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经典地位和理论价值

时间:2024.4.20

《资本论》的经典地位和理论价值

作者:李 新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极大地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这些深刻而急剧的变化,迫使人们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做出反思,囿于理论上和方法论的局限性,古典经济学面临困境,无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劳动价值论迫切需要进行新的科学革命,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资本论》诞生了。

《资本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资本论》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深入研究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及其内在矛盾,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解释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目的,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自1843年开始经济学研究后,几乎考察批判了历史上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所有文献,包括古代的、重商主义的、古典的、庸俗的和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1857年,在《导言》中第一次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较为完整的“五篇结构”设想,后又对“五篇结构”作了进一步调整,提出“六册结构”计划。1862年年底,马克思决定“以《资本论》为标题单独出版,而《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名称只作为副标题”,之后形成了现在的《资本论》的“三卷结构”。

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的“序言”中,马克思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作了如下说明: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决不是对经济学的个别章节作零碎的批判,决不是对经济学的某些争论问题作孤立的研究。相反,它一开始就以系统地概括经济科学的全部复杂内容,并且在联系中阐述资产阶级生产和资产阶级交换的规律为目的”。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占首位。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中处于决定性的地位,正是它决定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经济地位差别,以及他们间的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统一体来把握,探索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科学地阐明物质生产和整个经济的运动发展规律。自《资本论》问世以来,很快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主义社会不断爆发的金融经济危机,一再证明《资本论》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资本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资本论》第一卷是论述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的,这里所说的直接生产过程,是与流通过程相对而言的。资本的生产过程,是指个别资本家企业的生产过程。资本家企业的生产,

被假定为既能够购买到生产资料、雇佣到足够数量的无产者,又能把生产的商品销售出去,使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第一卷所分析的经济问题,是资本家企业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所发生的经济现象。

《资本论》第二卷的内容,是论述资本的流通过程的。资本流通的本质与一般商品流通有根本区别。个被资本家企业要不停地进行生产,必须使他的资本不停地运动,依次从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再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由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资本形态的变化完成资本的循环过程,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一停止,生产也就停止了。资本在循环和周转中,资本家相互购买和出售生产资料,资本家还要向生产他们所需要的消费品的资本家购买生活消费品,工人要用他们所得到的工资向资本家购买生活必需品。因此,生产出来的商品按其经济用途,一部分作为生产资料再用于生产,另一部分作为消费资料,用于满足资本家和无产者的生活消费。当然,这两种消费的社会性质是不同的。由于商品的经济用途不同,生产这些商品的企业也分为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资本的流通过程也被假定为资本家的资本能够正常地运动。第二卷所分析的经济问题,是资本在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

《资本论》第三卷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工人创造出的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家的利润;经过竞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还有地租,这些经济既不只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也不只是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而是在生产和流通统一的基础上发生的经济现象,第三卷就是分析这些经济现象的。在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资本的生产过程离不开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也离不开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

《资本论》通篇贯穿一个基本的经济范畴,即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雇佣劳动,工人为资本家生产出商品,同时也生产出了超出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工人只得到与其劳动力价值相等的工资,用以维持自己及家属的生活。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占有,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积累,以扩大其再生产的规模,另一部分用以满足其生活的需要。资本家为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或采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或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无产者所需消费品的价值便宜从而使劳动力价值便宜的方法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的流通,加速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总商品资本在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实现,不仅是为了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且是要把剩余价值实现出来。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资本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与各部门资本相适应,剩余价值也有不同的形式。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息、地租等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由于把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贯穿全书,所以,《资本论》的体系不仅完整,而且科学。

