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名言锦句

时间:2024.5.18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六腑以通为补少年进补,老来吃苦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暴怒伤肝,五志化火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风为百病之长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六腑以通为用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金翼匮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中寒肠鸣腹痛------灵枢?五邪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大医精诚.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修和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药难,识证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撑痢疾,饿伤寒。

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

久病成良医。

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痘要结,麻要泄。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丹溪〈格致余论〉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刘一仁"医学传心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张仲景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心肾·虚寒虚热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表·里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着·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四总穴歌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我认为这个主题没有意义随便到古籍里去查两句来贴上就是了~虚虚实实,过尤不及,病重药轻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张锡纯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微之际;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独处藏奸===大概是景岳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

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

刘渡舟教授指出,自学有“三忌”,即一忌浮、二忌乱、三忌畏难(一)忌浮是指对学习内容,用心要专,要深入理解。切忌只满足于一般的理解。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浏览,或是“一目十行”的不求甚解,那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为了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必须既要勤读、勤写,更要勤思、善思。即不仅要认真读书,更要勤于思考。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将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对比与归纳综合,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便能学得牢靠扎实,收获较大。如前人所谓:“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近代着名学者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二)忌乱是指自学要有完整的计划和循序渐进的步骤。正如宋代大儒朱熹之所谓:“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如蜻蜓点水般杂乱无章,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甚至是事倍功半以至劳而无功。我们认为按照由浅入深,从基础到临床的原则,对中医专业(专科段)自学考试所列课程的自学,从总体上来看可分为两个方面、三个阶段。其主要方面是学习与掌握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辩证论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是学习与掌握运用作为大专层次的中医师所必备的西医知识。在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学习的内容是哲学、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及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前三者与后两者分别为学习中医与西医学的基础学科。第二阶段以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为重点。

第三阶段则以临床课即中医内科学、针灸学、西医内科学基础及中医妇科、儿科、外科、伤科学中的一门选考课为主要内容。学员在自学时大体上可按以上所述,结合各个时期的开考课目,分阶段分层次地来选择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总之要注意使学习内容做到前后贯通、承上启下、循序渐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方能事半功倍。

(三)忌畏难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恒心,刻苦钻研知难而进。正如叶剑英元帅所说:“攻书莫畏难。??苦战能过关。”自学是艰苦的劳动,经常会遇到困难或挫折,特别是对身处基层的为数众多的**学员来说,可能遇到的困难会更大更多,例如年龄较大、记忆力较差,有时对学习中的某些内容困惑不解。看不懂甚至学不下去,因而感到难以坚持。殊不知,凡是自己感到困惑或看不懂之处,往往也正是自己的薄弱环节之所在。因此如果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刻苦钻研,能克服和战胜这些困难,那就一定会取得较大的收获和进展。反之若是受到挫折就畏缩不前知难而退,或是虎头蛇尾,只有“三分钟热度”,点完“三把火”就偃旗息鼓,那么则必然是半途而废无所收益。《荀子·劝学》说得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已。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做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钜贼。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

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línglù)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贰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眩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1.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扁鹊见《医述》--------2.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孙思邈--------3.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卷十四治病》--------4.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5.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6.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刘仕廉《医学集成》--------7.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8.医之事岂易言哉?非讨论而悉其源,无以施临证之功,非临证而着其效,无以验讨论之力,二者未至,不足言医也。

--------清张文燮《医效秘传张序》--------9.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10.《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1.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2.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3.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4.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5.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6.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7.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8.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9.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冉雪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阳生阴长,阳生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针经标幽赋>>: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偃伏,气血有六百余候。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要知迎随,须明逆顺。况乎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者,据

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铒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是微,七星可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疑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拟于毫发,同贯多岐。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阳跷阳维并督脉,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带冲,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列两支。

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以觐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2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使一经而可正。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异定。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径。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沉浮而辨脏腑之寒温。

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沉掐,坐仆平而没昏。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合;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伏如横弩,应若发机。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阴维,而下胎衣。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依归。静以久留,停针候之。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

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痛胃疼,泻公孙而立愈。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痛,泻光明与地五。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中风环跳而宜刺,虚损天枢而可取。

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循扪弹怒,留呼母而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慎之!大患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避灸处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俞,二十有二。

抑又闻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得苏;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悬钟环跳,华佗刺58足而立行。秋夫针腰俞而鬼免沉疴,王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刺肝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取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声。 嗟夫!去圣逾远,此道渐坠。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浅,难契于玄言;至道渊深,得之者有几?偶述斯言,不敢示诸明达者焉,庶几乎童蒙之心启。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刘仕廉<<医学集成>>

“湿盛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金匮要略黄疸病》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为畏土,故其制在土。”《景岳全书肿胀》

灵龟八法歌诀《针灸大全》

九宫图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五木居中,寄予坤局。

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按:灵龟飞腾图有二,人莫适从,今取其效验者录之耳。

八法交会八脉公孙二穴,父,通冲脉内关二穴,母,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

后溪二穴,夫,通督脉申脉二穴,妻,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

临泣二穴,男,通带脉外关二穴,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列缺二穴,主,通任脉照海二穴,客,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八法交会歌内关相应是公孙,外关临泣总相同,列缺交经通照海,后溪申脉亦相从。 八法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际配八卦歌乾属公孙艮内关,巽临震位外关还,离居列缺坤照海,后溪兑坎申脉联。 补泻浮沉分逆顺,随时呼吸不为难,仙传秘诀神针法,万病如拈立便安。

八穴配合歌公孙偏与内关合,列缺能消照海疴,临泣外关分主客,后溪申脉正相和。 左针有病知高卞,以意通经广按摩,补泻迎随分逆顺,五门八法是真科。

刺法启玄歌(五言)八法神针妙,飞腾法最奇,砭针行内外,水火就中推。 上下交经走,疾如应手驱,往来依进退,补泻逐迎随。

用似船推舵,应如弩发机。

气聚时间散,身疼指下移。

这般玄妙诀,料得少人知。

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甲己之辰起丙寅,乙庚之日戊寅行,丙辛便起庚寅始,丁卯壬寅亦顺寻,戊癸甲寅定时候,五门得合是元因。

八法逐日干支歌甲己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为期,丁壬寅卯八成数,戊癸巳午七相宜,丙辛亥子亦七数,逐日支干即得知。

八法临时干支歌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无疑,丙辛寅申七作数,丁壬卯酉六顺知,戊癸辰戌各有五,巳亥单加四共齐,阳日除九阴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

其法上如甲丙戊庚壬为阳日,乙丁己辛癸为阴日,以日时干支算计何数,阳日除九数,阴日除六数。阳日多或一九、二九、三九、四九;阴日多或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剩下若干,同配卦数日时,得何卦,即知何穴开矣。假如甲子日戊辰时,以日上甲得十数,予得七数,以时上戊得五数,辰得五数,共成二十七数,此是阳日。以九除去,二九一十八,余有九数,合离卦,即列缺穴开也。假如乙丑日壬午时,以日上乙为九,丑为十,以时上壬为六,午为九,共成三十四数,此是阴日。以六除去,五六三十数,零下四数,合巽四,即临泣穴开也。余仿此。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针灸大成>>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鲁迅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鲁迅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脉学金口诀脉学金口诀,我摘录于光明中医杂志19xx年第三期(见42页),原箸是吉林省已故老中医李治民,(由李维贤,李维学整理)李老享年86岁,行医61载,此为其课徒之作,体例仿《捣练子》词牌格调,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学习中医的人,刚开始接触的脉学书籍,一般都是以《濒湖脉学》为主,我也如此。后来我在光明中医杂志上见到这篇脉学金口诀,感到很是新颖。因原杂志是函授学院内部杂志,可能有很多人没有见过,我不愿自秘,抄录于此,供大家学习。

我这里抄录的不是原来的次序,为使有的词句更加顺口,故有所润改。同时对文章末尾的介绍部份也有所删节,没有征得原作者的同意就擅自发表于此,希望能谅解。以下是正文: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医者意也.

中医是前科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医家研经,旁及诸家,泛览沉酣,深造自得,久之源流条贯,自然胸有主宰。

第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惟博也,故腕妙于应,而生面别开;惟精也,故悟彻于玄,而重关直辟。

---清.林佩琴大医精诚“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 中医辩证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不应病,当思其药。

--------清.杭世骏--------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

--------明.李榳《医学入门》--------湿病在表,一身尽痛;湿病在里,一身不痛。

--------明.汪昂《医方集解》--------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医学入门》--------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 --------清.程杏轩《医述》--------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

-------《医述》--------逢节发病,必非议补之时。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

--------清.王孟英《王氏医案译注》--------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不具,即需审慎者,固难为见病治病、知常不知变者道也。

--------清.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知标与本用之不贻,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一口咽入喉,鲠骨软如棉。

家有刘寄奴,不怕刀砍头。宁得一把五加,金玉再多不拿;常山与草果,摆子无处躲。补肾祛风除湿,强身保健最佳。

识得八角莲,可与蛇共眠。一进九月九,医生抄了手。

身藏杠板归,吓得蛇倒退。家家吃萝卜,病从何处有。

腰痛吃杜仲,头痛吃川芎。有人识得半边莲,夜半可以伴蛇眼。

打得满地爬,快寻祖师麻。有人识得千里光,全家一世不生疮。

一味丹参药,功同四物汤。马齿苋,地绵草,痢疾腹痛疗效好。

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甘草外号叫国老,解毒和药本领高。

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屋有七叶一枝花,毒蛇不进家。

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无家。不怕到处痛得凶,吃了元胡就要松。

疽痈如遇着,一似手拈拿。穿山甲,王不留,产妇见了奶长流。

铁脚威灵仙,沙糖加醋煎。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痰病治疗用药痰不自生,生必有故:或因风,或因寒,或因热,或因湿,或因暑,或因燥,或因酒积,或因食积,或因脾虚,或因肾虚。今之治痰者,但知南星、半夏为治痰之药,而不知治痰之本,故痰愈生而病难除也。予也管见,敢以治本之药叙之:夫因风而生痰者,痰唾涎沫,其脉浮弦,治以前胡、旋覆花之类;因寒而生痰者痰唾清冷,其脉沉迟,治以姜、桂、细辛之类;因热而生痰者,痰唾胶黄,其脉洪数,治以芩、连、栀、膏之类;因湿而生痰者,痰唾碧绿,其脉浮缓,治以苍术、茯苓之类;因暑而生痰者痰唾腥臭,其脉虚微,治以香薷、扁豆之类;因燥而生痰者,痰唾如线,或如小珠,或如胶漆,咳嗽难出,其脉滑数,治以蒌仁、花粉、贝母之类;因酒积而生痰者,痰唾呕恶,清晨发嗽,治以猪苓、葛根之类;因食积而生痰者,痰唾桃胶之类,胸腹闷闷不安,治以香附、枳实、神曲、麦芽之类;因脾虚而生痰者,痰唾不时,倦怠少食,治以白术、陈皮之类;因肾虚而生痰者,痰唾之时,即如潮涌,发于五更之际,治以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之类。然此皆为辅佐之药,而君主之剂-二陈汤,又不可少也。

通则不病,病则不通。

“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岳美中铭联“治心”者,是说提高精神修养,达到“忘我”镜界,“操术随时可误人”则诫示自己操术行医时时谨慎,切不可误人性命。 关于治则:

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

未病先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

既病防变:

故善知者治其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难经”

治病求本:

治病必求于本。“素问”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素问”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问”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调整阴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素问”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全院不竭。“景岳全书”

三因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素问”

1.腑病宜开通,脏病宜补益。

--------清?石寿裳《医原》--------2.治心火以苦寒,治肾火以咸寒。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3.肝以散为补,心肾以攻为补,脾以燥为补,肺以润为补,肠胃以通为补。

--------清?许豫和《怡堂散记》--------4.脾土虚者,温暖以益火之源;肝木虚者,濡润以壮水之主;肺金虚者,甘缓以培土之基;心火虚者,酸收以滋木之宰;肾水虚者,辛润以保金之宗。此治虚之本也。

--------清?冯楚瞻《冯氏锦囊秘录》--------5.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6.欲泄水,必崇土;欲平气,必疏肝。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7.下焦阴气上升,非温不纳。中宫虚馁,非补不行。

--------清?余听鸿《余听鸿医案》--------8.治形必先治气,形特气之宫城;治气必先治心,心实气之主宰。先天之值此形者惟气,后天之帅此气者惟心。

--------清?周蕴石见《吴医汇讲》--------9.心阴不足,心阳易动,则汗多善惊;肾阴不足,肾气不固,则无梦而泄。以汗为心液,而精藏于肾故也。

--------清?尤在泾见《柳选四家医案》--------守方是功夫,只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 变方是技巧,只有灵活化裁才能游刃有余。

一位先生曾教导:

四维运转最主要的四个主管:真武汤,白虎汤,朱雀汤,青龙汤。

无论哪一个方向出现了问题,当然主要是责成他们的主管!主要是你主管的失职,才导致了.....

