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游戏—读书笔记

时间:2024.5.2

人间游戏

——人际关系心理学 Eric Berne, M. D. 田国秀 曾 静 译 田国秀 审校

【美】著

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是交互分析理论的创始人。

沟通分析是一种人格理论,通过解读人的三种自我状态,透析人的内心世界,在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的过程中,满足人的内心需求。

并非每一种沟通都能达成正面效果,有些沟通甚至使人心绪不安,深受伤害。伯恩认为,沟通中的游戏是使人心情沮丧,彼此伤害的重要原因。

相关概念

安抚

伯恩把安抚定义为一个人对别人的一种认可,是生理及心理健康的本质。

自我状态

伯恩把自我状态描述为一种思想与感觉以及行为一致的系统,它们一起出现。我们也能把它们理解成为一种大脑中特定神经网络系统的表现形式。

伯恩把早年生活中发展的神经网络系统标签为儿童自我状态。当神经网络系统表现为那些养育我们成长的人们的内心状态,当我们处于他们那种经历时,伯恩把其命名为父母自我状态。用一种理智的方式来处理此时此地的自我状态,我们称之为成人自我状态。

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儿童和父母自我状态的思想感情不污染其过程。

每一次沟通都由两部分组成:刺激和反应。

游戏分析

伯恩将游戏描述为一个模式化的,可以预见的沟通系列,他表面上看似合乎情理,但有隐蔽的现实动机并且导致一个明确的,可预测的结果。

游戏是一种习惯性的机能失调的获取安抚的方法,参与其中的人并不能充分意识到这之中包含的两种沟通层次。

他安排了游戏分析的理论要素:命题,目标,角色,沟通,范式,步骤六种获益类型和结果。

他提炼了一个基本公式用以描述那些游戏,游戏公式如下:

C + G = R → X → P

饵 + 钩 = 反应 → 转换 →结局

源于伯恩的游戏分析

一个游戏由下列一系列沟通组成:

1. 人物A在传达一条表面信息的同时也传达了一条隐藏的信息。

2. 人物B对他的隐藏信息作出反应

3. 而后人物A转换自我状态并且产生一种奇怪的不好的感觉。

戏剧三角形

游戏当中,所有的参与者相互转换位置来扮演受害者,拯救者或迫害者。当人们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时,他们可能突然惊讶地发现他们自己也在扮演其他的角色。

发起游戏的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一种漠视,属于下列四类之一:

1.漠视存在问题;

2.漠视问题的显在性;

3.漠视问题被改变的可能性;

4.漠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脚本中的游戏

19xx年,R. G. 埃瑞斯金(R. G. Erskine)和 M. J. 扎尔克曼(M. J. Zalcman)发展了伯

恩的思想,他们认为游戏的结局强化了一个人的基本存在位置,指的是他或她对自己或他人所采取的基本立场以及他们的脚本决定。也就是说脚本是由重复的游戏及其结局组成的。

一个人强化两种不同的基本结构状态:一个是外显的观念(“我好,你不好”),另一个深层的内隐观念(“我不好,你好”)。

C. 史坦纳(C.Steiner)强调指出游戏来自于人们获取安抚的动力,安抚是人们心理成长的必需,但是因为社会的控制和内在的规则阻止了人们之间的自由沟通,是人们普遍缺乏安抚。

大团体中的游戏

夏洛特·赛丽思(Charlotte Sills)指出,如果人们在一个群体内重复玩同一种游戏,他们可能正在表达一种基本的人类的两难境地,可是组织本身并没有意识到。

介绍

社会交往

Spitz发现:长时间缺乏照看的的婴儿趋向于长时间,不可逆转的衰弱并最终死于并发疾病。意味着精神剥夺会导致致命的后果,并引发出“刺激饥饿”的观点。

最重要的刺激形式是由身体亲密所提供的。

从生物学角度看,精神和情感剥夺有可能导致或加快器官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刺激饥饿和食物饥饿对人体器官的生存具有相同的关系。

