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做客《名家访谈》与赵忠祥深度对话

时间:2024.3.31

王忠做客《名家访谈》与赵忠祥深度对话

全国知名风湿免疫病专家,现任北京体坛中医医院风湿免疫病学科带头人王忠教授,受邀做客CCTV《名家访谈之有医说医》节目,接受央视金牌主持赵忠祥专访,分享风湿免疫病的科学诊疗之道。

CCTV《名家访谈之有医说医》,敲开风湿免疫病科普防治之大门

“名家访谈之有医说医”是CCTV央视主办的一档高端健康访谈节目。CCTV通过与医学界名家的采访,将医学行业内翘楚的专业之道、治院之方、为患服务之策呈现在公众面前,并通过报纸、网络的传播,让更多的病患分享治疗经验,让更多的公众了解疾病治疗背后的故事。

另外,通过“名家访谈”栏目,力求真实展现医疗战线第一线的白衣工作者最真实的一面。可以说CCTV《名家访谈之有医说医》是观察中国医院医生的一扇窗,是权威医生交流的一张网,是临床医生与公众沟通的一座桥。

CCTV《名家访谈之有医说医》 让观众走近医学界名家

《名家访谈之有医说医》节目本着“权威性 亲民性”的节目宗旨,多次邀请全国知名医院院长、重点科室主任及各领域知名专家担任嘉宾,为观众科普最为实用的健康养生知识。

王忠教授表示,此次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名家访谈之有医说医》节目,意在通过央视访谈直播间向全国风湿免疫病患者宣教风湿免疫病方面的常识及防治知识,让全国各地风湿免疫病患者均有机会了解最新最科学的风湿免疫病诊疗技术。

据了解,此次访谈上王忠教授倡导的“黑蚂蚁免疫激活疗法”(“蚁疗”)就是充分发挥野生大黑蚂蚁(拟黑多刺蚁)的滋补营养、健脾补肾、通经活络、益气活血、调节免疫、消炎镇痛、抗病毒等功能,在传统制药工艺基础上应用尖端溶酶提纯技术萃取高活性生物物质,以口服液、针剂、含片的形式配合多种平衡滋养措施,针对人体细胞、组织和脏腑进行全方位系统调整,有效治疗和预防多种免疫类、虚损性疑难杂症,达到改善内环境、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缓衰老的目的。该疗法在20xx年第三届全国风湿免疫病疗法学术交流大会上得到了来自国内外约350名,包括中国卫生部原副部长何致铭、国家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陆广生、中医科学院原副院长方文轩、中国风湿协会副会长林方宇、欧洲抗风湿联盟Knox Raman教授、原北京协和医院邱旭峰教授等在内的风湿免疫病学专家学者的肯定。

此次疗法学术交流大会确定了“黑蚂蚁免疫激活疗法为风湿免疫病治疗新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也奠定了“黑蚂蚁免疫激活疗法在风湿免疫病医学界中的地位。

借助CCTV《名家访谈之有医说医》节目,王忠教授希望向全国观众传递更多有关风湿免疫病的疾病常识及防治知识,帮助更多的患者了解风湿免疫病的诊疗之道,也希望更多的患者能重获健康体魄。

特别提醒:王忠教授受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CCTV《名家访谈之有医说医》节目,在与著名主持人赵忠祥深入探讨风湿免疫病诊疗之道后,目前已返回北京正常接诊。


第二篇:深度访谈


自己人:从中国人情感格局

看婆媳关系

杨宜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本研究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方法,以中国华北农村的一个家

庭为个案,描述并验证了杨宜音(2001)有关「自己人/外人」式的 关系分类图式的研究发现,并进一步从情感角度阐释了人际互动所带 来的情感格局的特征。杨宜音(2001)的研究曾发现,「自己人/外 人」分类是一种心理分类,是中国人人际交往中关于「我们/他们」 分类的方式。中国人在对关系分类时遵循两个维度:(1)身分性维度, 用以衡量和判断在以生物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安排下,个体之 间的血缘身分位臵和距离。(2)交往性维度,用以衡量和判断以交往 为基础的人际吸引的性质与程度。

一般而言,传统社会「家人」关系既有血缘基础,又是个体终身

交往最多的关系,因而表现为「身分性」与「情感性」,特别是「应 有之情」与「真有之情」的相互联带和附着。而在传统社会中,女子 与男子在与其父母的关系上是有所不同的。女子在婚后将为公婆养老 送终,而不是为父母养老送终。于是,自出生至婚前在家庭中频繁交 往而形成的对生身父母的「真有之情」与通过给他们养老送终而表达 的「义务之情」或「应有之情」之间发生了分离,而对公婆要养老送 终的「义务之情」也往往与在夫家通过媳妇与公婆交往形成的「真有 之情」之间发生分离。

本研究恰恰以处于这一分离状态的人际关系作为对象。这一研究

发现中国人的情感关系格局是依照「自己人/外人」而非「家人/非 家人」分类、由「应有之情」和「真有之情」这两个维度构成的,并 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当「先赋性」与「交往性」出现分离时的真实 类别,人际互动具有的「交往性」对「先赋性」规定有着某种改变的 作用。

关键词:自己人,差序格局,真有之情/应有之情,婆媳关系,情感 格局

一、问 题

在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及华人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当中,

自我与他人及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取向」、「关系取向」 (黄光国,1988;何友晖、陈淑娟、赵志裕,1991;杨国枢,1993; Ho,1993),已经成为很多人文社会科学家在研究华人社会心理时 重视的概念(Fiske,Kitayama,Markus,& Nisbett,1998)。其中, 以互动论的视角研究社会交往中个体对关系的认知、分类、意义解 释及其形成背景成为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方面(杨中芳,2001)。 当我们触及到「关系」概念时,可以从中国社会学家与人类学

家费孝通(1947/1985,页 21)半个世纪前用以揭示中国社会结构 特征而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中获得某种启发。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1947/1985)用形象生动的笔 调解释了「差序格局」的含义: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

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一个

人都是他社0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

所推动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

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页 23)

「差序格局」,从上面的叙述来看,最为核心的是两个概念, 其一是「中心」(石头),其二是「伦」(波纹),二者构成了一

种由石头造成的波纹网络。使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来对应,「石头」 即是「自我」(self),「波纹」即是差别(distinctiveness),也就 是「边界」(boundary),波纹构成的网络即是「社会关系」( socialrelationship)。从整个过程(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来看,则是一

个「心理动力过程」(psychological dynamic process),这一过程 遵循中国文化/历史/社会特性的格局的基本属性,同时,也彰显 这一格局的基本属性。

「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或分析框架描绘与揭示了中国人在社会

生活中所具有的「人」与「我」概念的意义与关系,指出了这种差 等式的秩序结构不仅决定了个体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行为,而且还决 定了人际之间权威与互动的规则。因此,费孝通的这一概念至今依 然被认为是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特征的重要概念。

也许由于这一概念带有某种隐喻(metaphor)的性质,而不是

一个系统的理论,在众多沿用「差序格局」概念的著述里,往往比 较容易看到这一概念作为秩序结构的一面,而忽略了这一概念作为 互动规则的一面。然而,「秩序结构」与「互动规则」这二者是相

互彰显且无法分离。「差序格局」的秩序结构与一般的亲属结构

(kinship system)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一个以血缘生物特性作为 基础的制度,它带有先赋性,而前者的秩序结构虽然带有先赋性的 结构特性,但是最为核心的一点还在于结构本身具有的两个鲜明的 特征:范围的伸缩性与边界的通透性。范围的伸缩性是指,在不同 的时间与情境之下,被包含在个体「自己人」范围里面的「他人」 的数目是不同的,是时而多时而少的,因此,自己人的范围也是时 而大时而小的。边界的通透性是指,在不同的时间与情境下,「自 己人」的边界不是铁板一块,相反,存在一些可供出入的「门」。 作为「自己人」或「外人」的他人,在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常有进 出,使得边界之内(或边界之外)时而是这些人,时而是那些人。 「自己人」这样的特性,是中国人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这其中 潜藏着很多非常有趣且非常根本的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问题。 比如,「差序格局」的通透性是如何产生的?遵循什么规则?

