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时间:2024.5.18

这是一颗心,一颗勇敢、执着并善良的心;这是一条路,一条坎坷、艰辛并痛苦的路。心是天地良心,路,是一条通向好人的路。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天地良心这个词的来处,他本是人们对墨家墨士的称呼,在那个狼烟四起的时代,他们,就是华人最璀璨的良知,是那个时代公平最后的守护者。然而时代变迁,历代君王不需要公平;百姓是愚昧的,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公平;生活的富足慢慢磨灭了人们的血性,于是,这个伟大的思想渐渐堙没在岁月的洪流,难道真的只有战争与灾难才能激发出人类最高贵的品质,才能将人类真正与兽类剥离?于是,在书中我们见到了一个战火纷飞、被苦难与贪婪充斥着的阿富汗,人类久违的种种兽性在这里复现,不知当人们认知到这早已“远离”我们的噩梦就在我们身边时,还会不会有人站出来,不知当这世界再次被野蛮淹没,还有没有人作着天地的良心!

那风筝本是两个人的光荣,却被一个人占据着;那苦难本当两个人去承担,却被一个人默默消化着。他将这耻辱慢慢沉淀成人性的光辉,最后,那对友谊的忠诚甚至超越了生死。明知前方是地狱,却依旧风雨兼程,这就是生活在阿富汗的汉子,这是那个民族的骄傲。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枷锁,可能是曾经的恋人,错过了,却难以忘怀;可能是一个挫折,绊住了,就越陷越深;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竞争对手,嫉妒他,却偏偏无法超越。可能是一次懦弱,一生都无法释怀。阿米尔是幸运的,当那明晃晃铁拳一次次撞击他的胸膛,击碎他的眉骨,撕裂他的皮肉,扯断他的肋骨的时候,他终于体会到了他的兄弟少时为他所承受的痛苦,他的枷锁正被慢慢剥落。当他终于带着一身的伤痛步出那罪恶的宫殿,他的心却得到了释放,他终于自由了。就像绿灯侠中所要阐述的,人或许做不到不能无畏,但是我们要有勇气!于是他再次成为了好人,他可以不再惧怕,不再懦弱,可以坦然面对种种灾难,因为他拥有了勇气!

作者对阿米尔心灵变化的描写是如此细腻逼真引人入胜,甚至让我想起自己童年的玩伴、谎言与愧疚,又或许这就是他自己对自己的解剖,当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一切虚荣、懦弱与以及所有人性上丑陋的一面展现给他人时,他的人格已完成一种升华,那是一种淡泊,是没有任何主观想法的对自己的批判与深深的忏悔,是历经千般磨难后的豁然开朗,超然物外。放风筝是阿米尔博得父亲欢心的唯一工具,也是阿米尔展现自己少年意气的唯一通道,而偏偏是他的骄傲带给了他半生良心上的自我谴责。当他终于灰溜溜的偷偷逃走弃兄弟不顾时,已注定他要用血泪去换回自己心灵上的平静。这里我们不得不做一次对比,一个所谓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与一座危城的对比,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现今唯利是图的中国,恐怕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谅解吧,毕竟,他是他,为何要因为他,因为所谓的情谊而让自己遭受痛苦呢?多么的冠冕堂皇!而在阿富汗,那个贫困的,被认为弥漫着危险气息的阿富汗,作者甚至耻于向他人诉说,以至于最终要用自己的性命与鲜血来洗刷着耻辱!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文化氛围上的差异。作者赎罪的旅程令我如此震撼,美国这妄自尊大的家伙给阿富汗带来的苦难,文明退化成野蛮,儿时迷惑的真相,人性的丑陋与善者的无奈和悲痛(如果让林黛玉之类生活在如此一个环境下,失恋,或许只是一种奢侈),而给我最大震撼的,当是作者明白种种真相后,终于塑造成的为大人格。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尊贵,之所以能凌驾于万物至上,并非是因为人类有聪明的大脑,而是因为人类拥有人格——团结,友爱,互助,真诚,善良等等一系列美好的品质。而这种伟大的人格,在中国已然珍惜如风毛麟角。

有人发表文章讽刺韩寒在厦门大学发表演讲时所说的“这本书现在的著作权归美国所有,但总有一天,这本书会属于阿富汗”(大意)荒谬,振振有词、有理有据的反驳说“作者是美籍的,他书的著作权理当为美国所有···如果这也能算是阿富汗的书的话,那中国早就获得好几个诺贝尔奖了”,韩寒没有对此进行反驳,不是默认自己错了,而是不屑,韩寒话中的书并非仅仅是这本书的著作权,而是这本书作塑造的那种敢于承认自己一切罪行并倾尽所有去赎罪,为了友谊与亲情无视利益得失甚至生命,坦然面对种种困难并用勇气与爱心将其

