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国的大银幕上煲好一碗心灵鸡汤

时间:2024.4.29

如何在中国的大银幕上煲好一碗心灵鸡汤

如何在中国的大银幕上煲好一碗心灵鸡汤

20xx年01月02日 来源:有戏 作者:哈搭巴

“心灵鸡汤”作为专有名词其实是个舶来品,自19xx年代出版第一本冠以“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标题的英文励志类图书以来,有统计称截至20xx年底,单单是在英语世界就出版了200多本“心灵鸡汤”类书籍。

靠着这些积极向上的书籍,最开始的两位作者(实际说是编者更合适),杰克·坎菲尔德与马克·维克托·汉森都成了富翁。而他俩的正式头衔都是

“motivational speaker”(励志演讲家),说穿了就是到各地巡回演讲,赚赚出场费。

如今中国也有一大帮从百家讲坛之类地方出来的学者,不管主题是国学还是股票,效果等同于相声专场演出,最终目的是要给在座各位带来欢笑与慰藉。 然而,随着这两年“吊丝”文化昌盛,网络上掀起一场大规模的“反心灵鸡汤”运动,心灵鸡汤逐渐趋向贬义,自然这与人们意识到大多数心灵鸡汤类文字、音视频等,徒有其表,却毫无精神内核有关。

那么心灵鸡汤真的就一无是处,全部倾倒进垃圾桶吗?

关键要看你用了什么佐料,配比是否得当,烹调是否得法,上菜时机是否选对。逢年过节恰是端上一碗心灵鸡汤的最好时机。本文就从20xx年元旦档两部“小众电影”《一切都好》与《小门神》说起。

《一切都好》

先来说说《一切都好》煮得是碗什么样的心灵鸡汤。套用一个乳制品广告来形容,这部电影是100%进口奶源,但是在国内分装的。

这部电影翻拍自19xx年意大利经典电影《天伦之旅》(意大利原文为“Stanno Tutti Bene”,字面翻译即“他们都很好”),但故事更像是20xx年翻拍的美国版《天伦之旅》(Everybody's Fine)。

不管是意版、美版还是这次的中国版,讲的都是差不多的故事:一位鳏夫在妻子去世后决定去探望多年未见的孩子们,共聚天伦。但这次旅行让他百感交集,所寄予厚望的孩子们各有各的烦恼并不如意,孩子们试图撒谎以安慰父亲。 无疑,中国版是三碗鸡汤里最清淡的。以我个人认为最浓烈的美版做对比,在20xx年12月4日北美上映的美版里(勉强可归入当年圣诞/新年档),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父亲最终发现:老大,女儿艾米正在和丈夫闹离婚,而艾米自己也有了新男友;老二,儿子罗伯特并非指挥家,只是个鼓手;老三,女儿罗斯早就放弃舞蹈事业,成了单亲母亲,还是个双性恋;至于家中老幺——儿子戴维不是失踪,而是吸毒过量早已死了。

在中国版中,张国立饰演的父亲则最终发现,姚晨饰演的女儿已经和丈夫离婚,目前独自抚育儿子;窦骁饰演的儿子把他与老伴替他在上海买的房子卖了去创业;叶一云饰演的女儿早已放弃舞蹈事业,并有个女朋友;至于陈赫饰演的儿子,则因为雪崩失联了一段时间,并一度只能坐轮椅。

仅就中美两个版本作比较,哪个更符合吉赛贝·托纳多雷老爷子导演的意版原意呢?无论当你听到张国立说“一切都好”还是德尼罗说“Everybody’s fine”,其实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无奈,言下之意是他们都不怎么好,一切都不好呀。那么,如果孩子们真的就挺好的,只是不如老人意,那还是“一切都好”吗?

