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韩寒《三重门》有感

时间:2024.4.20

读《三重门》有感

读写简介:《三重门》这本书已经出版多年了,我才有机会读它,可见韩寒所说不假。韩寒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刚一问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中学生中更是捧客如云。读了这部小说之后,我为韩寒丰富的学识与超时代的文学素养深深折服,更为他勇于批判中国的应试教育的的勇气而折服。

作品简介:小说主人公叫林雨翔, 初中就读于小镇上唯一一所重理轻文的中学,他自小就在他父亲层层设防百密多疏的古文灌输下,,在小镇上享才子之誉。年少轻狂加性之所近, 他终于在作家兼语文老师马德保的惺惺相惜下进入校文学社, 并进而在文学社组织的周庄旅游中, 意外有了两大收获: 一是以一篇七拼八凑的游记文章获得了某个可疑的全国作文大赛的一等奖, 这也成了他以后在现行好学生标准下唯一可以炫耀的资本; 二是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为之魂牵梦绕的同校女生Susan,,生活顿时有了寄托有了色彩。无奈中考临近,多门课程需要恶补,Susan 也激励他好好努力,并说三年后清华园相见。经过林父林母几万块钱红包的努力,林雨翔最终竟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跌跌撞撞进入重点中学市南三中,但Susan,阴差阳错地却以三分之差与市南三中无缘。挤进高中后,林雨翔诸方面都遭遇困难,学习每况愈下,周边缺少朋友,体育本非特长,社团活动也游离边缘。就在这时Susan告诉他,她是特意为了他才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市南三中的录取通知书,却没想到他如今竟是这个状态,遂提出分手。百般交困下, 林雨翔触犯校规,面临处分,又怕家人责问,遂萌发出走的想法,可这就像是小说最后打的比方,手攀住一块凸石, 脚下是深渊,,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得流血不知道该放不该放, 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读后感想:我认为小说的故事和情节,就正如韩寒在后记中说:“得很坦率,内容空洞, 主人公基本上没干什么事, 就这么浑浑沌沌过着。”但这就是生活。尽管情节不曲折, 但小说里的人生存着, 活着, 这就是生活。林雨翔是文本中浑沌生活的行动者角色, 是感性具体的, 而韩寒的讲述则是在此之后的反思和重新组织, 是理性普泛的, 两者之间正具有相互交叠相互层深的效果。且看小说中的两个妙喻, 如说到镇上中学大兴重理轻文之举时, “语文课立马像闪电战时的波兰城市, 守也守不住,一个礼拜只剩四节”;说林雨翔上了高中突然接到一封信, 想到“原本初中里交的朋友全然没有消息, 似曾有一位诗人或哲人打比方说距离如水, 那么朋友就是速溶的粉末, 一沉到距离这摊水里就无影无踪,今天竟有一块粉末没溶化完, 还惦着他, 怎么不令人感动! ” 这些妙喻要说到有类钱钟书,语气格调相类,,不过语言的来源和组织则有别: 钱锺书是学者式的,韩寒则属于青春时期特有的才高气傲。像不少人所认为的,林雨翔身上带有韩寒的影子,甚至干脆就是韩寒的自传,这又不免是把艺术的虚构世界和现实的真实世界相混同了。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林雨翔身上有没有韩寒的影子是一回事, 而以他来构筑特定的艺术世界则是另一回事。林雨翔的所见、所历、所思、所感固然是主要的结构和线索,在此之外则还有一个高高在上君临一切的观察者兼讲述者的声音,洞悉着故事里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左右着作品的基调和色彩。这个声音操持着类钱钟书式的语言,冷静深邃,机智巧妙,甚至不乏种种有意为之而来的尖锐刻薄,从而使浑沌的生活时时处处变得更加意味深长,既使之清晰分明,又使之呈现出属于青春自我的调侃和诙谐。所以,即使说到韩寒和林雨翔之间有某种联系的话,这种联系也同样体现了不同的层次,林雨翔是文本中浑沌生活的行动者角色,是感性具体的,而韩寒的讲述则是在此之后的反思和重新组织,是理性普泛的,两者之间正具有相互交叠相互层深的效果。且我们看到的诸多人物在这种机智语言的调侃下多多少少都被类型化被距离化了,如家长的不学而有术,对于孩子的爱心只在考试的关头才充分萌发,颇有批评家的风范;如老师无论有没有学有没有术,只要教导学生得分有方,俨然也是专家,所谓名校呢,只有规章制度、各种勾心斗角的争夺却不在少数;还有几个好学生,唯老师之言是从,眼中除了课本还是课本,这个世界倒也变得简单

