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大师南宗禅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时间:2024.5.14

六祖慧能大师南宗禅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佛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文化是佛教文化的一支奇葩。六祖慧能大师创立于广东地区的南宗禅,又是禅宗最具思辩和顿悟特色的宗派,是中国佛教发展的质的飞跃。慧能大师以其罕见的智慧和悟性,对佛法很多概念进行了创造性诠释,继承了道信以来提倡禅与菩萨戒行相结合,以自利利他、兼摄道俗的菩萨戒行,扩大了禅法的弘通。大师在禅法中主张定慧不二,提倡戒禅一致,把二者融会贯通,使原始佛教的戒、定、慧三学理论和实践得到统一。大师对传统意义的“禅、定”加以创造性诠释,发挥出大乘佛学的精义,确立了南宗禅的禅门正统地位:以开启智慧、契悟自性为核心,创造出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大师从“本心、本性”出发,对“禅定”“定慧”“坐禅”进行体悟自性为本的创造性转换,提出“万法尽在自心,万法源于自性”,确立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无相观”,创立了“直指本心,见性成佛”的大乘佛教悟道风格,“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的修行理念,使大乘佛法超越了文字思辨和空心静坐的束缚,以全新的面貌与灵活的姿态展现在华夏大地,开创了中国佛教的新时代。可以说,六祖大师创立的南宗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智慧

2009-12-03 16:42 来源:云浮日报 收藏 打印

慧能一生经历十分丰富,每一则故事都引人深思,在流传下来的这些故事中,他始终不变的是求法的坚定决心:他用石头舂米,把腰间的肉磨破了,长了蛆;他被其他弟子欺负,把他的菜都摘光了;他被人追捕,在生死关头依然保持着一颗纯净、无染的佛心。他以平常心态面对一切,教化他人,普度佛法,最终成为南宗禅的创始人,佛法中国化的重要人物。

《六祖坛经》的四个版本

六祖慧能的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坛经》里面,而《六祖坛经》是中国人写的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著作,因为六祖慧能是中国的佛。

《六祖坛经》从唐代到现在版本非常多,有几十种版本,归纳起来有四种版本。第一个是敦煌本,是到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最古老的一本六祖坛经,当年由一个英国人将其运到大英博物馆,大约1万多字;第二个版本是慧昕本的 《六祖坛经》,还配有说明解释;第三个版本是宋代的契嵩本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经过几年时间他把几个版本的坛经找到,把错的更正过来重新编了一本;最后一个版本是宗宝本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这个坛经大概两万多字,文字通俗易懂比较规范,读起来比较容易,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版本,被很多国家翻译成本国文字。

慧能法师的主要思想

六祖认为,人的心和佛是等同的,“即心即佛”,这也是佛教一直以来的思想,但是六祖慧能特别强调这样的思想。例如佛祖释迦牟尼本是一个人,慢慢发展几千年以后变成一个神了,但是六祖慧能把神拉回到人的现实中来,“人人有佛心,人人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这是六祖慧能的第一个思想。

其次则是怎么样成佛的问题,六祖慧能说,“顿悟成佛”,只有心还不行,一定要悟,不悟的话还不能成佛,特别强调“顿悟”,指突然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第三是如何“悟”的问题。悟要靠自己,要靠自己的力量,“自性自度”,其他人只能帮助一下,自身不度不是真悟,只有“自性自度,才是真度”。

最后是人间佛教世间藏,禅无处不在,而离开生活是找不到佛法的,因此慧能法师提出要在生活中修禅,不要离开生活修禅。

发扬南宗禅

六祖慧能的南宗禅主要是靠他的弟子发扬光大,其中有几个人对南禅的发扬光大有很大贡献。第一个是法海,他把六祖慧能讲法记录下来整理成《六祖坛经》,所以六祖坛经并不是六祖亲自写的,如果没有法海整理的《六祖坛经》,南宗禅将难以发展。

第二个人是神会,他力争以六祖慧能的南宗成为中国佛教的正统,神会在六祖慧能圆寂以后,他一个人到北宗的弟子中进行了一场关于佛教正宗的大辩论,最终神会赢了,从而确定了南宗为中国佛教的正统地位。

第三是一个江西人青原行思,他与弟子把南宗禅发展成几个派别,临济宗和曹洞宗不光在中国发展很好,并且还走向世界,先是临近的东南亚,然后慢慢通过东亚发展到世界各地,让南宗禅发扬光大。

