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书评

时间:2024.4.20

姓名:陈燕燕

11级汉语言三班

学号:03

绝望中的救赎

-------<<情人>>书评

杜拉斯在她七十岁的时候写下这篇自传色彩浓厚的小说-----<<情人>>,在这之前,众人眼中的她一直是“一位知识分子的写作风格,枯燥无趣,”“让人昏昏欲睡而且复杂的要命”的女作家。但这篇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出现了所谓的“杜拉斯现象”.并于当年获得了法国享誉最高的恭古尔文学奖,小说陆续在全世界出版,逐渐被世人所熟知。

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十五岁女孩绝望的爱情。某日,在湄公河的河畔与一位中国富少产生了莫名的情愫。女孩那冷冽的沉默以及阔少那拘谨的颤抖便打开了这个故事的大门。

整篇小说的基调是沉闷压抑的,“死亡”“爱情”“绝望”的字眼随处可见。像是要把你带入到一个你无法触及的黑暗世界,仅有的一丝光明在只是在异常遥远的宇宙闪烁着,指引你在黑暗里探寻摸索,想要去抓住,确总是无可奈何。也就是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努力地反抗仍旧是逃不掉命运那黑暗的囚笼。杜拉斯说:“我写的书向来是没有结局的,但在这里,小说的开端就把全书关闭起来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很开阔的世界,我们的视线总是在那辆利穆汽车,还有那件蓝色外壳的单身公寓以及封闭式学校中徘徊。这是一段存在于道德之外的爱情,它没有办法在开阔的环境下或者是说光明的环境下生存。

不得不说杜拉斯的语言就像是一把匕首,不长,却锋利异常。她的语言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把你带到一个她给予的虚拟世界,并且让你俯首称臣。神一样的存在。

“人们总要你相信在那些地方曾经有过怎样一个人,不,不是那样,什么也没有。”“这里讲的有所不同,不过也还是一样”,“让他们明白,不朽就是不朽,不死就是死,不死也可以死去。” “我们又到公寓去了,我们是情人,我们不能停止不爱”她的语气虽然总是那么平静冷冽,有一种天生的霸气,让人们在聆听她的述说下失去自我的思考能力。

整篇小说采取的是片段式的写法,上一段的内容与下一段的联系并不是特别大,于是我们的思绪也跟着她的文字不断的跳跃。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时间和空间的不断地变化,所谓的蒙太奇的手法,像是电影中场景的不断的切换。刚刚还是在湄公河畔转眼间就去到了女孩的家里,又是无休止的争吵。这下是殖民地那荒芜嘈杂的环境倏地又到了高级餐厅的红灯酒绿。或者前一秒还是在几十年,一瞬间又回到了现实中.就这样故事的时间和空间任意的在杜拉斯的笔尖上游荡。但是中间一些场景的描写经常重复而略微显得繁琐。在小说的某个部分插叙了两位女人的故事我觉得也小说的主旨并不是很契合,显得有些突兀。

有人会说,女孩和阔少的爱情才是小说的重点,但描写他们的之间爱情的笔墨

却有点少,大部分都用来描述女孩家庭的贫穷冷漠,绝望黑暗。其实这也才是杜拉斯高超的地方,正是有了这样的背景做基础,才给这样一段非道德的爱情留下了一个坚决的理由。

还一点也是很值得一提的,那就是杜拉斯对场景描写。她绝对是一位完美主义者,所以事物都美到了极致。一种在绝望,死亡中壮烈的美。“湄公河和它的支流就在这了汹涌流过,流过海洋,这一片汪洋大水就这样注入海洋深隐之处消失不见,这几条大河在一望无际的平地上流速极快,一泄如注。仿佛大地也跟着倾斜了。”她笔下描写得景物大多是“沙漠”“平原”“大河”这些或一望无际或大气磅礴的事物,也正符合了女主角那颗无所畏惧却又渴望得到救赎的心。

最后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之间的爱情可以称的上是爱情吗?”在我眼中他们像是一对在现实里受了伤的“孩子”在相互的取暖,一个是孱弱的一个倔强的,都是现实的反抗者同样也是压迫者。他们像对方肆意的索取着自己想要的东西。

多年后他说“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他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他,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死”。只是她没有说。这也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思考。