《资本论》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及有关经济规律,虽然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揭示出来的,但是资本主义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如果舍去其资本主义实质,对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来说也是适用的,也可以用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在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研究基础上,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设想,例如关于生产资料社会化,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篇:资本论10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工作日的一部分只是生产出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到现在为止,工作日的这一部分被看作不变量,而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现有的经济发展阶段上,它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在这个必要劳动时间之外,工人还能劳动2小时、3小时、4小时、6小时等。剩余价值率和工作日的长度就取决于这个延长的量。如果说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变的,那末相反,整个工作日是可变的。现在假定有一个工作日,它的总长度以及它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是已定的。例如ac线a—————————b——c代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ab段代表10小时必要劳动,bc段代表2小时剩余劳动。现在,如果没有ac的进一步延长,或者说不依靠ac的进一步延长,怎样才能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延长剩余劳动呢?  尽管工作日的界限ac已定,看来bc仍然可以延长,不过不是越过它的终点c(同时也是工作日ac的终点)延长,而是由它的起点b以相反的方向向a端推移而延长。假定在a—————————b′—b——c中,b′—b等于bc的一半,或一个劳动小时。假定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ac中,b移到b′,bc就延长到b′c,剩余劳动就增加了一半,从2小时增加到3小时,虽然工作日仍旧是12小时。但是很明显,如果必要劳动不同时从ab缩短到ab′,从10小时缩短到9小时,要使剩余劳动这样从bc延长到b′c,从2小时延长到3小时是不可能的。必要劳动的缩短要与剩余劳动的延长相适应,或者说,工人实际上一直为自己耗费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要变成为资本家耗费的劳动时间。这里,改变的不是工作日的长度,而是工作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另一方面,知道工作日的量和劳动力的价值,显然也就知道剩余劳动量本身。劳动力的价值,即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如果一个劳动小时用金量来表示是半先令或6便士,劳动力的日价值是5先令,那末工人每天就必须劳动10小时,才能补偿资本支付给他的劳动力的日价值,或者说,才能生产出他每天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的等价物。知道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知道工人劳动力的价值(1),知道工人劳动力的价值,也就知道他的必要劳动时间的量。从整个工作日中减去必要劳动时间,就得到剩余劳动的量。12小时减去10小

时,还剩2小时,这里看不出,在这种条件下剩余劳动怎么能够延长到2小时以上。当然资本家可以不付给工人5先令,而只付给4先令6便士,或者更少。再生产这4先令6便士价值,有9个劳动小时就够了,这样,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中,剩余劳动就不是2小时,而是3小时了,剩余价值本身也就从1先令提高到1先令6便士了。但是这个结果的获得,只是由于把工人的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工人只得到他在9小时内生产的4先令6便士,他所支配的生活资料比以前少1/10,因此,他的劳动力只能有萎缩的再生产。在这里,剩余劳动的延长,只是由于打破剩余劳动的正常界限,剩余劳动的范围的扩大,只是由于侵占了必要劳动时间的范围。虽然这种方法在工资的实际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里它应该被排除,因为我们假定,一切商品,包括劳动力在内,都是按其十足的价值买卖的。既然作了这样的假定,那末劳动力的生产或劳动力价值的再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就不能因为工人的工资低于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减少,而只有当这个价值本身降低时才减少。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情况下,剩余劳动的延长必然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不是相反,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由于剩余劳动的延长。就我们的例子来说,劳动力的价值必需在实际上降低1/10,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减少1/10,从10小时减到9小时,从而使剩余劳动从2小时延长到3小时。但是,劳动力的价值要这样降低1/10,同量的生活资料,从前用10小时生产出来,现在要求用9小时生产出来。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不提高劳动生产力是不可能的。例如,一个鞋匠使用一定的手段,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内可以做一双皮靴。如果他要在同样的时间内做两双皮靴,他的劳动生产力就必须提高一倍。不改变他的劳动资料或他的劳动方法,或不同时改变这二者,就不能把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因此,他的劳动生产条件,也就是他的生产方式,从而劳动过程本身,必须发生革命。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2)在研究我们上面考察的那种形式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时,我们曾假定生产方式是既定的。而现在,对于由必要劳动变成剩余劳动而生产剩余价值来说,资本只是占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或者说现存