在演讲之后,林有能先生与听众进行了现场互动,他以一个生动的故事作为结尾,再次告诉听众六祖慧能所说的佛是无处不在的,只有心中没有杂念了,才是真正地成佛。

禅宗南宗创始人慧能

禅宗南宗创始人慧能

当神秀在北方弘法并受到朝廷的青睐时,慧能还在南方一隅传教,但慧能的禅法最终得到发扬光大,流传不绝,开创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后来一般所讲的禅宗,常常是专指慧能一系而言的。

慧能(638-713),俗姓卢,原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后因父亲谪官到岭南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东),生慧能,而为新州人(此据《坛经》和《神会语录》,王维的《六祖能禅师碑铭》则没有记载慧能的籍贯及出生地)。慧能又被记为“獦獠”,这二字当为对南方偏僻地居民的蔑称。《坛经》中这样记载,实际上也有其象征意义,人虽然长得难看,但佛性却

与佛无异,所谓“獦獠身与和尚(指弘忍)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坛经》敦煌本)慧能幼年丧父,与老母移居南海(今广东南海县),家境贫困,靠卖柴为生。《坛经》又记慧能不识字,可能他文化程度较低,但是否真的一字不识,却不必去穷究,这也隐含他意,表示了对专依经典权威的一种否定。据说,慧能一天在市场上卖柴时,听到有一人在读《金刚经》,心中有所觉悟,他打听到此经是从黄梅弘忍禅师处得来,于是他安顿好老母后,便到黄梅去参弘忍。这一段因缘,在王维和神会的记载中均无,记在《坛经》中(至于安顿老母之说,则在敦煌本《坛经》中没有记载)。

慧能参弘忍的时间,各种记载不一,大致为二十二岁或二十四岁。见弘忍时,慧能表达了佛性平等的思想。弘忍将慧能安排在磨房踏碓磨米达八个月。传说弘忍为了选择继承人,教弟子各呈心偈一首,以检验是否见性。神秀和慧能各呈一偈,神秀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体现了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的思想和修行上的渐修。慧能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或“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强调清净本觉,无须修行。弘忍授法给了慧能。这个呈偈的故事为后人的编造无疑。《坛经》和神会记载中关于弘忍授衣于慧能,慧能得衣后南逃广东一事,也是真伪相参。慧能离开弘忍,当是另有原因,或是为逃避官府搜丁。慧能在弘忍门下时并未出家,属于流民。

慧能离开弘忍后,隐居十六年,“混农商于劳侣”,“杂居止于编人”(《六祖能禅师碑铭》)。慧能三十九岁左右,在广州法性寺遇见印宗法师,从印宗出家。后来慧能又到曹溪宝林寺传法。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说法,其法语被门人法海编集为《法宝坛经》,从敦煌本《坛经》来看,其中加入了慧能后来的语录。《坛经》后来衍生出多个版本,现存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四种,以敦煌本最接近于原本。

禅史中记载武则天和中宗曾征慧能入京,慧能不允之事,敦煌本《坛经》和神会都无辑录,《全唐文》中的《召曹溪慧能入京御札》,很可能是后人伪作。当时南宗人特别像临济一系,一般不入官,这与北宗有别。不论朝廷是否真的征召过慧能,这一记载本身也是为了渲染与北宗的区别之处。

慧能于先天二年(713)在新州去世,遗体归葬曹溪,唐宪宗时受大鉴禅师谥号。 慧能的禅法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佛性论是其禅法的理论基础,慧能的佛性论强调佛性平等,每个人都有个自性清净心,清净心体上,本有佛性,与生俱来,不是由任何外在的力量赋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能成佛,都有成佛的内在依据和条件。但众生所以未能成佛,是由于被妄念迷住了本心,烦恼、妄念污染了本心,使佛性不能显现,众生难识自心佛性。实际上,众生和佛的区别,是在于迷悟之分,迷则佛是众生,悟则众生即佛。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众生要达到成佛的境界,关键在于明心见性,体认自心本有佛性。这种明、见的认识活动,在慧能是一种观照和亲证。众生的这种明心见性,是需要自身独立完成的,不靠外力,至多也只是大善知识指点一下,是所谓自性自度。这强化了众生的主体性精神。众生之所以能够自度,自己救自己,是因为除了本有佛性之外,众生心中还先天具有般若智慧来观照自心。

通过观照,明心见性之后,众生得悟,与佛无异,成佛了。这种观照,是一刹那完成的,不需要有渐进的过程,慧能称之为顿,顿悟成佛,所谓“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坛经》敦煌本)这种顿悟不需要以渐修作基础,“闻其顿教,不假外修”(同上)。所以慧能对神秀的看心看净并不赞成,他讲,如果说看心,心原是妄,是空幻,也无所看,没什么可看的。如果说看净,人性本清净,看净是执著于净,是净妄。他反对北宗的坐禅,认为如果说有坐禅或禅定之修的话,那么以外离一切境界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慧能应此种方法,实际上是无修之修,或顿修。慧能在谈到自己的无修之修时,提出了无念、

