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德 经》 感 悟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
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
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第二篇:道德经-性命双修Microsoft Word 文档
《道德经》
三十二章
[原文]
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也。
[意释]
自然之道是永恒的存在,但它又是混朴而无状可名的,使人见不到它的真正面貌。唯有道是最微小而不可见的,但是以道来调理身体的时候,心神又不敢将道当作臣民去随便的加以指令驱使。心神如果能够均衡而统一的守着道而不加意识的偏颇指令,那么元气就会象万物一样自动的去宾顺自然之道的统一均衡。当心神这无形的“天”和身体这有形的“地”相感通而融合为一体的时候,就会有象甘露那样美快的精气纷纷施与。这精气该施与何处并不需要意识去加以指令,它们都有各自相应的归属而自行均匀调配。当精气各归于相应的、有状可名的组织成份时,就开始对这组织成份施行制御调理。既然是精气都归于了各自要制御的有形对象,那么就得要知道制止意识对精气的强行支配或追求。正因为知道制止意识对精气的强行支配或刻意追求,精气就会对自己的配套对象进行恰当的制御调理,所以才不会有危及健康的事情产生。让心神充任自然之道效应的奴俾,顺从其自然规律去对身体进行制御调理,这就象小心谨慎的在大江大海中洗澡,只要能顺从水势,就既可以自由遨游,又可以将身体洗得很干净并得到滋润,还不致于被大江大海淹毙。
[领会]
修养生之道的前期过程,是一个培训并逐步累积人体中和场势的过程。随着这中和场势的形成和增强,就会使人体之内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人体所有的细胞对元气有了相同的、全方位的传导能力,这时人的中和意识场感通能力就无所不能到了,故心神和身体就成了浑圆一体,人体内的游离元气处于均衡分布的状态。随着这均衡中和场势的进一步加强,该场势就会对生殖系统中的生殖细胞进行感化,生殖细胞即精子或卵子。它是人体生命全信息场的能量聚合物,也就是说每一个生殖细胞都携带有整个人体的全部信息场。所以当它外施后可以以它的信息场,在适当的环境中被激发而复制成人。而修养生之道者此时所形成的中和场势对生殖细胞的感化过程,则是一个使人体生命信息场解除凝聚而逆转回归的过程。就如水蒸气可以凝聚为水,水如果再进一步降温就会凝固为冰。现在则不让水去凝固为冰,而是对水加温使它再升华为水蒸气。所以对生殖细胞的感化过程是一个生命全息场逆转回归的过程。这种生命信息场是在能量的伴随维持下而回归,故此时人的感受则是伴随性快感的元气蒸腾而上,形成人体的融融稣绵快感。由于这种能量伴随有人体的全部场信息,所以它就会因自己的信息形式而寻归所产生它的相应信息源。因此修功者绝对不能以意识去支配它的回归部位,否则,必会造成偏差而损及人体。比如在外采蜜的蜂群在回归时,对自己的蜂窠都有各自的信息识别能力,不需谁的引领,它们都能准确无误的回归到自己的窠中。如果硬性支配让这一群蜂飞到另外一个窠中,那必然会形成拼斗,造成伤亡。 1
当生命场信息归位以后,它就以它们各自所呈的场势信息,去调整产生它们的人体组织,使各组织部位的信息更加明显,从而使它们已渐趋退化而衰老的功能恢复其应有的活力。这就是人体功能返还的过程,也是“返老还童”的生命返还过程。前辈修功者称这一过程叫“炼精化气”,又叫“还丹”,称这“还丹”为“长生不老药”,是“能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等等。这种种称谓也并非虚妄之谈,确有一定的道理。再因这个过程会使人整体内外都产生融融之快感,所以前人又称其为“俞甘露”、“胜似饮醍醐”等等之类,以形容其难以表达的感受。如吕纯阳(洞宾)将其形容为“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张伯端(紫阳)形容其为“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摆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张三丰形容其为“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张伯端还有云:“未炼还丹须速炼,炼了还须知止足,若亦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殆辱。”这就是说对这一过程的形成既不可刻意去追求,也不可有意去促长,更不能以意去引领或贪恋不止。任其自兴自衰,一切过程都任由自然而不参与任何意识的活动。只能使意识处于中和之态,这生命的信息场才能够依据这中和的无极化信息而归位。否则就会形成“走丹”或称“漏药”,使精液外泄漏失,或者是形成归位的错误而产生偏差。
修功的前期过程,是一个调训中和场势并累积加强其势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疏通人体经络促成元气的运化感应,使整个人体之场势都归于中和并加强这种势能的作用。这就类似于广播电台或电视发射台调整电磁波的频率和加强其功率的过程。而炼精化气的“还丹”过程则相当于电台在其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中,输入声音或图像信息的过程。如果修功者待人体中和场势能累积到一定的限度而没有生命信息的回归输入,那么人体的所有组织不都按这中和场的信息转变为同一组织,而失去各组织的分工了吗?所以,修功到适当的时机,就会有生命信息的回归输入去加强人体各组织的功能特性,从而增强了人的生命活力。后来的修功者又将前期调驯中和场势的过程称之为“性功”,而将炼精化气的过程称之为“命功”。整个过程又称之为“性命双修”。吕纯阳曾云:“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故可知性功与命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修功进入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内部变化。但这些过程的形成,都是在正确掌握修功规范下修功所自然的形成的,并非刻意追求所能得。若刻意追求,就超越了自然规律的进程。就如鸡孵小鸡,必须要有适当的温度,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将小鸡孵化出来。如果你刻意追求小鸡早日孵成,而用增加高温的方法去促使小鸡的孵化,那将会造成什么样的结局是不言自明的。故对功效的追求是修功之大忌,追求的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有些不成熟的教功者,不正是从这里而损坏了“气功”的声誉吗?