既然同一个人可以在另一个人的差序格局中间游走,被对方以不同 的亲疏方式对待,那么,两个人对于对方会把自己放在什么位臵上 (不同的波纹层次上)便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当两个人的看法 不能相互匹配的时候,会不会出现人际冲突?

再如,「差序格局」的结构特性与伸缩性、通透性之间的关系

是什么?由什么因素决定?人际互动(如人际情感、人际信任等) 与制度(如亲属身分)在此呈现什么关系?人际互动会不会影响制 度的重新建构?先赋性的秩序结构又会不会制约人际交往带来的

不同结果?

对于这些问题,我曾经在关系分类的研究中发现,「 自己人/

外人」式的人际关系分类是中国人特有的(也可以对应于「人际关 系」分类,称作「关系」分类),而这一分类的社会心理学与文化 心理学上的意义正是由「差序格局」揭示出来的。具体来说,我们 在对某一种人际关系进行定位的时候,必须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 先赋性的维度,就是由亲缘身分制度规定的关系基础;另一个则是 交往性的维度,就是由个体之间在互动中相互建立的情感、信任及 义务等。先赋性的规定是无法改变的(例如,亲子关系的基础是由 生育决定的);而交往性是可以依据交往的感受形成许多变化,例 如,喜欢与不喜欢,亲密与不亲密、信任与不信任、爱与不爱等。 交往使得原有的秩序结构生动与鲜活起来,也为个体重新建构自己 的关系格局提供了可能。这就是个体在制度的框架下寻找到的可以 自行建构的、活动的空间,正是这个空间容纳与产生着中国人真实 而多样的社会生活(杨宜音,2001)。

当我试图用「先赋性」与「交往性」这两个维度解析「差序格

局」,从而建构中国人的关系分类框架的时候,就情感而言,「自己人」就是处于与先赋性相联系的「应有之情」和与交往性相联系

的「真有之情」都比较高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个类别,而「外人」恰 恰相反,二者都比较低。此外,理论上还存在另外两种类别,即: 「应有之情」比较高而「真有之情」比较低以及「真有之情」比较 高而「应有之情」比较低所构成的类别。

为什么「自己人/外人」分类还会存在「自己人」与「外人」

之外的类别呢?只有从「差序格局」所具有的伸缩性与通透性的角 度来看才能发现这两个位于「外人」与「自己人」之间的类型存在 的必然性。换言之,只有让石头扔进水里,我们才可以看到波纹形 成的差序格局,也才能看到由于人际互动而处于不断被建构着的差 序格局:

当一个人从「自己人」变成「外人」或者从「外人」变成「自

己人」的时候,可以先变成空有先赋性一面的「自己人」,我们可 以称之为「空巢」自己人,这就是先赋性高而交往性低的关系类别。 这一带有比喻性质的说法借自没有爱情的「空巢家庭」概念,似乎 不易理解,不过,我们可以把「自己人」看作一杯水来简化这一比 喻想传达出来的意义。一杯水是由水杯和水组成。水杯是用来盛水 的杯形容器,尽管它可以移作他用,但是如果水杯里面没有水,作 为水杯的功能含义是不完整的,换言之是徒有其表的。对于一杯水 来说,水杯带有先赋的规定性,而水则带有后成的变动性。处于这 样有杯而无水位臵的关系,双方按照血缘亲属制度是「应该」具有 一定的亲密、信任并互相负有一定的责任的,但是交往的经验使双 方失去真有的信任、亲密及义务感,或者还没有来得及通过交往建 立人际之间的亲密情感与信任,这就变成了空有其名的一种身分形 式。例如,反目后的夫妻、刚刚过继或收养的子女与其继父母或养 父母之间的关系、因结婚而与夫家其它人形成的关系(婆媳关系等)、包办婚姻中的夫妻、职业性的情感服务人员与顾客的关系(空

中小姐、售货员等)等。

而当一个人从「外人」变为「自己人」或「自己人」变成「外

人」的时候,可以先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亲密、信任、义务感,但缺 乏名分的「自己人」,我们可以称之为「缺巢」自己人,这就是先 赋性低而交往性高的关系类别。好像有水而还没有可以完全容纳这 些水的容器。处于这样位臵的关系,双方按照血缘亲属制度是「不 必须」达到某一类「自己人」那种亲密、信任并互相负有一定责任 的程度,但是交往的经验使双方建立了超出身分的真实的信任、亲 密及义务感。例如,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朋友在获得拟亲属身分 之前,超出一般朋友的身分要求,相互具有兄弟般的亲密、信任与 义务的关系。

显而易见,作为「空巢」的关系类别是没有生机的,而作为「缺

巢」的关系类别其存在需要获得全新的制度安排与文化心理环境。 可以说,在这两种位于中间地带的关系类别,是最容易从动态

的角度说明「差序格局」边界通透性与伸缩性特征的类别。因此, 本研究以婆媳关系为例,试图从情感互动的角度探查以下问题:从 外人变为自己人的过程中,是否可能存在先赋性高(应有之情高) 而交往性低(真有之情低)的情况?在自己人式的关系图式的文化 社会背景中,身分性与交往性之间的冲突是如何表达的?个人是如 何在二者矛盾的情况下建构自己情感格局的?

以婆媳关系为例,并不意谓着只有婆媳关系才处于这一格局的

中间地带。由人际互动而引发的关系变化,可能在这一格局四个类

别中的任何类别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例如亲子关系的中断、手足关 系的疏淡、夫妻关系的破裂、收养关系中亲密性的建立等等。婆媳 关系的典型性和丰富性在于,由于婚姻的发生,作为媳妇同时也是作为女儿的女性,在中国传统男权社会的制度安排和自己人式的关 系格局中,被要求根据自己人的构成要素,通过频繁的交往互动, 与夫家形成应有之情高且真有之情也高的关系。同时,减少互动, 改变原有的对父母的高应有之情和高真有之情,最终从娘家人变为 夫家人。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女儿,女性很难中断与父母的真有之 情,作为媳妇也又不容易在短期内与公婆形成如同父母那样的(与 应有之情相匹配的)真有之情。当传统家庭制度在现代化的背景下 悄然发生变化的时候(例如,姻亲关系的地位的上升,女性在家庭 中的地位上升,居住形式的变化等等),女性的独立意识开始增强。 这表现在夫妻核心家庭的意识增加和娘家意识的增强。这就使婆媳 关系可能更多地受到交往的影响, 和发生更多的冲突,从而使这一 自己人位臵包含更多的可被观察到的生动和丰富的人际过程。

二、研究方法与结果(1)

本研究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等个案研究方法对华北农村

一户农民的家庭关系进行了为期三年多(自 1996 年 11 月至 2000 年 9 月) 的研究。这一农户目前是三代同堂,由本研究中的媳妇(Z, 47 岁)、她的丈夫(Y,49 岁)、儿子(25 岁)、儿媳(24 岁)、 女儿(21 岁)及孙子(1 岁)组成。

经过较长时间对该农户人际关系与交往情况的观察了解,我请

Z与她的丈夫 Y分别对他们日常社会交往的人际关系进行心理距离 上的分类与命名,目的在于了解 Z 是否具有与 Y 不同的「自己人」 式的关系分类格局(2)

。分类之后,我又分别请他们对与这些户的交

往史做详细的回顾,并对所有交往关系得以形成(建立) 、维系(保 持)或中断的原因进行尽可能详尽的说明与解释。此外,通过对 Z与相关人员(包括 Z 的父亲、母亲、兄弟、兄弟媳妇、妹妹、妹夫、 表妹、Y 的父亲、母亲、兄弟、兄弟媳妇、妹妹、妹夫、Z 与 Y 的 儿女、儿媳、邻居、族亲)进行的深度访谈与观察,获知 Z 对这一 分类的意义与解释。最后,整理与分析分类、访谈及观察获得的资 料。以下是研究结果。

(一)分类的差异

由于在农村,家庭成员生活、生产、居住等基本上在一起,因

此农民的社会交往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的。Y 将与自己家庭有来往 的 192 户分为五类。由近及远分为自己人、近亲与至交、近亲与远 亲、交往略多的人及交往较少的人(见表 1)。

