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

时间:2024.4.13

读《朝花夕拾》之《范爱农》有感 题目:范爱农

作者:鲁迅

好词:容光焕发 钝滞 渺视 轻蔑 愚不可及 雍容揖让 拮据 慷慨 横暴

佳句及赏析:

【佳句】:我被摆在师范大学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二百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学,实在勤快得可以。

【赏析】:本段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写了革命后范爱农的变化,“不大喝酒了”“很少有工夫谈闲天”等描写,表层看含义不深,其实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它们表现出的是革命后的爱农苦闷彷徨的身影。爱农是一个革命者,他对革命热切的向往,如今,革命后的绍兴,“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这令热衷革命的爱农极度失望甚至绝望,从这里我们看到了那一代处于彷徨、苦海中的知识分子的身影,而这个身影又何尝不是鲁迅先生自己真实的写照呢!

【佳句】:他已经很少和人们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

【赏析】:这段话描写的是范爱农生前最后一段时光里的生

活状况,“很少和人们来往”足以见爱农心中的空虚、苦闷和伤害,而几个年青人“不愿意听他的牢骚”则反映出社会上的人们对范爱农的轻蔑和渺视。当时,愚昧而腐朽的社会没有觉醒者、坚守理想者的生存空间,像范爱农这样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肯定是会受到社会的排斥的,所以他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主要情节概括:

徐锡麟等革命党人被杀的消息传到了日本。浙江同乡会准备打电报到北京,“吊烈士,骂满洲”;而作为徐锡麟学生的范爱农却表示了反对。这让鲁迅先生非常气愤,“自己的先生被杀了”,别人要发一个电报,竟如此阻拦吗?但两人在革命前一年再重逢时,便消除了彼此的误会,对彼此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后来又因为共同的生活际遇而走到了一起——鲁迅为了生计而在故乡做教员,而范爱农也是“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后来又因为对现实的失望,经常聚到一起饮酒解闷,逐渐成了知己。革命后,报馆因为是否收股本的事引起了一场风波。鲁迅离开范爱农去了南京,后又去了北京。这时,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最后,鲁迅听说范爱农死了,只不过他至今也不明白范爱农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罢了。

心得体会:

《范爱农》这篇文字中的人和事,是辛亥革命前后这样

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的人和事。《范爱农》一文的内容简明而深刻,一句简简单单的描写背后,其实蕴涵着深刻的寓意。例如,同乡会争执时,作者描写范爱农的“冷”,当然这个“冷”不是普普通通的温度,它的实质是范爱农对这个黑暗的现实和社会状况的认识,他深知几个学生撰写的区区一份电报对于当局统治者来说根本不存在任何影响,那只不过是年轻人由于感情激愤的意气用事罢了。

这是内容上的精彩。当然,作者写此篇文章还有更深刻的寓意。当我们看到最后,范爱农死去时,也许会有所感受。范爱农为什么死了呢?是自杀还是失足而死的?这一个个问题都很值得人们去思考。其实,这都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范爱农是一个革命者,他对革命热切的向往,然而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政府,但整个国家机器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历史失望了,对这场革命曾经报以热切希望并积极投身其中的人们失望了,范爱农失望了??

这是立意上的深刻。其实人物的刻画也表现出了范爱农非凡的性格。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外冷内热的爱农,虽然表面看上去多少凄凉,可是爱农的内心却是狂热的,对革命那真是忠心耿耿。再次,爱农又是一个清醒、成熟、冷静的人,他不同流合污,是一个觉醒的,坚守理想的知识分子,一生都在为革命而奉献其生。另外,他对知己情深意重,这在酒楼叙旧这一场景我们可以近距离地品析出来。可是,就

是这样一个傲岸不屈的人,其结局却是悲剧的,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爱农看着自己的理想与希望彻底破灭了,他绝望,心死,看不到生命的意义,所以他死了。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想法吧!旧时代的中国是黑暗腐朽的,可是21世纪的中国却是光明而美好的。我们这些孩子有幸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里,感受着世界的美好与和谐。我们应当珍惜现在的生活,不忘旧时代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世界和平、社会安定、科学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更要向范爱农那样,对理想坚持,至死不悔,做一个清醒的、傲岸不屈、追求梦想的青少年,努力追逐我们的理想,唱着新时代之歌,走向成功未来! 读《朝花夕拾》之《藤野先生》有感 题目:藤野先生