第二篇:《情人》


《情人》(L’Amant)讲的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在殖民地,一个贫穷的白人姑娘和一个富有的中国青年的绝望的爱情故事。谁都会讲这种故事,就看谁讲得精彩了。我以为写小说就是如此,看谁把故事讲得精彩,还能从精彩的故事中挖掘出思想。

这个故事杜拉斯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剪辑其中最精彩的片断呈现给读者。在这些精彩片断中,穿插着一些叙述,作为对主要情节必要的补充。这个故事又不是一路讲下来的,中间又穿插着作者对自己家庭生活,殖民地生活的叙述,甚至还有多年以后的叙述,当然,多年以后的事情也与情人或她与情人的关系有关,总之,受这个主要故事的影响。这种安排使文章更加紧凑,似乎只是发生在作者16岁半到18岁之间的事情——事实上也是如此。但实际上作品的容量很大,时间跨度也很大,一直延续到作者70岁。中间很多情节和叙述,都经过了作者多年的积淀。

作者的家庭生活和殖民地生活的大篇幅加入,并不是无关紧要的,这都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如果不是出生在那样一个贫穷的家庭,我是不会出头露面的,更不会为了钱而和中国情人来往。也许我最后也爱上了中国情人,但事情的开始不是为了爱情。殖民地上流社会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对照,可以作为故事的背景音乐,也可以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观照。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完美的,都充满绝望。殖民地有很多风流韵事,作者单写了一个贵夫人,她的为了她而绝望自杀的情人。迷乱绝望的生存背景,配上一段绝望的爱情,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力度。作者冷静地写这些事情,主旋律和背景都是美丽的绝望的令人唏嘘不已的。这就使这段爱情不同寻常,成为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的一段爱情。同时使这篇作品没有落入爱情故事的俗套,赋予它更为广阔的时代和社会意义。

[编辑本段]故事梗概

我的父母受到殖民地政府的欺骗,满怀希望,远渡重洋,从法国来到印度支那,却一无所获,父亲客死异乡,母亲在当地的一所法文学校当校长,以此来养活我们兄妹3 人。母亲花掉自己的全部集蓄,在柬埔寨的贡布省买了一块地,但土地管理部门竟无一人告诉她,这块土地无法耕种,因为它每年都要被海水淹没六个月,最后破产。

我在西贡国立寄宿学校外面的一所专门为法国人办的的中学里读书。要时常乘坐汽车和渡船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

15岁那年,有一天,在从家去西贡学校的一条渡船上,遇到一位比我大12岁的华裔男子,他对我一见钟情,并主动用他的黑色大轿车送我回学校。这位青年是个中国人,他住在沙沥河岸上的一幢蓝瓷栏杆的别墅里,他家财万贯,非常富有。他家是控制着殖民地广大居民不动产的金融集团。他母亲去世了,他从巴黎赶回来,为母亲奔丧。他是个独子,父亲独断专行而财权在握。

这以后,我们常在城南的一座单间公寓里私会了,我们在一起谈得很融洽。15岁的我就知道享乐,虽然我不知享乐为何物,却已习惯了男人对我投来的那种贪婪的目光。

不久,在这间单身公寓里,我奉献了我的童贞,尽管我还是个尚未成熟的孩子。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断地在这间公寓里幽会。他病狂地爱着我,我却只希望他像往常把女人带到他房间里来那样去做。对我来说,我是因为他有钱才来的,我说我要现在有钱的他。 我需要他的钱为卧病在床的母亲治病,我需要他的钱供荒淫无耻的大哥寻欢作乐,我需要他的钱改变这穷困潦倒的家。这位黄皮肤的情人带着我们全家人,去上高级餐馆,去逛夜总会,满足我们可悲的虚荣和自尊。

我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怪异扭曲的家庭中,纯朴、刚强却被世人欺骗,最终绝望的母亲;残暴丑陋、恶魔般的大哥;倍受屈辱而默默忍受的小哥哥。他们虽然瞧不起我的中国情人,极力反对他,却无耻地以我的肉体作交易,满足他们的金钱欲望。我的爱,从做童妓的时候就被人偷走了。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不断地幽会,尽情地满足情感和欲望的需要。