无相、无住的三原则,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于念而不念,不念一切境,不念一切法,无内外二相之念,唯念真如法性。无住,念念相续,不停止于任何一法,不受任何一法系缚。无相,离一切事相,只要离相,就能使性体清净无污。

这种顿悟实际上是悟修一体的,所谓顿修顿悟,顿悟顿修。慧能把这一悟修合一的顿悟称为定慧等学。定与慧是一体无二的,没有先后之分,“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同上)定慧相互含容,但从实际倾向看,慧能的定慧等学是要否定北宗所推崇的坐禅的。

通过顿悟,众生顿超佛地而得解脱,进入自由的境界。这种自由并非是政治性的概念,而是指精神的自由,内心的清净无染,是对一切事相的超越,对自我的超越。这种超越通过内心的观照而顿时完成,因而也叫内在超越。这种解脱正是永恒的自由,再也不会回到以往的迷执之地,一悟而永逸。解脱的境界,也是无所得的,从迷到悟,并未真正得到什么,所悟到的佛性,原本就在自己心中,本来具有,因而是无得之得,得而无得。

慧能在中国佛教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一位历史人物,在中国禅宗史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是禅宗,准确地讲是禅宗慧能南派(南宗)。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慧能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禅宗中出现这么一个出身贫贱,大字不识的精神领袖,本身在中国社会中就是很有感召性的,再则慧能的禅法,更注重几个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态相统一,这就有了更广泛的信仰基础。举要而言,慧能大力强调的即心即佛,众生与佛平等无二的观点,指示了众生的成佛的理想,也适应了中国人追求平等的要求。慧能提出的自主的成佛方法,否认外在的偶像和权威,迎合了中国人渴望自作主宰,反对外力压迫的愿望。顿悟成佛,不假渐修的简易快捷的成佛道路,受到喜简厌繁的具有功利性信仰的大众的欢迎。慧能看出不必去西方求佛,不必出家修行,不必在理想境界成佛,只需在日常的现世生活中成佛,使禅具有平民化、世俗化的特征,使禅成为一种人生哲学。慧能指出的成佛的自由境界,与传统的庄学相吻合,实际上是融入了庄学中的思想。

慧能的弟子,敦煌本《坛经》中列有十人,《祖堂集》列有八人,《景德传灯录》载有四十三人。最著名的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五人。神会为慧能禅法争正统,行思和怀让门下弘传最盛,形成青原系和南岳系。青原系下有曹洞、云门、法眼三宗的分派,南岳系有临济、沩仰二宗的分派,其中又以临济一系延续最久。诸家的禅理并无多大差别,只是宗风各异。

#留底

分享到:

举报 浏览(350) 评论 转载

对慧能改革南宗教义的一点探索

作者:李锦全 文章来源:中国哲学史,19xx年第1期 点击数:86 更新时间:2008-9-8 12:26:33

慧能,俗姓卢,父行瑫(或作滔),母李氏,传说原籍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宛平一带),生于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关于慧能的生卒年月,据题为法海撰的《六祖大法宝坛经略序》称:“诞师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 年)戊戌二月八日子时”(《全

唐文》卷九一五)这是佛经中传说的佛诞日(按照中国旧历换算,推定为四月初八),卒年按《坛经》以来的有关文献,都说“于先天二年(公元713 年)八月三日灭度”,“春秋七十有六。”慧能身后,被赐谥为大鉴禅师,为禅宗第六祖,亦有称之为南派禅宗即南禅的实际创始人。

研究慧能思想离不开《坛经》,这是慧能禅宗的“宗经”,是它的基本理论阵地。近些年来由于版本问题,产生许多分歧意见。据印顺研究,认为现存的《坛经》应分别为二部分:一、(原始的)《坛经》——“坛经主体”,是大梵寺开法的记录。二、“坛经附录”是六祖平时与弟子的问答,临终嘱付,以及临终及身后的情形。二者性质不同,应该分别处理。顾伟康也认为《坛经》的原始部分——大梵寺说法部分,保留了慧能禅法,同时掺入不少“南方宗旨”,余下的附编部分,较多地掺入“坛经传宗”的成分。据此认为敦煌本《坛经》所反映的,是公元9世纪以前的禅宗史,其主旨主要是慧能禅法, 而晚出诸本《坛经》所反映的,是“会昌法难”以后的禅史大势,其主旨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慧能禅法的——南禅禅法。