而纯粹了。于是,语言的机智乃至刻薄强化了种种的张力关系,消解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诸种观念和判断。小说结尾林雨翔那个落寞的身影也便让我们回味不已。其实,我觉得《三重门》这本书适合大人去看,尤其是那些教育部门的权威,那些有免费好车的人,希望他们从中能得到一点毒害。学生呢,最好不要看《三重门》,看了你们会更叛逆,会被遗毒,当然,如果非要看的话,还是先看看我这篇伪书评,得到免疫保护后,再去看《三重门》。 总结:在我看来这部小说最受人们关注的莫过于教育制度批判 的话题,说是独立、反思也好,说是叛逆、偏激也罢,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构成了“80”后的一种形象和一种思考的方式。相对于张悦然已经回归主流文学之路。相对于郭敬明在商业化的轨道上飞扬乃至幻化某种青春的激情和想象,《三重门》用它的冷静和机智,讲述了自身的生活,并使这种生活成为了和现实常规相对待的不容回避的层面,这就像韩寒在《三重门》扉页中所写到的, 他“注定要扮演不安分且引人注目的角色” 这个角色无论精彩还是无奈,毕竟我们更为坦率直接地面对了青春的话题, 进入到这个青春的世界之中。


第二篇:“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


“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

方舟子

韩寒在在19xx年上高一时因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而成为小众名人,而让他成为大众名人的,是在20xx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不仅轰动一时,而且畅销不衰,销量达200万册,韩寒自称“我至今所有的荣誉都是因为这本书而开始”。

在最近的文章中,韩寒以他写作的《三重门》时还不认识路金波为由驳斥路金波代笔的说法,让人莫名奇妙,因为人们怀疑的是《三重门》由韩寒的父亲韩仁均代笔,路金波则被怀疑代笔韩寒后来的博客文章。韩寒还打算在4月1日出版该书的手稿证明自己的清白,这同样莫名其妙。这本书既然是以韩寒作品的名义出版的,那么他至少会抄一部书稿给出版社,有他的手稿存在并不能证明书就是他写的。他举海岩出示手稿证明别人没有代笔为例,却给自己挖了一个坑:田博马上在微博上贴出手稿证明他和赵立志就是海岩《五星大饭店》的代笔,上面还有海岩批改的笔迹。

那么这本书是什么时候写的呢?

韩寒父亲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一书中介绍,“韩寒从进入松江二中读高一不久,也就是19xx年下半年起,开始了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的写作。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现在我们在媒体上常常看到说‘一个留级生写出一部长篇小说’、‘一个17岁的少年写出长篇小说’什么什么的,好像《三重门》是韩寒留级后写的,是韩寒17岁时写的。其实严格地来说,韩寒的《三重门》写于留级前,写于16岁,也许准备的时间更早。”“我是在韩寒读高一的第二学期,即19xx年的二三月份,才知道他在写小说的。那时,他的小说已经接近尾声了。”“在19xx年3月28日去上海市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复赛时,《萌芽》的胡玮莳和赵长天知道了韩寒写了部小说的事,于是就约定写好后让他们看看。复赛回来,韩寒将全部书稿订正一遍之后,四月份把书稿送到了胡玮莳那里。”

而最近韩寒在回应《三重门》由父亲代笔的质疑时,如此说:“既然很多质疑我的人主要集中在我17岁时候我第一本小说《三重门》上,而理由恰恰是在他们的17岁写不出来,所以我的17岁也必须不行。”“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黑夜,课内到课外,周一到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和一帮来例假的女生一起窝在教室里不停的写。”

按韩仁均的说法,《三重门》的写作用了不到七个月(19xx年9月~19xx年3月),写于韩寒16岁时,还特地纠正了媒体上关于写于17岁的错误说法。而按韩寒的说法,《三重门》的写作用了整整一年多,写于韩寒17岁时,沿用了媒体的说法。那么我们究竟应该相信谁的说法?韩仁均对该书的写作时间说得更详细,更肯定,似乎对该书的写作过程比韩寒还要熟悉,而且有旁证(《萌芽》的胡玮莳和赵长天),应该更准确,那么是不是应该再来纠正一下韩寒从媒体的来的错误说法?