征服的一个好人的人格,这人格,总有一天会回到阿富汗人民的身上,就如同那毫不起眼的司机,不论以名利的角度看他是多么的卑微,但他有血性,敢爱敢恨,是一条真真正正的汉子!反驳韩寒者那丑陋的唯利是图的小人嘴脸是如此令人作呕,或许他读此书后都会觉得阿米尔的行为是愚蠢的,而更为悲哀的,这或许是很多中国人读完此书后的感想。在我眼中,韩寒正是少数拥有如此美好人格的人之一,他勇敢,自由,感言他人所不敢言。

作者对人格的塑造是成功的,而书中百转千回的情节无疑也是成功的。主人生性懦弱,不敢于他人交往,于是与自己的仆人,一个一出生第一句话喊出的是主人公名字,并与他同龄的仆人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却因世人的眼光而不敢也不想承认。当与自己无比崇拜并渴望亲近的父亲性格不合的主人公终于在历来被人重视的风筝大赛上获得冠军的荣耀,认为可能借此与父亲更加亲近的时候,他的最忠实的朋友,最听话的仆人,却因为了完成并守护他的荣耀而惨遭凌辱,而胆小的主人公却在暗中注视着这一切,终于没敢从暗中走出来与朋友共同面对苦难。这是种子,一颗罪恶的种子。而后国家突遭变故,富裕的生活一去不返,主人公随父亲迁入美国,并逐渐成长,在此期间,他送走了自己最最敬爱,视若天神的父亲,他遇到了自己的爱妻,。作者对两人的初见描绘的非常传神,那种一见倾心的奇妙感觉在作者笔下已然可见,挑逗着读者的心弦,让人回忆起自己的美妙的初恋。这是积累,是为罪孽的种子开出善良的花朵的积累。逐渐成长的他在父亲与书籍的影响下渐渐成熟,而少时那罪恶的一幕幕却越加清晰,一夜夜的自责,无数次鞭挞者着自己的良知,终于,在他亲爱的拉辛汗的劝导下,他回到了他的家乡,而等待他的,却不是邻里的热情问候,而是接踵而至的灾难与残忍的、难以置信的真相。种子,已快破土而出。当他终于几经磨难,并在得知真相后,他面临着一次抉择,继续在这条坎坷、艰辛与痛苦的成为好人的路走下去,获的尊严、勇气并不就童年对兄弟的亏欠,还是回去,回到他那温馨、安逸并舒适的家,从此抛弃人格,做一个没有人格的行尸走肉。他的世界瞬间凌乱了,他的仆人、他的最好的朋友,那个人生第一句话是他名字的男人,正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而他的父亲,那个如同战神一般的男人竟也背叛过自己的朋友!而他的兄弟竟在不知真相的情况下为守护主人公的宅院惨遭杀害。(我猜想,他说是否是拉辛汗的儿子?)终于,他决定超越自己的父亲,他要弥补因自己的懦弱而给他的最忠实的朋友、最亲密的兄弟所造成的伤害,哪怕他早已不在人间,他要像一个人一样活着,活的有尊严,活的令人敬佩。当他终于挨上了那钢铁铸造的、带给他无限阴影的拳头时,作为读者的我,甚至都有一种解脱的感觉——从自己曾经犯下的罪中得到解脱的感觉。罪孽的种子终于破土发芽,迎风开展,摇曳出美丽的善良之花。

读完这本书,心灵如同经历了一条漫长的路,随着主人公将人格升华,我的心也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做一个善良并勇敢的人吧,贫穷并不是耻辱;做一个诚实高贵的人吧,别人尘埃蒙蔽你的本心。


第二篇: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决定为《追风筝的人》写一篇书评前,我在豆瓣网上读了大量书评,看到了大多数书评都在赞誉哈桑的单纯、忠诚、纯良和正直,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或许,许多人会感动于小说第一页的一句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

听上去,这是多么忠诚的爱。

然而,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却痛苦起来,我讨厌这个句子,以及这个句子中对哈桑这种情感的赞誉。

因为,这让我想起最近常在我脑海盘旋的一个词汇——爱的炮灰。有时,我们会甘愿做一个人的炮灰,觉得那样才有爱一个人的感觉;有时,我们会要求别人做自己的炮灰,以此来证明这个人的确爱自己。