做好一碗心灵鸡汤的关键就在于,你给出的材料要达到某种张力的极致,并在最后一刻打回来,击中读者或观者的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意版与美版都努力在展示子女们生活中的尴尬,甚至是不能为外人道、也不齿告知长辈的不堪,这样才有了最终老人在了解事实真相后的通达与感人。跳出三版比较,《一切都好》所展示的子女真相,还不如《过年》《喜宴》。

中国版太过云淡风轻。但我并不认为中国版拍得不好,只是相对于美意两版而言,太寡淡了。

因为我万万没想到,张猛导演能够把这个故事讲得如此慢慢悠悠,有一种日本电影的质感。而且显然,他这碗鸡汤是熬煮给广大中国中老年观众的。电影让我想到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里的那些老人家们,他们退休之后,为了子女婚事操碎了心。他们似乎没有自己的人生,年轻时工作是为了子女的幸福,年老后退休生活里依然还是为了子女的幸福。他们需要掌控大局,子女再大,在他们眼里仍是小孩,需要被他们照顾。而显然,他们的子女如今也把家庭作为人生最大的信仰,不能让父母失望,因此当他们无法达到父母的期许时,只能去欺骗,而不是坦诚相告。

所以,这部电影应该能够让许多上了年纪的中国观众产生共鸣。只是不知其中多少人能够走入影院,而最尴尬的是,子女要是知道这样的故事,

如何在中国的大银幕上煲好一碗心灵鸡汤

有多大的勇气带父母去影院,因为电影播放时,不恰恰是代入感的尴尬吗?

如何在中国的大银幕上煲好一碗心灵鸡汤

《小门神》

再简短说下另外一碗新年档鸡汤《小门神》,之前许多人说中国电影缺技术,特效做得全是五毛钱的,但看过本片你会发现,中国更缺会讲故事的人,好的编剧太少了,该片制作上乘,却内容不佳。小女孩、门神两条线到底在讲什么? 可就在《小门神》这碗不知道喂给大人还是小孩的鸡汤中,突然在几秒钟之内成为马云成功学电影版教材,在神仙下岗再就业培训班的讲台之上,那个动画形象分明就是马云,我突然想到了他的名言: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还有今年双十一许多淘宝商家供马云为财神的场景。显然,中国味的心灵鸡汤里,经久不衰的正是以马云为代表的成功学语录。

《小门神》

论20xx年中国电影里最浓的一碗鸡汤不得不说是尔冬升导演的《我是路人甲》,尔导自己就说那些鸡汤对白和情节不是创作出来的,都是真实的,“成功

如何在中国的大银幕上煲好一碗心灵鸡汤


第二篇:当今中国需要心灵鸡汤


什么是心灵鸡汤?

谁需要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能带给我们什么?弊端与好处,也就说诞生或者风靡的原因,那些人需要鸡汤?不好的鸡汤能否称作鸡汤?

当今中国,那么原来如何?当今中国的现状。

快节奏的生活,无处不在的压力,快餐化、碎片化阅读的时代

弊端:很多假冒名人之口,并且多数都披着华丽的外衣,初读之,似有美感,泛滥后,美感全无,更别谈什么精神内核了。些不求论证,不求缜密思维、只求最直接地改变读者对于世界的看法的所谓鸡汤,只能一时刺激人的感官,一次转发、一次阅读,眼前一亮过后,过目即忘。可以麻醉现实

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这也是“心灵鸡汤”风靡不衰的原因。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需动脑就可大快朵颐。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更是需要这种激励味十足的“语言艺术治疗”。

因为名人效应,这些名人的人名常常被信手拈来,再冠之以“某某人语”的励志或情感语录走红一时。柏拉图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柏拉图说:分手后,不可以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不可以做敌人,因为彼此深爱过。”“柏拉图说:我以为蝴蝶飞不过沧海,是因为蝴蝶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十年以后我才发现,不是蝴蝶飞不过去,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这些看似充满文艺范的语录,被有些人奉为圭臬,但稍有鉴赏能力的人,恐怕不会醉心于这类矫情做作的语录。

最早创造“鸡汤文体”的可能是孔老夫子,其《论语》的语录体传承至今,《论语》的智慧世所公认,我们大可将之归为“心灵鸡汤”之列,就像所有的文学经典,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教化一个人的成长。

什么样的人最爱喝“鸡汤”

据我在朋友圈的观察归类,以下几类人往往是心灵鸡汤的忠实用户:

1.非一流学校的大学生。真的不是歧视,这个现象太明显了,空间里李嘉诚的谆谆教诲,基本上出自这些人之手—肯努力但天资一般的人最容易成为成功励志学的俘虏。

2.中青年女性。一般以70后、80后,孩子不是很大的妈妈为主,她们一般生活稳定,节奏比较固定,因此最容易转发人生真谛类的鸡汤。

3.中小学生的QQ空间用户。原因待考。据我所知,折磨大家几十年之久的语文阅读理解和作文所引用的材料往往是心灵鸡汤类,记得初中时被半强迫购买的写作材料宝典几乎全是这玩意。下课了还在QQ空间如饥似渴地喝鸡汤的,要么是学霸,要么可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

