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当喧杂,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又恍尔现前。可见静燥稍分,昏明顿异也。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
动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忧,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圣贤绝无标新立异,外表生活与凡夫并无不同,所不同者,存心而已。在世间法中觉悟,即是佛法。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婆娑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
即使万无解药,而志守正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远近众静之,端坐正思维。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lì)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灭。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心有容,德乃大;必有思,事乃济。自处超然,处人蔼然。
无事时常照管此心,竟然若有事。无事如有事,提防才可弭意外之变。
有事时却放心此心,坦坦然若无事。有事如无事,镇定方可消局中之危。
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唯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宜静默,宜从容。言到快意时,须住。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事当快意处,须转。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道德隆重,守之以谦。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惜名者,静而休;市名者,躁而拙。恬淡是养心第一法。丈夫之高华,只在于道德气节。
人以品为重,若有一点卑污之心,便非顶天立地汉子。品以行为
主,若有一件愧怍之事,即非泰山北斗宏仪。见事贵乎理明,处事贵乎心公。于天理汲汲者,于人欲必淡;于私事眈眈(dan)者,于公务必疏;于虚文熠熠者,于本实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