当阿米尔——抑或作者——在怀念“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时,其实就是在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

阿米尔少年时的确有这样的渴望,他和哈桑有过以下一段对话: “我(哈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哈桑的反问令阿米尔尴尬,他宁愿自己没有质疑哈桑的忠诚。然而,哈桑不久后还是做了炮灰。

那是阿米尔12岁哈桑11岁时,他们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这个大赛比的不是谁的风筝飞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谁的风筝能摧毁别人的风筝,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胜利者,但这不是最大的荣耀,最大的荣耀是要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

这一次,阿米尔的风筝是最后的幸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后一个被割

断的蓝风筝。阿米尔无比渴望得到这个风筝,因为他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父亲的爱,他认为这个蓝风筝是他打开父亲心扉的一把钥匙。

哈桑知道阿米尔的愿望,为了捍卫这个蓝风筝,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也想得到这个蓝风筝的坏小子阿塞夫和他的党羽鸡奸,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这时,阿米尔就躲在旁边观看,孱弱的他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个蓝风筝让给阿塞夫。

于是,哈桑就沦为了阿米尔的炮灰,他付出了鲜血、创伤和荣誉,而换取的只是阿米尔与爸爸亲近的愿望得以实现。

阿米尔明白自己的心理,他知道胆量是一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他的确在想:

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哈桑知道,阿米尔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还是选择一如既往对阿米尔奉献他自己。

所以,当阿米尔栽赃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财物的假象时,他捍卫了阿米尔的荣誉,对阿米尔的爸爸说,这是他干的。

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是在做阿米尔的炮灰。当时,他被拉辛汗叫回来一起照料阿米尔的豪宅,但塔利班官员看中了这栋豪宅,并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极力反对,结果他和妻子被塔利班枪杀。

做阿米尔的炮灰,这主要还是哈桑自己的选择。

对此,我的理解是,我们爱一个人,多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们对这个人就越在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我甘愿为他去死”。

或许,喜爱《追风筝的人》的一些读者会对我这种分析感到愤怒,觉得我并不理解这样一种伟大的情感,但通过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言语,我们会看到,导致这种奉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深深的恐惧,

更多相关推荐: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追风筝的人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风筝关于友谊的故事它还关乎亲情人生内心和救赎12岁的阿富汗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一起长大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哈桑为了抢回少爷赢得的风筝遭受了异端份子的强暴躲...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题目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正文追风筝的人TheKiteRunner又译追风筝的孩子是旅美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部来自阿富汗作家出版的英文小说小说追风筝的人由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简介12岁的阿富汗富家爷阿米尔与人哈桑情同足然而在一场风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无法原谅自己当对哈桑的背叛阿米再度...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成长路上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读追风筝的人有感其实再优美的文字都无法描述出读完这本书后内心难以言喻的感触再精辟的语句都无法刻画出书中人物在脑海中留下的挥之不去的生动形象正如作者赛德勒胡赛尼用朴素自然平实不加任何修饰...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一直以来对阿富汗这个神秘而又多灾多难饱经战火的国家充满了向往当我从报纸上的书评上看到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时候便迫不及待的买来一睹为快小说其实是男主人公阿米尔寻找心灵救赎的回忆录阿米尔从小生活在阿富...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为你,千千万万遍--------读《追风筝的人》有感很久没有认认真真地去读一本书了,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有些情节已经不太清了,但追着风筝的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的身影,依然历历在目。也把同名的电影也看了…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雨过天晴朝阳重现轻轻的抹去昨日的光彩被雨水洗涤了的天空不太明亮却又好苦涩漫步海边追逐昨日的光景心中的惆怅都被叠加在了一起风筝风呀飞在天空中遨游盘旋昨日的回忆尽在眼前就在这样一个早晨我读完了卡勒德...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第一次读阿富汗作家写的小说,讲的是两个阿富汗男孩的故事。作者是卡勒德?胡赛。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英文小说与电影课程论文EnglishNovelsandFilmsTitle院系班级师范学院学号20xx501163姓名任课教师吴方敏分数20xx年日MythoughtofTheKit...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小说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是在我十八岁生日的时候被一个初中同学寄过来的是她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当时刚刚结束警训不久各门课程的实训任务也都正在进行中在日复一日的吐槽时间去哪儿了的日子里就一直没有看它而上学期的四个一工程时又恰巧...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你能想象一个患有兔唇的孩子一个生活在阿富汗社会底层的遭人轻视的仆人是如何用自己的一生来履行他对友谊的这份承诺吗这本小说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足然而为了赢得父亲的赞...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