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谈

时间:2024.5.15

史学大家谈“国学热”:于丹与易中天是务正业的 20xx年09月06日 15:57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宋弢,王原,姚昌

核心提示:于丹、易中天他们正是用生动的语言、故事,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再加上用说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抓住观众,这就弥补了后一个方面的空白。所以我认为,像于丹、易中天他们,不是不务正业,而恰恰是务正业,他们的工作很有意义。

史学大家谈

来源:大众日报

本文摘自《大众日报》 20xx年1月4日刊 周末人物栏目 作者:宋弢,王原,姚昌 原题:史学大家眼中的“国学热”

安作璋先生是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山东省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0年来,他在史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著作等身,是国内学术界公认的史学大家。 20xx年12月23日上午,著名史学家安作璋先生从事史学研究60周年暨80华诞座谈会在济南举行,来自省内外史学界的专家学者群贤毕至,向先生80寿辰表示祝福。 近年来以中国古代历史、哲学为主要内容的“国学”热持续升温,如何来看待“国学热”及国学研究?年逾八旬、一生治史的安老当然有发言权。趁为安先生贺寿之时,记者与他进行了畅谈。

于丹易中天是务正业

记者:这几年的国学热中,以于丹、易中天为代表的“文化超女”、“文化超男”的出现,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现象,对此应怎样看待?

安作璋:近年来国学兴起,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大,整个社会民族自信心也大大增强,对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就有了更大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人来做一些普及工作,让国学走到群众中去。于丹、易中天他们就应运而生。在电视上“百家讲坛”比较热的时候,连我这样一辈子搞历史研究的也忍不住买了本“百家讲坛”精品集,闲来无事的时候也翻一翻。可见他们的出现是应合了社会需求的。

记者:可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他们这是不务正业,脱离了传统、正规的学术研究。 安作璋:我不这样看。我认为要想让国学真正“热”起来,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需要有人对重大历史问题深入研究,不断出现突破性成果;另一方面也要有人把成果从学术殿堂普及到群众当中去。也就是要提高和普及相结合。从前我们过于注重前一个方面的工作。但先生、教授板着面孔坐而论道,连不少研究生都昏昏欲睡,还谈什么让群众接受?而于丹、易中天他们正是用生动的语言、故事,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再加上用说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抓住观众,这就弥补了后一个方面的空白。所以我认为,像于丹、易中天他们,不是不务正业,而恰恰是务正业,他们的工作很有意义。

记者:但很多人对他们所普及的成果不以为然,感到并不十分符合国学的本来面目。 安作璋:这正是我想提醒大家的。实际上,几千年来,研究国学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作注、作疏乃至专门作专集的大师层出不穷。但是大家仍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意见纷纭,莫衷一是,因为国学是门极其深奥的学科。多年前,我曾经编过一本《论语》词典,对这个问题认识才更深刻了。举个例子,《论语》中有“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的话,有人就由此断定孔子轻视妇女。但在孔子一生的行为中,却看不到轻视妇女的痕迹。最简单的,孔子对他的母亲就是非常尊重的呀。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论语》是其弟子收录孔子的语录。既然是语录,那不少话都是在特定情况下针对某些人某些事来说的,具体分析就是不可少的。比如上面这句话,是在《子见南子》时说的,其实是孔子针对南子以及卫灵公的宠臣这些人说的。知道了这一点,才会对这句话有更准确的理解。

正是因为国学博大精深,所以我在这里冒昧地说一句:以于丹等人的学力、功力,要想把国学真正讲深讲透,弄通原意、精义,是力有不逮的。我佩服于丹的是,她自己对此也很清楚,你看她讲的内容,叫做《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如果有谁来拿其中的一些问题

来责难她的时候,她就可以说,这是我自己读经典的心得,拿来跟大家共享,共同体会。这怎么让人真能再去挑她的毛病呢?所以我说,广大群众在接受他们的国学知识普及时,是应该了解到这一点的,知道他们讲的是普及的东西,要想更进一步就要进行更正规的研究学习了。

大事不虚与但求会有

记者:“国学热”另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当前大量历史文艺作品的出现,如书摊上历史小说一直很有市场,而历史影视剧就更多了。应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呢?

