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无期影评2

时间:2024.5.13

致朴树,致韩寒,致我再也没见过的人。

后会无期影评2

朴树是谁。

记得还是90年代末期忘记是98还是99年,一次飞机的旅途中,那年我10几岁,第一次坐飞机,旁边坐着一个带着墨镜面色阴郁的男人,我问他,你好,你是朴树么?他说是。我说,能让你签个名么?他说好。签名之后继续阴郁的呆坐着。那年,白桦林刚出来,朴树还和叶蓓一起唱歌,我疯狂的喜欢这首歌。 我从来不觉得朴树的冷漠是装逼,当然,那个时代也没有装逼一说,就觉得朴树那是一种气质,直到几年后我才知道,朴树有抑郁症。

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歌手有很多,周杰伦算是其中一个。

另外的一些人,我想一定是朴树、许巍、郑钧。

20xx年的时候,参加了张韶涵的签售会,和几个93、94年的小朋友聊天,我说我第一次听演唱会是郑钧,他们说,郑钧是谁,卧槽你真土,郑钧就是那年快乐男声的评委,跟杨二车纳姆干架那个。

当时我心里跟多的只有悲哀,不知道为什么。

突然发现我,和我身边的很多人一样没有尝试去接受新的歌手,什么华晨宇什么TFboys什么什么什么。也许就像我们的父母接受不了苏打绿张悬陈绮贞是一个道理吧。 《平凡之路》据说是生如夏花之后朴树第一次写歌。

歌词很棒,有过抑郁症的人都会懂。

韩寒是谁。

《三重门》的韩寒和《长安乱》的韩寒是不一样的。

和《一座城池》的也不一样。

虽然我至今都不知道房祖名的《一座城池》和韩寒的关系是什么,反正本来我想在那年用这样一部电影来缓解一下《小时代》的重口味的时候,结果反而被恶心了更多。

公平的说,作为从事创意行业的我来说,《小时代》里面品牌的细节应用值得我去学习,但只是品牌,《一座城池》的电影版则毛都没有。

我以为是我自己要求高,问了身边同样追随韩寒的朋友,发现都是如此。

回到公路电影

2004的时候,高中,上学比较晚,青春期相对比同龄人早。

那年,我看了一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至今我都这么觉得。

用现在一个时髦的词叫我开始走伪文艺路线,高中的时候独自离家,找地方挣钱,开着带音响的摩托在半夜从城市一边开到另外一边,抽烟飞叶子,但是同时读米兰昆德拉,看昆汀,听黑金,上学的时候衣服全是洞,各种各样的金属链子。当然,要保证一个还说的过去的成绩。 那时候一个时髦的词叫“垮掉的一代”

没错,这本书叫做《在路上》,来自杰克·凯鲁亚克。

那时候我和同桌小黑说,我觉得我这辈子都会在路上。

然而这辈子是个什么概念,我那时候不知道,现在若有若现的可以感觉到。

很多小说里面的情节都会在我的生命里真实的上演。

考上了大学,四年没有挂科,但是从事的行业与大学一分钱关系没有。

抑郁症如同感冒一样的突然发生,独自行走至西北至东北至西南。

然后自残和自杀来的理所当然。

在路上,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思考在路上的意义。

然后到现在,我记得我说过20xx年的那一年,我毁掉了我所有的过往,新的样子、名字、圈子。那时的QQ,四年没有用,签名始终挂着“此人已死”,我一直想,知道我还活着的过去的同学恐怕都没有几个。

预告片里面有一句话:你连世界都没观过,你说什么世界观。

有点像失恋33天里的一句话:你连人都没生过,你说什么人生。 看世界,绝对不是去马尔代夫毛里求斯看看海,也不是去巴黎罗浮宫或者在东京铁塔一个人眺望。

当然也不是徒步去西藏和伪藏民打个炮感受一下自然的洗礼,更不是去丽江找个酒吧喝杯风花雪月然后找个艳遇。

看世界,重点在于在路上,思考你需要思考的事情,仅此而已,享受的仅仅是过程而已。

世界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刺激那么美好。

————————————分割线——————————————

我把我的结尾保留了最后一句,我从上初中开始看韩寒,现在是靠写东西吃饭,高中时候的班主任说,你写东西带着深厚的韩寒的风格,我想假如我是韩寒,这部片子我一定也会这么拍,但一定没有他的台词更犀利。 两个(三个)男人的旅途更像是《人在囧途》的一个翻版,各种的狗血凑成了整部片子,我倒是觉得更像是《一座城池》等众多带着韩寒黑色幽默风格的一个延续。