韩寒说他“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周一至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都在写这本书,但是在20xx年11月26日播出的东方电视新闻娱乐频道《可凡倾听》节目中,韩寒却

对曹可凡说他课余都在玩,只在课内的时间写作:

曹:那你这个小说是利用什么时间写的,是课余时间还是怎么样?

韩:课余时间对我来说才是真正有用的时间,得玩,所以基本上我就认为是没用的时间比如课内时间,我在那写。

http://.cn/v/m/2006-11-21/21061338001.html

那么他在课外究竟写没写?《三重门》?“深夜”和周末是玩还是写作?作为一个爱玩的体育特长生,体育课真的也不去上而在写作?

韩寒在《第三个人》中另有说法:

“进了松江二中要住校,无父母管教,很幸福。我每天上课看书,下课看书,图书馆的书更是被我扫荡干净,只好央求老师为我开放资料库。中午边啃面包,边看‘二十四史’。”

在《正常文章一篇》中他也说:

“到了初中高中,我拼命地读各种书,这点我的同桌和老师都可以证明,到了高中更加病态,彻夜阅读《管锥篇》《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

究竟是每天白天到深夜上课也写书,下课也写书,还是每天上课也看书,下课也看书?

韩仁均还说,韩寒写这部书的时候是“偷偷摸摸”,“对同学、老师、家长有所回避”:

“一部《三重门》,20多万字,也真是难为了一个高一学生。试想,就是认认真真地抄一遍也得多少时间?更何况要构思,要‘偷偷摸摸’地写。”“可在粗心的人,也有心细的地方。比如,他上高中后写长篇小说《三重门》,这期间要经过寝室、教室、家里,还要对同学、老师、家长有所回避,500格稿纸,400多页,竟然没弄丢一页。”

而韩寒在回应质疑时的说法却是:

“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黑夜,课内到课外,周一到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和一帮来例假的女生一起窝在教室里不停的写。”“《三重门》这么(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坐在我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中发白的同学们都知道是什么情况,我几乎是协议也给要好的同学们传看一页的,尤其是我的同桌陆乐,他是从第一页看着我写到最后一页的。”

公公开开,明目张胆地在教室里写的,同学们都知道,还有同桌为证。这又与韩仁均的“偷偷摸摸”说法不符。韩寒作为作者,我们应该更相信他的说法,问题是,此前在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中,亲口对鲁豫说他当时是在无人的时候写作的:

鲁:成功的作家都有一个写作的习惯,你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

韩:没有,??但是我旁边不能有人看,我最烦的就是我在那里写,旁边有人看。

现在怎么又改口说是坐在同学们中间写的,些一页传看一页?给同学们看是当场写的吗,还是事先准备好的?给同学们看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这部书是他写的?

韩寒不仅让人觉得他对《三重门》的写作时间和经过都不明不白,事儿这样说,事儿那样说,而且他对这部书的内容似乎也是很不熟悉。以前已经提到,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的采访时,被问及为什么《三重门》起这个书名,回答说“忘了”。对此他的解释是,他并不是真忘,“我完全是不想搭理一帮笨蛋”,所以假装忘了。但是在其他场合,韩寒也经常用“忘了”来回应对《三重门》的提问,例如:

“昨日,中山大学附中的阶梯教室里挤满了300多名学生。??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对话时间里,不断有学生请他谈谈此前写作《三重门》等成名作品的心得和体会。但韩寒大都以一句‘我忘了’或者‘我不记得了’含糊作答,这引起一位女生对其创作态度是否严肃负责的质疑。对此,韩寒仍然轻松回应:‘我记性不太好,写过的东西就忘了,但我对读者是很负责任的。’”(20xx年11月30日《南方日报》)

这回总不至于把学生们也都当成“笨蛋”了吧?为什么还是大都以一句“我忘了”或者“我不记得了”回答对《三重门》等成名作品的提问?一个作家对自己的成名作品的记性如此之差,这不是很奇怪吗?难怪连在场的中学生都要质疑其创作态度是否严肃负责。其实一个作家再不严肃,再不负责,也不至于对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如此不熟悉。但是,如果作品根本就不是该作家创作,只是照抄一遍而已,那就容易理解了,说“忘了”总比说不知道好。

另,看了《可凡倾听》,又发现了一个矛盾之处。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说的是韩寒告诉他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事,并给他看了参赛作文,最后韩寒自己把作文寄走。而韩寒说的是他不知道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事,是韩仁均帮他把文章寄去的:

曹:那当时你通过什么途径知道《萌芽》杂志在办一个新概念的作文大赛?