仔细研究好这四个主管,对于临床来讲,是很实用的。

当然,主管当中又有他们各自的利器:

真武汤:茯苓白虎汤:石膏朱雀汤:黄连青龙汤:麻黄麻黄东药,黄连南药,黄芪中药,石膏西药,茯苓北药.

药物得天地之气而成一物之性,为医者须知化裁,操纵之法本乎医理而成方.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仲

景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乃着《备急千金药方》,晚年又着《千金翼方》,取“羽翼交飞”之意。

《医宗金鉴》:“方者一定之法,法者不定之方。古人之方,即古人之法寓焉。立一方必有一方之精意存于其中,不求其精意而徒执其方,是执方而昧法也”

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泻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着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成氏在《伤寒明理论》中论小柴胡汤曰:“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因为成氏为注解《伤寒论》第一人,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此论一出,后世许多《伤寒论》研究者均从之。于是和法与伤寒论中的汗、吐、下、温、利法等并列,俨然成为《伤寒论》中的主要治法之一。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不传之秘在剂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老者之气血虚,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

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五藏不坚,使道不长??,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终。

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其本实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寿;其本虚者,得补益之情必长其年张从正曰:“脾主运化,胃主消腐,总以通畅为贵,一有积滞,诸症峰起”。 温邪内陷之证,必有粘腻秽浊之气留恋于膈间。

夫人以气为本,气和则上下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病从何生?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绝。

人与天地相参,脉必应乎四时。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伤其气血者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人参者,是医家邀功避罪之圣药也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

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经之浅深。

瘦人多火,肥人多痰。

精与神皆气之动静所生也。

上焦宜降宜通,下焦宜封宜固。

久远之疾,其气必深。针不深,则隐伏之病不能及;留不久,则固结之邪不能散。 久泻无火,必因脾肾之虚衰。

久虚不复谓之损,损极不复谓之劳。

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於天地之精气,则死矣------------((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於味。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内经--------“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张景岳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

--清·叶天士《幼科要略·睡热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清·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伤寒汗宜早下宜迟上燥救津,中燥增液,下燥滋血。 --清·俞根妆《通俗伤寒论·六经总诀》

凡诊郁证,但见气血不顺,而脉不平和者,其中皆有郁也。

凡治气郁、气升、有余之证,当用降火药,乃是制其本也。

凡治耳聋,必先调气开郁。

凡脉证不合,必有一真一假,须细辨之。

凡积病,不可用下法。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凡下不以数计,有是证则投是药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

凡元气有伤,当予甘药凡用下药攻邪气,汤剂胜丸散女子以肝为先天八法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际配八卦歌乾属公孙艮内关,巽临震位外关还,离居列缺坤照海,后溪兑坎申脉联。 补泻浮沉分逆顺,随时呼吸不为难,仙传秘诀神针法,万病如拈立便安。

草药辩性歌大地草木须辨别,各样性能皆不同.

有毛清风止痛痒,有刺凉血解毒功.

枝圆行血入内脏,茎方疏散淤滞通.

中空能通表里气.软藤横行筋骨中.

叶滑粘腻多有毒,奇花异草莫乱撞.

开花颜色要观察,蓝黄赤白紫与红.

黄花散气通积滞,赤花破淤活经络.

白花清肺能润燥,紫花祛淤血中通.

红花破积消血肿,蓝花味苦属寒药,红黄酸涩性主温,赤花味辛性为热,白花味平降火功.凉利之药生湿地,破积之药产高峰.

青草药歌诀肉质性清凉,有毛便退黄.

乳汁多含毒,锯叶破血凉.

方骨主疏散,扁骨主胃肠.

空心驱风好,有刺排脓疮,披针叶凉血,心形叶性刚.

竹形叶利水,黄花解毒强.

辛臭可杀虫,芳香能止痛.

此是一般法,临症要审量.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证有宏微之辨,症无显隐之别。

证有宏微之辨,症无显隐之别。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气有余便是火。”气焉能有余?惟是少一分之阴,便多一分之气,此一分之气无所归宿而为火矣。

开鬼门,洁净府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灵枢?营卫生会》

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

--《景岳全书?血证》

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

--《血证论?吐血》

血随乎气,治血必先理气。

--《医贯?血症论》

有诸内,必形诸外。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圣人不治已病已病治未病肾有两枚,重二斤一两。(《难经.四十一难》)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当所急固.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阴平阳秘,精神乃制。

“医者父母心,用药如用兵”

----吾中医世家,此为家训,亦医德之基础虚损之人,未有无痰者也。然五痰、五饮,症各不同,治亦迥别。至于虚损之痰,有虚无实,有补无攻。论其脏不出脾、肺、肾三经,论其治不出理脾、保肺、滋阴三法。故各症虽多,而三法实统其要焉。盖痰之生也,多由于脾,而虚损之人,未有脾气不虚者也。脾气虚则不能致精微于肺,以化其津液也。故宜先健脾,脾健则复其运化之常,而痰自不生矣。痰之来也,多由于肺,而虚损之人,肺气未有不虚者也。肺气虚则不能水精四布,而浊瘀凝聚也。故宜先利肺,肺利则气化,浊行而复未津液矣。痰之本也,多在于肾,而虚损之人,肾水未有不亏者也。肾亏则真阳不足而泛滥,真阴不足而沸腾,一则痰色清稀,一则痰色稠浊,而皆本于先天之真阴、真阳不足也。故宜先补肾,肾足则水无泛滥之虞,而端木澄源矣。肺虚有痰宜保肺一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土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藏。--《不居集》清.吴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有诸于内必形现于外古今相合,中西合壁,天下无敌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气有余便是火--《丹溪心法〉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知其要者,一言以毕之。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未知标本,是谓妄行。

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谨察阴阳,以平为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麻是气不足,木是血不足。

人健康的标志:吃的快,拉的快,走的快,睡的快,反应快。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本人才疏学浅,"医之所病病道少",何解啊?

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医门法律》

着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医林改错》

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医林改错》

本人才疏学浅,"医之所病病道少",何解啊?

初解:医者的烦恼在于治病的方法太少治胃要治脾,必有脾不健运、脾阳不振之征;治胃要治肝,必有肝气横逆或者抑郁之候。

___________今人张灵素夫习医者,当先须明经;经书既明,则医经,方论何患其不明?昔之明医者,皆自儒而至之。盖医经浩博,奥妙难究,而儒者行之,虽其辞益远,其旨宏深,有所不思,思则得之。今儒入乎医,医本乎儒,或谓之医,信乎?东坡《梦溪文集》有脉说等论,医方数卷,岂非医自儒者哉!盖医之一科,亦非细事,若不通明经书,则医科之文,何得而通数千百卷者耶?国朝立科设校,可谓得其法矣。有所谓文学,武学,医学者,盖欲得其专守一法,精一而不二,若欲兼之,非有全才则不可也。抑尝观《千金方》论医方之难精,由来尚矣。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别,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惟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也,吾见其难矣!故医学者必须博极源流,精勤不倦,使道听涂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以此论之,则治医者当先明经;经既明矣,则医经之妙可以随取而随得。苟怀一毫苟简,耻于访问,终不得造医道之妙矣。学者当有味于斯。 --------------------------------------------------------------------------------《杏苑生春》

病非不治,盖因未得其道也。

---------不治之症并不是不可以治好,只是我们不知其机制,没有找到正确的治疗办法罢了。

医不读书,则不能治疾;不治疾,则不能解书。能兼斯二者,然后始可谓真医者也。若夫谓虽不读书能治人疾者,不敢谓然也。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补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古人延医,如求良将”

三折肱成良医大医精诚熟读王叔和,不如~~瘀血亦化水,故令病水--------------------------------------------------------------------------------六腹以通为用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针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伤寒论》序上医治未病慎起居、节饮食、寡欲清心、存神养气祖上所训:

尔原有命尚需借三分药力,我本无心何吝一点财源《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膊莫相依。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敛芨攻乌。藻蕺遂芫俱战草,诅参辛芍叛藜芦。 《素问·脏器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

攻病如攻敌,用药如用兵;兵在精而不在多,药贵当而不忌峻。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古今治法无异同论》

我们中医学院曾经的校训:上医医国,先觉觉民!

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

朱丹溪:“阳道实,阴道虚。”“阳常有余,阴亦不足。”

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风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我也喜欢一些语句可鼓励中医人的诗句,与大家共勉之。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

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毛**: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郭沫若: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

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张景岳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疼轻、麻重、木不治谁有关于中药店或中医诊所的对联,请贴之宁失其时,勿失其气;宁失其穴,勿失其经。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肝为女子先天脓成决以刀针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医者仁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也-----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女子以肝为先天以痛为腧,不痛用力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脏腑若能言,医士面如土。--呵呵,添乱,添乱。

学不精何以学医术不精一以何活人学不精何以学医术不精何以活人药店对联但愿人间无疾苦宁愿架上药生尘反听谓之聪,内视谓之明.

上病下治,提壶揭盖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凡人饮食,盖有三化:一曰火化,烹煮熟烂;二曰口化,细嚼慢咽;三曰胃化,蒸变传运.二化得力,不劳于胃.(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温病)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若能摄生者,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嫉妒.(李日方<<太平御览.方术部.养生>>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均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加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崩闭皆可见.

更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须占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均当辨.

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

贝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治病必求本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以致和平----衡法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以致和平----衡法儒家有尧舜,医家有轩岐也。

儒家有孔子,医家有仲景也。

尧舜之道,非孔子而不传;轩岐之道,非仲景而莫显。

世未有不读孔子书而称儒者,多有不读仲景书而称医者。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行之气所当即固-----血、气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阴无以化。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林亿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其非人,而时有所隐--王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於阳也;无热恶寒者,发於阴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伤寒杂病论》

相对于技术,我更看重医德;相对于正文,我更看重序言!

饮入于肺,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素问﹒经脉别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内经》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余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

无为也而笑巧,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老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

其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 -关幼波对房事生活,应遵循“春三夏六秋一冬无”的原则,以适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规律。

-韩统勋非学贯天人,不可言医;非识通古今,不可谈医;非穷尽方书,不可注医。 -陈士铎程康圃之儿科八症六治之言,乃幼科之捷径也,若能融会其间,幼科思过半矣。八症云何?一风热,二急惊风,三慢惊风,四慢脾风,五脾虚,六疳积,七燥火,八咳嗽是也。治法六字云何?平肝、补脾、泻心是也。盖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火常炎,染病皆由此故。若知因而造其极,病无不愈。

果能三部九候,指下分明,则病之浅深吉凶,人之穷通寿夭,皆可于二十七脉之中,决断其变化焉。人谓医道通乎仙道,非虚语也。

-丁甘仁能穷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之奥,便知表里寒热盛衰邪正八要之名。虚为气血不实,举按无力,如兼弱涩之象。实为气血不虚,举按有力,且该长滑之形。浮沉表里,在下指之轻重。缓则正复,和若春风柳舞。大则病进,势如秋水潮生。六脉等同,喜其无药。

节录病机赋(修园重订)久治腿疼不能了,一加升提便顺道;久治便血不能了,一加升提便入窍。此是回环大道理,医家用之真绝妙。

凡是风寒骨内侵,一寒一热汗津津。再说风药去表汗,已竟汗透热不禁。再说纯补去固表,内里风寒尚有存。不如苍麻仍带用,加上五味酸枣仁。一阖一辟天地理,动静机缄不由人。

《蠢子医》

硫磺原是火中精,一切湿热他能清。湿热原从寒上得,抑郁之久与热同。更治湿寒腹甚痛,但吃此味必能通。更治脾虚口流涎,但吃此味必得安。更治水肿愈后复起波,但吃此味永无疴。更治手足风痹不能行,但吃此味渐渐松。更治妇人虚寒不坐胎,但吃此味便解怀。吾今已七十,始知硫磺好。加上马钱与熟地,便可长生并不老。(制马钱子一两,制硫磺二两,熟地八两共捣为丸,每服二钱,开水送下。)热药皆补他能通,疏通元府妙化工。湿热引下便无病,故云一切湿热他能清。

《蠢子医》

诊脉下药诗诊脉下药心内裁,手未立方眼已开。肺实有力宜大泻,前胡枳实橘红偕。肺虚无力宜大补,党参五味百合辅。肺实有力夹风火,酒芩全蒌元参佐。肺虚无力夹风寒,款冬紫菀麻黄添。心实有力宜大泻,菖蒲郁金凌霄偕。心虚无力宜大补,枣仁远志柏子辅。心实有力夹风火,黄连连翘栀子佐,心虚无力夹风寒,白附天麻荜茇添。胃实有力宜大泻,大黄枳实槟榔偕。胃虚无力宜大补,白术云苓炙芪辅。胃实有力夹风火,知母石膏干葛佐。胃虚无力夹风寒,干姜白芷藁本添。肝实有力宜大泻,桃仁醋军术(莪术)棱偕。肝虚无力宜大补,当归川芎香附辅。肝实有力夹风火,柴胡生地二芍佐。肝虚无力夹风寒,吴萸艾叶首乌添。命实有力宜大泻,芒硝火麻郁李偕。命虚无力宜大补,缩砂益智肉蔻辅。命实有力夹风火,槐花地榆蒲黄佐。命虚无力夹风寒,黑姜附子故纸添。肾实有力宜大泻,木通泽泻车前偕。肾虚无力宜大补,熟地萸肉山药辅。肾实有力夹风火,黄柏丹皮萆薢佐。肾虚无力夹风寒,肉桂巴戟椒茴添。此虽守株待兔法,聊训蒙医以开先。

《蠢子医》

初学三年,天下通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

读不如行,使废读将何以行;蹶方长智,然屡蹶讵云能智。

十防纲要:

脉浮防火郁,脉大防暴厥,面青防风动。

面赤防阳越,热症防戕阳,寒症防耗液。

久病防卫虚,表病防内陷,渴甚防脾呆。

湿肿防津竭。

-孙允中《内经》一书,惟以气血流通为贵,世俗庸之,惟以闭塞为贵,又止知下之为泻,又岂知《内经》之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陈莝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

《儒门事亲》

男子左脉常大于右,为顺;女子右脉常大于左,为顺;男子尺弱寸盛是其常,女子尺盛寸弱是其常。男得女脉为不足,女得男脉为不足。男子不可久泻,为伤阴也;女子不可久吐,为伤阳也。

外邪病不出风、寒、暑、湿、燥、火;内伤病不出乎气、血、痰。外邪则当攻邪而正始复,内伤则当养正而邪自除。若内伤夹外感者,须以养正中佐祛邪之药。外邪兼正虚,循衣摸床,恶候也。一由太阳中风,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一由阳明里热,脉弦者生,涩者危。亦有肝热症,须辨之。

《杂症要略》

1.反听谓之聪,内视谓之明.