我不会剧透里面的尿点,但是我记住了几句台词一定要和大家分享:

1、(乐观)更像是说你一事无成,还在这傻乐

2、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

3、如果要告别,一定要用力一点,因为任何多看一眼,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眼,多说一句,都可能是最后一句。

我始终在说,只有有经历的人,才看得懂这部电影,才能被电影所触动,我之所以一直强调年龄,是因为我真的可以武断的说现在还在上大学的95后经历的太少了,很少有人经历过背叛、没有钱、朋友的暴毙、自己的濒死、独自行走这些可能电影或者小说中的情节。——甚至很多90后也没有体会过。

但是我绝不会因此而教育90后你们过得是错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你可以选择安稳的走康庄大道,你会错过很多风景和别人聊天时少了谈资,一样的选择在路上就会对朋友失望对现实失望,自己变得像个刺猬,两种方式没什么不好,年轻人才谈对错,只是针对这部电影。

因此,我不想和给1星2星的人去争论电影的好坏——正如同我不会喷小时代一样,我会给你们分享几个我的故事,至少你们会知道我为什么给这部电影5分。

20xx年8月23日,我去丽江早晨的飞机。8月22日一个同事给我打电话,说晚上一起去喝酒,我说,我不去了明天一早的飞机。同事说,操,都说自己有事儿。我说,等我回来,陪哥你喝酒。第二天早晨飞机起飞前,收到同事的微信信息,跟我说,那个同事死了,钓鱼的时候淹死了。所

以最后一句,我想起了那个同事,久久不能回神,有些人,一句告别之后再也没能见过。 更早一些,和初恋的女友分手,最后一次见面还在一个公交站,我们还在一起拥抱接吻,然后因为家里的原因分手了。我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非常非常努力的工作、挣钱想要摆脱家里的束缚,我成功了,我自己挣了钱买了房,但是,她已经嫁给了别人。结婚前给她的信里告诉她,我一直爱着她,她给我的回信我保留到了现在,我知道她也一样,但是更多的时候,爱可能就是克制。

我走过很多地方,我知道韩寒偏爱的不是上海,而是小镇,我也一样,我去过的地方都是诸如赣州、阜阳、宝鸡、咸阳这些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地方。

从那年行走,抑郁症最严重的时候,包括父母在内都会跟我说,人家出去玩都是去旅游城市,你怎么只去这些地方,我说,我旅游没有目的地可言,更多的时候,就是当我想出发的时候,带上内衣内裤手机充电器数据线钱包身份证银行卡信用卡,看最近的一班有卧铺的车票去哪里,然后,出发。

在陌生的城市的经历是有趣且坎坷的,我经历过那种打电话上门的小姐,经历过去在咸阳教人家怎么摊煎饼,抑郁症发作的半夜在平遥古城一圈一圈的围着古城行走,经历过在阜阳配置还不如我的笔记本的网吧里上5毛钱一小时的网然后浏览记录只有色情网站,在重庆的马路上淋雨,在千灯的客栈听昆曲到入迷。

我一点都不文艺,一点都不行为艺术,我只是享受我没经历过得一切。

但是,这不妨碍我思考,我学会了很多,经历了很多。

我一路上听过许巍、万晓利、左小、谢天笑、张楚

我爱他们,爱的不是他们的打炮泡姑娘愤世嫉俗,爱的只是其中某一句让我潸然泪下的歌词。

人生总归要回归平凡。

然后,我的后来是这样的,不算北漂的漂(没有租房和出行、吃饭、钱的压力),做了广告公司的总监,不算富有总算衣食无忧。

谈了恋爱,又在更好的地段不能免俗的贷款买房,准备结婚,旅游去了女友想去的地方,不再是没有人的小镇。

但是我庆幸在我需要思考的年岁里,我思考过了。 后来,有一个和我同样经历的我大学唯一的哥们,在一次夜聊中和我说到,最不能接受他们(大学同学们)的就是甘于平庸,他们的生活似乎永远被父母操控,做老师、去银行、去公务员,总之一辈子即时拿了再多的灰色收入,也就是每天搪瓷缸子人民日报的日子。而我们,才是真正的

