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教育

时间:2024.3.31

第一次作业

答:1、学前语言教育的功能:一 是文化功能:文化启蒙 文化传承 文化发展;二是社会功能:1语言教育直接介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2语言教育在未来社会高新科学技术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3语言教育成为新世纪现代社会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三是发展功能: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学前语言及其教育和意义

语言是学前儿童学习概念、发展智力、扩大交往范围、促进社会化发展的基本元素。语言与学前儿童的生活、发展息息相关,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人们需要运用语言进行认知和思考,语言的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学前儿童是语言发展尤其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学前儿童有了语言,便拥有了良好发展的条件。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口头语言的作用就显得越大。学前儿童母语的学习也有助于今后进行外语的学习。因此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素质的发展,为他们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促进人类的文明化进程。

第二次作业

1、您是否赞同在幼儿园中开展拼音、识字和写字等教学活动?为什么?

答: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主张幼儿园应有识字教育。并提出了四条理由:一、读法和语言差不多,只是加了视觉作用。二、读法与图画、手工都属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手段。字可当图画看,写字也可当作涂鸦看。因此,图画、手工、读法都是表达,都可以做的。三、读法是游戏的一种,教读字的方法,就是游戏,是一种活动的游戏。四、读法不是符号的熟记,不是要幼儿强记死背,而是适应儿童需要而教,因此也就不会也不应该那么枯燥难学。可以采取配对子、读儿歌、竞赛、讲故事等方法来灵活进行,随机施教。如果说问我要不要在幼儿园开展拼音等教学活动,我的个人观点是比较赞同,只是教育方法和度必须要与小学教育区别开来。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如何去培养幼儿的情趣,学习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及家长对幼儿的要求要有度,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掌握基础,要让幼儿在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最主要的目的。尤其是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完成他们人生中重要的社会角色转变。

2、为了有效的幼小衔接,您认为在幼儿园阶段应为幼儿书面语言学习做好哪些具体准备? 答: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些我们幼儿园的做法。首先,因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无法将拼音、识字作为一门课程教授给孩子,所以我们选择将拼音、识字教育与环境创设结合起来,在环境中激发幼儿对拼音、汉字的兴趣。创设环境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生活性原则:大班幼儿符号学习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将拼音、汉字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能培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我们在床头贴上孩子的名字,这样做不仅帮助幼儿认识了自己的名字,同伴的名字,还让幼儿自然习得了许多汉字。我们还在盥洗室的洗手流程图下贴上了儿歌,孩子在洗手的过程中,可以看着图,边念儿歌,边认识儿歌中的汉字。另外,我们还在教室的钢琴、玩具柜、门、窗等处贴上了相应的文字,这样可以帮助幼儿认识更多生活中的文字。 (二)趣味性原则:孩子的世界是充满童趣的

世界,在创设环境时,我们要始终遵循趣味性的原则。除了在教室创设小超市、小医院、图书馆等活动区,我们还在各楼层创设了有趣的"故事廊”,孩子们在走楼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漂亮的图片,还能在看图说话的过程中学汉字。 (三)动态性原则:我们的环境必须是一个动态的环境,一成不变的环境会让幼儿产生视觉疲劳。根据不同的主题创设不同的语言学习环境能够帮助幼儿认识更多生活中的文字。 除了将拼音、识字教育与环境相结合,我园还从说、识、写三方面入手,以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幼儿对拼音、识字的学习兴趣为目标,创设了一系列有趣的学习活动。听:放vcd光盘 ,创造环境说:在区角游戏中增加看图说话的学习活动,通过提供图片,在画面、文字的提示下,发挥幼儿的想象,讲述故事内容。 写:在区角活动中开设"你问我答”的学习活动。幼儿通过合适的方式表征,让别人看懂自己的提问与回答,这样培养了幼儿用拼音、汉字表意的能力,也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性意识

第三次作业

1、 请为幼儿园大班设计该诗歌的教育目标。

答:(1)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抒发对家的热爱情感。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请根据上述设计的教育目标,设计一个完整的教案。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抒发对家的热爱情感。活动准备:师示范朗诵的配乐曲、家的场景布置、鸽子头饰师幼人手一份。指导要点: 1、幼儿戴上头饰,听配乐曲跟随教师学鸽子飞入场地。 2、幼儿围着圆心坐下,师提问:(1)刚才我们学鸽子怎么飞?引导幼儿说出绕圈飞。 (2)绕着哪飞,让幼儿理解家这个圆心。 3、幼儿听配乐再次做动作,熟悉诗歌内容。 4、再次提问:为什么"家是它的圆心”,与幼儿讨论鸽子是如何热爱自己的家,延伸我们要如何爱自己的家。

5、幼儿在配乐曲中,边读诗歌内容边做相应动作。 6、结束:鸽子飞累了,要回家里了

第四次作业

幼儿园阶段教写字是反科学的。错误

幼儿园语言教育评价是对幼儿教育活动是否满足多方需要的价值判断活动。正确 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对象是3-6岁的幼儿。错误

倾听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目标。正确

绘本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可有可无的材料。错误

语言和言语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错误

学前儿童语言获得是其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正确

看图讲述和早期阅读是一回事。错误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和教育水平。正确

幼儿园谈话活动就是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错误

第五次作业

1.语言是由人们约定俗成、由语音、词汇、语法等材料所构成的一套符号系统。

言语则是个体使用语言的过程及其结果。两者相辅相成。个体言语活动的出现以语言为前提,语言则经由个人使用而成为有价值的交流工具。

2.语言学习是指个体获得语言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的过程及其结果。

语言教育则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以影响个体语言学习的社会活动。

两者相辅相成,教学相长。

第六次作业

幼儿园阶段是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时期。正确

幼儿园语言教育途径包括正式的集中语言教育活动和非正式的渗透式语言教育活动两种。 正确

由于幼儿期是个体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和关键期,所以给幼儿的外语语音刺激越多越好。错误

面语言教育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最主要的任务。错误

幼儿已有言语发展经验和水平是制定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正确

叙事理论强调幼儿语言学习和教育的故事性、情境性。正确

幼儿园语言教育是个体习得母语的关键因素。错误

中美两国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定位存在实质性的差异。正确

差异语言教育理论揭示出个体习得语言及其语言教育必须充分考虑相应的文化背景和条件。正确

语言交际能力不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目标。错误


第二篇:学前儿童教育语言教育活动设计


第一篇 学前儿童教育语言教育活动设计

第一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概述

本章将帮助你:

1、理解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心理的其他方面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掌握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意义,帮助同学们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具体的语言教育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2、通过对完整语言教育观、整合教育观和活动教育观的介绍,帮助大家理解和掌握这些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依据,树立正确的幼儿语言教育观,并逐渐学会将这些观念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

3、初步掌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终期目标、年龄阶段的目标、以及具体教育活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并且用它指导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整个活动过程。 核心概念: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语言教育观;终期目标;年龄阶段的目标;语言教育活动目标

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语言教育

一、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就个体而言,语言是思维必不可少的工具,是认知能力的一种,也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儿童社会化、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语言发展水平。学前儿童处在前运算阶段,幼儿只能掌握情境性很强的语言,而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时,才有可能掌握连贯性语言。抽象的词和语法的掌握有赖于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心理表征符号,语言一旦被个体所理解和掌握,就能够对认知的发展起推动和加速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认知的速度、广度和强度,使认知过程具有极大的主动性和普遍性。没有语言这种工具,个体的认知始终会停留在个人心理层面。

1、加深和巩固学前儿童初步形成的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以词为标志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受概括水平的限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前 - 104 -

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动作性和具体形象性,他们的思维主要依赖自身的动作、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来进行,并不主要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在概念的形成、同化、巩固以及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语言的发展对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助词来命名,就是用词表示事物的名称、形态、习性等。有了这些词的命名,学前儿童对有关事物及其属性的感知才能从具体的形象趋向概括,形成和巩固其概念。例举:“猫”、“汽车”。(2)借助语言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就是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发现认识对象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婴幼儿经验贫乏,直觉的精确性差,在认识类似事物时,常常发生混淆。例举:“鸡”和“鸭” 、“鸭”和“鹅”的外形特征。(3)借助语言获得新的概念。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使幼儿不仅可以直接认识事物,而且还能够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使幼儿的认识范围扩展了。例如:在语言的作用下,幼儿晚期开始理解“动物”“植物”“家具”等类概念,将“猫、狗、鸡、鸭、老虎、熊、牛”等归为动物,开始对“勇敢”“喜欢”“分享”“讨厌”等抽象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2、指导并参与认知加工过程。在学前儿童从直接的动作思维向概括思维发展的过程中,语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语言在学前儿童进行直观动作、表象思维的过程中起到了指导的作用,使感知和表象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另一方面,语言直接参与学前儿童有意注意、有意记忆以及初步的分析、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过程。学前儿童的认识对象不只涉及当前直接感知的事物,而且涉及一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使他们可以脱离现实而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

(1)言语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学前儿童认知范围。(2)言语的概括和调节作用使幼儿认知加工逐步具有随意性和自觉性。(3)语言的指代意义和中介作用促进了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3、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语言的发展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和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1)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直接导致某些自造概念的出现。例如:幼儿园请一位姓方的专业老师来指导幼儿活动,小班幼儿会自发地将这位年龄较大的老师称为“外婆老师”,“方老师”的称谓对这个班的幼儿来说是不熟悉的和难以记忆的,相比而言,老师与外婆相近的形象却是幼儿熟悉的,于是“外婆老师”就应运而生了。这是幼儿期语言引发创造的比较普遍的现象。(2)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使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成为可能。幼儿经常会根据学到的句子、故事、诗歌的结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发地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诗歌仿编和故事表演等,这些都是语言和创造性思维结合的结果。

(二)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个性发展

个性通常指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动机、兴趣、意志、理想等。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人的外显行为 - 105 -

和内隐行为,因此个性是心理及行为的动力来源。

1、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状态出现于2岁左右。其进一步发展与幼儿有关自我词汇的掌握密切相关。2、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使其得到巨大的个人乐趣和满足,从而导致其个人或社会的良好调节,对其性格形成和发展带来积极影响。语言的发展,使幼儿有可能与成人直接进行语言交往,通过自己观察周围其他人对事物的态度、行为方式和成人强化方式,直接或间接学习为人处事的方式,获得有关“什么是礼貌的行为、什么叫诚实”等经验。

(三)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社会性发展

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他们大都不甘寂寞,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而且游戏的关系由比较疏松的撮合到比较协调的、有规则约束的结合,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条件有社会环境系统、生物因素和心理工具,其中,心理工具指儿童的符号系统,主要是语言。语言的发展帮助儿童逐步发展对外部世界、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认识,使儿童社会性发展得以正常进行。语言发展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社会交往能力。随着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改善。有了语言之后,个人的内心活动就可以彼此交流了,思维的发展促使他能够把这种思维告诉别人了。首先,学前儿童可以使用语言讲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让成人或同伴及时了解自己或引起他人的注意;能用语言清楚表达自己情感的幼儿通常能够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喜欢,使其情感获得极大的满足。其次,使用语言调节学前儿童的行为,掌握自我评价的标准。例如:在与他人交际中,幼儿逐渐学会使用语言而不是身体动作的侵犯,学会通过语言协商而不是发脾气或其他粗暴行为,来解决与他人之间的争端或冲突。

2、促进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学前儿童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也是在学前儿童掌握言语以后才逐步产生的,而且多少包含了一些意志行动的成分在内。语言获得初期,随着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良好的行为获得成人“好”“乖”的评价,能在成人要求的前提下作出一些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随着语言和认知的进一步发展,3岁后幼儿的道德感开始形成,他们逐渐通过交往和模仿学习,逐渐掌握了一些行为规范和各种道德标准,还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满意或不满的情感,各种道德习惯也逐渐养成。

二、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过程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儿童对语言的获得包括对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理解和表达,语言还是一种交际工具,儿童语言获得还应包括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获得。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对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的综合习得。心理学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儿童语言获得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阶段性。将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分为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一)前语言发展

有学者认为,儿童的前语言阶段,是一个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语音核心敏感期。围绕着语音,儿童发展了三方面的能力,即前语言感知能力、前语言发音能力和前语言交际能力。 - 106 -

1、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前语言阶段感知语音的能力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基础。正常儿童在这段时间内不仅能够听到声音,而且还以某种能帮助自己语言学习的方式去感知语言。正常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把语音和其他声音区分开来,并能对其作出不同的反应。我国的一些学者将前语言发展从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的准备两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概括,认为儿童的前语言发展从语言理解准备的角度看,可以分为语音知觉(0~8、9个月)和音位知觉或词语理解(8、9个月~1岁左右)两个阶段。

最近几年的一些研究,将出生后大约一年半的时间内儿童逐渐发展起来的前语言感知能力分成三种水平层次:辨音——辨调——辨义。

(1)辨音水平(0~4个月)。正常的婴儿首先运用他们的听觉器官去捕捉周围的各种信息,并且迅速地学会如何捕捉话语声音的方法。周兢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出生到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儿童基本上掌握了如何“听”单一语音的本领。换言之,他们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感知、辨别单一语音的能力。

(2)辨调水平(4~10个月)。语调是表示情绪状态的一种基本手段。进入辨调阶段后.儿童的前语言感知水平向前跨了一大步。他们开始注意一句或一段话的语调,从整块语音的不同音高、音长变化中体会所感知的话语声音的社会性意义,并且能够给予相应的具有社会性交往作用的反馈。研究发现,这个时期的汉语婴儿对父母或其他成人说话时表现情感态度的语调十分注意,能从不同语调的话语中判断出交往对象的态度。

(3)辨义水平(10~18个月)。10个月之后的婴儿开始进入对语音的辨义阶段,他们越来越多地在感知人们说话时将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联系起来,从而分辨出一定语音的语义内容。实际上,这时的汉语儿童开始学习通过对汉语声、韵、调整合一体的感知来接受语言。这种能够从人们说话中感知、分辨语义的能力,在之后的几个月中迅速发展,婴儿很快便积累起大量的理解性语言。

2、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除了大量地获得感知语言的经验之外,在出生之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儿童语言学习的另一种主要现象是前语言发音。尝试掌握语音的发音能力,是他们为正式使用语言与人交往所做的另一番准备。前语言发音指儿童正式说话之前的各种语音发声,类似于说话之前的语音操练。儿童自第一声啼哭到咿咿呀呀作好说话的准备,经过了大量的发音练习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单音发声、音节发声和前词语发声。

(1)单音发声阶段(0~4个月)。婴儿的发音是从反射性发声开始的,哭叫是婴儿第一个月主要的发音。在这个月内,婴儿学会了调节哭叫声的音长、音量和音高,能用几类不同的哭叫声,表示饥饿、疼痛、无聊等意思,用以表达要人抱或要吃奶等不同需求。这些哭声一般只有父母才能理解。两个月时,婴儿出现了喁喁作声的情况,在早晨睡醒之后,吃饱了舒服地躺着时,会发出愉快的自言自语的声音。一般而言,此时汉语儿童的发音大多为简单的元音,类似于汉语单韵母,但也有少量的复韵母。

(2)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大约从4个月起,婴儿发音出现明显的变化。一方面 - 107 -

婴儿发音有了一定的指向性,较多的是对成人的社会性刺激作出反应,另一方面发音内容与以前不同,出现了许多辅音和元音的组合。汉语儿童在这段时间内的发音以辅音和元音相结合的音节为主,并且有一个从单音节发声过渡到重叠多音节发声的过程。

(3)前词语发声阶段(10~18个月)。经过音节发声阶段之后,儿童咿呀学语的发音进入一个更为复杂的时期。此时,汉语儿童能够发出一连串变化不同的辅音加元音的音节,仿佛一句汉语包含了若干声韵母组成的音节。这段时间汉语儿童的发音才真正具有了汉语的“味道”。儿童语言发展因其语言类型所造成的特殊性,在这个阶段有了明显的反映,而这一点与他们每日所感知接受的语言有着必然的联系。

有关英语儿童发音的研究发现,这一阶段的婴儿不仅能发出英语的语音,而且还能发出一些非英语的语音,并出现了语调、节奏、重音和音量的变化,用以表达明确的意义。

3、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获得语言之前,儿童是否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有关儿童语言的研究对此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指出婴儿期存在着一些交际的倾向和表现,这种表现可以称为前语言交际。前语言交际是儿童获得语言之前,用语音及伴随的表情或动作去代替语言进行交往的现象。这种特定的交际能力与儿童的语言感知和发音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在前语言时期亦可划分成三个阶段。

(1)产生交际倾向(0~4个月)。周兢在研究中发现,汉语婴儿的前语言交际在出生后不久便开始了。一周至一个月期间的婴儿,已经能够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他们的需要,吸引成人的注意。婴儿最先用哭声唤来成人去帮他们解决问题,这种成功的经验促使婴儿调整自己的哭声,更好地吸引成人的注意。婴儿正是在这样的企图下逐渐发展起交际的兴趣,产生交际的倾向。

(2)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在产生交际倾向之后,婴儿的前语言交际进入一个似乎在学习基本交际“规则”的阶段。大约四个月左右的婴儿,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开始出现这样的变化:对成人的话语逗弄给予语音应答,仿佛开始进行说话交谈;在用语音与成人“对话”时,婴儿出现与成人轮流“说”的倾向,即成人说一句,婴儿发几个音,待成人再说一句后,婴儿再发几个音;当成人和婴儿一段轮流“对话”结束后,婴儿会用发一个或几个音来主动地引起另一段“对话”,从而使这种交流延续下去。

(3)扩展交际功能(10~18个月)。从交际的倾向来看.这个时期的婴儿有坚持表达个人意愿的情况,当他用某种声音表示自己的需要未得到成人理解时,婴儿会重复这种行为直至成人弄明白。这个时期的婴儿还会逐步用语音、语调和动作表情等,来达到交际的各种目的。他们的前语言交际行为不仅具备四种功能,即指令、要求、情感表达和评论情景,基本上获得了语言交际的各种功能.而且还具有表达陈述、否定、疑问、感叹、祈使等句式意义的功能。婴儿在前语言交际能力发展过程中,比较好地理解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因而借助前语言发音和体态行为与人交往。

(二)语言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从一岁半开始,儿童正式进入语言发展期。处于语言发展期的 - 108 -

儿童其语言发展可以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1、语言形式的获得。语言形式是指语言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儿童对语言形式的获得包括对语音和语法的获得。语音是指语言的声音,和杂乱的声音不同之处在于它有实际意义,而杂乱的声音毫无实际意义。所以,语音的发展,严格地说,是从牙牙学语阶段之后开始的。从1~1.5岁时起,儿童开始学习发成人词的音,但常会出错,错误的类型受儿童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的影响而表现不尽一致。

(1)语音的发展。1~1.5岁的儿童开始发出第一个类似成人说话时用词的音,到6岁时,儿童已经能够辨别绝大部分母语中的发音,也基本上能够发准母语的绝大部分语音。但是,对于母语中相似的音常常会出错。2~6岁儿童的语音发展可以从语音的辨别、发音能力的发展和语音意识的产生三个方面来分析。

(2)语法的获得。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则,儿童要掌握母语,进行言语交际,必须首先掌握母语的语法体系。语法的获得是指儿童对母语中语句结构的获得,包括理解和产生不同结构的语句。对儿童的句子产生的评定和分析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其一是考察儿童说出句子的长度,即句子中所包含的最基本意义单位的数量;其二是考察儿童说出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句子长度虽然是一种通用的评定儿童期语言发展的指标,但仅是一种次要的指标,因为它只能表明句子中所含字、词在数量上的发展,无法表明句子在质上的变化,不能反映句子的结构性质和复杂程度。

学前儿童句法结构获得大致呈如下规律:

