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11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时间:2024.3.31

复习目标

1. 掌握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2. 掌握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考点详析

考点一: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高考真题】

一、【20##年高考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仁寿令,豪纵,犯法   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       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 伏:认罪。   D.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成语典故中找到的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11.翻译

 (1)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译文:

 (2)       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译文:

参考译文:

义。”于是停止。

韦凑升任右卫大将军,玄宗对他说:“依照旧制,诸卫大将军与尚书交替任职,近来这一职位不被重视,因此任用卿以重视此官,你不要推辞!”不久调任河南尹,封彭城郡公。正逢洛阳主簿王钧因贿赂判处死罪,下诏说:“两台御史、河南尹放纵属吏侵夺,《春秋》之义重在责罚主帅,应贬任韦凑为曹州剌史,侍御史张洽为通州司马。”很久,升任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防严整,下诏赐予时服慰劳勉励他。患病后,派遗御医登门治疗。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技法指津】

本考点是对文言实虚词的理解(包括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等的综合考查。一般来说,一道翻译题3分左右,译出句子大意得1分,译出一个关键点得1分(这里所说的关键点,往往是一个重要词语特别是活用词语、一个特殊句式或固定结构)。鉴于前面已对文言实虚词作过专项阐述,在此只对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和固定结构作重点分析。

(一)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是指某些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和用法。即把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

词类活用的特点是临时性、语境性,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活用义就消失了。

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土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例如:“遂天下”“大楚兴,陈胜”中,“王”与“天下”相连,“陈胜”与“王”相连,分别构成动宾关系和主谓关系,两个“王”都活用为动词,“称王”的意思。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驴不胜怒,之”,“蹄”后跟代词作宾语,在这里是动词,“用蹄子踢”。

③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寓舍”出现在“所”后做动同,“住宿、寓居”的意思。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樊於期乃曰”中“乃”是副词,作状语,于是方位名词“前”就活用成了动词,“走上前”。

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左右欲相如”“非能也,而绝江河”中“刃”“水”都活用为动词,分别为“杀”“游泳”之意。

⑥名词后面带丁介词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厂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晋函陵,秦汜南”中“军”后省略了介词“于”,“军”活用为动词,“驻扎”的意思。

⑦名词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中间往往省略连词“而”,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于是相如进缶”巾,“前”和“进”之间省略了连词“而”,这里表示前后相连的两个动作,“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2)名词作状语

①普通名词作状语

a.表示比喻。例如:“嫂行匍伏”。b.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c.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叱之,辱其群臣”。

②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a.表示每一。例如:“良庖更刀,割也;族庖更刀,折也”。b.表示渐进。例如:“其后楚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c.表示往昔。例如:“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③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取汉中,西举巴、蜀,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为“使(让)……”。例如:“纵江东父兄怜而我。我何面目见之”中“王”为使动用法,“使我称王”。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即名词含有对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成“以……为……”“把……当作……”“对……感到……”。例如:“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师”为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某种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例如:“择而从之”中“善”意为“好的意见”,“,则至者少”中“险”“远”意为“险峻、距离远的地方”,都成了名词。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例如:“欲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穷”作动词,“看尽”;“贤臣,小人”中“亲”“远”都作动词,意为“亲近”“疏远”。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后跟宾语时,它就可以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使动用法,“使……变绿”。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还可以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翻译为“以……为……”“把……当作……”“对……感到……”。例如:“渔人甚之”中“异”为意动用法,“对……感到奇异”;“孔子登泰山而天下”中“小”为意动用法,“认为……小”。

3.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如果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或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就使动词具有了名词的特点。例如:“去国怀乡,忧”中“谗”“讥”在句中作宾语,作名词,“诬陷、嘲讽的话”;“钩党之遍于天下”中“捕”受“之”限制,作名词,“搜捕活动”。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的有些动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该动词就作使动用法,且有“使宾语……”的意思。例如:“项伯杀人,臣之”中“活”为使动词,“使……活命”。

(二)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要求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重点是宾语前置句)四种。