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意释]
当修养生之道者的身体能与自然之道的规律相符合时,就能使象走马那样冲动的元精感化为精气逆运,而成为滋养人体的养份;当修道者的身体不能与自然之道的规律相符合时,元精的冲动就会更加激烈,并象怒奔的战马那样奔泄于 2
身体之外的郊野变为浊精损失。罪过之大,没有比无止尽的贪恋可欲之事更大的了;祸患之大,没有比一味的贪恋可欲之事而不知满足的更大的了;促成灾难的惨痛教训,没有比极欲获得满足更惨痛的了。所以修养生之道者对可欲之事要知道保持适度的满足而知足,这样才不致因极欲得到满足而使元精损失,从而永葆充足的活力。
[领会]
信息是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比如在工业生产中,每生产一种新产品就必须首先设计图纸,然后按图施工而制成产品,这图纸就是该产品的信息。图纸的作用不仅能按图生产新产品,而且还可以按图修复旧产品。所以信息就是事物的标准。任何事物都有信息标准,只是这信息的存在形式不同而已。人,也是事物的一种高级形式,既有身体又有生命,但人也有自己的信息标准,这信息标准就储存在人的生殖细胞里,每一个生殖细胞就包含了整个人的生命部信息,这种全生命信息的储存方式,是能量被人体场信息聚合成场、能复合体的生殖细胞。在通常情况下,人类只能以生殖细胞的信息能去繁衍后代,使人类能够生生不息,不致于变态或绝灭。但是一般人却并不知这信息能还可以巧妙的反馈逆用,以修复自体,使自体得以再生而长葆生命活力。修养生之道者就是改易了生殖信息能的功用,变生殖为自生。常人以繁衍后代的方式使生命有新生命体去接替,修养生之道者是以反馈自生的方式,使自体生命得以延长。二者虽都利用了生命信息场使生命得以继续呈现,但由于所采用的方式不同,而使生命所得以呈现的归宿就不同。
修养生之道者,不仅是为了调整自体的中和。如果整个人体都归于中和而没有各组织的分工与协作了,那么人就可能会变成一个内外如一的肉圆子而再不能称其为人了。所以人体既需要中和统一,又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各具各的功能而分工协作,从而呈现出生命体的和谐与这和谐中所呈现出的智慧。所以修养生之道的前期过程,是一个疏通人体经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对能量的传导方式得到了最佳的调整,郁滞不通的被疏通了。定向传导的变成了全方位的传导。所以,也就不再存在郁滞的病患,游离元气的分布渐趋均匀。这种均匀的场势会深入到人体各组织内部去进行感应,并会对内生殖系统的元精进行感应。元精由于是人体能量被人体生命场所凝聚的,故其存在形式并不稳定,也可以说元精是能量的非中和态的极化凝聚体。当人体中和场势对内生殖系统形成温柔的感应时,此时修道者即会感受到融融的性快感之冲动。如果此时修道者能做到知而不辨,更不体味追求,那么这中和之场势就会对元精进行持续的感应使其非中和的凝聚解体被感化为携带生命信息场的综合能量流,逆流而回归于与之相应的组织结构中去加强该组织的信息清晰度,从而使整个人体的功能得以增强而恢复其故有的活力。这就是生命信息的反馈、自体的再生过程。这样就不致于在修养生之道者保持中和态时将人体都中和为没有各组织的分工,也不致于将人体都升华为无极而成为无形。但是,如果此感化过程形成时产生了性快感,修道者违背中和无欲、知而不辨的修功规范,而去以意体味并贪恋促使这种快感的激升,那么内生殖系统的组织就会被激剧极化而使能量激增,当能量激增到超过生殖系统组织的负载能力时,就会形成生殖系统的泄能过程。这样元精就来不及被感化而随生殖系统的泄能过程被排泄出体外,于是就使生命的信息能遭受损失。这个过程历代的修道者都有不同称稩去形容它。有称“炼精化气”者,有称“炼内丹”者,有称修“命功”者等等,不一而足。这一过程也被历代的修道者作为最隐秘的“天机”而不直言泄露。于是就又产生了众多的修道经典著述,这些著述又统称为“丹 3