第一,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儿童早期的言语功能由表达情感、表达意动和指物三者紧密结合到逐步分化,语词的词性由不分化到逐渐分化,句子结构由主谓不分的不完整句发展到结构层次分明的完整句。第二,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逐步严谨。儿童最初的句子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不完整,常常漏掉或缺少一些句子成分。随年龄的增长,句子结构逐渐复杂而且严密,意义也较明确易理解。第三,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儿童最初说出的语句只有一些核心词,因此显得陈述内容单调、形式呆板,只能是千篇一律的、由几个词组成的句子。稍后能加上一些修饰词,最后达到修饰词的灵活运用,表现的内容也逐渐丰富。

2、语言内容即语义的获得。儿童语义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词、句子和语段三个语言结构层次在理解上的发展和获得。儿童语义的获得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根据当前的语境和已有的经验猜测语词的意思,最初的猜测通常是不全面或不正确的。第二,对语义的理解经历理解词或句子所表达的基本语义关系、理解语言的实用意义和理解句子的各个语词的含义等几个阶段。儿童获得词义要比获得语音、句法更加复杂,可以说,对词义的获得贯穿人的一生。儿童最早获得的是专用名词,然后逐渐获得普通名词、相对词等。

3、语用技能的获得。语用技能的发展是幼儿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语用能力是指 - 109 -

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目的和语言情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幼儿的语用能力是言语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为了能够与同伴和成人进行顺利的交际,幼儿需要掌握一定的语用知识和技能。学前儿童的语用技能可以从语言操作能力、对交际外在环境的感知能力和心理预备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1)语言操作能力。语言操作能力指的是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的实际需要,灵活而有效地调出已有的语言以及与其有关的非语言知识,并恰当地用于交际过程的能力。对语言及其辅助系统的操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言语交际的效果。语言操作能力包括说话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话人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根据交流的需要对语言各要素进行适当组合的能力、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有意义的声音的能力和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恰当结合的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包括辨别有意义声音和无意义声音的能力,通过耳朵和眼睛的协同作用感受言语及非言语的能力,以及理解听到和看到的言语和非言语的意义的能力。

(2)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感知言语交际的外在环境的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本身特征的敏感性、对实际交际情景变化的敏感性和对交际对象反馈的敏感性等。对交际对象本身特征的敏感是指说话人能够对不同的交际对象采用不同的、易在交际双方之间产生共鸣的语言的形式。

对实际交际情景变化的敏感指的是,当交际情景发生变化(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及内容发生变化或增加了新的交际伙伴等)时,说话人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语言的表达方式、内容或者听话人根据情景的变化理解变化了的语言形式的能力。

对交际对象反馈的敏感则指说话人可根据交际对象发出的是否已经接受到信息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也指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话的理解情况的自我感知能力和及时反馈的能力。

(3)心理预备能力。言语交际行为的顺利完成还有赖于交际的双方对言语交际的心理预备能力的提高。这类心理预备能力包括交际双方调节自己的情感、兴趣、动机并使之指向言语交际行为的能力,对同一话题的保持、拓宽能力和对有关交际内容知识的组织能力等。学前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相对较多,社会性语言有待发展,其社会性语言的产生和理解情境性较强,他们很容易受外部客观情景的改变而极易转变谈话的主题。

(三)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

在过去若干年的语言教育观念中,学龄前儿童以发展口头语言为主,人们认为在儿童尚未接受正式的读写教育之前,是完全没有读写的发展可言的。然而,最近十几年有关学前儿童读写发展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在早期获得口头语言的同时,便萌生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通过观察、体验有关书面语言的读写经验,从而逐步尝试探索周围环境中的书面语言。

1.早期识字行为的发展。儿童早期识字行为的发展,作为阅读能力发展的一个部分,与他们的口头语言发展密切相关,但不能与早期阅读等同而言,有不少家长和教师对此有些误解。已有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儿童识字行为发展,可以分为萌发阶段、初期阶段、流畅 - 110 -

阶段。

2.早期图书阅读行为的发展。许多人认为早期阅读主要是识字,但是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在学前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发展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图书阅读行为。例如:能看懂或识别一些路标和生活中公共场所的一些标记。图书是学前儿童阅读发展的重要媒介,有关的研究表明,阅读能力强的儿童常来自语言丰富的环境,早期的图书阅读能够带领幼儿超越他们原有的语言形态。

苏日比(1985)研究幼儿萌发的图书阅读行为,发现两三岁儿童的口语阅读图书的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注意图画,但未形成故事。(2)注意图画并形成口语故事。(3)注意图画、阅读和讲故事。(4)注意图画,但开始形成书面的故事内容。(5)注意文字:这个阶段依次出现四种情况,先是只关注文字而忽略故事;接着是部分阅读,重点关注自己认识的字;继而以不平衡的策略读书,在读书时过度省略不认识的字,或者凭预测替代某个不认识的字;最后过渡到独立阅读文字。

3.早期书写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学习书写的方式与学习识字和阅读图书相似,都要通过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他们先觉得好玩而在纸上涂涂画画,慢慢地了解了写字的各种形式,开始试着写出类似字的东西。只有知道了写字用途之后,学前儿童才能够真正学习写出跟成人一样的字来。即儿童首先了解书面语言是有意义的;然后认识写字是一再重复使用少数几个笔画;进而发现这些笔画有许多变化方式;经过探索儿童进一步认识形成字的笔画只能有限度地变化;最后发现写字有次序和方位的规则。这些基本的书写策略的形成过程,同样是汉语儿童书写行为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对幼儿语言教育的意义

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了解了语言发展与学前儿童整体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一般顺序,有利于把握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使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目标的制定会较准确;使语言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确定更加符合学前儿童语言学习和其他方面发展的特点,更加有利于学前儿童语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促进儿童的整体、和谐发展。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要适合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

语言教育要适应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实践中经常提到的“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它所指的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方法、进度等要从学前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使学前儿童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能够有效地进行交际,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学习方法等。无论是从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来看,还是从教育实际来看,这个原则都是适宜的。

语言教育要适合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具体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要适合幼儿期的发展特点。学前儿童尚处在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 - 111 -

段,其心理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情绪性,凡是他们感兴趣、觉得稀奇的事物,都能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在活动中也会集中注意力,会主动模仿。因此,教师在进行语言教育时,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语言示范,给幼儿提供大量的、规范的语言让其模仿,并在不知不觉地模仿中习得大量的语言,获得语境与语用之间关系的感悟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为此,教师在组织语言活动时,要尽可能为学前儿童提供充分想象、自由创造的余地。

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主要以自然习得为主。他们学习语言仅仅为了交流或者执行生活指令、参与游戏等,使用语言也纯粹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周围事物及其简单关系的认识,语言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交流工具或游戏工具。因此,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应当以创设有趣的、合适的、真实的交际环境为主要任务,以培养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兴趣和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为主要目的。

2.语言教育要适合不同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虽然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但学前儿童之间的发展的差异性也是存在的。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不同母语的儿童、不同地区的儿童、不同个体的儿童身上,他们的语言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因此学前儿童语言教育需要适合汉语儿童、本地儿童甚至个别儿童的发展水平。

(1)根据汉语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制订语言教育方案。(2)根据本地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实际确定语言教育计划。举例:根据有关汉语儿童语音发展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在小班年龄阶段幼儿需要学习z/zh、c/Ch、s/sh的普通话发音。(江苏省、浙江省和北方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等地区作比较)。(3)根据个别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殊性制订出特殊的语言教育方案。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要依据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循序渐进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阶段性和连续性是交织在一起的。一方面,其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非连续性,表现为发展中有着很多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各具特点。另一方面,各个发展阶段之间的顺序是一定的、不变的,后一阶段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连续性。连续性和阶段性是交叉的、重叠的,各阶段之间不是突然的中断和全新的开始。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应该遵循儿童发展的这种阶段性,不但要考虑学前儿童已有的语言经验和能力水平,还要考虑语言发展现时和未来的需要,做到循序渐进。

1、有关“循序渐进”的理论争论。教育中的循序渐进,是随儿童心理发展顺序亦步亦趋呢?还是要走在心理发展的前面呢?这就涉及到教育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皮亚杰在提出儿童智力、思维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的同时,认为教育应当按照儿童的年龄阶段理论来加以组织。他明确指出: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够吸收的,我们应当考虑到每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教师的问题只是去发现符合于每个阶段有些什么知识。然后用有关年龄阶段的心理结构所能吸收的方式把它传授给学生。在他看来,教师试图离开儿童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去加速儿童的发展,这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总是属于一定特殊年龄阶段的。按他的说法,教育应走在发展的后 - 112 -

面,或至多与发展相平行,才是有效的。

维果茨基则反对这种“发展的程序总是先于教学的程序,教学是架设在发展的上空的,实质上不能对发展做任何改变”的观念。他认为,儿童具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在这里所说的最近发展区包括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两部分。他提出,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然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育不应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发展。赞科夫以此为据指出,儿童心理某些已经完成的程序,只是教学的起码条件,教学远不能停留于此,而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因果关系,教学的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进程是果。按维果茨基和赞科夫的说法,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源泉,理所当然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2、启示。虽然上述争论尚待进一步认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教师首先要对儿童的心理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育,才不致于既无效果,又无效率。同时,还应注意到,既然儿童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前一阶段孕育着后一阶段发展的萌芽,那么,教育适度、适量地在这个“萌芽”状态上下功夫,也是应该的。

(1)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要以学前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和语言经验为基础,并在学前儿童的新旧语言经验间建立联系。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活动内容的连续性,即每一类活动内容都由具有内在联系的经验组成。每一次获得的语言经验都成为以后语言学习的基础。此外,还要注意活动内容的统一整体性,即经验与经验之间既有纵的连续,又有横的相关,从而使新旧语言经验间真正地建立起联系。(2)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要能够促进幼儿的语言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即要让幼儿“跳一跳,摘桃子”,能够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如果在幼儿还没有掌握不完整句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教授完整句,显然就违背了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要抓住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学中的关键期,是指在个体生命历程中,有某一个时期会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便不会再有同样的效力。关键期的概念是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的。他在研究鸟类的自然习性时发现,刚孵出的幼禽,如小鸡、小鹅,会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追逐自己的母亲,若错过了这段时间,便很难再学会此类行为或“印刻”自己的“母亲”,他认为这个时间是幼禽认识并追随母禽的关键期。

有关人类学习母语的很多研究表明: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这说明幼儿正处在语言学习的敏感期或者关键期,特别是语音发展的敏感期。虽然目前理论界对语言关键期的年龄划分尚未达成共识,但对幼儿有语言学习的敏感性没人产生怀疑。其语言模仿能力强,尤其体现在语音学习上,幼儿的发音器官达到灵敏的极限,耳朵能辨别语音、语调上的细微差别,口舌能准确地模仿各种声音。抓住语言发展的这 - 113 -

个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念

一、完整语言教育观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是完整的

完整的语言教育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儿童语言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情感态度、认识和能力。对学前儿童来说,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和良好的听、说行为习惯,同时使他们获得早期的读、写技能,为他们进入小学进行正规的读写训练作前期准备。在所有的目标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核心操作能力应当成为语言教育的重点。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是全面的

全面的语言教育内容是指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既要引导学前儿童学习口头语言也要引导学前儿童学习书面语言,既要让学前儿童理解和运用日常交往语言,也要引导学前儿童学习文学语言。整合的语言教育内容是指在选择和编排语言教育内容时,要把语言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将教学切割成分离的技能成分。

(三)儿童语言的学习是先功能后形式的学习

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语言功能先于语言形式,儿童先知道语言是可以用来满足交际需要的,然后再去选择合适的语言。儿童在说话之前就已经掌握母语系统、所有的单词,在学会阅读之前已经掌握了所有字词的拼写,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实是在他们未完全掌握成人的语言之前就已经能够与人交谈,在掌握语法规则之前已经能够说出较长的句子。儿童使用语言是因为他们有交际的需要,对语言形式的正确掌握发生在根据交际需要不断地试用语言形式、不断纠正语言错误之后。在这个过程中,成人的积极反馈和对儿童语言错误的宽容态度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四)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过程应该是真实的、形式多样的

完整语言教育观强调教育活动的真实性,即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着眼于创设真实的双向交流情境,使语言教育的过程成为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积极互动的过程。因为,儿童的语言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使用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和体现。

语言教育提倡以教师和儿童共同参与的活动作为语言教育的基本形式,活动的形式应该多样化。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材料,促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日常语言教育活动中,随时随地开展语言教育活动,展现给儿童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二、整合教育的观念

儿童语言学习与语言教育,尤其是当今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已经步入了整合观的阶段。新的生活方式对新型人才的突出要求,便是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谁具备了交际能力, - 114 -

谁便能在未来的生活与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成功可能性。从这一点出发,儿童自小学习和掌握的语言,应是活的语言,具有明显应变色彩的语言,并且是与他们其他方面发展相辅相成、互为支柱的语言。因此,陈旧的单纯语言形式训练的观念方式均已无法适应需要,而在整合观指导下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已脱颖而出。

整合的语言教育观念意味着把儿童语言学习看成一个整合的系统,充分意识到儿童语言发展与其他智能、情感等方面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他们对每一个新词、每一种句式的习得,都是整个学习系统调整、吸收与发展的结果。离开了儿童发展的其他方面,语言学习是不可能成功的。与此同时,儿童语言学习的每一点收获,都对他们的其他方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语言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观念,在开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时候,始终将其作为学前儿童教育整体中的一部分来看待,加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其他方面教育之间的联系。把语言学习与其他方面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割裂开来的做法,对学前儿童进行纯语言教学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不应采纳。

(一)语言教育目标的整合

整合教育首先表现在语言教育目标的整合上,要求在制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时,既要考虑完整语言各组成成分的情感、能力和知识方面的培养目标,也要考虑语言教育与语言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目标,同时也需要考虑语言教育的目标在其他领域的教育中得以实现,使语言教育目标成为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为主线,同时促进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的整合的目标体系。只有树立了整合的语言教育目标意识,才能实现语言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整合。

(二)语言教育内容的整合

卡洛一乌尔福克和伦奇在他们的语言学习整合观模式中所指出,儿童语言发展有赖于三种知识的整合习得: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因此,当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是以这三种知识为主的整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的整合,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设计、选择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有效结合,考虑学习内容在这三个方面都对学前儿童具有积极的挑战意味,考虑幼儿在学习时获得整个语言学习系统的调整和接纳。在这里特别指出,语言教育内容的整合是渗透在教育整体各个方面的语言学习机会的整合。正如语言教育中融有其他方面的教育一样,其他方面的教育也从不同角度对幼儿语言学习提出了要求,并帮助幼儿学习不同情境不同活动性质条件下语言的应变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为幼儿提供的语言教育内容,实质上是适于他们语言学习系统与之交互作用的环境组成部分。

(三)语言教育方式的整合

目标与内容的整合,意味着语言教育方式的整合走向。整合方式的突出特点,是以活动的组织形式来建构语言教育内容,其中包括专门的语言活动和与其他活动结合的语言活动。

在这样的学习中,一方面是语言知识,一方面是认知知识,再有一方面是社会知识,三方交融汇合在语言操作实践中得以锻炼,并继续对环境产生良性反馈作用。语言教育内容 - 115 -

与方式的整合,构成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幼儿不再单纯为学说话而学说话,不再被动地接纳教师传授的语言学知识,他们在整合的语言教育环境中获得的是语言和其他方面共同发展的机会,他们是主动探求并积极参与作用的语言加工创造者。

三、活动教育观

(一)活动教育观的涵义

幼儿语言教育的活动观具体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要求教师更多地提供幼儿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鼓励儿童以多种方式操作语言和发挥儿童在操作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等几个方面。

1、提供幼儿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儿童的语言发展是通过儿童个体与外界环境中与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材料交互作用才得以逐步获得的。儿童发展需要外界环境中的人、事、物的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是由成人灌输去强迫儿童接受的,而是在没有压力、非强迫的状态下,儿童通过自身积极与之相互作用而主动获得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便是引导幼儿积极的与语言及其相关信息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

2、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儿童语言的发展有赖于认知的发展,而认知的发展主要依靠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正处于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各种操作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和手脑并用的操作来发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儿童语言操作的积极性,获得愉快成功的体验。在对操作材料的探索中激发学习的内在兴趣和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以活动的形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3、要注意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所谓学前儿童的主体地位,是指在活动组织设计时充分考虑内容和形式适应幼儿发展水平和需要;学前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始终有积极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和主动的参与精神,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者;活动为每个参与者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特点与需要的环境条件。

教师在儿童活动中从旁引导,扮演着促进儿童积极参与、良性发展的角色。教师在语言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活动前为儿童创设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如语言材料、操作材料、适当的氛围等,来体现教师有关教育的目标设想,来安排和组织幼儿与一定的语言材料以及相关的信息材料相互作用。(2)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提示、提问、讲述或暗示、示范等方法,指导幼儿感知和探索,帮助幼儿找到获得知识的途径,从而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在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教师往往成为一种中介力量,设计环境让幼儿与之交往,同时指导幼儿去与环境交往。(3)根据儿童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同时帮助他们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主导作用便发生在对全班提出统一要求时,根据自己对每个幼儿发展特点的了解,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争取让每个幼儿都得到进步。(4)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及时点评,总结学前儿童活动的成果,找出孩子们的闪光点。对学前儿童的活动提出新的要求,使儿童明确更高的目标,为下个环节的活动奠定基础。

- 116 -

(二)活动教育观的理论依据

幼儿语言教育的活动观点以心理学有关活动以及认知与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论,特别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作为主要依据。

1、儿童的发展有赖于其自身的活动。语言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行为活动,它是儿童当前认知机能与他当前所处的语言及非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智慧起源于人体对周围环境的动作,儿童的语言则起源于他的智慧发展。一方面语言发展以最初的认知发展为前提,认知发展的顺序和普遍性决定了语言发展的顺序和普遍性;另一方面,语言和符号功能的发展也促进了认知发展。

2、同化和顺应是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的两种机制。一方面将外界的新信息融人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之中,即同化作用。通过同化作用,儿童将陌生的事物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对事物的理解。同化的直接结果是促进原有认知结构内容量的扩大。

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建构一种新的认知结构以容纳新鲜的刺激,从而达到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这一过程便是顺应。顺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使其可以接纳新的信息;其二是创造一种新的结构,以接纳新事物。顺应作用促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导致认知的发展。儿童是主动的探索者,其活动受当时的兴趣和需要支配,即活动是由儿童主动发起的,而非被动地接受他人安排的。

3、儿童认知与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儿童认知与语言发展的四个因素有成熟、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1)成熟。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展对认知发展的影响。成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生理基础,为认知的发展提供可能的。如果认知发展未曾达到一定水平,外界的新信息就不可能引起认知的同化和顺应机能发生作用。(2)物质环境。物质环境的经验,儿童通过与外界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得到的经验。物质环境经验可分为简单练习、物质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三种。简单的练习是指通过感官获得有关外界事物的简单的、外部的直观特征;物质经验则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中,通过抽象获得的一些有关客体的颜色、重量、比例、速度等性质;数理逻辑经验则是通过对外界客体的操作和与客体之间的协调获得的有关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使儿童认知发展成熟的必要条件。(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作用,主要指儿童参与的社会生活、语言信息的交换和文化教育的影响。每一个儿童的活动都不是发生在真空之中,而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是在与他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关于社会的知识和经验是由成人传递的,而成人传递的知识同样要通过儿童自身的同化和顺应,才能使儿童吸收,并为其服务。(4)平衡化。平衡化是对上述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需要的协凋。任何认知结构的形成,都经过不断地同化和顺应的一系列活动,这是一种自动调节,都经过不断地同化和顺应两种活动的平衡;同化和顺应失去平衡,就出现不平衡。当儿童在认识过程中出现不平衡状态,便会主动地去作必要的同化和顺应,以达到新的平衡。这种新的平衡是发生在低层次的平衡被打破以后,在高一级的水平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平衡的倾向作为一种过程,总是把儿童的认识水平推向更高阶段,从而推动 - 117 -