“男人干家务不需要太多理由,更不是弥补自己某种短板的形式。他干,只是因为这是他的家,是需要他经营一生的事业。”

没错,这就是所谓的“心灵鸡汤”。来自刚刚去世的“最牛小伙”程浩。在知乎上,程浩写下了大量类似的文字,引起广泛共鸣。

心灵鸡汤的流行,已经颇有些年头了,早的不说,70后、80后、90后,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喝过不少。《读者》、《青年文摘》的小段子摘抄下来,用到作文里,那可是得分的亮点。上世纪80年代,在长期精神生活极度匮乏之后,中国迎来了一个类似“文艺复兴”的时期,大众阅读兴起,群众对一些通俗易懂、温暖人心、能够励志,又不乏哲理智慧的读物求之若渴,于是《读者》应运而生,并长盛不衰,堪称“鸡汤界”的泰山北斗。“鸡汤”流行三十年,至今已有反思之必要。

三十年“鸡汤”史

称文字为“鸡汤”,是指其有“营养”,富有“哲理”、“智慧”,可以滋补心灵,帮你看清人生本质,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热衷于 “心灵鸡汤” 的,往往并不是真心喜欢这些文字的美,而是抱着一种功利的心态去读,学了要拿来用,要在实际生活中见效果的。

读心灵鸡汤要解答人生困惑,而人在青少年时期,初尝大千世界,生活经验又严重不足,生存的意义、死亡、爱情、友谊、性等永恒的难题,摆在未经世事的少年面前,不免茫然失措,躁动不安。所以,人在这个阶段最热衷于心灵鸡汤,最需要“青年导师”。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心智不成熟的时候,也特别需要心灵鸡汤的温暖与鼓励。80年代,陕北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风靡一时,这部作品形式上虽然与后来的鸡汤文字不同,但在当时却发挥了鸡汤的作用。它叙事宏大,试图阐述一个时代的变迁,其高度的理想主义现在看来更是达到了离奇的程度。一个贫苦的陕北农家,长子成为腰缠万贯的老板,次子跳出农门被高官女儿倒追,女儿考入名校欲实现科技兴国梦。这本书正契合了80年代改革伊始、万象更新、勤劳致富、改变命运的乐观主义的时代精神,虽然其文学价值经常被诟病,却不妨碍人们对它的喜爱,因为它更是鸡汤,而不是文学。

80年代末,高亢的理想主义遭受重挫,宏大叙事使人身心俱疲,知识分子走向犬儒,于是“鸡汤诗人”汪国真横空出世,19xx年成为出版界的“汪国真年”。人们厌倦了80年代浓重的胡椒味,愿意听听汪国真的无比清淡又无比正确的“废话”:“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很快,人们又对这白开水般的汪氏鸡汤失去了兴趣,港台出品味道淳厚的鸡汤如席慕容、刘墉等等一拥而入,国内又崛起了受过哲学科班训练的周国平,他们更适合此时文化品位上已不那么粗鄙的大陆青年们。

进入新世纪,大陆鸡汤界已是群雄蜂起,于丹、傅佩荣、李开复、唐骏等等各有山头,国学鸡汤、职场鸡汤、创业鸡汤、风水鸡汤满汉全席。尤其是微博兴起后,140字每条简直就是为鸡汤文字量身定做,打开微博,让人腻歪的鸡汤味道不时飘过。

要心灵鸡汤,不要心灵鸡血

心灵尚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的青少年急欲解答人生困惑,特别需要鸡汤,可是人生的问题毕竟不是读几条现成的“箴言”、“哲理”能解决的。当年龄渐长,生活经验日益丰富,就会发现鸡汤箴言相当空洞无聊。如一网友说的:

“上了大学之后,心灵鸡汤这个词就渐渐变质了。人人、微博上哪儿都是所谓的心灵鸡汤小段子,起初见了还觉得不错,发人深省,可见得多了就开始恶心。更恶心的是,那些段子要么将名人逸事断章取义,要么是烂俗恶搞,要么是些老掉牙的早看过好多遍的故事……于是再也不看所谓的心灵鸡汤了。甚至一看到正能量、励志的帖子,都会觉得有点反感。”