经”,即炼内丹的经典。自古至今,“丹经”何止千百卷,这都是每个修道者根据自身之修道体验所撰写。其中的用词大都是对体内变化的形容,各人都寻找认为较为恰当的外部事物去形容那难以名状的内在之变化。故就形成了这些形容的烦杂而不统一,这种形容之词又统称为“丹辞”。如《金丹四百字》有云:“沐浴防危险,抽添自谨持,都来三万刻,差具恐毫厘。”《悟真篇》云:“未炼还丹须速炼,炼了还丹须止足,若亦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殆辱。”“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用铅不得用凡铅,用了真铅亦弃捐,此是用铅真妙诀,用铅不用是诚言。”“万卷仙经语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依他坤位生成体,种在乾家交感宫,莫怪天机都漏泄,都缘学者自迷蒙,若人了得诗中意,立见三清太上翁。”“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原是药王。”吕洞宾曾云:“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肾,穷取生身受气初,莫怪天机都泄尽。”张三丰曾云:“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亦有称“淫根即道根”,“兔子把狗追”者。以上种种论述都是对这种生命信息回归逆流之“天机”的不泄之泄。其中的“沐浴”、“用铅不用”即对元精的中和柔缓之感应。“真铅”即元精,“凡铅”即浊精,“还丹”即炼精化气的生命信息之回归。总之,此种论述非常之多,不可尽举。关键在于学者如何理解,怎样运用。理解正确即入正途,理解错误即入邪径。常人之所以难以理解,是由于没有实修、没有过如此之体验。一旦入门之后,就会有众多在常态下所从未经历过的奇妙之感受,这时再来读“丹经”就能对号入座,对一些“丹辞”、“术语”就不解自明了。否则仅从文字的表面意思去理解,就会不知所指,而越读越糊涂。但历史上也有不少所谓“丹经”属伪品。写书者并没有修道之切身体验而东抄西拼,故弄玄虚,假托名人之著而流行于民间。这些伪品对修道有成者来讲自能分辨,而一些未入门的初学者往往又视其为“珍宝”,其结果是以盲引盲,使初学者终不得其门而入,或误入邪径而难以自拔。故初学者须慎重对待,选读“丹经”时以其内容不淫、不刻意追求者为原则。不刻意追求就没有出偏之危险。
对“还丹”要掌握的要领前人比喻甚多,如张三丰在《无根树》丹辞中是这样描述的:“无根树,花正繁,美貌娇客赛粉团。防猿马,劣更顽,挂起娘生铁面颜,提出青龙真宝剑,摘尽墙头朵朵鲜。趁风帆,满载还,怎肯空行过宝山。”《悟真篇》是这样形容的:“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无根树》中又云:“无花无酒道不成。”以上所说之花、酒、真种子,都是指炼精化气使生命信息能量回归时所伴有的融融性快感。前人都不便直言,故以隐晦之辞予以形容暗喻。而“挂起娘生铁面颜”,“提出青龙真宝剑”则是指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意识的中和虚静、知而不辨,更不能刻意追求或产生淫念。否则,将导致这一过程的失败。这些形容之辞在不同的著述之中有不同的说法,老子则称“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镇之以无名之朴”。张平叔则称“忘里觅,觅里忘;忘中见,见中忘”。总之都是一个意思,即知而不辨,勿忘勿助。 “炼精化气”的过程是自然形成的。在这之前须将全身细胞对元气的传导能力进行全方位传导的调整。而常人的细胞对元气只能单向传导,而不能逆向或多方位传导,就象“止回阀”一样。元气的单向顺行就显示出生命现象对元气的消耗以及能量凝聚为生殖细胞的消耗。而修道时则首先关闭了“总泄能阀”,就是使心神保持中和无欲,节制性生活,修道者称此为“地户永闭”。当人体经络被逆向疏通时,元气及精气就可自然逆流回归了,并能伴生其逆流回归时的场效应,修道者又称此为“天门常开”。这是对生命现象的自我探索、自我修复再生,是真正的人体生命科学。切莫再以世俗的观点去贬称其为“方术”之类了。 4
此章可与三十二章、六十一章、七十九章、六十七章等章节互为参照,融会贯通。
文中的“马”字是形容元精的动势如马之躁动,至今的方言中,仍有称遗精为“跑马”之说者。《河上公章句》注“却走马以粪”句曰:“粪者粪田也,兵甲不用,却走马粪农田。治身者却阳精以粪其身。”这个注释是恰当的。“粪”即肥料、养料之意。《庄子?至乐篇》有云:“种有几,得水为继??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亦将元精称为“马”、“种”。
六十一章
[原文]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故“大邦”者宜为下。
[意释]