本文引用资料,主要根据郭朋的《坛经校释》。该书称以日本学者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校订的敦煌写本——法海本《坛经》为底本,参照惠昕、契嵩、宗宝三个改编本进行校订。本文引用原文,只注明郭朋释本页数。

关于慧能的思想,郭朋在《坛经校释》的《序言》中说:在世界观上,他是一位“真心”一元论——“真如缘起”论者;解脱论上,他是一位佛性论者;宗教实践上,他则是一位“顿悟”思想的倡导者,并认为这也是禅宗的基本思想。

郭朋写的《印顺佛学思想研究》,引有印顺法师对禅宗的评价,称其“特色为简易平实。得则浑朴忠诚、失则简陋贫乏,如田舍郎。确树此一代之风者,岭南卢慧能也。”又说:禅者说法,“不但是真心论,还是唯我论。”如六祖说:“汝等诸人,自心是佛,切莫狐疑!”“岩欲求佛,即心是佛。”故得出结论说:“禅宗为千真万确之唯心论,??而且是真常唯心论。”(《印顺佛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xx年版,第229~231页)

张春波也有大致相同的说法,他说:“佛教的全部理论无非是给所谓成佛做论证。到慧能的时候,佛教已经传播了一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佛教的高僧耗费了多少心血,撰写了任何人毕生时间都不可能卒读的佛典。??他们的理论越庞杂难懂,也就越加使人不得要领??慧能、神会对佛教的贡献,就在于他们从浩如烟海的佛典中概括出一个字来,这就是‘心’字。在慧能、神会看来,只要在自己心上下功夫,一念相应,便可以立地成佛,达到解脱。这种理论是多么简单、肤浅!然而正是这个简单肤浅的理论,体现了佛教理论的实质。??这就是慧能(包括神会)学说的特点之所在。其实,这只不过是他们把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比别的佛教流派更加彻底而已。”(《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651页)

用“简单”、“肤浅”四字来评价慧能的禅学,顾传康认为是受到“左”倾学风的影响。他认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宗教实践的顿悟思想,是禅宗(南禅)的特质所在。

并提出以“顿悟”来总说南禅。

顿悟——对象——“世界”即“我”即“佛”。

顿悟——途径——自识本性,自性自度。

顿悟——时间性——言下即悟,当世成佛。

顿悟——整体性——不立文字,任其自然。

顿悟——解脱——行往坐卧皆道场。(《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上海知识出版社19xx年版,第195页)。

从上所述,虽然所采取的角度和评价高低会有不同,但慧能禅学倡导“明心见性”,即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里总的精神是为人们所共识,并且在《坛经》中得到印证。

惠能大师唤言:“善知识!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善知识!遇悟即成智。”(《坛经校释》第24页)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顿。迷即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悟则元无差别,不误即长刼轮迴。(第30~31页)

善知识!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祗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惠如月,智如月,知惠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第39~40页)

善知识!惠能劝善知识归依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著,以无爱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众中尊。凡夫不解,从日至日,受三归依戒。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既无所归,言却是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意。经中祗即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性不归,无所依处。(第46~47页)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本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顿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过无凝,能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第56~57页)

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彼愚者悟解心解;迷人若悟解心开,与大智人无别。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第58页)

从以上慧能说法的有关记录,对成佛问题的思想脉络是清楚的。首先他承认世人都有菩提般若之知,即人人都有佛性,但由于心为妄念所迷,不能自悟而见性成佛。这里关键是由“迷”转“悟”问题。但为什么有的人能“悟”而有的人不能?这就关系到人

的资质不同,所以说法无顿渐,人有利顿,有说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慧能南禅虽讲顿悟,但也不完全反对渐修。因为下根的人一时难有这种自见,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即要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迷人受到悟解心开,即与大智人无别。这样得道高僧就可以充当开启愚人心智的角色,普度众生而成佛。

慧能认为万法是在自性,自性是常清净,就如日月常明,但由于妄念像浮云那样覆盖,见不到日月星辰,只有将浮云驱散,吹 迷妄,内外明彻,自性中万法皆见,这就是顿悟成佛。亦即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说来,佛原是在人的心中,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从哲学来说,当然是最彻底的唯心论。

慧能南宗的禅法,与先秦儒、道两家思想的关系,虽然找不到明显的痕迹,但从思想理路来看,却颇有相近的地方。如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与禅宗承认“众生是佛”,即在作圣与成佛的问题上思路是一致的。孟子认为人性善,人心都有善端,只是由于物欲所蔽,所以孟子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还用“求放心”的途径恢复人们的善心。虽然儒家着重从道德方面的修养不同于佛教,但通过复性来作圣成佛,对要达到目标所采取的途径和方法,看来还是近似的。