鸡汤的问题,首先在于它为了迎合大众心理,激发人们一时的情感共鸣,往往会犯许多逻辑上的错误,经不起推敲。比如,“一套房子消灭一个巴菲特”这样的段子,就滥用因果联系,把可能性引申为必然性。再比如,“所有的催泪故事,都只能催那些想借机流泪的人的眼泪”,“懂生活的人,会认为手中在握的每一段时光都正值风华”,这是一些充满独断的全称判断。鸡汤文字还擅用排比等修辞句式,有气势有激情,但也仅此而已。总之,鸡汤文字表面振振有词,实则肤浅草率,这显然很难满足那些力图独立思考,探讨真问题的心灵,当他们思想稍有深度,自然就会鄙弃这些煽情、滥情的鸡汤。

其次,鸡汤读者一般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把它当成人生指南,所以这样的文字难免混杂进大量的成功学甚至厚黑学的东西,心灵鸡汤成为心灵鸡血,心灵毒药。

心灵鸡汤往往有一个通行的模式,就是“正面的过程”必然会导向一个“正面的结果”。比如一个典型的例子:“所有的坏东西,都是为了让你认识到何为坏。如果你和它走得够近够深入,还能掌握到如何避开它戒掉它的能力,留下了疤痕却种上了免疫力。人靠无畏的心去认识了解这个世界,又靠过往经验教训去保护自己。所有走过的或不堪或泥泞的一切,你知道都是值得的。”

事实上,“成功”是由先天、后天的多种因素决定的,具有偶然性,成功与努力、真诚、善良这些后天主观因素之间并不具有线性的决定关系,正面的过程并不必然导向一个正面的结果,你付出唐骏那样的努力,并不一定能“复制”他的成功。而且,生活中的挫折(坏东西)也不必然都能转化成好东西,有时候它能毁掉一切,不可挽回。

显然,鸡汤的“哲理”、“智慧”往往并不可靠。沉湎于鸡汤,会使人肤浅,丧失深度,年轻人倒不如扎扎实实地读几本经典著作,吃些“鸡肉”,使自己的思想见识真正强壮起来。

少一些张牙舞爪,多一些温良恭俭

微博时代,鸡汤泛滥,反感鸡汤者也大有人在。有人调侃“鸡汤穷三代,励志毁一生”。还有这样的段子:“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奋斗,而是抉择。当你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如何辨别方向的时候,请停下来,好好想一想,你是什么星座。”这是所谓“反心灵鸡汤”,以相同的笔法来嘲讽经常逻辑跳跃的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难道完全无意义了吗?也并非如此。实际上,鸡汤的流行,既是人在某个年龄阶段的特殊需要,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在文化生活粗鄙化时代的特殊需要,也是任何社会中通俗文化的普遍需要。

在中国,像李燕杰、汪国真时代那样全民如痴如醉喝鸡汤可能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的文化修养已经大大提升了,心智越来越成熟了,但鸡汤文字不会消失。因为大众并不像专业知识分子那样,需要那么多的“独立思想”、“批判精神”。大众需要轻松容易、快餐化、鸡汤化、娱乐化的精神食粮,这是普世性的“刚需”。 民主化、市民社会的发展意味着通俗文化的兴起,鸡汤文化就是通俗文化的重要部分。港台市民文化发达,就向我们贡献了刘墉等鸡汤大师。而像美国这样成熟的现代社会,鸡汤文化之流行,比我们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印刷量超过一亿册的《心灵鸡汤》系列书籍,就是由美国人搞出来的。

所以,对中国老百姓来说,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鸡汤,而在于要什么样的鸡汤。鸡汤有优劣之分,我们要喝味道纯正有营养的鸡汤,而拒绝假冒伪劣有三聚氰胺的鸡汤。像于丹,虽然知识分子不喜欢她,但她的作品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通俗文化做出了贡献,给老百姓提供了必要的精神甜点。她如果更严谨一些,少一些“穿越”、“乱炖”,当然更好。李开复也是如此,青年需要这样的“导师”,至少比唐骏这样的“西大制造”质量更有保证。

