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电大本科《国学经典选读》复习

时间:2024.4.20

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国学经典选读》

(一)常识

1、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

2、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

3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

4、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

5、《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

6、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8、“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

9、《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0、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11、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12、 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

13、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

14、 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

15、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

16、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17、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

18、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

19、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

20、研究《楚辞》的代表性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

21、西方发达的史诗系统在中国古代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

22、四言诗的出现,使中国诗歌形式得到了文学意义上的确认。

23、曹丕所作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24、诗和词在风格上有何区别?习惯的说法是“诗庄词媚”。

25、唐诗的风神体现在阔大意境、少年精神、刚健气息和优美情调四个方面。

26、词的特质表现为细腻体察、意境幽深、结构曲折、婉雅声情。

27、元曲的特点包括语言通俗、气质俚俗、情怀质朴、形式自由。

(二)名词解释

1、国学   2、今古文经学 3、《尚书》 4、《诗经》六义 5、《论语》  6、《竹书纪年》 7、《资治通鉴 》 8、《通鉴纪事本末》 9、《通典》 10、《文献通考》     11、二十五史 12、《史记》 13、《汉书》14、庄周梦蝶 15、合同异  16、“白马非马”17、朱熹  18、王阳明 19、《文心雕龙》 20、别集  21、总集  

(三)问答题

1、浅谈研究国学应具备的素养。

2、经学的意义何在?

3、魏晋南北朝儒经转型期的标志是什么?

4、谈谈教材中所说的阅读儒家经典的三大原则和四种方法。

5、礼学的四个层面是什么?

6、《孟子》在仁义和民本思想四个方面的讨论是什么?

7、简述《尔雅》的研究价值。

8、史书研读要注意哪些问题?

9、 简答先秦子学兴起的原因。

10、以子学学派的地域性特点简介几个主要学派。

11、谈谈老子的思想方法和行为追求对后世的影响。

12、庄子的思想立足于那两个基点?

13、韩非学说的思想体系有那几个特点?

14、《吕氏春秋》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5、从子学的内容回答中国哲学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16、由子学看中西哲学的方法差异。

17、谈谈楚辞的文学价值。

18、简述教材所举的研读《楚辞》的基本书目。

19、如何研读集部著作?

 20、中国文学的特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名词解释

1.  国学P11 

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精神追求和学术方法的总结。

2. 今古文经学P24 

经学因为版本的不同,形成了今古文经学。所谓的今文,主要是汉初由老儒生口耳相传的经典,直接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这些经典多在文、景时期已经得到官方的认可,而古文经,则是在景帝晚期、武帝初期所发现的古本。

3.《尚书》P46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政书,是虞、夏、商、周时期“典”、“谟”、“训”、“诰”、“誓”、“命”的汇编,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夏、商、周文献中最完整的文献资料。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成熟的标志。

4.《诗经》六义P5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六义”是对《诗经》内容和诗法的概括,可分为“三体”、“三用”。“三体”是指风、雅、颂三种体式。“三用”是写诗的方法,即赋、比、兴三种方法。

5. 《论语》P60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今本《论语》共20篇,492章,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当时的诸葛侯、官僚、士人之间的对话,带有浓厚的语录体色彩,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6.《竹书纪年》P85—86

也被称为《汲家纪年》、《汲家古文》或《汲家书》,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竹简长2尺4寸,每简40字,共13篇。它用魏国的文字书写而成。《竹书纪年》记录了从夏启到魏襄王期间的历史事件,其不仅年表详细,而且很多年记载与《史记》以及儒家经典的描述不同。

7. 《资治通鉴 》 P87—88

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贯穿16个朝代,记载了1362年的史事,共294卷。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这部书由司马光主持编纂,由刘羲叟编订年历,作为全书的骨架。司马光编这部书的目的是给国君理政提出借鉴,全书以政治、军事、外交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8. 《通鉴纪事本末》P88