(二)进一步的解释

Y 的排列代表了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五服亲属制度规

定的亲疏顺序,因而表现出父子关系为轴心的纵向关系链条。传统 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随」之意,主要是要求女性在婚 后跟随丈夫应有的、被传统所规定的亲疏排列。在对 Y 的母亲、Z

的母亲(3)

进行有关婆媳关系和与娘家关系问题的访谈中发现,Y 的

母亲、Y 的祖母、Y 的曾祖母、Z 的母亲都是这样排列的(Y 与 Y 的母亲、Y 的祖母以及 Y 的曾祖母有较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可以 推测她们的排列与夫家人的排列是一致的,以「应有之情」作为家 庭生活中的情感基调,或是将这种「应有之情」与「真情」合而为 一,或者以「应有之情」替代与压抑「真情」。

Z 的分类从大的类别上与丈夫 Y 的分类相同,但是细看时,可

以发现在前两类内的关系顺序却又有不同(见表 2)。为什么 Z 没有像自己的丈夫那样排列,没有像俗语中所说的「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一般去「随」丈夫的亲疏格局呢?在访谈中,我发现 Z 自己的母亲、Y 的母亲以及更上一代有过媳妇身分的老年妇女,她 们谈起娘家和夫家,显然在婚后是将夫家人放在比娘家人更重要的 位臵上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来看这一排列所蕴含的交往的内容。 尽管二十多年前 YZ 便与 Y 的父母分开「单过」,但是他们在

000 年上半年完成最后的分家析产之前,仍然属于夫家大家庭中的 一部分,所以 Z 与公婆关系的故事应该从 Z 结婚开始。

当媳妇 Z 结婚「进门」时,Y 家已经是四世同堂,这样的由直

系亲属构成的大家庭在北方农村并不多见。她一进 Y 家,就上有公 公、婆婆、爷公(Y 的爷爷)、奶奶婆(Y 的奶奶)、太太婆(Y 的曾祖母)、二爷公(Y 的爷爷的弟弟)及二奶奶婆(Y 的爷爷的 弟媳),下有 Y 的三个弟弟与一个妹妹。Z 对我提起这样的大家庭

时,真是不堪回首:

这人多的家,不好待着呢!你没过过。我入进门子过酒过

量(请客吃饭),我就没摸着过桌子(媳妇不上桌吃饭,而是 忙着做饭、跑堂、照应长幼一大家人)。他姑(指 Y 的妹妹, 当地习惯降辈随子称呼,下同)六岁,他四叔九岁,他三叔十 二,他二叔是十四岁还是多少(记不清楚了)。完了(除此之 外),奶奶婆、婆婆、老太太婆、二奶奶婆、公公、二爷公, 那节,三姑婆(二爷公的三女儿)还没结婚呢。(附录 I,三, F6)

结婚以后,Y 正在部队服役。Z 每天要在生产队出工挣工分, 回家要与三个辈分的四个婆婆相处,又没有丈夫在中间沟通和调 解,因此她与婆婆们之间产生了一些摩擦。

Y 的母亲是一个公认的贤慧媳妇,与自己的婆婆相处很好。她

的婆婆在她四十岁左右的时候就把权力交给了她,由她掌管家里的 各种细琐的事情。1976 年这一地区发生了大地震,Y 母把 Y 的曾 祖母背到自己的屋子里,一直伺候她到八十多岁去世。Y 的父母赡 养了六位老人(因 Y 的爷爷有癫痫病,Y 父很年轻就执掌门户,负 担赡养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义务。另外,还要负担二爷二奶奶的 养老),操办了六位老人的丧事(由于 Y 的二爷没有儿子,所以, Y 的曾祖父、曾祖母、Y 的奶奶、爷爷、Y 的二爷、二奶奶都是由 Y 父亲打幡发送的),抚养教育了五个儿女,生活非常拮据。现在, 提起那一段往事,Y 的母亲总是说,「那时候不痛快(指与大儿媳

妇的矛盾),实在是太穷,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面对十分有 限的资源与繁重的劳作,又必须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这的确是婆媳 之间形成冲突的一个原因,不过,同在一个屋檐下还生活着 Y 的一 家人,他们公认 Y 的母亲善良贤慧。因此,我们还是需要通过那些 发生婆媳摩擦的事件进行分析。下面是 Z 现在仍然不能忘怀的一些 有关婆媳之间的事情,从中不难看到,这里所说的婆媳关系,往往 是媳妇与夫家的关系:

1. 嫁妆与彩礼

Z 与 Y 结婚的时候(1974),Y 家给了一百块钱、一百尺布票(4) ,

一人一条被子及一条褥子,都是白布做的。Z 的陪嫁是两个箱子、 两面可以挂在墙上的长方型大镜子,箱内有一件灯心绒面的棉袄与 几件衣服。Y 父还为 Y 办了婚宴(而没有为 Y 的三个弟弟办)。 按照当时的生活水平,这样的嫁妆与彩礼属于中上等。但是,Z 至 今仍然认为,她的陪嫁多于彩礼。Y 的母亲告诉我,Z 在婚前非但 没有向他们要过东西,而且还给 Y 的小妹妹买过糖果。这在经济十 分匮乏的年代是很不容易做到的。Y 的母亲谈起这些,觉得自己的 大媳妇是非常通情达理的。嫁妆与彩礼的对比在当时并没有造成 Z 与 Y 父母的矛盾。而是在婆媳矛盾出现之后,才被她用来证实自己 的看法。

2. 坐月子

谈到 Y的父母,Z 最容易想到她坐月子的情况。

你说,我们老太太(指婆婆),要不我咋说我们老太太,

这你有闺女了,在月子里,一天去一趟。人家婆婆也不敢说啥。 我那节儿(那时候),把我自己个儿往大后尾儿一扔(指住在 后排房)。我是十一月初十生的海滨(YZ 的儿子),腊月初

十满的月。那节儿都快蹦棒子花了。他们呢,同样的都是烙饼 烙盒子, …… 给我一人弄一个饼在后头烙,弄两块豆腐在前头 熬。他们在前头烙,五个、四个在前头烙,让你说谁的火多? 是他们六、七口子烙那个火多,是给我一人烙那个火多(5)

?因

为那个,我心里生气。你大哥也不在家。我们娘俩一天也摸不 着人。他奶奶该做饭才瞅瞅你来。在这做。你在后头吃,人家 在前头吃。我越想越生气。回来我说这,要说都在后头烙。人 家(指旁观者,他人)也会说,你们都是大人,冷,也比她强。 她在月子里,爱有病,爱冷。他们在前头烙,给我在后头烙。 那阵我的腿就疼了半拉月。炕凉。一个小褥子,冰透了。 …… 我后脊梁上为啥老疼,老这样躺着,老是肚子上托着海滨。冷。 就我们娘俩守着这房。满月以后,到我妈那就给做一个二斤棉

花的大棉裤,焐着。基本上他们(公婆等)就不管我。就! …… (附录 I,三,F6)

Z 对婆婆的不满,最重要的是婆婆对她的忽视与照顾不周。对

于 Z 的三层婆婆来说,却不是有意冷落她、虐待她。她的三层婆婆 都是在传统的伦理社会中生活的普通农家妇女,她们不过是根据自

己的经验在生活。Z 的婆婆上有两个婆婆要伺候,下有四个孩子要 抚养,加上服侍正在坐月子的媳妇,负担非常重。当时的农村,一 切事情都必须自己动手,给每个人手工做衣服做鞋袜,要喂猪、养 鸡,要自家腌制咸菜、磨米磨面、晾晒薯干菜干 …… 家务事多得不 容人喘息。如果从 Z 婆婆的立场上看,她对 Z 不能说是不周到的。 从她的角度看,安排媳妇与奶奶婆单独住后面比较干净与安静;为 了让媳妇的炕有热气,每天要单独给媳妇烧火做饭。而「多年的媳 妇熬成婆」,Y 的奶奶婆与太太婆操劳一生,年事已高,按照传统 观念是享受媳妇侍奉的时候,她们自然不会为 Z 做更多的事情。

3. 照顾孩子

出了月子,婆婆又不帮助自己看孩子,特别是看到十几年后自

己的 小姑子结婚后婆婆给她看孩子,Z 就感到非常不公平。她回忆 说:

我那节在生产队上班,你给她送(把孩子托付给婆婆照

看),我们老太太她说这个,「我这活多,我给你看不了」。

她也不说不给你看,「我这人多,我这得吃饭」。他们(指 Y

的四个弟弟妹妹)那节不是都念书吗,「我这还有婆婆,得吃

饭」。她不说不给你看,「让你奶奶给看去。」回来,你要给那老老太太(指 Y 的太祖母)送去吧,「我不给你看,一辈看

一辈。我看我那孙子那辈。」你说,多拿捏人!奶奶看孙子, 老老太太不管看重孙子。多有气!(即便她帮忙看)这半天送 来两回,你怎么干(在生产队干活)啊!一回儿,老老太太来

了,「他不干,不跟我。给你吧,你自己看吧!」……

等回来有的时候一分垄(指最初的责任到户的劳动形

式),那时候薅谷薅棒子,你不记得吗?一家分仨垄,分四个 垄。我一薅去,我妈她们十四队没分呢(Z 的母亲与 Z 的婆家 同在一个村子的不同生产队,Z 母亲所在的生产队当时还没有 实行责任到户的劳动形式),我就叫我妈给我看看(照看孩

子)。 …… 回来我就让我妈给看着。你大哥(指 Y)也不愿意, 他们(指婆家)鼓动的。(说我)老用妈家看孩子。回来我妈 给我看看吧,他们还不愿意。连你大哥那玩意也算着,都不愿 意搭理我妈。抻得(指埋怨 Z 让 Z 母亲)给看(孩子)。说我 妈又给我看孩子,又鼓励我,说越跟他们家不好,越不和。你 们要是给我看,我何必用我妈。你说,你们要管我,我何至用 我妈管。 …… 老因为看(孩子)生气,老因为俩孩子。你大哥 我(们)也老生气。 …… 我说,妈(Z 的婆婆),您今儿给我 看孩子,我有啥啥事。 「给你奶奶去!」我赶紧给老太太去吧, 我说,「奶奶那,您给我看会儿,我干啥干啥。」「你妈可不 叫我给你们看孩子那!」(啪!一拍床)你说,我这多难那! 你说呀,多难呀!(声音一下高了八度)我跟我妈说,我妈绝 对不这么绝了我。准得说,「垒去吧(指垒院墙、盖小房等),

快弄去,快跟他垒去,你给他除泥,快点,他也得冀东县走呢。」 (附录 I,三,F6)

现在看来,当时的生活条件过差,各种资源有限,每个媳妇都

希望多得到公婆的一些资源。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妇女的就业 制度使得家务劳动矛盾突出。Z 每天要在生产队出工,一方面来自 经济收入的需要(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来源),另一方面 也是生产队要求每一个青壮年劳动力,无论男女必须出工,不能在 家带孩子。Z 的婆婆不可能因为帮助 Z 看孩子不管老人孩子一家人 的饮食穿衣。而到了 90 年代中期,当她的女儿结婚生子,Z 的婆 婆已经没有什么家庭负担,加上女儿的公婆经常不在村里住,就帮 助看女儿的孩子。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不过,从旁来看,作为 母亲与婆婆双重角色的 Y 母对女儿与媳妇的态度有偏差也是事 实,在她的心目中的关系格局也有某些变化。

Z 在回忆看孩子的事件时,提到 Y 以及 Y 的家人对 Z 请求娘

家帮助作出的反应。即,看外孙子的事情按照习俗是由婆家来承担 的。因为,媳妇已经不再属于娘家的人了,而是属于婆家的人。而 Z 动不动就依赖娘家、求助于娘家,使 Y 一家人丢了脸面。这样, Z 的行为受到了强烈的谴责。Y 总是为此与 Z 发生冲突。Y 认为老 是让娘家看孩子,让外人笑话。而 Z 更是两头受气,左右为难。因 为自己的嫂子也在埋怨婆婆(Z 的母亲)不给自己看孩子而给女儿 看孩子。为了避开嫂子的不满,Z 必须考虑再三,请求母亲帮忙。 因此,对于本不是母亲责任之内的事情,母亲不顾媳妇的埋怨而伸 出援手,Z 就特别感动,认为只有母亲才是真对她好。Z 对母亲也 是这样,虽然没有为母亲养老送终、照顾日常冷暖的义务,她也总 是时时惦念母亲,嘘寒问暖,为母亲分忧。Z 与母亲之间便处于这

样的真情交流之中。

4. 分家单过

Y 从部队复员后,婆媳矛盾或者说 Z 与 Y 家的矛盾逐渐扩大到

Z 家与 Y 家的矛盾。Z 不想象婆婆那样在大家庭里生活,她提出分 家单过。Y 并不希望当时分家,他习惯大家庭的生活,更看中大家 庭的和睦,且处处都想做一个孝子。但是 Y 也不想过于违背妻子的 意见,于是同意单独生活。Y 的父亲也同意了儿媳妇的要求,不过 并没有同意分家,而只是同意他们分出去另起炉灶、另盖房子。他 做出的最后决定是:Y 每年交给父母八百工分,帮助父母养老育 小。这在当地叫作「单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家,因此,Y 并没有得到什么家产,而是得到了四只碗、四双筷子、两套被褥、 Z 陪嫁的箱子与镜子、自己的衣物、一口水缸、一个北方农村常见 的小板柜(木制,是 Y 奶奶结婚时的陪嫁,可以用来装粮食或装衣 物)。另外,还有 12 棵不太大的杨树。

分开单过的条件是比较苛刻的。Y 的父亲向我解释道,当时的

家庭收入很少,Y 的三弟考到外地上中专,四弟与妹妹也在上学。 二弟的婚事还要操办,几位老人要赡养。Y 的父亲大约要了 Y 一家 全部收入的 30%。两位老人都对我说,当时也是无可奈何: (Y 母)那么你说,我老的老,小的小,那么些个,还有

半拉奶奶婆,还有一个婆婆,那么我那孩子全都念书,全指着 他爷爷(指 Y 父)一个人捞分也捞不上来。我呢,一年就捞不 点儿分,说心口疼就心口疼,说睡不了就睡不了。那么那些孩

子也得做活(指手工缝制衣服、鞋)啥的。…… 就自己做的鞋, 做着穿。他公公(指 Y 父)就跟他们要八百分。其实,那时候 要八百分也够我儿子呛!

(Y 父)那时候,老的老,小的小,他们出去的,家横得

(怎么也得,无论如何)……(Y 母插话,也不能「吃不上饭」) 对对。一个挨一个,一个挨一个,一个挨一个,五个,还念书。 (附录 I,三,F4)

对于 Z 来说,交给公公八百分(工分),自己的生活就非常困

难了。她很容易因此对公公感到不满。但是,Y 却支持父亲的做法。 他认为,父亲这样做是为了尽到自己养老育小的责任,特别是 Y 赞 同他父亲从不因家庭负担重而不满足孩子上学念书要求的做法。除 了 Y 初中毕业后要求当兵之外,Y 的三个兄弟与一个妹妹都上过高 中,有的还考上了中专,离开了农村。在当时当地,这样的父亲也 算是很少见了。Y 理解父亲的难处,认为自己有责任为父亲分担家 庭的重负,他敬重父亲的为人,即便从自己这里多拿走一些,也是 在情理之中的。因为,他作为长子,有义务协助父亲养家,他的贡 献是给与他自己家人的贡献。用我们分析情感格局的概念来看,Y 对于自己的父母,既有应有之情(长子要为父亲分担),也有真有 之情(敬重父亲、认同父亲鼓励子女读书、赡养老人的决定)。

5. 生活的困难

分开单过以后,Z 的生活很拮据,经常依靠母亲接济。Z 回忆 说:

搬家,三月初六搬的家,初七我们就没吃。你大哥在冀东

县开车,第二天回来。我妈和我爸自己过,给我们送那么高(一 口袋)麦子(用手比划)。 …… 那节儿你大哥(指 Y)跟我生 气,还老认为我妈他们向着我说,抻的(埋怨)他妈他们要的