再比如刚刚去世的“白龙王”,有人把他归类于王林一样的神棍,但白龙王的素质、修养显然同王林大不一样。白龙王不变魔术,不发功治病,不修豪华府邸,只是通过“预言”为人答疑解惑。在信徒心里,他是个德高望重、值得信赖的和蔼长者。他告诉刘德华“你要懂得谦虚,必定会红很久”,劝告为感情所困的舒淇“顺其自然就好了”,让喜欢飙车的谢霆锋“小心车”,让饮食不注意的黄秋生“小心胃”,更有参拜他的游客吐槽,他跟每个人说的都差不多,来来回回就是“你脾气不好,要改”。

白龙王其实就是个“鸡汤大师”、“普世价值搬运工”。而这些“鸡汤”经他审时度势地端出来,为听者点破,确实指点了迷津,是温暖人心的正能量。这样的“心灵鸡汤”是普世性的需求,所以,白龙王去世了,很快就会有其他“龙王”来代替他的位置。我们要的鸡汤,就是要少一些王林式的张牙舞爪,多一些白龙王式的温良恭俭。

[声音]

程浩熬的鸡汤没啥真能量

穆尔

8月24日下午,我在微博上看到朋友转发《新周刊》对程浩母亲的采访。长微博,3分钟看完,眼眶潮湿。现在回忆,《新周刊》有没有煽情暂且不论,但能肯定的是自我煽情。人类常常习惯性代入,以便顺利进入某种情境,达到迅速将自己感动的目的。回忆起来,眼眶湿润那一瞬间生出的大概无非就是“生命多么脆弱”“孩子多么坚强”“母爱多么伟大”这样浅显表面的感情,眼眶未干,我就去干别的事儿了。

如今,不管发生什么事,一旦拿到微博上放大、发酵,就不再仅仅是“两分法”的问题—是“三分法”“四分法”乃至“无穷尽法”,无穷无尽的事实侧面,纷繁复杂的群众看法。软弱者无所适从,强悍者各取所需,真相却未必越辩越明。

在我看来,程浩自幼患病却坚强乐观,反为无数健康人答疑解惑,煮一锅“鸡汤”。不过,鸡汤就是鸡汤,能量是严重有限。我当然觉得程浩了不起,程浩的母亲了不起。实际上,每个人的生活周边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力量存在:给路边走鬼打一把伞的白领,每天在水管上挂不同礼物的邻居们……只是和程浩事件相比,它们显得没有那么震撼那么“正”罢了。

赞美正能量,无非想抵消负能量带来的消极影响,重建对这个社会的一点信心,一点希望。问题在于,要多少个程浩才能抵消一个无辜砍伤路人的暴徒所带来的戾气?程浩担不起也无需承担这样的责任。试图拿一个程浩来消化那么多的负能量,“蜉蝣撼树”“螳臂当车”“以卵击石”这三个成语都不甚恰当,却也都比较形象。

当然,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程浩不够,两个三个程浩够不够?可问题在于,正负能量不是这样较量的,亲。正与负永远不是一架天平,不然为什么骆驼总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

退一步说,我甚至愚蠢地希望这世上没有程浩才最好:没有一个从小沉疴不起的病人,有一个身体健康偏走寻常路的少年。

我翻看了程浩在知乎上的那些答疑解惑,这男孩很可爱,处处透着俏皮聪明,即便抛开自身的身体状况,他煮的这锅汤,也要比微信微博上盛产的大部分鸡汤好喝些。他回答问题擅长宕开一笔,从迂回角度切入,倒有点类似脑筋急转弯。比如,有人问:如果可能的话,请先分别给智慧和聪明下个定义吧!程浩回答:聪明是解决当前麻烦,智慧是消除未来隐患。但也就到此为止了,我从来不相信一个人喝一碗汤就能让生活出现转折,人生发生变化,更何况是一勺脑筋急转弯味儿的汤。程浩在知乎上的那么多被人点“赞”的回答,只是让我看到在身体残缺的情况下,一个生命所能迸发出的活泼与鲜明。

对程浩母亲来说,程浩是天大的意义;对与程浩有过交流的网友们来说,程浩是部分的意义;对这个社会来说,程浩没有普遍意义。每年都要大张旗鼓、声势浩搞一场“感动中国”评选,多少人坐在电视机前抹泪感叹,赞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尚未沦丧。可一觉醒来,人们不是仍旧祈祷坐的公交车上千万不要有携带炸药的人,不要有藏着砍刀的人吗?

