等等情况都让格里高尔感到苦恼和自责。每当家人话题转到挣钱养家,格里高尔就羞愧与焦虑的心中如焚,这一点也说明了格里高尔作为曾经家里的经济支撑,现在沦落为靠家人养活的“异类”而感到焦急和悲愤,但又无能为力,这一矛盾的心里让他很受伤。

为了避免葛蕾特看到他变身后的模样,不至于吓到她。有一天,他花了四个小时的劳动,用背把一张被单拖到沙发上,铺得使他可以完全遮住自己身体,这一动作也让我们看到他是很爱他的家人,很懂得替家人着想的人。父亲对他的粗暴行为,他都默默忍受,毫无抵抗,说明他是个孝顺、忠厚的人。格里高尔也一直都很支持妹妹的音乐梦想,当妹妹给房客演奏小提琴表演时,他比谁都认真的倾听,音乐对他有很大的魔力,他是葛蕾特最忠实的听众,可妹妹不懂他的这份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格里高尔是一个疼爱妹妹的好哥哥。

二、葛蕾特

作为格里高尔的妹妹,在文中有重要的存在作用,因为在格里高尔心里,妹妹是个聪明的女孩,在秘书主任来家里为他迟到的事一探究竟,不料发现他变成甲虫的事实,吓得回去要向老板报告这一事件时,他想尽办法阻止他,却力不从心,而在场的父母也始料不及。他就想到了他唯一的妹妹,他理所当然的认为他妹妹会懂得他的心思,肯定会有办法阻止事态的发展。

其次,他很相信自己妹妹的音乐天赋,也喜欢听妹妹演奏小提琴,在父母因为家里条件的拮据,拒绝提供妹妹上音乐学院时,格里高尔还是决定加重自己的负担也要帮妹妹完成梦想。主人翁变成甲虫后,妹妹也是第一个进出他房间的人,她踮起脚尖走了进去,仿佛看望重病人,甚至是陌生人,这一点就说明葛蕾特对她哥哥的陌生感与恐惧感;而她也是第一个为他准备食物的人,开始还细心的了解哥哥的口味,准备多种食物供他选择。在端食物拿走时,不直接用手,而是用块布垫着拿起,清扫时,就用扫帚扫起他剩下的食物,包括没碰过的。这点描述就表明了葛蕾特对格里高尔的害怕,难以接近、排斥的心理。之后格里高尔虽然也是由妹妹喂养着,但后来妹妹也厌倦了这种生活,开始应付了事,手头有什么就给他吃什么,也不帮他打扫,使得格里高尔最后生活在肮脏的环境里,虽然他向妹妹有过暗示,但葛蕾特也是熟视无睹。最后房客退租等一系列事件,使得葛蕾特忍受不了格里高尔变身后带给家里的种种影响,决定放弃格里高尔。这不仅是精神上的抛弃,也是打从心底的厌倦。

文中的妹妹葛蕾特无疑是最懂格里高尔的人,他知道格里高尔的一些想法,但她不愿更深层次的去接近,而是提供他活下去的基本条件,仿佛已经尽了做妹妹的义务。最后,她也习惯把自己看成是格里高尔事务的专家,自然认为自己比父母更高明,在后来母亲替格里高尔打扫房间时,她就朝母亲发火大骂。葛蕾特似乎把格里高尔当做自己的宠物饲养,自己放弃不去管它,别人也不能去干涉。好比自己的“东西”不容他们侵犯的意味。

三、格里高尔的父母亲

葛蕾特的父母亲也是小说中重要的主角。自己亲生的孩子,却随他自生自灭,得知他死后,也是淡然的接受这个事实。在格里高尔变身甲虫打开自己房门时,母亲的第一反应是随即倒在地上,这是害怕和惊吓后的当即表现,而父亲的反应是握紧拳头,一副恶狠狠的样子,仿佛要把格里高尔打回房间里去。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只是一个毫无主见的家庭妇女,遇事只会呻吟而抱怨不幸。而父亲的态度和立场就很坚决,就希望格里高尔立刻消失在他眼前,这也看出了他冷酷无情的一面。

    在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中,母亲再次看到格里高尔的表情除了惊吓还是惊吓,虽想试着去关心他,但还是因为害怕而不敢有其他行动。而父亲就只想把格里高尔永远关在房间里,眼不见为净,像饲养牲畜一般对待他。这一点也表明了父亲对格里高尔变身甲虫后态度的冷漠,似乎就像格里高尔失去了任何利用价值,其父亲也丧失了对格里高尔最起码的尊重。