儿童认知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是整个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纲领。《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

第三条提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地发展。”具体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领域,教育者必须明确:通过学前阶段的教育,要使儿童的语言获得什么样的发展,达到怎样的水平。这一预期的发展成果便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终期目标。为便于针对学前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施以相应的语言教育,教育者还有必要确立年龄阶段目标。最后,当教师依据年龄阶段目标选定语言教育内容、确定语言教育活动时,教师还需要就本次具体教育活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目标,以指导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整个活动过程,使每个儿童通过每次语言教育活动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结构

教育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目标总是具有一定的可供分析的结构。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一般的层次结构;从横向的角度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则具有独特的分类结构。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终期目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终期目标有时也称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它是语言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是学前阶段语言教育任务要求的总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终期目标是学前教育总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总目标在方向上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终期目标在各年龄段上的具体体现,也就是对托儿所和幼儿园各年龄班儿童语言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尽管整个学前阶段,儿童语言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和连续性,但是将语言教育目标分化为不同的要求,形成对每一个年龄阶段儿童逐步提高要求的具体目标,这是年龄阶段目标的一个特点。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具体目标都建立在上一个阶段语言发展的基础上,并对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一定的挑战意义,使儿童在经过语言学习后能更上一层楼。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目标一般由教师自己制订,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各项学前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目标。另一层含义则特指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如谈话活动目标、讲述活动目标、听说游戏活动目标、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目标、早期阅读活动目标等。因此,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其目标要指向于为儿童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有益的经验,为其全面发展作贡献。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 118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是指教育目标的组合构成。任何教育目标都不是单一的,不管从哪一种阶段出发,语言教育目标的最终归宿必然是儿童语言的发展。应该从儿童语言能力的构成、语言教育的作用和语言教育目标本身的角度来进行语言教育目标的分类,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1)倾听行为培养。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也是儿童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期。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并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

(2)表述行为培养。表述是以一定的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以及语言运用方式表达和交流个人观点的行为,是学前儿童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主要表现之一。只有懂得表述的作用、愿意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具备表述能力的人,才能真正地与人进行语言交际,来达到交流的目的。因而,表述行为培养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3)欣赏文学作品行为的培养。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是感知理解文学作品并尝试操作艺术语言方式的行为。这种通过语言塑造形象、表现生活的艺术作品,带有口语的特点,却又不同于口语,它们是艺术语言的结合体,也是书面语言的反映。对学前儿童书面语言的发展以及其他方面的学习具有特别的意义。

(4)早期阅读行为的培养。早期阅读行为是指学前儿童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其中包括儿童在学前阶段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愿意阅读图书和辨认汉字,同时掌握一定的阅读和书写的准备技能等。由此可见,早期阅读行为的培养主要在于激发学前儿童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早期阅读的有关技能。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内容定位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是对某一时期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具体阐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我们将从纵向的终期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三个层次,横向的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四大类进行具体的阐述。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终期目标的具体内容

(1)倾听部分。认知目标——懂得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要注意倾听。情感、态度目标——喜欢听,并积极有礼貌地听别人对自己说话。能力与技能目标——能集中注意力、有礼貌、安静地倾听;能听懂普通话,能分辨不同的声音和语调;能理解并执行别人的指令。

(2)表述部分。认知目标——懂得用适当的音量说话,有积极的表述愿望。情感、态度目标——喜欢与他人交谈,在适宜的场合积极、主动、有礼貌地与人交谈。能力与技能目标——会说普通话,发音清楚,语调准确,能运用恰当的语句和语调表述意见和回答问题。能用完整、连贯的语句讲述图片和事件。

(3)欣赏文学作品部分。认知目标——懂得文学作品中运用的是规范而又成熟的语言;阅读和聆听文学作品能增加知识,明白事理,并能感受到语言艺术的美。情感、态度目标——乐意聆听和阅读文学作品,积极参与文学作品学习活动。能力与技能目标——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体会文学语言的美,积累文学语言;初步了解文学常识,会区别不同类型的文学 - 119 -

作品及其构成要素;能用动作、语言、美术、音乐等不同表现方式,积极反映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学会编构故事,表演故事以及诗歌、散文的欣赏与仿编活动等。

(4)早期阅读部分。认知目标——懂得口语与文字和图书的对应与转换关系。情感、态度目标——对图书和文字产生兴趣,喜欢认读常见的简单的独体汉字。能力与技能目标——掌握阅读图书的基本方法;能集中注意阅读图书,倾听、理解图书内容;能学会制作图书并配以文字说明;了解汉字的书写风格,主动积极地认读常用字;能按规范笔顺书写自己的姓名和一些常见的独体汉字。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年龄阶段目标的具体内容

0岁一l岁半。(1)喜欢听别人说话、唱歌、念儿歌,喜欢听音乐、鸟叫等好听的声音。

(2)听到别人对自己说话,能用声音、手势、表情、单词等作出反应。(3)能说出常见物品的名称。(4)能辨认并说出身体的某些部分,能辨认并说出图片上常见物体的名称。(5)能理解常用的简短的语句,能执行简单的命令。(6)能用单词、手势、表情等向成人表达自己的要求。(7)喜欢听成人讲述图书上的故事、儿歌等。对早期阅读具有初步的兴趣。

托中班。(1)喜欢听和谐、悦耳的声音,乐意听别人说话。(2)喜欢听成人讲述玩具、其他实物以及图片上的物体。(3)能安静地听成人念儿歌、讲简短的故事。(4)喜欢翻阅感兴趣的图书。(5)能说出自己的名字。(6)能用“是”或“不”回答别人的问题。(7)对本民族语言或方言的发音能使别人听懂。(8)积极地尝试运用日常听到的词和句子。(9)能听懂并执行生活常规方面的某些指令。

托大班。(1)喜欢听和谐、悦耳的声音,乐意听别人说话。(2)能与成人交谈自己感兴趣的人或动物的动作,图片上的物体等。(3)能安静地倾听并参与成人念儿歌、讲简短的故事。(4)能按顺序听成人讲述或独立阅读图画书上的故事。(5)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和年龄,能用简短的语句回答别人的问题。(6)对本民族语言或方言的发音基本清楚。(7)积极地运用简短的语句与别人交谈。在游戏中喜欢与同伴交谈。(8)能听懂并执行生活常规的指令。(9)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新词和新的句型。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教给儿童本民族的语言符号系统,在我国主要是指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及表达方式等;二是教儿童学习运用语言,其中既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如语言的功能、言语交际规则等,也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践训练。此外,由艺术语言构成的文学作品也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是实现语言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幼儿教师设计和实施语言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它既要贯彻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又要反映出语言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更要符合儿童获得语言和语言发展的规律。

(一)确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的依据

1、依据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是: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也就是儿童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分为倾听、表述、欣 - 120 -

赏文学作品、早期阅读四大块,每个部分都包含认知、情感与态度、能力与技能三个方面。

(3)根据语言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是把教育目标中的各部分、各方面要求转换为儿童

学习语言的内容,使儿童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获得语言经验。这些内容有些是专门为学习语

言而设计的,有些则是在其他活动中将语言教育内容渗透其中。语言教育目标和语言教育内

容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2、依据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1)在非语言交际向口语交际转换过程中,儿童需

要学习听说轮换、及时反馈;对词语的理解和应用;构词成句、表达意思三方面的内容 。

(2)在运用口语向书面语言学习转换的过程中,儿童需要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间的

关系和识字两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儿童要理解说出的话与写出的字之间的关系,对不同字

形的辨认以及对字形结构的分析。

3、依据不同活动领域的特点。学前儿童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进行学习而得到发展的。

不同领域活动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其中的语言学习内容也各不相同。儿童获得的语言经验有

相同之处,但也各具特性。在科学、数学、音乐、美术等领域活动中,都需要教师用语言来

指导儿童进行观察,儿童要听懂教师的指导语言,有序地观察;同时儿童要会用语言表达观

察的情况和结果。但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同,表达的方式也就有一定的差别,儿童所获得的语

言经验也有所不同。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的结构和具体内容定位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分为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和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两类结构。

1、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这类结构主要是为儿童提供机会,对他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

获得的语言素材进行提炼和深化,达到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及有意识的运用。它主要包括学说

普通话、谈话、讲述、文学作品学习和早期阅读等方面,这也是我国目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中经常采用的、最基本的内容。

(1)学说普通话。推广普通话,让普通话成为中华大地的通用语,是我国的一项语言

政策。普通话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现代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

规范。前面章节我们已经提到学前期是儿童语音发展的关键期。

(2)谈话。谈话是人们之间以问答或对话形式进行的言语交往,包括个别交谈和集体

交谈两种。儿童运用语言与人交往是从交谈开始的。而谈话活动在培养儿童语言交际意识、

情感、能力方面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个别交谈。主动发起与别人进行交谈,尽量清楚、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意思;集中注

意倾听别人的说话,针对别人的话提出询问或作出积极的应答;懂得交谈中要听说轮换,耐

心而有礼貌地把谈话延续下去。

★集体交谈。在自由活动或游戏活动中,能积极参与两个人以上的交谈,并根据需要

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集体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理解教师的提问,并作出相应的回答。

(3)讲述。事物讲述和图片讲述;拼图讲述和情景讲述;经验讲述。

(4)早期阅读。翻阅图书的基本技能;注意看着画面听成人讲解,并回答提问;认识

- 121 -

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图文标志;运用绘画或剪贴等手段制作图书,并能自编文字说明;了解汉字的书写风格和基本笔划。能认识简单的独体字;会认并书写自己的名字。

(5)文学作品学习活动。聆听与感受文学作品;朗诵与表演文学作品;仿编与创编文学作品。

2、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

(1)日常生活。在集体活动和个别交往的场合中,能认真倾听教师关于遵守行为规则的要求,以此指导和约束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在掌握行为规则的基础上,学习用语言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行为;理解并执行教师的指令;在他人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见闻。

(2)人际交往。正确使用礼貌用语;用语言向他人提出请求和表达愿望;用适当的词、句或语气、语调与同伴展开讨论或辩论,协商与调解同伴之间的纠纷等。

(3)游戏活动。游戏时与同伴进行随意交谈,结合游戏情节自言自语或进行恰当的人物对话;同伴之间会用语言协商、讨论与合作,共同开展游戏;用连贯性语言评价游戏的规则执行情况与游戏开展情况,对游戏进行适当的小结。

(4)学习活动。在认识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能完整连贯地讲述所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在集体中,能较长时间地倾听教师对各种学习内容的讲解和指导,理解学习的内容;能用几种不同的符号来表述对认知内容和认知过程的感受和认识。

研究性学习:

选择一个语言教育内容(故事、儿歌、散文等)编写活动目标。

第二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本章将帮助你:

1、学习掌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方法:示范模仿法、视听讲做相结合、游戏法、练习法、表演法的具体含义及运用时需注意的问题。

2、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途径:通过日常生活、通过游戏、通过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其他领域渗透。

核心概念:

示范模仿法;视听讲做相结合;游戏法;练习法;表演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方法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成人为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创设条件和提供机会,让儿童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与人、物、环境、材料等交互作用过程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方法是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以及多年来儿童语言教育实践经验归纳出来的。一般的方法有:示范模 - 122 -

仿法、视听讲做结合法、游戏法、练习法、表演法等。

一、示范模仿法

示范模仿法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规范化语言,为儿童提供语言学习的样板,让儿童始终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模仿学习,有时也可以由语言发展较好的儿童来示范。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

1、教师的示范语言一定要规范到位。幼儿教师说话时,除了咬字清楚、发音准确、辅以自然的表情和恰当的手势外,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包括运用适当的音量、语调、速度等。教师的言语示范必须做到正确、清楚、响亮,而且要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2、教师要把握好示范的时机和力度。语言教育中一些新的、儿童不易掌握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反复地重点示范,如难发准的音(浙江人学习翘舌音、安徽人学习n和l),新词句的学习,人物的对话,连贯的讲述,需要儿童作为仿编参照的原词句等,让儿童有意识地进行模仿学习。

3、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显性示范”和“隐性示范”的手段。语言教育中教师要恰当地处理好“显性示范”和“隐性示范”两种手段的运用。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依据儿童语言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必须恰当地选用不同的示范方法。

4、教师要积极观察儿童的语言表现,妥善地运用强化原则。教师要关注在各种活动中儿童的语言表现,善于发现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差异,给予因材施教,要随时鼓励儿童正确的语言行为和习惯,并加以强化。同时也要及时地指出错误,尽量避免重复儿童不正确的语言,产生误导。但也要避免过于挑剔儿童语言中的错误,导致降低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二、视、听、讲、做结合法

这种方法是依据“直观法”和“观察法”以及结合儿童语言学习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所谓“视”是指教师提供具体形象的讲述对象,所谓“听”是指教师用语言描述、启发、引导、暗示、示范等,让儿童充分地感知与领会。所谓“讲”是指儿童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表述个人的认识。所谓“做”是指教师给儿童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通过儿童的参与或独立地操作活动,帮助儿童充分地构思,从而组织起更加丰富、连贯、完整、富有创造性的语言进行表述。

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

1、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教育辅助材料,应该是儿童接触过的、较熟悉的或符合儿童认识特点的;2、教会儿童观察被讲述对象的方法,给儿童留存一定的观察时间和空间;3、教师的提问要有顺序性、启发性,帮助儿童构思与表述;4、根据儿童的语言实际水平,提出不同的表述要求,要求儿童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中获得语言经验。

三、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教师运用有规则的游戏,训练儿童正确发音,丰富儿童词汇和学习句式的一种好方法。游戏是最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活动,运用游戏方法进行教育是儿童语言教育中常见的活动方式之一。目的在于提高儿童学习兴趣,集中儿童的注意,促进儿童各种感官 - 123 -

和大脑的积极活动。

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

1、根据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和内容选择和编制游戏,要求目标明确,规则具体,便于儿

童理解,达到训练语言能力的目的;2、在运用游戏法的同时,可配合使用教具或学具。

四、表演法

表演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前儿童学习表演文学作品,以提高口语表现力的一种

方法。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时教师必须在儿童理解诗歌、散文、绕口令等作品内容,并能熟练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儿童在故事表演中创新内容和增加情节与对话,大胆发展故事情节,恰当地进行动作设计和任务的心理刻画;并努力为全体儿童提供参与表演的机会。

五、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有意识地让儿童多次使用同一个言语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等)或训练儿

童某方面言语技能技巧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口头练习是大量的。

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

1、明确练习的要求,逐步提高练习的要求;2、要求儿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具有独

创性的练习,避免简单、枯燥的重复;3、练习方式应生动活泼,形式变换多样,从而调动儿童练习的积极性。

以上列举的几种方法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常见的,教师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还需结合

本班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的特点,选择和创造更为恰当的教育方法。有时,各种语言教育方法可以互相配合,交叉使用或互相补充,综合运用,以便更好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途径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可以通过很多种途径来进行。可以说,凡是有语言参与的活动都可

以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概括起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主要途径有:通过日常生活进行语言教育,通过游戏进行语言教育,通过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进行语言教育,以及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进行随机的语言渗透教育等。

一、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语言交往

(一)在日常交往中指导儿童学习语言

首先,成人可以通过日常交往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现状。在非常自然的情境中,儿童

往往很真实地表现自己的言语实际水平以及言语表达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其次,成人可以在交往中为孩子提供语言示范,丰富儿童的词汇。成人可以 与儿童交

谈,向他们介绍有关各种物品的知识,如名称、外形、颜色、用途和使用方法等。在介绍这些生活常识的过程中,成人也在向儿童展示相关的词汇和句式。

再次,成人可以在帮助儿童建立生活常规的过程中,提高儿童理解语言并按语言指令

行动的能力。通常成人通过语言指令来组织儿童的日常生活,如临近用餐时间,教师便要求 - 124 -

儿童收拾玩具、盥洗、安静地等待进餐。为了使儿童明确这些语言指令的含义,最初应把这些指令与相应的行动结合起来。

总之,成人要抓住与儿童日常交往的有利时机,为儿童提供良好的言语示范,并在交往过程中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语言发展状况,给儿童以针对性的指导。

(二)通过常规主题活动发展儿童的语言

这里所说的常规主题活动主要是指托儿所和幼儿园组织儿童定期参加的,围绕某个话题展开的语言活动。目前各托幼机构经常进行的语言常规主题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天气预报员。每天早晨来园之后早操之前这段时间,请一名儿童向全班儿童预报当日的天气情况。天气预报员可以由值日生轮流担任,也可以由教师指定。为提高儿童对此活动的兴趣,丰富儿童的语言内容,教师还可以启发儿童根据当日气温和特殊的天气状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2、周末趣闻。这项内容通常安排在每周一,请儿童从双休日的经历中选出最有趣或最有意义的事进行讲述,可以在集体中讲述,也可以让儿童与老师或同伴自由交谈。由于是儿童的直接经验,印象比较深刻,儿童非常感兴趣,参加的积极性较高。

3、小小广播站。由于该项活动综合性比较强,对儿童口语表达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多在幼儿园大班开展。但广播站的某些节目也可以在中班或小班组织收听。其内容主要有:报告午餐菜谱;表演文娱节目;介绍新闻;涌现的好人好事;新书或玩具介绍;知识问答;文学作品欣赏等。

(三)通过区域活动发展幼儿的交往语言

1、利用图书角和语言角进行语言教育。托儿所和幼儿园如果有条件,可以为学前儿童设立一个“小小图书馆”,随时向儿童开放。儿童可以根据现阶段的兴趣以及各领域学习的需要,去看书或借书。这可以从小培养儿童对书籍的兴趣,并培养儿童利用图书资料查询收集信息的能力。我国幼儿园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在托儿所和幼儿园各班开设图书角。

语言角的主要作用是让儿童练习口语表达。可以在语言角准备一些图片或剪贴用具,旧的儿童画报,以便儿童练习讲述,或边制作边讲述。还有些班级在语言角里投放一些识字图片或填图游戏卡,还准备一些书写工具,以便有兴趣的儿童认读汉字或练习拿笔写字等。

2、在活动区活动中随机指导儿童的语言交往。活动区的设立为儿童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同时也增加了儿童之间的交往机会。此外,儿童在活动区活动时,常常一边摆弄各种玩具物品,一边与同伴自由交谈。教师要鼓励儿童同伴之间的谈话,并利用巡回指导的机会引导儿童扩展谈话内容。

二、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的随机语言教育

幼儿园除了语言教育活动外,还有许多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如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社会、健康等。这些教育活动虽然不是以语言为主要内容,但其中部分活动包含着大量的语言教育因素,儿童在这些教育活动中也在不断地学习新词新句,尝试用语言与同伴或周围成人交往。因此,教师可以在这些教育活动中对儿童进行适当的语言教育。

- 125 -

(一)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与语言教育的关系

为更好地利用其他领域教育活动对儿童实施语言教育,我们有必要先弄清这些教育活动中包含着哪些语言教育因素。

1、各种教育活动为儿童提供了语言活动的素材。儿童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如数学、美工制作、科学探索等)所获得的经验,丰富了儿童谈话和讲述的内容。如果没有多种活动的经验,儿童的语言就可能内容枯竭。正是由于儿童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触大量的物体,观察过多种现象,从事过多种操作活动,探索了事物间的关系与联系,因此他们才有可能在语言活动中理解和运用不同类型的词语和表述方法,充分地阐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2、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为儿童言语表达和言语交际提供了条件。很多教育活动都是由教师提出言语指令或要求,由儿童跟随指令或要求作出行动(如体育活动)。因此,从活动开始到结束。儿童都是在倾听教师的指令,执行指令。在此过程中,儿童集中注意倾听和听指令行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要求。此外,各种教育活动在教育组织形式上往往采用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交替进行的方式。