韩:其实我不知道,是我父亲在《新民晚报》上看到这个消息,然后帮我把文章寄出去。

而且韩寒还说他补赛时,出题考官往水杯里扔的是一团餐巾纸,又多了一个版本。怎么不统一一下口供啊?

2012.1.26.

更多相关推荐:
《三重门》读后感

三重门读后感三重门之作出自一位十七岁的高中生韩寒之手对于一个十七岁便能领悟出人生和各种尖锐的见解心中不禁佩服起来韩寒用一种少年独有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感情取向来看世间有狂傲的才子韩寒曾引起一时争论也难怪这样一个才...

三重门读后感

三重门读后感三重门这本书在大概十年前我上小学的时候就闻其名那时此书才出版没多久有的人大赞此书反映出了中国目前教育的弊端而有的人则抨击韩寒只是一个无知的叛逆少年接受不了游戏规则就转而去批判他我那时只是一个小学生关...

三重门读后感

三重门读后感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同学手里拿到了这本书其实我是一向不看这种书的这是第一次看这种小说类型的书打眼一看这书的封面上就写着作者的各种荣誉韩寒这个名字我还是有点概念只知道是作家赛车手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在读完正...

三重门读后感

三重门读后感三重门是中国新锐作家韩寒所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书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读三重门有感很早就...

三重门读后感1

三重门读后感1015高怡捷在愉快的心情下读完了韩寒的作品三重门再一次感受到韩寒的幽默这种幽默的力量真的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把我带回到情窦初开的花季雨季说到主人公林雨翔不得不从他的童年说起快乐的童年人似乎都差不多痛...

三重门读后感

三重门读后感篇一三重门gt读后感在愉快的心情下读完了韩寒的作品三重门再一次感受到韩寒的幽默这种幽默的力量真的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把我带回到情窦初开的花季雨季说到主人公林雨翔不得不从他的童年说起快乐的童年人似乎都差...

三重门读后感

读三重门后三重门的确是韩寒笔下较老的一部书了比我的年龄还要稍大一些先不看这本书是不是真由韩寒所写就书论事此书文笔上略带稚气情节也不是特别曲折但就如其后记所言这本小说里的人物活着活着就是生活我被这本小说迷住用了两...

《三重门》读后感

三重门读后感早就听说韩寒的作品言辞犀利惯用独特的方式进行巧妙的讽刺想来应该是很合我的胃口确实读完他的这本书我已无法自拔地深深喜欢上这位颇具争议的作家了三重门是韩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为他的成名作作品写的是小镇中学...

三重门读后感

三重门读后感说起来也着实汗颜在三重门出版这么久后才第一次拜读你我的认知或许以前一样认为韩寒是一个狂人可是在读完后内心酸得想哭韩寒并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坚强他的那份无奈又有谁知三重门的文笔中你几乎看不见孩子的影子若...

三重门读书笔记

三重门读书笔记三重门是韩寒17岁的作品也是韩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文虽出自少年之手但笔法深老道嬉笑怒骂极具讽刺意味该书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

读书报告三重门

大学语文课程读书报告报告题目被放的风筝班级营策1406阅读小组成员阅读书名及作者三重门韩寒20xx年12月1日1被放的风筝因为年轻所以可以张扬因为张扬所以可以放肆因为放肆所以可以年轻题记青春是美好的却也是残酷的...

比较钱钟书与韩寒作品幽默讽刺艺术的异同——以《围城》和《三重门》为例

目录摘要1关键字1一钱钟书和韩寒幽默讽刺语言中比喻使用的精彩绝伦1一钱钟书围城中比喻的运用2二韩寒三重门中比喻的运用3二钱钟书和韩寒幽默讽刺语言中运用英文词语的文字游戏3一钱钟书围城中英文词语的运用4二韩寒三重...

韩寒三重门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