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读安兰德杂文有感

时间:2024.5.8

(注:发稿时作者署名笔名“未然”,不署真名)

“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

——读安兰德杂文集有感

未然

这篇读后感的标题,就是作者安兰德女士的专栏集萃于19xx年首次成书出版时的书名,也权当表示对作者的敬意吧!虽然是读后感,但这里个更多地想借推介这些文章和其作者表达一些价值观层面的东西,而价值观上的深邃概括和革命性创造,则是这个作者区别于其他作家,闪耀于时代而不朽的根本原因。这种价值观根植于市场经济,不仅关乎政治与社会,更关乎每一个热爱自由的个体将以何种方式如何地生存。

先介绍一下作者吧,Anne Rand,1905-1982,中文又译为艾茵·兰德,笔者这里用“安兰德”的译名,因为这么叫显得更有中国味儿和亲切感。出生于罗曼诺夫王朝已经陷入风雨飘摇的沙俄,幼年时一家人在动荡中如浮萍般苟全性命于乱世。19xx年左右小兰德随亲人移民美国,从此,其生命的景象焕然一新,而这颗坚韧、敏感而富于洞察力的心灵也由此展开了全新的思考。

此后的几十年中,这位操着浓重俄国味英语口音的女思想家将她的思考展现于鹅毛笔端,在报刊杂志上,在媒体前。她那对社会生活之细微的精炼提取总是眼光独到,上升到哲学高度的凝练概括让她的笔下总是与众不同,而那仿佛从历史深处穿透而来的有力的洞察则让她的文字超越了时代,而自有其绵亘无穷的生命力。

她为人类留下了横跨几十年的犀利时评;留下了震撼人心的《阿特拉斯耸耸肩》,影响力仅次于《圣经》;留下了无数振聋发聩的经典语录;在阴云密布冷战岁月,用自己的笔、理性和信念抵御着计划经济和其背后的极权主义毒瘤,捍卫着市场经济和其建立在其上的一切;她从根本上颠覆了了人们以往习以为常的许多观念,撕碎了它们“一切为了集体”的美丽而又虚伪的外衣;她也开创了客观主义哲学,进而弘扬了自由意志主义这一思想史上最壮丽的日出。

前面几段的文字可能过于宏大叙事,而安兰德同所有自由主义,或者说主张里把自由和市场放在很高地位的思想家一样,都是发乎微末的,从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有关价值观的道理,发乎常识,如涓涓细流,淌入心田。初品之隽永,再品之悠长,许久回味,则蕴藏着穿透历史的洞察和绵亘的韧性。

兰德写作、论战的那个时代,正是冷战阴云密布20世纪5、60年代,是市场经济和计划体制碰撞最激烈的时代。那是即便是在自由市场最“深入人心”的美国,计划经济的鼓吹声仍然甚嚣尘上。虽然美国经济的成功不至于让大多数人真的彻底怀疑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更好方式,但对市场失灵的恐惧和对自己理性的不信任让他们潜意识里总觉得存在一种完美无瑕的最优解,而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苏联式“社会主义”由于标榜对于克服自私之心,减少利用资源时的浪费与盲动。更加上其常年利用发达国家底层民众对于贫富差距的恐惧和反感,以“公

平”甚至“平均”抢占道德制高点,过分夸大了市场中的欺诈和钻营行为的恶性(其实那属于法制欠缺和产权保护不到位的确实,恰恰是没有完善的市场制度的结果),营造出创业致富的负罪感。而反观为市场经济辩护的学人,往往也只能用“市场经济效率高”的经济学推理来为自己证明,但却难逃左派政客和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冷酷”的批判,一时间“异化”啦、“无情”啦、“不人道”啦,“现代性的苦痛”啦,乃至各种污蔑之辞都被加在了市场体系的头上。可谓是“你跟他谈效率,他和你讲价值;你和他谈价值,他跟你拎现实;你跟他提现实,他跟你提理论”。

而安兰德,恰恰就是在道德的层面,在价值观、在意识形态的层面彻底地撕开了计划经济鼓吹者的画皮。

“如果你以道德的名义接受“义务”的概念,那么“义务”将会毁灭道德。”

“文明是人类摆脱人类社会束缚的进程。”

“利他主义的理论根源是对有能力的人的嫉恨和仇视心理。”

“人类一直被教导着去接受这样一种观念——人类最高的美德不是获取,而是给予。然而,如果没有被创造出来的东西,人是无法给予的。创造要先于分配——否则就无物可资分配了。”

“是人则独立思考,独立工作。是人则不能掠夺、剥削或者统治支配他人——要独立。掠夺、剥削和统治是以受害者为前提的。它们本身就包含着依赖他人。它们就是二手货。”