作者:鲁迅

好词:绯红 成群结队 油光可鉴 不逊 诘责 凄然 杳无消息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佳句及赏析:

【佳句】:东京也无非不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

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赏析】:这段话运用了比喻和反语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上野樱花的烂熳迷人,同时也反衬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和庸俗。“实在标致极了”一句,看似褒扬,实则贬抑。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对他们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的丑态厌恶至极,不屑与之为伍,同时也为下文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设下伏笔。

【佳句】: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赏析】:这段精彩的议论是全篇幅画龙点睛之笔。“为学术”和“为中国”是一致的,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现。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所以,他在作者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这里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主要情节概括:

鲁迅先生到日本留学。在东京,看见了一群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鲁迅先生对他们种种的丑态与

庸俗生活厌恶至极,于是他打算离开东京去仙台看看。在仙台的一家“日暮里”驿站中,鲁迅先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待”,但这实质包含着弱国国民的辛酸。后来,鲁迅先生搬到别的一家,并去学习解剖学。在这里,鲁迅先生遇到了他的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在与这位生活简朴、治学严谨而又热心关爱弱国留学生的老师相处中,藤野先生帮助鲁迅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并且关心解剖实习的情况,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陋习,这让鲁迅在这个因为国弱而遭日本人普遍歧视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感受到不一样的温暖,从而产生了对藤野先生的敬畏。后来,鲁迅先生在看电影时事时,看见了“中国人围看枪毙中国人”的场景,这让他的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他决定弃医从文,努力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于是第二学年的终结,他找到藤野先生,告诉他自己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藤野先生于是叮嘱他记得写信,并且送给他一张照片,后面写着“惜别”两字。鲁迅回去后,没有再给藤野先生写信,也没有照过相,只是默默收藏着讲义和照片,多写文章,将他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心得体会:

《藤野先生》这篇文字中的人和事,是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这个背景下的人和事。当时,日本的国力正在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

国人的风气。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普遍遭日本人歧视。但是幸运的是,在这样一个冷色调的背景下,他遇到了一个热情诚恳,正直热诚的伟大的人——藤野严九郎先生。

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明线,真挚而又深刻地写了作者自己和藤野先生的相处过程。藤野先生是鲁迅的医学老师,他不仅治学严谨,而且热情诚恳、热心关爱弱国留学生。作者鲁迅以凝练而深刻的笔触忠实地记录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让我们无一不为藤野先生的卓尔不凡而感叹。我记得文中有这样一句:“这样一直持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血、血管学、神经学。”试想,在当时那个大背景下,到处都是势利小人的身影,藤野先生却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至始至终关心尊重“我”这个“弱国”留学生,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崇高精神呀,也许藤野先生的伟大也正基于此吧!

我仔细品析着这深刻的文字,思想也似乎随着鲁迅先生笔尖的划动而飞扬起来。我觉得,其实这篇文章里还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从文章的第一段,我们就能察觉出作者心中的厌恶和反感,他对那些“盘辫子”“学跳舞”的“清国留学生”是持一种鄙视的态度的,虽然一句“实在标致极了”看似褒扬赞美,但实则在贬抑,讽刺他们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的丑态。当然,这样的人,民族自尊心极强的鲁迅是不愿与他们为伍,他要为中国国民精神的提升而奋斗一生。

