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时间:2024.5.8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

这一本是我读过最精彩最让人回味的书!他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有着沉甸甸的丰富。一开始看这个小说,惊讶作者居然能对情感细细分析的那么精致,有意识流的成分,但又不都是意识流。就如书名所显示的,这是一本以小说为载体的哲学书,情节性太轻,故事简单,人物稀少,这大概就是一种轻,然而厚厚包裹在情结间的哲学思考却很重,那些思索更因为它根植在简单得生活中而愈发不能承受。这给阅读带来了不少难度,但这也是这本小说百读不厌的原因。

整本小说用大量文字围绕着“轻”与“重”两个字描写。第一次看完感觉作者所想表达的是那些所谓生命中那些轻如鸿毛的感情,却沉重的难以呼吸。人的生命,本身就是无法承受之轻。生命中那些不起眼的小事轻如鸿毛,一件一件堆积起来确是不可承受之轻。特蕾莎无法分离的灵与肉,萨比娜的轻,弗兰茨所执著的革命和伟大进军。对于托马斯来说,轻,代表着没有后顾之忧的轻浮的快乐;重,则代表着与特蕾莎在一起的责任。书中有个特别恶趣味的片段,在“伟大的进军”一章中:“直到19xx年,我们才从《星期天时报》上读到了斯大林的儿子、雅可夫的死因。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国人俘虏,与一群英国军官关在一起,并共用一个厕所。英国军官 不满意斯大林的儿子把厕所并得又臭又乱的恶习,不满意他们的厕所被大便弄得很脏,尽管这是世界上最有权力者的儿子的大便。他们提醒他注意此事,把他惹火了。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他注意,让他把厕所弄干净。他发怒,吵架,动武,最后诉诸集中营的长官,希望长官主持公道。但那位高傲的德国人拒绝谈论大便的问题。斯大林的儿子不能忍受这种耻辱,用最吓人的俄国脏话破口大骂,飞身扑向环绕着集中营的铁丝电网。他扑中了,身体被钉在电网上,再也不会把英国人的厕所弄脏了。”因为苏联侵略作者的祖国而使作者流浪国外背景,这一段不妨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苏联对斯大林的报复。然而斯大林的儿子如此高贵,他的人生是最高贵的戏剧,天使和魔鬼结合在了一起。可是他却因为粪便被英国人责难。高贵和粗俗没有丝毫分别,因为粪便的存在而没有价值了。所以生命成了不能承受的轻,为此,斯大林的儿子选择了死。轻重本身是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不同人感情之轻重更各不相同,一些人看来微不足道或者该被遗弃的情感,则是另一些人难以背负的重担。

托马斯和特蕾莎最终回归农村是这部小说最好的部分,他们抛弃了一切,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日子,托马斯在农村找到了轻与重的平衡点,体会到的反倒是幸福,卡列宁的微笑是一种牧歌精神,这让这部作品的最后与之前作者对世界的批判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看似矛盾的东西反倒体现出了这部作品的伟大。


第二篇:阅读交流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阅读交流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品简介 作者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19xx年,到首都布拉格读大学。19xx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主要作品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小说的艺术》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描述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作品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著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地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这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其中意象繁复,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读书笔记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描述里,生命的两个极端分别被设定为“沉重”和“轻松”。作者在小说第一章里就郑重地抛出一个哲学思考:“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沉重还是轻松?”

作者米兰·昆德拉试图用四个人物的命运来阐释这个问题。

托马斯,一个颇有名气的外科医生,前途无量。但一次失败的婚姻让他春行“性友谊”的原则,即在男女关系上坚持灵与肉的分离。他在与女画家萨宾娜的情人关系中尽情享受着单纯的肉欲所带来的欢乐。直到与特蕾莎由于六次邂逅而再次走进婚姻。但是,他仍然保持着与萨宾娜的“性友谊”关系。在萨宾娜离开之后,他继续沉浸于与其他情人的频繁幽会之中。他是个多情而善良的男人。后来,他在拒绝了警察要他签署声明的要求后失去了从前的生活,与特蕾莎回到乡村,感受到了生活的宁静、惬意和温馨。并最终与特蕾莎在一次车祸中丧生。