2.上病下治,提壶揭盖.

6.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羽谓之兽.

12.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素问·脏器法时论》

14.凡人饮食,盖有三化:一曰火化,烹煮熟烂;二曰口化,细嚼慢咽;三曰胃化,蒸变传运.二化得力,不劳于胃.(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

15.饥饱之度,不得过于七分是己.(李渔<<笠翁文集>>

16.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温病)17.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叶天士)18.若能摄生者,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嫉妒.(李日方<<太平御览.方术部.养生>>

20.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均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加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崩闭皆可见.

更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须占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均当辨.

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

贝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21.唾不咽,则气海不润;气海不润,则津液乏,是以......饮醴泉乃延年之本也.(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22.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23.保养之义,其术有三:一养神,二惜气,三堤疾.(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

草>>(堤疾:防病)24.凡欲求长生却病,***有三:一保精,二行气,三服饵.(高濂<<遵生八笺>>

25.心为一身之宰,脾为万物之母.养心养脾,摄生最要.(黄承昊<<折肱漫录.养形>>

26.人之寿夭,在乎调摄.一有所偏,百病俱发.(龚延贤<<寿世保元>>

27.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30.善摄身者,卧时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四时之早晚:春,夏应晚卧早起,秋季应早卧早起,冬季应早卧晚起)31.酒多,血气皆乱;味薄,神魂自安.夜漱,却胜朝漱;暮餐,不若早餐.(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养生杂论>>

32.仙鹤弹琵琶高奏神曲,雷公敲木瓜声惊云母.

红孩子戴红花吃红豆,白头翁摘白梅尝白果.

何首乌身披穿山甲,骑地龙,挥大戟,与木贼战百合;吴茱萸头戴金银花,坐河车,舞三棱,比草寇胜五倍.

34.命门乃藏精之所.丹汞初扬,射入子宫,一茎两歧,婴儿兆始.一月如露,少阳胆养之,二月则厥阴肝养之,三月则厥阴心包络养之,四月则少阴心养之,五月则阳明胃养之,六月则太阴脾养之,七月则阳明大肠养之,八月则太阴肺养之,九月则太阳膀胱养之,十月则少阴肾养之.乃脏腑相传精血而哺胎胚者也.

35.故安胎不若健脾,(木梁)固而钟不坠;肥胎不若养血,水深而鱼自安.

36.夫人五脏,惟肝气有余,且木性喜扬而恶抑,更受胎气之壅塞,而胸膈胞胀,恶食亦因性也.呕酸,嗜酸,木味酸也;呕食,恶食,木克土也.渐至君相二火养胎,常见烦躁,发热等候,此37.黄柏无知母,破故无胡桃,犹水母之无虾也38.《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膊莫相依。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敛芨攻乌。藻蕺遂芫俱战草,诅参辛芍叛藜芦。

40.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四总穴面口合谷收,头项寻列却.

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而知之,谓之巧.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一画(待续)一少思虑养心气,二莫嗔怒养肝气,三薄滋味养脾气,四少言语养肺气,五节房室养肾气.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也二画(待续)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则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十二劲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十剂以准规矩,七方以明绳墨七方之法为绳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七情之伤,虽分五脏,而必归本于心七情气逆者,顺气为先;停水宿食者,分导为要七情俱忘,六窗俱闭,元气浑沦,百脉皆畅.又何病焉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八脉隶属于肝肾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与女地相参,脉必应乎四时人之一身,以血为主.血以气为先人之一身,有涕、泪、涎、唾、便、尿,皆届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人之一身,脾胃为主。胃阳主气,脾阴主血。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矣人之大气,积于胸中,呼吸出入,上

下流通。呼出之气,由心达肺;吸入之气,肝肾相济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积贮于胸中为大气,以斡旋全身人之生也,体质各有所偏。偏于阴虚,脏腑燥热,易感温病,易受燥气;偏于阳虚.脏腑寒湿,易感寒邪,易患湿症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伤其气血者人之有脉.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根蒂未坏.则生意不息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人之寿天,在于樽节是故医者不明脏腑,犹如盲人夜行!

医道虽繁,一言以蔽之,阴阳而已!

是故医者不明脏腑,犹如盲人夜行!

医道虽繁,一言以蔽之,阴阳而已!

肝为将军之府,体阴用阳,性喜条达。

内经之五脏,非人身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也,不知此者则内经无一字可通矣。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大意是:人体正气在内,邪气不伤,则不病!!

学道,悟道,做医生。

古云“不熟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whenhyewrote: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王清任清代解剖学家,河北玉田人。

那个时代,迷信盛行,当很多人在烧香拜佛之时,王清任却正拿着解剖刀在审视着尸体。因为他的大胆他的叛逆,他一刀划开了我国解剖领域的天空。

“着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医林改错·脏腑记叙》).带看这种思想,他从1797年起在滦州福地镇义冢剖视儿童残尸百余具,整尸30具,又到刑场检视罪犯尸体,弄清脏腑结构,并与动物尸体解剖对比,绘制解剖图。

他的《医林改错》,纠正了古代医书在解剖学上的误差,记载了腹主动脉、上腔静脉、颈总脉、气管、津管、总胆管、十二指肠入口及输精管等脏器。王清任生活在上一个千年,他的血府逐淤理论和活血化淤法至今对治疗冠心病仍切合实用。

(缩略图,点击图片链接看原图)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径》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医生对病人的同情不是用眼泪,而是用心血。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一位先生曾教导:

四维运转最主要的四个主管:真武汤,白虎汤,朱雀汤,青龙汤。

无论哪一个方向出现了问题,当然主要是责成他们的主管!主要是你主管的失职,才导致了.....

仔细研究好这四个主管,对于临床来讲,是很实用的。

当然,主管当中又有他们各自的利器:

真武汤:茯苓白虎汤:石膏朱雀汤:黄连青龙汤:麻黄麻黄东药,黄连南药,黄芪中药,石膏西药,茯苓北药.

药物得天地之气而成一物之性,为医者须知化裁,操纵之法本乎医理而成方.

以脏补脏,以形补形。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尝谓医者意也,通其意则灵,不通其意则滞;善用意则巧,不善用其意则拙.余尝有句云:"学

医漫说秘青囊,用法全凭用意良".

----清吴士瑛<<折肱心悟痢疾明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巅顶之上,唯风可倒《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乃虚劳病证的提纲。

《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提出虚劳有阴虚、阳虚之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与转归;“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景岳全书·虚损》“病之虚损,变态不同,因有五劳七伤,证有营卫藏腑,然总之则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而病为虚损者,亦惟此精气。气虚者,即阳虚也;精虚者,即阴虚也。”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里虚元鉴》关于病因“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等等,“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不居集·上集·卷十》“虚劳日久,诸药不效,而所赖以无恐者,胃气也。盖人之一身,以胃气为主。胃气旺则五脏受荫,水精四布,机运流通,饮食渐增,津液渐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

惊则安其神,恐则定其志阳统乎阴,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因乎精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行血则便脓自除调气则厚重自愈四时欲得小儿安定要三分饥与寒医药本同宗。

医得病,医不得命。

金字的真假匠人深知,病情的轻重大夫深知。

名医难治心头病。

感冒不是病,不治要了命。

老怕伤寒少怕痨。

治风先去热,热去风自灭。

鼻子不通,吃根火葱。

挤疮不留脓,免受二回痛。

吃药不忌嘴,不如喝凉水。

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

用药如用兵。

去年进补,今年打虎。

两脚不会移,要吃五加皮。

黄酒红糖,产妇可尝。

好药治病,坏药送命。

养病如养虎。

生姜拌蜜,咳嗽可医。

庸医杀人不用刀。

小小一口痰,病菌千千万。

医道深处多荆棘,学问精时少难疑。

心不今佛,不可为医;才不及仙,不可为医。

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当专其权而重任之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当大其服而独用之痞坚之下,定有伏阳;吐下之余,必无完气。

伏所主,所因先。收散互,逆从联。调中气,妙转旋。悟到此,治立痊。

用针之法,候气为先。

理`法`方`药气与血,犹水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既虚则鲜有不滞者。

(清。顾金寿《重订灵兰要览》)一般认为气血瘀滞多属实证,本条则强调也有因虚而致气血瘀阻的。气血之运行,犹如水液之流动,水盛则易流畅,水少则易阻滞。若气血充盈,则畅行不滞;气血虚少,则瘫滞不通。如杂病中见疼痛一症,因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者固多,而因气血虚衰而致不通者,亦复不少。治疗上,瘀滞者当行气活血以通之,虚衰者当益气养血以补之,两者截然不同。此言因虚而致气血留滞不畅之理,于临床颇有启迪!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临床见颈软无力,头低垂不能抬举,目陷无光者,确提示精气衰败。按张志聪的解释:“髓海不足,则头为之倾,神气衰微,则视深目陷。”(《素问集注》卷二)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继承心悟》--轻灵:圆机活法,精简扼要,看似平常,恰倒好处。纯正:冲和切当,剔除芜杂,配伍严谨,不落肤浅。

《继承心悟》--治病求本,知常达变,医不执方,适宜而用,方不在多,药不在杂,临床实践,加减得宜,不偏不倚,适应其病。

《继承心悟》--体质有异,治疗有别。

中医药学是世界上唯一从古到今没有中断过的一门科学,它根正枝繁叶茂,中医的根在《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的枝在温病学说,中医的叶在现代名中医的脑海里。邓铁涛教授寄语青年中医邓铁涛.ppt(269.5k)岳美中前辈指出的:黄芪之于神经系疾患之瘫痪麻木、肌肉消削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1日量从数钱到数两,持久服之,其效乃显。

徐灵胎说: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

岳美中:专病专方是医学的基本思想,《伤寒论》各篇皆标明“病脉证治”。何谓病?保谓证?病者本也,体也;证者标也,象也。有病始有证,辨证方能识病,识病然后可以施治。六经皆有主证、主方。如桂枝证、白虎证、承气证等。此皆有是证即用是药,故一证有一证之专方。

清代名医王清任就言:「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是宏观医学,两者都是科学.邓铁涛从辨证--辨病--辨证,是一个诊断疾病不断深化的过程。

邓铁涛蒲辅周治外感方如大将,消灭入侵之敌;治内伤方如丞相,治理国家。这是人们对方药性能的比喻之谈。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尤在泾语)中医的理论源于临床,中医的生存系于临床,中医的发展更在临床!