分多。我妈他们不乐意了。其实,我妈不抻的(埋怨)这个,我妈就是抻的(埋怨)他们老一套。我妈老说这个,我闺女,

头大的,过那日子,苦日子,在家也没过过,你们咋还老这事 那事。她生的这气。她要是因为给分 …… 。就是到现在,我妈 也是这样说。多少要是给啥,我妈就说,给你们老太太送去没 有?快给你们老太太先送,可别先给你妈先送,你妈不缺吃也 不缺喝,别因为这个你们俩生气。(别)先给你妈送了,没给 他妈送。他妈第一。我妈就说这个。我妈也够明白的不?要是 混蛋就得说,你妈咋呀!你妈是妈,人家妈也是妈。你妈把你 生养大了,人家妈也生养大了,你妈把你培养大了,人家妈也 培养大了。(附录 I,三,F6)

Z 母亲要求女儿 Z 做到「他妈第一」,对于 Z 来说是一种应有

之情,而不是真情。同时,Z 母亲在看 Z 的处境的时候,又不免以 Z 未出嫁在家的情况相比。她强调「我闺女,头大的,过那日子, 苦日子,在家也没过过」。而「你妈是妈,人家妈也是妈」,正是

Z 心中的想法。她的言下之意是,她对自己的母亲也有 「应有之情」, 也有报答的义务,也应当孝顺,而不应当因为出嫁而必须服从丈夫 的排列顺序,将公婆排在亲疏格局的前面,把父母排在后面。

6. 生病探望

谈到一次 Y生病时前来探望的人,我问:

问:大哥生病,海静的爷爷也来了吧,他们拿东西吗?

Z:她奶奶给一百块钱。不买东西了。来了几趟。给钱的

时候,我也不要。我说,就这么点病,要您的钱干嘛。(她) 说,留给他买啥吃。那天,我也跟海静说,我开刀做手术的时 候,你爷爷连脚印也没送。

问:哪年?

Z:有七、八年了。回来(这件事情之后)我说,这儿子

不(这不,轮到儿子了),(他)来了,可是(「是」字重读) 西瓜唔的(送西瓜)。你看我妈我爸,保证不那样。海静说,

您甭生气,就是俩心理儿,儿子就是儿子,媳妇就是媳妇。 (附 录 I,三,F6)

借助女儿的话,Z 解释公婆对自己不够关心的原因。可以看出, 父母对儿子既有真情,也有高于对媳妇的应有之情。

7. 儿子定亲仪式

Z 对公婆、对公婆赡养的二爷、对 Y 家的人都不大喜欢。这是 她给我讲述的儿子定亲仪式上发生的事情:

吃定亲饭那天,好多插曲儿呢。你像我们二老爷子,说起

来也是挺能说的。有病,你大哥接送,给钱,我去送东西。等 海滨订婚我头五天就请他了。定亲的时候,那不晚(指给消息

的时间按照习俗不算晚) 。等该吃饭了。人家得认识认识人(指

向新媳妇介绍夫家的亲属)。第一得认他。张(仪式的主持人) 叫他两次,他都不进来。他就在那门楼子那儿走。他不进

来。 …… 人家姑姑姨娘都能看见,来好些人呢。他够意思吗? 是我们没对你好吗?还是你不爱来?还是这饭你不爱吃?一 分钱也没花(按照当地的习惯,长辈应该给喜钱,数额量力而 行,像 Y 二爷这样的老人,大致给二、三十元比较合适)。他 也不进来。不进来就不进来。回来(接下来)叫他爷。他爷他 奶奶,一人给二十。反正也不多。 …… 倒是这没有论多少。就 是这个意思。再说,你是爷爷也少点吧。一人起码得五十,这就可以了。回来,我妈为啥还着闲急,等一叫我妈,我爸正瘸

得厉害,在当院坐着。我妈就进来了,就给一百。说「姥姥五 十,姥爷五十。」后来,我妈还跟他爸提起了好几回。说,好 像我斜得(故意把别人比下去)你爸和你妈(指 Y 的父母)似 的。其实,你妈你爸(指 Y 的父母)比我趁钱。你爸(指 Y 的父亲)一个月挣那么多钱( Y 的父亲当时在一家村办企业担 任副厂长)。我们也谁和谁也没商量。我妈那意思就是,你孙 子吃定亲饭,我不能找你商量给多少钱。我就这么一个外孙

子,我就靠谱的花。回来就叫他二叔二婶, …… 他二叔二婶就 五十,二叔没给,二婶给的五十。就叫他四叔,他三叔没来, 他四婶也给五十。完了就叫他姑,他姑也五十。 …… 回来就叫 我叔我婶子,我的亲戚没有次的。我婶子五十。回来就叫我嫂 子,我大嫂子给五十 …… 。然后就叫张庄我老妹子,我老妹子

给一百。我老妹子(说),我也不跟别人比,我就一个外甥, 就得多花。我这庄那妹子(指 Z 表妹),我婶子的,五十。就 说我侄女少点,三十。我表妹也五十。要不我媳妇咋接那么多 钱。反正那天接的是七百六。没别人了,我又给添三十,七百

九。我们老是「九」。 …… 你说,就接那么多钱。好些人,人 山人海的。过后,你说他(Y 二爷)咋说,「花钱,要花钱我 还不去呢。」 …… 要是我妈我爸再次也不会那样。(附录 I, 三,F6)

Z 对自己娘家人,包括近亲属都是满意的,她从他们的意识行

为中体会到他们给与她的真情。按照村中当时的习惯,娘家的人普 遍是在「应该」给的数额之上稍微多给一些喜钱以表示真情。因此, Z 感到了「自己人」的感情。而公婆与夫家的近亲属一般只根据村中的习惯给了喜钱,只表达了「应有之情」或者较少的「真情」,

甚至 Y 二爷连「应有之情」也不肯表达,让 Z 感到丢尽了脸面。她 感到夫家对自己的大事没有娘家重视。另外,这样的情况也会引起 别人对 Z 平时是否孝顺长辈进行推测。所以,Z 特别不满的是,平 时她对 Y 的二爷那么尽责,而二爷却没有给她应有的回报,没有在 表达应有之情与真情的时候给以起码的表达。

8. 送日用东西

Z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 Y 家四个兄弟养老的协议,Y 每年要给

公婆供应粮食,另外,作为与父母在同村居住的儿子,Y 应该经常 送些日用品与水果蔬菜给父母。这些属于家务的事情由 Z 来负责。

提到这些她也习惯进行公婆与父母的比较,她说:

我也不追着我爸爸(指送物品)。我妈我爸这大岁数了,

我跟你大哥净掰吃(争辩)这个理儿,要不这孩子们这么说。 你说我送米送面,我得先给你爸爸送。你还甭说(不要这样 说),我(会)给我妈弄点米弄点面的。也弄吧?那个面成年 的不用我弄。我哥哥人家管面管棒子(玉米)。要不,这个二 大(秋)、麦秋(六月份收获麦子称麦秋、十月份收玉米、谷 子、高粱等杂粮称大秋,合起来称二秋),我妈都不愿意来。

我妈说这个,说的,他爸心眼多,别说我闺女给我啥的,偷啥, 咋咋回事。就说,我要是过没有了,我妈还有底,那个麦子底 还有呢,那时候老公母俩种地。我爸爸也想得多。那会儿就打 好基础了,想到老的这节儿了。至死也够花,我告诉你说!我 妈就跟我说过。这来来往往,好像我指你活着不?别说,北京

的儿子管我。(就是)不管我,我们老底也够用。一年有两三千零花还不够?!吃喝。她也会过日子。说的, (住在)这(同)

一庄就是到你们瞅瞅,好像来了别把你糟了。我爸多少(从来) 也不吃我们饭,转一圈就走。我妈那人也想得多。那桃子什么 的也给我们拿来。我说,您甭买。我说,我这也有钱,有不用 您惦记。海滨月月给我钱送来。您只可到期(指定期存款), 儿子来了给您点。你大哥花插说(时不时地说)那个,我不爱 听那。你妈头麦秋了,眼看麦子黄了,袋子送来了。「给我提 点面那!」我赶快大汗二汗地,没呆两天就给取来。 …… 还说

这个。 …… (杨:大哥老是说你好)。他就是说不出来。他生 病刚几天,给他奶奶送多半兜子鸡蛋(回送的东西)。到这, 他说,「也给他姥爷送点。」那我必须得送,甭管多少送,甭

管早送晚送。父母是得惦记。姑奶奶(指 Y 的妹妹)到这来了, 使(借用)我们的麦种,死乞白咧还给我们。我说不要了。她 说,我们事多(来人多)。那还算你明智。我就是事多,比你。 走的时候,我快给捡四十个鸡蛋。我(对女儿)说,我给他们, 你奶奶你爷爷必定得高兴。海静说,是高兴。 …… 那是愿意, 谁也是这样,都是俩心理。我说,你姨来,我给他们点,你姑 来,我快给他们点。都得惦记着是不。我不能让你爸爸不好。 一到春节,那鲤鱼你哥哥发来。你哥哥不说(如何送人),「您 爱咋处理,咋处理」。拿那么多东西,不给小静点?他咋说?