形态的劳动过程,并且只延长它的持续时间,就绝对不够了。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这样一些产业部门的生产力,这些部门的产品决定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它们或者属于日常生活资料的范围,或者能够代替这些生活资料。但是,商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使商品取得最终形式的那种劳动的量,而且还取决于该商品的生产资料所包含的劳动量。例如皮靴的价值不仅取决于鞋匠的劳动,而且还取决于皮革、蜡、线等等的价值。因此,那些为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提供不变资本物质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材料)的产业部门中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它们的商品相应的便宜,也会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相反,那些既不提供必要生活资料、也不为制造必要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中生产力的提高,并不会影响劳动力的价值。便宜的商品当然只是相应地,即只是按照该商品在劳动力的再生产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例如,衬衫是一种必要生活资料,但只是许多种必要生活资料中的一种。这种商品变得便宜只会减少工人购买衬衫的支出。但是必要生活资料的总和是由各种商品、各个特殊产业部门的产品构成的,其中每种商品的价值总是劳动力价值的相应部分。劳动力价值随着劳动力再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减少而降低,这种劳动时间的全部减少等于所有这些特殊生产部门劳动时间减少的总和。在这里我们把这个总结果看成好象是每个个别场合的直接结果和直接目的。当一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例如衬衫便宜的时候,他决不是必然抱有相应地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的目的;但是只要他最终促成这个结果,他也就促成一般剩余价值率的提高。(3)必须把资本的一般的、必然的趋势同这种趋势的表现形式区别开来。这里不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怎样表现为资本的外部运动,怎样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发生作用,从而怎样成为单个资本家意识中的动机。然而有一点一开始就很清楚:只有了解了资本的内在本性,才能对竞争进行科学的

分析,正象只有认识了天体的实际的、但又直接感觉不到的运动的人,才能了解天体的表面运动一样。但是,为了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且只根据已经得出的结果,要作如下的说明。如果一个劳动小时用金量来表示是6便士或1/2先令,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就会生产出6先令的价值。假定在一定的劳动生产力的条件下,在这12个劳动小时内制造12件商品;每件商品用掉的生产资料、原料等的价值是6便士。在这种情况下,每件商品花费1先令,即6便士是生产资料的价值,6便士是加工时新加进的价值。现在假定有一个资本家使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中不是生产12件这种商品,而是生产24件。在生产资料的价值不变的情况下,每件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到9便士,即6便士是生产资料的价值,3便士是最后的劳动新加进的价值。生产力虽然提高一倍,一个工作日仍然同从前一样只创造6先令新价值,不过这6先令新价值现在分散在增加了一倍的产品上。因此分摊在每件产品上的不是这个总价值的1/12,而只是1/24,不是6便士,而是3便士,也就是说,在生产资料变成产品时,就每件产起来说,现在加到生产资料上的,不象从前那样是一个劳动小时,而是半个劳动小时。现在,这个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这个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少于在社会平均条件下生产的大宗同类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每件商品平均花费1先令,或者说,代表2小时社会劳动;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以后,它只花费9便士,或者说,只包含1 1/2个劳动小时。但是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它的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生产它所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计量,而是用生产它所必需的社会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如果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按1先令这个社会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那末他的商品的售价就超出它的个别价值3便士,这样,他就实现了3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但是另一方面,对他来说,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现在表现为24件商品,而不是过去的12件商品。因此要卖掉一个工作日的产品,他就需要有加倍的销路或大一倍的市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的商品只有降低价格,才能获得较大的市场。因此资本家要高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但又低于它的社会价值来出售商品,例如一件商品卖10便士,这样,他从每件商品上仍然赚得1便士的

超额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总会这样提高,不管他的商品是不是属于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是不是参加劳动力的一般价值的决定。因此,即使撇开后面这种情况,每个资本家都抱有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的动机。然而,甚至在这种场合,剩余价值生产的增加也是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的相应延长。(3a)假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或者说,劳动力的日价值是5先令,剩余劳动是2小时,因而每日生产的剩余价值是1先令。但我们的资本家现在是生产24件商品,每件卖10便士,或者说,一共卖20先令。因为生产资料的价值等于12先令,所以14 2/5件商品只是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十二小时工作日表现为其余的9 3/5件商品。因为劳动力的价格=5先令,所以6件产品表现必要劳动时间,3 3/5件产品表现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比在社会平均条件下是5∶1,而现在是5∶3。用下列方法也可以得到同样结果。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的产品价值是20先令。其中12先令属于只是再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因此,剩下的8先令是体现一个工作日的价值的货币表现。这个货币表现比同类社会平均劳动的货币表现要多,因为12小时的同类社会平均劳动只表现为6先令。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但是我们的资本家仍然和从前一样,只用5先令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工人现在要再生产这个价值,用不着象过去那样需要10小时,只要7 1/2小时就够了。这样,他的剩余劳动就增加了2 1/2小时,他生产的剩余价值就从1先令增加到3先令。可见,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他个别地所做的,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时所做的。但是另一方面,当新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较便宜地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和它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的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既会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感觉到,他必须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又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他的竞争者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4)因此,只有当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扩展到同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部门,以致使属于必要生活资料范围、从而构成劳动力价值要素