在享受生活。

用他的话说,我们这是回到平凡,而不是始终平庸。

谢谢韩寒,谢谢朴树,谢谢最后的彩蛋。

他们做到了。

看到这篇影评的朋友们,如果你身边有人说这部片子特别烂或者特别好,我建议你有自己的判断力,如果你有经历,不是屌丝宅男,我相信里面总会有一句或者几句或者更多的台词,会触碰到你心底最柔软的那部分,至少会比所有的烂片值得你花30多块钱去看这一场电影。


第二篇:影评2


影片《韩塞尔与葛雷特》的客体关系心理解读韩国影片《韩塞尔与葛雷特》,又译《鬼怪密林》,片头童话书页的展开,带观众进入阴森又浪漫的情境。故事离奇诡异,画面绚丽揪心,孩子们的表演很真,更重要的是从客体关系视角有很典型的心理表现可圈可点。   一、密林里的"鬼怪"   影片开始于主人公恩洙出车祸翻落密林,天黑后在一十几岁的美丽女孩引导下来到一座神奇的房子"欢乐儿童之家",爸爸妈妈和三个孩子乃至房子里的一切都弥漫着童话气息,从服饰到食物到陈设……   之后他渐渐发现了许多秘密:阁楼上半疯颠的女人竟是消失的妈妈,向他讲述了遭遇——他们夫妇偶然跌落密林,被迫做三个孩子的爸爸妈妈,而且被后者的超能力控制,不可违逆,无法离开。当恩洙再一次按照万福给的地图试图走出密林时,却遇到万福领着一男一女。二人不听他的劝阻一定要去房子那儿,他也最终又转回了房子。女人妖冶贪婪欺侮贞顺,受到万福力量的恐吓;男人阴险虚伪龌龊,妄图独占房子里的一切。有一天女人莫名消失了,男人却继续心怀不轨……   被孩子们称作"叔叔"和"哥哥"的恩洙慢慢接近了真相:他发现电视不接电源地重复播演着老旧的节目;冰箱里那位爸爸的身体;阁楼上那位妈妈瓷化的样子;被树枝吞噬的贪婪女人;他跟随万福来到一扇门,独自进入,发现一个布满灰尘蛛网的空间,那里有一本笔记本,上面一幅幅彩笔图画出自三个孩子之手,突然英姬游荡至他面前,竟是一副中年人的面孔!通过英姬的话和图画内容他恍悟,画即对应着现实——画面已经并且将在某种超能力主宰下一个个实现,他自己也在图画之中,过去和现在的一幕幕交织着迅速地浮现;恐惧中他竟看到一份老档案——三个孩子分别出生于59、60和65年。他激动地冲了出去,却奔至悬崖边。此时,邪恶的男人正胁迫孩子,要他们说出房子的秘密。恩洙及时赶回房子,在与男人的争斗中,他劝万福不要使用极端手段。万福还是用力量杀死了男人。   英姬于是道出了他们的故事:三个19xx年前后出生的人万福、英姬、贞顺,在名为"欢乐儿童之家"的孤儿院受尽院长"爸爸"的非人虐待,圣诞节的公益活动中,圣诞老人送糖果给他们,并附上一本童话书《韩塞尔与葛雷特》,同时承诺只要心怀虔诚他们的愿望就一定会实现。此后,大哥万福竟真的显示出意志超能力,情绪激动时可以用意念操纵现实。当"爸爸"对他们施行残酷惩罚时,忍无可忍的三个孩子借助大哥的能力,将他塞入燃烧的壁炉,就像《韩塞尔与葛雷特》中的一幅图片所描绘的那样。   最后的画面是恩洙和女友,还有他们新生的孩子在一起,出门看到那