母子亲密阶段结束以后,个体生命的其他阶段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境地,一方面是社会的,心理的和生物的力量,它们以以婴儿的方式继续需要躯体亲密;另一方面他为自己的目标不懈的奋斗。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会妥协。妥协过程的结果是婴儿时期的刺激饥饿部分转变为所谓的认同饥饿。

“安抚”可以被概括为身体的亲密接触。安抚通俗地定义为任何对别人的存在表示认可的行为。安抚可被用作社会行动的一个单位。交换安抚构成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社会交往的单位。

就游戏理论而言,这里的原理是:无论什么社会交往都比没有社会交往具有生物学上的意义。

时间结构

在刺激饥饿和认同饥饿之后又出现了结构饥饿。

人类永恒的话题是如何结构他醒着的时间,从存在意义上讲,所有社会生命体的功能是出于这个目的的互相支持。

时间结构的操作要素可以称之为程序化。它包含三个方面:

物质程序化,发生在处理外部现实时遇到的变迁,他基本上不是一个社交问题;本质上说它是基于数据进程的。

社交程序化表现为传统仪式或半仪式的交换。它的基本准则是入乡随俗。

随着人们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多的个体程序化产生了,它们是有特定模式的,分门别类,其发展遵循一些无法言传的调理和规范。个体程序化通常是本能的。

人类游戏的本质特征不是将人的情感虚伪化,而是将人的情感模式化。当不符合规则的情感表达出现时,便施以惩罚。

消遣和游戏是现实生活中真是亲密的替代品。

个体程序化变的强烈是亲密关系就开始了,社会模式,潜在约束和动机都给它让路。这是唯一一个能够满足刺激饥饿,认同饥饿和结构饥饿的办法。典型例子是爱情性交行为。

结构饥饿具有与刺激饥饿相同的生存意义。刺激饥饿和认同饥饿表达的是避免感觉和情感的缺乏,二者的缺乏会导致生物退化。结构饥饿表达的是避免无聊。

单独一个人可以用活动和幻想两种方式结构他的时间;社会团体可以有许多方式,按复杂程度,它们是①仪式;②消遣;③游戏;④亲密;⑤活动;共同组成一个连续体。

社会交往相关因素:①缓解紧张;②避免有害情境;③获得安抚;④维持平衡。

社交精神病术语表述:①基本内在获益;②基本外在获益;③次级获益;④现实获益。 最让人满意的社交形式是游戏与亲密,不管它们是否包含活动在序列中。

游戏分析

1.结构分析

自我状态是与一套相关的行为模式相伴随的感觉系统。每个人似乎都有这种有限指令的自我状态系统,这种指令系统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别:①类似于父母形象的自我状态;②自主直接地对现实进行客观分析的自我状态;③以往遗留的,依然存活的,被固着在儿童早期的自我状态。从技术而言,它们可以被称之为外在精神的自我状态;现今精神的自我状态以及早起精神的自我状态。

个体能够根据现实的多样性从一种自我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个性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有助于个体在具体生活中作为一个真实的儿童,从而有益于家庭生活:迷人,快乐,具有创造力。

父母自我状态往往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主动的自我状态,个体的反应方式就像他父亲(或母亲)的真实反映;另一种是受影响的自我状态,个体的反应方式像其父母期待的那样。

儿童的自我状态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适应型儿童是在父母影响下模仿其父母行为而形成的一种类型;另一种是自由儿童是一种自发的表现:如反叛或者富有创造力。

每一种自我状态都有其重要价值:

属于儿童自我状态的直觉,有创造性,自发性驱力和乐趣。

成人自我状态是生存的必须,它处理信息,计算有效应对外部世界的可能性。成人自我状态还要经历各种挫折和满足。另一个作用是协调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之间的活动。

父母自我状态有两个主要功能:首先,它使个体像孩子的父母一样有效行动,促进人类的生存;其次,父母自我状态可以做出许多自动反应,用以保存大量的时间精力。

2.交互作用分析

社会交往的单位称之为交互作用:交互作用刺激和交互作用反应。两种交互作用是互补的。划分互补沟通类型Ⅰ(刺激和反应是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互补沟通类型Ⅱ(刺激是儿童父母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反应是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第一种沟通的规则是只要交流是互补的,沟通就会顺利进行,这些规则有独立的特点,属于交互作用的内容,他们以动力运动方向为主要基础。