文中还有一段,是写看电影事件的。现在看来,这群围看的中国人可真是愚昧、麻木,看到自己国家的同胞被其他国家的人杀了,怎么不感到心痛,还幸灾乐祸地闲看、欢呼?其实,这都是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结果,当时的人们也许还不懂得什么是自由平等,什么又是应该追求的真理。人们缺失的不是肉体上的疼痛,而是精神上的腐朽啊!也就是在看到那一个画面后,鲁迅先生的思想受到了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他觉得要提倡文艺运动来改变人们的精神境界。于是,第二学年的终结,他向藤野先生作了最后的惜别,回去后,他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写了很多激励人们的著作。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像读一段不朽的中国近代历史,我们能体会到那个时代不同的人和事,感受到作者鲁迅先生心中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求实严谨,范爱农的孤标傲世、愤世嫉俗以及很多人物的品格。这篇著名的《藤野先生》就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无知和愚昧,外国人对国人的轻蔑和渺视,当然这些反面人物烘托出了藤野先生这样一个令人景仰的大人物,时代背景和写作手法的巧妙融合无一不让人赞叹!

社会在不断变化着,时代也在不断变迁中。但是鲁迅先生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却永存,它会永远激励着后人:不忘历史,敢于奋斗,努力创造一个更加文明的社会,为建设一个

更加和谐,更加幸福,更加先进的祖国而斗争! 读《朝花夕拾》之《父亲的病》有感 题目:父亲的病

作者:鲁迅

好词:笑面承迎 与众不同 霍然而愈 踊跃 妥帖 贞节 憎恨 摸索 恳切 冤愆 起死回生

佳句及赏析:

【佳句】: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

【赏析】:这段关于中西医思想之异的议论很值得读者深究。中国的孝子为了让父母多活几天,买了人参以表示孝敬,表面上看显示了中国一向尊老爱幼的礼节,但深究其实质,却包含着鲁迅先生对传统的孝道的批判。儿女们不知临终前父母的痛苦,仍然“认真履行”那看似充满孝敬之意的职责。在这样一种“病态社会”,“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各人都在守着自己那片狭小的天地,似乎都在承担自己的责任,但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别人。该段由浅入深地点明了文章最核心的主旨,给人一种言尽意未尽的感觉。

【佳句】: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声音,每听到时,就

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赏析】:这句话是文章的结尾。寥寥几笔,却包含着鲁迅对父亲深刻的情感。作者之所以忏悔是因为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作者怀有一种刻骨铭心的负罪感,一种永远的内疚,但同时他也对父亲有着强烈的爱。这段话同时也深刻地批判了传统的孝道,讽刺了“病态社会”中病态人性的冷漠,揭示了社会现实,总结全文,深化主旨,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主要情节概括:

十多年前,鲁迅的父亲患水肿,常年无法康复。鲁迅请了当时绍兴城里的一位名医来医治父亲的病。名医用了很多神妙的方子,结果医治了两年也没见效,于是鲁迅请了本城另一名名医——陈莲河。陈莲河用的药方奇特,药引新奇,但父亲的病仍然没有好转。鲁迅于是不再和这些所谓的“名医”周旋,但听说那神医还天天坐着轿子,生活好得很。有一天早晨,在父亲弥留之际,衍太太不顾父亲的痛苦,催促鲁迅大声唤叫父亲,让父亲死的不得安宁,鲁迅也因此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负罪感,一种永远的内疚。

心得体会:

《父亲的病》这篇文字中的人和事,是鲁迅年轻时的绍兴这个背景下的人和事。本文作者通过描述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实质,

具有现实意义,令人深思。

我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悟”。他的文章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为他的文章不仅仅是文章,文章的深处,有一段历史的记忆和一个社会的写照。我就说一说《父亲的病》这篇言简意赅而又凝练深刻的文章吧!这篇文章主要刻画的是两位“名医”,在这里,他们反映出的其实是当时整个中国的医学界。两位“名医”药方奇特,药引新奇,但是行医态度却是极不负责,对病人一点疗效也无。文章有一段写陈莲河先生坐轿子的,似乎偏离了文章主旨,但其实却对文章主旨有了更深刻的揭示——批判了当时的中医孤傲冷漠、对病人极不负责、故弄玄虚、草菅人命,抒发了自己的愤慨之情。