安作璋:关于一些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群众对他们褒贬不一。我认为这应当一分为二地去看。用文学艺术作品去把历史知识传播到群众当中去,这是扩大历史研究影响的有效手段,应该说不无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样一些文学艺术作品,往往过于追求娱乐化和轰动效应,存在着对历史不尊重的“通病”。其中对于历史问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不少地方处理不够严谨,失真失实,甚至有意传播错误知识。比如《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编剧说是根据史记、汉书搞的一部正剧,那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历史了。但其中许多大的事情弄错了,有时把汉文帝的事情弄在了汉景帝身上,把发生在周勃身上的事情又弄到了周亚夫那里,这种张冠李戴的情况实在太多了,是一种很不负责的体现。

记者:如何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关系的问题,其实是一个老问题。要想在实践中得到更好地解决,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安作璋:我认为首先要注重历史的真实,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艺术加工。我对一位历史小说作家的两句话印象比较深:第一句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大事是不能搞错的;第二句是“不求真有,但求会有”,如果不可能有的有了,这就成了问题了。这两句话我比较赞同。

所以说,在创作中,大的时代背景,历史发展趋势不能错,当时是在一种什么社会背景下,出现什么人物、事件,尤其是重要性的历史人物,重大历史情节不能错。在这种前提下,可以用当代思想水平、高度来处理历史上遇到的问题,也允许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进行合理想象。否则,脱离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就会给人误导,这对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不利的,也不可能成为令人信服的好的艺术作品。

多读历史提高自己

记者:不可否认,“国学热”还有个重要原因,是人们越来越注重从历史故事中了解中国传统,并汲取做人办事的经验。

安作璋: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事情。我一向认为,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从历史过程中总结和发掘历史智慧,从历史的规律中探索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既然历史是资政育人的宝鉴,我们多用用这面镜子是很有必要的。

记者:的确,我们看过许多这样的历史故事:在当政者对某个政策犹豫不决时,往往某个智囊大臣列举一个历史故事来,一下子就让当政者豁然开朗。可见以史为鉴,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安作璋:中国史学不仅有“通古今之变”的优良传统,而且有鉴古知今、古为今用的优良传统。事实上以史为鉴的事例自古至今不可胜数。比方说在治国上,秦始皇与汉武帝的比较就很有说服力:秦始皇在夺取政权后,应该及时将工作重点放在治国安民上,而他偏偏继续穷兵黩武、大兴土木,搞得民不聊生,最后很容易就亡了国。汉武帝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连年与匈奴开战,搞得举国疲惫,也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作为一国之君的汉武帝,能够做到轮台悔过,向全国下“罪己诏”,从而收拾了民心,这是很高明的。很明显,汉武帝这是汲取了秦始皇的教训。因此,司马光才有“汉武有秦王之失,而得免秦王之祸”的结论。

记者:事实上在我们生活中从历史中得到教益的事情也有很多。

安作璋:是的,有时候人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错误,如果注意学习点历史知识,就是可以避免的。我就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上个世纪90年代,趵突泉水位持续下降,在是否加强泉水保护上,人们的思想还不是很统一。有一次,我出席了一次保泉研讨会议。针对有些同志对保泉意义认识仍然不足的情况,我在发言中首先发问:大家现在都生活在济南,请问谁知道济南最早的原址在哪里?多数人答不上来。我就解释说:最早济南就在章丘的东平陵,千年前曾经繁华一时。而到晋代突然变成一片废墟,只好迁到了今天的历城。为什么发生这一变故呢?就是因为人类活动使东平陵发生了严重的水荒。因此对济南来说,泉水一直是这个城市的命脉所在,现在不加大保护力度,难道还要重蹈覆辙吗?这样一说,大家就很容易信服了。这就是史的力量。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大家更注重从历史中学习人生体验,不失为提高、发展自己的一条好路子。