心下为阳明之部分,乃心火宣布其化之地。??盖此地为阳明中土,乃水火血气,上下往来之都会也。??可知此地须水升火降,斯为既济之形。

--唐宗海《血证论·痞满》

家传一张纸,师传万卷书大病宜灸2003-06-01宋?窦材扁鹊心书?卷上?大病宜灸点选:45资料来源:《扁鹊心书?卷上?大病宜灸》

作者:宋?窦材资料整理:林宏洋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

不知针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伤寒、疽疮、劳瘵、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等证。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衩鶆t难。故《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灵枢》论虚而至陷下,温补无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阳耳。若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而至于微矣,似有似无,则真阳已漓,又至于数矣,则真阴已竭,阴阳漓竭,灸亦无益。但有炎焰而无温存,宁不焦骨伤筋而血难复?非毁灸也。)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昔曹操患头风,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睡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见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葛真人论脉诀2003-06-01清?柏鹤亭神仙济世良方点选:50来源:《神仙济世良方》

作者:清?柏鹤亭摘录:林宏洋内经已经畅言之也。後王叔和有发明之,尚有未备者。脉诀大约言愈多,则旨益晦,吾简以切脉不必纷纷七表八里也。切脉之最要在浮、沉、迟、数、虚、实、濇、滑而已。知十脉则九人之病不能出其范围,死脉易观也。不过鱼游、鸟啄、屋漏、弹石、碎索、水流之异也。知十法之常,即可知六法之变,何难之人之疾病哉? 曹大仙曰:脉诀原不必多,多则反晦,明言十法至简至要,可以为万世之法。

富贵贫俟パa异宜说有辨2003-06-01清?周学海读医随笔点选:8来源:《读医随笔》卷四作者:清?周学海摘录:林宏洋前人皆谓富贵之病利用补。贫僦死霉ァ3跷磁R诊之时。亦深以此语为然。乃至今而觉其非也。富贵之人。安居厚奉。藏府经络。莫不痰涎胶固。气机凝滞。不能流通。故邪气据之而不得去者。非正气之不足。乃正气之不运也。治之宜重用攻散。且气血充裕。能任攻散者。正此辈也。若重之以补。是益之滞矣。贫僦恕^嫁讲怀洹⌒醪慌K臅r力作。汗液常泄。荣虚卫散。经脉枯槁。及至有病。初起隐忍。劳役不辍。势至重困。乃始求医。故其气邪之不去者。非正气之不运。实正气之不足也。治之须助正气。正气一充。其气机之流利。自能鼓舞驱邪。非似富贵安逸者之气滞。必待重施攻散也。吾每诊贫倭κ持恕2∶}或粗大挺硬。或短弱细微。起伏总是无力。应指总是少神。求似富贵之脉之洪滑搏结者。殊不多觏也。盖富病属气血之郁滞。贫病属气血之匮乏。若谓筋骨柔脆与坚强之不同也。此在无病时则然耳。每治贫病。佐以参术归地。其效甚捷。比无他故也。地瘠者易为溉。气滑者易为滋也。内经曰。形苦志乐。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是温助其气而运之。形已苦者。不得复开泄也。形乐志乐。病生於肉。治之以针石。形乐志苦。病生於脉。治之以灸刺。是形乐者。皆有血实决之之义也。若攻苦之士。家徒四壁。谋道谋食。百计经营。此又不得与膏粱甘豢者同论矣。故形苦志苦。病生於困竭。治之以甘药。谓表里荣卫俱不足也。形苦宜补。形乐宜泻。不校然可睹耶。

杜执病困医之弊2003-05-31清?齐秉慧齐氏医案点选:15来源/齐氏医案清?齐秉慧摘录/林宏洋医以浮、沉、迟、数等脉,分别病之表、里、寒、热、虚、实,非以某脉专主某病,亦非以某病必无某脉。经云:阳病得阴脉者死,阴病得阳脉者生,是阴病有阳脉,阳病有阴脉也。又中风之脉,浮迟者吉,大数者危,是中风有浮迟,亦有大数也;吐衄之脉,洪大者危,沉小者吉,是吐衄有洪大,亦有沉小也。凡患病者,必先将病之始末细说与医,以脉证病,了然无疑,则药无不效也。今多有自隐病因,以脉困医,令其猜病,偶合则称为神手,

不合则薄为庸才,不服其药,是以明医反不见信,良可慨也。彼不知古人治病,未有外望、闻、问三法,而独以切脉神其治者。东坡先生云:吾求愈病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且人生平有六阳脉者、六阴脉者,有左右偏盛者,有反关脉者,凡有疾病,难以合诊。又饥饱、房劳、惊醉之後,脉难作准。又寒热之病,寒时则脉衰,热时则脉盛,不可不辨。以上数端,医者临证时,以望色、同声、问因审之,庶可以得病情而手到春生矣。

切脉须知2003-05-31清?齐秉慧齐氏医案点选:21来源/齐氏医案清?齐秉慧摘录/林宏洋余读雷真君曰:脉诀,《内经》已畅言矣,王叔和发明,沈微垣规正,余不可不一一论之。脉诀大约言愈多则旨愈晦,吾独尚简要以切脉,不必纷纷於七表八里也。切脉之最要者在浮沉,其次则迟数,其次则大小,又其次则虚实,又其次则滑涩而已。知此十脉,则凡人之病,不能出其范围。至於死脉,尤易观也,不过鱼虾之游、禽鸟之喙、屋漏、弹石、劈索、水流之异也。知十法之常,即可知六法之变,又何难知人之病哉?《灵枢》之形容脉象,万不可以为法。仲景曰:脉诀原不必多,多则反晦。真君之妙论,至简至要,可为万世切脉之定法。 聂灼三曰:余观前二则,恺切详明,真可为俗医之换骨金丹也,令人读之千遍不厌。 临证必读2003-05-31清?齐秉慧齐氏医案点选:20来源/齐氏医案清?齐秉慧摘录/林宏洋昔长沙公教人以望、闻、间、切四法,妙哉其神矣。然庸工无传,遂谓此非长沙之圣不能知,何其所见之不徱?不知具有明徵,显而易见。望者,望其人之颜面气色,以察形体之劳瘁,如青属肝病,赤属心病,白属肺病,黄属脾病,黑属肾病也;闻者,闻其语言声息,以审内气之盛衰;复问其病起於何时,得於何因,所见之证属於何经,於是再问其平日有何旧病与否,其本气宜寒宜热,则病之六经、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确有所据;而後切其脉以验证,不过再加详慎之意,并非尽得其证於脉息之中,倘脉证不符,犹必舍脉而从证,可见重在证,不重在脉,故以切为独後。彼不谙仲景之法,藉脉理之说而欺於世,至於望、闻、问三字,不得其传,则病之六经、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懵然不识,求其不杀人者,几希矣。 《伤寒论》脉法2003-03-10清?陆九芝《文》卷二?第26页点选:167打字整理:林宏洋仲景论脉,所重浮、沉、迟、数。而浮、大、数、动、滑、沉、涩、弱、弦、微,以类相从。浮、沉以位言,迟、数以至数言。浮、数,阳也。而大、滑、动,亦为阳。沉、迟,阴也。而涩、弱、弦、微,亦为阴。叔和“辨脉法”云:阳病见阴脉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仲景之平脉以辨证者如此。叔和可称能说仲景之意者矣。凡人以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为经脉,反是则为病脉。而病脉之中,又以脉有胃气为吉,真藏脉见为凶。此则真有关於生死者。若本文之生死二字,则正教人以不使之死而使之生也。如病之初为浮、大、数、动、滑,而其继也渐见沉、涩、弱、弦、微者,是阳消阴长之机,於病为迸。病之初为沉、涩、弱、弦、微,而其继也渐见浮、大、数、动、滑者,是阳进阴退之象,其病为欲愈。此脉之有定者也,医必当体会之。如浮为阳,而兼见大、数、滑、动之阳脉,是重阳也,必为阳盛之病,当急撤其阳邪。沉为阴,而兼见涩、弱、弦、微之阴脉,是重阴也,必为阴盛之病,当急破其阴邪。且也浮既为阳,而浮之中反见涩、弱、弦、微,则阴气上人阳中,将有亡阳之变,当以扶阳为急。沉既为阴,而沉之中反见大、滑、动、数,则阳邪下陷阴中,将有阴竭之虞,当以存阴为急。此脉之无定者也,医则能转移之。仲景之意,盖谓阳病不可使见阴脉,阴病必当使见阳脉耳。岂於阳病一见阴脉即曰无可治,阴病一见阳脉即曰不必治乎。余於是即仲景之脉法,以求仲景之治法。仲景於太阳病用桂、麻者,以其脉之浮缓、浮紧也。紧与缓皆阴脉,而治之以辛温则不死。於太阳病用姜、附者,以其脉之微弱、沉微也。微与弱亦阴脉,而治之以辛热亦不死。仲景於阳明病用膏、黄者,以其脉之浮大、浮长也。长与大皆阳脉,而苟非治以苦寒则必死。仲景於三阴之阴病用姜、附者,以其脉之沉细。於三阴之阳病仍用膏、黄者,以其脉之浮滑也。沉细为阴脉,苟非治以辛热则不生。浮滑为阳脉,苟非治以苦寒则亦不生。是故宜用辛温时,不可早用辛凉。宜用辛凉时,不可仍用辛温。而於宜辛热者,不得仅用辛温可知。宜苦寒者不得通用甘寒,亦可知矣。惟其治之有法,所以能使阳病不见

阴脉,能使阴病得见阳脉也。此仲景之意,惟叔和为能说仲景之意也。

更以仲景论舌苔观之。《经》云:能合色脉,万举万全。舌亦色之一也。夫病以证为主,凡仲景言舌者五,举一白苔而分燥、滑,即以其舌参观其证,必有证而後有方,方以治证,非徒以治舌也。乃元人杜清碧不以证言,徒以舌言,绘为三十六图,或徶烈话偃邎D,或又减为一百二十图。每色有十余图,每图莫不有方,并不言此舌之因何证而见。一若方即以舌为准,而不必更论其证者,徒乱人意,实无关於治法也。

药对证而增剧2003-03-10考证中点选:62打字整理:林宏洋千金方曰。凡服止痢药。初服皆剧。愚人不解。即止其药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惟非其主对者。本勿服也。慎柔五书谓久服寒凉。阳气郁陷者。改用四君保元。温脾理肺。阳气升举。邪气渐渐退出於表。退至阳明。则有呕吐便溏水泄之事矣。退至少阳。则有头痛寒热往来之事矣。退至太阳。则有发热恶风寒项脊强痛之事矣。此时正宜加力辅正。随证施治。以收全功。不得疑为新受外感。更不得疑为药误。改用他法。再误即难治矣。窃谓今人最虑肝阳。每於伤风头痛。即曰肝阳上升。即以清凉浇灌。及至真火下陷。阴霾弥漫。头重颅胀。仍曰肝阳太亢。明者用宣阳逐阴之剂以挽之。稍见阳气上达。口乾微渴。即斥为药误。助动肝阳。必求灭阳而死。可慨也。

知治外感。外证虽减。而内证转剧。此即邪气之内陷也。外邪内陷。治之能使渐透於表。表证日增。而内证日减。此即正气之充而渐复也。先见恶寒发热。治之但使寒热稍轻。而增见胸满。呕吐不食。是风寒内陷矣。先见胸腹膨胀,治之但使膨胀不见。而转见大便滑泄不禁。是正气下脱矣。故有外证渐增。而实为医之功。外证见减。而转为医之过者。医家病家於此。皆须有定识定力。不为摇惑。方能临变不改。亦能临变知改矣。

周慎斋曰。脾气虚而脉弦者。服补中益气汤後。必发疟。脾气虚而湿盛者。服补中益气汤後。必患痢。此邪寻出路也。仍服前汤自愈。

朱丹溪治一虚人患痢。先用六君。多服久服。病证日增。略不为动。正气既充。以治痢药一剂迅扫之。而病除矣。

五运六气\n2003-06-01清?高士宗医学真传点选:110来源:《医学真传》

作者:清?高士宗打字整理:林宏洋天地至大,人物至彛煌怅庩栁逍兄怼N暹\,即五行也。六气,即三阴三阳也。故木、火、土、金、水曰五运。厥阴、少阴、少阳、阳明、太阳曰六气。五运合五行,而六气亦合五行。天以此成四时而生万物,人以此成有形而合无形。是五运六气实医学之根源,神农本之而着药性,黄帝本之而着《内经》,仲师本之而撰《伤寒》、《金匮》。今人但知风、热、湿、火、燥、寒为病,岂知厥阴主风,风,木也;少阴、少阳主热,热,火也;太阴主湿,湿,土也;阳明主燥,燥,金也;太阳主寒,寒,水也。此风、热、湿、火、燥、寒之病,而五行六气即主之,五脏六腑亦因之。其本末不可不察也!

