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有话要说

时间:2024.5.2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有话要说

好久之前就有朋友强烈推荐我看这本书,一直没把它当回事。直到有一天,无意间在购书网上看到它,当时就立马买下。收书的那天心情很是兴奋,直到看完第一章(那已是数十天后)感到有点小失望,觉得一点也不好看。小说就是小说,是讲故事的,把一个故事讲得好听就是好小说,故事讲得太深奥不易懂就不是好小说?

但是该小说目的不是讲故事,故事只是一个载体,小说好像由许多“哲理杂文”组成。作者在书中,一章接着一章大发议论,发表哲学高见。正是这些高见影响了小说的流畅性,也加深了故事的思想深度与高度。不过,这些高见倒是合乎我胃口,我只是不喜欢小说写得如此深奥抽象。

有时候,我情愿看一些能消磨时间且有趣不大费脑经的小说,精神之欢喜,好过思辨之无聊。看类似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样的小说,人容易变得神经质,自以为是深沉,看透人生,其实只不过是看了这本怪小说而已。

既然这样,为什么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呢?呵呵,人是虚荣的。看这本书可以显示自己有品位,显示自己阅读兴趣非凡,显示自己的思想达到某种高度。许多时候,阅读是种炫耀。如暴发户炫耀他的钱,读书人炫耀他读过的书。尤其说自己看懂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多么荣耀。

生命,我多么喜欢的词语。写文章时候,我爱使用生命这个词,来显示自己在思考。生命之轻,何其忧伤的的词语。生命轻飘飘如羽毛,被空气托起来,无法控制自己的飞翔方向,难道不让人伤感吗?这让我想起电影《阿甘正传》的开头和结尾,那飘飞的羽毛,是不是暗示生命之轻?生命之轻,竟然无法承受?!哲学意味多么浓啊。

作者是不按传统的模式来写的,什么情节,什么对话啊,不大考虑,小说中处处可见的就是思辨的光芒,对生命的议论,对性的议论,对爱情的议论,对共产主义的议论。作者无疑在书中思考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否就是轻与重的关系?不过看完整本书之后,我强烈感觉到,作者最后鉴定的结果就是生命很轻,性是很轻的,爱情是很轻的,共产主义是很轻的,一切都是荒诞荒谬的,于是人生显得很虚无,这是不是也轻?所以一句话,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有些地方简直写得“莫名其妙”的。比如小说中,写到斯大林儿子之死,并由此讨论粪便和上帝关系、粪便和尊严关系等等、最后得出生命其实空虚,也因此强烈讽刺了斯大林。最后一章,就专门写一条狗的死亡,该章就叫卡列宁的微笑。卡列宁是谁?是托马斯和特雷莎的宠物狗。那么卡列宁的微笑意思就是狗的微笑。这章写得非常好,没有看过哪个作者写一条临死的狗,写得如此出色,把人心写得如此脆弱,也没有人写狗写得如此高深。

读完这本小说,总感觉自己还没有读透。可能作者本身就是在乱发议论,冒充深沉,自以为是哲学家,想说点人生道理却说得一塌糊涂,或者作者根本没有说透什么,所以我看不透。也可能我还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思辨能力去理解作者。

我有理由怀疑作者没有说明白。因为他所写的关于生命之轻的思考,过分依赖于比喻、暗示、意识交流等等。这些描写是很含糊的,留下太多的空白。读者自以为是理解了,其实这些理解只是在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而已,把自己的理解当成作者的思想。也就是说,有人觉得自己理解了,可能从头到尾都是误解。说好听点,就是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

另外的怀疑理由是,是否因为翻译?我们读者没有能力直接阅读原版小说,只能依靠翻译。所谓的翻译犹如别人嘴巴里咀嚼过的米饭,带着口水,喂到我们嘴里,我们吃到的东西,已经不是原来的口感与滋味。隔着这层口水,我们有什么资格评价一本难懂的小说?所以不评说,本文充其量是——读译作后感。

