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语录及分析

时间:2024.5.8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

学而篇第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

理由: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家人或别人撒谎;有没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定的惩罚。

为政篇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理由:这段话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代表,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这段话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生活中,不管是不是身为一个管理者,都要把重点放在德治。以德服人。

八佾篇第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说:美丽的笑容真好看啊,漂亮的眼睛黑白分明,波光流转,把洁白的面容打扮得绚丽多彩,说什么呢?孔子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才可以描绘出美丽的图画。子夏说:礼是不是也建立在“义以为质”本性之后呢?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与子夏谈论诗经的问题了啊。

理由:这段话一开始最打动我的是那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非常喜欢这句话,所以对于这段语录的印象格外深刻。而这段话的转换也很快,从“绘事”聊到了“礼”。充分说明了孔子举一反三的思想。

里仁篇第四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臣子的忠心表现在匡救国家社稷,朋友的道义表现在相互切磋,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言谈处事当中,也要有所注意。比如国君有过错,臣子上谏,假使国君能听进去,固然可以尽心讲解,要是听不进去,那就不要再说了。不知进退,一味憨直的屡屡让国君烦心,国君一定会讨厌再听到类似的话,不但不会认为臣子忠心,反而会觉得臣子在诽谤,最后只能自取其辱。在国君周围的人一定要注意。朋友之间,发现对方有过错就要加以劝导,假使朋友能听进去,固然可以好好劝诫,要是听不进去,那也别再说了。如果不考虑对方的承受力,只图言无不尽,屡次三番,一定会引起朋友的反感,不但不会认为朋友有道德,反而会结怨,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疏远。

理由:子游这话是说给进言的人听的,对于听者来说,一定要明白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故当虚心善受,让周围的人都乐于告诫自己,都愿意和自己切磋,时间长了,德行就会日益增长而过失就会日益减少,圣贤之道也就不远了。一旦有了厌恶之心,对进言者冷眼相加,

恶语中伤,对方一定会忌讳再进言,周围的人也会以此为戒,今后也就很少有人再进言了。失去了周围人的意见,往往会思维蒙蔽,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公冶长篇第五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谥号是“文”呢?

孔子回答说:他聪明好学,不以向不如他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所以他的谥号是“文”。 理由:家喻户晓的成语“不耻下问”就出自于此。不以向不如他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这正是值得很多人学习的地方。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向人学习。

雍也篇第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理由: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生活的环境并不应该改变我们生活的心情,不要为外界环境所左右,而要坚持内心。

述而篇第七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理由: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种教育思想,即使在现代也非常值得老师学习。所以,更被孔子思想的深度和超前度折服。

泰伯篇第八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现实‘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理由:这段话中提炼出两个成语,一是任重道远,而是死而后已。即使任重道远,也要一直追寻梦想,死而后已。正是这种思想深深打动我。

子罕篇第九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

颜渊喟然而叹道:“我越仰望它便越高大,我越钻研它便越坚固;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儿又在后面。夫子很懂得循循善诱之道,他先使我博读文章,再使我用礼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使我欲罢不能。我已竭尽我的才能,但我的前面似乎仍有夫子的学问挡着。其学问如此之高,我虽有心跟随它,却感到无路可追呀。”

理由:这段话表明了颜渊对于老师的尊重,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的教学魅力。最打动我

的是这个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仅是对于老师的知识,对于任何难题我们都要有这种越战越勇的勇气和精神。

乡党篇第十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对于这段话的标点,存在一定的争议。

(1)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

(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接着询问马的情况。

理由:对于这段话标点的争议正是我喜欢的理由所在。古人留下了很多精神至宝,但是也留下了很多谜题。这些谜题正是古代文学的魅力所在。

先进篇第十一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理由:这正是素质教育中的因材施教。这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现在很多的还是大班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往往是忽略的。而每个孩子都具有其个性,我们要注重因材施教,因材发展。

颜渊篇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怎么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欲望)恢复(周)的礼教,就是仁。一旦能够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归向仁德。实行仁德完全在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都有什么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一定按照这些话做。”