但这段感情终究还是一段感伤绝望的爱情。我不能战胜肤色和民族的偏见,不得不离开印度支那,回巴黎定居。他也挣脱不了几千年封礼教的羁绊,不得不尊从父母之命,与一位素未谋面的中国姑娘结婚了。

许多年过去了,我结婚、生育、离婚并开始写作,他和他太太来到巴黎并给我打了电话。他说他和从前一样,还爱着我,他不停止对我的爱,他将爱我,一直到死……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也19xx年生于越南南部的嘉定,18岁回法国定居巴黎。东方的文明,异域的风土人情,少年时代的经历,都给她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19xx年发表她的长篇小说《情人》,是杜拉斯对失去的年华的最后一次呐喊,和她的个人生活密不可分,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这部小说获得19xx年法国文学的最高奖项龚——古尔文学奖。

[编辑本段]经典语句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我常常忆起这个只有我自己还能回想起而从未向别人谈及的形象。它一直在那里,在那昔日的寂静之中,令我赞叹不止。这是所有形象中最使我惬意、也是我最熟悉、最为之心荡神驰的一个形象。——杜拉斯

[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因为电影而成就一个作家的事,总是屡见不鲜的。《情人》于杜拉斯就是这样。杜拉斯从十几岁开始写作,但直到她70岁的时候,《情人》的出版,不,是《情人》拍成电影后,她才广为人知。《情人》出版于一九八四年,当年就荣获龚古尔文学奖,这使得杜拉斯成为

享有世界声誉的法语作家。一九九一年,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成功地把这部名噪一时的自传体小说搬上银幕后,又使得杜拉斯成为当今世界几乎家喻户晓的女作家之一。也正是《情人》这部电影,才使得中国读者熟悉她。

杜拉斯在写作《情人》时,已是七十高龄。她18岁离开出生地越南,奔赴巴黎读书。念的是法学、数学与政治学,但她却迷恋上了文学,并且走上终生从事职业写作的道路。《情人》可以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至少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 。小说以一个年仅十六岁的法国少女,在渡江时与一个中国富家少爷邂逅开始,沿着这条叙述线索,渲染出一幕疯狂而绝望的爱情悲剧。

《情人》的独特魅力之一是它的语言,她的语言对历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对回忆的积压表现得富有张力、深邃、沉痛,从而使文章中充满了悲绝的意味,读后让人唏嘘不已而又回味无穷。杜拉斯是一位极端唯美的实验型作家,平庸与通俗为她所不屑,她是那种把风格与先锋视为至高目标的作家,也是那种善于制造警句的作家。对语言的挑剔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场景唯美的描述。你看《情人》的场景:八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殖民地时期的越南,发黄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叶杂物,河水湍急,大地倾斜。轮渡上伫立着一个打扮不伦不类的少女,她头戴一顶男帽,脚穿一双廉价却缀满饰片的鞋子,一只脚踏在舷栏上,眺望远方。“他们一次次地激情相拥,除了做爱,还是做爱,什么都不多想。屋外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伴随着他们的呻吟;来来往往的人的影子,透过木格子的门和窗投进来……”大胆又不失含蓄的镜头处理;最后,那场不同寻常的唯美的离别;那首肖邦的圆舞曲,小姑娘终于轻轻滑落的泪水……

《情人》的魅力之三是它的基调的绝望。杜拉斯笔下的爱情是绝望的,灵魂是绝望的,肉体是绝望的……甚至连语言都是绝望的……在《情人》里,湄公河上十六岁的白人小姑娘与中国北方的黄皮肤男人的爱情就是如此。

《情人》的最大魅力还在于它的自传性 ,真实的自传性。作为“情人”的杜拉斯,以一个白发苍苍的女人,在岁月的风尘染白鬓发之际,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异国恋情,依然有力量用极其惨痛的语言表达出人生的悲剧,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分明紧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情人》中绝望无助的性爱,无言悲怆的离别,爱到尽头的孤独感,使人流涕,令人痴迷。只有杜拉斯才能把把爱情的本质阐述得如此淋漓尽致。

人们评价杜拉斯的时候,总是说她懂得欲望,诠释了爱情。《情人》这本书,是杜拉斯对失去的年华的最后一次呐喊,看了它你也许会对欲望和爱情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编辑本段]杜拉斯小说中的道德心理