这些不同的教育组织形式及其对应的言语交流形式,为儿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不但练习了儿童的言语技能,而且使他们体验到不同交往情境与交往行为的关系。如:面向集体讲话时声音要响亮,在个别交谈时声音则要适度;在小组活动中既要表达自己的愿望,又要倾听同伴的话,听说有机地轮换。这些经验是语言教育最终期望儿童达到的水平之一。可见,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在其实施的过程中,通过为儿童提供多种语言运用的机会,使得儿童的语言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3、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符号学习可以帮助儿童理解语言的符号特性。儿童的语言学习就是要学习语言符号系统,并在语言符号与其代表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在生活中除了语言符号外,还有许多其他符号,如数字符号、音乐符号等。这些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如某个音乐作品的音符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可以用语言来说明。一首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就是一首首好听的儿歌。

(二)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语言教育的随机渗透

1、在数学教育活动中随机渗透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活动和语言教育活动不同,他没有许多优美动听的语句及丰富的词汇,但却需要儿童有快速的反应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随机渗透语言教育。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语言信息交流主要包括描述和讨论两种方式。儿童在描述和讨论中既可以提出自己观点与想法,有可以交流自己的探索、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以及从中获得的情绪体验。

3、在音乐教育活动中随机渗透语言教育。生活中处处有音乐,语言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凭着儿童对音乐的特别情感和特殊领悟力,可逐渐在中大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加入听音乐学语言的内容。

- 126 -

4、在美术教育活动中随机渗透语言教育。儿童的世界是充满着美的色彩,在他们画完作品后,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也可以在绘画活动中,加进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提高儿童学习的兴趣。

5、在体育教育活动中随机渗透语言教育。在体育活动中应先让儿童观看老师的示范动作,请儿童讲述并讨论教师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然后请一名儿童模仿老师的动作进行活动,再请这名儿童说说他是怎样做好这一动作的。这样可以使儿童通过自身体验,将出了各种活动的特色,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

(三)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进行语言教育须注意的问题

1、通过计划——操作——回忆的活动程序为儿童提供交流的机会。教育活动是儿童主动活动的过程,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儿童,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帮助或引导儿童自己计划活动进程,在儿童自主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充分的语言交流机会,鼓励他们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就使儿童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既互相交流了认识经验,又练习了语言表达。

2、要避免语言教育的“喧宾夺主”。影响其他领域教育目标的实现。其他领域教育活动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不能为强调语言教育而忽视其他领域的教育,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有时语言教育并不占据主要地位,不能为促进语言教育而使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本末倒置”,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所应注意的问题。

3、鼓励儿童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活动中同伴之间互相合作和交往的机会。当儿童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要启发儿童动脑筋,与同伴商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促进了同伴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又有助于发展儿童与同伴之间的语言交往能力。

4、为儿童提供规范的言语示范,鼓励儿童积极表达。教师除了要为儿童提供规范的语言让儿童模仿和学习外,还要努力为儿童创设一种宽松自由、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和语言环境,使儿童有机会自由表达心声。教师真诚而坦白的表达,师生之间平等的交谈,将有效地激发与增强儿童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动机和兴趣。

研究性学习:

观看一次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列举出活动中主要采用的语言教育方法和优缺点。

第三章 学前教育机构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本章将帮助你:

1、掌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基本概念、特点,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原则等;掌握各种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能运用有关知识设计出高质量的教育方案,提高设计与实施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

- 127 -

2、通过阅读、分析优秀幼儿园语言活动实施案例和观看教学录像,提高学生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各个环节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编写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活动目标和活动方案。

核心概念:

语言教育活动设计;实施步骤;谈话活动;文学作品学习或欣赏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

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是指以儿童为主体,以语言为客体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多种形式的活动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积极主动地与人,与周围语言环境不断地交互作用,从而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如果只依靠儿童主体自然地获得语言,获得感性的语言经验,就无法实现他的语言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特点

1、语言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有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每一次或每一阶段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都是根据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阶段目标提出来的。通过有目的的语言教育活动,可以全面的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又是一项有计划的活动,它根据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儿童语言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安排具体的教育活动,有顺序、有步骤地训练儿童语言能力,从而保证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全面实施。

2、在整合的教育过程中,引导儿童主动参与,获得丰富的语言经验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是将儿童置身于语言环境或语言信息的传递中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把儿童的语言学习过程,与幼儿园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密切结合,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获得大量的、丰富的语言经验。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是一项专门的语言学习过程。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学前儿童除了通过活动和交往,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有关的语言知识外,还需要有专门的语言学习活动,让儿童有集中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的机会。另外,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还可以使儿童相互交流自己已经获得的语言经验,锻炼儿童在同伴和成人面前说话的勇气和自信心。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原则

我们认为,作为活动的设计师和具体实施者,教师在具体的活动运作过程中,如何综合各种理论,使教育活动形成科学的合理的机制,并有效地运转,产生积极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语言教育活动中科学地遵循与运用设计与实施的原则。我们认为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活动经验连续性原则

- 128 -

所谓经验的连续性是指在设计与实施教育活动时,既要了解儿童已有的语言经验,又要考虑在此基础上为儿童提供新的语言经验,由此而获得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设计与实施任何一组或一个语言教育活动,教师都必须注意学前儿童的语言经验。只有以儿童语言经验为基本设计的出发点,才能保证设计与实施的活动是符合儿童语言发展需要的,才能使设计与实施的活动对儿童语言发展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二)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原则

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在语言教育活动过程中具体的体现是:主体(儿童)具有参与语言活动有关的活动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客体(即多种语言教育内容和适合的教育方式)从客观上能引起儿童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情感,能起到促使儿童主动参与活动的作用。通过主体和客体不断地连续地交互作用,促使儿童语言获得有效的进步。

(三)教育活动相互渗透性原则

在设计与实施语言教育活动时,应根据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引入具体形象的符号系统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各种符号系统参与儿童的语言教育活动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向,但是教师在实际应用中应当从语言角度作更多的考虑,尤其要注意:

第一,活动的要求、内容和形式都应从语言角度进行思考,为学前儿童提供适应其语言发展需要的学习机会。第二,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其他发展领域活动因素的参与具有辅助意义。但要根据活动内容的要求而定,要从如何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角度来确定。第三。语言教育活动从语言符号的操作出发,经过多种符号系统参与的活动,最后仍应“落脚”到语言符号系统的活动上。教师在设计与实施活动时,既不要简单无目的地将活动搞成语言、音乐、美术的“大杂烩”、“什锦大拼盘”,也不要忘记落实到语言教育的根本点上,那种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都是不可取的。

(四)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相适应原则

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活动的方式也是变化无常的,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不同的活动内容可以选择相同的活动方式,同一个活动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例如:故事、诗歌、图片和情景讲述,都可以采用表演的活动方式。 在设计与实施语言教育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相适应。首先,活动方式的选用,取决于活动内容的类型。其次,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采用合适的活动方式。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

(一)确定活动目标

确定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的恰当与否,将对整个活动设计产生决定性影响,包括影响活动设计的方向、范围和程度。根据本班儿童发展水平来确定语言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去选定语言教育内容。

为了使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能够起到龙头作用,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目标应着眼儿童的发展,既要适应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儿童语言 - 129 -

发展的规律,又要能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第二,活动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要和终期目标、阶段目标相一致。第三,活动目标的内容应包含认知、情感与态度、能力与技能三个方面。

关于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应做到:第一,明确而详细地说明目标内容,既要说明是语言活动的类型。第二,用特定的术语来描述儿童在活动前后的变化,即认知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或能力目标。,一个制定得好的目标应能成功地向别人表达执敦者的教育意图,以便于观察者在活动后通过儿童的行为变化加以评价。

(二)选择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是语言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当教师确定活动目标时,必须结合考虑活动的内容。语言教育活动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将目标转化为儿童发展的中间环节,也是活动设计和实施的主要依据。因此,活动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完善的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学前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它没有统一的教材,教育内容完全由教师自己选择,教师确定教育内容的自由度较大,但也存在着重大的责任。教师要想使选择的活动内容能够真正体现活动目标,能够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应该做到:

第一,根据目标来选择教育内容;第二,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内容;第三,在选择内容时,要了解儿童已有的经验,在儿童新旧经验间建立联系。

(三)策划活动流程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它可以看作是教师开展语言教育活动和学前儿童进行语言学习活动的时间流程,实际上就是教育内容、教师的知道活动和儿童的学习活动如何展开的过程。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活动环境和条件。即指学前儿童活动的空间教具、学具、教学设备的提供,要考虑提供的内容、形式、出示的时间和方法等。第二,活动方法。凡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方法,如示范模仿法、游戏法、表演法等,都可以根据活动流程不同内容的需要,恰当地选择、灵活地运用,通常是几种方法的交替使用,更好地发挥其综合作用。第三,活动的组织形式。语言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是全班或大组的集体活动,这是较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也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比较松散的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

(四)拟定活动方案

为了实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使语言教育活动更具目的性和计划性,教师在确定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和策划活动流程的基础上,还须认真拟定一份合理的语言教育活动方案。从形式上看只是将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准备、活动流程形成书面语言载体的形式,实质上它包含着一定的教育指导思想和理论观点,使教育实践活动沿着预定的轨道、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教育活动方案拟定的基本步骤为:

1、活动名称。写清楚语言教育活动的具体类型,适合于何种年龄班,具体内容是什么。如具体格式:欣赏散文诗《雪花》(大班)。

2、活动目标。它是儿童通过本次教育活动,应该达到的具体目标。根据教育的整体性 - 130 -

和语言教育的渗透性,在每次活动的目标中,也应该体现有关认识、情感和社会方面的要求。

3、活动准备。是指教师对语言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初步思考后所做的工作。语言教育活动为儿童所做的准备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知识准备;二是语言准备;三是物质准备。

4、活动流程。在拟定语言教育活动流程时,应对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语言教育活动其大致结构作一初步分析和研究,设计出活动的基本走向,即设计出活动流程图。有了清晰的活动流程图,活动过程就变得一目了然,便于教师具体操作。

(1)要认真拟定活动流程的起点和终点。活动过程从什么内容开始,用什么方法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导入哪些具体的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用什么方法和形式来结束整个活动,而且使儿童饶有兴趣,余兴未了,这应是教师在拟定活动流程时需要认真考虑的。(2)活动流程步骤要清楚,为具体实施留有余地。(3)教师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应认真考虑。(4)活动流程中环节过渡流畅,自然连贯。

5、活动评价。评价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整体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使教师了解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计划、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环境、材料等,是否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是否促进儿童语言力的发展,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育目标,起到反馈、诊断和增效的作用。

附:欣赏散文诗《雪花》(大班)

雪 花

我是洁白的小雪花,我从高高的天空轻轻地飘落。

我落满高山,高山好像新娘披上美丽的白纱;我落满房顶,房顶好像铺上一层闪光的银帘;我落满麦田,麦田好像盖上一床松软的棉絮;我落满大地,灭害虫,杀病菌,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欢迎我,欢迎我吧!我是洁白的小雪花,我从高高的天空,轻轻地、轻轻地飘落。

1、活动目标:

(1)懂得诗句中运用的“比喻”手法及特殊作用,学习并理解“落满”、“松软”、“洁白”等词汇,学习运用“??好像??”的句式。

(2)通过欣赏,使儿童对初次接触的散文感兴趣,乐意聆听。通过诗句的表达,使儿童感受到雪花带给大地一片洁白的美丽景色,以及为人们除病菌、清洁空气的功用,从而萌发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3)根据散文原有的格局和句式,指导儿童学习适当地仿编。

2、活动准备:

(1)磁板一块,录音机一台,浅蓝色纸一张。

(2)图画一张:画有“小雪花群”。雪景一张:画面上有高山、馈子、麦田、地下冻死的害虫等(用磁铁固定在磁板上,并用浅蓝色纸盖住画面,露出天空)。

(3)风雪声的录音及配乐朗诵散文诗磁带各一段。

- 131 -

(4)儿童已具有下雪天的感性经验。

3、活动流程:

学前儿童教育语言教育活动设计

学前儿童教育语言教育活动设计

学前儿童教育语言教育活动设计

学前儿童教育语言教育活动设计

学前儿童教育语言教育活动设计

第二节 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是以低幼儿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这类活动是从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教学入手,围绕这个作品展开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帮助儿童理解文学作品所展开的丰富而有趣的生活,体会语言艺术的美,为儿童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文学教育是学前教育机构语言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以学前儿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进行的文学教育活动,也是学前机构语言教育活动一种不可缺少的类型。

一、对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基本认识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儿歌、儿童诗、谜语诗、绕口令、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科学文艺等多种体裁。

(一)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

1、儿童文学作品包含了作家对所描写的对象以至整个人类社会和宇宙的认识和评价。与其他艺术相比,在文学的感性认识中沉淀着很丰富的理性成分。儿童文学的内容应有尽有,需要给儿童传递的各种文化知识、观念、态度和情感,都可以编到作品里去,可以有超越时空的大量的细节描述,使形象栩栩如生,使文学中的每一个形象都各具特色。

2、儿童文学是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语言具有间接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文学的真、善、美的形式不像美术那样直接以视觉形象显现,而是隐含在语言中。读者必须通过

学前儿童教育语言教育活动设计

- 132 -

对语言文字信息进行理想和想象,才能在头脑中产生画面,因此文学的形象不在时空中,而是在人的头脑中。这一特点,留给读者比美术更为广阔的艺术想象的空间。读者大脑中的形象越细腻,越丰满,越鲜活,也就越激动人心。作为艺术,首要的是审美价值:语言美、形象美、心灵美、意境美;其次是多功能的其他认识价值:科学知识的,人际关系的,行为品质的;第三是娱乐价值:引起美感享受,愉悦身心;第四是促进想象力、创造力、情感体验等教育目标让儿童去实现。

(二)学前儿童学习儿童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

我们经常观察到儿童在接受伤口时的种种表现。他们时而、喜时而忧、时而惊,时而怒 ??他们为乌龟战胜大灰狼而欢乐,为掉进池塘的小鸡的命运而担忧,为不敢过独木桥的小熊鼓劲,为魔术师打不完的喷嚏、为猪八戒四仰八叉的跟斗发出阵阵笑声。儿童接受作品丰富内涵的过程,是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情感世界与儿童的知、情、意、行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根据学前儿童的情绪动情,感到快乐,他们才认为真的、善的、美的。所以这一过程,是真的启迪、是善的熏陶、是美的享受的过程,也是心灵相互沟通情感交融共鸣的过程。作品中的人物、景物都是鲜明可见的。在儿童的体验和想象中,伤口中的人物早就从语言文学外衣中走出来,走进自己的心灵,与自己进行对话、嬉戏。

(三)作品与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产生互动

文学作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有读者的参与创造才能放出奇彩。儿童的心灵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他们在感受、体验、移情、理解的同时,情不自禁地进行复述、朗诵或表演,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作品,不断的对原作品的形象和文学性语言进行再现、补充、扩大。甚至改造。经验告诉我们:不少儿童对某些优秀作品看不大厌、听不够,不是因为儿童喜欢机械的重复,而是因为每欣赏一次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又有新的形象被作品所同化,在情感、行为上趋向于作品中的真、善、美的形象。在两个开放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文学教育的多元价值也得到了实现。这说明儿童文学教育活动与其他艺术活动一样,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活动,在满足儿童创造欲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对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的基本认识

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是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来学习语言的一训活动类型。其目的在于向学前展示成熟的语言学习与积累文学语言扩展儿童的词汇量,培养儿童倾听的有关技能,鼓励儿童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并培养儿童的艺术想象力。在此,我们从语言教育的角度来认识与探讨文学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儿童文学作品内容的选择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是教育目标的载体,又是活动的依据。作品选得好,教育目标的实施就有了保证。选择作品内容既要考虑到作品的教育功能,又要考虑到学前儿童的欣赏趣味和欣赏能力。可用于学前儿童教育功能,又要考虑到学前儿童的欣赏趣味和欣赏能力。可用于学前儿童文学教育的作品题材主要有生活故事、童话、寓言、儿歌、儿童诗、抒情散文以及童话剧等。

- 133 -

所选的内容应具有以下特点:

1、作品中的形象鲜明生动。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要活灵活现,不论是人物还是小动物,都要抓住其外部特征,写出其神态和动作。如《小白兔》前两句主要写了小白兔的神态和外部特征,后两句重点描述了小白兔的动态和习性。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也深受儿童的喜爱,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2、作品结构简单,情节单纯而有趣。由于儿童对事物相互关系的理解往往比较简单,且停留于表面。很多文学作品多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狼和小羊》一只羊在河边喝水,一只狼走过来说:“这河里的水是我的,你为什么喝我的水?”这样一下子就把儿童吸引到故事的情节中去了。

3、作品的语言浅显易懂、具体生动。根据儿童理解词义的发展特点,他们不能准确地理解抽象水平很高的词汇,比较容易理解一些反映事物具体特征的词汇。如,儿童能理解“山路高低不平”,但不一定理解“山路崎岖不平”;能理解“心里难过”,不一定能理解“心情不好”。因此,教师在为儿童选择文学作品时,一定要对作品的用词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在不影响作品原意的前提下稍加改动,另外句子要尽量口语化,多用简单句、主动句、短句。

4、作品的题材以学前儿童熟悉的生活为主。首先,应为儿童选择多种题材的作品,让沉淀在文学作品中大量的间接经验与儿童发生相互作用。如含有哲学启蒙知识的《小马过河》,主要说明要亲自实践调查研究,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又如《谁的本领大》,主要说明每个人的优势都是相对的,各有各的长处。有时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或传统的文学作品,还有代表人类智慧和勇气、诚实等美德的文学作品。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曹冲称象》。其次,从审美教育角度考虑,应选择各种体裁作品。儿童诗及儿歌,情感洋溢、想象丰富、语言含蓄而凝练,并集中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形式美的特征。故事,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拟人、夸张、象征的表现手法所创造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有人物活动特定时空环境,有重复变化、多样统一、均衡、完满的整体结构。它的思想情感和故事情节能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散文能使儿童在感受意境美、情感美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敏感性。最后,适当选择名人名著。这一类作品一般都是美的形式和真、善、美的内容高度统一的典范,经过多少年代、多少国度的传播,仍然光彩照人。欣赏一篇儿童所能感受、理解的名著,其作用不是一般的故事、儿歌所能比拟的。

(二)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

1、围绕文学教育活动展开一系列活动。其主要目的不在于通过文学作品进行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而是更侧重于儿童审美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想象力方面的培养。因此,文学教育活动是一个包含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以及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想象的系列多层次活动,仅仅通过一次活动就完成一个文学作品的学习,那只能说是没有从实质上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将文学作品教育与普通的语言教育、知识和道德教育混为一谈。

2、整合相关学科的学习内容。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教育活动是从文学作品教学出发,由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有限,因此在开展文学教育活动时,经常要整合与其相关的其 - 134 -

他学科内容形成系列的活动,使得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认识某一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促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知。

3、提供多种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的途径。儿童发展是他们自己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并且需要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作用。儿童语言发展也同样如此,因此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应用活动的形式来组织,使儿童在动手、动口、动脑、动眼、动耳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活动中,从而对文学作品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与感受。

4、扩大儿童自主活动的范围。在儿童文学作品教育活动中,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比较自由地进行讨论、操作表演等,在亲自操作实践、探索和想像创造中,达到对文学作品和文学语言准确、深刻的理解和感知。