使心神这“大邦域”中的意识流向下贯流,依附于身体下位的牝阴领域。在人体以外的环境中,雌性就永远以其柔静之特性吸引着雄性,从而战胜雄性的轻游躁动。由于为了稳定意识的游荡不定而使其归于安静,所以就需要使轻游的意识向下归依于牝阴之处才为适宜。使心神“大邦域”中的意识流依附于元精所处的“小邦域”,则可以取得这牝阴处的元精,使其转化为精气,而成为滋养人体的最佳养份。“小邦域”的元精之所以引附“大邦域”的意识流趋下于己,则是为了取得意识场势的感应力,以感化元精转变为精气去滋养人体。所以有时候意识下注可以取得精气。有时候牝阴又可以引附意识场归下于己,而使己之精气被感化索取。因此,心神“大邦域”中的意识依附于元精所处牝阴之处的“小邦域”,不过是想兼并其中的元精使其被感化为精所以畜养人体。“小邦域”中的元精不过是为了取得意识场的感化而升华为精气,去从事于对人体的滋养调理。这样,意识达到了其静定的目的,元精也达到了其被感化为精气的目的,精气就在静定意识场的制御下去公允的滋养人体。就是由于以上所说的这些道理,所以在修养生之道时就需要使心神“大邦域”中的意识流依附于元精所在之处的牝阴之领域为最适宜。
[领会]
人的意识能力是场效应的显现,不同极化形式的场效应反应出人的不同意识活动现象。这就如海水的不同激荡形式会激起千变万化的海浪一样。但是,修养生之道者则需要使意识场处于一种虚静安定之状态,就若海水之平静而无波。往往清醒状态下的人,要使意识平静无波动则是件很难的事,就象平静的水面随时都会因外力信息的感动而泛起层层波纹。这种意识感动源则有内外两种因素,一是外部信息通过感觉器官的输入而感动意识场产生分辨的意识;一是内部已储存信息的激发而形成思虑的意识。由于这内外信息的激发,意识之波就时时在变化波动,这是人的意识场之后天功能。即使是修养生之道者进入了一定的虚静层次,也免不了会时不时的泛起一些意识活动。故在修道进入一定层次后就需使意识显现时有所依附。这又如欲使琴弦不能随便发出变化的音阶,就需要对琴弦进行定音,使其只在一种音阶上产生一种柔和的固定音符,而不再产生杂乱之音。这种“定音”过程,常在修道进入意识场与全身场势都感通的情况下进行。此时 5
的意识场势在体内所到之处就会形成一种定向感应的“意识流”,就若手电筒所射出之光柱。但这“意识流”的流向速度却是缓慢的,其如水缘物体之缓流。故在此情况下,人的意识就能较为随意的与自身内部任何部位建立起相应的感应联系,也即全身的经络都较为畅通无阻了。在此场势下的人体,功者即对随时显现的意识场进行定向“定音”了。“音”定何调?向定何方?若“定音”和宛,就会形成人体“音箱”共鸣的和宛;若“定音”浮躁,则会形成人体之“音箱”共鸣之躁乱不宁;若“定音”太松垮,则又不足引起人体之“音箱”产生共鸣。所以,若“定音”松垮或浮躁,都不利养生。而只有和宛之音才利于养生。故“定音”又是一种“以一念代万念”的特殊手段。先哲们经过长久的探索。总结出这“音阶”以定在“牝阴”之处为最适宜。只有定在此处才能感应出最佳的“音调”并产生最佳的共鸣回响。后来的修道者称此为“意守丹田”或称作修“命功”。当意守到一定时机,就会产生“得窍”感受,修道者又称此“窍”叫“阴跷”或“牝门”。至于此“阴跷”在何处,修道者切不可拘泥于某一定点,此窍是在激荡态下的不定点上。就如以手去敲击一个装水的盆子,你敲击时就会使水面在某一部位形成回聚波纹的中心,这个中心即是“窍”,但由于下腹之经络感通程度不同,就会使这回聚波纹的中心位置产生变化。所以,所谓“意守下丹田”是意在小腹以下的整个区域,而并非指某一定点,即当“得窍”时则又有窍点。当“得窍”后就会自此“窍”孔中泛出融融之波而向上涌动,使整个人体都产生回波涟漪之共鸣。此即所谓“还丹”、“真种子”、“长生药”。但在“得窍”时又须忘窍而不能贪守。当修养生之道者意识流向下贯注,与小腹下之内部这一位置贯通时,人体之上下就犹如张了一根无形而又实存的琴弦,自上至下整个贯通。上下频率一致,上部只须供给静定的感动信息能,下部即会激发出融融生命信息之回波而向上云涌,并经此弦向全身传递信息,使整体都产生精气神浑融一体之共鸣的回应。故《悟真篇》形容此现象为:“敲竹唤龟吞玉芝,鼓琴招凤饮刀圭。”《庄子》称此为“成上下之悬”。这也就是所谓“性命双修”的全部过程。“修性”即修先天之本性;“修命”即使生命得以返还。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单修,这是修养生之道的整体,若偏执一方则不能进入修道之高层次,故吕纯阳曾云:“只知性,不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张三丰亦有云:“修道以修身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诚意。