孙子分东西不给(爷爷)点?他( Y 父亲)一到春节那也事多。 儿子啥的,亲戚。我妈那有啥事?我弟弟来也拿(拿来各种东

西给 Z 的父母) 。人家张庄的闺女更甭说。我妹子我告诉你说, 连垫子都给买了。因为,为啥说惦记,我爸还是小事,我爸是 我哥哥管,我妈是北京的兄弟管。北京的兄弟管三个老家。他

还得管我叔我婶子。他先分的家,后过继给我叔我婶子。那为啥我妈分给他。他是说,妈你多照顾点,我有照顾的不到的。

可是人家也没亏了我呀。要不,我说,我那亲戚没有挂吃我的, 全是惦记我的。……

嘿!过酒过量,(如果)没叫过他妈他爸爸,多少(什么

时候)我也没叫过我妈我爸。叫我妈我爸他们也不来。我妈这 样说,甭叫我们俩,你快把你们老爷子老太太敬好了,比啥都 强。我们吃不吃的(没什么)。妈、爸谁争闺女!你有就给我 们点吃,没有我们也不争竞。

…… 我跟你大哥说,你们还这个那个,我说,你们娶到我

们这样的媳妇,你们家也不错不错的了。什么家闺女都做到哪 节上?你妹子也是媳妇了,也有婆婆有公公。都咋做的!那回 我说,我没给你妈买一双鞋,买一双花袜子,我给你妈买一大 块海棉,一百二十多块(钱)。我虽然说也给我妈买一块,我 妈早就张罗给我钱。我上廊房,给我妈捎一块,早就张罗给我 钱。等一拿来,赶紧给你妈送,这多大价值呀!(附录 I,三, F6)

从 Z 的话中,可以看到,Z 对公婆、夫家人尽量以「应有之情」 相待,她认为她自己做得不错。她对自己的父母从没有给米给面, 因为这不是做女儿的责任。而对公婆,她总是及时供应他们米面, 自己有了什么,比如鸡蛋、鱼、水果,也经常送给他们。目的是不 能让别人说出作为媳妇应尽的义务没有尽到。而对自己的父母,她 是发自内心地惦记。送的东西不在多,而在于真情的表达。

9. 正式分家

2000 年五月份,在 Y 的提议下,Y 父主持对 Y 所在的大家庭

正式进行最后的分家析产。由于赡养老人的问题已经在早些年协商 好,Y 的二爷已经过世,他所留下的房产、宅基地以及另一块相邻

的空地的归属权可以进行分配。分家的方案由 Y 的父亲提出,Y 与 几个兄弟对此均无异议。分家这件事就平稳地结束了。事后,我发 现这个分家方案并不完全是平均分配的,而是考虑 Y 二弟的利益比 较多,考虑 Y 的利益比较少,对于其它两个生活在本县县城与临近 城市的兄弟则保留了原有的部分。此外,老人自己也得到了相当的 补偿。具体来说,Y 的父亲考虑了 Y 的二弟生活困难(四个儿女均 在上中学与小学,自己务农)与自己养老问题。将 Y 二爷的宅基地 折低价卖给 Y 二弟,将邻近的空地卖给邻居,将这些收入纳入自己 与 Y 母亲的养老金之中。这样紧临二爷家的 Y 的二弟可以利用房 前比较大的空地搭建种菜暖棚,可以拥有一个相当于两个家庭的大 院子,对他将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Y 一直坚持认为,二爷的宅 基地分给二弟最为合适,作为大哥,他认为应当放弃一些自己的利 益。而对于父亲卖给邻居的空地,他感到有些不公平,但他不愿意 违背父亲的决定。于是,他对父亲的决定表示同意。他也承认,这 次分家由于父亲的分配并不公平,使他的确吃了亏。Z 谈到这件事 自然很不高兴,不过,可以看出与二十多年前的「单过」相比,她 的反应有所不同:

你知道吗?那天,正赶上我给他妈送面。我们不是到时候

就得给他妈他们送面吗?我就去了。好,正赶上他们全在那儿 呢!老二家的(指 Y 二弟媳妇)也在。他爷爷见我来了就说,

这儿吃吧,正好帮着做饭。(我心想)有事也不叫我,我也当媳妇当了快三十年了,让我也听听。老是防贼似的防着。我又

不会怎么样,我又不会不同意。都是哥弟兄的,给他们就给他 们。我就是说,干什么瞒着我。(要是说)老大媳妇,你也来, 商量商量。我能说不让着兄弟吗?我能让你大哥有什么不愿意 吗?就是为了你大哥,我也不会说什么。我准会说,该给谁给 谁,都是哥弟兄的。我们不需要啥,五口人有四口人在外面挣 钱,我一人在家做饭、看孩子、种地。我们在县里新买了楼, 我们吃点亏,这是明摆着。人家都说,老爷子卖地卖得太便宜 了,跟送差不多。可是,人家是哥弟兄,给他就给他,我不说 啥。我就是不乐意老是把我当个外人(附录一,F9)。

Z 的不满主要在于公公把自己划到了局外人那边。她认为,结

婚几十年了,公公应该把她当成自己人看待了。而到了最后,她仍 然算不得他们的自家人。类似这样的事件还在不断发生。

三、分析与讨论

(一)婆媳关系的发生背景:家庭变迁与社会变迁

在进行分析与讨论之前,应当说明上述事件发生的背景:第

一,Z 与夫家的关系恰恰经历了中国大陆社会经济变迁最剧烈的

二、三十年,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社会伦理与观念的改变都非常 之大。家庭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Z 与 Y 在 80 年 代初开始实行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精心劳作,自己土地上的 粮食产量一直超出村里一般水平。 90 年代中期,儿子毕业后在金融 系统工作。儿子 97 年结婚,儿媳妇也有工作。女儿毕业后也找到工作。Y 自 80 年代以来一直在村里的村委会工作。Z 则在家种地、

带孩子及操持家务。全家五位成年人中四人有工作与现金收入,这 样的经济条件已经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并在当地属于比较富裕 的农户。

第二,由于 Y 的父亲在子女成人之后,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 中在村集体企业担任比较重要的职位,经济收入较多。因此,儿子 们赡养父母的负担较轻,由赡养引起的婆媳矛盾较少。另外,Y 的 两个弟弟通过考学离开了农村,经济条件较好,在赡养老人方面也 比较尽责。相应而言,只有 Y 的二弟因想生育一个男孩而多次违反 计划生育规定,不仅丢掉了原有的教师职位,而且被罚款,仅靠务 农为生,又因要同时供三个女儿与一个儿子上学,家庭生活困难。 总起来看,Z 的夫家生活条件在村里属于上乘,由经济引发的家庭 矛盾比较少。

第三,Y 与 Z 在夫妻感情上比较好。两人都是农村中头脑灵活、 勤快能干、善于交往、人缘关系好的人。经过 Y 多年的努力,利用 各种机会想尽办法弥合两个大家庭之间的矛盾,渐渐使矛盾有了缓 和。Z 父说起女婿的孝顺,表现出非常满足的样子。Z 对公婆的态 度也有很大的转变。她按时把粮食送到婆婆手里,也经常给公婆送 些吃穿用品。公公生病时,她与丈夫一起护送去医院。可以说,从 亲缘身分应尽的职责角度看,Z 是做得不错的。