第二篇:史学与传统文化35


十二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历史知识在民间的传播东方史学与西方史学,在古代世界扮演的角色明显不同。在西方,史学处于民间位置,而在东方世界的中国,史学一开始就与政权结下了不解之缘。史学较早地充当了统治的工具。纪事、垂训,是其根本使命。史学的借鉴功能被无限放大,而其他功能则处于抑制状态。因上好焉,下从而好之,史学在国家政治生活,在社会上处于显要位置。这种史学,后人称正规史学。宋朝以后,我国的史学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通俗史学的兴起。下面重点对历史演义小说、历史演义和历史普及读本编撰三个问题作一介绍。讲史传统与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中国史学走向民间,始于讲史。讲史是“说话”的一种。“说话”是唐宋人用的习语,是指职业化民间艺人讲说历史故事,相当于后世的“说书”。民间性讲故事活动,从源流上说可以溯得很远,像周秦汉魏时代的俳优、侏儒就是一种从事民间讲唱活动的艺人。但我们所谓的“说话”,不是指民间零星的讲故事活动,而是指面向广大群众的职业化的伎艺。今人谈通俗史学,有源于夏以来者。我以为扯得太远了。通俗历史知识的传播,严格说来,是城市通俗娱乐文化兴起后第 236 页的产物。城市娱乐文化的兴起、发展,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有大量的市民群体。作为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余暇时间不多,所以对业余精神享受要求不高。而城市中的市民,则正相反,有较多的空余时间,所以对业余生活的要求很高。这是通俗娱乐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和城市管理制度有关。许多文章谈到了城市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了通俗历史知识的传播。这是不够的。城市及商品经济,早在战国以来,即发展了。之所以迟迟不能发展为通俗娱乐文化,这是和城市夜生活制度分不开的。汉唐时期的都市,尤其是首都,实行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市民居住在坊内,商店集中在市内。坊犹今天的“新村”,而市则犹今天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白天热闹,晚上关闭。坊与市四周,筑有围墙,每个大门,有小官管理。又行宵禁制度,夜间不准出入。一到晚上,没有行人,没有商店,如此“军事管制”,自然谈不上发展城市娱乐文化。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开始变化。这时期,由于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广大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供求日益增加。人口的膨胀,打破了规则的坊里制度;商店的繁荣,打破了封闭的“市”。商人们在沿河近桥地带,或城门内外等交通繁荣地段,开设了新的“ 行”

与“ 市”“。行市”、“ 街市”的兴起,打破了旧有的封闭式集市。商业区与居民区的混合,有了大街小巷,有了街市、行市。北宋开始,因循上千年的宵禁制度取消。于是,有了夜市,有了酒楼、茶室,有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勾栏)。如此,城市娱乐文化开始发展起来。开封、杭州城内有众多的瓦肆、勾栏。都城的文化生活进而影响到中小城镇,乃第 237 页至乡间集市。城市娱乐文化的核心是围绕故事而展开的。说故事,唱故事,演故事是其一大特点。听故事,尤其是历史故事,是大众的一大嗜好。城市经济的繁荣,夜生活需求的提高,职业说书人便产生了。“讲史”为宋代说话四家之一,它和“小说”一家,分庭抗礼,在宋朝瓦子勾栏里,是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娱乐项目之一。关于它的源头,有人认为讲史源于文人的“咏史诗”,也有人认为源于唐代的俗讲。这是不可靠的。中国话本小说专家胡士莹说得好,讲史源于“唐代或更早时代的民间说唱历史故事的伎艺活动,它不是由和尚俗讲那里继承而来,更不是由咏。史诗而来”两宋是我国说书制度的发展时期,也是我国讲史的大发展时期。宋朝的说话主要有小说和讲史两种。两者有区别,简单地说,小说篇幅短,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内容多关一人一事;而讲史则以讲说前代兴废历史故事为主,篇幅显得长。北宋的讲史,主要有说《汉书》、《五代史》、《三国志》三种。南宋时除这三种外,还有说《列国志》、《七国春秋》、《说唐》等。南宋时还有一种说“铁骑儿”,介于两者之间。它是说当代战争的,以抗金英雄人物和农民领袖为主线,有点类似后世的英雄传奇。宋代的讲史人很多。《东京梦华录》记载的讲史之人有位,《武林旧事》所载演史之人有人。这虽是大头,但当时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年版,第页。第 238 页的实际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是可以肯定的。说书人多是一批下层知识分子。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事讲故事活动。一般说来,说书人“只凭三寸舌褒贬是非,略万余言讲论古今”,须有一定的文史知识,有较好的口才。南宋末人罗烨曾在《醉翁谈录》中,对说书人的基本条件作过论述,称说书“虽为末学,尤务多闻。非庸常浅识之流,有博览该通之理。幼习《太平广记》,长攻历代史书。??论才词,有欧、苏、黄、陈佳句;说古诗,是李、杜、韩、柳篇章。??草木、山川之物理,知州、军、县、镇之途程”。由于他们的说书生动有趣,“纵横四海,驰骋百家”,“说国贼