从杜拉斯小说中体现出的主体道德心理的总体来看,可以说它代表着一种位于社会主流道德之外的另类 道德,选择“另类”这个词,是想表达从文本中归纳出的这样三种意思:

1.数量少。象杜拉斯这类新生的、道德上的反对派,不具有数量上的优势,他们在既定的社会规则安排之外去占卜自己的命运,不仅是行动上的,不是被迫的,而是毫不费力地抛除道德的心灵枷锁,以自主的思考自决地审视内在的欲求,采取自觉的行动。少数是否意味着弱势?考察这一类现象,答案是否。他们的社会生存,丝毫不涉及社会的平等施与、价值观保护、权利救济等,独立的思考成为他们生命力的坚固基础。数量的少并不减少他们对现实不合理道德规则的攻击力量,即使在沉默中攻击仅止于对峙,但这种泰然自若的对峙对庞大而支绌的对手造成的威胁是必然的。

2.社会角色特定。特定的社会角色并不意味着隶属于同样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而是指具有特定的社会认同取向。这种角色特征是:有思考与感受的能力;在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共同道德取向矛盾的时候,坚决地、不需理由地坚持自己的价值评判(如《广岛之恋》、《蓝眼睛、黑头发》、《情人》);从个人生命欲求的角度发现现实思想规则、行为规则的冲突。深刻的角色特征成为小说突破文本局限唤起广泛反应的内在要素。

3.映射特定道德环境。《情人》中叙述者“我”与其类同幻象的相互认同,及在其它作品中的不断认同,构造出社会背景中的道德张力:“这位夫人和这个戴平顶帽的少女都以同样的差异同当地人划分开。她们两个人都是被隔离出来的,孤立的。是两位孤立失群的后妃。她们的不幸失宠,咎由自取。她们两人都因自身肉体所富有的本能而身败名裂。她们的肉体经受所爱的人爱抚,让他们的口唇吻过,可以为之而死的死也就是那种没有爱情的情人的神秘不可知的死。问题就在这里,就在这种希求一死的心绪。”(王道乾译)异样的道德意识产生于这样的道德环境,只要这样的道德环境还在带来痛苦,文本中另类的道德便有它存在的意义。

从小说中主体与外界的关系中,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的道德冲突。道德冲突可以成为主体道德心理的界定。以《情人》为例:

1、人与人之间法定关系中的冲突。

“他付帐。他算算是多少钱。大家站起来就走了。没有人说一声谢谢。我家请客一向不说什么谢谢,问安,告别,寒暄,是从来不说的,什么都不说。我的两个哥哥根本不和他说话。他在我大哥面前已不成其为我的情人。他人虽在,但对我来说,他已经不复存在,什么也不是了。他成了烧毁了的废墟。我的意念只有屈从于我的大哥,他把我的情人远远丢在一边了。”道德冲突通过情感成为道德心理的基础:“吻在身体上,催人泪下。也许有人说那是慰藉。在家里我是不哭的。那天,在那个房间里,流泪哭泣竟对过去、对未来都是一种安慰。”

2.社会道德心理中的冲突。

《情人》中,叙述者“我”对公认的道德观念反其道而之,但又充分明白这种道德观念对“我”、对情人、对爱欲本身的原初性的影响: “……她很注意这里事物的外部情况,光线,城市的喧嚣嘈杂,这个房间正好沉浸在城市之中。他、他在颤抖着。……他在颤抖着。……