理由:孔子一直强调复周礼,因当时鲁国已被三家孟、叔、季把持了,他们各自发展着自己的实力,而国君已没有实权。而这种形势最终会发展成谋君篡位,孔子心中对这件事耿耿于怀,所以他说的克已,也是让这些贵族们不要过分,而维护周的礼,也就维护周的的天下。可能我们会觉得孔子这不是在阻挡历史的车轮吗?历史的车轮总是要向前走的,孔子只是希望历史的车轮停在最有利于百姓生活,创造人民福祉的地方。简单的说,周公所定的礼是非常符合人类的,在这种礼的规范下生活也是较安定,孔子不希望看到纷争,真正的国家乱起来,兴百生苦,亡百姓苦,这是孔子最不想看到的,所以他极力维护着周天下及君主的利益

子路篇第十三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道:“一个乡的人都称赞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子贡又说:“一个乡的人都讨厌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行,最好是一个乡的好人都称赞他,一个乡的坏人都讨厌他。”

理由:孔子有自己的是非善恶标准,绝不人云亦云,随大流。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心中的一把尺子,按照一定尺度行事,按照自己的内心行事,坚持应当坚持的,放弃应该放弃的。而不是随大流。

宪问篇第十四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问孔子,用德来报怨,可以吗?孔子说,错,如果用德来报怨,那用什么来报德呢?只能是用正直来报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理由:孔子的这个观点还是很有新意的。一般人都会认为“以德报怨”是道德的最高标准,然而孔子认为“以直报怨”才是。“直”就是公正、无私,凛然、正气,鄙视、傲然,远去、拒绝。让施怨的小人感到正义的威慑而心生恐惧,或改过自新,或收敛自已的恶行。

“以德报德”就是知恩图报,知恩不报非君子。这样的观点给我们以启发。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

理由:近代学者梁启超曾经说过:“君子接物,度量宽厚,尤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严,责人甚轻。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君子的道德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多自我反思,少指责别人,把这作为人立身处世的重要原则。因为人往往容易原谅自己把失误或者过错归咎于别人,所以生活中才会常有“抱怨”。若是我们能做到先找自身问题,就能“远怨”。

季氏篇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理由:这段话非常简练地给出了我们择友标准,也告诉了我们应该努力成为什么样的朋友,可以说这是在与人相处中非常重要的一课,所以我非常喜欢这段话。

阳货篇第十七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

理由:“乡愿”指那些看似忠厚而实际上不讲道德原则,媚俗趋时、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并不是那种处处与人为善的人。孔子主张以仁、礼为原则,注重“仁”和“礼”的统一,所以愤怒斥责“乡原”。我们在生活中要避免自己成为这样的“老好人”。

微子篇第十八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理由:孔子的入世态度是积极的,这在“楚狂接舆”看来是不合理的。然而,我很欣赏孔子这种积极的态度。社会现实虽然如此,但是我们至少要为改变这样事实作出努力,而不是消极避世。这段话中我最喜欢的是“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要和他说什么呢?是劝说“楚狂接舆”也要积极入世,专注得甚至有些固执的孔子形象跃然纸上。

子张篇第十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问,并且能联系当前的事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理由:喜欢这句话的理由很简单,“博学”、“笃志”正是我们所一直追求的。这不仅是寻求“仁”的方法,更是生活学习之道。广泛地学习,同时一直坚守志向。这是我一直努力在做却一直没有做到的。

尧曰篇第二十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理由:和人相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不同人的习惯,并且尊重他们。这是相处之道。孔子的话,虽然看上去只是在说君子、仁义和礼,但其实都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论语课文分析]


[《论语》课文分析]

1、 各章大意

2、 主题思想

3、 分别从哪些角度谈学习问题的

4、 本文是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阐述句子有哪些?

[《扁鹊》课文分析]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你如何理解。

2、扁鹊和蔡桓公的言行分析。

3、写作特点

5、 课文怎样描写扁鹊第一次进见桓公的情景和桓公的反应?

6、 课文写出了故事什么样的结局?

7、扁鹊为什么逃往秦国?

7、 层次结构

9、主题思想

10、思路结构

11、课文怎样描写扁鹊第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应?

12、课文一共写了几次扁鹊见蔡桓公?

13、从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狼》

1、 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 故事顺序

3、 文中\"狼\"比喻的是什么呢?

4、 文中描写了狼怎样的动作、神态,揭示了狼怎样的本性?

5、 屠夫起先怕狼,后来又怎样战胜狼的?

6、 ·屠户战胜狼的原因是什么?

7、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8、 中心思想

9、 文中,有记叙,有描写,有议论,请各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10、 篇末作者的评论由“狼”引申到“禽兽”,其真正含义是指禽兽吗?