(三)文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层次

1、学习文学作品内容。这是文学教育活动首要的环节。教师要根据作品的难易程度、本班儿童的实际水平以及活动环境与材料利用的便利与否,而采取不同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2、理解体验作品经验。在学习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有必要进一步引导儿童去理解作品、体验作品,尤其是让儿童通过亲身感受去体验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的情感历程和心理世界。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紧紧围绕着作品内容引导儿童理解与思考。

3、迁移作品经验。在帮助儿童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儿童迁移作品的经验。因为文学作品向儿童展示的是建立在儿童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让儿童感到既熟悉又新奇有趣。但是,仅仅让儿童的学习停留在理解这些间接经验的基础上还是不够的,还不能充分地将这些间接经验与儿童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

4、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条件,让儿童扩展自己的想象,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想象。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仍然立足于原有已学的文学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在这一层次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儿童学习续编故事,也可以让儿童仿编诗歌,还可以让儿童围绕文学作品内容想像讲述。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培养:

(1)指导儿童艺术地再现文学作品。再现文学作品的方式有多种:复述、朗诵、表演、用音乐或美术手段再现其思想内涵和情感氛围等。(2)指导儿童学习仿编文学作品。同再现相比,文学作品的仿编活动对儿童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出了挑战。实际上,儿童仿编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再造或仿造的过程。儿童先感知理解作品中一句话或一段话的结构特点,然后凭借想象构思出新的内容,再借用原作品的结构,通过换一个词或换几个词,甚至换几个句子的方式完成仿编活动。通过文学作品仿编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理解语言结构形式与语言内容的关系,即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通过同一种语言结构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进行词语的搭配组合,表达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儿童也从自己仿编的作品里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提高自信心,在练习用词造句、练句成段等组织语言能力的提高之余,也大大增加了语言学习的兴趣。(3)指导儿童创编文学作品。在大量感知文学作品以及仿编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儿童进行文学创编活动。最初的文学创编活动往往需要图画及教师语言的帮助。教师可以请儿童根据故事开头所提供的线 - 135 -

索,展开丰富的想像继续编构故事,从而编出一定的故事情节。在指导儿童创编文学作品时,教师既可以让儿童编出一句或一个段落,也可以视儿童的能力鼓励他们编出完整的文学作品。

(四)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掘文学作品的整体功能。儿童文学与学前儿童教育密不可分。儿童文学与学前儿童教育的服务对象都是儿童,它们在服务方向即培养一代新人的终期目标上也是一致的,而儿童文学寓教于乐的品格,又使学前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并乐于借助文学的感染力来达到学前教育的效果。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功能可以概括为:知识启蒙、智力启蒙、人生启蒙。因此,在儿童文学教育活动中既要注意发掘文学作品的表层功能,又要注意深层功能的发掘,让其功能整体发挥,以促进儿童语言水平的提高。

2、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文学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在墙饰布置中安排故事和诗歌的内容,听觉背景中出现故事和诗歌,使之在不经意中渗入儿童的大脑,从而产生一定的记忆。一些在背景中出现过的作品,当移到正式的学习活动中时,儿童往往会产生“似曾相识”之感,增加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培养儿童主动学习的习惯,如让儿童独立自主地选择图书、磁带、卡通片录像带或光盘等,操作音响设备和电脑,收听或收看文学作品。也可以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文学教育。

3、不断充实时代感强、符合儿童欣赏情趣的儿童文学作品。幼儿园语言教育不同于小学语文教育,它没有统一的教材,有的教育内容必须由教师自己选择与确定。这样一来,要想使选择的文学作品能够真正体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能够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教师必须增强时代意识,不断充实符合时代气息的儿童文学作品,以提高儿童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文学欣赏和文学创造两种形式。

(一)文学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这一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如下:

1、文学欣赏作品的传递。文学欣赏作品的传递是文学欣赏活动展开的第一步,选用何种方式将作品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这关系到能否调动儿童学习兴趣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传递形式:

(1)成人口述作品内容。有些文学作品内容浅显易懂或是儿童有一定的相关生活经验,教师则可以直接口述,无须画蛇添足地运用教具等辅助教学材料。(2)利用图书或图片。有些文学作品的内容知识性强、儿童在某一经验上比较欠缺,对作品内容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障碍,教师必须为孩子提供一些直观材料,增强孩子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儿童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内容。如中班故事《取皮球》。(3)录音、录像和情景表演。可以通过视、听文学作品在儿童的头脑中形成知觉表象,由文学作品的具体形象唤起儿童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映。 无论哪一种形式,为了引起儿童的共鸣与兴趣,教师的描述要抑扬顿挫、栩栩如生,绘画要画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才能很快抓住儿童的注意而进入心理加工状态。 - 136 -

2、多通道地相互作用。成人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脑子里虽然很“热闹”,外表却显得比较平静。学前儿童的动作尚未完全内化,还做不到仅凭倾听语言符号对文学作品进行静态的艺术再加工,使大脑“热闹”起来,这在4岁之前尤其如此。所以,在给儿童欣赏作品时,成人必须借助一些手段,适应儿童的视觉、听觉、动觉同时与作品发生作用,对作品进行动态加工,在动中求思、育情。主要方法如下:

(1)作品欣赏与活动教具或动作参与相结合。(2)作品欣赏与音乐活动结合。(3)作品欣赏与游戏结合。(4)作品欣赏与歌舞结合。

3、通过形象性地解释帮助儿童理解作品内容。儿童作品,一般都突出人、境、物的形象,并不需要作过多的语言解释;但是在大班,成人可以利用形象的语言,解释一些难度较大的作品,通过解释,帮助儿童产生作品形象。词的解释,比其他形象的解释有更大的模糊性,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形成作品的审美意象。同时,对文学语言的凝练、含蓄、拟人、隐喻、象征等表现手法有更多的感受,有助于儿童与文学词语建立审美的关系。

4、采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开放性的提问是指答案不确定的提问。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方式有多种。

(1)针对儿童记忆系统的提问;(2)针对细节的提问;(3)针对情感识别与匹配的提问;

(4)针对作品的主题或情节的提问;(5)针对作品中文学语言的提问;(6)针对作品的整体结构形式的提问;(7)针对生活原型与作品形象进行比较的提问。

(二)文学创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儿童的水平,将儿童对文学形象的再创造,也就是自外向内的文学再加工过程中的表达活动和自内向外的文学制作实践,都归并为文学再创造活动。儿童文学创造活动主要形式和设计与实施的方法如下:

1、复述和朗诵。复述和朗诵是建立在感受体验基础上的艺术形象创造的活动,是欣赏过程在大脑中产生的作品意象的表达或表现。故事复述有全文复述或细节复述两种形式。用于全文复述的作品大致需具备下列特征:篇幅不长,结构比较工整,语言和情节有适当反复,词语优美爽朗,通俗易懂,形象富有童趣。

出声的复述和朗诵,一方面是儿童对作品语言的语音、语调、音量、语气、韵律、节奏的玩味,另一方面,玩味必须受语义的控制。出声操练语言的过程,是寻找特定音响与文学内涵相契合的过程。由于经常性的欣赏和朗诵讲述的双重练习,儿童就会对各语言层次如语音、语感、语义、语法、修辞以及各语言单位如词、词组、句子和篇章结构等所具有的特征产生较强的直觉敏感性。

(1)有变化地反复欣赏同一个作品。(2)参与和作品有关的系列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观察、歌舞、劳动等。(3)积累不同语境中的表达经验。(4)成人的语言榜样。(5)在音乐伴奏声中学习朗诵。(6)在日常生活中自由分散地利用玩具和道具练习复述和朗诵,互相评议,互相模仿。

2、表演。表演一般由复述自然转入,表演的分层次内容有:情境性对话;根据现有作 - 137 -

品或自创作品进行出声或不出声的表演;主要人物形象的立体动态塑造;作品段落的表演;作品完整形象的表演。

3、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的创编大致可分为三类: (1)对欣赏的作品内容进行编构和仿编。 这类创编活动都是和欣赏、朗诵、复述结伴而来的,是对原著这一开放系统的向外拓展,是儿童对更大的艺术空间的填补,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其间需要儿童具备多种条件,如对故事图式的理解、有关知识经验的准备和语言的准备等。它是建立在儿童理解童话和故事作品体裁特点,积累大量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创造活动,对学前儿童具有积极的挑战意义。编构活动包括扩编和续编等形式。扩编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对原作品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充。

(2)根据语义内容转换成描述和叙述性语言。提供语义内容的材料有乐曲、声音、绘画、图片、表演(哑剧)及其他儿童化情境。过去这一部分都作为语言教育中的连贯性讲述内容而做出安排,其实这一做法并不全面。(3)凭借想象独立编构完整的文学作品。这类创编是不凭借语义和作品,只凭儿童独立想像和联想构思而成的,如同绘画中的意愿画。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根据题目进行口头创编,当儿童具有较多的编构故事的经验和生活经验后,可让儿童自己随意编故事,不要给儿童过多的制约因素,扩大他们的自主范围;二是让儿童先把用来编构故事的事件画成图画,再根据图画编构故事。

四、文学作品及文学教育活动案例分析

(一)作品赏析

《太阳帽的故事》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一个小姑娘戴着一顶漂亮的太阳帽去游泳,突然,?呼呼呼,呼呼呼?一阵大风吹来了,小姑娘头上的太阳帽不见了。

丁丁捡到了太阳帽,把它变成一个飞盘,飞盘飞呀飞。?呼呼呼,呼呼呼?一阵大风吹来,飞盘不见了。

小猴捡到了太阳帽,把它变成了秋千,秋千荡呀荡。?呼呼呼,呼呼呼?一阵大风吹来,秋千不见了。

蜗牛捡到了太阳帽,把它变成一个摇篮,摇篮摇啊摇。?呼呼呼,呼呼呼?一阵大风吹来,摇篮不见了、、、、、、小朋友们,小姑娘的太阳帽有飞到哪儿去了呢?

作品赏析:这虽然是一个幼儿生活经验故事,但比较有趣,颇具艺术的想象力,它通过丁丁、小猴、蜗牛捡到太阳帽,玩太阳帽,被风刮走等情境,给幼儿展示了一个充满童趣和想象的世界,本故事适合续编或创编。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开展各种动手动脑活动,活跃思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大胆创造。

诗歌《伞》

(中班)

公路边的大杨树,

是小喜鹊的伞。

- 138 -

水塘里的大荷叶,

是小青蛙的伞。

山坡上的大蘑菇,

是小蚂蚁的伞。

下雨了,大家都有一把伞。

[作品赏析]

这首诗歌短小,精美,用比拟手法,形象的勾勒出自然界小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形象逼真,充满温情,富有童趣,有助于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和友情的关注,学会助人,关注事物之间的关系等。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帮助小动物们寻找“伞”,描述“伞”,最后形成完整的《伞》的诗歌。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又充满学习的激情,通过仿编诗歌,发展幼儿的艺术想象里=力和创造性的语言表述,让幼儿体会创作的快乐。

(二)活动设计

故事《会动的房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新词?呼呼呼??哗哗哗??哒哒哒?;学会用语言正确描述出声响。

2、感受作品的诙谐美,体会大自然的美,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3、开动脑筋续编故事,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学幻灯片《会动的房子》四幅。

2、水彩笔、蜡笔、画纸人手一份。

3、录有风声、海浪声、马蹄声的磁带。

4、幼儿对乌龟尤其是龟背的认知准备。

[活动过程]

1、以谈话问答的形式导入课题

导入语:小朋友们,你家的房子会动吗?你见过会动的房子吗?今天呀,老师要说一个会动的房子的故事,小朋友们想不想听呀?

2、基本部分

(1)播放伴奏音乐,教师生动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故事第一遍讲完后,教师提出描述性问题,帮助幼儿掌握故事大意。

提问:

故事叫什么名字?

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

小松鼠把房子盖在了哪里?

- 139 -

小松鼠的房子先后到了哪些地方?

(2)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录音,第二遍讲述故事,要求幼儿体验并模仿故事中出现的声音。教师通过提出思考性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主题。

如:房子为什么会动?故事里的小松鼠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

(3)围绕着故事开展相关的语言活动——幼儿表演或讲述故事,在假设性提问的引导下迁移作品经验,进行大胆的艺术想象和创造。教师可这样提问引导幼儿续编故事:?小朋友想一想,会动的房子还会到哪儿去呢???小朋友们造房子的话,会把房子造哪里呢???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让你的房子动起来呢??等等,引导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大胆的续编或创编故事。

3、小结:教师进行幼儿表现评议和知识总结。

[活动延伸]

1、可安排区域活动:科学区——观察乌龟

语言角——续编或创编故事《会动的房子》

手工区——制作《会动的房子》

绘画角——?我心中会动的房子?

2、幼儿户外散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诗歌《伞》

[活动目标]

1、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2、尝试仿编诗歌,创造优美动听的语言效果。

3、通过仿编诗歌体验创造的快乐,学会助人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挂图《伞》,图上有大杨树、荷叶、蘑菇,背景图上画出下雨的线条。

2、贴绒教具小喜鹊、小青蛙、小蚂蚁等小动物若干。

3、幼儿绘画,制作所用的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1、通过提问,从生活经验导入。

(出示小伞)导入语:?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呢?下雨的时候,你有自己的伞吗?下雨的时候,小动物们怎么办呢?想一想,它们会用什么当伞呢??

2、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教师可提这样的问题:?图片上的天气怎样了?图片上都有什么?下雨了,我们让图片上的小动物到哪儿去躲雨呢?为什么??引导幼儿将图片上的小喜鹊、小青蛙、小蚂蚁放到 - 140 -

?伞?下面躲雨,并启发幼儿说出这样做的理由,即说出xx是xx的伞。

(2)引出诗歌,并丰富诗句。

教师提问:?大杨树长在什么地方?(公路旁)??大荷叶长在哪里?(水塘里)??大蘑菇长在什么地方?(山坡上)?幼儿讨论后师生共同连句组成完整诗歌:?公路边的大杨树,是小喜鹊的伞。水塘里的大荷叶,是小青蛙的伞。山坡上的大蘑菇,是小蚂蚁的伞。下雨了,大家都有一把伞。?

(3)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情感,掌握诗句的结构。教师配上优美的音乐,生动而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引领幼儿想象诗歌温馨的意境,体会诗歌温馨的情感。教师可提问:?这首诗歌听起来感觉怎么样?我们应用什么样的声音,什么样的情感来朗读这首诗歌呢??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朗读。

(4)启发幼儿给诗歌取一个合适的题目。

(5)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想一想,公路旁的大杨树还可以当谁的伞?水塘里的大荷叶还可以当谁的伞?山坡上的大蘑菇还可以当谁的伞??

教师可出示准备好的动物贴绒教具,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回忆,能有不同的表达,并让幼儿说出原因,如:?公路边的大杨树,是小花狗的伞。水塘里的大荷叶,是小鱼的伞。山坡上的大蘑菇,是小蜗牛的伞。下雨了,大家都有一把伞。?在仿编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的表达。若幼儿能力允许,可让幼儿想一想什么可以当什么的伞,如花丛中的茉莉花是小蜜蜂的伞等。教师可将幼儿仿编的诗句串联成一首完整的新作品,并引导幼儿领会新作品的意境。

(6)小结:评议幼儿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知识小结。

第三节 学前儿童谈话活动

谈话是帮助学前儿童学习在一定的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活动。在各种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谈话具有独特的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功能。它根据一定的语言教育理论,一定的语言教育目标和内容,将一部分语言教育理论教育目标和内容以及任务付诸实施,对儿童的语言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淡话活动具有其他的语言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儿童谈话活动的基本特征,认识和了解其自身的一般规律。

一、谈话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拥有一个具体、有趣的中心话题

谈话活动的话题必须具有这样三个要求:

第一,儿童对中心话题具有一定的熟悉度。话题应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这样儿童往往会比较感兴趣。第二,要使儿童对中心话题具有一定的新鲜感。中心话题要能调动儿童参与谈话的积极性,对儿童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和刺激 - 141 -

性。第三,中心话题要与儿童生活中共同关心的内容有关,能引起儿童共同的谈话与讨论的兴趣。

(二)拥有较丰富的谈话素材

谈话所涉及的素材必须是儿童知识经验范围以内的,取材于儿童参观、游览、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教育活动、游戏、电影或电视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儿童的知识越丰富,谈话的素材积累的越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如果对某个地方或某个事物只观察了一次,所获得的印象只是初步的、粗浅的,儿童在谈话活动中便无话可说。只有当儿童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进行了多次观察,从不同角度比较细致地了解以后,儿童才会有话可谈,谈话素材才能较完整、丰富,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注重谈话的多方交流

这可以说是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最主要的区别之一。讲述活动是发展儿童的独白语言,而谈话活动则更注重于儿童的交往语言或对白语言,侧重于师生问、同伴间的信息交流与补充。从语言信息量来看,当儿童围绕中心话题进行交谈时,他们的思路是呈辐射状向外发散的,而不同个体间的经验也多种多样,因此在谈话中的每个儿童获取的信息量都比较大。

(四)谈话的语境宽松自由

在谈话活动中,谈话的语境是比较宽松自由的。无论原有经验如何,儿童都可以在活动中畅所欲言。主要表现在:

1、话题的扩展和见解自由。谈话活动中没有统一的答案和看法,也没有什么一致的讲述经验和思路。儿童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内心感受,将自己的想法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与大家共享。2、语言自由,不强求规范。谈话活动主要目的是鼓励儿童大胆地与他人交谈,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同时它不要求儿童一定要使用准确无误的句式、完整连贯的语言来表达。谈话活动就是要利用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儿童提供很多的开口说话和与人交谈的机会,从而使儿童能经常地练习和巩固已有的语言经验,提高对语言的敏感程度,不断地发展儿童的表达能力。

(五)教师在谈话活动中起间接引导的作用

在谈话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以间接的方式出现的。他们往往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谈话,给儿童以平等的感觉,这也是创造谈话活动宽松自由氛围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谈话活动中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并不表明谈话可以成为任意的无计划交谈。教师在设计实施谈话时,仍然需要按照预定的目标内容,紧扣谈话的中心话题,有效地影响着谈话活动的进程。教师的间接引导主要体现在:1.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话题或转换话题,引导儿童淡话的思路,把握谈话活动的方式。2.教师用平行谈活的方式对儿童做隐形示范。如教师可以谈论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感受等,从而向儿童暗示谈话的内容和方式。

二、谈话活动的主要类型

(一)日常生活中的谈话

1、日常个别谈话;2、日常集体交谈。

- 142 -

(二)有计划的谈话活动

这类活动是教师制定一定的计划和教育活动方案,依据事先确定的话题,有目的地组织儿童进行。谈话的话题可以各式各样,凡是儿童熟悉的或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都可以加以选择。这些题目可由教师拟定,在大班也可以请儿童参与拟定。主要话题有:

我最喜欢的??(人物、动物、玩具、图书、衣服等);我和周围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及同伴等);我和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国庆节、春节、三八妇女节等);我参加的一些活动(春游、参观、访问、旅游、探亲访友等);周围环境的变化(花草树木、建筑物、道路、居住环境等)。

(三)开放性的讨论活动

讨论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谈话活动形式。说其特殊,是由于它在话题形式、语言交往和教师的指导上都有其开放性的特点。

讨论活动的话题一般都是开放性的,同时讨论所涉及的事物应是与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相符合,但对儿童来讲又有一定的难度。例如,讨论的话题是“假如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这个话题可以让儿童自由想象,随意发挥,没有固定的答案。

讨论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语言交往活动。在讨论中,儿童可以就自己的观点去与他人进行充分的语言交往。儿童既要清晰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看法,又要善于倾听他人的见解并进行分析、反驳或接纳,从而使语言交往延续下去。可见,讨论活动对儿童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一般在中班以后才适合开展这项活动。