的商品便宜时,一般剩余价值率才会最终受到这一整个过程的影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这样,因为它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相反,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十二小时社会平均工作日总是生产6先令的价值产品,而不管这个价值额如何分割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和剩余价值。但是,如果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每天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劳动力的日价值,从5先令下降到3先令,那末剩余价值就从1先令增加到3先令。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从前需要10个劳动小时,现在只要6个劳动小时就够了。有4个劳动小时空了出来,可以并入剩余劳动的范围。因此,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5)  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是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不关心的。他关心的只是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实现本身就包含着预付价值的补偿。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成正比,而商品价值的降低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因为同一过程使商品便宜,并使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提高,所以就揭示了一个谜:为什么只是关心生产交换价值的资本家,总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这也就是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魁奈用来为难他的论敌、而后者至今还没有回答的那个矛盾。魁奈说:“你们认为,在工业产品的生产中,只要不损害生产,越能节省费用或昂贵的劳动,这种节省就越有利,因为这会降低产品的价格。尽管如此,你们又认为,由工人劳动创造的财富的生产,在于增大他们产品的交换价值。”(6)可见,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7),目的绝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它的目的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工人在他的劳动的生产力提高时,一小时内例如会生产出等于过去10倍的商品,从而每件商品需要的劳动时间只是过去的1/10,这绝不能阻止他仍旧劳动12小时,并且在12小时内生产1200件商品,而不是以前的120件商品。他的工作日甚至还可能延长,以致他现在要在14小时内生产1400件商平等等。因此,在麦克库洛赫、尤尔、西尼耳之流的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在这一页可以读到,工人应当感谢资本发展了生产

力,因为这种发展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在下一页接着就会读到,工人为了表示这种感谢,以后必须劳动15小时,以代替原来的10小时。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在商品没有变便宜的情况下,究竟会在多大的程度上达到这个结果,我们在下面考察相对剩余价值的各种特殊的生产方法时,就可以看到。

更多相关推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难句解答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难句解答之一20xx1223231916转载标签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剩余价值劳动价值杂谈分类学习经典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本段话是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国内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时候指出其康德和黑格尔哲学只是停留在对世界的解释上也即维护...

研读马列经典《资本论》与观看红色经典影视《建党伟业》等

重庆交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实践活动报告研读马列经典观看红色影视等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一班学号631221030321姓名刘畅指导老师肖慈远实践活动合作说明及诚信书研读马列经典资本论与观看红色经典影视建党伟业等校...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解读(一)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解读一在考研政治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伟人的著作也会被列于考题内容尤其是在马哲的复习过程中下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语录的整理分享作为考试的知识储备的...

马克思经典语录,名人名言

马克思经典语录名人名言马克思经典语录名人名言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资本论2没有义务的地方就没有权利马克思3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不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马克思4生活就像...

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

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解读(一)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解读一在考研政治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伟人的著作也会被列于考题内容尤其是在马哲的复习过程中下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语录的整理分享作为考试的知识储备的...

资本论读后感在读马克思的经典名著

资本论读后感在读马克思的经典名著都给你们高考发给大家度过没事每个时代公司可根据快过节了惹哥哥吗两个美国该哭就哭感觉到了风格单位人提起飞亲戚io排气污染防腐剂啊覅肉额我去请我温柔就让我让我确认其为人链接发撒都发卡...

老话新说《论语》10则经典

老话新说论语10则经典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论语虽然那个年代没有WiFi微信和淘宝但是其中的一些人生观点今天细细读来仍然恰到好处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lt出处gt论语学而lt...

《论语》中关于诚信和信任的语录

论语中关于信的语录学而篇第一1巧言令色鲜仁矣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1乎传不习乎交友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2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治国治民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3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孔子的经典语录

孔子经典语录解读立志篇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选自于论语子罕解读数百万军队的主师可以被俘获而一个普通人的坚强意志却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他改变的引申为大丈夫无论何时何地豪情壮志不可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选自于...

论语》经典 Microsoft Word 文档

帅帅职场屋登录关于头条推荐论语经典语录您还记得多少20xx02081312腾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

资本论经典语录(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