“世界上也许有‘灰色’的人,但却不能有‘灰色’的道德准则。道德是黑白分明的规范,当人们试图在二者之间达成妥协时,哪方必然失败、哪方必然获利是显而易见的。”

冷静、理性,却犀利,不容置疑。让人读了之后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安兰德在她的作品里几乎开门见山的揭穿了计划经济的危害性及其鼓吹者们批判市场制度所用的“道德大棒”的虚伪性。尤其是道德,一般观念里,道德的争论往往是有利于反市场论调的,而安兰德首先要说的就是道德,是价值观、意识形态,就是在道德层面论证利己主义的合理,论证市场秩序才真正顺应了人类的需要,开启了财富、权利不可逆扩张的涌泉,向美国公民们疾呼要捍卫自由,不能走上“通往奴役之路”。

贫富差距往往容易被解读为富者(主要是企业家)的“剥削”和“为富不仁”,而“均贫富”的口号或由此产生出的各种衍生品,无论是号称“为了人民”的花销奢靡的公共项目,还是寅吃卯粮的“养懒汉”高福利,都会引发群体的荷尔蒙跃动。而安兰德则从最简单的常识出发,向我们揭示了朴素而有力的道理——一切形式的创造财富的生产和创新,归根结底都是落实到每个具体个体的劳动和创造中产生的,创造是分配的前提,必须优先于分配;人们努力去创造的根本动机在于自己可以获取自己创造的所得,且自己创造的所得,能够被预期到地会落入自己之手,是且仅是这种源于自然法的保护个人财产的原则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而所有劫富济贫的行动方案,则无一例外地是对这条根本原则的不同程度地破坏,将资源集中分配也许短时间内会凸显物质力量的强大,但要不了多久,

必然会从根本上损害孕育这一物质力量的机体,而这种损害则是不可逆的;在这种“财富抢劫”,无论它以何种形式,暴力斗争或是压力集团游说,其性质是没有本质区别的,是对个体残忍欺凌,对社会赖以建立的基本准则的粗暴践踏,这种掠夺没有正当理由,其理由仅仅是被掠夺者拥有更多的财富,更优秀,创造能力更强;这种“掠夺”势必造成对经济自由的破坏,而能够掠夺的必然是不加约束的权力之手;这只权力的魔爪必然会紧接着伸向经济以外的领域,逐步让乌云布满社会生活中自由的蓝天,由于计划经济的低效率和高福利的养懒汉,财富创造源泉的枯竭必然导致更严重的对于“劫富济贫”甚至“杀富济贫”的渴望,进而带来恶性循环,最终看起来再美好的“乌托邦”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人间悲剧;而想避免走上“通往奴役之路”,企图通过经济路线上的妥协和调和是必然失败的,支撑社会的基本准则必须是黑白分明且坚定的,要么选择自由,要么剥削奴役,而后者每每打着强求个人为宏大蓝图牺牲的旗号,在那里,即便是剥削者也因依赖他人存在而显出本质上的脆弱性。

这种体系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掷地有金石之声,又流畅若涓涓清流,她从不搬弄生涩概念,也没有就事论事地局限于为评论而评论,更没有宏大叙事,而是从不言而喻地常识和人的自然理性出发,探讨事物的根本来源,进而又从自然而然地归纳到哲学的层面,让读者了解到所谓的“意识形态”不过是这般源于生活的一般性原则。她谈及自由的法则,是个人主义,是不依赖别人生活,也不图谋控制别人,而这样的人,其奋斗的意义,在于自我实现,实现自己心中对于成就事业或探索世界的渴望,而非打败某人的心理。她甚至从集邮的爱好中发现了大多数有大成就的人,都是有这种需要独立连续稳健工作的爱好的个人主义者,而这种爱好,就是植根于价值观当中的,而这种追求对事业本身的成就,勤奋而坚韧执拗,而非在人际关系上谋求玩弄却以成熟、“成功”自居,没有一切价值观,只认所谓的“霸气”,骨子里对邪恶有种特殊的偏好的奸猾之徒。

而在时评里,安兰德当然毫无疑问地站在价值观的角度,而不仅是分析某此的国际局势和大国争端。她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六十年代初美国影响颇广的“混合经济”思潮和这种思潮的产物“新边疆政策”,在妥协的想法甚嚣尘上时,她冷静地指出了经济的混合必然导致政治、社会的混合,而这终究会让混合物中的劣币驱逐良币,因为这两种性质上根本对立的体系没有足以调和的余地,也许一个人可以是灰色的,但支撑社会的道德准则无法是泾渭兼容的,灰就是黑。

