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 木心

时间:2024.4.14

论美貌 木心

内篇

美貌是一种表情。

别的表情等待反应,例如悲哀等待怜悯,威严等待慑服,滑稽等待嬉笑。唯美貌无为,无目的,使人没有特定的反应义务的挂念,就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其实是被感动。

其实美貌这个表情的意思,就是爱。

这个意思既蕴藉又坦率地随时呈现出来。

拥有美貌的人并没有这个意思,而美貌是这个意思。

当美貌者摒拒别人的爱时,其美貌却仍是这个意思;爱——所以美貌者难于摒拒别人的爱。往往遭殃。

用美貌这个先验的基本表情,再变化为别的表情,特别容易奏效(所以演员总是以美貌者为上选。日常生活中,也是美貌者尽占优势。,那变化出来的别的表情,既是含义清晰,又反而强化美貌。可见这个基本表情的功能之大、先验性之肯定。美貌者的各种后天的自为表情,何以如此容易感动人?因为起始已被先验的基本表情感动,继之是程度的急剧加深,或角度的顺利转变。 美貌的人睡着了,后天的表情全停止,而美貌是不睡的,美貌不需要休息;倒是由于撤除附加的表情,纯然只剩美貌这一种表情,就尤其动人,故曰:睡美人。

人老去,美貌衰败,就是这种表情终于疲惫了。老人化妆、整容,是“强迫”坚持不疲惫,有时反显得疲惫不堪。老人睡着,见得更老,因为别的附加的表情率尔褪净,只剩下衰败的美貌这一种惨相,光荣消歇,美貌的废墟不及石头的废墟,罗马夕照供人凭吊,美貌的残局不忍卒睹。 外篇

在脸上,接替美貌,再光荣一番,这样的可能有没有?有——智慧。

很难,很难,唯有极度高超的智慧,才足以取代美貌。也因此报偿了某些年轻时期不怎么样的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老了,像样起来了,风格起来了,可以说好看起来了——到底是一件痛苦的事。 那些天才,当时都曾与上帝争吵,要美貌!上帝不给,为什么不给,不给就是不给(这是上帝的隐私,上帝有最大的隐私权——拆穿了也简单,美貌是给蠢人和懒人的),争得满头大汗力竭声嘶(所以天才往往秃顶,嗓子也不太好),只落得悻悻然拖了一袋天才下凡来。

“你再活下去,就好看不成了。”

拜伦辩道: “那么天才还有没有用完哪?”

上帝啐之:

“是成全你呢,给人世留下个亮丽的印象吧。还不快去洗澡,把希腊灰尘土耳其灰尘,统统冲掉!”

拜伦垂头而斜睨,上帝老得这样啰嗦,用词何其呛俗,“亮丽的”。其实上帝逗他,见他穿着指挥官的军服,包起彩色头巾,分外英爽!

他懒洋洋地在无花果树下泼水抹身。上帝化作一只金丝雀停在枝头,这也难怪,上帝近来很寂寞。

拜伦叹道:

“哎哎,地下天上,瘸子只要漂亮,还是值得偷看的!”

树上的金丝雀唧的一声飞走了。


第二篇:木心


木心之于今天的意义

20xx年,《哥伦比亚的倒影》的出版,让国人认识了木心。真是让人感慨,自上世纪负笈去国,到如今束装还乡,其间沧桑横隔,文字的境遇,竟一如人事。另一重感慨,是与其猝遇后,人们的集体失语。它似乎暗示了暮年赋归的作者,他寂寞的运命。

现在好了,终于有这本《读木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来告诉人读它的感动。书中“文学鲁滨逊”云云,是就其创作之出离人惯常的认知而言。这一点,最为论者推崇。但个人的感觉,木心需要的是理解,不是崇拜。相比于漠然这样的有意错过,崇拜在无意间错过的东西,可能更多。

木心与文字结缘,与别人不同。尽管几十年光阴过尽,往事早云淡风轻,但自少及长的身世遭逢,终究在他手植的字行上留下了印记。所以枨触前尘,他会说,最能概括他生存状态的是“离骚”两字。离骚者,遭遇忧患也。他为何写作?为何这样写作?体贴他“不死殉道”的心情,数十年自我放逐的经历,可知虽没有强烈的政治指向,也未必幂合某个特定的时代(所以他不同意用“流亡”一词来指述这段经历,而更愿意借乔伊斯“流亡就是我的美学”一语,称“美学就是我的流亡”),但以“不迁就”的“退开”姿态,用心在观念世界里作无尽的漂泊,然后用文字“一字一字地救出自己”,其间心绪,自可想见。以此热诚投入,过尽几十年,故土的松光竹荫,异乡的马龙车水,最后,他所确信的“痛苦到无痕迹”——而不是我们习见的舔嗜伤痕和反思伤痛——真的成就了他的诗画艺术。