我不敢过分怀疑,因为这本小说实在太有名。我口口声声说不相信权威,其实还是有点相信,因为这不是权威啊,而是权威中的权威,成为经典了。所以我要谦虚地说:好好读书,天天琢磨。不过我想:“得了吧,还琢磨?就是要琢磨,也要过几年再琢磨,在那时,说不定不用琢磨就读透该书,会明白到底是作者太高深还是我太愚笨。”


第二篇:小说与电影_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_音乐结构_读解


20xx年第4期第23卷(总108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AINANNORMALUNIVERSITY

(SocialSciences)No.42010GeneralNo.108

Vo1.23

小说与电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音乐结构?读解

李冰雁

(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摘?要:米兰(昆德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创了一种独特的 音乐结构?,即对复调艺术及音乐节奏的运用。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通过配乐与场面调度成功再现原作 音乐结构?中 轻?与 重?的回旋、 快?与 慢?的变奏。这不仅是对小说精神与小说形式相对忠实的视听解读,也是使电影改编获得成功的关键,更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昆德拉对小说形式进行音乐化探索的意义。在影像时代,小说的形式将不断走向开放与多元。

关键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音乐结构;小说形式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10(2010)-04-0124-04

??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于19xx年初版的长篇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其深邃的哲理、诗意的笔调及音乐式的结构而备受推崇,成为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形式上,昆德拉运用音乐理论革新小说的艺术,开创出一种独特的 音乐结构?。这首先表现为以复调艺术展现 轻?与 重?的回旋;其次,与音乐的变奏相似,小说各章节有速度和节奏的反差,并通过 快?与 慢?的变奏突出主题。

19xx年,美国导演菲力普(考夫曼(PhilipKaufman,1936#)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典型的 复调小

说?搬上银幕(电影一名!布拉格之恋?)后引起极大争议。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媒介,但改编文学名著往往受到 影响的焦虑?而被予以简单化比附,尤其是从文学叙事学角度将小说的 音乐结构?与电影的全知视点叙事

?

模式相比,前者的丰富性显然毋庸置疑。当然,也有不少

研究者意识到小说和电影本身的异质性,从而为电影改

)编受到的 责难?辩护。这不失为一种清醒的批评立场,

然而颇有意味的是,媒介异质性在论证过程中却往往被无意识地忽略。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学者PatrickCattrysse对电影改编

??收稿日期:2010-04-23

??作者简介:李冰雁(1986-),女,广东惠州人,深圳大学文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不少研究者指出, 这部影片(指!布拉格之恋?###引者注)不仅从思想上抹平了原著的深沉度,也从形式上颠覆了昆德拉的?复调%结构,它采用了好莱坞商业电影的经典叙事模式&&把原小说那种开放性、对话性式表述,改写为单线性展开、指向明确的全知叙述。?(金丹元、张大森:! 颠覆?后的另一种读解###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到<布拉格之恋>的思考?,!中国比较文学?20xx年第4期)也有论者从整体上肯定!布拉格之恋?和小说之间的 差距不是特别大?,但是, 如果读小说,你仍会发现它比电影更丰富。因为小说本身的结构不是特别清晰,而改编是一个把它清晰化的过程。?而清晰化的结果就是 老套的浪子回头的故事?。(马原:! 轻?与 重?,质感与暗示###菲力普(考夫曼<布拉格之恋>?,!书城?2007第5期)

)有论者指出, 电影有自身的语法规则,它是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诠释和演绎小说,任何电影在改编小说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结构上的重新整合&&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难以改编的。?(陈和:!<布拉格之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文学?20xx年第15期)也有论者对文学与电影叙事媒介加以区分: 文学与电影具有很强的互文性,它们的共同点是叙事,前者通过文字叙事,后者借助镜头叙事。?从互文性视野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布拉格之恋?作为 两个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来比照?,不失为一种研究视角。(刘爽:!小说与电影的互文叙事###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布拉格之恋>?,!电影评介?20xx年第24期)

?PatrickCattrysse. 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Filmadaptationseenfromadifferentperspective?一文从改编理论入手深入探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从小说到电影改编过程之得失,可谓电影评论界的研究力作,中译文见!世界电影?1999第3期王义国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从不同的视角看电影改编?。本文所用引文为笔者据PatrickCattrysse的原文所译。

的研究,

?