我们也不难看出,安兰德的思想远远超出了经济事务的范畴,和哈耶克一样,她相信社会是依据一些普遍的道德原则建立起来的,这些原则是法律等一切准绳性规则的根据,更是自由的公民社会的支柱和文化的主流。其所追求的,是这种基于个人主义的理念,以理性创设出的社会理念,在这里,每个人都是英雄般地存在,每个人都做自己的英雄,利用自己的资源,获得自己创造出的成果,彼此之间平等互利地合作,合则相悦,分则独行,在每个人的世界里,自己都仅仅是一个人,但不受任何集体的束缚,无论这个集体标榜自己保护弱势时的言辞多么的漂亮,因为个人永远是最少数最弱势的。如果说西方古典的自由主义是因为新教伦理的孕育而浑然天成地发展了起来的话,那么自由意志主义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根据自己的理性构建出的逻辑体系。世界上终归是两条路,一条通向自由,另一条通往奴役,前者并不是完美的一点缺憾都没有,它是非乌托邦,但是,它是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


第二篇:杂文有感


我们欠“恶人”们一个清白

本来这篇文章是几个星期写好的,但是最近的一些事件让我有感而发,于是决定稍作修改。决定重新写一篇文章,上大学就没怎么动过笔了,不知道这次写的怎么样。下面就步入正题了。就是这几天,医生在手术台微笑拍照的新闻众人皆知,不久之后事件以相关责任人处分或辞退而收尾。但是关于这件事网上议论不断,从最近的新闻看来,我们确实是在某种程度上“杀害”了那些医生。好在浏览网友评论时,理智的还是占很大一部分的。但是,那又有什么用呢,工作已经没了,处分已经挨了。媒体一张嘴,说散了几个人的工作。我最经不断在想,要是当初所谓的媒体调查再清楚一些,保持着对新闻负责的态度,不追求一时的点击量,那事情还会发展成这样吗?当然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是因为这次事件,但是我就是想问,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跟风无数,缺乏理智的的时代,所谓的恶人就真的是恶人吗?那些跟风指责他人是恶人的人,难道你们不是真正的恶人吗?

关于所谓的恶人的想法,源于几年前的事件。记得那时候从网上

更多相关推荐: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

心灵美道德美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感生活中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东西它节制着大部分人们的种种行动与思想是做为一个城市居民必需拥有的它让这个社会变得美好那就是人类文明中的一颗明珠道德通过了解得知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做个道德人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做个道德人读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心中都在想着一个问题每个人都能做到道德这两个字吗也许只有一个人是道德的也许会有一百个人是道德的也许会有成千上万个人是道德的也许这种也许我希望...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你是否想过呢你是否在为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而困扰呢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道德故事分别是从自我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网络几方面讲述的在这几个大方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我看了觉得很感人也很有道理这本书我一直在回味所以你要听我给你来谈谈读后感其中有一个老师的故事特别感人故事说的是殷雪梅是一个老师她很爱学生而且爱学生是出了名的殷老师家里并不富裕可她经常为经济...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我看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中有一篇文章热心的伙计看完以后我有很大的启发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一对老夫妻找了很多旅馆旅馆不是房客已经住满了就是早早的关门了这对夫妻又冷又饿真...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道德是一双手能推开封锁在心里的一扇窗道德是一扇窗窗外是蔚蓝的天空道德还是一颗心灵的种子会让你得到前所未有的快乐这次我读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后获得了许多感动和教育而在众多文章中我对北极川...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陈如雪爸爸经常对我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但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道德可以是一种奉献诚信谦让孝道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榜样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他们默默地奉献着在社会上他们可能是...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暑期活动方案 (1)

XXXX学校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暑期活动方案为使孩子们度过一个愉快安全健康而又有意义的暑假不断促进孩子们激励自己发现问题体验生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内涵现结合上级文件及学生情况制定本方案一组织领导暑期工作...

《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读后感

读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有感读了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一书我受益匪浅雷锋一名普通的共 产 党员他短暂的一生虽然只有22年但是在这22年里雷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部感人肺腑的人生篇章他是道德的模范是尊老爱幼孝老爱亲的楷模...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岁月的车轮无休无止的滚动着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牵扯着四季的轮回哺育出生生不息大自然选择了美使人类有了一个美好的环境而人类又该选择什么呢有人说是快乐有人说是成绩可我觉得我们因该选...

做一个有道德的校长 《德育治校智慧锦囊》读后感

做一个有道德的校长德育治校智慧锦囊读后感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人们说一个学校怎么样实际上就是说一个校长怎么样当年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莫不如此我们可以...

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科学发展观读后感李婷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跟文学艺术家的一次谈心中特别提到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里所说的话即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