医有彻始彻终之理2003-05-31清?程国彭医学心悟点选:16来源/《医学心悟》卷一清?程国彭摘录/林宏洋或问曰。医道至繁。何以得其要领。而执简以驭繁也。余曰。病不在人身之外。而在人身之中。子试静坐内观。从头面推想。自胸至足。从足跟推想。自背至头。从皮肉推想。内至筋骨脏腑。则全书之目录在其中矣。凡病之来。不过内伤、外感。与不内外伤。三者而已。内伤者。气病、血病、伤食。以及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外感者。风、寒、暑、湿、燥、火是也。不内外伤者。跌、打、损、伤五绝之类是也。病有三因。不外此矣。至於变症百端。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尽之。则变而不变矣。论治法不过七方与十剂。七方者。大、小、缓、急、奇、偶、复。十剂者。宣、通、补、泻、轻、重、滑、濇、燥、湿也。精乎此。则投治得宜矣。又外感之邪。自外而入。宜泻不宜补。内伤之邪。自内而出。宜补不宜泻。然而泻之中有补。补之中有泻。此皆治法之权衡也。又有似症。如火似水。水似火。金似木。木似金。虚似实。实似虚。不可以不辨。

明乎此。则病无遁情矣。学者读书之余。闭目凝神。时刻将此数语细加领会。自应一旦豁然融会贯通。彻始彻终。了无疑义。以之司命奚愧焉。

论书诗钞2003-03-10清?庆云阁点选:115打字整理:林宏洋《内经》溯自轩岐着《内经》,医林从此得观型。道通天地真神妙,参透玄机用独灵。

《难经》扁鹊当年有盛名,《难经》着出义尤精,古书奥旨偏能解,得此传人道益明。 《伤寒》仲景《伤寒》奥旨宣,六经立法得真传,後人研究长沙术,入妙通神便是仙。 《金匮》伊圣曾留救世方,虚心搜集赖南阳,着成《金匮》垂千古,语语传真立法良。 孙真人书唐朝思邈着《千金》,医理阐明义亦深,独怪书多偏杂处,令人读後费推寻。 李东垣书金代东垣有《十书》,独崇脾胃识非疏。可怜用药偏香燥,耗气伤阴弊未除。 刘河间书河间主火尚寒凉,克伐元阳性命伤。不晓《内经》偏误解,着书传世总荒唐。 朱丹溪书《丹溪心法》世争传,专重滋阴识见偏,暗损真阳戕寿命,後人那得尽天年。 张子和书子和曾亦着方书,专主攻邪术更疏。自古病情多变幻,岂真有实竟无虚。 王肯堂书博采方书列六科,无分美劣尽搜罗。学人不得南针锡,空抱遗编费揣摩。 薛立斋书《立斋医案》总平常,随手拈来只数方,六八味丸偏爱用,丹溪流毒令人伤。 张景岳书《景岳全书》伪乱真,方名八阵喜从新,山参熟地为良药,独尚滋阴害煞人。 《医宗金监》钦定医书就众生,几经寒暑告功成。当年编撰无名手,费尽心机着未精。 叔和脉学脉学原求世易知,叔和偏要尚神奇,既分表里还分道,立说支离不足师。 《本草灸俊钒俨萆窠浰幮哉妫蚝巍毒目》又翻新,不分纯杂全收入,後世流传定害人。 古今医书,着作如林,辨之不胜其辨。兹特举古今数大家,作诗以论之,俾後学择善而从,庶不至被书所误矣。

不读古书论2003-07-23清?吴鞠通《医医病书》点选:14来源:《医医病书》

作者:清?吴鞠通打字整理:林宏洋今人不读古书,安於小就,得少便足,囿於见闻,爱简便,畏繁重,喜浅近,惧深奥,大病也。《神农本草经》、《灵枢》、《素问》、《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易经》、《诗经》、《周礼》、《礼记》,断不可不读者也。近人所读者,陶氏《六书》,《寿世保元》,李士材“三书”,汪訒庵《本草备要》、《医方集解》,吴又可《温疫论》,《景岳全书》等类。甚至仅读《药性赋》、《汤头歌》,便欲行医。近代叶天士医案,精者多而粗者少,远胜陶氏等书,南方人多喜读之,无奈不得要领,但裘皮毛,名为叶派。但叶氏之书,本不易读。盖其书用古最多,读者不知其来路,未领会其用意,而又搜罗散佚,集於门人之手,往往有前无後,有中间而无前後,碎金片玉,不能全备,非真有天份人功者,不能读也。且不读《内经》、《金匮》等古书,不知其妙,不能用也。

医门经论2003-06-01清?高士宗医学真传点选:73书名:《医学真传》

作者:清?高士宗打字整理:林宏洋神农本草曰《本经》,黄帝内经、素问曰《内经》,皆圣经也。仲景先师,着卒病曰《伤寒》,着杂病曰《金匮》,此贤论也。医门圣经、贤论,犹儒者之五经、四书也。故医门经论,乃医学正传,其余《难经》、《脉诀》及後人一切方书,皆逐末亡本,肤浅不经,不可为训。何世之医者,於圣贤经论,从未尝读,即读亦未解,解未能明,明未能用。悲夫!

医道失传2003-06-01清?高士宗医学真传点选:55资料来源:《医学真传》

作者:清?高士宗打字整理:林宏洋医道昉乎轩、岐。岐着《内经》一十八卷,阐明阴阳、血气运行之理,脏腑、经络交会之道,上下内外,升降出入,道晰其微,理晰其奥。以为後之医者,必明三阴三阳之六气,血气生始之根源,五脏交通,六腑会合,及络脉经脉之浅深,皮肌筋骨之外内,始可言医。仲景先师《伤寒?序》云: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不能探其理致。慨世之医,昧圣贤经论之本源,袭後人方书之糟粕,汤方歌括之册,视为秘典,分门别类之书,奉若圣经,岂不谬哉!我故曰:轩、岐没而医道亡,仲师死而真传绝,洵不诬也!

先生自述2003-06-01清?高士宗医学真传?先生自述点选:45来源:《医学真传?先生自述》 作者:清?高士宗打字整理:林宏洋余童年丧父,家贫无所资,藉舌耕以奉母,及制举之业,不获售,遂习岐黄之术於倪先生之门。所授书有《药性》、《全生集》、《明医指掌》、《伤寒五法》,并诸方歌诀,以为道在於是。二十三岁即悬壶,治病颇效,多有称许者,然循方投药,究未能刻期应验。甲辰岁,余年二十有八,七月中旬,患痢甚海訒r医诊治,药日投而病日剧,月余不得癒,遂不服药,至仲冬而痢方止。因叹曰:医之不可为也,医治我若是,我治人想亦若是。以医觅利,草菅人命,谓天理何?其时隐庵张先生开纸浾摚焱鶎W焉,得究观《伤寒》、《金匮》、《神农本经》及《素问》、《灵枢》诸书,朝夕参究,始悔前之所习,皆非医学之根源。隐庵先生,亦以针芥之投,无微不晰。如是者十年,岐黄至理,虽未能窥其堂奥,而论证施治,已不同於往昔之见病治病,执风痰、气火、感寒、停食之说,遂循方而投药也。故每遇一证,必究其本而探其源,处方用药,不同流俗,因是人咸谓余偏执。嗟嗟!人命攸关,余岂故为离奇而偏执耶?夫只阅方书,不明经论,知其外,不知其内,则视余诚偏矣;以药试病,中无定见,究其末,不究其源,则视余诚执矣。盖医理如剥蕉心,剥至无可剥,方为至理;以至理而论病,则大中至正,一定不移,而岂偏执之谓哉?余观经论之暇,每阅分门别类之方书,皆医门糟粕也。即如《薛氏医案》、赵氏《医贯》、《医宗必读》、《裴子言医》等书,亦皆方技之颖悟变通,非神农、轩岐、仲景一脉相传之大道也。方书有云:不知十二经络,开口举手便错;不明五运六气,读尽方书无济;病有标,复有本,求得标,只取本,治千人,无一损。此言甚善!余因及门进论,着授《医学真传》,以示正道,以斥旁门,而使学者之不可不慎也。余何敢与世争名哉?亦俟知我者之不罪我而已!

医之可法为问2003-06-01明?刘纯医经小学?医之可法为问点选:45资料来源:《医经小学?医之可法为问》

作者:明?刘纯资料摘录:林宏洋李东垣先生曰。自伏羲神农黄帝而下。名医虽多。所可法者有几人哉。至于华氏之剖腹。王氏之针妖。术非不神也。後人安得而仿之。非若岐伯之圣经。雷公之炮炙。伊挚之汤液。箕子之洪范。越人之问难。仲景之伤寒。叔和之脉诀。士安之甲乙。启玄子之传注。钱仲阳之论议。洁古之方书。皆活法所可学者。岂千方万论。印定后人眼目者所能比哉。其间德高行远。奇才异士。与夫居缙绅。隐草野者。虽有一节一法之可观。非百代可行之活法。皆所不取也。予岂好辨哉。欲使学者观此数圣贤。而知所向慕而已。或有人焉。徒知徲[泛诵。自以为多学。而用无益者。岂其知本欤。

或问丹溪朱彦修先生曰。医之为事。切脉察病用药。先生必以读儒书者能之何也。曰。非四书无以穷理尽性。成格物致知之功。非易无以穷阴阳造化功用。消长生成之道。升降浮沉之理。孙真人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

问曰。医书何先。曰必须先读内经。本草。脉经。非内经无以识病。非本草无以识药。非脉经何以诊候。然後却参诸家之说。

又问仲景伤寒。出证见方。为医学之祖。亦先须看否。答曰。凡先入者为主。内经尽阴阳之妙。变化无穷。诸书皆出于此。如越人演八十一难。止得内经中一二。仲景取其伤寒一节。河间以热论变仲景之法。东垣以饮食劳役立论。恐先仲景书者。以伤寒为主。恐误内伤作外感。先东垣书者以胃气为主。恐误外感为内伤。先河间书者。以热为主。恐误以寒为热。不若先主于内经。则自然活泼泼地。问曰。今之医但看脉诀。以为诊视。越诸方书。便可治病。以为简便。先生之教读内经。虽识病无方可据。脉经千条万绪。难以抚寻。曰。正欲如此。人之生命至重。非积岁月之功。岂可便视人之疾。前人立论制方。有与内经意合者。有穿凿者。有立意偏者。有因病而以病人之虚实形气脉证而制方者。病之变化无穷。人之形志苦乐不一。地土所宜。证有相似。治有不同。不读内经。便欲据方施治。若有差误。死不复生。人虽不知。于心安乎。脉理精微。通阴阳造化之理。千变万化。圣人尚论其端绪。秘其

蕴奥。善为脉者。从而推汇XM高阳生数语之脉诀能尽无穷之病邪。

先生曰。刘张之学。其论脏腑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甚多。以推陈致新。泻火之法疗之。此固高出前代矣。然有阴虚火动。或阴阳两虚。湿热自甚者。又当消息而治之。东垣之谓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则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并心肺之气陷入于中焦。而用补中益气等药治之。此亦前人所无也。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满于东南。天阳而地阴。西北之人阳气易降。东南之人阴气易升。苟不知此。而徒取其法。则于气之降者。固可以获效。而于气之升者。亦从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当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取其长。又曰。阴不足而阳有余。因而思之。故人病气升者多。气降者少。是其验也。补其阴与阳齐等。则水火自然升降。所谓乾坤定位。而坎离交也。

凡治病用药。以前人方论未可者。切不宜孟浪。须沉潜思绎。千条万绪。必求气之所在而取之。不过格物致知之功。久久自入穷通变化之妙。

论曰。五运六气。内经备论。诸方所略。其理奥妙。未易造入。愿发明焉。曰。学医之初。且须识病机。知变化。论人形而处治。若便工于气运。恐流于马宗素之徒。而云某生人于某日。病为某经。用某药治之之类也。人之脏腑。外应天地。司气司运。八风动静之变。人气应焉。岂不切当。苟不知此。为医未造其理。何以调之。杨太受常云。五运六气。须每日候之。记其风雨冥晦。而有应时作病者。有伏气後时而病者。有故病冲而动者。体认纯熟。久则自能造其至极。

治病用药犹权衡。不可毫厘轻重也。若以执古方而治今病。更不酌量。吾不知其不能无少差也。

先生曰。吾每治病。用东垣之药。效仲景处方。庶品味数少。则药力专精也。问曰。读素问有不晓者奈何。曰。乃上古之书。中间多有阙文讹舛。且通其所可通。缺其所可疑。又王冰释于强解。及失经意者亦有之。须自要着力熟读玩味。

问曰。素难之外。更看何书为要。曰。外感法重景。内伤法东垣。则仲景治法。更合内经。然于读书皆须览过。以长识见。

问曰先生治病有证同而异治者。又非地土不同。老幼苦乐之异何也。曰。阴阳气运。参差不齐。赋生有厚薄。五气有偏胜。脏腑刚柔不同。用药以抑强扶弱取中而治。岂得而同也。 问曰诸方立论。有多用热者。有多用寒者。时之异耶。地势之然也。曰。看方须要知其立意。取其所长。去其所短。人性偏执。其通疏者。自古及今。宁几人欤。

问曰一人之证。久伏床枕。处方既定。前后又有加减者何也。曰。内有初中虚实之异。外有八风之变。四时更易。气运迭迁。七情所动。是以主病之药虽不更。佐使岂无加减也。 问曰何以谓之通疏。曰。无先入之主。能穷变化之神。识时措之宜。致二五之精妙合为冲和之气。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上者抑之。下者举之。无所偏负。则自然天地位。而万物育矣。

尝看成无己注伤寒论曰。夫伤寒之病。以阳气为主。只此一句。已见深造圣蕴。盖天之邪气感。则伤人气也。饮食起居七情动。则伤人形也。然此其深者。气病形乃应。形气病乃从。治病必求其本。

先生曰。仲景治伤寒以寒字为主。用辛热甘热等药者。主即病而言。河间治热病。以热字为主。用辛凉等剂者。主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温。至夏变为热病之意也。 问曰。阴阳之体用。先生尝以阴不足。而阳有余。远取诸天地日月为譬其体也。近取呼吸升降为喻其用也。则得闻命矣。然阴阳虚实之体虽不同。而其升降之用。所乘之机。既无降杀。则阴之体本虚。曷用补哉。