1.判断句

判断句足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末连用的。例如:“夺项王足下,必沛公”。“四人: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邻之厚,君之薄”“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常见。例如:“当立者公子扶苏。”“此岳阳楼之大观也”“今之僳然在墓者也。”“予购三百盆,病者……”“此亡秦之续”。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其中“是”表示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问的“是”的区别。例如:“如今人方刀俎,我鱼肉,何辞为。”“巨凡人,偏在远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也。(是,代词,这样)”

(4)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予本文人画士……”

(5)自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

判断句形式总结如下:

(1)”主语+谓语+也”。

(2)“主语+者+谓语+也”。

(3)“主语牛者十谓语”。

(4)“主语+渭语”。

(5)“主语+副词十谓语十(也)”。

(6)“主语+为+宾语”。

(7)“主语+是+宾语”。

2.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文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远近……”“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时,学于余。”“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人。”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例如:“而身死国灭,天下笑”“今不速往,恐先”“其印予群从得”“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信而疑,忠而被谤。”“秦城恐不可得,徒欺。”“吾常大方之家。”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风流总雨打风吹去”。被动句形式总结如下:

(1)“及物动词十于+施事者”。

(2)“为+施事者十及物动词”。

(3)“见+及物动词”。

(4)“为+施事者+所+及物动词”。

(5)“被十(施事者)+及物动词”。

3.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常见的省略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和介词后的宾语。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文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省略动词宾语)(《鸿门宴》)“竖子不足与(之)谋!”(省略动词宾语)(《鸿门宴》)

(4)省略介词。文言文中介词“于”“以”也常常省略。例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

4.倒装句

文言文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1)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2)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渭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①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当渭语部分被否定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不余欺”应理解成“不欺余”。

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作渭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浯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装的现象。例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同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③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把宾语提到动词之前。这时“之”“是”便成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其他意义。例如:“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3)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句。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4)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浯。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是后置的状语。例如:①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句中“战”后面省略了的介词“于”,②③句中的 “于”,三句中“于”后所带的内容都是它们前面动词的状语。

(三)固定结构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包括词组)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称之为固定结构或固定句式。掌握这些固定结构,对准确、快速阅渎翻译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常见的固定结构有:

(1)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如: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2)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如: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

——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

(3)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如: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序》)

——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兵,(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如: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

——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

(5)如……何,奈……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①如大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②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西门豹治邺》)

——三老不回来,对他们怎么办?

(6)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如: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  (《师说》)

——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尤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7)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办法”。

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8)不亦……乎,泽为“不也足……吗?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

(9)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①: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

——我总有可以拿来使你活F去的办法。

例②:军中无以为乐。    (《鸿门宴》)

——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取乐的东西。

(10)庸……乎,泽为“哪……呢?

例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1)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2)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如: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手?    (《记王忠肃公翱事》)

——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3)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如: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

——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4)……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如: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5)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个……”;孰若,泽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

(16)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7)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如: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促织》)

——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18)与其……孰若(无宁)……,翻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19)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0)(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

——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1)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例②: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不能拆开理解。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最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要擅自意译。

(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即准确、明白、通顺,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要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具体来说,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将原文翻译出来。所谓“达”,是指泽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无论是翻译文段还是句子,都要求以直译为主,即要求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可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对关键词语不能正确把握,就很难译出文意。在翻译时,要学会如何从句中找出关键词;要做到逐字逐句翻译,而不是对整体大意的翻译;要注意对省略内容和特殊句式的理解;要结合全文大意推知句子和词语的意思。

1.准确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词,孤立地看,一词一义的情形很少。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然而。一个同一旦进入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只能表示一个意思。而这个特定的意思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

例如: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

例句的“急”是什么意思?联系下文,“法宽则失罪”与“法急则人残”是结构相同的一对句子,在这样的句子中,相对应的词语的意思通常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可见“急”与“宽”词义应相反,当理解为“严”。整个句子应译为:治国的关键,在于刑法,刑法过严就会残害百姓,刑法过于宽松,就会让一些罪犯受不到惩治。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语法功能,并且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厂读音。被称为词类活用。常见活用方式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例如:将”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字是翻译该句的关键。“多”指数量大,与“少”或“寡”相对,形容词,在该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为“称赞、赞扬”。

译文: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3.转换古今句式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处理好古今句式之间的转换,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例如: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李将军之谓也?