是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作者是南宋的袁枢,他曾任国史院编修官,并参修《宋史》列传。袁枢根据《资治通鉴》的重要史实,按照事件进行分类编辑,每事做一个标题,并把司马光的史论也附上,他编集了239个事目,从“三家分晋”开始到“世宗征淮南”结束,共42卷。

9.《通典》P88

是杜佑所编纂的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该书共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刊、州郡、边防9门,其下属子目共1584个。目下按照朝代顺序进行记述,以时代为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书取材广博,其中注明出处的资料来源就有248种。特别是其所记载的唐代制度详于“两唐志”,并收集了很多唐代诏敕、奏疏、纪事,多是原始资料。

10.《文献通考》P89—90

为宋元时期的马端临所作。全书分24门,共348卷。由于马端临编写的《文献通考》的目的是为了弥补《通典》的不足,对《通典》的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效社、宗庙、王、礼、乐、兵、刊、舆地、四裔19门加以补充,并对天宝以后到宋嘉定之末的制度进行了续写。另列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特异5门,为马端临的新创。对中唐以后史料的记述,最有价值。

11.二十五史 P91

“二十五史”是中国25部正史的合称,“二十五”这个数字是历代累积而成的。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先后有“前三史”、“前四史”、“十史”、“十三史”、“二十四史”等合称。最近的一次是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后来学界习惯将《清史稿》列入,称为“二十五史”。

12.《史记》P91—92

《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太史公记”,有时也省称为“太史公”。它为西汉太史令司马迁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自传说时代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大约近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全书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

13.《汉书》  P91—92

《汉书》,又名《前汉书》,是东汉班固待人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反秦到王莽新朝败亡期间共230年的史实。该书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共100篇。

14. 庄周梦蝶 P116

《庄子·齐物论》也记载了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周晚上睡觉时梦见了蝴蝶,第二天早上起来想:是我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呢?可以看出,在庄子心目中,物和我之间是没有界限的。

15.合同异   P128—129

    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这一派认为天下的东西都是相同的,其与庄子的齐物论有点相类似。实际上是泯灭了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与差异。惠施的合同异则是建立在逻辑表述之上的,是方法推导的一种结论。合同异泯灭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在看似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其相同点,在差异性中寻求其相似性,忽略事物的个性,而重视其共性。

16.“白马非马”   P130

“白马非马”是离坚白派的标志性观点,他是说白马不等于马,其理由有:第一,马是一个类的概念,白马只是类中的一部分,故白马不能等同于马。第二,马只是作为一个概念而存在着,而白马则是实在的。第三,白马是有专色指称的,而马则可以指称任何色的马。

17. 朱熹 P151

朱熹早年学习佛道,31岁时拜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后来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体系继承并总结了北宋理学的结论,而成为明清的官方哲学。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由无极而太极。第二,理气同体。第三,理一分殊。第四,性分天理和气质。第五,人心分为道心和人心。第六,居敬穷理。

 18.王阳明 P155

真正将陆九渊心理理论进行完善和总结的是明中叶的王阳明。王阳明初学朱熹学说,批判地吸收了朱熹注重先验性的“理”的本体论。后来又出入佛、老,受宗教心性学说的影响,继承了思孟学派的“尽心”和“陆九渊”的“心即理”说,并仿照朱熹的“求理于物”,提出了“求理于心的”观点。王阳明认为心就是理,把陆九渊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结合了起来。吸收了南宋以来的事功派的理论。

19. 《文心雕龙》P169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魏晋南北朝文论的集大成著作。这本书受到当时风气的影响而讲究文法,全部彩了骈文的形式,辞采优美,内容丰富。全书共50篇,其中总论5篇。

 20. 别集P165

别集是作家的作品集,在汉末形成。按照内容分,可分为全集、体裁集、选集、分期别集。别集集中保存某一作家的诗、词、曲、散文作品,

21. 总集   P168

    总集是汇编多人的作品而成的。有其选择的标准,标明“全”的总集,过分地追求大而全,而不分好歹地全部收录,其人微言轻资料可以,但阅读起来却很不方便,便有人从中选择编集。