鲁迅先生的文字总在细微之处揭示主题。我想把这篇文章比作海洋,那我上面提到的两位“名医”可以说是海洋中的海水了,他们构成文章的主要成分。海洋中也会有生物,那么在文章中谁又在扮演着海洋生物的角色呢?我想,这应该是那个“精通礼节”的衍太太吧!这个人物在文章中就是沧海一粟,但是就像海洋中的生物一样,同样丰富着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衍太太在父亲弥留之际让鲁迅大声叫唤父亲,这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试想一下,中国的孝子都希望父母亲多喘几天气,这个行动不是也正体现出鲁迅的孝敬么?可我注意到鲁迅父亲的一句话“什么呢???。不要嚷??。

不??。”可见,鲁迅的父亲在临死前是饱受着折磨和痛苦的,他希望自己能早点结束病痛的折磨,安静地离开人世。但这个美好的希冀却被“精通礼节”的衍太太磨灭了,她对父亲的痛苦漠然无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催促别人“认真履行职责”??读到这儿,我就感觉整个海水似乎结了一层冰,冰面上浮现出了清末民初时那个不一样的社会。

原来,鲁迅先生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反映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各人都在守着自己那片狭小的天地,似乎都在承担自己的责任,但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别人。“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各人各扫门前雪”,心与心之间,人与人之间隔膜得令人心寒。我想:其实文章中不仅是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其他人也有“病”,他们的心灵上就像结了一层冰,互相之间不能理解,不能包容,只是按照自己的轨道行驶,不知道已经伤害了其他心灵的窗口。

如今,社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人们的物质水平提高了,生活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充实。可是追究人心的问题,仍然存在着“冻裂”的现象。我想我们应该让心温暖起来,共同关心身边的世人。我们都是同一片蓝天下的人,我们在自己的轨道上行驶时,也要注意给他人让一条路。也许,这条路上会开满了鲜花,每当人们路过时,都会感到温馨与美好,并且也会不由自主地在心与心之间开通一条无形的隧道??

读《朝花夕拾》之《无常》有感 题目:无常

作者:鲁迅

好词:生杀之权 琅琅 鹤立鸡群 稔熟 瞻仰 于古无征 耳所习闻 人生无常 不假思索 滴水不羼 恶贯满盈 佳句及赏析:

【佳句】:人是大抵自以为衔些冤抑的;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赏析】:这句话简练却深刻,由浅入深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这句话充分说明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真正“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揭示出“愚人”的直率和“正人君子”的虚伪,两者形成对照,突出全文最核心的主旨——作为一个人,有时也要向阴间的鬼神、无常先生那样富有同情心,真诚坦率,充满善心,平等地对待众生。

【佳句】: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赏析】:这句话坦率地揭示了无常的性格,几个简简单单的词语“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就把无常的形象写活了,让人们看到一个可爱善良的阴间人物——无常先生。鲁迅先生对无常先生非常敬佩,所以这句话也是他要借无常的“有

人情”来启示我们:作为一个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无常先生一样赋有同情心,学会同情苦海中的世人,平等地尊重每一个生命。点明中心,引人深思。

主要情节概括:

童年时在绍兴故乡,鲁迅和乡人都爱看迎神赛会。这一天,会有很多出巡的神,而活无常就是其中的一个。活无常是个勾魂使者——浑身雪白,粉面朱唇,眉黑如漆,活泼而诙谐,是一个令人又怕又爱的鬼。虽然,活无常会让活人感到一切都不可能长久,也会将人带往阴间,但是他却不像昏庸的阎罗王,也不像可怕的死无常,而是一个公正的裁判。鲁迅回忆童年坐在戏台上下看活无常表演的情形、迎神赛会上活无常的表现和“送无常”时的习俗,都表现出活无常重人情,善良可爱的一面,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心得体会:

《无常》这篇文字中的人和事,是鲁迅儿时看迎神赛会这个背景下的人和事。迎神赛会上有许多勾摄生魂的角色:鬼卒、鬼王,还有活无常。本文作者通过写其他鬼怪的昏庸可怕来反衬出活无常善良可爱,重人情,公平公正的一面,发人深省,意义深刻。