本熟悉的笔记本,里面却是空空的,只在最后一页画着三个小孩子。城市的雪地里,三个孩子的背影渐渐远去……    二、几点普遍性的心理解读   关于童话房子的一切可以看作一个心理世界的象征。   三个孩子童年留下深深的创伤,神奇的漂亮房子象征着孩子心目中向往的美好生活,那里有亲爱的爸爸妈妈爱和照顾他们,不离不弃,那里很安全,有好吃和好玩的,有任何他们想要在现实中却得不到的东西。难怪一片幽谧密林中,孤零零的一座房子竟那么温馨,总让观众觉得富足得不协调,温馨得牵强,因为它其实那么阴暗那么破败那么一无所有,靠想象撑起的房子,骗得了眼睛,躲不过心灵。   现实是面镜子,照出一个人内心的模样:三人心中的渴望画出了笔记本中的图画并让它成真;孩子们活在想象的美好中,他们的生命竟真的"停"在了那个时刻,永远是那样一副年幼的模样;恩洙烧掉画册,也就挣脱了三个孩子记忆的纠缠,终于得以回到自己的生活现场,也可以说这象征着当内心迈出对某种模式的执著时,生活的轨迹也就真的脱离了旧有模式的控制;同样,影片结尾时笔记本被清为空白,只有三个孩子手拉手的一幅画,似乎代表着三个人的心终于转出了那个让他们停滞不前的情结,尝到了真挚的爱与呵护,仇恨之火被熄灭,"未完成"得以"完成",因此他们不再拿残酷的追逐和占有来兑换生命,而是更加自由安然地生活下去……   那扇幽幽的门后的黑暗房间,就是当年的禁闭室。它是孩子心中阴暗的一角,是不愿被晾晒的潜意识,存储着被压抑的痛苦记忆,所以它阴暗,无人问津。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当万福和英姬来到那里的时候,他们的面容会呈现出实际年龄。因为他们暂时回到被压抑的现实,此时他们已经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了。   三、客体关系视角下的心理解读   (一)客体关系理论的投射性认同:依赖、权力和迎合   在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关键概念,它是指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进行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涉及到对他人行为和情感的操纵。投射性认同的投射源自一个人的内在世界,并将之置于人际关系的领域中,其接受者被迫对投射者的投射性幻想做出反应,并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投射者感受和内在表象的储存室。其结果便是一种关系的形成,其中"接收者被迫以一种与投射者放出来的感受一致,且与投射性幻想中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一致的方式来思考、感受和行为"。   在依赖、权力、情欲和迎合这四种投射性认同中,影片《韩塞尔与葛雷特》的故事中得到突出表现的有迎合、依赖和权力的三种。基于迎合的投射性认同建构的

关系中,主要的情绪成分是自我牺牲,接受者会持续地感到进行投射的个体正在放弃一些事情,或者是把接收者的利益放在他自己的利益之上,而投射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诱导他人感激自己所做的事情和牺牲。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显著特征是表达持续的无助感,投射者在做决定或采取一些独立行动时,不管何时都会求助于他人,其背后的基础信念是,要被接受、被拥有、被爱,自己就要是虚弱的和无助的。权力的投射性认同的基础在于必须处理控制和统治的内在挣扎,通过他人身上诱导出软若感和无能感,接收者被迫扮演服从的角色。   后来出现的邪恶男人其实是个连环杀人犯,他的角色与孤儿院院长"爸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人似乎由同一演员扮演,至少外形相似;他是个摧残生命的罪犯,貌似有恋童癖,甚至杀死自己的父亲,"爸爸"曾残忍虐待孤儿院的孩子们,对"女儿们"施以猥亵;"爸爸"死于三个孩子之手,男人同样死于他们之手;"爸爸"的邪恶恐怖气息,男人同样具备。与其平行地比较两人,毋宁说两人其实是一人,因为不论是谁,遇到这三个孩子,都会被他们"变"成该死的坏人,然后得到"应有的"下场,这就是投射性认同发挥的作用:孤儿院的"爸爸"是孩子们最早的关系对象,在与"爸爸"的互动中,他们建立了这样一种自体-客体关系——"爸爸"是他们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人,他们一无所有,连体能也是弱小的,唯有依赖"爸爸"才能维持基本生存,他们察言观色,顺从"爸爸"的安排和满足他的需要,才可能免遭折磨和换来吃食。"爸爸"死了,但是他"教"给孩子们的信念已经牢牢扎根在每个人的心里了。于是对遇到的每个大人,他们都把"爸爸"的角色投射给对方,对方在与他们的关系中不知不觉地被诱导着从事一种认同,扮演起"爸爸"和"妈妈"。最初引诱大人们住进房子里时,孩子们显得殷勤而可爱,让他们享用房子里的华丽和富足,对他们乖巧温柔,款待有加,迎合大人的情感和物质需要,大人们从迷路的惊恐中平复下来之后,就开始享受这种殷勤了,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开始享用这种"迎合"了。   成为投射性认同的接收者的人有时允许自己成为那样一个投射目标,因为那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健康互动,而在不健康的互动中,通常只有投射者得到满足,而接收者感到自己被利用和胁迫了。于是,当对方在投射性认同中无法继续认同和"扮演"接受迎合、让孩子依赖、听从摆布的角色而最终崩溃时(从断续的镜头中观众看到,之前的夫妇在孩子们面前失去理智大打出手,看到贞顺受伤也无动于衷,一心想要逃离),三个人就抛弃他们,让他们以各种形式死掉或消失,转而寻找新的投射对象。因为他们终究不是三