这道题考查的重点除了“其”和“谓”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考查古今句式的转换能力。本句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宾语前置句,“李将军”是动词“谓”的宾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将其放在动词“谓”的后面。

译文: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4.巧译修辞句

文言文中也使用比喻、比拟、借代、互文等修辞手法,要根据上下文灵活恰当地翻译。

例如: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陛下为官择人,无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

“不惜美锦”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美锦”比喻“国家大事”。

译文:大王您设置官位选择合适人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会使官位虚设。现在您拿国家大事让我来决断,这说明您对我了解得太深刻了。

(五)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如果从操作层面讲,文言文翻译还可用这几个词来概括其方法:

“留”,即保留文中不必译和不能译的词语,如时、地、人、事、官职、书名等专有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一般人都理解,可保留不译(硬要译,反而显得不通顺)。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可以不译。

“换”,即用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替换与现代说法不同、音节不一致的词,例如“吾子淹久于敝邑”(《殽之战》)。“吾子”是敬词,相当于今天的“先生们”;“淹”可用“停留”或“留守”换译;“敝”是谦词,“敝邑”即我们国家。

“补”,即将原句省略的内容适当补出来,使句意完整通畅,例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将“焉”后省略的“而未至”(却没有到达)补进去翻译才连贯。否则文意不通(“足以至焉”,怎么会“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呢?)。词类活用的翻译,要补上相关词语,如“使……”“以……”“用(拿)……”“为……”“像……”等等。

“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而现代汉语里又没有合适的词翻译它们,可以删去。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足语尾助词,翻译时可删去。

“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该句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即“没有欺骗我”。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句中“于弟子”是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原句调整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即“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

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翻译,译出的译文一定要准确保持原意,句子结构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语气畅达,文句形象生动,即符合常说的“信”“达”“雅”的要求。

【迁移训练】

一、(14届河南平顶山、许昌、新乡三市高三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孝惠皇后之族孙。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博学强记,工语言,深婉丽密,如次组绣。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皆为新奇。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诸公贵人多客致之,铸或从或不从,其所不沃见,终不贬也。

 初,娶宗女,隶籍右选,监太原工作,有贵人子同事,骄倨不相下,铸廉得盗工作物,屏侍吏,闭之密室,以杖数曰:“来,若某时盗某物为某用,某时盗某物入于家,然乎?”贵人子惶骇谢“有之”。铸曰:“能从吾治,免白发。”即起自袒其肤,杖之数下,贵人子叩头祈哀,即大笑释去。自是诸挟气力颉颃者,皆侧目不敢仰视。是时,江、淮间有米芾以魁岸奇谲知名,铸以气侠雄爽适相先后,二人每相遇,瞋目扺掌,论辩锋起,终日各不能屈,谈者争传为口实。

元祐中,李清臣执政,奏换通直郎,通判泗州,又倅太平州。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食宫祠禄,退居吴下,稍务引远世故,亦无复轩轾如平日。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无一字误,以是杜门将遂其老。家贫,贷子钱自给,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

铸所为词章,往往传播在人口。建中靖国时,黄庭坚自黔中还,得其“江南梅子”之句,以为似谢玄晖。其所与交,终始厚者,惟信安程俱。铸自裒歌词,名《东山乐府》,俱为序之。尝自言唐谏议大夫知章之后,且推本其初,以庆为姓,居越之湖泽所谓镜湖者,本庆湖也,避汉安帝父清河王讳,改为贺氏,庆湖亦转为镜。当时不知何所据。故铸自号庆湖遗老,有《庆湖遗老集》二十卷。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二 文苑五》)

【注】①子钱:贷给他人取息之钱。犹高利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铸得盗工作物          廉:查访,考查。

B、能从吾治,免白        发:揭露,暴露。

C、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    竟:自始至终。

D、以是门将遂其老        杜:断绝,阻止。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贺铸“气侠雄爽”的一组是  (3分)