(三)问答题

1.  浅谈研究国学应具备的素养?P17

答:一要有文献根底

中国的传统学术集中于经、史、子、集四部之中,这是我们进行国学研究的基本资料库。

   二要重小学基础

要掌握文字、音韵、训诂的基本方法,这是从事国学研究的基础。小学属于“语言文字学”。因为是古代小学生的东西,所以叫“小学”。 即现在的文字、音韵、训诂学,这是阅读古代典籍之前具备的学术素养。

明训诂、辨章句、通旨趣、括精要是读书的四个步骤。

文字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字的形成,比如象形、指示、会意、转注等。

音韵学就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读音。

“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学问。训者,顺也,指顺其义理、语气而理解其文意;诂者,故也,指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

   三要以实证为法

国学研究很大程度上是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因为其中很多现象、事件、思想,与我们现在的环境有很大不同,我们必须还原过去的“情景”才能想清楚,才能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结果。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提出的,是将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进行对比,可解析传世文献记载中没有说清楚的问题。后这个方法发展成三重证据法,就是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出土实物进行对照。这是考古学常用的方法。

   四要能纵横兼通。研究国学很大程度上要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文化和艺术进行概括,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历史时空观,才能准确地看出某一人和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作用。通常我们把一个现象放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进行研究,如地域文学、地域文化、区域风俗、方言等,正是用空间的视角加以考察的。或者运用时间建立一个坐标体系,把某一现象放在这坐标中看,就很容易清晰地看出其前后变化的意义、内涵和特征,同时再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因素,就能看出这个现象产生的背景。

2.  经学的意义何在?P25

汉代经学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文化谱系的形成,也意味着知识分子和统治集团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达成共识,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末帝制的结束。而对中国文化的浸润作用,到现在仍在延续。

经学以其形态,充当了中国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儒学的基础性学说。

3.  魏晋南北朝儒经转型期的标志是什么?P26

魏晋是经学的转型期。这一转型期的标志有两个:

一是今古文经学的融合。

二是经学玄理化。

4.  谈谈教材中所说的阅读儒家经典的三大原则和四种方法?

三大原则:一、以扬弃的意识择善而从。

 阅读经书,要注意吸收其精华的东西,抛弃糟粕的东西。我们现在也需要对儒学重新阐释,重新认识,来看哪些东西为我们时代所需,而不必一定复古,更不必回归原始经义。

  二、以客观的眼光审视得失。任何一门学问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这局限性既来自于视角,也来自于时代。对于儒学,更要作如是观。我们要避免在不了解这个东西的时候,就先入为主,妄加评论。要注意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文化和社会上的每一个现象,思考它产生、变异的各种因素,实事求是地去分析,而不要先入为主建立某些价值判断。

   三、以自新的理念寻求出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加强研究,把积攒了几千年的学问好好梳理一下,看有多少财富可资交流。从整个学说体系演变的过程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学说体系。这一体系中有一些是落后的,不能与时俱进;但其中也有很多沉睡的文化资源、思想资源和方法资源值得提倡。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将先进的内容从传统文化中分析出来,关注其对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文明形态的影响。

    四种方法:一是循传注而精训诂。要选好的注本来读,把里面的意思弄清楚。

     二是通大义而知宗旨。字句疏通之后,要知道每一段是什么意思,每一篇讲的是什么意思,是围绕着什么问题在说,通过章句之学而知篇章义理,进而通晓全书宗旨。

     三是明演进而晓流变。儒学的发展具有时代性,读任何一本经书都要留意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如何阐释。

     四是守一经而立根基。要研究中国传统学术,至少要精读一本,精通其本经、传疏和研究状况,这也是古代学者常用的入门方法。把一本经书及其历代研究作为根底,而把其他的作为辅助进行略读。我们一生能把一本经书读透了,精通了,已经很难得。

5.  礼学的四个层面是什么?