11、 第三段先后用了3个“其”字,读时请注意它们各指代什么。

12、 写作特点

13、 点明“肉尽”“剩骨”和“缀行甚远”有何作用?

《为学》

1、 层次结构

2、 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

3、 为什么开头却从\"天下事\"写起?

4、 引用了\"两个和尚的故事\"有何作用?

5、 写作特点

6、 “吾昏、庸、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

7、 “蜀鄙二僧”故事的含义和作用?

8、 主题思想

9、 文章思路

10、 第二段如何论证?

11、 论证方法

12、 分析排比句的艺术效果。

13、 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14、 《为学》抓住哪个字展开议论?

15、 第三自然段,有钱的和尚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何不同?

16、 作者设计了一贫一富两个和尚有什么用意?

《桃花源记》

1、 层次结构

2、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为什么?

3、 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4、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林之美的?

5、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什么

6、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7、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8、 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9、 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10、 “皆叹惋”什么?

11、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12、 课文以什么为线索?请具体列出。

13、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14、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5、 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口技》

1、 层次结构

2、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3、 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

4、 三个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

5、 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6、 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7、 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8、 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9、 从哪些角度表现口技人的高超技艺。

10、 第一段写什么内容?

11、 第2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12、 第4段可分三个层次,层意是什么?

13、 为什么作者在第5段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

14、 课文中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

15、 本文写作上是以正面描写为主还是以侧面描写为主?

《伤仲永》

1、 层次结构

2、 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3、 按三个阶段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4、 第3段“受于天”、“受于人”各指什么?

5、 第3段讲了几层意思

6、 方仲永由神童变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7、 “见”“闻”交织,详略有序的作用是什么?

8、 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的是什么?

9、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

10、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愚公移移山》

1、 段落大意

2、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3、 · 以“愚公”和“智叟”对话,有什么深意?

4、 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5、 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6、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7、 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8、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9、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三峡》

1、 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物的?

2、 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何特点?

3、 本文的中心

4、 写作方法

5、 层次结构

6、 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

7、 三峡地貌总体特点是什么?

8、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9、 “清荣峻茂”

10、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11、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2、 最后一句,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与朱元思书》

1、 段落大意

2、 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 找出文中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的句子,并说说其好处?

4、 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 抓住“清”和“急”的特点,文中用了哪些词句。

6、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7、 写作特色

8、 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9、 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10、 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11、 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12、 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13、 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理解

14、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8、 本文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9、 作者怎样引出本篇的主旨?

10、“诸葛楼”、“子云亭”与“陋室”有什么关系?

11、陋室环境如何?

12、陋室人员如何?

13、 本文哪些地方运用类比,有何作用?

14、 本文表现了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爱莲说》

1、 不提“爱莲”,而是又说“晋陶渊明独爱菊”,为什么?

2、 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3、 为什么作者只爱莲花呢?

4、 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

5、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

6、 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 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8、 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9、 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10、 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

11、 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12、 写作手法

13、 中心思想

14、 文章结尾几句,运用了哪些句子,发了哪些感慨?

《周处》

1、 层次结构

2、 周处前后性格有什么变化?

3、 陆云用什么方法开导周处的?

4、 在塑造周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5、 读了《周处》这个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了?

6、 为什么课文对周处为害乡里写得简而虚,而对他杀虎斩蛟、自悔自改却写得繁而实?

7、 概括本故事情节。

《五柳先生传》

1、第一、二段的内容:

2、“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5、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6、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7、“赞”语中哪句话和前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8、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9、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10、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11、“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小石潭记》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本文写作思路

6、 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7、 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8、 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9、 潭水有什么特点?

10、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11、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1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13、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14、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15、 结构层次

16、 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马说》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

2、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3、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4、找出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5、“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6、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7、本文的想法全是对的么?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公输》

1、 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2、 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3、 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4、 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5、 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6、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7、 \"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来的计划了吗?

8、 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9、 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10、 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11、 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

12、 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

13、 \"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14、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15、 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16、 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17、 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18、 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19、 从全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陈涉世家》

1、 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

2、 作者怎样写出少年时陈胜的个性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

3、 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句子。

4、 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5、 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6、 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7、 划分第三自然段层次,概括段意:

8、 第三自然段开头描述了哪三个场面?

9、 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

10、 起义的根本原因则是什么?

11、 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什么?

12、 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13、 陈胜、吴广是怎样谋划起义的?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

14、 从陈胜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所提策略口号,以及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15、 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

16、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送董邵南河北序》

1、 第一自然段的大意?在全文中起何种作用?