个人真正的父母,承担做其父母的角色时或早或晚必然会失败。这个规律放在现实的关系中便表现在,建立在投射性认同基础上的关系往往最终会破裂。 (二)客体关系心理治疗过程与主人公经历的类比   主人公恩洙仿佛一个不错的治疗师,对于三个苦命人的遭遇,他没有罪错,但内心柔软的他还是真诚地为孩子们的遭遇感到难过,并向他们说对不起。被纠缠而不暴戾,惊恐中仍不忘他们是孩子,也传达给观众冰冷中的温暖。也正因此,英姬最终被他打动,不顾哥哥反对帮他逃离。   他也像其他人一样被迫进入密林中的房子,走进三个孩子的内心,走近明媚外表下的寒冷密室,走近他们糖果般甜美和绚丽的纯真背后无比的辛酸与苦涩,投入他们为了跟人建立健康关系的挣扎,见证他们的内心冲突和自己心中的跌宕起伏。总之,若拿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实践过程来类比,那就是恩洙无心插柳柳成荫,通过情绪联结建立了三个人的允诺参与,耐心地参与他们的投射性认同,做那个被依赖的代理父母,虽然越来越觉得诡异不安和试图逃跑,但却在剥茧抽丝的过程中真心体谅和同情三人的不幸,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够一直保持跟他的交流而不至于过早"抛弃"他的原因。   随着禁闭密室里发现英姬的苍老面孔和三人的真实年龄,挑战三人投射性认同的契机渐渐来到了:他们把自己留在小时候,把自己打扮得干净可人,全力表现得纯洁和乖巧,以此博得大人的关注和爱,像个小婴孩一样让大人寸步不离地为自己做这做那;"爸爸"之后,他们要求生命中遇到的每个大人都做他们的父母,让他们依靠,给他们温暖,永远不抛弃他们。现在真相已经大白,无可再掩饰:三个人已经长大,一意孤行操纵别人做自己的父母,必将让对方害怕而退缩,想要逃离关系。对于面质,个案的反应往往让治疗师倍感压力,对应影片的情节,就是恩洙要烧掉画册的危机关头。对此,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建议是"治疗师将精力继续花费在拒绝个案的要求上,要比花费在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上,对推进治疗更有价值。"   另外,万福、英姬和贞顺三人各自有典型的表现,可以将它们看作一个个案身上的各种典型冲突和情结,其中英姬代表的建设性力量比较突出,在烧画册的危急时刻,大哥万福步步紧逼,是英姬做出了至关重要的决定,帮助恩洙最终烧毁了画册。画册得以销毁,就意味着"解放"的实现,也就意味着个案对过去关系中不接纳部分的宽恕。最后,恩洙从密林中的房子回到了事故现场,也可寓意治疗师跟个案的"分离"得以完成。   参与投射性认同的情感陪伴是有挑战性的,恩洙发现电视自动播放、播放的动画册其实是破坏性的