他认为那种声称 昆德拉的小说不可改编?的人萨宾娜(LenaOlin饰)亲热的场景,并配上捷克作曲家利奥什(亚那切克(LeosJanacek,1854#1928)的!童话?第三乐章(FairyTale,果。

影片序幕的幽默和喜剧性氛围正是小说故事伊始的基调。考夫曼在一次访谈中明确说明他的图景意识: 我想以一种喜剧的方式开始,如一些在19xx年前后拍摄的捷克电影。米洛斯(福尔曼(MilosForman)的!金发女郎之恋?(LovesofaBlonde)&&映入我的脑海。那里的氛围刚开始是轻松的,那是布拉格之春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导演有意突出捷克在政治变动之前轻松和谐的氛围,使之与苏联坦克入侵布拉格时混乱、压抑的黑白镜头造成强烈反差,突出强调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此后走向沉重的命运。

与小说的情节发展相似,影片从序幕到闭幕始终展示 轻?与 重?的交织与回旋:托马斯与萨宾娜轻松欢愉的场景、托马斯与特丽莎(JulietteBinoche饰)结合后生活走向沉重的场景,二者相互交替。影片在将近尾声部分参照小说第六部分的复调技巧,运用蒙太奇的剪辑处理打破时空连续性,将两个主题同时展现:在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生活场景中插入萨宾娜的生活画面。在舞会欢快的音乐里,特丽莎和托马斯在小酒馆跳舞,(音乐不断)镜头切换到萨宾娜的生活场面,(乐声暂停)观众从萨宾娜的话语得知托马斯夫妇遇难的消息,(乐声继续)顺着音乐的旋律镜头从萨宾娜的泪眼切换回小酒馆###在弦乐声中特丽莎带着梦幻般的神情向托马斯走来,随后两人陶醉地拥进6号房。

影片的蒙太奇处理与昆德拉在小说第六部分运用复调结构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相似, 人物生活的片段是作为?例子%、作为?需要分析的情况%而插入的,就这样,读者顺带获知弗兰茨、萨宾娜的结局&&这样一省略,就大大减轻了结构。?[3]96-97影片这部分的叙事时间也与小说中的时间换位大致相同:小说第六部!伟大的进军?的事件发生于第七部!卡列宁的微笑?之后。由于时间换位,读者/观众预先得知人物即将死亡的不幸结局,使此在的欢乐充满感伤情调,应和了昆德拉在小说结尾意欲营造的气氛: 幸福充盈着忧虑的空间。?[4]此外,电影配乐的连续使不同时空的画面产生连贯性, 音乐使时间可听,使时间形式和连续可感。?[5]可见,音乐软化了突兀的蒙太奇镜头,使不同画面的意义相互联系, 轻?与 重?得以

?小提琴活泼的律III.Allegro)。

观点缘于论者认为 电影与小说应该毫无二致?,实际上, 通过对电影改编模式所呈现的符号学装置进行开放性研究,改编就被置于一个更大的文本语境中来分析,许多新颖而有趣的视角将受到关注。只有将文学原文本与其它可能性模式一起研究,它的相关重点才能被领会、描述及阐释。?

[1]

动及钢琴戏谑性的曲调,营造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场景效

确实,文学改编成电影实质是符号转换过程,

对其进行研究无疑应首先放弃 文学中心论?,如电影理论家乔治(布鲁斯东(GeorgeBluestone)所言: 电影与小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体系,依靠挖掘各自的独特属性而取得突出效果。?

