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赏析

时间:2024.3.2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金缕曲·季子平安否》是清代词人顾贞观写给友人吴兆骞的两首词中的第一首,《金缕曲·我亦飘零久》是第二首。第一首重在写吴兆骞的苦恨,第二首重在写作者与良友的交情。两首词“以词代书”,融为一体,感人至深,表现了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金缕曲·季子平安否》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其一)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金缕曲·我亦飘零久》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其二)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孱愁,薄命长辞知已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金缕曲》两首,以“季子平安否”为第一首开头,以“言不尽,观顿首”为第二首结尾,俨然是一封书信的格式。因此,这两首“以词代书”的词,其实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虽然第一首重在写吴兆骞的苦恨,第二首重在写作者与良友的交情,两首词各自似可独立成章,但其实这也只如一封信分几个段落层次而已,就我个人观点,不能将这两首词说成是两封信。

清代顺治帝年间,诗人吴兆骞因在科场案中受人诬陷,被流放至冰雪绝寒之地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时年二十九岁。十七年后,他的童稚之交、作者顾贞观,入大学士纳兰明珠府中当教师,乘间为之求助于明珠之子、词人纳兰性德。但性德与吴兆骞并无交情,一时未允。1675年(康熙十五年)冬,作者离居北京干佛寺,于冰雪中感念良友的惨苦无告,为之作《金缕曲》二首寄之以代书信。性德读过这字字血泪的两首曲,泪下数行,道:

“河粱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当即担保援救兆骞。后经纳兰父子的营救,吴兆骞终于在五年之后获赎还乡。“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性德词)、“金兰镜使无良友,关塞终当老健儿”(顾永诗),从此,作者悉力奔走以救穷途之友的故事,便广为人所咏叹、而作为故事中心的《金缕曲》二首,更成为至今传诵不衰的友谊名篇。这便是《金缕曲》两首的由来。

因为是以词代信,所以第一首是将问候平安作为首句,这是书信的常套。“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次句“便归来”三字,却看似平易而实为突兀,破空飞来。本来,此词的上片,全是为说兆骞的“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这“万事”实在难以诉尽,作者姑且简而言之,举其大者:远行在外、无人慰藉,此为不堪回首者一;母老、家贫、子幼,从前杯酒论欢的朋友亦消散难忆,此为不堪回首者二;被那些魑魅魍魉般的小人诬陷了,却无从申冤、无从复仇,只能叹一声“应见惯”,哀一声“总输他”, 此为不堪回首者三;日日与宁古塔的冰雪周旋,此为不堪回首者四。短短五十个字,道出了作者对友人心思的体察以及对友人的万分关切,足可悟出作者与友人交情非比寻常。作者还能在这干万重苦恨之上,更添上“便归来”三字,令读者的感知和领悟更深一层。此三字,给了绝塞良朋以“归来”的希望,哪怕只是极模糊的假定也罢。所以,凭着这笼盖上片的“便归来”三字,简单又直白的表达了作者与吴兆骞的相知和相交,同时作者

盼望有人归来的心情也借着简单的三个字涌了出来,在一方白纸上留下了一抹艳丽的墨色。

下片首句“泪痕莫滴牛衣透” (乱麻编成之衣,典出《汉书·王章传》),“透”字乃是精于措词的典例。在上片中,作者直说到友人的极痛处,令他恸哭而不能自已,泪滴牛衣。但是,倒尽满怀苦水,乃是为了重振精神,故牛衣不可无泪,亦不可浸透泪水——消沉绝望。哭过了,也该退一步、回头思量一番。吴兆骞有毅然出塞相伴的爱妻、有生于北地的儿女,如此能够骨肉完聚之家,已算万幸。当年科场案发,有多少红颜少年为之丧生,下场更不如如今还生存着的兆骞,此又足可庆幸者。当然,绝塞之地是苦寒难当的,但有了这些自慰和庆幸,又如何不该顽强地生存下去呢?更何况,前头还有希望,还有立下“终相救”誓言的当今申包胥在奔走。所以,作者劝说友人,虽然泪透牛衣,但仍可把这“以词代书”的书札藏入牛衣的环袖、耐心静候好音。

《金缕曲》(其一)的上片是浅浅地给友人以“归来”的希望,却深深地刺痛了到友人的最痛处,因为疼痛已无以复加,所以下片只得折回来寻找安慰、淡化疼痛,最后再把“归来”的希望放大。

无上一首,便无这一首。词的开首几句,正是从上一首的末尾几句中导出。那几句“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说得真可谓“慷概悲凉”。其誓欲营救良友的决心,称得上是慷慨激昂。然而这番营救要长达“廿载”,而且,还是“乌头马角”

般地渺茫,则又不能不使人顿感有些凄凉了。究其原因,就是在于作者不过一书生而已,没有实际的权利和地位。

因此,词开头的“我亦飘零久”,本身已是发一长叹,再与“廿载”二句联读,更觉沉重。“飘零久”,指约是作者自1666年(清康熙五年)中举人以来,几度奔走京师、飘泊异乡,而仕途上却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到眼下还是寄人篱下。作者深恨自己中举后的十年里不能得到一定的权利地位去拯救友人,却只是“飘零”、只能幻想“乌头马角”般渺茫的希望,这实在是辜负了兆骞这位死生师友(生死之交、半师半友)。