怀奸从,遣愚夫等辈生嗔;说忠臣负屈衔冤,铁心肠也须下泪”,所以在大众间博得了“ 解元,,“、贡士,,“、进士,,等雅称。两宋的讲史以及各类说书,主要集中在汴京和临安,也有一些散见于部分城镇和农村。汴京和临安两地,有相当多的讲史听众,上自皇帝、百官,下至普通市民、士兵。据说,南宋时的供奉局,有专门的说书人。在有宋历朝皇帝中,仁宗和高宗是两个听话迷。高宗“退居二线”后,经常听故事,其中演史有张氏、宋氏、陈氏等女说书人。皇帝如听了开心,演史之人就可以得到很多的赏赐。讲史人最活跃的地方是城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如勾栏瓦市(勾栏是指周围设置栅栏,有门供人出入,内有艺人献艺的所在;瓦市也作瓦肆、瓦子、瓦舍,是易聚易散的娱乐场所)、茶肆酒楼、寺院庙会、军中教场等。在这些地方,只要有节目,天天人山人海,不分风雨寒暑。首都是这样,在其他城市也有这种现象,如四明有“旧瓦子”、第 239 页“新瓦子”。在一些小镇,如乌青镇,有“北瓦子”。在农村,没有文化的农民,也对说书感兴趣,刘克庄《田舍即事》诗称“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说书的繁荣,带动了“说话”脚本即“话本”的创作。话本,是说话人以及与之有密切联系的文人对已讲、待讲、旧有、新编各种故事的详细梗概的记录,是说话人据以献艺,并在献艺中随时“生发”加工的底本。宋朝著名的话本有《孙庞斗智》、《刘项争雄》、《黄巢》、《三国志》、《晋宋齐梁》、《收西夏》、《吕相青云得路》、《中兴名将传》、《洛阳古今记事》等。流传至今的有《梁公九谏》、《新编五代平话》、《新刊大宋宣和遗事》等。《梁公九谏》讲唐大臣狄仁杰谏开武则天事。《新编五代史平话》说的是梁唐晋汉周五代盛衰兴亡的历史,取材多模仿正史,编年叙事并杂入不少有助于说明当时历史状况的民间传说。《新刊大宋宣和遗事》讲述金兵入侵,北宋衰亡,南宋建都临安的经过,杂录野史杂传笔记诗文,融两宋之际社会政治生活于一炉而成。两宋话本的共同特点是分卷立目,编年叙事,以诗人史。如《新编五代史平话》开首诗曰:“龙争虎战几春秋,五代梁唐晋汉周;兴废风灯明天里,易君变国若传邮。”这首诗,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了五代更替的现象。两宋话本是说话人用的脚本,不是独立的演义小说,所以多是大纲舒焚:《两宋说话人讲史的史学意义》,《历史研究》年第期。第 240 页式的说