慧能宗讲顿悟成佛,强调自识本性,自性自度,要自行佛性,自作自成佛道。这与孔子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从最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强调人的主观精神,孔、孟与南禅也是相近似的。

由于南禅强调“世界”即“我”即“佛”,当人进入这一悟境时,就没有我、佛之分,也没有主客观之分,佛即在我的心中,也在任何地方,所谓“无佛处”是不存在的。《五灯会元》中记有一段亡名行者与法师的对话:

有一行者,随法师入佛殿。行者向佛而唾,师曰:“行者少去就,何以唾佛?”行者曰:“将无佛处来与某甲唾”,师无对。

因为佛是无所不在的,所以法师找不到无佛处。而“麻三斤”、“干屎橛”都可以说是佛,也有说道在“砖石瓦砾”,佛法在“屎尿中”。

和这个对比,我想起庄子与东郭子的一段对话: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梯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知北游》)庄子讲道“在屎溺”,而南宗亦讲佛法在“屎尿中”,不知是巧合还是由于观点相同。庄子会走向泛道论,即哲学上的泛神论。南禅是否也是这个路问,可以研究,但和先秦儒道两家某些观点作点比较,我认为还是有意义的。

佛教是一门宗教,慧能的南禅也不例外。宗教总是有教主作为崇拜对象,佛教的教主是西方的佛祖,所有佛教寺庙都是这样供养的。但向外在的“佛”祈求赐福或是向西方求佛,是和慧能及后来南禅的徒子徒孙认为“我”即是“佛”的思想相违背的。如契嵩本《坛经》载有慧能反对向西方求佛的对话。

又问:弟子常见僧欲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曰: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这里慧能仍坚持顿悟成佛的观点。但他反对向西方求佛祖,等于否定由本教供奉的神灵,因而引起南禅后代烧佛像,甚至呵佛骂祖的事例。如慧能的四代弟子,石头希迁的学生丹霞天然,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烧火取暖。院主骂他“何得烧我木佛?”他以杖子拨灰曰:“吾烧取舍利。”院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师曰:“若无舍利,更取两尊烧。”(《五灯会元》卷五)

这里讲的虽是木佛,但一般佛教信徒,以至信佛的善男信女,都是当作神灵来顶礼膜拜的。可是南禅的传人,有的却任意呵佛骂祖,如有“德山棒”之称的德山宣鉴说: 我先祖见处即不然,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撅,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宝、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求不了。(《五灯会元》卷七)

这里将释迦和各佛教祖师痛加责骂,当然更不会作神灵崇拜了。这样一来,慧能开创的南宗,是否会成为无神论的宗教呢?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上面简单的概述,对慧能及其南宗后代的禅学思想,应该给以什么样的评价,是可以进行讨论的。从哲学的角度看,可以说是唯我论或是彻底的唯心论。但佛教作为宗教,也可以说它是泛神论并走向无神论。佛教本是以慈悲平等的教义来普度众生,但多年来留下大量的经典,既高深又庞杂难懂,加上各种繁琐的宗教仪式,实际对众生是难以普度。同时拜佛求福,一方面造成社会迷信风气流行;另方面求福就要布施,实际上形成有权有钱的人才能得到佛祖的庇佑,并称之为功德。严格说这是违反佛家平等的教义,而慧能亦因此持反对态度。《坛经》中有一段讲使君礼拜慧能时,问到达摩大师化梁武帝,帝问达摩:“联一生以来造寺、布施、供养,有功德否?”达摩答言:“并无功德。”使君对此不解,提出疑问。慧能肯定达摩的回答,也说“实无功德。”理由是: 造寺、布施、供养,祗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德,平直是德。(此处惠昕等三本均作“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内见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悟我不断,即自无功德。自性虚妄,法身无功德。念念德行,平等真心,德即不轻。常行于敬,自修身是功,自修心是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第64~65页)

这里慧能将修福与功德作了明确区别,有钱造寺、布施、供养,并不等于有了功德,就可以通向成佛之路。中国历史上的梁武帝箫衍是以崇佛箸名,其实他并不懂佛家教义,自以为花钱造寺、布施、供养,就是有了功德。但达摩大师“并无功德”一句话挡回去,连后来见慧能的使君也感到怀疑。但经慧能的解释,认为“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自修身是功,自修心是德”,提倡平等真心,这才是符合佛家的教义,以此普度众生才算得为佛教也是为自身立下功德,这也是慧能弘扬佛法使禅宗得以广泛传播所作出的贡