教师的指导态度要开放。与讨论的问题相对应,教师对儿童提出的看法也应采用开放的态度。不要一味地从成人的角度去评判儿童的某些看法合不合理。教师要将指导的重点转向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而对儿童的某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想法采取接纳和鼓励的态度。引导儿童能勇于创新、富于想象,并大胆地在集体中表述出来。

三、谈话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

(一)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

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1、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谈话氛围。在活动开始时教师一定要让周围的气氛轻松、自然,可以让儿童唱唱歌,做做游戏等,以使儿童的情绪稳定,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师的身上。

2、创设生动、有趣的谈话情境。谈话情境的创设,常见的主要有三种方式:(1)用实物或直观教具创没谈话情境。通过挂图、幻灯、墙饰布置、玩具、录像等各种不同的食物,向儿童提供与话题有关的可视现象,启迪儿童谈话的兴趣和思路。(2)用语言创设谈话情境。教师通过自己说一段话,提出一些问题来唤起儿童的回忆,调动他们的经验,以便适时地切入话题。(3)用游戏或表演的形式创设谈话情境。通过开展一些游戏或表演活动,来提供一些与谈话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儿童表述的愿望。

(二)围绕话题运用已有经验自由交谈

1、给儿童充分地自由讲述内心的真实感受。一个谈话活动开展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对 - 143 -

这个过程的把握程度。教师在指导中应尽量做到“一个围绕”、“两个自由”。所谓“一个围绕”是指教师指导儿童围绕中心话题大胆地与同伴交谈;所谓“两个自由”是指交谈的内容自由.交谈的对象自由。儿童只要围绕话题进行交谈就可以,教师不必过多地干涉儿童交谈的内容。此外,儿童交谈的对象也是自由的,可以两两交谈,也可以分组交谈,或与老师交谈。教师不要干涉儿童转换交谈的对象,只要他们积极地参与到交谈中,就是达到教学的要求。

2、注意自由交谈中的个别差异。自由交谈虽给儿童提供了开口说话的大好机会,但有些语言能力较差的儿童却恰恰在这个环节中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他们常常表现出光听不说。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语言能力较差和语言能力较强的儿童安排在一起,让他们互相促进,互相作用。此外,教师还要重点倾听语言能力较弱的儿童的谈话,提醒其他儿童在说完自己的感受后,注意倾听这些儿童的话语,经常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围绕中心话题拓展交谈内容

在儿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地交谈后,教师要适时地将儿童集中起来,以提问或启发的方式帮助儿童学习新的谈话技能和谈话规则,掌握正确的谈话思路和方法。这一过程是谈话活动的重点内容和核心。

1、中心话题的拓展是逐步进行的。一般来说,中心话题是沿着这样的顺序拓展的:对话题对象的描述和基本态度——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对话题对象的独特感受。

2、正确地看待谈话技能、态度和规则的学习。教师在引导儿童学习新的谈话经验时,不要有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思想。如果教师在谈话活动中,让儿童机械地反复练习某一交往技能,甚至让儿童将某些交往词语背诵下来,这种做法就违背了谈话活动的基本宗旨。

(四)教师隐形示范新的谈话经验

在通过逐层深入拓展儿童谈话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隐形示范向儿童提供谈话范例,帮助儿童掌握新的谈话经验,使儿童的谈话水平进一步提高,如“我喜欢的图书”,教师可以谈一谈自己喜欢哪一本图书?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如:“我喜欢这本《科学小常识》。因为它告诉我蝴蝶是怎样从小虫转变而来的,原来蝴蝶穿着美丽的外衣在花丛中传播花粉之前,是一只专吃植物叶子的害虫。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新知识,所以我喜欢并爱护这本书。”教师的示范可以给儿童提供模仿的样板。

四、案例分析

语言谈话活动:“快乐的五一长假”(大班)

[活动目标]

1、知道交流的听说轮换,知道将围绕中心话题所画的内容用语言和同伴进行交谈;

2、乐意参与到围绕?快乐的五一长假?的谈话活动中去,能按老师的要求,围绕中心话题绘画并交流;

3、使幼儿学会耐心倾听他人谈话,能清楚地同他人交谈自己?五一?所去地方的特色及其感受;

- 144 -

4、通过谈话交流,使幼儿了解本地区的旅游景点,丰富幼儿爱家乡的情感经验。

[活动准备]

1、幼儿过?五一?期间的各种照片及相关景点或场所的资料图片、宣传广告等。

2、各种?五一?期间的纪念品。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幼儿谈话兴趣

教师:?老师请大家看看我们的教室展出了小朋友带来的很多‘五一节’的纪念品和照片。大家自由看看,边看可以边向你身边的小朋友介绍一下:这个五一节你去了哪里,你和谁去的,有什么好玩的,在那里发生了什么开心的、难忘的事情。相互说一说。?

2、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1)幼儿个别自由交谈

请幼儿在活动室观看?快乐的五一?的相关资料和纪念品,激发幼儿对?快乐的五一?的回忆和谈话兴趣。

幼儿边观看展品边围绕?快乐的五一?自由交谈,教师以平等的交谈者参与幼儿的谈话交流。

(2)分组自由绘画交谈

教师:?刚才大家交谈了这个‘五一’节我们玩过的地方和各种玩具。可是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去,但是很想去的。现在,你们可以把这些地方想象一下然后画下来,边画可以边和身边的朋友交谈:你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最想玩什么,为什么??

3、教师幼儿引导拓展谈话范围

在幼儿分组自由绘画并交谈的基础上,教师请幼儿各自拿着自己的画,围绕?快乐的五一长假?进行集体交谈,逐步拓展话题内容。

教师提问引发幼儿拓展谈话内容:

谈谈自己觉得最有趣的地方,为什么有趣?

谈谈自己画的关于五一长假的内容。

说说自己明年准备怎么过快乐的五一长假。

针对每个问题,教师面向全体幼儿提出后,先请幼儿同他身边的幼儿进行交流,使每个幼儿参与谈话,然后请个别幼儿围绕问题面向全班进行交流。

4、隐性示范新的谈话经验

教师拿出自己?五一?度假的照片,谈谈自己?快乐的五一长假?和自己在旅游时对保护环境的一些想法。

请大家对感兴趣的照片和绘画内容继续自由交流。

[分析]

1、目标分析

(1)教师提示学生可以按照以下几点来分析

- 145 -

此活动方案的目标是谈话活动的目标,首先我们分析此目标是否在目标内容上包含:第一,认知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能力技能目标。第二,此目标在设计上是否首先落在语言谈话这个语言点上。第三,此目标是否体现了目标的整合性。

(2)学生讨论、分析、记录,请代表发言。

2、内容分析

(1)教师提示学生可以按照以下几点来分析

谈话活动的内容的选择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将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的中间环节,也是活动设计和活动组织的主要依据。所以此活动的内容分析,第一,看教师为幼儿所选择的内容是否幼儿感兴趣的,是否在幼儿生活经验范围内的内容。?快乐的五一长假?有哪些快乐事?幼儿愿意说吗?幼儿有过?五一?这方面的经验吗?第二,此内容是否与目标相一致。第三,分析此内容是否在幼儿的新旧语言经验间建立了联系。

(2)学生讨论分析、记录,请代表发言。

3、活动过程设计分析

活动过程可以看作是教师开展语言教育活动和幼儿进行语言学习活动的时间流程。所以,分析活动过程的设计实际上是分析教育内容、教师的指导和幼儿的学习活动如何开展的过程分析。在分析此次谈话活动过程时,第一,分析活动过程是否综合体现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第二,分析每个环节的内容安排的目的和幼儿在此环节中所能获得的经验,如活动一开始,教师为什么指导幼儿看?五一?的纪念品和照片,它和第二个环节——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三,分析此次活动是否体现了语言谈话活动的结构特点。

第四节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

讲述活动以培养学前儿童独立构思和表述一定内容的语言能力为基本目的,给儿童提供积极参与命题性质的实践机会。讲述活动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在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原因是教师对讲述活动的基本特征、本质及其自身的一些规律认识不够。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地探讨讲述活动的一些基本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讲述活动质量的目的。

一、讲述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讲述活动拥有一定的凭借物

与主要围绕已有经验进行交谈的谈话活动不同,讲述活动需要针对一些凭借物来开展活动。所谓凭借物即儿童在活动中讲述的对象,这决定了儿童讲述的内容范围和指向,这里所说的凭借物主要是指讲述活动中教师为儿童准备的或儿童自己参与准备的(如图片、情景、实物等)。在讲述活动中,一定的凭借物往往成为儿童讲述的客体,对儿童的讲述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年龄儿童讲述活动的凭借物有所区别。

- 146 -

(二)讲述活动的语言是独白语言

讲述活动的语言交流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语言活动,要求儿童使用的是独白语言,是培养锻炼儿童独白语言的特别途径。所谓独白就是需要说话的人独自构思和表达对某一方面内容的完整认识。这是一种复杂、周密的口头语言表达形式,它需要儿童用完整、连贯的语言将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并能得到他人的理解。

(三)具有相对正式的语言情境

与宽松、自由的交谈不同,讲述活动为儿童提供的是一种相对正式规范的语言运用场合。它不仅要求儿童能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要求儿童能在集体面前用规范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这种正式主要表现在:一是语言规范。儿童需要使用较为完整、连贯、清楚的语言进行表达。二是环境规范。一般是在专门的教育活动中和正式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开展活动。

(四)讲述活动中需要调动儿童的多种能力

讲述时,儿童需要感知理解一定的凭借物,借助对这一凭借物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构思组织自己的独白语言,从独立完整地编码到独立完整地发码,而且,不同讲述内容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有不同的逻辑顺序,这对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是极高的。如果儿童缺乏这些能力的配合,那么讲述的水平也不会提高。可见,只有多种综合能力的配合,才能保证讲述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

二、讲述活动的主要类型

(一)从讲述内容来分类

1、叙事性讲述。叙事性讲述即用口头语言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讲述出来。叙事要求说清楚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和为什么,并且要求说明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学前阶段只要求儿童简洁、清楚地按顺序讲述事件即可。

2、描述性讲述。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或物体以及景物的性质、特征具体描述出来。在学前阶段,儿童学习描述性讲述的重点在于初步尝试使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词语说话,同时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

3、说明性讲述。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特征、用途等解说清楚的讲述形式。如讲述“我喜欢的玩具”,要求说明玩具是什么样的,什么材料做的,怎么玩法等。

4、议论性讲述。议论性讲述通过摆观点、摆事实来说明自己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学前阶段,因为儿童的逻辑思维水平不高,议论能力还不强,因此,只能进行初步的议论性讲述。如讲述“我喜欢夏天还是冬天”,儿童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个人喜好来讲述。这种讲述对于培养儿童语言逻辑水平,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极为有益。

(二)从凭借物的特点来分类

1、看图讲述。在讲述活动中使用图片来帮助儿童讲述,是人们所熟知的看图讲述。在这类活动中教师所提供的图片,可以是印刷出版的图片,可以由教师自己绘制图片,可以是半成品的边讲边绘画的图画,可以由儿童画图后讲述,也可以是用教师提供的人手一套图片 - 147 -

来自由讲述。讲述的凭借物都是图片即平面的具体画面。看图讲述根据图片的运用和对儿童语言上的不同要求,还可以分为:描述性的看图讲述;创造性的看图讲述;排图讲述;拼图讲述;绘图讲述。

2、实物讲述。实物讲述是以实物作为凭借物来帮助儿童讲述的一种活动,具有真实可信的特点。实物包含真实的物品、玩具、教具、动植物、日常生活用品和外在的自然景物等等,指导儿童感知理解实物并进行讲述时,最重要的是帮助儿童把握实物的特征。在观察中或观察后,要求儿童将实物的基本特征、用途、使用的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清楚地描述出来。但值得注意的是,实物讲述活动一定要与科学教育活动区分开。与科学教育活动相比,实物讲述更侧重于描述、倾听实物的有关特征、用途等语言方面的目标,而不是着重于认识这种实物。也就是说实物讲述应在已经熟悉这种实物的基础上进行。

3、情景表演讲述。情景表演讲述是要求儿童凭借对情景表演的观察与理解来进行讲述的一种活动。在某种情景表演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儿童将表演中的情节、对话和内容较完整、连贯地表达出来。这种讲述包括真人表演的情景,用木偶表演的情景,真人与木偶共同表演的情景,或者是通过录像或电脑展示的一段情景,它们都体现了“角色表演”和“连续活动”的特点。向儿童展示可供讲述的内容。

三、讲述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

讲述活动的类型虽然多种多样,但由于其拥有共同的特点,因此在设计和实施时必然存在着一个相对固定的结构,遵循着一个稳定的规律,它是讲述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基本步骤和展开顺序。

(一)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感知理解讲述对象,主要是通过观察的途径进行。这里所说的观察,大部分是通过视觉汲取信息,许多看图讲述、实物讲述、情景表演讲述,都是先让儿童仔细观察图片、实物、情景表演来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这主要是通过视觉通道获得的。但也不排斥从其他感觉通道去获得认识,如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

这一步骤中重点是指导儿童观察、感知理解讲述对象,以便为讲述打好认识上的基础。教师要依据讲述类型的特点引导儿童去感知理解讲述对象。另外,也可以依据凭借物的特点引导儿童去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还可以依据具体活动要求引导儿童感知理解讲述对象。每一次活动的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有时要求儿童学习有中心、有重点地讲,有时要求有顺序地讲。教师的任务是根据活动的具体要求,指导儿童观察。

(二)运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

在儿童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儿童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讲述。这一步骤的活动组织,要求教师尽量放手让儿童自由讲述,给他们以充分的机会,实践并运用已有的经验讲述。它是儿童讲述自由发挥的阶段,教师要改变过去讲述活动几个人讲多数人听的被动、单调的局面,儿童自由讲述对活跃活动气氛,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儿童的讲述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都起到重要作用。组织儿童运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的方式很多,主 - 148 -

要有集体讲述、分组讲述、个别交流等。

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需要注意:

一是让儿童自由讲述之前,教师要交代清楚讲述的要求,提醒儿童要围绕感知理解的对象进行讲述;二是在儿童自由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儿童的讲述内容,及时发现儿童讲述的“闪光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教师不要过多地指点儿童讲述,而是要注意倾听,最多以插问、提问等方法引发儿童讲述,以免干扰儿童的正常讲述,降低儿童讲述的积极性。在设计和实施讲述活动中,这一步骤不可缺少,否则会影响讲述活动的效果。

(三)引进并学习新的讲述经验

新的学习经验,是每次讲述活动学习的重点。通过前两个层次的铺垫,教师可以根据本次活动目标要求,帮助儿童学习新的经验。新的讲述经验主要是指讲述的思路和讲述方式。

1、讲述的思路。教师在示范新的讲述经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儿童理清讲述的思路,使整个讲述有较强的顺序性和条理性。帮助儿童理顺讲述的思路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儿童将讲述的基本内容讲述出来,避免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遗漏讲述或没有围绕事件发生的顺序来讲述现象的出现。教师可以示范新的讲述思路,就同一讲述对象发表教师个人的见解。但教师的示范决不是儿童复述的样板,否则会降低儿童讲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讲述的全面性。在讲述中,教师要帮助儿童认识到讲述的基本要素:人物——地点——事件——结果。儿童在讲述中往往会遗漏其中的某一方面内容,使讲述缺乏完整性和连贯性。因此教师要让儿童掌握这些基本要素,准确地将要表述的内容完整全面地讲述出来。教师可以用提问或插问的方式引导儿童一起讨论新的讲述内容,可以就某一个儿童的讲述内容人手,与孩子们一起分析其讲述的内容是否全面、完整,在讨论、达成一致意见的同时,孩子们也就学习了新的讲述经验。

3、讲述的基本方式。这些基本方式包括观察、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哪些部分是重点内容,要多讲,哪些是次要部分,可以略讲或少讲。

在讲述活动中,无论是看图讲述还是实物讲述,每种类型的讲述都要培养儿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讲述的能力。这种顺序包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从近及远、从表面到本质的描述。所有这些基本的讲述方式都有助于儿童清楚、有条理地进行讲述。

四、案例分析

看图讲述——《森林音乐会》

[活动目标]

1、学习句型:“有……还有……”,举一反三地运用句型;

2、发展讲述的连续性。

[活动准备]

在课件中展示不同的动物组合,幼儿能力强的一组有多个动物组合;能力弱的一组有两个动物。

[活动过程]

- 149 -

1、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感知讲述对象

教师:夏天来了,草绿了,花儿开了,森林里的小动物在开音乐会呢!你们看,谁来了?(老师演示课件:背景森林,主人公动物:小熊、大象、小猫、小青蛙)

提问:(1)你们看见有什么动物?

(2)你看见还有什么动物?

2、幼儿围绕讲述内容自由交谈,教师巡回进行指导

3、引进新的讲述经验,学习句型:“有……还有……”

(教师演示课件:森林里的动物在开音乐会,有小熊在敲鼓,有大象在吹喇叭,有小猫在弹琴,还有青蛙在唱歌)

提问:说说有谁在干什么?还有谁在干什么?(课件注解:动物的数量可随幼儿讲述能力层次的高低而增减,种类也可变换)

4、 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教师:我们也来开个音乐会好吗?

(发给幼儿每人一件乐器,幼儿佩带不同的动物头饰)

(1)教师当指挥说:“有……在……,有……在……,还有……在……”。

(2)幼儿当指挥边说边指向一种动物。

[分析]

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选择了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主题,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在感知理解讲述对象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动画片的展示和对幼儿启发性提问,激发了幼儿自己尝试的愿望。在运用已有经验讲述时,采用自由交谈的方式,尽可能地使每个幼儿都能有机会表达。在迁移新的讲述经验的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丰富了幼儿的经验。

生活经验讲述——有趣的线条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线条图进行简单的情节讲述,发展完整表达的语言能力;

2、引导幼儿对简单线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并进行大胆丰富的想象;

3、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实物:绳若干。

[活动过程]

1、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教师介绍户外活动——绳子的玩法,在地上扔出一根绳子,让幼儿根据扔出的图形共同想象像什么。

2、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1)幼儿自由操作绳子,进行初步想象,教师重点指导幼儿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去发现绳子的变化。

- 150 -

提问:请小朋友甩出一个图形看看能说出多少种东西,看谁说得多。

(2)教师操作绳子,将幼儿的已有发现进行提炼。

提问:我的绳子会变成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小结:我们每个小朋友眼里看到的同样的一根绳子可以想成许许多多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每一个人在不同地方看到的东西和别人也不一样。

3、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1)教师和幼儿共同玩绳,引导幼儿能将三根绳子组成的形象编成一个小故事。

(2)请两名小朋友各持一根绳子,各组成一个形象,启发幼儿进行想象,编出简单情节的故事。

4、巩固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1)幼儿分组合作玩绳子,并能将几个形象进行创编,教师记录幼儿创编的成果,提炼有价值的讲述进行展示。

重点指导:幼儿能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进行讲述。

(2)延伸活动:绳子还有什么玩法?

[分析]

此活动课前对物质环境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和设计,把很多教育契机蕴涵在环境当中,使幼儿能充分感知理解讲述对象。活动中还设计了幼儿用各种方式操作绳子的环节,使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有所发现,为进一步讲述打下基础。在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的活动中,此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一步为幼儿讲述创造更丰富的环境,幼儿可将几个形象进行创编,使幼儿有更多表达的机会并学习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续编故事——小猴的出租车

[活动目标]

1、幼儿乐意与小朋友讨论,乐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勇于创新;

2、幼儿乐于倾听,体验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的快乐;

3、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敢于大胆想象,积极创编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1、小熊、小鸡、长颈鹿、小刺猬、小兔、小猫、小猴图片。

2、出租车图片教具。

[活动过程]

1、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1)利用出租车图片,请小朋友观察,引导小朋友描述:图片上是什么?它是谁的车?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观察理解图片内容。出示图片,幼儿观察,老师提问:小熊为什么不上小猴的车?如果你是小猴你会怎么办呢?小鸡为什么哭呢?小鸡为什么不上小猴的车呢?小猴怎么帮助它的呢?