意诚心正,则外欲皆除,然后讲立基之本。气为使焉,神为主焉。学者下手之初,必须知一阳初质已属后天而不可用矣。昆仑之上有玄门,其窍甚小;阴阳会合时不许动摇,待其精生相感,自然彼我相通。凡有形质者不能升入窍内,夫惟真气橐龠乃能进于窍内也。”又云:“如使炼已纯熟,则心无悬念,灵若太虚,一尘不染,万虑皆空。心死则神活,体虚则气运,方许求一阳之道、二候之功。还丹容易,炼己最难,凭慧剑剁破鸿蒙,舒匠手凿开混沌,却用阴阳颠倒之法,水入既济之道,乃行地天交泰,使阳居下,火必照上;令阴在上,水能润下。只要苦行忍辱,身心不动,己之性若注,彼之气自回。人能如此,使得守雌不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效也。太极将判之间,静以极而未至于动,阳初复而未离乎阴,候此真先天气降,以法追揖,送入黄庭之中,日运己汞,包固周密,汞气渐多,铅气渐散,合丹于鼎,又须调停真息,周流六虚,至声寂而意合,乃气匀而脉住,丹始凝结,只待圣胎气足,十月功圆,脱胎神化,降生婴儿。调之纯熟,出入纵横,往来无碍,不被群魔引诱。只待九转功成,面壁之时,炼精则化气,炼神则化虚,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此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此中所谈的“炼己”即是指修性的静定功夫。若性修不纯,则不可盲目修命。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很有可能驱入魔境。 6
这个“性命双修”的过程,又被后来的修道者形容为“取坎填离”。这是将八卦之卦象纳入人体以形容修道的过程。人们将人体的先天场态称为“先天八卦”,即纯阳的乾卦在头部,象征元神;纯阴的坤卦在人体之下阴部,下阴尚无阳精形成,而常态下的人体场态则是后天八卦的形式,即头脑中纯阳乾卦中间的一阳爻下降到了下阴部的纯阴卦中间,产生了元精,此时的常人头脑中已不再是纯阳乾卦的元神,而是变成了离卦的“离中虚”的识神。人的下阴部也不再是纯阴的坤卦,而变成了坎卦的“坎中满”的元精。而修养生之道者就是要让这种场势逆转为先天之场势。即使阳中之一阴爻后天意识下注,静守于牝阴之中,使阴中之一阳爻被感化为精气以滋养人体。而识神亦再复归于元神,这是一个上下相感通的过程,故又被称之为“阴阳交媾”。由于每个修道者对功态内景变化的形容不同,所以“丹辞”也就显得很复杂。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有段话倒有助于人们对异名而同指的“丹辞”的理解,故摘抄之以供读者参考:
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注:指修道者)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惟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造化之源。而“阴跷”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鄷都鬼户”,曰“死生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如此,使其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潮,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往来,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轻体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气根产“铅”之地。