特蕾莎,是托马斯的第二任妻子。她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流而来的孩子”,把身体当作物品。她把身体奉献给托马斯,目的是为了和过去的不幸生活一刀两断。在特蕾莎的意识里,爱情是一场完全相互奉献肉体的交易。在情人不绝如缕的托马斯面前,特蕾莎这种只有完全奉献肉体才表示付出了灵魂的这一传统思想正是她多年苦恼的根源。她爱托马斯,托马斯就是她的全部世界。而托马斯最终选择和她一起来到乡村,除了基于自身的善良、正直和当时局势的压力外,更多的,也是源于她对爱情和婚姻的坚持、对托马斯的包容、守望。他们同时离开了这个纷乱痛苦的世界,是托马斯对她所选择的沉重生活的一种行动上的认可。

弗兰茨,一直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但他却并不喜欢。道德的虚伪一直钳制着他的心让他卑微地活在现实里,而理想世界才是他奋斗的目标。他不喜欢现实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直以来束缚他的道德。尼采曾经这样隐喻:“一块美德的匾额悬挂在每个人的上方。”弗兰茨不幸成为这“每个人”中最典型的一位。尊重,是弗兰茨重要的道德之一,这个词对她

来说指向女人。他恪守它又抵抗它。当弗兰茨与萨宾娜相遇之时,弗兰茨被美德所禁锢的内心渴求被迅速引爆。萨宾娜对世界和世俗的摒弃和背叛是弗兰茨黯淡生活中强劲的阳光。他崇拜萨宾娜,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真正的生活。萨宾娜是来自弗兰茨梦想国度的使者,引领他摆脱道德之绳。萨宾娜离开之后,弗兰次仍然深深的爱着她,即使他和一个崇拜自己的学生生活在了一起。萨宾娜在弗兰茨的生活中所闪现的灵光,足以照耀他今后的生活,以致他最终出于从心灵上追随萨宾娜的目的,而走向他“伟大的进军”并付出生命。

还有一个人物。她有很多情人,并一次次地背叛了他们。她背叛的不止这些,还有父母、丈夫、国家、爱情。在一次又一次的背叛中,她执著地奔向生命的另一种极致:轻。她就是萨宾娜。

萨宾娜的一生则是体现了一种不能承受的虚无之轻,这种生命之轻是通过萨宾娜一生追求背叛得以实现的。从小她就对父母和老师的训导充满挑衅,而背叛之后的示知状态又充满着挑战、激情和欢乐。一次次的背叛为她的生活开辟了各种刺激性风险的新路。她先是背叛了父亲,喜欢毕加索和立体派——父亲时常取笑这类艺术——嫁给一个父亲无法接受的二流演员;父母去世之后,她又背叛丈夫和婚姻,否定先前的背叛行为;苏联占领捷克后她背叛国家流亡瑞士日内瓦;然后为了背叛自己的情人弗兰茨而去了法国,甚至辗转到美国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直到年老收到关于托马斯夫妇的死讯时,萨宾娜感到自己已经失去一切,无可背叛,于是生存也变得没有意义。

四个人物的命运呈现了四种选择。轻和重是两个相反的方向。特蕾莎选择了沉重,她通过承受母亲对女人身体无别论的消极、托马斯的不忠甚至因而在镜子面前厌弃自己的身体的痛苦来表达对生活的忠诚。而萨宾的选择却恰恰与她完全相反。她完全将自身置于背叛之中,不断地改变角色抛弃自我,否定生命之重的意义,追求破坏带来的快感。她的一次次背叛自主亦且自如,是轻松的和轻盈的。萨宾娜从未因某一个情人而改变自己否定和背叛的态度,包括托马斯和弗兰茨。即使在和他们玩肉体游戏的时候,她也没有放弃过对自己的把握和对对方的嘲弄。如果说特蕾莎选择了生活的重的一极,那么萨宾娜选择是无疑是另一极——轻。 而托马斯和弗兰茨的选择也是相反的。托马斯从轻松如萨宾娜的生活走到了沉重如特蕾莎并与之一起离开这个世界,是由轻到重的回归;弗兰茨则从沉重如特蕾莎的生活选择了精神上追随萨宾娜,是由重到轻的追求。