之后在母亲和葛蕾特在格里高尔房间搬东西时,母亲被格里高尔吓到晕过去时,父亲不了解状况就认定是格里高尔惹的事,就要教训他,拿苹果扔格里高尔,不料打中背部并且陷了进去,这致命一击让格里高尔一个月不能行动,身上的苹果也没人敢取下来,这不仅损害了格里高尔的行动能力,也是导致格里高尔最后死亡的直接原因。苹果陷入身体里腐烂的画面似乎映衬着这个家对格里高尔来说已慢慢让他感到绝望和生无可恋。从中,也让读者感到亲情是如此浅薄,一旦失去物质联系,就变得一文不值。

四、护工老妈子

文中讲述到到老妈子是个老寡妇,使格里高尔经受了漫长的一生中所有最厉害的打击,老妈子不怕变身为甲壳虫的格里高尔,经常进出格里高尔的房间戏弄他,称呼格里高尔为屎壳郎,长时间的人格贬低让格里高尔心理受到了侮辱和打击,却又无能为力,只能默默的忍受这种精神上的摧残,文中的老妈子是个力气大又个性急躁的人,一进雇主的家门,就会接连产生极大的噪音。不管别人怎样善意的提醒,她还是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而骚扰格里高尔仿佛就是她一进门,宣告自己驾临的第一件事,还习惯把别处放不下的东西塞到格里高尔的房间,使得其房间成了垃圾站,废品站一般,这无疑又是临门一脚,更让格里高尔觉得自己存在的多余。最后写到格里高尔不吃东西,经过食物,也只是咬一口,嚼上一个小时,然后再吐出来,这点带有逗趣的情节又透着格里高尔的辛酸。格里高尔死了,也是老妈子最先发现的,也是她替格里高尔收的尸,像收拾垃圾一般。文中的老妈子,一个泼妇霸道的形象让人嗤之以鼻。老妈子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却反映当时社会利益至上,毫无人文情谊的表现,这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折射。

    从小说中可以看到,格里高尔在变身甲虫后,也想好好活下去,可最后他发现自己的家人已经慢慢地对他失去了信心,因此他对自己也绝望了,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葛蕾特还要强烈,或许格里高尔的死亡对他自己来说,是解脱;对整个家庭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参考文献:

【1】冯维娜.痛并爱着——评卡夫卡的《变形记》[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年04期

【2】蒋成勇主编.世界文学史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3版):308.

【3】《变形记》(《蜕变》台湾志文出版社译)


第二篇:论文7


分层推进 分类指导

南海市黄歧区教育办:麦谏开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的要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因材施教,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要注意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布卢姆认为,要使每个学生对所学学科都能达到掌握水平,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景和假设。这就是要求我们当老师的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要打破小学语文传统教学中“一刀切”、“一窝煮”的局面,就要在目标教学中实行“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研究,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实现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这一点也是我们当前目标教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难度

极大、又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所谓“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就是在目标教学中实行目标分类,学生分层。目标分类即把目标分为达纲目标和发展目标。达纲目标教学大纲规定要达的目标。达纲目标又可分为基层目标和高层目标。发展目标即是提高目标,它高于大纲、教材要求的目标。学生分层是指按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层,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培优扶差,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达到大纲、课本的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又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起点上前进一步,实现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小语阅读教学中怎样实施分层推进,分类指导

呢?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与体会:

一、制订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的要求

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小学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即是听、说、谈、写的训练,而每一课又有每一课的具体要求,有每一课的训练点。制定教学目标就要从大纲、教材出发,从各层次学生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去考虑达纲目标和发展目标(即提高目标)。这样制订出来的目标才恰当、全面、具体,体现了层次性。如一位老师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课时,制定的目标是:(1)读懂第5自然段,会回答课后5、6两题。(2)认识课文开头提出问题,中间记事,结尾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3)能用提出问题开头的方法,自选内容写一、二段话。从课后题目、教材内容、大纲要求来看目标(1)、(2)是达纲目标,是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而制定的目标(3)就是提高目标,是部分学生能达到的。以上的

教学目标,是老师充分考虑各层学生的实际。体现了目标分层的特点。

二、承认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实行预习分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睦学生善于独立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适宜在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情景中学习。在这里,有的学生需要更具体的说明解释,有的学生需要更我例子才能理解一些概念,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激励与强化,而有的学生则可能一听就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适应新课的学习,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预习。这一点对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在下放预习提纲时不分层次,统一要求,势必影响学生的自

学兴趣,这样学生绝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预习时可试回答课后问题。要求学生预习时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题。第1题全班要完成,第2题大部分学生要完成,第3题,会做的就做。这样分层预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做,就会

促使学生向上一层次靠拢,向高层次发展,达到分层推进的目的。

三、在课时目标教学基本式的几个教学环节中落实分层推进,分类指导 目标制订好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是关键。信息论告诉我们,只有老师讲,学生答的教学,最好的善也只能获取15%左右的信息量。如果只是单一的全班教学,课内提问就会成为老师与少数优生的对话,多数学生只是学习的陪客。长此以往,大多数学学生就会越来越怯于或懒于思考与表达,没有兴趣学习。没有全体学生共鸣的全员教学形式,定属低效率的教学了。因此,我们必须把分层教学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口,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质