回过头来,这个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正能量?究竟什么样的故事,不仅能够对比出黑暗的黑,更能让黑暗自惭形秽以致无处躲藏?也许,除了正能量,我们还需要一种真能量。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它。虽然未免显得有一点残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不是程浩这种“励志型”故事。

中国人为什么爱喝心灵鸡汤?

:孙乐涛

“一个拥有音乐梦想的人,应该同时拥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即使贫穷,即使落魄,即使是一个衣不遮体的流浪者,他照样可以对着高高在上的国王,竖起中指。梦想是钻石,哪怕破碎也要碎得光芒四射掷地有声。”

“男人干家务不需要太多理由,更不是弥补自己某种短板的形式。他干,只是因为这是他的家,是需要他经营一生的事业。”

没错,这就是所谓的“心灵鸡汤”,来自刚刚去世的“最牛小伙”程浩。在知乎上,程浩写下了大量类似的文字,引起广泛共鸣。

心灵鸡汤的流行,已经颇有些年头了,早的不说,70后、80后、90后,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喝过不少。《读者》、《青年文摘》的小段子摘抄下来,用到作文里,那可是得分的亮点。80年代,在长期精神生活极度匮乏之后,中国迎来了一个类似“文艺复兴”的时期,大众阅读兴起,群众对一些通俗易懂、温暖人心、能够励志,又不乏哲理智慧的读物求之若渴,于是《读者》应运而生,并长盛不衰,屈指算来,已有三十余年。

三十年“鸡汤”史

称文字为“鸡汤”,是指其有“营养”,富有“哲理”、“智慧”,可以滋补心灵,帮你看清人生本质,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热衷于“心灵鸡汤”的,往往并不是真心喜欢这些文字的美,而是抱着一种功利的心态去读,学了要拿来用,要在实际生活中见效果的。

读心灵鸡汤要解答人生困惑,而人在青少年时期,初尝大千世界,生活经验又严重不足,生存的意义、死亡、爱情、友谊、性等等永恒的难题,摆在未经世事的少年面前,不免茫然失措,躁动不安。所以,人在这个阶段最热衷于心灵鸡汤,最需要“青年导师”。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心智不成熟的时候,也特别需要心灵鸡汤的温暖与鼓励。

80年代,陕北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风靡一时,这部作品形式上虽然与后来的鸡汤文字不同,但在当时却发挥了鸡汤的作用。它叙事宏大,试图阐述一个时代的变迁,其高度的理想主义现在看来更是达到了离奇的程度。一个贫苦的陕北农家,长子成为腰缠万贯的老板,次子跳出农门被高官女儿倒追,女儿考入名校欲实现科技兴国梦。这本书正契合了80年代改革伊始、万象更新、勤劳致富、改变命运的乐观主义的时代精神,虽然其文学价值经常被诟病,却不妨碍人们对它的喜爱,因为它更是鸡汤,而不是文学。 80年代末,高亢的理想主义遭受重挫,宏大叙事使人身心俱疲,知识分子走向犬儒,于是“鸡汤诗人”汪国真横空出世,19xx年成为出版界的“汪国真年”。人们厌倦了80年代浓重的胡椒味,愿意听听汪国真的无比清淡又无比正确的“废话”: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很快,人们又对这白开水般的汪氏鸡汤失去了兴趣,港台出品味道淳厚的鸡汤如席慕容、刘墉等等一

拥而入,国内又崛起了受过哲学科班训练的周国平,他们更适合此时文化品位上已不那么粗鄙的大陆青年们。

进入新世纪,大陆鸡汤界已是群雄蜂起,于丹、傅佩荣、李开复、唐骏等等各有山头,国学鸡汤、职场鸡汤、创业鸡汤、风水鸡汤满汉全席。尤其是微博兴起后,140字每条简直就是为鸡汤文字量身定做,打开微博,让人腻歪的鸡汤味道不时飘过。

经不起推敲的“心灵鸡汤”