[2]

电影改编是对文学原著的一种视听解读,也是一次对话过程。本文根据小说与电影不同媒介特性的角度来比较,认为!布拉格之恋?不仅利用影视媒介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还通过配乐与场面调度参照小说的 音乐结构?,和小说一样展现了 轻?与 重?的回旋及 快?与 慢?的变奏,从而营造出独特的美学意蕴。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成电影获得成功的案例,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影像时代小说形式探索的出路。

一? 轻?与 重?的回旋

昆德拉小说的形式原型之一就是 将异质的元素统一在建立于数字七之上的建筑中的复调结构?。

[3]119

复调

结构是一种 小说对位法?的新艺术,在文体上将 哲学、

[3]89

叙述和梦幻联成同一种音乐?。正如他在一次访谈中

对此所阐释, 这一形式的多样性因主题的高度统一而得到平衡:从头到尾只展示了两个主题:A与B。最后三个部分建立在我当时认为非常独创的一种复调基础上:两个不同的、在情感上相矛盾的主题同时展开。?[3]113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其复调实践的代表作,该作品由始至终都展示 轻?与 重?两个极端,并在第六部分(小说共七部分)以复调形式使两个主题同时展开。显然,该部分包含丰富多样的内容,既有作者关于历史与哲学的随感、神学思考,也有对政治事件的描述,以及小说人物弗兰茨和托马斯遇难等情节。小说作者糅合叙事、议论等手法围绕 媚俗?主题与读者展开对话的叙事模式,类似于复调音乐以 多声部?表现同一主旋律的特点。

导演考夫曼在影片中主要以全知视点按时间顺序讲述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故事,但同样围绕 轻?与 重?两个主题展开叙事,并以音乐和画面突出 轻?与 重?的反差。影片以舒缓的叙事节奏开始,序幕即呈现托马斯(DanielDayLewis饰)与一位护士调情,随后与情

?PatrickCattrysse对影片序幕的叙事模式有深入阐释,他认为音乐也是电影叙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指出, 这首欢快的小提琴协奏曲与托马斯的性冒险画面结合在一起,是以音乐的方式来阐释生命之轻。?(PatrickCattrysse.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Filmadaptationseenfromadifferentperspective,LiteratureFilmQuarterly,Vo.l25Issue3,1997.)

)转引自PatrickCattrysse.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Filmadaptationseenfromadifferentperspective,LiteratureFilmQuarterly,Vo.l25Issue3,1997.

同时展现。

二? 快?与 慢?的变奏

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犹如一部大型交响乐,每一部分都可看成一个乐章,有节奏或节拍的变化。如小说作者坦言, 每个章节就好比每个节拍。这些节拍或长或短,或者长度非常不规则。&&我小说中的每一部分都可以标上一种音乐标记:中速,急板,柔板等等。?[3]109-110速度的变化赋予小说以音乐的空间形式,营造出一种流动的特质,从而巧妙突出小说的主题。事实上,昆德拉在构思之初就将小说最后一部分设置为 极轻和柔板(!卡列宁的微笑?:宁静、忧郁的氛围,几乎没有什么事件),而且在它前面必须有一个极强、极快的部分(!伟大的进军?:突兀、玩世不恭的氛围,有许多事件)。?

[3]111

的阐释可以看出,影片的剪辑模仿小说的复调结构,并以音乐和画面应和小说作者精心设计的速度和节奏,与小说一样营造出独特的美学意蕴。这不仅是对小说精神与小说形式相对忠实的视听解读,也是使电影改编获得成功的关键,更从另一侧面印证了昆德拉在影像时代对小说形式进行音乐化探索的意义。

三?影像时代小说形式探索的出路

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1919#)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断言: 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6]无疑,这是一个视听狂欢的时代,影像主导了文化和审美潮流。

影像的诞生使传统文本的地位岌岌可危,如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1911#1980)所说: 电影可用于提取信息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录音带和录像带作为信息库的力量后来终于超过了电影。可是迄今为止,电影仍然是一种主要的信息源头,仍然在这方面与书本进行着较量,它竭力继承和超越书籍的技术。?[7]电影一方面利用声音、画面等技术全方位分担传统文本的叙事职责,另一方面以科技手段对文本进行无限解构和重构,并试图瓦解书籍的力量。昆德拉已经意识到小说的危机: 小说(正如一切文化)越来越落入各种媒介之手。?[3]23然而,他坚信小说存在的理由在于它 发现惟有