量才有希望提高。

1、前提测评要有层次性

布卢姆认为,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变量有三:认知前提基础、情感前提特性、教学质量。影响作用分别占50%、25%、25%。在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往往重视后两个变量而轻视前提认知基础。目标教学则特别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检测评价与提高。这是目标教学最重要的一次初始行为。强调前提测评的重要作用,是因为它是目标教学的第一环节。在学新课这前,对本节课预备性,基础性和相关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检查,其作用在于判断具体学情,查缺补漏,为建立新的知识作铺垫,打基础。所以,前提测评的题目要分层,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为新课作铺垫。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如高年级教材一般在第一课时的教学,可出示前提测评的题目:A、读准生字的字音。B、能正确朗读全文。A题可提问中下生,因为读准生字的字音是单一要求,而且能独立识字是大纲对高年级的学生的要求,中下层面的学生过关就即是全体学生都过关了。如果不过关,就要做补救工作,否则给日后带来更多遗漏问题。B题则提问中等以上的同学。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恐防中下层学生熟字回生,让中等以上的学生读,可以带动中下层的学生。其实这也是一个补救的做法。这样做,使各层面

的学生同时得到发展,为学习新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认定目标要有层次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是动态的、可变的这一规律,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不断上进。因此在认定目标时(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可认定达纲目标和提高目标,让学生有方向,在他们的心里,除了完成达纲目标以外,争取完成提高目标。总之,要设法让全班几个层次的学生都进入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

3、导学达标要体现分层教学、因材导达的要求。

导学达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决定目标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特点,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实施分层教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落实小学语

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1)设问分层

设问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在目标教学中实行设问分层,就能在群体教学中渗透个别化的教学因素,尽可能为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为全体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所谓设问分层,就是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既要照顾差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学生起点,设计一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要为基础较

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这样,就能把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协调起来,就能形成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智能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的局面。如黄岐区中心小学杨小华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在仙台》的第一自然段第一、二句时,她设计的思考提纲是:A、一、二句各讲什么?B、理解“物以希为贵”、“尊为”、“美其名曰”的意思。C、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显而易见,这三个问题的

难度是依次提高的,是针对各层次的学生而设计的。

(2)提问分层

问题的设计既然已经分了层,老师在提问时京要注意分层实施,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触及,都动起来,做学习的主人。如上面设计A题就是提问中下层面的学生。B题提问中等生。C题提问中上生。这样做,就可以解决差生吃得消,优生吃得饱的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得更有信心。

(3)有足够时间让中下生考虑问题

布卢姆通过教育实验确认:“只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应其特点的帮助,一个学生能学好的,其他学生也能够学好;学生学习的差异主要在速度,不

在智力。”

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当前,尤其要花力气提高中下生。在上课时,由于设问分层和提问分层,中下生就可以用别人思考两个题的时间去思考一个题,甚至三道题,就可以向高层面靠近。这样就可在达到低层面目标后做好“培优”的准备,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在

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4、达标测评要有层次性

布鲁纳认为:“教育目标既要追求优异成绩,也要培养参差不齐的才能,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为此,要探求的是计划一套向优秀学生挑战的材料,而又不破坏那些不很幸运的学生的信心和学习意志”。鉴于这个指导思想和达标反馈的原则,教师要采用“多途径的反馈,及时补救”的教学策略,

设计不同层次的达标测评题目。其间应注意:

(1)同一知识点,要体现不同层次的要求。

同一知识点的达标测评的题目,既要有达纲的基本题,即是95%以上学生应掌握也能掌握的问题;又要考虑尖子生的需求,设计一些他们有能力解决的更难一点的题目。如中心小学的陈莺老师,在设计低所级“读懂全文,回答课后问题”这类题目时,就分两步走:一般学生简单回答就可以了,尖子学生则要引用课文的句子回答。这样做既能满足大部分学生需求,又能满足尖子生需求。但这过程中各层次之间又不是不可逾越的,高层次的达标测评题,中下生也可以争取完成,

要鼓励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再向前迈进一步。

另外,还可在达纲目标完成后,根据差异理论要求设计弱性作业。同一知识点,各个层面都出一道题,让学生择题而做,这样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使