献。

慧能是个佛教徒,但他创立的南派禅宗,却是不拜佛、不读经、不坐禅,后来还发展到呵佛骂祖,是否背叛了本门宗教。其实慧能并非不信佛,他信的是具有平等真心理念的真佛。他要破除对那些泥塑木雕偶像的迷信,提倡解放思想,从自由精神解脱中去寻求觉悟的人生。佛教教义是慈悲平等,导人向善,注重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但宗教信仰也不应该是盲从和迷信,更重要是启发人们的自觉。慧能说:“迷人念佛生彼,悟者

六祖慧能大师南宗禅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他特别对归依三宝作解释,谓“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第46页)他认为佛的本义是“觉”,没有觉悟不能成佛,不能自“净”其心的也不要称僧。当然亦不是不受任何戒律的约束,如“离财离色”就是基本要求。但是也要靠自觉。慧能禅学注重自我解脱,通过净化人心来成就独立人格,自行把握人生真谛,并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这就是他在中国佛学史上作出的主要贡献。

南宗慧能使禅宗平民化

2011-11-25 10:25:12 人气: 216 来源:阿启网 作者:G

慧能,是为禅宗六祖,南海新兴人。

相传,禅宗五祖弘忍在挑继承人之时,弟子神秀作偈:“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一生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正是因为这首偈语,神秀在弘忍700多僧众中脱颖而出。看到这首偈语后,新来的小和尚也作了一首:“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语深得老方丈赞赏,于是老方丈把衣钵传给了小和尚。这个小和尚就是慧能——

禅宗六祖。

为什么弘忍会选中慧能呢?

神秀遵循传统的禅学,他把修行依托于凡身,于是提出“身如菩提树”。他的思维固定在沿袭下来的修蒇理念,以为蒇禅宗教门的僧人都必定要是古刹青灯前严守戒律,闭目静坐,“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的苦行僧。他说:“一生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可见他提倡的是渐悟,念万遍经书而渐成佛。这不是与他出家前苦读万卷圣贤书为了考取功名同出一辙吗?

“菩提”,“明镜”都是“觉”的象征,而慧能却说“菩提”非树,“明镜”非台,就是说觉即是空,足见其对空的理解的透彻。“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强调“心悟”,心要清净明洁,他认为心中有佛是最重要的。“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他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只是一个躯壳,是灵魂居住的地方,主观意识上的领悟才是至关重要的。慧能推崇顿悟。顿悟只是为我们打开禅修之门,若不注重修证一等,不注重悟后修行,则还有可能发生后退。但慧能的理念更具创造性,他的创新更有可能引起一场改革。弘忍看中的也许就是这一点。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弘忍的选择是正的。禅宗之后分为南北两派,神秀为北宗,慧能为南宗。北派几代之后便衰败了,而南宗却影响久远。

佛教本为印度宗教之一。佛教由汉代开始传入隋唐时达到了鼎盛时期。由达摩到慧可,到僧璨,再到道信,再到弘忍,在这当中佛教逐渐中国化。到了慧能这一代,佛教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慧能创造了南宗,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于见性成佛,慧能在《六祖坛经》中作偈: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这体现了他的唯心世界观,他认为“心中有佛”就行了。在这里我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风起幡动,一僧说是风动,另一僧说是幡动。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指两僧)心动。”这充分反映了慧能意识决定物质的观念。

禅宗是唯心的,也是哲学的。修行不是迷恋经书,尽信书不如无书。慧能在教义中主张不依经伦。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一心迷悟是根本意,用何种经文并不重要。只要能领悟佛学的玄妙,无论你是僧侣还是俗人,均可以成佛。佛在心中,无论身处何方,也可修成佛果。

正是由于慧能的这一创新与改革,使得禅宗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从而使得佛教广泛地传播并发展开来。佛教成为一种流行,一种时尚。可以这样说,慧能对禅学的独特理解降低了修行的成本,降低了信佛的门槛。也正是因为这样,禅宗得到了很好的发扬。

无论说是对禅的领悟,还是说对佛学的传播,慧能的造诣更高一些。因此,慧能成为蒇宗六祖并不是偶然事件。

从慧能身上,我们看到了创新的重要性。有创新才有发展。从佛教的传播事业来说,慧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传播人。慧能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慧眼能死后103年被追谥为“大鉴禅师”。

六祖慧能大师南宗禅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欧美,“而天下言禅者,无不以曹溪六祖慧能为口实矣”。

1、慧能大师简介

慧能出生于公元638年,是唐武则天时期的高僧,俗姓卢,世居范阳,生于南海新兴。慧能的父亲卢行瑶,原籍范阳,有过一官半职,后因过被贬到岭南新州,死在任所。慧能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砍柴维持生活,非常困苦。

有一天他卖完柴刚要回家,忽然,听到有人在念佛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使他怦然心动,他听了以后,当下开悟。他忍不住上前问那个客人,所念的是何经典。那人说是《金刚经》,又说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常劝僧俗之众说,“只要经常念诵《金刚经》,就能逐渐领悟自己的本性,然后即可成佛”。

不久,慧能安置好母亲来到岭南黄梅县东山禅寺拜见弘忍大师。行礼过后大师问:“你从何处来?来此山中礼拜,所求何物?”