白。元代政治压力大,“小说”衰落,讲史一科比较发达。元代讲史和说“铁骑儿”有点合流。元代的讲史话本称“平话”,也作“评话”。当时编刊的讲史话本,据《永乐大典目录》卷所载,有种之多,惜均已失传。其他刊本保存至今者,主要是“全相平话五种”,即《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全相平话乐毅图七国春秋后集》、《全相秦并六国平话》、《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全相平话五种”是后人加的标题,原来当是一套断代的中国历史平话丛书。其规模也还要大,似乎包括《七国春秋前集》、《前汉书正集》、《后汉书》等。此外有《吴越春秋连象平话》、《仁贵征辽事略》等。元代平话比宋代讲史话本有所进步,在形式上有了大的改进,分段及标题比较明确,可以供人阅读。题材兼及英雄传奇,和“ 小说”“、铁骑儿”有所合流。到了元末明初,出现了两部演义体历史小说,一是由讲史直接而来的《三国演义》,一是由“铁骑儿”及“朴刀杆棒”相承的《水浒传》,这标志着演义体长篇章回小说的正式出现。。“演义者,本有其事而添设敷演,非无生有者也”《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中出类拔萃的开山作品。它可以说是我国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合作而成的作品。三国故事一直是古代中国人喜讲听故事。古代有“柴堆三国”一说。所谓“柴堆三国”,就是我国古代被剥夺了教育权的、①(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第 241 页缺少文化的农民为自己的伙伴讲的故事。据研究,《三国演义》产生以前,有关三国的戏文有本。元代至治年间刊行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则直接为《三国演义》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作者生卒年和籍贯,至今仍是一个谜。据说,他是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曾在元末群雄之一的张士诚手下做过幕僚。明朝建立后,他改而从事历史演义创作工作。这个记载是可信的。没有元末群雄逐鹿这种现实的战争背景,罗氏是不可能创作好《三国演义》的。《三国演义》经过罗贯中重新改编,较诸宋元间流传的《三国志平话》,生色不少,但仍保留说书人语气,因而讲读均宜,雅俗共赏。作者饱经世故,洞悉人情,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表忠义虽多败笔,但写奸邪却颇为生动。《三国演义》是古代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一部讲史小说。经过戏剧家的再创造,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摇羽毛扇的诸葛亮,都成了人们一看便知的人物。《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和罗贯中的生活时代差不多。《水浒传》讲的是北宋宋江起义一事。宋江等人横行河朔,官军数万无敢敌,后为折可存所镇压。这是有史可证的史实。由于宋江人事迹有较多的传奇色彩,所以早在南宋时,便已有他朱维铮:《走出中世纪在中世纪晚期的〈三国演义〉》,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 242 页们的故事流传。《宋江三十六人赞》和《大宋宣和遗事》中有宋江等人姓氏、绰号和部分传奇故事了。到了元末明初,终于出现了《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专门写农民起义的历史演义小说。这部小说尤其受下层人民欢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影响面最广的两部书。几个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中国人受其影响。民间有“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一说。意思说,少年人血气方刚,读了《水浒》容易激发叛逆精神;老年人饱经世故,读《三国》后会流入阴鸷狡猾的一路。此话不无道理。《三国演义》的人物相当多,关系错综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斗争十分激烈。作为一个读者,一个听众,读了、听了《三国演义》,在人生经验的积累上,确实会提高不少,人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三国演义》不但是为人处世的教科书,而且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军事读物。历史上的草泽英雄,其“奇谋秘策”,多取自此两书。明末农民战争时,张献忠“日使人说《水浒》、三国》诸书,凡埋伏攻袭皆效之” 。太平天国军队的策略多来自野史,尤其是“裁取《三国演义》、《水浒传》为尤多”。不仅农民将领如此,政府军队也如此。皇太极视《三国演义》为兵略,入关之前,命人将《三国演义》译成满文;入关后,又重译刊布。清初“满族武将不识汉文者,类多得力刘銮《五石瓠》卷五《水游小说之为祸也》。②张德坚:《贼情汇报》卷五《诡计》。第 243 页于此”。此书竟成了不识汉字的满族武将的“古兵法”,也可见此书的影响之大。演义体在明清间的创作进入高峰。明代嘉靖以后,由于经济的发达,出版业兴旺发达,一时写书、刻书、读书成风。这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小说。这种成功,直接带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嗣是效日众,出现了许多历史演义小说,如周游《开辟演义》、《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有商志传》、余邵鱼《列国志传》、甄伟《西汉演义》、谢诏《东汉通俗演义》、佚名《续三国演义》、杨尔曾《东西晋演义》、袁韫