一是物质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6. 《孟子》在仁义和民本思想四个方面的讨论是什么?P52

礼学分成四个层面:一是礼义,它是对礼的本义的阐述,包括礼的来源原则、内涵等,是从理论的角度,或者说是思辨的角度进行的形而上的概括。二是礼仪,即那些形而上的概括如何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中。三是礼制,礼仪是规定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而礼制规定的是礼仪活动中所使用的器物的形制和数量,包括礼器和礼数。四是礼度,即讨论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对礼仪和礼制的调整的尺度。

7.  简答《尔雅》的研究价值?P69

答:《尔雅》的价值,一在于作为训诂的基础,使我们了解到很多字的本义。二是奠定了类书先例。古代的类书就是按类编纂,《尔雅》也是按照天地、日月、四时、禽兽来划分的,这是最早的类书体例,对后世很有启发。三是博物资料。其中了很多名物资料,如四野、五方等,对汉代博物意识的形成很有启发,博物意识催生了汉赋的排比和博物。四是作为汉语史料《尔雅》保存了大量先秦时期的语言,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资料,来研究上古汉语。

8.  史书研读要注意哪些问题?P80

一、明大势:明晓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

二、知得失:以史为鉴,以历史上的兴衰成败作为现在的借鉴。

三、审源流:分析中国古代历史制度变迁。

四、阐幽微:认真阐述中国史书的细节。

五、辨真伪:辨析典籍的真伪。

9.  简答先秦子学兴起的原因?P108

答:先秦子学兴起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官吏流散。平王东迁以前,学者主要集中在官府和贵族阶层,这时的学问很大程度上是王官之学。东迁之后,中央政权衰微,原先供职于王室的官吏开始流散,道术为天下裂,由于各种官吏所掌握的知识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对天下的问题的认识亦不相同,这就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学派。

二是士阶层形成。学术最初是在“士”以上阶层开始普及的,天下大乱之后,士阶层就谋略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开始建构自己的学说,来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以达到救世之弊的目的。

三是官学解体。商周时期,学在官府、学在贵族,而下层的人民掌握不了文字,自然也掌握不了学术的根本。东迁之后,官府解体,除一小部分人留任外,多数则流散民间,或者投奔诸侯。前者以办私学的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后者则寄食诸侯、贵族门下,相互辩难,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四是人才需求强烈。春秋时期的诸侯不再单纯地向上天乞求自己的合法性,转而向民间寻求对自己的国家和政权有所帮助的人,因此礼贤下士成为社会普遍的风气。春秋旧中国是士阶层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只要有才学,通过游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促使更多的士人有意识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提出见解。

10. 以子学学派的地域性特点简介几个主要学派?P109

春秋时期,不同地域也产生了不同的学术体系,或者说是不同的学说体系适宜在特定的地域发展。两者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学派的地域性:

一是邹鲁派,其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山东半岛一带,他们主要讲仁、义、礼、教化等,以孔子、孟子及后来的荀子为代表。

二是荆楚派,其主要分布于现在的湖南、湖北、河南南部一带,以尚道、守雌、虚无为旨,老子和庄子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三是燕齐派,其主要分布于现在的河北、山东北部、河南东部,以空疏迁怪之谈见常,与邹鲁派的严谨守成不同。

四是三晋派,主要分布在战国时期燕、赵、韩等地,即现在的山西、河北、河南北部一带。

11. 谈谈老子的思想方法和行为追求对后世的影响?P114

最主要的有三方面:

一是言不尽意的倾向:任何可以表达的道理都不是恒久不变的道,任何可以称呼的名称都不是恒久不变之名。

二是反对世俗的价值:回归于天性,天性即自然。

三是启发了重自我的一派:强调为我利已,轻物重生。

12. 庄子的思想立足于那两个基点?P116

  庄子的修养立足于两个基点:一是心斋。庄子所强调的心斋,就是虚心应物。虚心是让心灵清虚,把心灵打开;应物就是应对天地之万物,完全泯灭自己的内心,泯灭自我和万物之间的界限,而把天地万物都摄入自己的心中,把自己和宇宙运行的大道、宇宙混沌状态结合在一起,排除自己的一切杂念。

  二是坐忘。坐忘就是独处。儒家所讲的独处,叫坐忘。慎独是指在你独处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了道德。

13. 韩非学说的思想体系有那几个特点?P125

答: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以性恶为重法的基点。第二,以法后王为变革依据。

第三,以实用为求治的根本。第四,以法治为德治的替代

14.《吕氏春秋》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133

答:《吕氏春秋》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诸说、弃封建。第二,隆君主、明时变。第三,蹈清静、尚实用。

15. 从子学的内容回答中国哲学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P127

答:概而言之,中国哲学主要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天人论。二是本体论。三是名实之辨。四是运行之理。

16. 由子学看中西哲学的方法差异?P158

答:视角决定内容,内容决定方法,中西哲学之间的方法差异也是非常鲜明的。

一是求道理与求知识的不同。西方哲学注重追求对知识性的掌握,而中国哲学追求的是道理,即侧重探讨天地运行和社会运行中所蕴涵的伦理和道德。西方哲学求知识是注重研究客观规律,而不甚关注这些规律的文化意蕴和伦理意义,在思考的时候强调细部分析;而中国哲学追求的是整体的观照。

二是主体化和对象化的不同。中国哲学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常常是将对象主体化。西方哲学常常采用对象化的方法,把要分析的事物作为客体,即把它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加以思考。

三是重整体和重个体的不同。中国哲学或者中国学术对万物进行讨论的时候是从整体着眼的。重视整体的圆融观照,更关注物与人、天与人、人与人交际的领域,并将各种关系作为讨论的焦点。

四是重变异和重概括的不同。西方学术强调使用计量的方法来分析,而后通过归纳或演绎将各种现象概括出来,并通过形而上来概括描述自然、社会、人生的规律,这种概括更多是看到了事物的不变性。而中国哲学看来,天下万物都在变化,变化的事物是无法概括的。中国哲学不追求对一个事物进行准确的概括,而侧重用通变的观点来审视事物的演进。

17. 谈谈楚辞的文学价值?P162

答:第一,文体启发

一是前四后三的字句;二是对偶句式;三是参与到散体大赋的建构之中,成为散体大赋的组成部分,促进了散体大赋的产生和演变。

    第二,文法价值

一是象征;二是感兴。象征和感兴是中国诗歌构建意象和意境的基本手法。

    第三,文风影响

楚辞的文风是非常肆丽的,丽是绚烂之丽,肆是恣肆之美。

    第四,文气形成

    所谓的文气就是文章中所流淌的气韵。

18. 简述教材所举的研读《楚辞》的基本书目?P165

答:研究《楚辞》的代表性性作有如下几种:

1、王逸的《楚辞章句》2、洪兴祖的《楚辞补注》3、朱熹的《楚辞集注》

19. 如何研读集部著作?P171

    答:一、以总集求博览     二、读一家求玩味     三、以纵观审通变。

        四、以横观较长短      五、以文体明法式     六、以篇章赏意趣

20. 中国文学的特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173

    答:中国文学有着与西方文学不同的特质,就文体来说,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诗歌重抒情而轻叙事

西方文学有着发达的史诗系统,如《荷马史诗》等。但中国古代却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中国诗歌重视感情的表达,而轻视对事件的叙述,这是一个基本倾向。

二、小说重情节而轻人物

中国传统小说重视情节的叙述,相对忽略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这是由于中国小说在明清时期,多出于说书人表演的缘故。中国具有发达的史传系统,侧重刻写历史人物,小说有一部分是从史传系统中分化出来年,在形式上多有要采用纪传体,不可避免地更注重对故事情节的刻画。