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今故远宋礼拜不求别物,惟求作佛之法。” 弘忍听了便略作指责:“岭南人无佛性,为何还要求作佛!”

慧能答曰:“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猫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不同?” 五祖弘忍微微吃惊,还想要与他共议,但见左右有人,就不再多言,于是发遣慧能,令他随众做杂务。

在慧能入寺八个月后,一天,弘忍召集门人,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在廊壁上写下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弘忍见到说:“汝作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前,尚未得入。”随后仅赞叹一番。慧能闻此偈后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于是他请人在神秀的偈边写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到此偈,心中震动不已,然而他不露声色,用鞋子将偈擦去,对众人说:“此亦未得了。”就叫他退下。

五祖弘忍悄悄来到碓房,问慧能:“米熟了没有?”

慧能回答:“米熟久矣,犹欠筛在。”五祖便以杖三击碓石而去。慧能会意,于三更来到五祖的房中,五祖就为慧能付衣法,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念偈语:“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五种,无性亦无生。”

五祖劝他最好深藏不露,等到时机成熟再公开宣扬佛法,并嘱咐他“遇会则藏,逢怀则止”。于是六祖携带衣钵,得法而去。

六祖来到岭南,在广东四会一带的猎人队间渡过了15年的隐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间,才公开露面。这年的正月初八六祖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正月十七日由印宗出面汇集当地高僧为六祖剃度。二月八日,又由智光法师主持,受了具足戒。六祖一生弘法,于玄宗开元二年圆寂,世寿七十六岁。

2、慧能的禅宗思想

2.1单刀直入,顿悟成佛

慧能禅学思想,就是单刀直入顿教,主张舍离文字义解,而直澈心源,他说这种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从外入,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2.2以定慧为本

慧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认为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灯光,有灯即有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即所谓定慧一体观。就禅定,他认为“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只要对事物和现象无所执著即可,着重于内心的体认和观悟,所以就是在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也可体会禅的境界。这就不同于北宗的教人静坐看心,以为那样将心境分为两截,不能契自心性而生智慧。他教人只从无念着手,并不限于静坐一途,他还强调“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

2.3六祖大师特别注重“无相”思想的运用

禅的思想,其根本是来源于因缘变化而成的“空”的思想。这种“空”的思想,传至中国即配合了“无”的观念。“空”并非“空间”及“虚空”之意,而是生灭变化之过程一一即指世间一切都是由有到无,从无到有之生灭变化的现象。由于有无之间,经常变化流转,并非永远不动,故称之为“空”。在《十二门论》中曾述及“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意即凡由各种不同因素所产生之生灭现象,它的本身无自性,故即是“空”。在菩提达摩所著之《二入四行》中,对“空”“无”二字,皆有论述。提及“空”时,以“万有斯空”解释一切现象皆空,在述及“无”时,也以“空”义相连,而云:“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来阐述无所执著,无所分别。

至六祖慧能的《坛经》时,特别重视“无相”,也是从《般若经》中的“空”义产生出来,《六祖坛经》所言的“无相”即是采自《金刚经》。无相是指世出世间万事万物无非假相、空相,包括物质、思想、语言、文字等现象皆称为“相”。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故名“无相”。六祖所指“无相”之“无”,并非离开世间现象外,另有一个出世间。以一般人的眼光看,以为世间的一切皆是真,所以有彼此、得失、好坏、善恶等的执著,因此产生困扰。哲学家相信有一个形而上的理念界,宗教家以为离开现实世界有一个神界的天国;将现实与理想,凡人与神圣,截然分开。但是以禅的立场来看,两者是不必分开的,也是不可能分开的。超出于现实世界而寻求真理是不可能的。出世间就是住世间,悟即出世间,迷与悟之分别在于是否真实体验世间现象本身就是真理,及一切法的本性皆空。