他……只顾说爱他,疯了似的爱她,他说话的声音低低的。……她本来可以回答说她不爱他。她什么也没有说。突然之间,她明白了……他并不认识她,永远不会认识她,他也无法了解这是何等的邪恶。……由于他那方面的无知,她一下明白了:在渡船上,她就已经喜欢他了。他讨她喜欢所以事情只好由她决定了。”“即使是爱我,我也希望你象和那些女人习惯做的那样做起来。”“……我认为他有许多许多女人,我喜欢我有这样的想法,混在这些女人中间不分彼此……”“我想:他的脾性本是如此,在生活中他就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爱的,如此而已。他那一双手,出色极了,真是内行极了。我真是太幸运了,很明显,那就好比是一种技艺,他的确有那种技艺,该怎么做,怎么说,他不自知,但行之无误,十分准确。他把我当作妓女,下流货,他说我是他的唯一是爱,他当然应该那么说,就让他那么说吧。他怎么说,就让他照他所说的去做,去寻求,去找,去拿,去取,很好,都好,没有多余的渣滓,一切渣滓都经过重新包装,一切都随着急水湍流裹而去,一切都在欲望的威力下被冲决。……”无以言说、深深掩藏的爱情带着道德的矛盾降临了。选择爱情意味着接受道德上的否定。道德被否定了,但道德自始至终都存在着,渗透到思维深处,甚至成为衡量爱情的标准。否定道德成为真实爱情的前提,深深理解了道德的人在尝试一种无道德的爱。催人泪下、可为之去死的爱不被家庭接受,不为社会接受,甚至不为自我道德评价接受,杜拉斯在自我与社会道德构架之间横上一枚利剑,使它们不能共存。

3.自我意识中的冲突。

在毁坏的道德建筑里,新的建设不可避免的开始了,作者否定自己,但叙述行为本身在塑造新的自我道德的统一。 “这里讲的是同一个青年时代一些还隐蔽着不曾外露的时期……也许是我原先有意将之深深埋葬不愿让它表露于外的。那时我是在硬要顾及羞耻心的情况下拿起笔来写作的。写作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属于道德范围内的事。现在,写作似乎已经成为无所谓的事了……有的时候,我也知道,不把各种事物混为一谈,不是去满足虚荣心,不是随风倒,写作就什么也不是了。我知道,每次不把各种事物混成一团,归结为唯一的极坏的本质性的东西,那么写作除了可以是广告之外,就什么也不是了。不过,在多数场合下,……我不过是看到所有的领域无不是门户洞开,不再受到限制,写作简直不知到哪里去躲藏,在什么地方成形,又在何处被人阅读,写作所遇到的这种根本性的举措失当再也不可能博得人们的尊重……”“……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之间无法断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见过的爱情去爱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象水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 思考?回忆? 否定的道德曾经预示了爱情的不可能性,可真切的爱的感觉将预示新的道德的可能性,作者用道德心理将自我与社会联结起来。抛弃道德的庇护是为了抨击社会中的虚伪,抗争一种压抑人的伪善。

观照了道德主体与道德环境,接下来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探讨小说中体现的道德心理的

意蕴。

1.重新设定道德。

在《情人》、《蓝眼睛黑头发》、《广岛之恋》中,杜拉斯以非常平静的语气讲叙道德边缘地带人们的生活。矛盾仅仅是矛盾,痛苦仅仅是痛苦,没有对错,只有善对人们造成的摧残,恶却使人们回归精神安宁的历史。人们没有思考,只有记忆,没有反抗,只是自然而然地行动,因为不曾思考,所以不曾屈服。传奇式的恋情沾染着深深的悲剧色彩,却又那么纯洁动人,不带有任何理性因素,就是那样一种一旦开始就要不可遏制地进行下去的爱情,快乐而无害,爱是无辜的,却被社会不容,被道德谴责。权势、歧变、战争,它们设定一套道德凌驾在真情实感之中,有这样一些无知的人坚持自己的真情实感,它们的真诚意味着对道德的重新设定。从人的需求、人的尊严的角度来设定道德,还是从社会、从政府的角度来设定道德,这是产生冲突的症结所在,这里可以自然地引出是人具有终极的意义还是道德具有终极的意义的问题。我想,杜拉斯一定是同意前者,并且将悲剧之美赋予那些与主流道德不合的人物,以历史性的追求来展示对道德的另外一种理解。

2.审视社会以及形成社会的文化。

杜拉斯的小说中,社会作为与个体保持距离的背景,只是一些流淌不已的概念,从不表明自己的独特之处,外界之物都是历史地存在,象时间一样不能区分,不可阻挡。在杜拉斯的散文(如《物质生活》)中,社会背景概念才分化出了商人、政府、官员等,在小说《痛苦》中,背景是战争,是战争中所有人的群像,个人所受到的忽视、在庞然大物面前显出的脆弱无助,成为对社会权威的批判。欲望在这样一种文化中没有受到限制,而人受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对待,叙述无所不在的欲望、不置可否的爱情便成了一种内在的反抗。蛮横无理的道德使无知走向愚昧,是对理性的先在束缚,妨碍正常的思考。在小说中永远生活着的反叛者让人想到人类践踏着自己。人不可能对面具之下的自己视而不见,揭开了道德的面具,将自己放逐到社会价值之外时,还是要继续生活,永恒的欢乐来临了,反衬出社会与文化的短暂。小说中同时透射着厚颜无耻与纯洁无瑕的光耀,回避着思维中惯有的理解,却在它所贯通的深度达到了广泛的接纳。