  ①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

  ②小不中意,极口祗之无遗辞

  ③自是诸挟气力颉颃者,皆侧目不敢仰视

  ④瞋目扺掌,论辩锋起,终日各不能屈

  ⑤手自校雠,无一字误

  ⑥故铸自号庆湖遗老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贺铸博学强记。贺铸善于作词谱曲,作词语言精深、婉丽、细致、严密,作曲常能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

B、贺铸抑郁不得志。贺铸因喜欢喝酒和意气用事,没有得到理想的官职,后来退隐到吴下,从此打算闭门思过。

C、贺铸交友慎重。在贺铸交往的朋友里面,有一个信安的程俱,跟他维持了终生的友谊,且始终交情深厚、密切。

D、贺铸性格多重。贺铸既是才华出众的文人又是失意的贵族,带一丝侠气又细密深静,其性格有着多侧面的复杂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诸公贵人多客致之,铸或从或不从,其所不欲见,终不贬也。

(2)家贫,贷子钱自给,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

【解析】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3】

【参考译文】

至争辩了一整天,也是谁都无法把对方辩输,文人中争相把他们辩论的情况作为谈话的资料。

元祐年间,李清臣作宰相,上奏更换通直郎,让贺铸通判泗州(今江苏泗洪),又去做太平州的副职。贺铸自始至终因为喜欢喝酒和意气用事而得不到理想的官职,所以郁郁不得志,吃的是宫祠的俸禄,(后来)他退隐到吴下(今江苏苏州),渐渐离开了那个纷扰的社会现实,所以心情倒也平静,不像从前那样起伏不平。家中藏书一万多卷,贺铸校对过的文章,没有一个字出错。他想用闭门读书的办法度过自己的晚年。贺铸家境贫困,经常靠借高利贷维持生活,有亏欠人家的,便拿地契房券等给人家抵押,丝毫不向别人乞讨。

考点二:文言断句

【高考真题】

一、【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20题。(10)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连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20.用斜线“/”给上面文青文中的面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技法指津】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迁移训练】

一、(14届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三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题。

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有勇力,善骑射,好武事,自选带仗左右六十人,皆有胆干;至镇,数于内斋以牛酒犒之。又私作锦袍、绛袄,欲以饷蛮,交易器仗。长史高平刘寅、司马安定席恭穆等连名密启。上敕精检。子响闻台使至不见敕,召寅、恭穆及谘议参军江悆、典签吴修之、魏景渊等诘之,寅等秘而不言;修之曰:“既已降敕,政应方便答塞。”景渊曰:“应先检校。”子响大怒,执寅等八人,于后堂杀之,具以启闻。上欲教江悆,闻皆已死,怒,壬辰,以随王子隆为荆州刺史。

上欲遣淮南太守戴僧静将兵讨子响,僧静面启曰:“巴东王年少,长史执之太急,忿不思难故耳。天子儿过误杀人,有何大罪!官忽遣军西上,人情惶惧,无所不至。僧静不敢奉敕。”上不答而心善之。乃遣卫尉胡谐之、游击将军尹略、中书舍人茹法壳帅斋仗数百人诣江陵,检捕群小,敕之曰:“子响若束手自归,可全其命。”以平南内史张欣泰为谐之副。欣泰谓谐之曰:“今段之行,胜既无名,负成奇耻。彼凶狡相聚,所以为其用者,或利赏逼威,无由自清。若顿军夏口,宣示祸福,可不战而擒也。”谐之不从。

谐之等互江津,筑燕尾洲。子响白服登城,频遣使与相闻,曰:“天下岂有儿反!身不作贼,直是粗疏。今便单舸还阙,受杀人之罪,何筑城见捉邪?”尹略独答曰:“谁将汝反父人共语!”子响唯洒泣;乃杀牛,具酒馔,饷台军,略弃之江流。子响呼茹法亮;法亮疑畏,不肯往。又求见传诏;法亮亦不遣,且执录其使。子响怒,遣所养勇士收集府、州兵二千人,从灵溪西渡;子响自与百馀人操万钧弩,宿江堤上。明日,府、州兵与台军战,子响于堤上发弩射之,台军大败;尹略死,谐之等单艇逃去。