相反的规则是一旦发生交错沟通,交流就会中断。交错沟通类型Ⅰ(刺激是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反应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交错沟通类型Ⅱ即逆向交互作用反应(刺激是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反应是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

一种表面关系可以被定义为一种限于运用简单互补沟通的关系。这种关系一般出现在活动,仪式以及消遣当中。比较复杂的沟通是隐匿沟通——包括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参与活动——这种沟通正式游戏的基础。

沟通可以分为互补沟通,交错沟通,简单沟通或隐匿沟通,隐匿沟通又可分为角型的和双向的两种类型。

3.程序和仪式

出于适应的需要,要求个体的儿童自我状态被父母自我状态或成人自我状态掩盖。儿

童自我状态的程序化最易发生在,隐私的,亲密的情境中。

最简单的社交形式是程序和仪式。程序是一系列指向现实控制的,简单互补的成人沟通。现实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静态的现实是宇宙万物所有可能的安排;动态的现实是宇宙中所有能量系统相互作用的潜能。

程序基础是信息处理和对相关现时材料的可能性评估,并在职业技术上达到最高发展。 程序的实施是由物质决定的,其基础是施动者的成人自我状态所做的评估。可用的有效性和效率来评估程序。

仪式是一系列形式固定的,被外部社交力量程序化的,简单的互补性沟通。

一些特殊的有意义的正式仪式具有两个侧面:①交互作用深受传统束缚;②儿童自我状态享有或多或少的交互作用的自由,导致纵欲。

程序和仪式的本质及其共同点是它们都有固定的模式。交互作用一旦开始,整个过程是可预测的,接下来是预定好的过程和注定的结果,除非发生特殊情况。区别在于预定的起源:程序是成人自我状态程序化的结果,仪式则是父母自我状态模式化的结果。

对仪式感到不适应或不舒服的个体有时会通过替换程序来逃避。

4.消遣

简单消遣是一系列半仪式化的,简单的,互补性的交互作用,围绕一个单一的物质领域,其基本作用是结构化一段时间间隔。间隔的开始和结束可以由程序和仪式明显地标志。

消遣通常发生在聚会或者是一个正式的组织会议开始之前的等待期间。

消遣可以区分为不同的方式。外部决定因素是社会学标准。

结构交互作用分类是比较个人化的。“交互作用分析”可以在三个水平上进行。儿童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这是“交互作用分析”的恰当形式;父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

消遣的功能是结构时间,为相关者提供相互可接受的安抚以及社交选择。

消遣进行当中,每个参与者的儿童自我状态都在警觉地评估其他参与者的潜能,特殊情况下,选择过程中个体的成人自我状态会凌驾于儿童自我状态。

实际的分类系统大部分是无意识和本能的。

消遣有一个明显特征是——排他性。

消遣形成了选择熟人的基础,而且可能产生友谊。

从消遣中可以得到的另一个重要的好处是角色的确认和位置的稳定。

角色的确认稳固了个体的位置,这就来自消遣的所谓的“存在”获益。位置是一个简单的预先陈述,他影响个人交互作用的全部。位置在一定程度上是绝对的。位置基本上是通过思想态度体现的,而且个人正是通过他的态度参与交互作用,形成并固定他的角色。

位置的出现并固定出奇的早,从1,2岁到7岁——远远早于个体的胜任能力或有足够的精力做出如此严肃的承担。从一个人的位置不难推断他曾经拥有的童年时代。

消遣一成不变的原因是它服务于一成不变的目的。

5.游戏

(1)定义

游戏是一系列连续进行的互补式隐匿沟通发展到一个明确的,可预期的结果。

游戏与程序,仪式和消遣存在两个主要的不同特点:①隐匿特点;②结局

每一种游戏基本上都不是真实的,其结局富有戏剧性,不仅仅是激动和优秀。

操作是一种简单的沟通,是一套为达到一个具体目的,规定的目的而采取的沟通。 游戏不是真实的需要,而是运作。

我们这里关注的游戏,是沟通双方无意识的,天真的参与,参与者完全没有察觉,这类游戏构成了全世界社交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他们具有动态特点,所以很容易将游戏与静态