先生曰。邵子谓天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气。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人之形质有涯者也。天癸绝后。形则衰矣。苟不益阴以内守。则阳亦无以发扬为健运之能。是天失所依也。而为飘散飞荡如丧家之狗耳。阳既飘散。则地愈失所附也。形气不相依附则死矣。人

其补养残衰伤朽之质。又何云哉。

先生曰。治病必分血气。如气病补血。虽不中病亦无害也。血病补气。则血愈虚散。散则气血俱虚。是谓诛罚无过也。病或昼轻夜重者血病也。昼重夜轻者气病也。盖昼阳夜阴也。 当明经络2003-06-01宋?窦材扁鹊心书?卷上?当明经络点选:41来源:《扁鹊心书?卷上?当明经络》

作者:宋?窦材摘录:林宏洋衷疲骸皩W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如伤寒三阴三阳,皆有部署,百病十二经脉可定死生。既置髌浣浗j,然后用药径达其处,方能奏效。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俗传遇长桑居,授以怀中药,饮以上池之水,能洞见脏腑,此虚言耳。今人不明经络,止读药性病机,故无能别病所在。漫将药试,偶对稍愈,便尔居功,况亦未必全愈﹔若一不对,反生他病,此皆不知经络故也。(近世时医失口,言经络部位乃外科治毒要法,方脉何藉于此。嗟嗟!经络不明,何以知阴阳之交接,脏腑之递更,疾病情因从何审察。夫经络为识病之要道,尚不肯智螅赏渥谥鳌秲冉洝罚芯俊秱罚R血气之生始,知荣卫之循行。阴阳根中根外之理不明,神机或出或入之道不识,师徒授受唯一《明医指掌》、《药性歌括》,以为熟此尽可通行,用药误人全然不辨。或遇明医,枝梧扯拽,更将时事俗情乱其理谈,常恐露出马脚,唯一周旋承奉。彼明理人焉肯作恶,只得挽回数言,以盖其误。如此时医,诚为可耻。)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2003-06-01清?吴瑭温病条辨点选:18来源:温病条辨作者:清?吴瑭摘录:林宏洋儒书有经子史集,医书亦有经子史集。灵枢、素问、神农本经、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为医门之经。而诸家注论,治验类案,本草方书等,则医之子史集也。经细而子史集粗,经纯而子史集杂,理固然也。学者必不可不尊经,不尊经则学无根柢,或流於异端,然尊经太过,死於句下,则为贤者过之。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不肖者不知有经,仲景先师所谓「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自汉时而已然矣,遑问後世。此道之以常不明而常不行也。

《杂证要法》自叙2003-05-31清?庆云阁点选:17作者:清?庆云阁打字:林宏洋医之为道,精矣微矣。藏府生成之象,经络起止之原,六气循环之理,五行生克之机,必须一一智竺靼祝伎梢哉挢C出方。学问有体,而後有用,岂可区区专重夫末节哉。然藏府、经络、六气、五行之说,《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诸书言之详矣。而後世名医,阐发《经》旨,亦不留余蕴,一经披览,即可识其指归。惟论证出方自金元以来,诸医议论纷歧,各逞臆见,致令後之业医者,分门别户,莫得真传,有心人所为感慨系之也!余留心医学,三十余年。检阅方书,数十余部。除《伤寒》、《金匮》而外,求其与《内经》之旨相合者,颇少。惟我朝名医辈出,如喻嘉言、徐灵胎、高士宗、张隐庵、陈修园、黄元御诸公,皆远宗歧黄,近法仲景,其着作洵远迈前贤矣。六子所论藏府经络,六气五行之理,均足发挥《内经》诸书。惟徐灵胎之《医学源流论》,尤爽快警辍|S元御之《天人解》、《六气解》,尤显亮透澈,更有发前人所未发处。至论证出方,喻、徐二公,立论虽极力尊古,而所取时方,仍有驳杂不纯之处。高、张二公,有论无方。惟陈、黄两家,其论证出方,俱精简可取,其大旨悉本於圣经,真医学入门之正路也。倘业医者,执是编而熟读玩味,庶免歧路亡羊之叹也夫! 光绪二十一年岁在乙未二月朔日云阁氏自叙厥 证2003-05-31杏林小径整理点选:131.血厥由风,气厥由痰,煎厥是风,薄厥是热,痛厥是寒,蚘厥是湿。

--------明?刘纯《医经小学》--------2.夫温病之厥,关乎手厥阴者,多宜寒凉。寒病之厥,关於足厥阴者,多宜温凉并进。

--------清?余听鸿《余听鸿医案》--------3.厥多热少则病进,热多厥少则病退。

--------清?喻嘉言《寓意草》--------癫 狂2003-05-31杏林小径整理点选:151.痰入心则癫,火乱心则狂。

--------清?唐容川《血证论》--------2.癫证等方,总不若用六君加减,以治痰之本;用六

味丸加减,以治肾水不足之源,为治癫之秘法。

郁 证2003-05-31杏林小径整理点选:141.气滞久则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

--------清?华岫云《临证指南医案?郁证门按》--------2.郁在气非热不成,结在血非寒不凝。 --------清?王燕昌《王氏医存》--------3.治郁之法,多以调中为要旨。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4.气莫贵於善养,郁莫贵於善开。

--------明?方隅《医林绳墨》--------5.盖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医者构思灵巧,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庶几或有幸成耳!

--------清?华岫云《临证指南医案?郁证门按》--------6.伤於情志,和肝、开心、省脾、解郁为主,然必缓治,用轻药,渐可向愈,重药则反伤胃阳,元气不复,血气耗散矣。

--------清?孙庆增--------7.血气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於郁。

--------元?朱震亨《丹溪新法》--------失 眠2003-05-31杏林小径整理点选:131.不寐一证,责在营卫之偏胜,阴阳之离合。

--------《医述》--------2.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阳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3.妇人肥盛,多郁不得眠者,从郁结痰火治。 --------清?张石顽《张氏医通》--------4.凡病後、产後不得眠者,此皆血气亏虚,心脾二藏不足。

--------《医述》--------中 风2003-05-30杏林小径整理点选:91.中藏者多滞九窍,中腑者多着四肢。

--------清?俞震《古今医案按》--------2.凡偏枯半身不遂之证,虽属痰滞经络,然其原大抵本於气虚。

--------《医述》--------3.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其久也,即当活血,此万古不易之理。

--------明?戴复庵《证治要诀》--------4.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宋?陈良甫《妇人大全良方》--------5.中风,大便必然结燥,盖由痰热郁结於中,宜服润肠丸,使大便常润,则风亦易愈。此釜底抽薪之法,屡试验者。

--------《医述》--------6.大概以气药治风犹可,以风药治气则不可;以血药袪风,以气药治痰均可,以风药治血,以痰药治气均不可也。

--------清?冯楚瞻《冯氏锦囊》--------眩 晕2003-05-30杏林小径整理点选:131.无痰不作眩,虽有风者,亦必有痰挟气,虚者亦宜治痰为主。

--------《医述》--------2.眩晕之病,悉属肝胆风火。

--------清?高鼓峰《医宗己任编》--------3.眩晕一证,虚者居其***。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心 悸2003-05-30杏林小径整理点选:91.心虚则心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

--------清?唐容川《血证论》--------2.怔者血之虚,忡者火之盛,养血则怔自安,降火则忡自定。

--------明?方隅《医林绳墨》--------3.怔忡大概属血虚与痰。

--------《医述》--------4.惊悸之病,恐惧、痰迷所致;健忘之病,血衰、忧郁而成。 --------清?程曦《医家四要》--------5.治惊莫若安心,治悸莫若顺气,心气既宁,惊悸必除。

--------明?方隅《医林绳墨》--------6.饮之为悸,甚於他邪,虽有余邪,必先治悸。

--------金?刘完素--------虚 损2003-05-30杏林小径整理点选:81.理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肾为一身之根,知斯三者,治虚之道毕矣。 --------明?绮石《理虚元鉴》--------2.五脏皆虚,独治後天脾胃。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3.虚劳之证,扶脾保肺,多不可缺。

--------清?张石顽《张氏医通》--------4.愚治虚证,人视为万无生理者,胃阴虚即养胃阴,胃阴虚,胃气亦虚,即养胃阴兼益胃气,无不应手取效,转危为安。

--------清?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阳 痿2003-05-30杏林小径整理点选:171.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或以七情劳倦,损伤阳气;亦有湿热炽盛,以致宗筋弛慷鵀轲羧跽撸┲T暑热则诸物软痿。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2.惊恐不释者,亦致阳痿。...又或阳旺之时,忽有惊恐,则阳道立痿,亦其验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3.有郁损生阳者,必从胆治。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4.少年阳痿,有固於失志者,但宜舒郁,不宜补阳。

--------明?王节斋《明医杂着》--------遗 泄2003-05-30杏林小径整理点选:111.夫遗滑变证虽多,不越乎有梦、无梦、湿热三者之范围。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2.有梦为心病,无梦为肾病,湿热为小肠膀胱病。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3.梦遗本心火为病,然肝肾二经之火相挟以成之。

--------清?冯楚瞻《冯氏锦囊》--------4.初起之遗,在相火不静,日久之遗,在气虚不固。 --------清?余听鸿《诊余集》--------5.梦而後泄者,相火之强为害;又梦自遗者,心肾之伤为多。

--------清?林佩琴《证治类裁》--------6.遗滑,治作肾虚,补涩罔效,不知此因脾胃湿热所乘,饮酒厚味,痰火之人,多有此疾。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消 渴2003-05-30杏林小径整理点选:141.消渴之患,常始於微,而成於着;使於胃,而极於肺肾。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2.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下消者,烦躁、引饮,耳轮焦乾。

--------明?赵献可《医贯》--------3.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实不越阴虚阳亢,津涸热淫而已。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4.治消之下,无分上、中、下,当先治肾为急。 --------明?赵献可《医贯》--------5.消渴初起,宜养肺清心,久则宜滋肾养肺。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6.治消渴者,补肾水阴寒之虚,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身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自已矣。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淋 证2003-05-30杏林小径整理点选:151.诸淋皆属於热,虽有冷淋,盖千百中之一也。

--------明?楼英《医学灸俊?-------2.治淋,不可纯用寒凉伤血,不可纯用热药助火。盖寒则坚凝;热则流通,均非至当,但宜清上固下为是。

--------明?李梃《医学入门》--------3.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分别。有瘀血积塞住溺管者,宜先通。无瘀积而虚滑者,宜峻补。

--------清?徐灵胎--------4.淋属膀胱溺窍,浊属肾脏精窍。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5.淋浊之证,时医好用渗利,殊不知淋浊久不愈

者,多属阳虚,而渗利在所当忌。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6.治当审其小便与不痛,若小便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行後而痛者,气之陷也。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7.盖水道之血宜利,精道之血不宜利;涩痛不通者宜利,血滑不痛者不宜利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8.由精为浊者,病在心肾;由溺为浊者,病在膀胱肝脾。

--------明?张景岳《医述》--------肿 胀2003-05-30杏林小径整理点选:171.诸经皆有肿胀,无不由肺脾肾三者。

--------《吴医汇帧?-------2.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3.水肿多实证,其来也暴;气肿多虚证,其来也缓;湿热肿在虚实之间,其来不暴不缓,必先见别证而後胀满。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4.培养一法,补益元气是也。招纳一法,升举阳气是也。解散一法,开鬼门洁净腑是也。三法俱不言泻,而泻在其中也。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5.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分利。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6.古法治肿,大都不用补剂,而多用去水等药,微则分利,甚则推荡。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7.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8.肿当分利而实脾,胀宜清气而开郁。

--------明?方隅《医林绳墨》--------9.虚寒胀病而用温补,阅古人调剂必是通法。盖通阳则浊阴不聚,守补恐中焦易钝。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10.肿胀服药,最忌盐酱糟物。

--------清?张石顽《张氏医通》--------症 积2003-05-30杏林小径整理点选:101.积者,五脏所生,推之不移,属阴;聚者,六腑所成,推之则移,属阳。当辨新久虚实而治。 --------清?王旭高--------2.脾胃以膜相连,久痛不移,皆属於积。

--------近代?蒲辅周《蒲辅周医案》--------3.诸积之成,莫不由痰食死血,人共知之。若积之既成,又当调营养卫,扶胃健脾,使元气旺,而间进以去病之剂,从容调理,俾其自化,然後病去而人不伤。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4.凡治积,新病宜急下,久病宜缓下。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5.阴邪愈後,兼有症瘕,无补阴之理,即阳药中之守补者亦不可用。

--------清?吴鞠通《吴鞠通医案》--------6.善治症瘕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旋。

--------清?武之望《济阴灸俊?-------臌 胀2003-05-28杏林小径整理点选:211.臌胀起於脾气虚损者,治当补剂以培其本,少加消导以袪其积,次当顺气以通其滞。