上又遣丹扬尹萧顺之将兵继至,子响即日将白衣左右三十人,乘舴艋沿流赴建康。太子长懋忌子响,顺之之发建康也,太子密谕顺之,使早为之所,勿令得还。子响见顺之,欲自申明;顺之不许,于射堂缢杀之。

    (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七·齐纪三》)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于内斋以牛酒犒之  犒:慰劳    B、长史执之太急  执:拘捕

C、子响闻台使至不见敕  敕:诏令    D、使早为之所    所:居住的地方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子响“有勇力”的一组是(3分)

①执寅等八人,于后堂杀之   ②子响白服登城   ③今便单舸还阙

④具酒馔,饷台军           ⑤于堤上发弩射之 ⑥乘舴艋沿流赴建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荆州刺史萧子响是一个勇猛有力,善长骑马射箭,喜欢军事,处事粗疏的人,最后被萧顺之勒死。

B、荆州刺史萧子响私下制作锦锈长袍、红色棉袄等,意欲自立,后被逼与朝廷军作战,将朝廷军打败。

C、荆州刺史萧子响对谐之等反复申述自己的心迹,但不被接受,双方展开激烈战斗,萧子响亲自指挥作战。

D、荆州刺史萧子响,带领人顺江奔赴建康,欲洗清罪名,但是不为太子所容,被勒死在射堂。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具以启闻。

(2)官忽遣军西上,人情惶惧,无所不至。

(3)法亮亦不遣,且执录其使。

【小题5】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子响临死,启上曰:“臣罪逾山海分甘斧钺敕遣谐之等至竟无宣旨便建旗入津对城南岸筑城守臣累遣书信呼法亮,乞白服相见;法亮终不肯。群小惧怖,遂致攻战,此臣之罪也。”

(选文出处同上。)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以及迁移、推断能力。根据文中“太子长懋忌子响”“ 太子密谕顺之,使早为之所”以及“顺之不许,于射堂缢杀之。”可推断出“所”应为“致死之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小题4】

附文言文阅读及断句翻译

子隆为荆州刺史。

武帝打算派淮南太守戴僧静率兵讨伐萧子响。戴僧静当面报告说:“巴东王年龄小,而长史刘寅等人逼得太急,所以,一时生气,而没有想到后果。天子的儿子由于过失误杀他人,有什么大罪!陛下忽然派大军向西而去,使人们感到恐慌,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因此,我不敢接受圣旨。”武帝没有说什么,但心里很赞赏戴僧静的话。于是,派卫尉胡谐之、游击将军尹略和中书舍人茹法亮率领几百名武装侍卫前往江陵,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古文名句节选

高中古文名句节选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近的成语或名言1居安思危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4战...

高中生必背名篇名句古文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高中文言文名篇名句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名篇名句第一册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

高中古诗文名言名句大全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6青青子衿悠悠...

高中必背文言文名句!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青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

高中古诗文名言名句大全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6青青子衿悠悠...

名句填写(高中文言文5篇)

逍遥游默写1鹏之背怒而飞2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3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置杯焉则胶5天之苍苍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6适百里者适千里者三月聚粮7奚以知其然也8此小年也9有鸟焉其名为...

20xx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炼:题型组合专练14 文言文阅读+古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 Word版含解析]

题型组合专练十四文言文阅读古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本卷限时35分钟题组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送浮屠文畅师序韩愈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问其名则是校其行则非可以与之游乎如有墨名...

湖北高考古诗文名句理解性默写训练整理_20xx全国卷(含答案)

高考古诗文名句理解性默写训练登高1登高中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是2登高中表现诗人白发频添酒杯难举世事艰难而孤苦悲凉的诗句是3登高中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方面描写长天近水刻画猿鸣鸟飞的...

高中古诗文名言名句大全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6青青子衿悠悠...

20xx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保温练5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一)

保温练5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一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小错误不省思就可能铸成大错小腐败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大腐败必须明白的道理防微杜渐网络时代舆论的传播速度之快范...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xx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保温练8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四)

个人图书馆qqshucc保温练8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四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正因为李老师对学生的挚诚与关爱学生才更愿意与她地交谈遇到困难时也主动向她寻求帮助...

高中文言文名句(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