、消失的女人被缠在树枝里,消失的男人成了盘中餐等等,这些可看作咨询师承担投射性认同时的负性情绪体验。而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对此的建议则是,坚持。   参考文献:   [1](美)谢尔登 卡什丹,鲁小华译.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实务与案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瑞士)荣格.成穷,王作虹译.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1.   [3]朱建军.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更多相关推荐:
后会无期观后感

后会无期观后感一程琼我在同一家电影院同一个放映厅同一个座位陪着不同的人看了两遍后会无期作为韩寒的首部电影原本是没有多大兴趣看的毕竟不相信一个只是作为作家的拍电影实力又怕看到小时代的感觉然而作为一部公路电影在各种...

后会无期观后感

后会无期有时候你想证明给一万个人看到后来你发现只得到了一个明白的人那就够了这是部争议蛮大的电影可能的确差强人意也可能很和你胃口本来由于个人主观因素太强就不打算写影评了后来有人和我说影评是个高端的东西那为了秀一把...

后会无期观后感

lt后会无期观后感起初去看了后会无期是因为对韩寒本人的喜爱没想到后来我竟然将这部影片看了三遍后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了共鸣而喜欢上这部电影最有共鸣的台词是周沫的你以为我有的选吗每当我看到这里心里仿佛翻江倒海与众多...

后会无期观后感

后会无期观后感后会无期gt观后感一条公路两种人生马浩汉遇人警惕自以为饱尝人间险恶当他告别一个个真正交心的或欺骗了他的朋友时他也在成长他变得拒绝相信他人拒绝对这个社会抱有点滴希望江河说他变得不再乐观我却觉得他从一...

后会无期观后感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的一句很多时候我们笑着挥手告别嘴边那一句句的再见其实却是再也不见后会无期算是今年主打的商业片里比较不错的剧情搞笑但又能引出观众的对人生的种种思...

后会无期观后感

平凡之路带不走的留不下留不下的别牵挂三千公里的路路上见的人都是后会无期这是一部有情怀的公路文艺电影笑点多但不是喜剧有腔调但绝不装逼看惯了有开头有结尾有前戏挑逗和和后续发展到最后高潮的这个固定类型片的人会不适应它...

后会无期之观后感

后会无期之观后感20xx级教育学号20xx411256姓名李秀看了后会无期看完一遍后没有看懂于是我饶有兴趣的开始了第二次观看先说说人物吧全剧是围绕着马浩汉江河和胡生展开的中途出现了周沫阿绿和苏米三个女子马浩汉是...

《后会无期》影评

后会无期影评19xx年十三岁我即将随着父母工作的变动离开生我养我的喜头镇那个即将离开的夜晚我躺在喜头中学宿舍那张叽叽嘎嘎响的床上和床的主人还有那些一起生活了十三年的朋友聊着忧伤淡淡的夜晚因离别而不再平静第一次回...

经典后会无期影评-拍电影,一种是冲着钱去的;一种是满足情怀

因为韩寒的19xx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已经习惯性的关注韩寒多年作为一个年轻作家他无法被人忽视有着让人嫉妒的才情尽管他的阅历还不那么丰富但他的杂文是一绝既然关注了韩寒难免也关注了郭敬明两人同为畅销书作家都是青春文学...

《后会无期》观后感

后会无期观后感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没想到会是韩寒执导的后会无期老实说没有看过韩寒的小说要说看过一点的话算是三重门了不过看下来确实是一部很耐人寻味的电影也许用耐人寻味这个成语不恰当就是一路看下来发觉有那么一点意思...

后会无期影评

后会无期影评后会无期影评第一次在首映日看电影的经历献给了后会无期其实我没有很粉韩寒只不过对他算是有好感而已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当时知道他要拍电影就想着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看支持一下结果还在首映日去看了以前从来没有这么...

后会无期影评1

后会无期文艺少男的心灵鸡汤搜狐娱乐文木林逆规则韩寒来了带着他的电影导演处女作后会无期在里里外外散发着商业迷醉气息的当下后会无期的出现似乎有点不合时宜码字工人出身的韩寒没有抛弃自己的节操和本行再次与自己相爱相杀多...

后会无期观后感(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