--------《医述》--------2.治臌胀必通腑疏肝,即使正虚终属邪实,慎用补法。

--------清?徐灵胎--------黄 疸2003-05-28杏林小径整理点选:221.阳黄当清湿热,开太阳;阴黄当温脾肾,化膀胱。

--------沈绍九《沈绍久医话》--------2.外感之黄,热解而黄自消;内伤之黄,虚回而黄始退。外发体实者,投清凉可愈;内发元亏者,非补益不痊。

--------《会心录》--------3.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

--------关幼波《关幼波老中医治肾琐谈》--------4.虽诸疸皆从湿热始,久则皆变为寒湿,阴黄亦热去湿存,阳微之意也。

--------清?徐听鸿《徐听鸿医案》--------5.黄如橘而明者,热多脉必数,解热为主;黄如薰黄而暗,湿多脉必沉缓,渗湿为主。

--------《杂病徱?-------6.阴黄者,全非湿热,总由血气之败。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7.疸证之黄,小便不利;血证之黄,则小便自利耳。 --------《杂病徱?-------8.面目身体悉黄,而中无痞闷,小便自利,此仲景所谓虚黄也,即以仲景法治之。

--------清?尤在泾--------9.疸证,服解利之药,久而不愈,皆作虚证。

--------《医述》--------10.人有病黄肿者,不可以误以为黄疸。盖黄疸者,遍身为重,眼目俱黄,而面无肿状;黄肿之黄,则其色带白,而眼目如故。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疝 气2003-05-28杏林小径整理点选:131.诸疝皆属於肝。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2.病标在肝,病本在脾肾。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疝气门》--------3.暴疝多寒,久疝多热。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4.治疝当先治气,凡气实者,必须破气,气虚者,必须补气。故治疝者,於诸症中但当兼用气药。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5.疝气作痛,宜通不宜塞,宜温不宜寒。 --------《奇效方》--------6.疝证,多用辛散苦降,以解寒热错杂之邪。

--------清?张石顽《张氏医通》--------7.古人治疝,每用五苓散加行气药多效。

--------清?冯楚瞻《冯氏锦囊》--------便 秘2003-03-22杏林小径整理点选:1391.便秘之由,除阴阳热结外,则悉由乎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2.大便乾糙缘於血液不足,小便秘滞由於气化不行。 --------清?程曦《医家四要》--------3.大便闭而小便通调者,燥证居多;小便闭而大便通调者,湿证居多。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4.实秘者,秘物也;虚秘者,秘气也。 --------《医述》--------5.阴血外溢则为汗,阴血下润则便通。

--------清?高鼓峰《己任编》--------6.津液枯者宜蜜导,热邪盛者宜胆导,如冷秘者,削酱姜亦能导之。

--------清?汪昂《医方集解》--------7.大小便俱不通者必先通其大便,则小便自通矣。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8.世人但知热秘,不知冷秘。冷秘者,津液不通,如天寒地冻水结成冰之义,治宜八味丸、半硫丸温而通之。

--------《医述》-------痢 疾2003-03-22ginkgo点选:561.痢疾初起,多由暑湿积滞而成,亦有夹寒夹表邪者。

--------清?王旭高--------2.愚谓先水泻而後脓血,此脾先虚而积滞继至,,故难愈;先脓血而後水泻,此积滞既去,已无邪矣,故易愈。

--------明?孙一奎《医旨绪余》--------3.厥阴下痢纯血,身必发热。太阴湿聚下痢纯血,身必发寒。

--------清?余听鸿《余听鸿医案》--------4.治痢***,始当推荡,久当温补,而尤宜顾胃气为主。

--------清?冯楚瞻《冯氏锦囊》--------5.行血则脓血自愈,调气则後重自除。

--------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第十》--------6.治痢不外通、涩两***,大都初痢宜通、久痢宜涩。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7.凡治痢疾,一见表证,必先解表。

--------《医述》--------8.泻利不已,急而下趋,愈趋愈下,泄何由止。甘能缓中,善禁急速,所谓急者缓之是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9.痢在气分,有苦辛调气和辛甘益气等法;在血分,有酸苦行血及咸柔养血诸方。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10.暑毒亦痢,夏秋最多,釜底抽薪,却是去痢之捷法。

--------民国?何廉臣《通俗伤寒论》--------泄 泻2003-03-22ginkgo点选:401.暴泄,肛门迸迫,属火化;暴泄,肛门不禁,属阴寒;久泄,肛门不禁,属阳虚。

--------清?张石顽《张氏医通》--------2.飧泄不由乎胃滞,及系乎阳弱。

--------清?曹仁伯《柳选四家医案》--------3.治泻,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太甘则生湿;清热,不可纯用苦寒,太苦则伤脾;兜濇,不可太早,恐留滞余邪;淡渗,不可太多,恐津枯阳陷。

--------《医述》--------4.水泻腹不痛者,湿也。痛甚而泻,泻而痛减者,食积也。泻水腹痛肠鸣,痛一阵泻一阵,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完谷不化者,气虚也。 --------清?汪昂《医方集解》--------5.泻而痛不止,责之土败木贼也。\n--------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呕 吐1.呕吐属胃气逆而不降,泄泻乃脾气伤而不升。

--------清?程曦《医家四要》--------2.上焦之吐,多由气闭,责诸胃阳不能上升也,治在温胃。下焦之吐,多由阴逆,则诸肾阳不能下镇也,治在纳火。

--------清?程郊倩--------3.呕苦之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4.夫治呕之法,必用苦辛通降。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5.呕吐一证,治法以泄肝和胃为绢I,用药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呕吐门按》--------6.治胃之法,全在温通。虚则必用人蔘,药味皆属和平。治肝之法,药味错杂,或寒热互用,或苦辛酸硷并投。盖因厥阴有相火内寄,治法不得不然耳。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呕吐门按》--------7.吐以诸药不效,必加重镇以坠之;吐而中气久虚,必借谷食以和之。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8.久吐不止,用脾胃药须加姜枣,盖姜枣能和脾胃也。

--------《医述?卷七》--------9.呕吐而大小便不秘,利药所当忌也。

--------《医述?卷七》--------10.反胃之治,宜益水之源,以助化功;噎膈之治,宜调养心脾,以舒结气。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哮 喘1.喘证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2.喘粗气热为有余,喘急气寒为不足。 --------清?林之翰《四诊抉微》--------3.先喘後胀治肺,先胀後喘治脾。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4.真喘者,其责在肺;似喘者,其责在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5.气虚发喘者,必自汗出。阴虚发喘者,疾行则喘甚,静坐则喘息,此秘验也。

--------明?余午亭《诸证析疑》--------6.呼气之短,用苓桂术甘汤以通其阳,阳气化则小便能出矣;吸气之短,用肾气丸以通其阴,肾气通则小便之关门利矣。

--------元?赵以德《金匮要略》--------失 音1.失音大都不越於肺,然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津枯血槁。

--------清?张石顽《张氏医通》--------2.暴中之瘖,属少阴之虚,宜峻补肝肾,或兼治痰火。用药总宜甘润,不宜苦燥。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 嗽1.五藏皆有咳,总不离乎肺。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2.是咳之不离乎肺,犹疟之不离乎少阳。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3.咳嗽者,必责之肺,而治法不在於肺,而在於脾,不专在脾,而反归重於肾。

--------清?张石顽《张氏医通》--------4.咳嗽治表邪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

--------清?张石顽《张氏医通》--------5.有痰之咳主脾湿,无痰之咳主肺伤。

--------元?朱丹溪《症因脉治》--------6.外感之咳,实中亦有虚,宜寓攻於补;内伤之咳,虚中或夹实,宜补水兼清。

--------《会心录》--------7.疗久咳必先顾其胃气,未有胃不顺而咳可愈者。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8.咳而无痰者,以甘寒润其肺;痰多致嗽者,以辛平燥其脾。

--------清?张石顽《张氏医通》--------9.燥自外感者,必咳嗽咽乾,凛凛恶寒;燥因内伤者,必甚乾便燥,易饥不欲思食,有伤气伤血之分也。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10.久咳而滋补无功,必需培养脾元,补母以及其子。

--------《会心录》--------闭经证治漫谈作者/裘笑梅打字处理/Pablo一、闭经的成因不一,治法各异。究其病因,大多由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引起,故治疗上主张重视调理脾胃。脾胃乃後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有伤,内则脏腑失养,外则肌肤失充,在女子则冲任失调,血海空虚,闭经等证由此而生。故对闭经的治疗。调理脾胃实为重要的法则。不仅对气血虚亏型患者治疗,多从补益脾胃立法,而且对其他各型,往往随症加入健脾和胃之药,如对阴虚内热型的治疗,常於滋补药中佐入陈皮、山楂、神麯、鸡内金之类,使之补而不滞,滋阴而不碍胃。尤其在善後阶段,大多以六君、归脾等方调理。

二、毚t籍,对闭经病因病机的论述「很重视精神因素的影响。如《内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为後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济阴灸俊芬嘣疲骸叭擞须[情曲意,难以舒其衷者,则气郁而不畅,不畅则心气不开,脾气不化,水谷日少,不能变化气血以入二阳,血海无余,所以不月也。”这更清楚地阐明了情志不遂,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是引起闭经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调整肝脏的功能,使肝气条达而不郁结,也是治疗闭经的重要一环。因此,临证善用逍遥散、乌药散等方,或於其他方药中,随症加入柴胡、橘络、八月紮、白蒺藜、大麦芽、川楝子、延胡索、香附之类,以舒肝解郁,常获良效。

三、活血袪瘀,是治疗闭经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法一般适用於气滞血瘀的实证,但对其它各型,亦可根据病情的演变,酌情应用。如对气血虚亏型和冲任不足型患者,可在补养药中,适当加入活血袪瘀药物。所谓寓攻於补之内,疗效可能更佳。或者先行补养,俟正气回复,一般情况改善後,即待具备了攻的条件後,再用桃仁、红花、泽兰,甚则三棱、莪术之类活血破瘀药物,以催促月经下行,常能应手获效。此即先补後攻之法。总之,贵在临证掌握时机,灵活变通耳。

四、闭经与不孕有密切的关系。月经不调而引起不孕的治疗,以调经为主。往往从温脾肾、疏肝理气着手,惯用桂仙汤、逍遥散、归脾汤等方。我常用桂仙汤方治肾气不足,冲任虚寒所致的闭经或不孕症,效果良好。

五、现代医学所谓子宫内膜结核引起的闭经,大多属於阴虚内热、气血耗损之证。治法初以秦艽鳖甲汤之类以滋阴清热。俟潮热退後,继用归脾汤促其生化之源,使血海充盈,再进补肾壮阳,脾肾气旺,使冲任受养,如此相辅治疗,阴阳得平,气血恢复,则经水自下矣。否则,若滋阴之品用之太过,会使脾胃受伤,肾阳被遏,於是化源更形不足,其病益甚。总之,本病的治疗,应用滋阴清热的方法仅是权宜之计,而培补脾肾,乃是治本之法,这点必须明确。(盛玉风?整理)用药大略来源:《医学真传》

作者:清?高士宗打字整理:林宏洋余初事医,亦阅方书,未读《本经》,只知某药性寒,

某药性热,某药豁痰,某药行气,某药燥湿,某药健脾,某药破血,某药补血。遇病用药,如是而已!及药不应手,嗜古而灵,始知五运六气之理。天地有五运六气,人身亦有五运六气,而百卉草木,亦莫非五运六气。五运,五行也;六气,亦五行也。天地开辟,草木始生,农皇仰观俯察,而百卉草木,有五方之出处,五时之生成,其中更有五色、五臭、五味,而合於人之五脏六腑,天地人物,一以贯之,着为药性。知药之性,则用之无穷,取之有本;後人不知其性,但言其用,是为逐末亡本。如云犀角解心热,羚羊清肺肝。遇心热之证,宜用犀角,肺肝之证当用羚羊,使用之而毫不见功,将如之何?必知犀角之性如何,所以清心热者何故?羚羊之性何如,所以清肺肝者何故?知其所以然之故,则取之左右逢其源,不知其故而硬用之,是欲金之鸣而撞其木也。虽撞不鸣,不鸣愈撞,愈撞愈不鸣,即至折手,不见成功,何益哉!