学生学得更加灵活,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增强儿童的自主意识。

(2)不同类型的知识面,也可以分不同的层面组织训练。

一节课有的不单是要求掌握一个知识,而是要求掌握多个知识的。那么,在设计达标检测题时,可以参照上面同一个类型知识。多个层面展开训练的原则来

设计,要体现知识的迁移性训练的要求。

四、改革评价标准,评价也要体现分层的要求

1、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终了环节,往往是安排在教学过程以后的。但布卢姆他不主张这样做,他把教学评价引入教学过程,提出了形成性的评价教学 理论,促进教学评价观的根本改革。他认为:“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与青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将是寻找能使每个学生达到的最高水平的学习条件。”教学评价观的改革就是其中一个,要改革评价观,老师就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一刀切,或一定要把评价放在教学过程的后面,而是运用成功的理论,对多个层面的学生及时进行客观评价,把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2、评价进要注意教学艺术的灵活运用。

上课时由于采用了分层推进,分类指导,老师必然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作业,并给予评价。在评价进,要注意语言的艺术,中下生应以鼓励为主,并可稍降低评价标准,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对中上的学生要求稍高,如归纳段意,讲出大根的意思,中下生只要基本答出来就可以表扬,给予肯定。但中上生错漏一个字也要纠正,并指出归纳段意要准确,不能随便。这样,就可使几个层面的学生都不成功的机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我们抓住这股力量,激发各类型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才能推动各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争取小学语文教学大面

积丰收。

五、几点体会

小学阅读教学经过半所多的“分层推进,分类指导”教改实践,我们的体会

是:

1、教师备课难度较大。每次备课都要考虑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据此设计教学过程和达标检测题,而且要掌握好坡度,困此工作量大。但以往课堂中只顾中上生的现象已消失了,中下生积极起来了,这样可促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质

量。

2、学生方面,不论上、中、下水平的学生都成了学习的主人,堂上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学习目标,属于自己的一份成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

进素质的是高。

我市小学语文的“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探索,只是刚刚开始,还有很多问题尚待我们去解决。但我们相信,只要深化小学语文目标教学质量研究,落实语文教学“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一定会大面积提

高。

更多相关推荐: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关于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小说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在我们的书本上就有学习到这篇课文那时候对这本小说就有一些印象不过现在再一次地读完了这篇小说也让我自己对这篇小说的印象和感想也加深了许多小说的作者弗兰兹...

《变形记》读后感

读变形记有感卡夫卡的变形记描述了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情节揭示人与人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变形记的故事情节荒诞恍...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读卡夫卡变形记有感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反复阅读变形记开始在本书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最后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异化的躯壳读变形记有感当卡夫卡的文字忧伤地掠过我心底那片毫无遮掩的脆弱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人们说卡夫卡是孤独的从格里高尔那陌生而又矛盾的甲虫躯壳里我隐约窥见到卡夫卡那种歇斯底里的寂寞这是一种几乎接近于恐惧的寂寞即使...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变形世界的精神孤独读卡夫卡变形记有感西方文坛推崇quot卡夫卡是本世纪最佳作家之一quot并说quot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会想到的名字quo...

变形记读后感

变形记读后感暑假的时候看了卡夫卡的变形记这位作者在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对他的变形记也有所耳闻不过是很模糊的映像细读之后终于了解了为什么大家说他的小说常有一种神秘的气氛作者在作品中常不拘一格将现实与虚幻将写实与荒诞将...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篇一变形记卡夫卡gt读后感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这种变形看似荒诞违背客观事物的表面真实却并不违背客观事物的内在逻辑主人公格里高尔原本是一个善...

浅谈卡夫卡的《变形记》 之现代文明对亲情的消解

浅谈卡夫卡的变形记之现代文明对亲情的消解摘要卡夫卡的变形记描写的是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一夜之间变成了大甲虫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格里高尔有两次变形先是由人变成兽最后兽身死亡复归人性从而极其有力地揭示出了在巨大的...

整理前变形记读后感

刚刚看完湖南卫视播放的节目变形记我这颗麻木而冷漠的心开始温暖起来我开始觉得原来我所经历的痛苦是如此的幸福记得第一次看变形记是20xx年也是变形记刚刚播出的第二季节目的名字是变形记之我是儿子的儿子主要是讲爸爸和儿...

变形记读后感

变形记读后感变形记读后感卡夫卡的变形记究竟预示着什么是一场恶梦还是想说明人类无法抗争的现实它引起了我的思考故事情节十分离奇年轻的推销员格里高尔是家中惟一经济来源每天过着繁忙压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爱他然而在某...

变形记 读后感

今天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觉得心中的压抑感像巨石一样压在我的身上拘束压抑扭曲种种感觉把我捆住了周身动探不得仿佛变成甲虫的不是哥里高尔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发下动探不得曾经见过卡夫卡的照片还是蛮帅气的只是一双大大...

卡夫卡的变形记论文

论变形记中的变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三班刘莹1044408106摘要变形英语单词为deformation指物体在外来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形状和尺寸的改变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的是由人变虫的人的异化的故事这种荒谬的...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