第四,从 Z 的成长背景来看,Z 虽然没有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 但是却一直在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她同样受到 1949 年以后中国 妇女地位改变的影响。她热心参加村里年轻人的一些活动,比如排

演节目和民兵活动。她并不像传统农村妇女那样只接触家里人或一 些亲戚邻居,因而胆小害羞。她为人很大方、自信。尽管她不识字, 但是,婚后她曾一个人乘火车去 Y 服役所在的城市去探望 Y。她的父亲也是村中一个头脑灵活,热心村中娱乐活动的积极分子。他每 年参与组织春节「走会」,例如耍九节棍。在与 Z 的接触中,可以 感受到她与她父亲相像的热情、自主的性格。

(二)Z的情感格局

从 Z 的亲疏排列以及解释中,可以看到作为媳妇,她与夫家的

情感关系和与娘家的情感关系都处于情感格局中的特殊位臵上(见 表 3)。

在结婚之前,Z 与自己的父母家人之间形成的「自己人」情感

关系和 Y 结婚之前与他的家人之间形成的「自己人」情感关系没有 大的不同。而婚后,Z 来到 Y 家,被亲属制度从一个「外人」安排 到一个与夫家处于「一家人」的位臵上,这时,如果婆媳之间通过 真情相待建立起「自己人」的情感,将不会形成婆媳冲突,或者婆 媳之间都同时处于「应有之情高」却「真情低」的位臵上,相互礼 让,相敬如宾,也会减少冲突。但是,从 Z 方面来看,她所期望的 是「自己人」情感,而这种期待在现实的交往中被落空了。她在婚 前表达过这样的真情,例如少要彩礼,给 Y 的妹妹买糖果等等。她 期望「改口」(结婚仪式中的一项,即,随从丈夫称呼夫家人。例如,改叫婆婆「大妈」为「妈」,改叫公公「大爷」为「爸」

等等)之后,她可以与公婆确实形成父母与女儿的关系。而 Y 的母

亲何尝不期望自己有一个像女儿一般的媳妇呢?可惜,她们只有因 婆媳关系而带来的「义务之情」,尚未因交往成功地建立相互的真 情。Z 一直在拿公婆与父母比,比他们谁更关心自己、帮助自己。 把凡是不及父母的关心帮助都不理解为「真情」。Z 的婆婆和公公 也一直在用自己人的义务来要求 Z 作为长媳多为大家庭做出牺

牲。于是,婆媳之间的交往没有给她们带来相互的吸引、喜欢,反 而给她们带来不愉快。从自己人的情感构成来分析这种不愉快,我 们发现,她们双方都有各自的「应有之情」,只是由于缺乏真情, 又对真情有强烈的期待,从而引发出不满与反感。

(三)Z的情感格局对Z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在 Z 的例子里可以看到,尽管 Z 处于先赋性高而交往性低的位 臵中,但她一直心怀一种从公婆那里得到在父母那里得到过的「自 己人」的感情期待。她很自然地通过比较(见表 4)来判断自己是 不是得到了那些真情。她在父母那里所体验的,是包含着「应有之 情」与「真情」的自己人情感。她在娘家时,由于家庭生活困难, 她没有机会上学读书,而是在家里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照看弟弟妹 妹、到生产队出工挣工分贴补家用。她的哥哥、弟弟、妹妹每人都 上过十年学,而她没有进过学校大门。她的父亲多次对我说,他对 不起自己的这个女儿,但是 Z 却理解父亲的难处,从来没有为此抱 怨过。当她走入新的家庭,并希望得到真情的时候,看到 Y 的父母 对待小姑、小叔的自己人情感,她感到不公平与怨恨。她没有像 Y 那样把分担父母的责任作为「自己人」情感的一种表达,也没有把

这一分担理解为一种公公婆婆把自己当作自己人的方式。

在 Z 看来,公婆代表的「Y 家」是「家族观念最强的人」。结

婚二十多年了,在最近的二年里,她在各个方面都做的很周到,比 如过年过节请老人来吃饭,家里有什么新鲜东西总要给老人送一 些,但是她在心理上仍然不认同他们「Y家」。

问:您到现在都没加入他们的「家族观念」?

Z:有些地方也入了。有些地方我就偏不听你那一套! …… 有的时候,不对、不对你也得随着点。年多日久,天天生气生 得了吗?他就是那样人,你扭过来了的吗?不理他那茬。你跟 他抗,你跟他顶。

问:您脑子里什么是「自己人」?

Z:那要看咋说了。你要是比着说,你公公婆婆总跟爹妈

不一样。对不?总是俩心理。他跟他闺女跟儿媳妇不一样。 …… (附录 I,三,F6)

Z 还参与娘家赡养父母事务,并不因自己出嫁而袖手旁观。 …… 要不那回小静来,我说,我是有点就惦记你姥姥(指

Z 的父母),因为他们都八十岁了。你说,谁知哪天他们死了, 我没有啥贡献的。左不过(至多不过)吃一口东西,人家还惦 记我呢。还瞅我这日子事多(指来往人多,应酬的事情多)。 (附录 I,三,F6)

从 Z 的这些说法中,可以看到她对父母的关切与孝顺。在我的

观察中也发现,Z 对父母的照顾周到而细心,几乎每天她的父母也

来探望她(与父母同在一个村子居住),她会与父母聊聊天,叮嘱 父母注意身体,也经常给他们送些食品杂物。作为一个女儿,她是 非常孝顺的。

另外,她还参与决定一些根据习俗本应该由她弟弟决定的事

情。在这一问题上,Y 与 Z 有过一些争执。我观察到的一次争执是 这样发生的:Z 的弟弟几年前为父亲买了寿材。老人则想卖掉寿材, 为儿子节省一点钱。Z 的弟弟、父母谈论此事时,ZY 二人也在场, Y 从一开始就不希望 Z 表示意见。他用各种方式暗示 Z 不要参与这 件事情,但是 Z 却不以为然。她希望为弟弟做好这样一个决定。显 而易见,习俗为 Z 规定的婚后对父母的应有之情与她从小生长在自 己的家庭而形成的真情,以及由交往累积形成的真情很不协调。

(四)Z的情感格局的意义解读

从传统的自己人格局看,Z 公公婆婆的做法并不为过。因为传

统的观念是以父子轴为主轴的,Z 应该服从公婆,维护和融入夫家 整个大家庭的利益,而应该消弱小家庭意识和娘家意识。然而,几十年来,Z 始终没有把公婆纳入自己的「自己人」式的情感范围内。 尽管由于与公婆有应有之情的联带,她不能也没有把公婆在情感上 当成外人。与自己人情感相比,这当然隔着一层。而对于自己的父 母,由于传统习俗的安排,她也不能有自己的真有之情,不能超越 自己的角色规定去赡养他们,不能公开地给他们经济上的支持或者 参与他们生活中的一些重大决定。她作为已经被泼出去的水,身分 地位有了改变,无法像兄弟们一样,回到与父母的自己人关系之

中。但是,她也决不肯因为结婚而把父母视作外人,而只能是用更 多的、更真挚的感情进行补偿。在根据心理距离进行的分类中,Z 自然要把自己的父母排在公婆前面。Z 心里十分清楚,自己出嫁之 后,父母已经没有义务来接济自己、帮助自己,特别是在习俗的巨 大压力下(包括 Z 的哥哥嫂子的不满)为自己排忧解难,他们的行 动表达了他们对自己的真情。我们用以图形来示意(见图 1)。 Z 与公婆及夫家看起来不算成功的人际互动却也表明 Z 强烈的

重视小家庭意识和娘家意识。当小家庭意识和娘家意识与夫家意识 相互冲突时,她得到的是交往的失败感。因此,她与公婆的交往上 的某些不成功,蕴含着的并不是个人交往上的技巧或偏好差异,而 是某些社会结构与观念的变化使然。Z 的理想自己人格局是自己的 小家庭和自己的娘家在父子轴为中心社会中获得一席之地或者超 过夫家。这种意识背后,是她更加倚重交往获得的经验和真有之 情,而不是倚重亲属制度应有之情的要求来引导自己的行为。对于 她来说,应有之情是不容改变的,而真有之情却是可以掌控的。她 不断在表达当交往性与先赋性形成某种冲突的时候自己个人的「自 己人」格局(尽管仍然是「自己人」格局),而不是就范传统规定 的「自己人」格局。