2、 文中第一句话\"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在全文起何作用?

3、 第二自然段可分为几层?

4、 前后两段末尾句\"董生勉乎哉\"含意是否相同,为什么?

5、 最后-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6、 如何理解\"为我吊望??有屠狗者乎,\"这句话?

7、 文中作者不欲董生助藩镇,为什么?

8、 文中寄托作者心意的句子:

9、 比较\"说\"和\"序\"两种文体的不同:

10、 《送董邵南河北序》与《马说》比较写法上的异同。

《始得西山宴游记》

1、 段落大意:

2、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苹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中“到”、“醉”、“卧”、“起”等动词的表达作用?

3、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的作用?

4、 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5、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6、 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7、 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8、 你如何理解“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一句。

9、 “始得”二字的含义及其贯串全文的作用?

10、 你如何理解“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一句。

11、 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12、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西山的?

《醉翁亭记》

1、 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2、 第1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3、 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4、 第2段描写山!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5、 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

6、 第3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7、 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8、 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9、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10、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11、 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2、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满井游记》

1、 段落大意。

2、 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3、 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 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 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6、 作者在这里向读者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与开篇相较,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7、 景色是这样的美,人物是这样的活,作者的感受怎样呢?

8、 野游只有景,没有游人吗?

9、 作者原“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今径奔满井,他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 段落大意。

2、 用什么来有利于作战的条件?

3、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5、 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6、 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7、 如何将“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统一起来。

8、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段落大意

2、 从六位人物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3、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4、 怎样理解第三段的第一句话。

5、 论点、论据、论证各是什么?

《岳阳楼记》

1、 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

2、 第2段如何写景?作者所述的登楼者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感受?。\"衔\"、\"吞\"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3、 第3、4段写了什么内容?

4、 第2段写\"岳阳楼之大观\"中的“此”指代什么?

5、 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6、 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7、 作者发了什么议论?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发这样的议论?

8、 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9、 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

10、 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如果有,是在什么时候?

《鱼我所欲也》

1、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2、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3、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4、 “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5、 “非独贤者有是心”的“是心”指什么?

6、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7、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8、 本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各是什么?

《出师表》

1、 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3、 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4、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5、 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6、 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7、 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8、 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9、 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10、 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11、 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墨池记》

1、 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 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槛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3、 对几个设问句的理解(内容、语气)

4、 文章主旨

5、 中心思想

《曹刿论战》

1、 段落大意

2、 第一段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3、 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的对话有几问几答?

4、 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5、 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6、 “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7、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8、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9、 本文的详略安排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

10、 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11、 曹刿、鲁庄公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2、 本文有几条线索?

13、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14、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上枢密韩太尉书》

1、 作者在写好文章方面提出什么观点?他是如何证明这一观点的?

2、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养气?

3、 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

4、 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5、 作者在第2段中大写特写自己的游历过程,目的何在?

6、 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7、 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

8、 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9、 文中写周公、召公,方叔、召虎这几个人物有何用意?

《送东阳马生序》

1、 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2、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 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4、 中心思想

5、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更多相关推荐:
论语经典语录译文

论语经典语录及译文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译文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2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译文贫穷而不谄chan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我...

论语经典语录

论语经典语录1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

论语经典90句

论语专题一论语简介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

论语经典语录

论语经典语录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

论语经典语录

论语经典语录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贫而乐富而好之礼者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仁爱人智知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仁者不忧智者不惑...

论语孔子经典语录荟萃

中国5000年历史沉积下来的三千精华语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6苛政猛于虎礼记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8...

论语经典语录

有子说一个为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是很少的出现不犯上喜欢却喜欢作乱的情况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孝悌准则应该是仁的根本吧君子致力于根本工作只要基础的东西建立了道也就由此产...

经典名言语录集

一百句经典名言民本篇1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2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3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4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司马迁5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也王安石6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朱熹7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

《论语》里的经典句子

论语里的经典句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不患人...

《论语》经典语录选

论语经典语录选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4子...

论语经典语句15句解释

论语名句解释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了...

《论语》注音+注释__经典国学启蒙读物

lny论语xurdy学而第一wizhngdr为政第二bydsn八佾第三lrnds里仁第四gngychngdw公冶长第五yngydli雍也第六shrdq述而第七tibdb泰伯第八zhndji子罕第九xingdng...

论语经典语录(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