文中所说的“阴跷”、“坤地”、“西南之乡”、“天根”等词,即是《老子》中所称“小邦”、“天下之牝”的同意语。文中虽然列举了一些异名同指的“丹辞”,而尚未列举的还非常之多。所以修养生之道者读“丹经”时,关键在于了解其内在的含意,而不能被众多的“丹辞”表面意思所迷惑。故张平叔在读《周易参同契》这部书时就深有体会的说:“本立言以明象,既得象以忘言;犹设象以指意,悟其意则象捐。达者惟简惟易,迷者愈惑愈繁。故修真之士读《参同契》者,不在乎泥象执文。”其实道家典籍大都设喻以寓意,包括《老子》、《庄子》在内均是如此。若仅从字表之义去理解,则不得其门而入,关键在于理解内在之寓意。故《庄子?外物篇》有云:“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是啊,设置鱼具是为了便于人们捉到鱼,如果将鱼篓就当成鱼来对待那可就大错而特错了;设置兔网是为了便于捉到兔子,如果将一支兔网就误以为是兔子,那也大错特错了;以设喻的语言形式是为了便于表述内在之寓意,如果将设喻之辞就当作内在之含意,那更是大错特错了。设喻是手段,而寓意才是真正之目的。谁才能真正的从这设喻之辞中品味出真实的含意呢?若以文字表意去理解道家著述,那就犹如一个不懂外文的人听人对某件东西叫了一声“OK”,他就会因音而曲解为“拗开”,当以自己的理解而去将这东西拗开时,那必然会违背了“OK”的原意而捅出漏子来。
值得注意的是,此意守牝阴的方法是为了达到神气精浑融为一的手段,也即使意识归于静定并与下阴建立起相互感应的回路,当此回路勾通时即应使意识尽量归于浑朴,从而使这种感通也浑融为一,于是就会使整个人体中呈现出神气精三阳交泰的浑融景象。这才是意识下守所要达到的目的。如果将意识下守当作 7
目的,那就会对下窍死守不放,从而造成新的偏颇极化,这又是本末倒置了。这就是《庄子》所形容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的根本含意所在。《玉清内丹宝录》则称此过程为:“忘里觅,觅里忘;忘中见,见中忘,阳生矣。忘中采,采中忘;忘里升,升里见,见里变,‘铅’成矣;定中起,意中生,忘中用,‘铅’引‘汞’矣;‘铅’合‘汞’于内,精会神于外,交会矣;‘铅’、‘汞’、精、神合而为一,却将一念使之落黄庭,归鼎矣。”这个过程又如扭动琴弦的把纽是为了调整音调,当音调调准后就不能再执著去扭动把纽了,如果执著于把纽去继续扭动,就会使琴音走调,从而失去了扭动把纽的真实作用而导至相反的谬误。对此需修道者在实修的过程中去切身领会,辩证掌握,不可偏执。若将手段当作目的对待而执著于手段者,轻者不能达到预期之目的,重者则会执著出偏差来,从而导致相反的后果,对此修养生之道者均需慎重对待。故《老子》三十二章中即强调了“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如果有了相互感通的名状而不知及时的停止意守,而是继续刻意死守的话,那就会适得其反而造成祸害了,只有知止,才不会有危险产生。在得窍时须忘窍,在失窍时再守窍,此即“忘里觅,觅里忘;忘中见,见中忘”。张平叔又将此过程形容为:“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内阴。从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也即意守下丹田“取坎填离”,使精气感化返还的过程。
六十七章
[原文]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送。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意释]
对元精所处的“小邦域”,要减少淫欲之意识,使元精那能生殖十人百人的作用收敛起来不要使用。要使意识认识到如果滥施元精即会致人於死地,所以应远远的告别那淫乱之欲。虽然有可供享用的“车围”,但是却并不去乘处享用。这样虽然元精有冲动的锐势,但是却无处向外陈施。使元精化为精气,复归到编结而延长人的生命之绳索的作用上去。使意识无所妄欲,只要有饭吃就是香甜,只要有衣服穿就是美满,对常俗能融恰相处即为欢乐,只要有居舍栖身即是安逸。虽然心神的“邦域”和元精的“邦域”近可相望,息息相知,但是要使心神的淫欲和元精的生殖欲都归於衰老死亡,而不能使二者建立相互往来的实际关系。诚信的语言因为要谈论实质性的内容,所以以上所说的事就显得丑气而不太好听;而那些好听的华美言辞就不一定值得诚信。妄动意识而察知表面淫美现象之人,就不能博悟这淫美是以损失生命元素为代价的内在实质性利害关系;而能博悟内在实质性利害关系的人,就不会妄动意识去察知表面现象之淫美而妄淫欲。所以,若欲保持自己身体完善的人,就不能过多的触动淫念去妄施元精;而那些过多的触动淫欲去妄施元精之人,就不能使自己的身体保持完善。
[领会]
元精,是人体和生命的元素,它包含了人的全部生命信息场势能。所以,元 8