的态度作区分,态度来自于人们所处的位置。

(2)典型游戏

交互作用分析是社交精神病学的一个分支,而游戏分析又是交互作用分析的一个具体内容。实物游戏分析处理的是具体情境中的特别案例。

游戏分析感兴趣的是游戏发生的时间。

以下方案是进行游戏理论分析最有用的方案:

命题。是对游戏的总体描述,包括一系列连续发生的事件,关于心理背景,进展和意义的信息。

反命题。一个系列构成一个游戏的假设得到现实证实后才具有可行性。绝望体现的是成人自我状态的感受,沮丧是一种具有执行能力的儿童自我状态的感受。

目的。游戏总体意图的简单阐述。有时候目的具有选择性。

角色。自我状态不是角色而是现象。因此在正式描述中必须区分自我状态和角色。 IWFY是一个两人游戏,需要一个严厉的妻子和一位专横的丈夫。

动力。每个游戏案例的背后都有一些可供选择的心理推动力。

例子。因为游戏源于童年,或者说源于婴儿时期的原形,对研究具有启发性,在进行正式描述时有必要寻找这种相关关系。

交互作用范式。一个典型的交互作用分析状态被呈现出来,揭示了隐匿沟通的社交层面和心理活动层面。

步骤。游戏的步骤大致与一个仪式中的安抚相匹配。因为在游戏中,游戏者越来越适应现实。

获益。游戏的主要好处是构成(动态平衡)功能。生物层面的平衡通过安抚得到促进,心理层面的稳定通过位置的确定得以巩固。内部心理获益是它直接影响精神系统;外部心理获益是通过玩游戏回避恐惧。内部社交获益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私密范围内玩的一些游戏;外部社交获益指的是对外部社交关系的利用。

(3)游戏的起源

当孩子们固定了刺激反应模式之后,游戏的起源迷失在模糊的时间当中,他们的隐匿特征因为社交迷雾而晦涩。游戏发端与孩子人格中的成人自我状态。最初的游戏创建于2~8岁之间,被每一个富于想象和经常出现的人听。

(4)游戏的功能

具有令人满意的建构时间的功能,有些游戏对于维持个体健康也是及时和必要的。 非游戏亲密的回报是人类生活最完美的形式,以至于如果找到一位可以建立美好关系的合适伴侣,不稳定的个性就可以安全地,愉快地放弃游戏。

游戏是每个人无意识生活计划或脚本的整合与动力系统;脚本用来填满为了最后的圆满而必要的等待,使行为得以前进。因为脚本的最后一步是带来一个奇迹还是一个灾难,取决于该脚本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相应地,也决定于游戏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

游戏汇编

根据游戏经常出现的场合,将其分为几类:生活游戏,婚姻游戏,聚会游戏,性游戏,地下游戏,咨询室游戏,好游戏。

1.生活游戏

有些游戏会给人的一生提供机会,还有可能牵扯到那些无辜的旁观者。这组游戏被简单地称为生活游戏。

2.婚姻游戏

几乎任何心理游戏都能形成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的脚手架。

3.聚会游戏

社交是为了消遣,消遣是为了社交(包括小组会议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不过游戏的出现刚好意味着交往关系的成熟。

4.性游戏

人类的一些游戏是为了发掘或击退性冲动。事实上所有游戏都是性本能的滥用,使得性行为和重要沟通中的满足感被游戏的结局所取代。

5.地下游戏

随着“助人”职业在法院,检察院以及矫正机构中的普及,随着犯罪学家和司法官员越来越老练,相关领域的人们应该意识到在地下场合,监狱内外流行一些常见的游戏。

6.咨询室游戏

咨询室游戏根据咨询师的角色可以分为3种游戏:

①治疗专家和个案工作者所做的游戏;