昆德拉在小说第一章里还提出了一种困惑: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也许,我们也没有想明白。

小说设置了四个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并试图通过这四种命运来探讨人们对生活轻与重的思考。作者出于对生命和生存的注视,同时也出于对生活沉重与轻松的思索,提出了许多相对性的问题,诸如轻与重、灵与肉、忠诚与背叛、积极与消极等等。这让人想起鲁迅的小说《伤逝》。不同的是,鲁迅用《伤逝》来帮助甚至引导人们选择某一种生活,而昆德拉只是把问题抛出来,让读者自己思考。而这部小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如沉重,如轻松,也只是一种相对的状态,在它们的延长线上,有一个共同的东西上,都是痛苦。然而这不一定就是对生活的否定,也许,惟其痛苦,才更能提醒人们,走在生命短暂而又漫长的旅途中,无论生活提供的选项有多么对立,坚持与放弃永远不能被制定成零和规则,而是交互出现的。适当的坚持和适时的放弃,才不至于让我们在沉重和轻松的选择中走到极端,也才能可能把痛苦减到最小,从而心情享受生命的乐趣。

经典语句分享

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是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唯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爱情一旦公之于众会变得沉重,成为负担。

看一看当一个人抛弃了所有他一直都以为是使命的东西。生命中还能剩些什么。 一切谎言的根源来自私人生活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分界

我寻求的不是快感而是幸福。没有幸福的快感算不上快感

更多相关推荐: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舞动人性的双翼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于19xx年所写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

人生中的轻与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人生中的轻与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这可能是我有生以来看过的留给我最多思考的一本书也可以说这本书我真的没怎么看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个轻倒底是什么书中写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生命永远是至为复杂的东西轻与重的转换灵与肉的扭缠生与死的轮回各种各样交叉重合的对立也许就是生命的全貌生伴随着死温馨明媚的白昼和阴郁冷酷的黑夜在晨昏线上交合生命的轻与重灵与肉不可遏制地貌合...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迷途漫漫终有一归国与民浅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那时国家的头面人物像罪犯一样被俄国军队带走了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哪儿人人都为他们的性命担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如酒精醉了大家这是一种如醉如狂的怨恨捷克的城镇上贴满了成千上万的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读后感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很久没有提留着一份欣赏和回味的心情去读一本书抑或看部电影总是在找借口忙碌忙碌着需要或不被需要的事务很是愧疚愧疚是因为后悔吗谈不上后悔吧毕竟不是错失大放光彩熠熠生辉的结果所以也谈不上愧疚呵...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于19xx年所写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米兰昆德出生在捷克这个小国家但是在他看来生长于小国实际上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中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书里的一个情节特雷莎的妈妈...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托马斯特蕾莎卡列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之作起初老师讲的时候就对书名产生了好奇心到底什么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难道能承受生命之重怀着这些疑惑我开始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阅读读...

读书报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读书报告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这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小说描写了二战苏联入侵捷克的那段期间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弗兰茨四个人的离奇生活透过他们的种种经历托马斯与特蕾莎灵魂与肉体的纠结萨宾娜...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始就给了我一个惊喜无限的轮回这正是我最近所在看的上帝与新物理学中所经常提到的虽然两者写作的目的完全不同但是这样的一个假设却是都同样引人入胜引人深思的昆德拉以下都将这样称呼将这样一个假设运用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时光匆匆逝去我不禁感叹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我们总是在迷茫中徘徊在困难中前进在失败中重新站起来或许有的人不够勇敢不够坚强缺乏一颗坚强的心去面对困境面对未知的世界或许米拉昆德拉的这本生命中不能承...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