我十分喜爱这篇文章。首先,让我来说一说活无常这个与众不同的鬼怪吧!他呢,浑身雪白,粉面朱唇,眉黑如漆,在其他鬼怪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鲁迅和乡人都十分喜

爱活无常,但同时也挺惧怕他。毕竟,活无常是个勾魂使者,他让活人感到一切不可能长久,一切都会变化,到头来要被他清算,被他带往阴间,这点当然可怕。不过,这也是必然的,活无常是阴间人物,怎能不让人害怕?但,他又是与众不同的,他不像阎罗王那样昏庸,也不像死无常那样可怕,我觉得活无常就像观音菩萨,他平等地对待众生,讲人情,也有善心。试想,一个鬼怪都可以如此赋有人情味,那我们作为一个人又何尝不可呢?

再让我们来看看人间吧!人间是没有公正的,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并且,一般的“愚人”却比“正人君子”直率。这是多么黑暗的世界呵!人竟然还没有鬼善良坦诚,可见,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心灵已经失去最纯真的事物。鲁迅也因此感到愤懑,强烈地批判了那些自以为是、昏庸无能的“正人君子”们,呼吁世人像活无常那样可爱善良的鬼神学习。

这也许就是本文最核心的主旨吧!我想,其实“无常”这个名字也蕴含着某些哲理。无常即变化不定,都说“人生无常”,的确,人类在自然界是如此的渺小,人生难免会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我们最需要做的当然是把握当下,珍惜此时握在手中的时间细流,而不是放手让时间流逝。生命来之不易,我们真的需要仔细感悟生命。

“不要推却友爱,不要延迟欢乐;现在不悟,便永迷惑。”

《无常》确是一篇精彩又发人深省的文章,人和鬼其实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只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罢了。人类有时真的需要向鬼怪学习,用一颗真诚的心同情苦海中的世人,平等地尊重每一个生命,更要好好爱惜自己,珍惜手中拥有的一切,学会感悟世间的美好,让生命焕发出五彩的光芒!

更多相关推荐: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一点点地看完了朝花夕拾连串的时间连串的记忆真想将鲁迅先生的记忆当做我的整本文集用词简洁正是鲁迅先生的平易近人的体现书中的抨击讽刺嘲笑正是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反感与不满表现了一个想让民族进步...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鲁迅的作品可...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朝花夕拾早上掉落的花傍晚的时候捡起比喻重拾往事旧事重提朝早上朝花早上掉落的花夕傍晚拾捡起题记读过朝花夕拾才能知道成语朝花夕拾真正的含义确实鲁迅写朝花夕拾确实是在回忆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

朝花夕拾读后感(共十篇)

狗猫鼠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深感痛快这痛快之因有三一佩服鲁迅先生讽刺人的手段与方法他从不直接讽刺而是巧妙地利用被讽刺者说过的话我不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背景就不详细解释这一点了二觉得鲁迅先生的文字简洁明了又不乏趣味三感到...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有人说这本书是文学巨匠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有人说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回忆文集还有人评价作者说他是我们伟大的精神导师不错这本书名叫朝花夕拾而它的作者正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xx年所写的回忆...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朝花夕拾读后感暑假中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优美在这组文章里作者追怀青年时代的往事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怀念又真实地书写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在字里行间散发着作者鲁迅年少时的童真其中还带着作者回忆童年往事时丝丝温情的羁绊让我也开始沉醉在那怀念曾经属于我们的无忧日子中朝花夕拾本这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时写的作者在老年时回味童年的点点...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不知道为什么鲁迅把旧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说这夕拾的朝花已不仅仅是旧事反倒是...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十篇文章狗猫鼠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二十四孝图对封建...

朝花夕拾读后感55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550字朝花夕拾gt读后感550字一在这个暑假我读了鲁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连串的时间连串的记忆真想将鲁迅爷爷的记忆当做我的整本文集用词语简洁柔和正是鲁迅爷爷的平易近人的体现书中的抨击讽刺嘲笑...

读朝花夕拾有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1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

朝花夕拾读后感(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