②受过专业训练的,参与治疗小组的病人所做的游戏;

③其他病人和来访者所做的游戏。

(四)第三部分 游戏之外

1.游戏的意义

①游戏是代代相传的。一个人最喜欢的游戏可以追溯到他的父母和祖父母,并传递给他的孩子;如果没有遇到足够的干预,他们会把这些游戏教给子孙辈。

②“抚养”孩子基本上可以被看做是教他们玩什么游戏的过程。

③游戏如同三明治,夹在消遣和亲密之间。

④游戏可以帮人们建立友谊。

2.自主性

自主性的获得通过三种能力的释放和恢复而表现出来:意识,自发性和亲密。

意识,是指这样一种能力: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去观察咖啡盘和聆听鸟儿的叫声,而不是按照他人教的方式。

意识能力要求人们明白自己生活在当下,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或过去,或未来。 自发性,意味着选择,从现有的分类中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发性意味着解放,从被强迫玩的游戏中和只会感受别人教给他的那些感受中解放出来。

亲密,意味着一个有意识能力的人自发地和不受游戏困扰的坦诚,意味着那些异常清晰的感知以及未受污染的儿童自我的天真得到彻底的解放。

亲密行为实际上是儿童天生的能力。


第二篇:读书笔记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

读书笔记

1. “犯罪的一般理论”视野下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邓小俊)

美国“犯罪的一般理论”认为任何犯罪都是“低的自我控制”和适宜的机会相结合的产物。该理论将犯罪机会纳入犯罪成因系统内。未成年人犯罪性是指未成年人所具有的事实犯罪行为的倾向性,即未成年个体内心所具有的一种容易进行犯罪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犯罪机会是指促成未成年人的犯罪性实现为现实的犯罪行为的特定环境。

未成年人犯罪性形成原因是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化机构不能充分发挥功能,形成缺陷人格。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主体内在的犯罪性与外在客观的犯罪机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未成年人犯罪防控应从主观犯罪性预防与客观犯罪机会控制两方面入手。

2. 论末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杨智文)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实施了危害社会并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青少年犯罪比例高,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逐年上升,日益出现智能化、低龄化、团伙作案等特征。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不成熟,自制力差,好奇心强,缺乏认知和判断能力,经济不独立导致无法满足物质需求;家庭教育功能缺损,教育方法不当,榜样教育不良;学校教育不利,个别素质较差的教师错误引导学生,学校周边环境恶劣;社会环境及社会风气不良。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对策:家长做好榜样,发现未成年人出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细心观察及时引导;学校德育与智育同行,宣传法治;政府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区配备专职社工,加大学校周边执法检查力度,教育部门加大对学校法治教育的监督指导。

3.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对策(林钰梅)

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最为人们关心的犯罪问题。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现在及特点:犯罪主体日益低龄化;作案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及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组织形式主要为团伙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包括未成年人自身特点、客观环境因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建议:政法机关不能机械套用法条,把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作为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重要内容,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及区别对待的原则,充分保护未成年人;进一步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4.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预防(胡程飞)(论文)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实施主体呈现低龄化;犯罪手段暴力化;犯罪类型多元化,多以盗窃为主。侵财犯罪、杀人伤害和寻衅滋事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团伙犯罪是主要形式。未成年人犯罪主观方面特点:思想不稳定、可塑性强;控制能力弱,情感变化大;思想简单、不计后果;感情用事、不善控制。客观方面特点:盲目性、突发性、结伙性、贪财性、低龄化、女性犯罪占一定比例、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未成年人犯罪主观原因:内在心智不成熟,外在环境不适应;客观原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影响、法律制度等因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开展法律法规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理;强化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创建完善的法治教育环境;强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提高教育素质、加强学校周边治安管理;净化社会环境、居委会辅助教导;发挥政府的预防控制作用、完善未成年人的监督管理制度。

5.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蔡恩芝)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多层次和综合性等特点,每一个未成年人犯罪都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因素是重要因素,在外因共同作用下可能导致违反犯罪现象发生;家庭教育功能的不良和缺失、学校教育的缺陷和失误、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与诱发等外在因素也促使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建立家庭第一道防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是基础和关键;学校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失足青少年是帮教工作,教育、感化、挽救失足青少年,使其早日回归社会。