精的顺行外施即可生人,而元精的逆行返还则可以自生。由此而知,元精的外施即是对生命元素的耗费。所以,修养生之道者就必须节制性生活以节约生命的元素,修养生之道者就是要让这生命元素复还自体用以自生。常态下的人,是无法让元精逆转复归的,即使其不妄施元精,也只能起到节约能量元素的作用,但却不能起到真正返还而自生的效果。因为不修道者无力使已经成形的元精再逆转为生命信息场势的能量流。这种使元精再逆转为精气的能力,并不是一种一学就会的技术,而是修道者通过持久的修行所累积成的人体场势。所以初修道者就不可妄动心机去寻求什么捷径。故吕纯阳曾有诗云:“时人若要学长生,先是枢机昼夜行;恍惚中间专志气,虚无里面固元精;龙争虎战三周毕,兔走乌飞九转成;炼出一炉神圣药,五云归去路分明。”《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默朝‘上帝’,一纪飞升;知者易悟,昧者难得;履践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绵绵不绝,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强名。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松柏青青。三品一理,妙不可听;其聚则有,其散则零;七窍相通,窍窍光明,圣日圣月,照耀金庭;一得永得,自然身轻;太和充溢,骨散寒琼;得丹则灵,不得则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诵持万遍,妙理自明。”文中所言诵者阅读经文以领会表意,持者实修以理解实质而明妙理。这谈的即是修道者神、气、精浑融为一的太和之内景。这内景是从恍惚杳冥中自然呈现的,而并非追求所能得。恍惚杳冥之神与充盈之精气交感浑融,方可现太和景象,使窍窍相通而光明。所以精不充则丹药无源,即使是神能恍惚杳冥,也不能成龙争虎战、兔走乌飞之景象。这是因为孤阴无阳,就无阴阳交泰之太和景象。若仅有阳精之充盈,但神却不能虚静而杳冥,这又是孤阳而无阴,同样不能形成阴阳交泰的混沌太和。这是因为意识场势不能中和累积,所以就无力感化元精为精气。《庄子?大宗师》中有一则寓言即是讲这个过程的,其云:“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即是说阴阳交泰之混沌景象是从收敛意欲而得,若妄动意欲,其混沌太和之景即会消亡。故《庄子?在宥篇》又借广成子之言云:“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所有这些论述,都阐述了神静精充对修养生之道的重要性。至于其间所谈及的阴阳交泰之景象,读者切不可过于执著寻求,其一是语言文字不可能十分恰当的加以形容,再就是若执著寻求反而有违修道规范而一无所得。只有正确的按修道规范去实修,那么其太和之景自会呈现。那时修道者就自能明了了。 此章谈及了性的知识,听起来未免有些不雅,但要涉及实质性利害关系,也只能谈得具体一些,虽丑却有益。这是生命的内在奥秘,常人不知其实质而贪欲伤本,修道者就要把握实质而固本去欲。故《阴符经》有云:“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先哲们都能掌握事物之本末关系,不贪恋于末,其旨在于固本。而常人却贪恋于末之幻觉而损耗其本。 9
当水之耗尽而不存时,波浪赖何以呈现?待木之焚尽不存时,火苗赖何以光明?修道者就需要深悟这些道理,以去扭转自身之乾坤。但是,元精的外施和元精的化气逆转,其感受并不完全相同。就若春风与秋风虽都带有凉意,但春风却蕴含着融融之生机以催芽萌生,而秋风却伴随着萧萧之杀机以摧叶凋零。故《悟真篇》有云:“万物芸芸各返根,返根复命即长存。知常返本人难会,妄作招凶往往闻。”“须将死户为生户,莫执死户号生门。若会杀机明返覆,始知害里却生恩。”“能于日月颠倒求,大地尘沙尽成宝。”“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这些都是修道者的经验之谈,并非虚妄之言。若修道有所收获时,自能体悟其中之奥妙。若妄意去追求者,有可能会产生“妄作招凶”的恶果。
此章之全文顺序是《老子》帛书甲本的原有顺序,与通行诸本有所不同。即自“信言不美”句,至“多者不善”句一段文字,其它诸本都从本章分列出去而移为下章之首,如此则似乎就显得其意无所附。而帛书甲本之顺序则使该段文字意有所归,甚为明了。故本文仍以其原貌而理解并作注。
七十九章
[原文]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意释]