心灵尚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的青少年急欲解答人生困惑,特别需要鸡汤,可是人生的问题毕竟不是读几条现成的“箴言”、“哲理”能解决的。当年龄渐长,生活经验日益丰富,就会发现鸡汤箴言相当空洞无聊。如一网友说的:

“上了大学之后,心灵鸡汤这个词就渐渐变质了。人人、微博上哪儿都是所谓的心灵鸡汤小段子,起初见了还觉得不错,发人深省,可见得多了就开始恶心。更恶心的是,那些段子要么将名人轶事断章取义,要么是烂俗恶搞,要么是些老掉牙的早看过好多遍的故事……于是再也不看所谓的心灵鸡汤了。甚至一看到正能量、励志的帖子,都会觉得有点反感。”

鸡汤的问题,首先在于它为了迎合大众心理,激发人们一时的情感共鸣,往往会犯许多逻辑上的错误,经不起推敲。比如,“一套房子消灭一个巴菲特”这样的段子,就滥用因果联系,把可能性引申为必然性。再比如,“所有的催泪故事,都只能催那些想借机流泪的人的眼泪”,“懂生活的人,会认为手中在握的每一段时光都正值风华”,这是一些充满独断的全称判断。鸡汤文字还擅用排比等修辞句式,有气势有激情,但也仅此而已。

鸡汤文字表面振振有词,实则肤浅草率,这显然很难满足那些力图独立思考,探讨真问题的心灵,当他们思想稍有深度,自然就会鄙弃这些煽情、滥情的鸡汤。

其次,鸡汤读者一般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把它当成人生指南,所以这样的文字难免混杂进大量的成功学甚至厚黑学的东西,心灵鸡汤成为心灵鸡血,心灵毒药。

心灵鸡汤往往有一个通行的模式,就是“正面的过程”必然会导向一个“正面的结果”。比如一个典型的例子:

“所有的坏东西,都是为了让你认识到何为坏。如果你和它走的够近够深入,还能掌握到如何避开它戒掉它的能力,留下了疤痕却种上了免疫力。人靠无畏的心去认识了解这个世界,又靠过往经验教训去保护自己。所有走过的或不堪或泥泞的一切,你知道都是值得的。”

事实上,“成功”是由先天、后天的多种因素决定的,具有偶然性,成功与努力、真诚、善良这些后天主观因素之间并不具有线性的决定关系,正面的过程并不必然导向一个正面的结果,你付出唐骏那样的努力,并不一定能“复制”他的成功。而且,生活中的挫折(坏东西)也不必然都能转化成好东西,有时候它能毁掉一切,不可挽回。

显然,鸡汤的“哲理”、“智慧”往往并不可靠。沉湎于鸡汤,会使人肤浅,丧失深度,年轻人倒不如扎扎实实地读几本经典著作,吃些“鸡肉”,使自己的思想见识真正强壮起来。

“王林”式的张牙舞爪,还是“白龙王”式的温良恭俭

微博时代,鸡汤泛滥,反感鸡汤者也大有人在。有人调侃“鸡汤穷三代,励志毁一生”。还有这样的段子:“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奋斗,而是抉择。当你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如何辨别方向的时候,请停下来,好好想一想,你是什么星座。”这是所谓“反心灵鸡汤”,以相同的笔法来嘲讽经常逻辑跳跃的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难道完全无意义了吗?也并非如此。实际上,鸡汤的流行,既是人在某个年龄阶段的特殊需要,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在文化生活粗鄙化时代的特殊需要,也是任何社会中通俗文化的普遍需要。

在中国,像李燕杰、汪国真时代那样全民如痴如醉喝鸡汤的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的文化修养已经大大提升了,心智越来越成熟了,但鸡汤文字不会消失。因为大众并不像专业知识分子那样,要那么多的“独立思想”、“批判精神”。大众需要轻松容易、快餐化、鸡汤化、娱乐化的精神食粮,这是普世性的“刚需”。

民主化、市民社会的发展意味着通俗文化的兴起,鸡汤文化就是通俗文化的重要部分。港台市民文化发达,就向我们贡献了刘墉等鸡汤大师。而像美国这样成熟的现代社会,鸡汤文化之流行,比我们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印刷量超过一亿册的《心灵鸡汤》系列书籍,就是由美国人搞出来的。