2.4六祖大师禅宗思想的实际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以禅的思想,悠闲的心情看待一切,无须光为鸡毛蒜皮等细琐之事操心,而忽略了事物的整体性,以至生活充满负担及烦恼。进而,更应知道事物整体的本身,也不存在,也是一种暂时现象。以禅的立场来看世界,既是存在也是不存在的。存在是由于生命自身仍然延续,所以需要积极参与现实世界的生活,协助现实世界的运作。另一方面,应当一切随缘,量力而为,凡遇事当尽心尽力,不强求,那就不致增加自身的困扰。若对事对人,对名对利,存有过高的期待,则不免患得患失,自害害人,痛苦莫名。所以禅的思想是要我们以整体来看世间现象的变化,并了解整体的世间也是暂时的、虚妄的存在。

3、慧能大师对禅宗的贡献

3.1“简易”了繁琐的中国佛教

六祖慧能所作的贡献有很多,慧能创立南宗禅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宗教革新运动,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以宣扬顿悟成佛,一扫传统佛教的繁琐哲学,使佛学简洁明了,从而不仅能使广大的下层群众所接受,而且也为上层统治者所赏识。因此慧能为禅宗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六祖大师的言行普被后世

在宝林寺,六祖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他的言行后被其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经典的《六祖法宝坛经》。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释迦牟尼佛的说法记录能被称为“经”。而一个宗派祖师的言行录被称做“经”的,在中国,六祖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六祖大师的座下嗣法弟子四十三人,在各地弘法,开创了各具特色的禅风。后“五家七宗”的形成,正印证了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对禅宗和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空前的推动及弘传作用。

结语

六祖慧能大师南宗禅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更多相关推荐:
刘一秒语录(大智慧)

刘一秒语录1老板要想会有经营企业的智必须慢慢把企业变成与我无关你要觉得企业是你的你就得围着员工转你觉得企业是大家的大家都围你转咱们怎么做到跟企业无关咱们看一下做企业为啥A钱B尊重把企业变成大家的会获得别人尊重这...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图慧能大师肉身舍利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人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唐贞观十二年638生慧能遂为广东新州人慧能幼年丧父后移南海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有一天能在市中闻客店...

慧能大师得法的因缘为何

慧能大师得法的因缘为何六祖惠能师承弘忍大师在五祖弘忍座下开悟成为禅宗第六祖当初惠能从南方的广东要到湖北的黄梅参访弘忍大师时因为家贫不但安家费没有着落就连路费也负担不起所幸遇到一位名为安道诚的善心人士他布施惠能十...

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经典语录

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经典语录翟鸿燊讲座部分语录1心态不好知识越多越反动心智不一样注意力也不一样2成功者的行为就是平常人眼里的变态攥钱的秘诀变态3人脉就是钱脉关系就是实力朋友是最大的生产力4从今天起我发誓我再也不想...

国学大师翟鸿燊教授《大智慧》经典语录大全

大智慧是著名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shen在北大讲国学的现场实录内容分为五个部分1修养篇道不远人2心态篇喜悦心3孝道篇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4交友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管理篇得其时当其位国学大师翟鸿燊教授大...

普觉宗杲禅师语录

普觉宗杲禅师语录txt师太你是我心中的魔贫僧离你越近就离佛越远初中的体育老师说谁敢再穿裙子上我的课就罚她倒立普觉宗杲禅师语录txt13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

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教授精讲语录100句

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教授精讲语录100句1人际沟通最忌讳的就是一脸死相2沟通是情绪的转移是信息的传递是感觉的互动3佛教发源与印度昌盛与华夏扬名于四海4一个人鼓掌的速度会影响他赚钱的速度比尔盖茨的名言5一个心胸狭隘...

寂静法师语录

1拥有金钱和权利不算什么如果能拥有一颗美丽而慈爱的心就会获得金钱和权力无法获得的力量卡耐基Havingmoneyandpowerdoesn39tmeananythingIfwehaveabeautifuland...

彻悟法师语录

卷上门人唤醒了睿辑录法语示众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

值得每一位企业老板及员工学习的求前大师语录1

值得让每一位企业老板及员工学习的求前大师语录中国当代易学大师求前大师的人生哲理名言相遇是种缘分相处是种责任不做太阳发热就做星星闪光恩泽天下修正果服务中华结善缘把智慧发扬光大让文明遍洒中华感恩社会赐福未来珍惜生活...

星云大师经典语录

大师经典语录1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2真正的感情应该不是占有而是一种奉献但是一般人却不容易做到总是以一种嫉妒的心理来拥有感情甚至于用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来...

国际营销大师语录

如果中国制造要学德国的话我们要做到两点第一有GMC这样的群体品牌把大家团结起来通过权威认证向世界推出中国高品质的制造商第二建立强有力的自主品牌这两点缺一不可定位理论之父艾里斯营销战略包括两点一个是运营优势另一个...

慧能大师语录(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