当然,这是一个让人感到陌生的艺术世界。那种横跨东西两端的感性与知性的契合,出入现世与理想国的尖刻戏谑与浩荡慈悲的错杂,都让人觉得评判的困难。惟此,书中许多论者才一致认定,以今人现有的知识,远不够评价他。但个人以为,鉴于作者从来秉持“文化无中心”的立场,他不过是拆毁了古今与东西的封域,让精神的游历更邈远和广大,上述诸家的判断多少有些夸张。至于同样缺乏知识储备,已然在那里判断,结论的不当,更是殆无疑问。

所以,我们不必受各种判断的干扰,尽可以自己去寻找走进作者的入口。譬如,结合老庄李杜和维柯、雅各布森乃或施莱尔马赫的诗性智慧,通过心中的灵视,追索万物的玄谛,这是不是作者艺术思维的方法?作者浸淫两希文明,以及作为这种文明结晶的《圣经》,故既崇“真”、“善”、“美”,复讲“信”、“望”、“爱”,《圣经》的箴言、希腊的典故,与夫深受此影响的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和尼采等人的作品,常赋予他认识世界的基准,这是不是他言说的思想资源?再就具体的创作手法说,作者自承“沉湎象征主义十余年”,笔下难免有早期象征诗人如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的影子,还有后期瓦雷里、里尔克和叶芝的影响。魏尔伦文中的音乐性与朦胧感,要色晕而不要色彩的追求,兰波的奇谲意象与瑰丽诗风,通过感觉错位探索未知的神秘感,还有马拉美与里尔克的艰深晦涩,应该都与他声息相通。特别是兰波称诗人为“通灵者”,还有叶芝的《灵视》,有资格做他的文学先师吧? 1

至于整体风格,由蒙田而培根而兰姆、哈兹里特,特别是蒙田不事体系的清言妙语、尼采的箴言式文字,料想不在他枕边,就在他心底。

自然,中国人的传统,经典、笔记与小说中的絮语燕谈,也从不在他的视线之外。因为自小的教育,文史熏染与西学一起,早已进入到他的信仰。这使他以后在异文明中游历,与西方作家的朝圣行为不大相同。由加拿大人谢大卫《圣书的子民》一书可知,从荷马史诗到但丁、班扬,再到18世纪的流浪汉小说、冒险小说,19世纪的教育小说,基督教文化叙事中的游历,既一定是对原有文明的出离,又决定了至后再不会回返原地。正像托马斯·沃尔夫所说:“你不能再说回到家里”,你应该皈依天国的理想。但作者回来了,由于看到东西方不同文明各有其颓坏与沦落,他的这次回家,可以说是身心相偕的归宁。

因此,在他的文字中,我们看得到新约《圣经》与希腊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传统中国与佛道的思想也无处不在。《我纷纷的情欲》中《论物》、《论快乐》等章,蒙田与帕斯卡尔的形式下,流动的全是中国式的理想。《巴珑》中《明人秋色》诸章,形式也很西方,不以句而以行为单位,甚至跨行成句,但尾首顺接而诵,全然是明人游记的风范。

要之,他认为东西方文明可以和合,那种自绝于传统文化,又曲解了世界文化,无知识而有陈见,最要不得。所以,既不认为自己是“五四”的延续或重现,更不觉得提着东方的竹篮就能掬来西方的活水,而从来重视一心独运。他说:“我愿是山,不愿是穆罕默德”,整个西方世界都知道“穆罕默德不愿就山,让山来就穆罕默德”的典故,这样的气局与志量,与传统中国人所说的“六经责我开生面”,一样的高杆,它前后无由,左右无援,并惟其孤立,更见独立。这种入而复出于东西方文明的超迈视界,应该是木心文学最大的价值。 明乎此,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他眼有冷缝,舌有奔泉。他翻新吊诡,重重叠叠的语言陷阱和意象的丛林,抽象到诡谲的风格,能这样的无边无际。特别是他的散文,融诗、小说与评论为一体,精妙如琉璃映月,内外俱彻,是真正的慧眼辽阔,慧心广大。同时,他作为自觉的文体家,操弄语言的高手,也显现了常人难以到达的高度。当别人苛守文章固有的界范,恰如戴项圈的狗,有条件地撒欢,他已经突破了封域,让手中的笔听命于灵魂的召唤,并细捻轻拢,腕底澜翻的,全是博喻和通感。甚至,为恢阔无法关栏的想象力,取前人的作品改写,分行、断点、叶韵和增删,一个洋标题,唬住了一群媚洋而其实昧于洋的读者,其实,古灵精怪的他,想说的只是自己,并只教你认知,不需你认可。

特别是他文字能力,从少时所作“张之洞中熊十力,齐如山外马一浮”的对子中,就可见一斑。而不一般的是,经由多种文化的交感,能没有“质薄”、“气邪”之弊,而有“天真”、“诚恳”之意,不是浮华,而是粹华。如此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并神乎其技,以至于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诚如尼采所说,让躯体都变成了舞蹈,让灵魂悉化为飞鸟。汉语文学中,尚少见有这样高上的境界。