[3]6

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

读者不难发现,与第六章繁杂的事件却精炼的

篇幅相比,昆德拉在小说结尾讲述托马斯和特丽莎在小酒馆跳舞的场景用了整整两页的篇幅(据中译本),节奏非常缓慢。

影片从序幕的!童话?乐章开始到钢琴曲!弗里德克的圣母玛利亚?闭幕,配乐的旋律和节奏都紧扣小说的节奏、意蕴和主题。导演在复述舞会的场景时使用的舞曲具有很强的节奏性,热烈而富于动感。如前所述,这部分运用蒙太奇剪辑处理,不同时空的画面产生跳跃,再加上伴奏音乐,营造出一种极快、极强的律动,扣人心弦。

为了应和小说的整体节奏,急板过后是柔板,最后以宁静、诗意的氛围结束,影片在舞会之后增加了一个缓慢的长镜头。镜头在一片苍翠的树林展开,两人在雨中开着车缓缓前行,背景音乐是亚那切克的钢琴小品集!在簇叶丛生的小径上?(OnTheOvergrownPath)第四首!弗里德克的圣母玛利亚?(TheHolyVirginOfFrydek,Grave)。轻柔的旋律,以庄板的速度进行,宁静而肃穆。镜头呈现到汽车前端,特丽莎贴在托马斯耳边高兴地问他在想什么,托马斯微笑地望着远方。随着汽车前行,镜头在林中路伸向飘渺的远方,托马斯富有磁性的声音 我在想我多么幸福?似乎从天堂的路上传来,影片在田园牧歌中缓缓

?音乐与画面缓慢的叙事节奏,使时空仿佛永远落幕。

在近代,小说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叙事。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1915#1980)对此有深入阐释: 写作的扩增是一种近代现象,它迫使作家去进行选择,它使形式成为一种导引,并引发出了一门写作的伦理学。从此以后,在构成文学创作的各种因素上又添加上一个新的深刻因素###形式,形式在自身之上构成了一种附着于思想功能的机制。?[8]这正是昆德拉致力于小说形式探索的深层原因,他由此完善了一种 小说对位法?的复调结构。正如复调艺术使音乐的表现多样化一样,复调结构也使小说的诗性或理性沉思成为可能。 诗性并非在行动之中,而在行动停止之处;在因与果之间的桥梁被打断之处,在思想于一种温柔、闲适的自由漫游之处。?[3]203小说的复调艺术,是昆德拉思考的过程,也是他革新小说文体的创意实践。正如学者李凤亮对昆德拉小说 复调?之肯定: ?复调%,不仅是对昆德拉小说形式原型的一种总结,也不仅是昆德拉对某种理想态小说文本形式的一种设想,它还应被视作昆德拉对小说形式发展一种多层

凝固在宁静幸福的这一刻。正如PatrickCattrysse对这一场景叙事所肯定, 这样的叙事设置使影片不至于结束在过于忧伤的氛围中,而是与电影的主题协调一致,生命之

[1]?轻%与?重%最终保持平衡?。不仅如此,影片尾声营造

的诗意般梦境,揭示出昆德拉构想的使生命之 轻?与 重?平衡之奥秘###牧歌(idylle)。

从电影改编对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音乐结构

?有研究者肯定这一长镜头对电影的主题有深化作用,并通过细致分析后指出, 电影的结尾让观众感受到,两人并非踏上宿命之旅,而是走向一种永恒,而轻与重、灵与肉在两个人的死亡中化合为一。在这一点上,小说与电影真的堪称殊途同归。?(刘爽:!小说与电影的互文叙事###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布拉格之恋>?,!电影评介?20xx年第24期)

面、开放性的实验思路。?[9]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 音乐结构?突破文学文

体、艺术门类的楚河汉界,这不仅将小说的艺术推到艺术

史的另一个高峰,也促使小说的形式不断走向开放与多

元。然而,诚如昆德拉所言: 小说的形式是几乎没有局

参考文献:限的自由,小说在它的历史进程中没有好好利用这一点。它错过了这一自由。它留下了许多尚未探索的形式可能性。?[3]104在影像时代,小说的未来仍在夹缝中生存,小说形式的探索还有许多未完成的可能性。

[1]PatrickCattrysse.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Filmadaptationseenfromadifferentperspective[J]LiteratureFilm

Quarterly.Vo.l25Issue3,1997.