所以,对中国老百姓来说,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鸡汤,而在于要什么样的鸡汤。鸡汤有优劣之分,我们要喝味道纯正有营养的鸡汤,而拒绝假冒伪劣有三聚的氰胺的鸡汤。

像于丹,虽然知识分子不喜欢她,但她的作品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通俗文化做出了贡献,给老百姓提供了必要的精神甜点。她如果更严谨一些,少一些“穿越”、“乱炖”,当然更好。李开复也是如此,青年需要这样的“导师”,至少比唐骏这样的“西大制造”质量更有保证。

再比如刚刚去世的“白龙王”,有人把他归类于王林一样的神棍,但白龙王的素质、修养显然同王林大不一样。白龙王不变魔术,不发功治病,不修豪华府邸,只是通过“预言”为人答疑解惑。在信徒心里,他是个德高望重、值得信赖的和蔼长者。他告诉刘德华“你要懂得谦虚,必定会红很久”,劝告为感情所困的舒淇“顺其自然就好了”,让喜欢飙车的谢霆锋“小心车”,让饮食不注意的黄秋生“小心胃”,更有参拜他的游客吐槽,他跟每个人说的都差不多,来来回回就是“你脾气不好,要改”。

白龙王其实就是个“鸡汤大师”、“普世价值搬运工”。而这些“鸡汤”经他审时度势地端出来,为听者点破,确实指点了迷津,是温暖人心的正能量。这样的“心灵鸡汤”是普世性的需求,所以,白龙王去世了,很快就会有其他“龙王”来代替他的位置。我们要的鸡汤,就是要少一些王林式的张牙舞爪,多一些白龙王式的温良恭俭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在我心中演讲稿

中国在我心中演讲稿同学们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现在中国的科技发达了我们人人都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但你们知道吗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很被别人瞧不起的国家它没有伟大的科学成就科技也得不到发展然而一些留学知识...

中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

中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各位同学大家好当你们仰望祖国的五星红旗时你的心灵是否随着祖国母亲一起博动呢鲜红的国旗在共和国飘扬了半个世纪半个世纪前我们没有石油半个世纪后石油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半个世纪前我们用牛来拉犁半个...

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大全

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大全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大全篇一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每当看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每当听到响亮的义勇军进行曲我总是热血沸腾心中顿时燃起自豪的火焰我是中国人我是龙的传人看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卧在连绵起伏的...

20xx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

20xx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第1篇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同学们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现在中国的科技发达了我们人人都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但你们知道吗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很被别人瞧不起的国家它没有伟大的科学成就...

20xx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500字

20xx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500字第1篇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同学们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quot祖国在我心中quot现在中国的科技发达了我们人人都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但你们知道吗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很被别人瞧不起的...

祖国,您永远在我心中(演讲稿)

建党90周年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祖国您永远在我心中敬爱的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您永远在我心中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那儿有悠久的历史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有奔腾的长江咆哮的黄河那儿就是中国...

20xx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精选

20xx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精选演讲稿一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站在这里我首先想请问你们一个问题在你们心中什么最伟大我想答案一定是两个字祖国我们在圆明园里认识了祖国的屈辱和悲愤在长城岭上认识了祖国的雄伟和磅礴在大漠...

榜样在我心中演讲稿

榜样在我心中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20xx春22班的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心中的榜样榜样是什么榜样是船让我扬起希望的帆带我驶向胜利的彼岸榜样是灯照亮人生的道路驱走黑暗的彷徨榜样是指南针为...

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12篇

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12篇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12篇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你们好你们一定看见过祖国的锦绣河山吧那滔滔江水滚滚黄河连绵不断的山峰都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祖国的山川雄奇祖国的河水秀逸祖国的...

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对呀正如歌里所说的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国的国旗它那用烈士鲜血染成的红色就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为什么老是有人把祖国比成母亲国为祖国母亲用她那江河的乳汁养育了我...

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3篇

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3篇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3篇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一老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因为这个词曾经有多少人为它抛头颅洒热血因为这个词曾经有多少人为了她同侵略者坚持到底因为这个词曾经有...

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一)

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一时间20xx年09月11日作者匿名来源网络资源滔滔的江水滚滚的黄河连绵不断的山路都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祖国的山川雄奇祖国的河水秀逸祖国的胸怀无比广阔当侵略者的铁碲践踏我们美丽山河的时候每一个有...

中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