三、戏曲重写意而轻情节

中国古典戏曲与西方戏剧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中国戏曲追求的是一写意性,而西方戏剧追求的是写实性。西方的戏剧重视三一律,即要求时间、地点和人物要有一致性。中国戏剧的写意性表现在:一是程式化;二是抒情性;三是虚拟性;四是综合性

四、文论重参悟而轻分析

西方文论靠的是逻辑的力量和推理的过程,因而其文论重思辨。中国文论则重参悟而轻分析,在表述话语上常常点到辄止。中国艺术讲究感悟,感悟完全是一种心领神会的沟通。它不追求说服对方,不依靠严密的论证,而强调一种觉悟,即重知音、重意会、重神通。受这种方法的影响,中国古典文论中有很多术语,如妙赏、风骨、神韵、肌理等,都是带有形象感的总结,其追求的是一种参悟式的理解。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则殆。
答案:思而不学

2.子曰:温故而___,可以为师矣。
答案:知新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___,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答案:而立

4.子曰:弟子入则___,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答案:孝

5.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___矣。
答案:孝

6.子曰:为政以___,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答案:德

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___。”
答案:仁

8.子曰:温故而___,可以为师矣。
答案:知新

9.子曰:君子不___。
答案:器

10.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___而已矣。”
答案:忠恕

11.子曰:“父母在,不___,游必有方。”
答案:远游

12.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___,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答案:迁怒

1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___,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答案:忧

14.子曰:“德之不___,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答案:修

1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___。”
答案:周公

16.子曰:“仁远乎哉?我欲___,斯仁至矣。”
答案:仁

17.子曰:“兴于诗,立于___,成于乐。”
答案:礼

18.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___。”
答案:惮改

19.子曰:“吾未见好德如___者也。”
答案:好色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___。”
答案:昼夜

2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___?”
答案:何陋之有

22.子曰:“朝闻道,___可矣。”
答案:夕死

2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___也。”
答案:自省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___之者。”
答案:乐

2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___,何有于我哉?”
答案:诲人不倦

26.子曰:“三人行,必有___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我师

27.子曰:“君子___,小人长戚戚。”
答案:坦荡荡

28.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___。”
答案:其言也善

2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答案:道远

30.子曰:“不在其位,___。”
答案:不谋其政

3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___也。
答案:夺志

32.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___。”
答案:勿施于人

33.子曰:“君子喻于___,小人喻于利。
答案:义

34.子曰:“朝闻道,___。”
答案:夕死可矣

3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___,是知也。”
答案:不知为不知

3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则殆。”
答案:思而不学

3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答案:三十而立

3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___。”
答案:患不知人也

3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___。”
答案:可谓好学也已

40.子曰:“巧言令色,___。”
答案:鲜矣仁

41.子曰:“温故而知新,___。”
答案:可以为师矣

4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
答案:传不习乎

4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___?”
答案:不亦君子乎

一、常识问答

1、诸子百家有哪些主要学派?

答: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2、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

答: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左传》。

3、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答:老子、庄子。

4、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答:孔子、孟子、荀子。

5、儒家集大成者是谁?

答:荀子。

6、“三教合一”是指哪三教?

答:儒教、佛教、道教。

7、什么叫谥号?

答: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前品德事迹,赐予表示褒贬的称号叫谥号。

8、孔子、孟子、荀子在主张上各自侧重什么?

答:孔子重视“礼”强调“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法。

9、提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的是谁?

答:章太炎。

10、道家的核心观念是什么?

答:天道。

11、吕思勉把我国学术分为哪七个阶段?每阶段以什么学术为主?

答: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儒学。魏、晋以后玄学。南北朝、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现今新学。

12、吕思勉认为,中国学术纯属自创的是哪阶段的学术?

答:先秦学术。

13、“总揽其全”的先秦学术是哪一家?