6.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宋晓玲)

未成年人犯罪特征:犯罪低龄化趋势、侵财案件多且暴力侵财突出、犯罪手段趋向成人化、犯罪形势团伙化、文化程度偏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对、不良家庭环境影响;学校教育管理缺陷、法制教育薄弱;不良的社会环境等造成未成年人犯罪。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重视家庭教育,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强化学校教育机制的建设;优化社会环境,公检法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作用,进行综合治理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7.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预防(张慧霞)

未成年人犯罪受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很多未成年人犯罪都是生活在家庭不和谐了环境下;学校是继家庭之后的第二个重要的学习场所,有的学校教育内容与方法不当、学校治安观点不良、有的老师教育方法陈旧等使有些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社会风气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人格塑造,不良社会风气使未成年人受到不良感染。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自制力薄弱、盲目从众心理等内在因素也是犯罪的原因之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治:高度重视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并重,培养青少年人优良品质与法制教育;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辅导,教其学会缓解压力,鼓励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8. 未成年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吕连萍)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团体化特点明显,犯罪类型集中于盗窃、抢劫侵财性犯罪和故意伤害等暴力型犯罪,手段比较残忍。不计后果。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接触社会环境比较单一,犯罪原因主要集中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及社会不良环境影响。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司法、学校、家庭、社会等各要素不断优化和合力。检察机关可以向教育局主管学校安全部门发出检察建议,促进学校安全工作;公诉阶段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政策,贯彻宽严相济的司法政策,保护未成年人;立足检察职能,探求未成年人犯罪矫治和预防的新机制。

9.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对策(张美艳)(论文)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指己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犯罪率逐渐上升。未成年人犯罪产生新的特点:作案低龄化、手段成人化、智能化、团伙犯罪占主导、犯罪反复性且间隔时间短、暴力犯罪增多、女性犯罪率上升、文化水平低。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未成年人自身原因以及立法不健全。域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事前预防优于事后惩治;重视教育;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合作。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从家庭、学校、社会和未成年人自身加以预防;建立独立的少年法庭、建立判决前人格调查制度、完善前科消灭制度、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完善犯罪刑

罚体系。

10.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预防与矫正(何金陈)(论文)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低龄化趋势;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的暴力化恶性化程度加剧;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方式智能化;犯罪形态团伙化,共同犯罪现象普遍;未成年人再犯罪率较高;文化程度偏低、农村户籍占较高比例。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内因包括生理及心理特征;外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矫治: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体制;完善司法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后的矫正工作,完善对未成年人的非刑罚处置措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前科消灭制度、推行人格调查制度。

11.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研究(傅桂春)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野蛮凶残;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突发性犯罪多;在校学生犯罪占相当比重。犯罪原因包括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及社会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对策:构建社会防护网,从源头上遏制未成年人犯罪萌芽,提供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产品;学校更新育人理念,加强对学生法制、思想道德教育及行为管理;加强依法治校,加大校内管理;大力推行社区矫正。发挥检察职能,从司法层面实现对未成年人的惩治、教育与感化,转变执法观念,树立宽严相济的执法观。

12.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闻彬)(论文)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包括自身原因、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不良等因素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男性未成年人犯罪居多,财产性犯罪居多,年龄段集中于16-18周岁,低龄化趋势明显,从单独作案向团伙作案发展。

未成年人犯罪有预防:未成年人的自身提高,优化社会风气,加大市场管理力度,健全学校教育体制,加强基层组织及有关国家机关对未成年人的管理,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加强立法。

13.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杨丽丽)(论文)