然而,“飘零”只是作者所受苦处之一。苦处之二,则是“消瘦”。作者少年词章与吴兆骞齐名,而且是铢雨悉称的齐名;如今,他俩的憔悴消瘦,竟也是不相上一下,犹如杜甫漂泊四方一的颠沛,丝毫不减于李白流放夜郎的苦痛。苦处之三,是作者妻子薄命告亡、知己远戍一方,身边竞无一人可语,“凄凉否”?这其实已不需要回答了。

就如同吴兆骞“平生万事,那堪回首”一样,作者也有上述三苦一类的“千万恨”要“为兄剖”。作者与友人是生死之交的同时,也是一对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友。作者作为一个病人,却抱病去救另一个病人,这正是他的人格的感人生深之处。

第二首与第一首一样,上片发一人之恸。下片收泪思量来日:兆骞生于1631年(明崇祯四年),作者生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两人年龄相仿,共同受过世事变迁的“冰霜”,都成了的早衰者。

“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几句,或认为是作者劝勉吴兆骞之辞,其实从上文看,这是劝勉友人,更是作者自勉。怀着“飘零”、“穷瘦” 、“凄凉”等等苦难的作者,也需保养心神、不宜呕心沥血于词赋小技的。作者亦希望与良友共享寿考,等待词清之日,怕那是“乌头马角”式的渺茫也罢。到了那一日,还需友人把戍边时的诗稿翻出整理。因为,文人总指望着身后之名,哪怕只是于己无补乃至有害的“空名”一也罢。“归日”二句,作为书信的最后内容,是作者专留给友人的,引得真有其事;作者的本意,大约是想让友人读到篇末、破涕为笑吧,哪怕他一笑之后马上悟到这是虚幻也罢。

两词不仅“宛转”。而且次序并然、层层相接、环环相扣,看似平常,却无一脱节语。


第二篇: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赏析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辛弃疾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释搔首东窗:借指陶潜《停云》诗就,自得之意。 赏析正如此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

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读者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更多相关推荐:
七(上)诗歌赏析练习

七(上)诗歌赏析练习一、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诗的一、二句写什么内容?(写诗人的行踪和所见的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

诗歌朗诵会、诗歌赏析

*诗歌朗诵会、诗歌赏析活动展示方式网上、报刊、书籍收集诗歌的途径吴伟源收集资料打字,韦英豪按键分工吴伟源、韦英豪组员搜集资料、举行诗歌朗诵会、自编诗歌、合编小诗集。活动内容11月x日――地点六(1)班11月x日…

中考诗歌赏析总结

1.怎么才能有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的寒士们住下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淋不进,安如泰山!诗人写出自己的遭遇,想到了全天下的寒士,推己及人,表现了他拨打的胸襟和美好的李祥,书法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2.村边的…

诗歌鉴赏教案范文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BeijingXueDaCenturyEducationTechnologyLtd1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BeijingXueDaCenturyEducationTechnologyLtd一导入诗...

诗歌欣赏范文

AnanalysisofthepoemquotMyPapa39sWaltzquotAbstractthebeautyofpoemsliesintheirlinguisticfeaturesincludingphonological...

“写作诗歌赏析”评价表

乐天才子苏东坡的单元评价评价要素2写作诗歌赏析评价表

论文---诗歌鉴赏

古诗词的鉴赏及解题技巧古代诗歌古典诗词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对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和评价是高考的一个基本点也是一个亮点古诗词所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文字较容易切入点较小回答起来应不是很难但学生答...

陶渊明诗歌赏析论文:浅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论文浅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摘要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陶诗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自然美求真求善求美透过这些诗中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还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

诗歌比较类鉴赏——思想感情类教案

诗歌比较鉴赏专题思想感情类比较一导入古人读诗特别注重以诗论诗有了比较就能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从20xx年高考命题人就将比较阅读引进到诗歌鉴赏中考查大家阅读分析比较评判的能力这一变化成了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的新亮点...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注意要点

从学生入手的诗歌鉴赏复习策略简阳中学高三语文组汪桂英又是一年高三时提及诗歌鉴赏学生如坠烟云找不到方向理不清头绪但是诗歌鉴赏又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而学生在历年各地的诗歌鉴赏中失分都很多所以只为困难找方法是所有高三语文...

古典诗歌鉴赏研究论文

古典诗歌鉴赏研究论文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都丰富的今天我们对古典诗歌也同样不能忽略而且对我们了解各个时期的诗歌精华传承中国古代诗歌文化提高我们对诗歌鉴赏能力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从跨越高考还是提高自身素养古典诗歌...

对《水调歌头》诗词的赏析

系别政法与旅游系班级历史教育1001班姓名金洪群学号20xx020xx25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诗歌赏析(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