当修道者的人体能与自然之道相贯通时,这道的效应,就象一位拉开弓的人去调节对准目标那样,对人体进行调理。对偏高的部分自行予以压抑,对偏低的部分自行予以抬举,对过剩的部分自行予以减损;对不足的部分自行予以补充。所以自然之道的规律,就是对过剩的部分予以减损,对不足的部分予以补充,达于整体平衡均匀。可是,常人的处世之道可就不是如此了,他们总是对本来已经不足的部分再予以减损,用之于贡献给那本来就已经过剩的部分,使本来已经不平衡的局势更加偏颇。有谁能够将自己剩的欲望拿出来,去奉和于自然之道的中和平衡规律呢?只有修养生之道者才能办得到。因此,那些修养生之道的圣哲们,为使自己符合于自然之道的规律而抛弃了自己的欲望;即使是在大功告成的时候也不会因功成而自居。他们就是如此的不动妄欲,这样他们修道时才能见到最佳的养生效益。
[领会]
自然之道是无极化的均匀场势能。所以它就是宇宙的自动均衡标准,整个宇宙之众有都在趋向于自然之道的无极标准信息中而变化,而存在。如果没有自然之无极场势能的统一支撑,那就很难想象宇宙将如何存在。然而,人类虽然也是在自然之道的统御下而成其为人的,但是人类似乎至今还没有认识到自然之道的实际存在,纵然是人类的思智越来越复杂,所能认识到的事物也越来越复杂,越精细,可是这些复杂的认知思智,却背离自然之道的无极越来越远。所以尽管人类对自然之道无时不在运用,但却并无察觉。人类只发现了更加奇杂的现象,从而研制出众多更加奇杂的机械仪器之类以供人享用。孰不知这更趋奇杂的种种东西,都是因背离自然之道的无极越来越远而呈现出的更加极化的现象。而且这 10
种种奇杂事物还会因人类的思智的更加奇杂也变得更为奇杂,孰不知当极化现象达到了一定极限时,就是自然之道所不允许的了,最终还必然会形成极化的崩溃解体去完成与自然之道的统一。因此,即使是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人类也还必须考虑到这种发展背后所隐伏着的更大危机,切不可为了贪图财富的更加巨大而使其发展到极限。否则,人类将会以自己的思智而结束人类的历史。要知道,即使是吹气球也得要有个限度,当你不顾其限度而要将气球吹得更大时,那么气球将会爆炸,到那时即使小气球也不复存在了。这是否是危人耸听的邪说呢?有待于各位自辨。
人类违背自然之道而行事的现象通常贯穿于人的所有行为之中。即使是在处理日常事物中,对待人际关系中也总是如此,锦上添花的行动随处可见,可是人们却很少能做到经常主动的雪里去送炭啊!富有者总是想更加富有,孰不知这更加富有是由贫穷者(这里不仅指人的贫穷)更加贫穷为条件的。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整体系统,其所有的财富也是有一定容量的,就如整个人体的元气也有一定的容量一样。当整个世界贫富过于悬殊时,那也就如人体的阴阳之失调,也会形成一个病态的世界。当将有限的一碗饭分配给两个人时,甲方的多占有必定会使乙方少占有,从而形成不均衡的局面而产生偏极之矛盾。试想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无论古今中外的任何区域或民族,都是因整个区域的偏极过甚而产生变革,进行一次调整,以新的暂时的比较平衡社会取代那极度的不平衡的社会。但这暂时的比较平衡的社会又会因人的私欲而逐渐发展为又一极度的不平衡社会,于是乎就又产生变革??就这样演了又演,周而复始。可很少有人能汲取这个教训,使这种极化演变推迟。自古至今,人类都有“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望,然而却很难使这种美好愿望变成现实。这无非都是由我们每个单独的人之私欲所造成。不过,这也是自然之道规律的显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极化之单体,故也就具备了极化之心理。而人类毕竟是万物之灵,那就得要克服自己的极化之欲,去符合自然之道的统一,从相反的角度去促成人类的长久共存。人类的使命不仅是要知表象,而更重要的是要知根本。只有本末皆知才为完整。《庄子》有云:“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吾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这里所说的“一”即是唯一、统一的无极之道,是众有极之本。人身这种奇妙而复杂的极化体,同样需依赖于道之唯一而生存。正是由于道是众化之标准信息,所以修道者就借助了这标准信息而对人体进行了自动的调整,故修道者就没有必要妄动心思去调理自身。而须任由这被调动起来的自调本能,去对自体进行最合时宜的调整。
但愿人类都能本末皆知,使全人类之整体能早日中和共融。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