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 14 周岁而不满 18 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的一部分。当今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从单一的犯罪类型向成人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类型发展,共同犯罪、团伙作案日益增多,低龄化趋势明显,辍学及外来未成年人犯罪居多,犯罪心理的报复性和犯罪心态的逆反性,实施犯罪具有偶合性。作案动机突发,作案手段残忍、疯狂,犯罪后果严重,犯罪手段智能化。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未成年人自身生理与心理原因,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法制教育流于形式,社会负面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设立专门机构,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作用,优化社会环境,加强社区预防,大力开展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及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14.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章玉)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 14 周岁未满 18 周岁的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当前,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日趋严重的态势,犯罪人数比例不断上升,而且严重暴力犯罪比例明显上升。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包括未成年人自身原因、家庭、学校、社会等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对策:以社会预防为先,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纯净的社会氛围,以学校的教育为重,给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以家庭教育并重,为未成年人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

15.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及调适(于莉莉)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形式趋于团伙作案,未成年人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犯罪年龄低龄化,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原因:错误人生观和薄弱的法律意识,不成熟的认知结构,情绪易激动,意志具有双重性,盲目从众心理。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调适:识别和认识未成年人不合理的认知结构,从认知结构上进行改变,对未成年人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了解作出的情感。

更多相关推荐:
西游记读书笔记猪八戒的婚姻生活

第十九回这一回我们来说说猪的那些事。猪八戒,法名猪悟能。作者赋予了八戒这个角色很鲜明的特点,他好吃懒做,小肚鸡肠,而且特别好色,几乎平常人身上有的缺点在他身上都能找到。可以不夸张的说,整部书所有的角色中他与人类…

《西游记》读书笔记300字(共4篇)

《西游记》读书笔记300字(共4篇)《西游记》读书笔记300字(一)我喜欢看《西游记》,特别是书里的《三打白骨精》。那是唐僧取经路上发生的一件事情。其中孙悟空一次又一次地打死了由白骨精变的村姑、老太婆、老头,一…

西游记读书笔记怎么写

西游记读书笔记怎么写字号T20xx0708084138出处网友投稿T导读西游记读后感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上...

西游记读后感范文大全

西游记读后感范文大全西游记读后感范文大全中国有四本书非常有名它们是四大名着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还有西游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西游记的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西游记读后感一这本精彩有趣的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大家应该都...

西游记读书笔记300字

从小我就喜欢看书也读过不少书但我对西游记的印象最深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吴承恩的高超写作技艺让我赞叹不已他笔下的人物更是生动形象唐僧心地善良不愿气累孙悟空活灵活现足智多谋猪八戒好吃懒做做任何事都马马虎虎沙僧诚恳...

西游记读书笔记

西游记读书笔记600字一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与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并驾齐驱的西游记这四本书合称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作者是吴承恩他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幕幕栩栩如生的情景塑造出一个个令人叫绝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四个主人...

西游记读书笔记

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此巨着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艺术...

西游记读书笔记(修改)

书名西游记一好词1卧鱼将脚2飘扬翠袖3摇拽缃裙4玉笋纤纤5金莲窄窄6柳衰谷秀7托男挈女8拱伏无违9喜不自胜10合契同情11千峰开戟万仞开屏12烟霞散彩日月摇光13体段峥嵘14乌云敛伏二好句1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

西游记读书笔记300字

西游记读书笔记300字西游记读书笔记300字一小时候只要爸爸一有空我就偎依在他的怀里让他给我讲gt故事爸爸总是喜欢给我讲西游记中的故事每当讲到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时我总是听得津津有味总...

读书笔记【西游记】

读书笔记读西游记有感小时后最爱看的是那西游记的连环画身着袈裟的糊涂善良的唐僧挑着扁担憨厚勤劳的沙僧浑身雪白默默无闻的白龙马肥头肥脑又贪吃好色的八戒与顽皮可爱的孙悟空为我的童年勾画出了一幅幅美好的图画那时的我总爱...

西游记读后感1000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吴承恩先生的杰作讲述的是一个泼猴和唐三藏及师弟八戒沙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本书我虽然看了一遍但是以这本书编辑的电视机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它给人一种百看不厌的感觉让人看了就喜欢上了它这本书...

《西游记》读书笔记300字

西游记读书笔记300字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尤其是曲折离奇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稀奇古怪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作者吴承恩主要讲述唐僧和三个徒弟千辛万苦地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读书笔记(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