[2]+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高骏千,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235.

[3]+法,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法,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375.

[5]+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28.

[6]+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154.

[7]+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59.

[8]+法,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2.

[9]李凤亮.复调:音乐术语与小说观念###从巴赫金到热奈特再到昆德拉[J],外国文学研究,2003(1).

(责任编辑:毕光明)

FictionandMovie: TheMusicStructure?

of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Interpreted

LIBing?yan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ShenzhenUniversity,Shenzhen518060,China)

Abstract:Inhisnovel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MilanKunderacreatedamodeofmusicalstructure#theuseofpolyphonyandmusicrhythm.Inthemovieadaptedfromthenovelofthesametitle,thechangefrom lightness?to heaviness?andtherhythmbetween speed?and slowness?inthe musi?calstructure?oftheoriginaltextaresuccessfullyrepresentedthroughdubbingandscenemanipulation,whichnotonlydisplaystheaudio?visualfaithfulnesstothespiritandcontentofthenovelbutalsoisthekeytothesuccessofthefilm,thussomewhatverifyingthesignificanceofKundera%sinnovativeattempttomakethenovelformmusica.lIntheageofimages,theformofthenovelwouldcometobemoreopenanddiversi?fied.

Keywords: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musicalstructure;theformofthenovel

更多相关推荐: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舞动人性的双翼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于19xx年所写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

人生中的轻与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人生中的轻与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这可能是我有生以来看过的留给我最多思考的一本书也可以说这本书我真的没怎么看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个轻倒底是什么书中写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生命永远是至为复杂的东西轻与重的转换灵与肉的扭缠生与死的轮回各种各样交叉重合的对立也许就是生命的全貌生伴随着死温馨明媚的白昼和阴郁冷酷的黑夜在晨昏线上交合生命的轻与重灵与肉不可遏制地貌合...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迷途漫漫终有一归国与民浅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那时国家的头面人物像罪犯一样被俄国军队带走了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哪儿人人都为他们的性命担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如酒精醉了大家这是一种如醉如狂的怨恨捷克的城镇上贴满了成千上万的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读后感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很久没有提留着一份欣赏和回味的心情去读一本书抑或看部电影总是在找借口忙碌忙碌着需要或不被需要的事务很是愧疚愧疚是因为后悔吗谈不上后悔吧毕竟不是错失大放光彩熠熠生辉的结果所以也谈不上愧疚呵...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于19xx年所写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米兰昆德出生在捷克这个小国家但是在他看来生长于小国实际上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中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书里的一个情节特雷莎的妈妈...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托马斯特蕾莎卡列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之作起初老师讲的时候就对书名产生了好奇心到底什么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难道能承受生命之重怀着这些疑惑我开始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阅读读...

读书报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读书报告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这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小说描写了二战苏联入侵捷克的那段期间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弗兰茨四个人的离奇生活透过他们的种种经历托马斯与特蕾莎灵魂与肉体的纠结萨宾娜...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始就给了我一个惊喜无限的轮回这正是我最近所在看的上帝与新物理学中所经常提到的虽然两者写作的目的完全不同但是这样的一个假设却是都同样引人入胜引人深思的昆德拉以下都将这样称呼将这样一个假设运用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时光匆匆逝去我不禁感叹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我们总是在迷茫中徘徊在困难中前进在失败中重新站起来或许有的人不够勇敢不够坚强缺乏一颗坚强的心去面对困境面对未知的世界或许米拉昆德拉的这本生命中不能承...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