玉《隋史遗文》、林瀚《隋唐两朝志传》、熊大木《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南北两宋志传》、《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纪振伦《杨家府通俗演义》、佚名《皇明英烈传》、冯梦龙《新列国志》等。清代前期有陈忱《水浒后传》、褚人获《隋唐演义》、佚名《唐代演义》、江左樵子《樵史通俗演义》、钱彩《说岳全传》、佚名《说唐》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可以说,从盘古到明朝的中国历史,每一朝都有了历史演义小说“,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 。这其中,《隋唐演义》、《说岳全传》、《杨家府通俗演义》流传最广。历史演义小说,它既不是完全的历史,也不是完全的小说,是介于历史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作为历史学来说,我们是把。①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十“国初满洲武将得力于《三国演义②(吴门)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序》。③(吴门)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序》。第 244 页它当作半历史或民间历史来看的。通俗史学与正统史学,虽有雅俗之别,但在封建文化的宣传上是一致的。中国是一个“道本位”国家,“文以载道”,什么艺术形式都讲究正统文化的宣传。讲史盛于宋朝以后,而宋朝正是理学正统思想的确立期。此后几个朝代,都以理学所宣传的“三纲五常”为指导思想。所以,宋朝以后兴盛的俗史学,也以正统文化思想为指导思想。彭卫称中国古代的通俗史学,其历史观念有四条脉络,第一条是命定论和因果报应观,第二条是英雄史观,第三条是封建伦理纲常观念,第四条是阴阳五行观念。这种分析是正确的。明代的俗史学作者,就认为正史枯燥乏味,应以“传奇”的“彩笔”去补,并把“因果报应之理”、“纲常伦理说教”“、天命有分之言”隐于惊魂眩魄之中,使读者、听众和观众能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娱乐境界中“,渐入圣贤之域而不自知”,以期“于人心风俗不无有补焉” 。明末文人凌梦初明确提出“从来说书的,不可谈些风月,述些异闻,图个好听。最有益的,论些世情,谈些因果,等听了的触着心理,把平时邪路念头化收转束,这个就是说书的一片道学心肠”。清人余冶作《庶几堂今乐序》,称平生“拟善恶果报戏十种。一以王法天理为主”,不是纯粹的“俗情”“,意欲取诫??以之化导乡愚”。某种程度上,雅史学与俗史学是封建文化上结下的两个果,它们的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①彭卫:《中国古代通俗史学初探》,见《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②杜纲:《娱目醒心编》引自怡轩主人评语。③《二刻