答:道家。

14、哪几家为先秦显学?

答:儒家、墨家。

15、道、儒、墨、法各家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答:道家:天道,无为,间世,齐物,自由。儒家:仁义礼智忠孝,王道。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法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霸道。

16、“尚人文”起于何时?

答:周朝。

17、佛学兴盛于何时?

答:南北朝、隋、唐。

18、写出道家与法家的价值序列。

答:道家:道德仁义礼乐名法;法家:道法术势。

19、《道德经》又称什么?作者是谁?

答:《老子》(“五千文”),老子(老聃、李耳)。

20、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请问是哪“四大”?它们之间是怎样的相互关系?

答:四大:道、天、地、人。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1、老子如何论天道与人道之不同?

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22、成语“沉鱼落雁”出自何书何文?

答:《庄子》之《齐物论》。

23、现今流传的33篇版《庄子》是谁编定的?

答:郭象。

24、“间世”是谁的主张?

答:庄子。

25、“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的诸子是哪位?

答:庄子。

26、请写出4个以上出自《庄子》中的成语。

答:沉鱼落雁、朝三暮四、游刃有余、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绰约多姿、越俎代庖、庄周梦蝶、跳梁小丑、踌躇满志、薪尽火传等。

27、“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是哪位诸子的名言?

答:庄子。

28、孝、悌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年长于自己的人。

29、孔子对人性怎么看?

答: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0、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是谁?

答:董仲舒。

31、提倡君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分别是谁?

答:孔子,孟子。

32、孔子如何定义“好学”?

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谁的理想?

答:孔子。

34、“礼不下庶人”是哪一家的主张?

答:儒家。

35、钱穆推荐的《论语》注释是哪四种?作者是谁?

答:何晏《集解》,皇侃《义疏》,朱熹《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

36、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的善端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37、“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是谁的观点?

答:孟子。

38、孟子批评哪两位先秦诸子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答:墨子、杨朱。

39、荀子有哪两个法家弟子?

答:韩非、李斯。

40、哪位先秦诸子主张“天治天事,人治人事”?

答:荀子。

41、主张“得民心”与反对“得民心”的分别是哪两位先秦诸子?

答:孟子,韩非子。

42、痛斥荀子乡愿、卖孔的是哪一位学者?

答:谭嗣同。

43、墨子认为为政之根本是什么?

答:尚贤。

44、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什么?

答:不相爱。

45、与道家“天道”观念相近的是哪一家的什么观念?

答:墨家,“天志”。

46、除了兼爱、非攻,墨子还主张什么?

答: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明鬼、天志。

47、墨子认为哪几种人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

答:厚乎德行者、辩乎言谈者、博乎道术者。

48、韩非对儒墨之学怎么看?

答:愚诬之学,杂反之行。

49、韩非反对施予贫穷者土地的理由是什么?

答:韩非认为,没有天灾人祸而贫穷的人,不是奢侈就是懒惰,施予他们不利于鼓励人们努力耕作、节俭家用。

50、韩非与荀子都认为人性是恶的,两者的对策有什么不同?

答:韩非的对策是用法律来惩治;荀子的对策是主要用礼义来教化,“化性起伪”,兼用法律来制约。

更多相关推荐:
我学习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通过学习国学,可以让人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

我学习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一学习国学提高了...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1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吴昊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通过学习国学可以让人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夏黎明通过这次国学的学习,让我深深的懂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

学习国学经典的一些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一学习国学提高了...

学习国学经典的感悟

学习国学经典的感悟“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折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合川区铜溪中学丁静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全体教师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养区教委号召全体教师开展国学经典学习活动组织全区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国学经典让教师们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国学经典与教育复习题

一常识1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P42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P303如果说中国...

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

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今年大一下学期应学校要求学生都要选修国学经典导论刚开始时觉得没啥意思可是后来我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一定...

我学习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城关镇西街学校宋茂松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

国学经典学习总结(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