不过是希望更加依赖自己的交往经验建构自己的自己人格

局,并且更大胆地表达了当先赋性与交往性发生冲突的时候自己对 真有之情的选择。以夫妻轴为主的家庭关系, 从制度安排上看更强 调交往、理解、情感(这里所说的情感更偏重真有之情)在关系建

立、保持、中断中的决定作用( Duck,1993,1994;Acitelli,1993)。

四、结论

(一)本案例中的已婚女性 Z 有两种渴望,第一,试图与父母

回到「自己人」的位臵当中。第二,试图与公婆形成「自己人」关 系。但是,这两种渴望在传统农村的习俗中是相互排斥的。在娘家 家庭财产的继承分割中,已婚妇女不再拥有获得家产的权利,同时 也中止为父母养老送终的义务。在农村具有象征意义的丧礼上,对出嫁女儿的服丧仪式要求不同于对儿子的要求,说明女儿是次要 的。女儿为娘家带来的只是一种姻亲关系,而不能为娘家传宗接 代、接续香火。对第二种渴望来说,她因「入门」而属于夫家的家 人范围。民间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并用缘分来解释 这种身分转换的原因(例如「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进了一家 门,就是一家人」的说法)。入门后的媳妇有义务像丈夫一样孝顺 公婆,为公婆养老送终。这样的「出嫁从夫」、「夫为妻纲」的制 度安排,重新建构了她的情感格局,可是,在交往中当她不能与夫 家人交换真情的时候,她只能守候在情感格局中「高应有之情、低 真有之情」类别中。而不能因为期待情感格局中的「自己人」情感 而进入「高应有之情、高真有之情」的类别中,因此,不断的对比 导致交往中的矛盾和不满。

娘家与夫家哪个也不是她的家。Z 的这种矛盾状态是传统社会

中的媳妇都会遇到的,但是,Z 的长辈们大多是靠「嫁鸡随鸡」的 宿命、「应有之情」的规定及「熬成婆」的希望来化解的。

我们看到,中国人的情感格局不是以「家人/非家人」进行定

位的,而是通过互动以「自己人/外人」来定位的。当「家人」概 念的分化不足时,既有的亲缘联带是与最频繁的交往、最必须履行 的义务,最真切的情感是相互附着和联结的。正是由于交往促动了 所有成份(既有亲缘身分、交往的频率、义务性情感、真情)的不 断分化,形成了新的类别形态,也突显了可能相互分离的成份。应 有之情与真情的分离,其实早已被媳妇们意识到,在农村的访谈 中,总有媳妇们这样解释:「哪个媳妇是婆婆养大的?」「那是他 的妈,不是妳的妈。」

因此,采用什么样的理念协调或处理身分性与交往性之间出现 的矛盾或冲突是继本研究之后作者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二)通过这一案例,也可以看到自己人作为理想的情感格局

也在出现某些变化。生活在以父子轴为核心的亲属制度中的女性, 存在着重视小家庭和重视娘家的强烈愿望。尽管,这一愿望还有浓 重的自己人色彩,但还是反映出对夫妻轴赋予新的价值的渴望和努 力。这或许可以看作她们在探讨走出夫家、娘家都不是自己的家的 困境的另一条道路。当媳妇与公公婆婆不再靠着「一家人」先赋性 的应有之情来维系婆媳之间的关系,各自根据自己的真情来建立、 发展和中断交往,理解各自保持或中断的意愿,婆媳之间就变成独 立的交往中的普通个体,就会发展出由交往为主建构的情感格局与 秩序结构。婆媳关系的意涵将与一般人际关系的意涵相同。 因此,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变迁对自己人分类图式的影响及变

迁也将是本研究对作者提出的新课题。

注 释

(1) 调查附录包括访谈录音、观察记录及其它文本数据。限于篇幅, 未能附于本论文篇末。

(2) 为了清楚起见,将 Y 的分类结果列于此。此表来源为杨宜音 (2001)。

(3) 对 Y 的母亲和 Z 的母亲的访谈,没有进行具体关系排列,而是

对娘家关系的保持、娘家父母养老送终、在夫家的婆媳关系进 行了多次访谈。此外,对 Y 的父亲、Z 的父亲、邻居也进行过 相同内容的访谈,以便相互印证。参见附录 I,三,F4。

(4) 计划经济时期购买布匹和衣物时必须具有的专用票证,与货币 共同使用。

(5) 在北方农村,一般是用柴灶烧火做饭,柴灶的烟道与炕相通,使炕(用土坯垒就的床,做饭时的烟火从一端进入,从另一端 冒出)和整个房间的温度升高。Y 家的住房是前后两排平房, 每一排房东西两间各有一盘炕,用来住人,中间是灶堂,各有 一个柴灶通向东西房间的炕。为了节省柴火,农民一般只在做 饭时生火取暖。平时靠余热维持室温。如果家里人口多,饭后 屋里会非常暖和。如果在冬天,家里人口少,做一顿饭后,屋 里仍然如同冰窖。

更多相关推荐:
网络名言

沂八小王佐才25137541820xx0910102547唐山地震告诉我们晚上不能睡太早汶川地震告诉我们中午不能睡午觉雅安地震告诉我们早上不能睡懒觉三个地震一起告诉我们不要裸睡裸睡不好跑记者问干什么工作才能练就...

当一次主持人

当一次主持人教学目标1学会写开场白2学会写串联词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活动1明确学习重点2感悟数字设计开场白台词并与同学合作表演3欣赏由倪萍亚宁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说的开场白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4...

德育教育名言

自强不息成功1的灵感99的汗水李白的名言天生我才必有用高尔基名言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神一般的霸气的犀利语录!简直让我笑岔气了

神一般的霸气的犀利语录简直让我笑岔气了姑娘们啊哪有那么多白马啊找个驴凑合得了别等到有一天驴都被抢没了剩一堆骡子赶紧一起看下这些雷死人的犀利语录简直让我笑岔气了1如果你的心真是柔情似水软的不行那就先放冰柜里冰冰呗...

学会调控情绪

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框题2学会调控情绪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懂得克服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增强培养和保持良好情绪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拓展兴趣爱好进行良好情绪品质...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励志格言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励志格言方正县交通管理大队方正镇中队协管员王钊一讲公正执法严明规矩树实事求是工作作风二违法违规的事坚决不办迁就照顾的忙坚决不帮放弃原则的好人坚决不做图个人私利的绿灯坚决不开三和蔼热情不忘公安使命...

忠诚格言名言及事例(20xx-4-20)

忠诚是爱情的桥梁欺诈是友谊的敌人维吾尔族一片忠诚是长寿之本满怀善良是快乐之源大块的石头是忠诚的标记因为它不会使人跌倒伊朗胸怀忠诚比漂亮有钱强蒙古忠诚是人生的本色清黄宗羲忠诚因为努力的狂妄而变得毫地价值莎士比亚忠...

四川省邻水中学高20xx级学暑假考试语文答案

邻水中学高20xx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B解析B项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将原文的主语医生偷换成中医疗法2A解析A项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借助的是外物而非身体语言不符合文中体贴的意思3A解析A...

汉武帝有没有真正打垮匈奴

汉武帝有没有真正打垮匈奴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并举两者皆号称雄才大略特别是汉武帝东征西讨攘夷拓土极大拓展了中原王朝的生存空间历史课本从小就告诉我们汉武帝时大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威胁最大的敌人匈奴从此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

巧用名言警句

连云港市教研系统教学评比诚信承诺书报评学科题目内容教师姓名单位全称单位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小学语文巧用名言警句上好语文赵云性别女出生年月19xx年2月职称小一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新村校区灌云县胜利西路37号办公电...

超经典名言(不看后悔一生)

1文化与时代的偏见与局限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无法超越的2强迫经常使热恋的人更加铁心而从来不能叫他们回心转意阴谋与爱情3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的本身那生...

爱国名言

爱国名言1人民不能没有面包而生活人民也不能没有祖国而生活雨果2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谢觉哉3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别林斯基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5位卑未敢忘忧...

赵忠祥名言(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