- 151 -

2、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1)幼儿结伴讲述,教师注意倾听,进行指导。

(2)请个别幼儿在集体中大胆讲述,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助。

3、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归纳讲述思路:小猴买了什么?小熊为什么在路边上张望?小熊为什么不上小猴的车?小猴怎么帮助小熊的?小猴看见路边的小鸡怎么了?小鸡为什么哭呢?小猴怎么帮助小鸡的?小猴的心情怎么样?应有教师或幼儿完整连贯的将图中内容讲述一遍。

4、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给幼儿提供操作材料,请幼儿根据前面的思路,任选一个动物来续编故事。教师引导幼儿在讲述主要内容时尽量生动、详细。

评析:

该活动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教师充满感情的讲述故事的前半部分,并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感知理解故事内容。在这个还节中,教师设计提问活跃了幼儿的思维想象,激发了幼儿表达的愿望,为下一步续编故事展开联想。在迁移新的讲述经验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边操作,边议论、边构思故事,这样的做法不仅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而且有效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幼儿自由构思创设了良好情境。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既有小组,也有个人,使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整个活动紧紧围绕目标,层层深入,形式多样,在实现语言目标的同时,还使幼儿的自信心、想象力、合作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附故事:

小猴的出租车

小猴新买了一辆出租车,心里可高兴了。这一天,它哼着歌开着车上路了。突然,它看见小熊在路边上东张西望的,便问:“小熊,要用车吗?请上我的车吧!”小熊朝车里看了一下,再看看自己,连忙摇头说:“我这么胖,肚子这么大,你的车子这么小,我还是等一辆胖胖车吧!”小猴想了想,说:“别急,包您满意!”说着,小猴一摁按钮,车子就自然变大了。小熊坐上去,腿能伸直了,觉得舒服极了!它点点头说:“我很满意!我很满意!”送完小熊,小猴的车拐到另一个路边。突然,小猴看到一只小鸡在马路边伤心地流泪。小猴关心地问:“小鸡,你为什么哭呀?”小鸡边哭边说:“我迷路了。”小猴说:“那我送你回家吧!请上我的车吧!”小鸡直摇头说:“我……我怕……我怕从座位上摔下来。”小猴想了想,请小鸡上了车,把安全带系在它的身上。这下,小鸡坐在上面又安全又舒服,高兴得直拍手。

第五节 学前儿童听说游戏活动

- 152 -

听说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教育活动,活动的目标是以培养儿童倾听和表述能力为主,活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听和说的理解和表达方面。它是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儿童进行的语言教育活动,含有较多的规则游戏的成分,能够较好地吸引儿童参与到语言学习的活动中去,并在积极愉快的活动中完成语言学习的任务。使用游戏的方式来开展语言活动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为它能满足儿童的学习需要,深受儿童的喜爱,并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一、听说游戏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语言教育目标内隐于游戏之中

教师通过对听说游戏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将近阶段根据儿童语言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需要所提出的语言教育目标,内隐于听说游戏活动的内容和过程中,落实到儿童接受理解和尝试掌握的教育过程中去。

(二)游戏规则即为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

教师在设计听说游戏时,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选择适当的语言学习内容,并将本次活动的语言学习重点转化为一定的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可能是竞赛性质的,也可能是非竞赛性质的。当儿童参与听说游戏时,他们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并在活动中锻炼听说能力。

如小班“商店里的东西”游戏中教师制定的游戏规则是,“顾客”一定要对售货员说清楚买什么商品,售货员才能将商品卖给他。如果发音不清楚,暂时不卖,直到说对了再卖给他。这就要求儿童必须发准音,才能顺利地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三)活动过程中逐步扩大游戏的成分

由于听说游戏活动带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活动开始时,教师需要帮助儿童理解活动的内容,交待游戏的规则,并且示范游戏的玩法。然后教师带领儿童开展游戏,在儿童熟悉游戏规则,逐步掌握游戏规则后,再放手让儿童独立进行游戏。应当说,听说游戏活动开始时以活动的方式进入,而最后以游戏的方式结束,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开始时体现得最为明显,而后随着儿童熟悉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少,直到儿童完全自主地进行游戏。

二、听说游戏活动的主要类型

(一)语音练习的游戏

这类游戏是以练习儿童正确发音,提高儿童辨音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活动。它的形式和结构都较简单。在听说游戏中,着重为儿童提供练习发音的机会,以利于儿童学习或复习巩固发音。可以让儿童着重练习他们感到困难的或容易发错的语音,也可以组织儿童进行方言干扰音的练习、普通话声调的练习、发声用气的练习等。但每次练习的语音不要过多,以免难点过于集中,影响儿童的学习效果。

(二)词汇练习的游戏

这类游戏是以丰富儿童的词汇和正确运用词汇为目的的。学前阶段儿童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量积累词汇,增加口语表达的内容。应该说,学前儿童的词汇是在日常生活经验的积聚过程中逐步地增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个研究能确切地证明究竞一个儿童每天能 - 153 -

习得多少词汇。用听说游戏的活动方式帮助儿童学习词汇,是专门考察儿童对词汇敏感程度的机会,这类集中学习词汇的游戏,着重引导儿童练习词汇运用的经验。

(三)句子和语法练习的游戏

学前阶段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大量地积累句型,按语法规则组测成句,这是他们语法习得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一般来说,学前儿童将从简单句过渡到复合句水平。要儿童理解和掌握并且熟悉运用都需要经过一定的练习。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获得运用句法的机会,而听说游戏是有意识地帮助儿童练习,可以让他们通过专门的集中的学习迅速地把握某一种句法的特点规律,并在尝试运用过程中提高熟练使用的水平。

(四)描述练习的游戏

这类游戏是以训练儿童用比较连贯的语言,具体形象地描述事物,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为目的。它要求儿童语言完整、连贯,具有一定的描述能力。如大班听说游戏活动“金锁银锁”,让儿童念儿歌以对答的形式,帮助儿童学习用简短而有节奏的词语形容和描述一件事物。这种游戏主要在大班进行。

三、听说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

听说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其独特的规律,按照下列结构去没计实施活动,可以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创设游戏情景,引发儿童兴趣

在听说游戏开始时,教师需要调动一些手段去设置游戏情景。

1、用物品创设游戏情景。教师使用一些与听说活动有关的物品,或者玩具、日用品等,布置游戏的情景,制造游戏的氛围,引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2、用动作创设游戏情景。教师用动作表演,让儿童想像出游戏的角色、场所,进而产生游戏情景的气氛。

3、用语言创设游戏情景。教师通过自己所说的话,直接描述或指出游戏中角色以及所处的环境。

(二)交待游戏规则,明确游戏玩法

在创设游戏情景之后,教师接着就要向儿童交待游戏的规则,这一步骤的目的是要儿童通过教师布置任务,讲解要求,明确游戏的玩法。教师通过用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儿童理解游戏的规则,

教师在交待游戏规则时,要注意:

第一,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在交待游戏规则时,切忌哕嗦、冗长的解释,以免儿童抓不住要领,不能及时领悟理解游戏规则,影响游戏的进程。第二,要讲清楚听说游戏的规则要点和游戏的开展顺序。听说游戏的规则要点一般都是游戏中儿童要按照规范说出的话,教师应当让儿童基本明白说什么和怎样说,以便他们能够在参与游戏时付诸实施。同时要帮助儿童清楚地理解游戏开展顺序,这样他们才能够顺利地开展活动。

第三,教师用较慢的语速进行讲解和示范。教师在交待游戏规则时使用的语言应当是相 - 154 -

对减慢速度的语言。尤其是针对游戏规则回答问题或说一句话时,一定要保证让儿童听清楚,因为这种语言带有示范的性质。

(三)教师指导儿童游戏

教师指导儿童游戏,有利于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熟悉游戏规则,进一步明确和掌握游戏的玩法,掌握在游戏中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思路,从而为独立开展听说游戏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儿童自主游戏

通过前面三个步骤的活动,儿童已经比较熟悉和掌握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具备独自开展听说游戏的基础。在儿童自主游戏阶段,教师可以放手让儿童自己开展活动。此时,教师应该从游戏领导者身份退出,处于旁观地位。教师还要注意及时解决游戏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以免因角色分配不当或其他问题影响游戏顺利进行,促使儿童更加主动、积极地活动,圆满地完成听说游戏的教育任务。

第六节 早期阅读活动

在近现代有关阅读的研究中,有人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也有人认为“阅读是人们通过语言符号(文字)的辨认、感知、理解,从中获取知识、信息,进而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语文行为和心智活动”。虽然在现代社会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媒介日趋多样化,然而要真正做到“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攀登学问之高峰,获取知识之精华,阅读仍然是一个主要渠道。可以说,阅读是文明人类必不可少的活动,在进入学习社会的今天更是如此,这是人们获取知识、经验、思想的基本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幼儿而言,早期阅读的技能和习惯的培养对于人的终身学习和阅读本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早期阅读活动主要是为学前儿童提供阅读图书的经验,还包括早期识字经验和早期书写经验。长期以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忽视早期阅读活动开展的弊端,致使很多儿童在阅读时出现方法不正确、阅读习惯不好、阅读技能欠佳等问题。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学前教育界开始关注学前儿童早期阅读问题,有一些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致力于早期阅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但是在早期阅读方面还有一些基本问题必须形成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才能真正提高早期阅读的成效。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早期阅读活动的基本问题,对学前儿童的早期阅读给予必要的指导。

一、早期阅读活动的特点及心理基础

1、符号性和多维感知。阅读是一种对符号的感知,符号性是阅读的前提。幼儿的阅读就是感知各种信息符号并在头脑中系统组织各种信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幼儿符号系统的参与,幼儿要将阅读内容与口头语言连接起来,对符号做出理解和解释,并产生对表征意义的联想。但是,这里所谓的“符号”不再仅仅是过去书面所理解的书面信息,它强调的是丰富多彩的阅读素材。如:图书报纸之类运用的文字符号;学科学习必需的 - 155 -

数学符号、音乐符号;商标招贴警示之类的通用或常见标记;甚至树的年轮、叶脉纹路、指纹、迷宫等等。这些在生活中丰富的阅读对象促进了幼儿对符号的认识、理解、运用,可以帮助幼儿建立乐意学习文字的态度,成长为自觉学习掌握文字书面语的人。

对于符号,首先在于视觉的感知。通过对幼儿阅读行为中视觉感知的心理学分析表明,它包含着四个层次的心理活动:发现、辨别、认同和再认。幼儿阅读行为中视觉感知是一种特殊的“看”,特别是他的“发现”与“辨别”层次的心理活动需要动用多种感官的加入。我们所理解的幼儿阅读方式是以视知觉为主的阅读,同时动用多种感官及动手动脑的阅读相结合,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多维感知。它强调对幼儿观察能力、搜索和选择信息能力的培养。

£案例一

建构活动中幼儿对“结构图的阅读”。当幼儿理解了组成某个事物的其中各部分的代表符号(数字或文字等)时,便能根据此规律去完成组合成某个完整结构的任务,甚至自己设计结构图(如搭积木),既自己使用,也提供给别的伙伴使用。

£案例二

美术活动中“美工着色图的阅读”。教师给出一个涂色要求范例,图案中用色块或编号说明每一处该涂什么颜色。这时教师不需要告诉每个幼儿如何填色,只需让幼儿阅读理解某一符号(数字或图示)所代表的色块后,幼儿就能根据规律去完成填色的游戏。

£案例三

角色游戏中的阅读。大班的医院游戏,幼儿可根据自己对治病程序的理解,用自己的符号绘制出“诊病流程图”,制定出医院游戏的规则,再将此图运用于游戏活动中,既体现了自己的认知过程及创意,也使这种阅读成果成为了与其他伙伴沟通的桥梁。

£案例四

数学游戏中的阅读。在数学游戏中,幼儿常常会通过看一些老师预先设计的模板完成相应的数学游戏活动。例如从高到矮的排序、从大到小的排序等。

£案例五

幼儿把收集的各种商品广告单中的各种产品剪下来,然后分别按“吃的”、“厨房用品”“洗涤用品”等标准分类。这也是一种阅读。

弄清这个本质特征,使我们认识到早期阅读活动事实上是有丰富的阅读环境的。幼儿的阅读对象,即“阅读材料”必然具有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而阅读主体“幼儿”的阅读方式存在独特性,即用多种方式去感知“阅读对象”。

2、理解性和情感体验。幼儿阅读活动是一种伴随着特有的情感体验的理解活动。首先,幼儿阅读是一种凭借思维来理解各种信息符号的心理过程。如果说感知各种信息符号只是阅读的手段,那么理解才是幼儿阅读的本质。幼儿阅读时,需要凭借已有经验,通过直觉、联想、想象、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把符号还原为具有特定个人特征和社会情 - 156 -

境特征的“意思”。幼儿阅读活动中的理解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其思维基础包括逆向思维、顺向思维、聚敛思维、发散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等。因此,通过幼儿阅读活动可以培养幼儿以理解为核心的良好思维品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阅读过程中伴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活动。幼儿可以借助具有客观意义的阅读材料来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分享别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幼儿也可以借助自己创作的阅读材料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情感。

£案例一

一些幼儿园开辟了“新闻栏”、“周刊”,幼儿通过阅读各类身边的新闻,经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后,将自己的感受、看法在“新闻栏”中表达出来。曾有一个幼儿在“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使馆”新闻图片旁写下“别打了!”的鲜明观点,这就是幼儿对阅读内容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案例二

在结构游戏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幼儿在游戏结束以后都舍不得拆散自己的作品,可窄小的活动室空间有不允许长时间地保存。于是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创作画下来,这样既可以发展他的兴趣,同时这种由幼儿自绘的“结构图纸”又成了可与他人交流的作品,其他幼儿可以通过“阅读”这种结构图来结构作品,使幼儿将个人的成功与他人分享。

3、活动性和创造实践。经由阅读获取人类已有的知识,了解最新发展信息,乃是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幼儿阅读活动实际上是幼儿与人、物、事之间的交际活动,这种活动性还体现在通过阅读活动帮助和促使幼儿感知、感受其周围世界,当各种感知感受被理解并被赋予自己的情感后,再通过阅读活动向他人及周围世界表达出来。表面上看来,幼儿阅读是符号材料,实际上得到的是社会信息,这是幼儿交流的一类素材。幼儿阅读活动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幼儿阅读活动可选择不同的环境,包括家庭、幼儿园、社会、大自然等。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人——人”互动“人——物”互动,使幼儿在其中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实践空间的拓展,使幼儿可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与创造的天地。

我国学者朱作仁认为:“阅读活动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因此,可以理解为幼儿阅读行为的特性之一就是不能停留于表面单纯的“看”,要强调活动形式的多样以及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创造与实践。

£案例一

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涂鸦”成一封信,然后“读”给其他幼儿听。

£案例二

幼儿将他所看到的有关蔬菜的文字和图片材料收集装订成册,成为自己编的书。 - 157 -

£案例三

角色游戏中,幼儿想开“超市”。他们中的几个人首先用图夹文的方式画好“超市计划书”然后在后面的游戏中参与游戏的每个人一步一步按照计划的步骤完成超市的创建。

二、早期阅读活动的内容

早期阅读是学前幼儿开始接触书面语言的途径,因此,早期阅读的内容应当包括一切与书面语言学习有关的内容。

根据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为幼儿提供的早期阅读内容包含三个方面的阅读经验,即前图书阅读的经验、前识字经验、前书写经验。这些经验与幼儿将来要进行的系统学习是有根本的区别的。

(一)向幼儿提供前图书阅读的经验

这里提到“前图书阅读经验”既可以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图书来帮助幼儿学习阅读图书、培养阅读能力,同时还要挖掘任何可供幼儿阅读的材料,例如广告纸、说明书、菜单等生活中唾手可得的东西,这些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材料同样能丰富幼儿的前图书阅读经验。

£案例 幼儿要学习若干具体的行为经验

1、翻阅图书的经验,掌握一般的翻阅图书的规则和方法。

2、读懂图书内容的经验,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人物表情、动作、背景,将之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

3、理解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有对应关系的经验,会用口语讲出画面内容。或听老师念图书,知道是在讲画面故事的内容。

4、图书制作的经验。知道图书上所说的故事是作家用文字写出来的,画家又用图画表现出来,最后印刷装订成书。幼儿也可以自己尝试做小作家、小画家,把自己想说的事画成一页一页的故事,再订成一本图书。

(二)向幼儿提供前识字经验

集中、大量、快速识字是幼儿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而不是学前幼儿阅读的内容。但是在学前阶段,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早期阅读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前识字经验,提高幼儿对文字的敏感程度。

早期阅读活动向幼儿提供的前识字经验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知道文字有具体的意义,可以念出声来,可以把文字、口语与概念对应起来。第二,理解文字功能作用的经验。如知道想说的话可以写成文字,写成信,可以寄到别人的手中,再转化成口头语言,别人会明白写信人的具体意思。第三,粗晓文字来源的经验。初步了解文字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样子的。第四,知道文字是一种符号,并与其他符号系统可以转化的经验。如认识各种交通图形标志,知道各种标志代表一定的意思, - 158 -

可以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第五,知道语言和文字的多样性经验。知道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语言和文字,同样一句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不同的语言和文字可以互译。第六,了解识字规律的经验。在前识字学习中让幼儿明白文字有一定的构成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就可以更好的识字。如汉字“木”字旁边的字大多与木有关,如森林、树木等。把握这种内在规则,会增加幼儿识字兴趣,有利于幼儿自己探索认识一些常见的字。

£案例一

中大班幼儿的按偏旁部首归类识字游戏。教师有意识地选择常见的有意义的偏旁:草字头、足字旁、三点水等,做成卡片贴在墙上或纸上,然后请幼儿将他们在报纸上、杂志上、广告纸上找到的带这些偏旁部首的字剪下来贴在相应的位置。

£案例二

大班幼儿的成语识字。老师有意识地利用孩子对动物的兴趣,引导孩子去寻找带动物名字的成语,以此帮助幼儿获得关于文字符号的相关经验。例如,当幼儿找到狐假虎威、调虎离山等成语后,老师通过引导幼儿画出成语故事、讲成语故事、表演成语故事等方式,获得的是整合的识字经验。

(三)向幼儿提供前书写经验

尽管学前阶段不求幼儿学习写字,但是通过游戏化的前书写活动帮助幼儿获得一些有关汉字书写的信息仍然必要,这有助于为幼儿进入小学以后正式学习书写做好准备。

前书写经验学习内容的早期阅读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解积累有关汉语言文字构成和书写的学习机会。其主要内容有:

认识汉字的独特书写风格;了解书写的最初步规则;知道汉字的基本间架结构,如汉字可分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知道书写汉字的工具,了解使用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的不同要求。

三、早期阅读活动的形式

早期阅读教育活动有多种形式,教师在组织阅读活动时应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常见的阅读活动形式如下:

1、幼儿园阅读教育活动。班级图书角阅读活动;教师组织的专门的阅读活动;一日生活中渗透阅读因素的活动;利用社会、自然环境的阅读活动;阅览中心的阅读活动;幼儿自发性的阅读活动。

2、家庭阅读教育活动。亲子阅读活动;邻里间交往性阅读活动;家庭外出的郊游;参观性阅读活动。

3、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阅读活动。社区阅读活动;图书馆阅读活动;随机性阅读活动(商标、广告、标志、新闻、报刊);视听阅读活动。