拍案惊奇》卷十二。第 245 页讲史及历史演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就史学的发达程度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中国相媲美。但中国史学是一种典型的中世纪史学,为政治服务的色彩很浓。它的读者群,只局限于有知识的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它是一种“雅学”,一般人是无缘接触的。又,历代之史,篇幅很大,卷帙浩繁,文字艰深,令人望而生畏。这种史书,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准,是难以阅读的。在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里,历史的位置越来越小,除了专业史家外,绝大部分人没有时间去阅读浩繁的史书。这样,历史的普及便成问题。讲史的产生,打破了这种格局。讲史及历史演义小说的产生,促进了历史知识的民间化。历史有多种用途,它除了政治、军事、人生、德育教育作用外,还有娱乐、消闲功能,这是古代正统史家没有意识到的。对于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市民、农民、士兵来说,他们也有懂一点历史知识的内在需求。他们学历史,不是为了成为历史学家,而是为了业余消遣。对于他们来说“,历史之真”与“传闻之真”是一样的。他们关心的是情节,关心的是故事发展的结局,关心的是前人的事迹,以从中获取一些人生经验。至于历史上是否是真这样的,他们不关心,也不感兴趣。历史演义小说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适应了大众的这种文化需求。它使非专业的各社会成员、无知识的社会底层人员得以凭感官,也有机会接受历史知识。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中说“: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第 246 页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历史演义小说能起到如此大的社会历史教育作用,这是正规史学远远达不到的。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历史演义小说的产生,还开辟了一条形象化中国史编纂的道路。历史的发展是人、事、物综合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生动的、形象的。中国的史体很丰富,但没有一种史体是综合反映这个过程的。编年体按时间顺序排列,但面广而散;纪传体则将人、事、物分开来写。这种书太板实,读起来太吃力。而历史演义小说是用形象手法来重现历史过程的,这种情节性很强的书,某种程度上说,更符合历史实际过程。史体是反映历史实际的。历史是可以从多角度来观察的。用形象化的手法来写历史,是一种创新。史书编纂是一个不

断的重构过程。现代人之所以要写历史,是因为历史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后人能用活生生的手法重现古人的故事,是最能受到大众欢迎的。

更多相关推荐:
上交家风家教大家谈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

“家风家教大家谈”有奖征文活动通知

家风家教大家谈有奖征文活动通知家风家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书传家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明事知礼这些是家风家教的永恒主题好的家风家教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但我们也...

家风家教作文

我们家的家风家规淄博市临淄区齐陵二中小学部二年级一班李江涵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家的家风家规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说一下我家的家风吧我们家的家风就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爸爸妈妈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

作文素材之家风家教

作文素材之家风家教高三语文一部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

家风家教演讲材料

家风家教故事会演讲稿我的严父慈母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我为老人洗洗筷子刷刷碗我的妈妈最爱哼唱这首常回家看看不管歌词对不对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反正只听她反复哼唱从我记事起我的生活全由妈妈安排上小学时早上梳头洗脸接送事宜全...

作文素材之家风家教

作文素材之家风家教一名臣曾国藩的家教素材展示一代名臣曾国藩的后裔人才辈出长盛不衰这跟他严厉的家教是密切相关的曾国藩家书提到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曾国藩三个儿子五个女儿二儿子曾纪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小儿...

家教家风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女士日前在搜狐网搜狐教育主办的国之崛起因教而变年度盛典的演讲中呼吁重建中国的家教与门风具体为让孩子回到常识明辨是非教孩子为自己买单让孩子充分信任科学与技术让我们一起倾听一个学者一...

一二班我的家风家教小故事

我的家风家教小故事之和睦篇一2班杨少杰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一年级二班的杨少杰在同学们的眼中我是一个负责任的班长在老师的眼中我是个聪明伶俐的好学生在家人的眼中我更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大家对我的这些赞美都...

如何加强以孝道为基础的家风家教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以孝道为基础的家风家教建设清镇市暗流中学杨毅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出土的甲骨文看早在殷商时期孝字便已产生而从文献资料看尚书中则有克谐以孝的记载而关于孝道的传说故事更可追述到五帝时期的舜据史记五帝本...

家风、家教为社会文明发展铺路打桥

家风家教为社会文明发展铺路打桥什么是好的家风家教人们各抒己见我以为是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习惯是正确的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是崇高的社会道德规范家风家教对于家庭的发展和延续是至关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设发展的结晶和支柱是家庭...

谈家风校风

谈家风校风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很多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衍生出来很多旧的思想渐渐淡去家风一词对现在的很多年轻的小家庭来说已经开始变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风家规被淡忘而宝坻教育拟出刊家风校风大家谈的专刊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重提家风...

余天乐家风家教演讲稿

家风家教演讲稿初二2班余天乐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

家风家教大家谈(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