当然,所谓极炼如不炼,别人看到的通常是面上的精彩,由他答台湾《中国时报》编者问,所谓“隐隐秉着这个棘心的意念,漫无实际的功利目的,兀自调理一群岌岌可危的方块 2

字,不使僭越文学的本体界范”,可知为免缪斯的白眼,他写的文章,都要放冷,然后一改再改,对文字本身,是抱着怎样执着的坚持与虔敬。我们说,人因语言建立关系,从鲁迅、张爱玲那样被他认为“懂得调理文字”的大家,到沈从文、汪曾祺等他看得上的名家,无不如此。这才是久矣不见的中华风调。相比之下,通常见到的种种,“文字累赘,词义伧俗”,正不过是田家新妇而已。

又,今天说及文学,小说重要的是故事,散文重要的是情感。文字功夫似被认为自当在已解决之列,或竟至于落在第二义。究其原因,可追溯到从来的教育。依照这种教育,我们所认知的,常常是汉语复杂语意中最简单粗鄙的意项,至于其富有原型意味的渊古本意,以及丰饶富美的衍伸义,连同因汉语语法特性造成的文字间组合连缀的跳宕的美感,我们概不留意。结果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哪里仅是形容词的荒年,当下的一切,在显示于所有的词类上,我们都是荒歉。而这,是构成作者孤响乏应的最显在的原因。至于更深在的主因,不消我辈饶舌,他自己已看分明,那是“内心的枯萎”呵。

回到《读木心》,这样的荒歉同样可以看到。譬如许多论者因崇拜木心,不免袭用其声口,可类似“酝酿烘焙轻微判断,以飞散思觉赋归品相之逆风旋舞”(157页),是什么话?所谓“烘焙”,这么写吗?迷惑之余,只觉得像酒,掺了水,透了气,终究不是原味。有的论者片面夸扬作者的词汇量,如将《九月初九》一篇中“薄海”、“休沐”、“汗漫”、“梳剔”、“连绾”、“浮佻庸肤”等词,都举为“迎头碰到”的陌生词(110页),并以为可编一部“木心作品注释本”,不惟显示了一个时代整体性的文字荒芜,也不符合主张为华丽减肥的作者本人的意思。进而言之,对作者的好用古字、僻字,其必要性与适切性,我们本可以有自己的判断的。至于有的解诗,或于无解处硬生作解,结果佛头着粪,脱不去裁云为裳的嫌疑(201页)。有的点评,你不知道的紧要处他一句不说,你知道的平衍处他却畅说(265页),都与失去了语言的敏感有关。

因此,在肯定此书的同时,我们仍然担心,因为这种对语言的敏感和对文字的倾爱,实在流失太久。前及哈兹里特曾说:“文字是唯一能永久存在的东西”,在人们、包括这些论者那里,这样的观念真的确立了吗?所以,尽管木心自信纪德夫子的名言:“别人比成功,我愿比永久”,结果或仍不免“生公说法鬼神听”。

3

更多相关推荐: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读书心得我第一次知道《论语》是在初中课本上,我们学习的是简单但很有哲理的论语十则。当时我刚开始学习古文,还不是很能理解难懂的古句,但论语让我对文言文开始感兴趣。它让我感受到了古人那博大精深的文化,我被他…

论语心得

对于论语这一著作可以说并不陌生,那些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等等熟悉的语句,皆出自这一古老的…

于丹论语心得讲稿

于丹论语心得讲稿处世之道quot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quot过犹不及quot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

《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阐明:“《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我喜爱…

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星期一早上通过学习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让我学习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

论语心得

报告题目读论语有感姓名马群宇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班级环科102学号13410202批阅教师成绩批阅时间2xx年月日南京农业大学20xx年x月x日摘要:孔子作为古代最有名的大学问家,他留下的论语滋润了千千万…

论语心得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中学…

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我对论语译注中的为政篇第二感受很深尤其是第十九则受益匪浅这一则整个讲述的是治国之道从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可以看出当时的世态可谓是天下大乱我们往往一提起老百姓就会想到官僚所以孔子的回答是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

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读后感作者于丹出版社出版社中华书局于丹的论语心得增加了我对论语这部中华瑰宝的理解通过我的心得体会和大家于丹的心得体会做对比发现自己还有很多认识上的不准确不透彻性这本书是以一个亲切的视角传递给我们温暖的灰...

论语心得

天地人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人智者知人宽恕最重要的人是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是当下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心灵之道态度决定一切积极向上的态...

论语心得 读后感

论语心得读后感寒假期间我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

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1303常林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党员诵读经典书籍以弘扬民族廉洁文化提高党员自身素修养我们的嘉园学子都积极响应号召读好书好读书这个金秋九月我怀着对中华古典文学和现代中国梦的敬仰之情细细品味论...

论语 心得(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