四、早期阅读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

- 159 -

早期阅读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儿童阅读能力,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态度的活动。只有合理的结构才能调动儿童的积极主动性,使儿童投入到其乐无穷的阅读活动中去。

(一)阅读前准备性活动

学前儿童理解一本图书不是单靠一次活动就能完成的。而且,当儿童对图书的情节不够熟悉或难于理解时,他们就无法很好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阅读活动前一两周,如果阅读的内容是儿童相当不熟悉的,教师则有必要让儿童先阅读一下图书,为正式阅读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教师在指导这个阶段活动时应注意:第一,阅读前准备性活动只是为正式阅读做好铺垫,它并不能代替正式的阅读活动。因此,只要儿童对阅读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就可以了,否则儿童在正式阅读时就会对图书失去兴趣;第二,准备活动中可以让儿童从头到尾翻看图书一两遍,或让他们边看边讲述图书的内容,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儿童的阅读方法是否正确,阅读习惯是否良好,要让儿童充分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图书内容讲述出来;第三,对儿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可以给予提示而不要将正确的答案告诉儿童,要提供给他们思考的机会,并将儿童共同的无法理解的画面记录下来,作为正式活动时的重点、难点问题加以解决。

(二)儿童自由阅读

这是正式阅读活动的第一个阶段。如前所述,阅读活动适合于个别化教学,因此每次阅读活动时儿童的人数不宜过多。教师在简单地介绍完图书的名称及封面内容后,就要提供机会让儿童自由阅读,使儿童能重新回忆曾经看过的重要情节,在此基础上再度对同一内容进行理解。儿童可以小声地边翻阅图书边讲述,这时儿童主要是独自讲述,一般不与同伴发生语言交往。

教师在指导这个阶段时应注意:第一,这个阶段教师在指导时要用提问方式引导儿童的思路,教师要向他们提一些问题,使他们能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这些问题具有启发性,因此对儿童在理解或解决图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有一定的帮助;第二,在教师巡回指导时,要注意观察每个儿童的表现。对那些阅读速度很快的儿童,要鼓励他们再仔细阅读图书中的细节部分,以了解其内容的发展线索,更好地掌握故事情节。而对那些阅读速度较慢的儿童,则要予以重点观察,了解哪些内容是儿童不易理解与掌握的,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师生共同阅读

1.师生一起阅读,了解和理解图书大致内容。由于儿童对图书的主要情节和内容已经具有一定的熟悉度,因此,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法与儿童一起阅读图书,了解和理解图书的大致内容。用来提问的问题不要太多,但问题涵盖的画面要多,即儿童必须在理解1——2个画面的基础上才能回答出这个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将阅读图书与看图讲述区分开。

2.围绕阅读重点开展活动。每个阅读活动都有其自身的重点、难点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注。由于图书具有前后联系和连续性强的特点,因此如果一个重点或难 - 160 -

点画面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往往会影响到儿童对整本图书主要内容的把握。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前面几个阶段观察了解儿童实际困难的基础上,结合图书的主要难点对儿童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儿童能将图书的细节与内容相结合,从而深入地理解图书的主要内容,并能体验图书中人物的内心感受。

3.归纳图书内容。当儿童对图书的主要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后,教师要鼓励儿童将主要内容总结出来,从而巩固、消化所学的内容。归纳图书内容,可以有以下三种形式:

(1)一句话归纳法。这种形式要求儿童用一句话将图书的主要内容总结出来。如大班阅读活动《小白兔上公园》中,儿童这样总结图书内容“这本图书讲的是小白兔和它的朋友们上公园时爱护环境、不乱扔东西的故事”。

(2)一段话归纳法。这种形式要求儿童用一段话将故事的主要内容讲述出来。如中班阅读活动《小鸡和小鸭》中,儿童这样归纳:“有一天,小鸡和小鸭去河边玩。小鸡一不小心掉到河里,小鸭将小鸡救了上来。中午时,他们的肚子都饿了,小鸡帮小鸭找食物,小鸡用自己尖尖的嘴巴叼起一条小虫喂给小鸭吃,小鸡和小鸭真是一对好朋友。”

(3)图书命名法。要求儿童用简练的词或短句给图书起个名字,实际上是让儿童学习归纳图书内容的主题。例如,在给图书《小鸡和小鸭》命名时,有的儿童想出了《好朋友》的名称,有的则想出了《相互帮助》的名称,只要是符合故事的主题,教师都应该予以支持与鼓励。

以上三种归纳图书的形式难度不同,应适合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使用。“一句话归纳法”和“图书命名法”要求儿童在理解图书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地用简短的语句将图书主要内容加以概括,而且归纳图书名字还要求儿童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般适合于中班后期以后的儿童使用。而“一段话归纳法”仅仅要求儿童将图书的主要内容讲述出来即可,因此适合于小班后期和中班前期的儿童使用。

师生共同阅读是阅读活动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在指导时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这个阶段提问使用的频率较高,因此教师要谨慎对待提问法的使用,以免掉人一问一答的俗套中。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让儿童深入地理解图书的主要内容,让他们通过听觉(倾听)、视觉(阅读)、动作(表演)、语言(讨论和讲述)等多种形式,多通道地感受信息以达到理解图书的目的。第二,在这个阶段,教师指导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阅读时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小班:指导儿童从前往后一页页地理解单页单幅画面的内容,并能用一段话归纳图书的主要内容;

中班:知道图书下方页码的作用,能在问题的引导下理解2—3个单页单幅画面或一个单页多幅画面的主要内容,能为图书命名;

大班: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将一本情节复杂、内容丰富的图书按情节的发展分成几个部分,用一句话归纳图书内容,并预测图书情节的发展。

(四)儿童讲述阅读的主要内容

- 161 -

这个阶段是儿童将所理解的图书内容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是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儿童可以在小组内自由讲述,可以在集体中讲述,也可以同伴间合作讲述。教师在指导这个阶段时应注意:

第一,儿童讲述的内容是他们经过思维的加工后所理解的图书的主要内容,只要他们基本上将图书的主要内容讲述出来就可以了。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儿童大胆想像,将与情节有关的人物、动作、对话和内心体验讲述出来,培养儿童围绕图书重点,将主要情节尽可能讲得生动、详细。教师在指导时,让儿童能自由地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将图书的主要内容完整连贯地表达出来。第二,在讲述时要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当儿童在集体面前独自或与小组合作讲述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兼顾语言能力强弱不等的儿童的学习和指导。教师让语言能力较弱的儿童选择较简单的阅读内容进行讲述,从而使这部分儿童也能从讲述中获取乐趣、提高自信。

五、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指导要点

(一)幼儿园阅读活动的指导

作为早期阅读教育的指导既要合乎幼儿学习的基本规律,又不能对不同的幼儿、不同的活动用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应该在注重实践活动和活动中师生互动、亲子互动、生生互动的阅读教育活动指导大前提下,重视以下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指导要点。

1、尊重差异——为每个孩子提供合适阅读的环境。根据不同幼儿的需要及阅读特点,教师可采用自然阅读等指导方法,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情景中,通过自己的感官,产生阅读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去阅读。例如,班级图书馆、各活动区材料、到阅览中心、到书城、提问问题箱、供应图片、卡片、拼图等,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法去阅读、去探索。

2、激发兴趣——让每个孩子尝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兴趣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指导之一。应当常常利用不同情景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如问题情景、材料情景、故事情景、场地情景等。因此,教师可采用情景教学法,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设置或选择一定的情景,通过情景感染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知识,达到目标。

还可以采用图文对照法,在活动中采用文字与图意对应,依字配图,有图就有字,图文并茂,适合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诱发幼儿学习兴趣,发展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另外,还可以采用竞赛发、演示法等提高幼儿兴趣。

3、促进交流——使每位教师、家长和幼儿自己投入到阅读活动的指导过程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在不断的交流和交往活动中完成的。这样的活动包括教师引读、师生共读、幼儿自读、亲子阅读、幼幼共读等。例如,在教师引读、师生共读活动中,教师可采用讨论等方法,幼儿根据教师指出的问题,在集体中互相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使幼儿能积极参加教育活动,一小组为宜,让每个幼儿都有表现的机会。

4、鼓励应用——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在幼儿的生活中去运用。幼儿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累过渡的过程,它积累的是生活经验,运用的是阅读综合技能,发展的是终生 - 162 -

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可采用自然阅读法等。如带幼儿去春游、野炊时,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给农作物挂上自己设计、制作的爱护植物的提示或环保标志。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活动。

(二)对家庭亲子阅读活动的指导

1、直接指导。定期培训:用家长座谈会、家长在学校的时间,使家长全面了解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途径、内容和方法,使家长明确幼儿早期阅读对其发展的重要性。

小组指导:主要针对亲子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解送孩子的时间进行小组辅导。材料展示:阶段展示孩子的阅读材料,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阅读情况,拓宽家长对孩子进行阅读教育的思路。经验交流:组织家长进行家庭阅读经验交流,丰富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

2、间接指导。即利用家园联系栏、家长信箱或家长开放日、印发阅读资料等方法帮助家长了解和学习家庭教育经验。

3、个别指导。由于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态度和能力各有差异,为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使每个幼儿都能有所发展,可针对不同的家长作具体的个别辅导。如教给家长观察自己孩子的方法,以便其针对自己孩子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指导家长共做亲子活动材料,如制作不同主题的“我们自己的书”等等。

研究性学习:

1、在教师所给的材料中选择一篇文学作品,仿编文学教育活动的活动目标及活动方案。

2、编写讲述活动、早期阅读活动方案各一份。

第四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体系

本章将帮助你:

1、初步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涵义,理解语言教育评价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调节、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使之朝着语言教育预期目标前进并最终达成目标。

2、初步掌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作用、原则、方法和内容。

核心概念: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作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原则;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方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作用

语言教育评价是语言教育整体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它通过对其他各要素的评价以及对语 - 163 -

言教育整体运行中各个步骤的反馈、诊断和监测,对语言教育整体效果作出评价。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整体结构包括语言教育目标、语言教育内容、语言教育过程和语言教育评价四个要素。教育评价是语言教育整体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也是语言教育运行中每一轮之间连接和转换的环节。

一、反馈作用

所谓“反馈”就是将教育成果信息返回给教师,用以调整改进教育过程。评价作为一种反馈——矫正系统,主要判断语言教育整体结构中每一个环节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则必须及时采取改正和补救措施,以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反馈功能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主要具有以下几种效应:

1、确认效应。可以反馈与确认教师的教育和儿童的学习是否有效。

2、激发动机效应。教师对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通过评价被确认存在缺陷和不足时,就具有激发教师改进和调整语言教育活动的动机作用效应。反之,良好的成果一经确认,将会激起教师更大的努力。

3、强化成功经验的效应。可以强化教师所选择的成功有效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有关教具和学具的使用,并且迁移到同类活动中。

4、消退失败经验的效应。根据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可以改正不适当的、经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大大提高教师自我教育评价和改进教育工作的能力。

二、诊断作用

诊断是语言教育评价的一个基本作用。通过评价,可以诊断学前儿童在语言教育活动实施之前、之中、之后的语言发展状况;可以诊断儿童住学习语言时,在知识经验和能力技能上的准备程度,已有的语言发展水平如何,由此来决定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评价,可以诊断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还可以诊断本班儿童在语言方面的兴趣、个性、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便教师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指导。

三、增效作用

教育评价在语言教育整体运行中具有增效作用。若能做到在语言教育过程中每走一步都作出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再走下一步,就可能避免许多“无效劳动”,使教师和儿童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能取得实效的活动上。经常性的评价还可为学期或学年总评价积累素材,进行客观地归纳和总结。虽然增加了教师暂时的负担却换取了长远的效应,教师多付出的劳动量能随着评价体系及工具的建立和完善而逐渐减少。

第二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原则

语言教育评价是在进行语言教育评价时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无论是谁来进行评价,都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客观公正性原则

- 164 -

客观公正性原则是指实施语言教育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公正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能凭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的情感因素,妄加评论,妄加指责。这是进行语言教育活动评价的最基本原则。

二、连续全面性原则

教育实践是一个不断地运动、全面性地发展过程,教育评价必须是连续不断地对语言教育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这就要求评价者既要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又要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既要对语言教育目标进行评价,又要对语言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评价;既要对教具、学具的选择和利用进行评价,又要对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情况进行评价;既要对静态的活动要素进行评价,又要对动态的活动要素进行评价。同时评价者所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还应有连续性,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评价记录资料还应妥善安置,形成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连续性和全面性。

三、诊断有针对性原则

教育评价的目的是改进教与学,所以对教育目标的达成既要有量的显示,也要有质的评定。不仅能看出是否达到目标的数量和程度,还要能看出达到的各种具体情况以便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

四、参照性原则

参照性原则是指制定的语言教育评价标准要有一定的依据。首先,要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性质的文件,这是确定语言教育评价的根本依据。其次,要依据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儿童在每一个年龄阶段应有的语言发展水平作出恰当的规定,不可任意提高或降低评价的标准。再次,要依据语言教育的目标。在评价过程中,那种脱离目标另定标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缺乏科学性的典型表现。

第三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学前儿童语言评价的内容

(一)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状况的评价

1、对目标达成的评价。在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时,一般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分析认知目标的达成情况,即了解儿童是否获得了目标所规定的语言知识,是否掌握了有关的语音、词汇、句型,是否懂得了在何种情况和环境下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型。二是分析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达成情况,即了解儿童是否形成了耐心地倾听他人说话的态度,是否乐意在集体中讲述,是否掌握并遵守语言交往中的一般规则。三是分析技能与能力目标达成的情况,即了解儿童构词成句的能力和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否能根据活动中语言情境来运用有关的词汇、句子和不同的表述方式等等。在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的同时,还应对达成程度进行判断,分为三级指标,即完全达到目标要求、基本达到目标要求和未达到目标要求。

2、对学前儿童参与活动程度的评价。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状况评价的另一方面,就是 - 165 -

对儿童参与活动程度的分析与评价。这是一种动态的评价。通过对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了解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情况,也可以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状况。关于儿童参与活动的程度可以分为三级指标:即儿童参与活动的最理想状态——主动积极参与;儿童参与活动的中间状态——一般参与活动程度;儿童参与活动的最不理想状态——未参与活动。

(二)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评价

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评价也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工作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这个方面的评价主要包括教育活动目标、教育活动内容、教育活动方法、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辅助材料、活动过程中师生互动等六个方面。

在评价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时,主要分析这一活动目标的提出是否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终期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各种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相适应;是否从本班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目标中是否包含了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的内容;整个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否围绕教育目标来进行的。

在评价语言教育活动内容时,主要分析内容的选择与目标的要求是否一致;活动内容与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年龄特点是否符合;内容的组织是否主次分明,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内容布局是否合理,与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衔接是否自然流畅等。

在评价语言教育活动方法时,主要分析方法的运用是否刻板划一;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依据活动目标、内容和儿童的年龄不同而变化;各种教的方法与儿童的学习方式是否适合;这一方法能否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在评价语言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时,主要分析在活动展开过程中,形式是否丰富多样,是否进行了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的组合与变化;在活动中有否因材施教;分组中是否考虑到儿童的情感因素和人际关系等。

在评价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学辅助材料的选择和利用时主要分析是否选择了适合活动内容和儿童实际水平的操作材料;使用的教具是否适合于语言教育活动的展开;儿童的学具是否适合于儿童的操作;教具和学具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最大限度地被利用等。

在评价语言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儿童的互动情况时,主要分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创造条件使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交往是否和谐融洽,是否积极主动,儿童的注意力、兴趣、情绪、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否得到充分的激发。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方法

对语言教育活动进行评价,需要有一定的方法。评价的方法实际上是收集信息的方法。评价时,最好综合运用几种方法,这样可以收集多方面的信息,作为评价的量和质的客观资料,为科学的教育评价提供依据。

(一)自由叙述评价法

自由叙述评价法是将对教育活动的意见、反响、判断等自由地说出来或写下来,通过口头语言或文字叙述的形式对教育活动加以评价的方法。这种方法既适合于自我评价,也适合 - 166 -

于对他人的评价。

(二)观察评价法

近些年来我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领域提倡“学前儿童发展水平观察评估”,这是一种既有科学性又切实可行的评价儿童发展的方法。通过观察可以获得大量的评价信息,可以及时了解教育活动的运行状况,还可以通过观察得来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活动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这一方法主要通过对儿童行为表现的观察了解,对整个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分析,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评价方法。

它的具体运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最常见的是在自然情况下进行观察。有时也可以通过提问,来观察儿童语言表述情况。在自由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的个别交往和巡视来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进行观察。对日常生活中不易观察到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评价指标设计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创设相应的条件促使儿童自然地表现其语言发展状况。

(三)综合等级评定法

为了在评价中获得对语言教育活动的总体印象,在语言教育活动的评价中还可以采用综合登记评定法。这一方法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确定评价指标的,既对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又对活动的各种状态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能够得到综合的评价信息。纵向包括构成语言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主要有目标、内容、形式、儿童参与活动程度、材料利用情况、师生互动。横向包括教育活动各因素在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及其等级(见附表),根据这两个维度制或综合等级评定表。教师在活动评价中,只要在相应的位置打上勾即可。使用此方法,可以获取多重评价信息,评价者借助于这些信息材料,既可以对教育活动进行定量分析。 附评价表:

学前儿童教育语言教育活动设计

- 167 -

研究性学习:

观看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后选择一种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 168 -

更多相关推荐:
幼儿教育名言格言

1儿童的思维是在活动中操作中形成和发展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配1个幼儿单独操作的照片2儿童的思维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配1个幼儿布置墙壁环境的照片3尊重儿童的探索建构主义学家配1张幼儿...

教育孩子的格言

家长咨询服务材料教育孩子的格言家教专家李季1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态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心理学家威廉詹姆2改变想法以改变情绪改变情绪以改变行为改变行为以改变习惯改变习惯以改变性格改变性格以改变命运3如果事情本身无...

有关幼儿教育的一些格言

有关幼儿教育的一些格言孩子们的性格的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宋庆龄教育...

儿童教育名言

儿童教育名言点击数儿童能力初期萌芽是尤其可贵的我们引导儿童初期自然趋向的途径能固定儿童的基本习惯能确定后来能力的趋向杜威不过一切纪律都当小心地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去把他们的工作完全作好以外没有别种目的夸美纽斯严酷的...

孩子教育格言

1只有你尊重孩子孩子才会更尊重你2对于教育来说循序渐进很重要你可以望子成龙但不能逼子成龙3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该送他出海经风浪4孩子是成长的主角也是教育的主角既然孩子是主角教育就要围绕孩子来进行5我们对孩子只能雕...

幼儿教育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1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美威廉詹姆士2种庄稼要不务农时教育孩子要适时早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雪苏3一束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赞许的点头都可以传递...

幼儿教育格言

有关幼儿教育的一些格言孩子们的性格的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宋庆龄教育...

父母必读:经典的家庭教育格言

父母必读经典的家庭教育格言1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对幼儿的影响最大民主和谐勤劳的家庭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基本条件2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

省一级幼儿园教师爱心格言

幼儿园教师爱心格言1做人以真待人以善示人以美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做孩子们的好朋友2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3关爱童心感受真爱欣赏童趣4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信5书本学习是体验别...

幼儿园教师格言

老师教研组长中二班教师心语用心感悟多为儿童水晶般透明的心注入一些激情使孩子多一些体验多一些憧憬努力追求教育之于儿童的最高境界老师班主任中二班教师心语给孩子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让他们在一页页翻飞的书页间起飞在湛蓝如...

家庭教育格言精选

家庭教育格言精选1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对幼儿的影响最大民主和谐勤劳的家庭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基本条件2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地的农...

教育孩子的40条格言

教育孩子的40条格言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作出回答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3建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4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5给孩子...

儿童教育格言(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