3.人的解放。

杜拉斯的深刻之处,在于将人从欲望的道德中解放出来,交还给永恒的爱情。使人退却、惊惧的犯罪感被纯洁而自然地打碎,人得以回归原本属于自己的欢乐,无拘无束地继续生命的探求。真正的痛苦不是欲望,而是人类把恶赋予了欲望。杜拉斯写出了纯洁无辜的欲望,它充满了不曾被人发现的力量和美。在这样的力量和美之中,人获得自我、获得爱情。人的解放就是向善的靠近。

更多相关推荐:
阅读的力量--《看见》书评

阅读的力量——《看见》书评其实到底推荐哪本书,从很多天以前开始斟酌,也跟朋友们讨论了很久。很感谢有这样一个读书推荐活动,好像在我们忙碌又浮躁的生活里,突然被挤出来一段时间跟周围的朋友、同事们讨论自己看过的那些书…

初三文言文复习课:《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评课报告

初三文言文复习课:《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评课报告振华中学语文组高新区文教局组织的这次语文“同课异构”活动,展示了各校教研组的教研成果。从这三节课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一、东明王永菊老师的课:优点…

我的《老人与海》书评

《老人与海》的书评单单说书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后钓到了一条奇大无比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大两英尺的大鱼,鱼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

中职生通知书评语

中职生通知书评语聪明是上天给你的财富,但诱人的金苹果却喜欢和你捉迷藏——成功就是那么擦肩而过!也许你还要学会思考,还要勇于钻研,还要发奋努力,还要具有一颗永远高飞的心。另外,老师觉得你太文静,希望你能大声地说出…

大学团日活动策划书(评优评上奖的)

保持阳光心态,快乐学习生活团日活动策划书主办单位:XXXX班协办单位:XXXX大学学校团委XXXX团委目录一、活动背景二、活动主题三、活动时间四、活动目的五、活动地点六、活动对象七、活动形式八、活动流程九、准备…

《班级管理经典案例评析》书评

《班级管理经典案例评析》读书反思《班级管理经典案例评析》一书通过案例介绍和分析反思的方式从思想引导、发展评价、家校协同等八个方面介绍了师生交流、家校互动的方式方法,给我很多启示,对今后的教育教学起到很好的引导教…

学生素质报告书评语

学生素质报告书评语1聪明善良、活泼大方的你,一双大眼睛透着你的聪颖。绘画天赋极强,总是活跃在墙报、绘画课上。学习上你积极进取,有恒心、有耐心,生活中的你也在进步,自理能力强多了。小姑娘,加油吧。愿你的明天,像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书评

书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毅力乃成功之本是一种韧劲一种积累荀子有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作者尼古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xx19xx年生于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当过童工饱尝过屈辱十月革命后投身于捍卫苏...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书评近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感触很深读时的心情是随着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命运而起伏细细品味着这本书品味着保尔的精神越发觉得我们应从保尔精神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记...

通往奴役之路 书评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第一部分作者生平哈耶克的研究遍及各个领域商业周期金钱未知经济特权和社会发展等等都是他思想的组成部分为了探索自由的真谛他先后从经济学进入心理学又进入政治哲学他创建了西方最重要的自由主义学术团体朝...

历史深处的忧虑 书评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书报告文化碰撞下诞生的自由国度美国这个与我们隔太平洋相望的国家是如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我们认为的除了自己国家以外所最为了解的国家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历史政治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谈到关于美国的一切...

《当医生变成病人》(书评)

当医生变成病人书评扪心自问你是一位好医师吗也许大部份医师都会说是的我是个好医师至少我努力去扮演一位好医师的角色我尽力善待病人付出很多时间心力去照顾他们但是当你读了DrRosenbaum这本书一位自认为是位好医师...

书评(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