药性必分脏腑经脉,升降出入。或行皮毛,或解肌腠,或通经脉,或起水土之气上行,或助金木之气转输,或秉镇坠之质下降。以药性之运气,合人身之运气而用之,斯为有本。 病後调补须兼散气破血来源:《读医随笔》卷四作者:清?周学海摘录:林宏洋东垣谓参术补脾。非以防风白芷行之。则补药之力补能到。慎斋谓调理脾胃。须加羌活以散肝结。此皆发表散气之品。是能运补药之力於周身。又能开通三焦与经络之滞气也。此外尚有川芎、乌药、香附、降香、白檀香、郁金。皆可选用。以皆芳香。有通气之功也。防风、秦艽。尤为散中之润。若味辛者。不可混用。味辛则能燥。能耗津液矣。

滑伯仁谓每加行血药於补益剂中。其效倍捷。行血之药。如红花、桃仁、茜草、归须、茺蔚子、三棱、莪术之属皆是也。叶天士亦谓热病用凉药。须佐以活血之品。始不致有冰伏之虞。盖凡大寒大热病後。脉络之中。必有推荡不尽之瘀血。若不驱除。新生之血不能流通。元气终不能复。甚有传为劳损者。又有久病气虚。痰涎结於肠胃。此宜加涤痰之品。如势ぁ⒔归⑵腰S、刺蒺藜、锻牡蛎、海蛤粉、海浮石、青黛、锻石膏。皆可随寒热而施之。行血之药。以水蛭为上。虻虫、舷x、蛴螬次之坏痰之药。以硼砂为上。礞石、皂谴沃=袢艘巡桓矣靡印L当狙骸7墙蛩愐病J酪攒蜍摺蔀a利之。血属有形。痰积膜络曲折之处。非潜搜默剔不济也。世以大黄、芒硝下之。大谬。着有痰饮分治说。仲景抵当丸解。具在集中。可以互览。

为 医1.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扁鹊见《医述》--------2.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孙思邈--------3.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卷十四治病》--------4.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後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於是取则焉。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5.医不贵於能癒病,而贵於能癒难病;病不贵於能言医,而贵於能延真医。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6.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刘仕廉《医学集成》--------7.医是謱W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8.医之事岂易言哉?非讨论而悉其源,无以施临证之功,非临证而着其效,无以验讨论之力,二者未至,不足言医也。

--------清?张文燮《医效秘传?张序》--------9.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後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10.《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片语,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後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为 医 (二)1.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於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2.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3.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4.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後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5.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6.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7.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8.临病人於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於平时,乃克有定方於片刻。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9.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殻惨媒浖x。

--------近代?冉雪峰--------六 淫1.无虚者,急在邪气,去之不速,留则生变也。 --------明?张景岳--------2.寒必伤营,亦必化热。

--------清?曹仁伯见《柳选四家医案》--------3.风寒非温散不解,其治在经;寒湿非温燥不化,其治在腑。

--------清?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4.湿为阴邪,病发徐徐而不急。

--------近代?何廉臣《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5.外感之湿,非附於风寒,不能中於表;内蕴之湿,非附於寒热,不能肆於里。

--------《医述》--------6.湿从阴者为寒湿,湿从阳者为湿热。燥从阳者因於火,燥从阴者因於寒。热则伤阴,必连於脏;寒则伤阳,必连於经。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7.湿在表在上宜发汗,在里在下宜渗泄,里虚者宜实脾,挟风者宜解肌,挟寒者宜温散。

--------清?汪昂《医方集解》--------8.治湿病之里,以利小水为第一义;治湿病之表,以取微汗为第一义。

--------《医述》--------9.治湿之法,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主。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10.六淫外邪,侵入人体,善於传变,宜乘体力未衰,一鼓作气以祛邪,邪去正安,多获速效。

--------近代?朱南山见《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气 血1.血在内,引之出表,则气从内托;血外散,引之归根,则气从外护。

--------清?罗美《古今名医方论》--------2.血贵宁静,不善疏动,疏动则有泛溢之虞;血贵流通,不当凝滞,凝滞则有瘀着之患。

--------宋?朱瑞章《卫生家宝产科方》--------3.气为血所郁则痛,血为气所蒸则化为脓。 --------清?唐容川《血证论》--------4.液生於气,惟清润之品可以生之;精生於味,非粘

腻之物,不能填之;血生於水谷,非调补中洲不能化之。

--------清?陈修园《医学从众录》--------5.天下无倒行之水,因风而方倒行,人身无逆行之血,因火而即上逆。

--------清?张聿青《张青医案》--------6.求汗於血,生气於精,从阳引阴也;引火归源,纳气归肾,从阴引阳也。

--------《医述?卷一》引张景岳语--------7.治血之要:其取效在调气而补血,其收功在安神而固精。

--------见《中医毚t论选》--------8.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痰先化气,气化痰自失。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9.治血莫若顺气,气归血帅,气降而血自降,气顺则血自归经。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10.补血以养营,非顺气则血凝;补气以助卫,非活血则气滞。

--------清?李榳《医学入门》--------脏 腑1.腑病宜开通,脏病宜补益。

--------清?石寿裳《医原》--------2.治心火以苦寒,治肾火以咸寒。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3.肝以散为补,心肾以攻为补,脾以燥为补,肺以润为补,肠胃以通为补。

--------清?许豫和《怡堂散记》--------4.脾土虚者,温暖以益火之源;肝木虚者,濡润以壮水之主;肺金虚者,甘缓以培土之基;心火虚者,酸收以滋木之宰;肾水虚者,辛润以保金之宗。此治虚之本也。

--------清?冯楚瞻《冯氏锦囊秘录》--------5.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6.欲泄水,必崇土;欲平气,必疏肝。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7.下焦阴气上升,非温不纳。中宫虚馁,非补不行。

--------清?余听鸿《余听鸿医案》--------8.治形必先治气,形特气之宫城;治气必先治心,心实气之主宰。先天之值此形者惟气,後天之帅此气者惟心。

--------清?周蕴石见《吴医汇帧?-------9.心阴不足,心阳易动,则汗多善惊;肾阴不足,肾气不固,则无梦而泄。以汗为心液,而精藏於肾故也。

--------清?尤在泾见《柳选四家医案》--------温 病1.温属阳邪,始终务存津液;胃为阳土,到底宜济甘凉。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2.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清?王孟英《温热经纬》--------3.治感证,始终以存津液为第一义。

--------清?高鼓峰《己任编》--------4.温病调理,总以甘凉养胃,清撤余邪。

--------清?王旭高《医学绉言》--------5.在上焦以清邪为主,清邪以後,必继以存阴;在下焦以存阴为主,存阴之先,若邪尚有余,必先搜邪。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6.凡温热病,必验之於舌。

--------《医述?卷五》--------7.始初解表用辛,不宜太凉,恐遇其邪,反从内走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8.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9.治热病知补阴,是最为扼要处,知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不仅恃增液诸汤,进乎道矣。

--------《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10.寒之浅者,仅伤於卫,风易甚者,并及於营;卫之实者,风亦难泄,卫易虚者,寒犹不固,但当分病证有汗无汗,以严麻黄、桂枝之辨,

不必执营、卫之孰虚实,以证伤寒中风之殊。

--------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伤 寒1.伤寒绢I,惟阴阳为最。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2.太阳之表,宜汗不宜吐;阳明之表,宜吐不宜汗。 --------清?罗美《古今名医方论》--------3.治伤寒者,先明传经、直中,即於传经之中辨明表里,更於表里之中辨明里中之里,如此则触目洞然,治疗无不切中矣。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4.六经要分看,又要合看,总以胸中先有六经之病,然後手下乃有六经之治。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5.六经之病以证分,於读书间先明何经作何证,则於临证时方知何证为何经,病者不告以我病在何经也,故必先读书而後临证乃能明体达用。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6.明六经之地形,始得握百病之枢机;详六经之来路,乃能操治病之规则。

--------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7.发热无汗,表邪不得外泄者,宜解表,发热有汗,里邪不得内解者,宜清里。

--------清?秦皇士《伤寒大白》--------8.仲景於身体疼痛,下利清谷,先温其里,後攻其表者,是指示***如此。其实表里两感於寒,温里,发表,一时并用,正不必分先後也。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9.直中病但有少阴症反发热。

--------清?魏玉横《续名医类案》--------10.直中之伤寒,阴液未伤,急宜救阳,故有真武、四逆诸方,热病之伤寒,烁伤阴液,只宜救阴,故姜、附不可配。

--------明?张景岳语--------论 治1.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3.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清?宝辉《医医小草》--------4.论病不易,论证尤难,而证中论证,难之又难也。凡有病必有证,有证必有论,论清则证明,证明则病易疗,非可以模棱两端,取效於疑似之间。

--------《医学阶梯》--------5.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後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清?喻昌《寓意草》--------6.衷剖畟€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7.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无一失矣。

--------《着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8.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9.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10.识病在治疗之先,医贵中正,药法自然。

--------岳美中《岳美中医话集》--------辨 证1.虚实之要,莫逃乎脉。如脉之真有力,真有神者,方是真实证。似有力,似友神者,便是假实证。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2.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果系实证,则脉必洪大燥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实火,则舌必乾燥焦黄而敛束坚劳也。岂有重按全无脉者,而尚得谓之实证?满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谓之实火哉?

--------清?俞东扶《古今医案按》--------3.假寒者,寒在外而热在内也,虽大寒而恶热饮;假热者,热在外而寒在内也,虽大热而恶寒饮。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4.假实者,形实而神衰,其脉浮洪芤散也;假虚者,形衰而神全,其脉静小坚实也。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5.大概证既不足凭,当参之脉理;脉又不足凭,当取之沉候。彼假证之发现,皆在表也,故浮取而脉亦假焉,真证之隐伏,皆在理也,故沉候脉而脉可辨耳。脉辨已真,犹未敢恃,更察禀之厚薄,证之新久,医之误否,夫然後济以汤丸,可以十全。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6.聚积在中,按之则痛,色红气粗,脉来有力,实也;甚则默默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眩晕昏花,或泄泻不止,是大实有羸状。

--------清?顾靖远《顾氏医镜》--------7.心下痞痛,按之则止,色悴声短,脉来无力,虚也;甚则胀极而食不得入,气不得舒,健不利,是至虚有盛候。

--------清?顾靖远《顾氏医镜》--------8.虚中挟实,属通体出现虚象,一二处独见虚实证,则实证反为吃紧;实中挟虚,虽通体出现实象,一二处独见虚证,则虚反为吃紧。景岳所谓“独处养奸”是也。

--------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9.浮沉以审表里之虚实;迟数以审脏腑之寒热;大小以审正气之厚薄;滑涩以审正气之盛衰。

--------明?刘纯《医经小学》--------10.无脉之候,所因不一,久病无脉,气绝者,死;暴病无脉,气郁者,可活。

--------日本?单波元简《脉学辑要》--------用 药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方 剂1.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虚劳》--------2.少阴制麻附细辛方,犹太阳之麻黄汤,是急汗之峻剂;制麻黄甘草汤,犹太阳之桂枝汤,是缓汗之和剂。

--------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3.四逆理中,皆温热之剂。而四逆一类,总不离乾姜,以通阳也,治宜下焦;理中一类,总不离白术,以守中也,治宜中焦。余药皆相同,而功用回别。

--------清?徐灵胎《伤寒类方》--------4.肝经血虚有火,用逍遥散清火;血虚无水,用归脾汤养阴。

--------清?罗美《古今名医方论》--------5.归脾汤,治脾而开郁;逍遥散,治肝而疏郁,

二方为治郁妙剂,他药恐消耗元气,宜慎用之。

--------明?黄承昊《折肱漫录》--------6.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合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7.白虎加人蔘,於清火中益气;调胃用甘草,於攻实中虑虚。

--------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8.甘草乾姜汤,得理中之半,取其守中,不须其补中;芍药甘草汤,得桂枝之半,用其和里,不许其攻表。

--------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9.大、小柴胡,俱是两解表里之剂。大柴胡之降气,小柴胡之调气。调气无定法,故小柴胡除柴胡、甘草外,皆可进退;降气有定局,故大柴胡无加减法也。

--------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10.大、小柴胡,俱是两解表里之剂。大柴胡之降气,小柴胡之调气。调气无定法,故小柴胡除柴胡、甘草外,皆可进退;降气有定局,故大柴胡无加减法也。

--------清?徐忠可《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五 官 科1.喉痛之证,挟风火者十居

八、九。

--------清?徐灵胎《医贯贬》--------2.口臭虽由胃火,而亦有非火之异。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3.口内生疮是脾经之热炽,鼻窍流涕因肺脏风侵。 --------清?程曦《医家四要》--------4.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见《柳选四家医案》--------5.体虚失聪,治在心肾;邪干窍闭,治在胆经。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6.喉属肺经,咽属胃经,凡咽喉之症,属实火者多,因肺胃之阳盛;肾脉循喉,肝脉绕咽,系虚火者,始关肝肾之亏。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儿 科1.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2.其藏气轻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摄取也,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3.小儿痞块肚大青筋,始终总是血瘀为患。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4.治麻疹以“清轻疏透”四字为要。

--------沈绍九《沈绍九医话》--------妇 科1.调经莫先去病。

2.--------明?李梃《医学入门》--------3.妇人有先病而後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行而後生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

--------清?萧庚六《女科经纶》--------4.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5.调经宜理气,不可破气,必须在辛香理气中复入调肝凉血之品。

--------近代?陈筱宝《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6.调经必须滋水为主。

--------明?赵献可《医贯》--------7.汛衍而饮食渐减,是病在气分。

--------清?王孟英《王氏医案译注》--------8.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血以澄其源;末用养血以复其旧。

--------《医述》--------9.暴崩宜补宜摄,久漏宜清宜通。

--------民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10.带证,由外邪风冷湿热,内伤瘀血痰湿,皆有余之病。

--------《医述》--------11.胎动宜养血,胎漏宜清热。

--------清?何松庵《女科正宗》--------外 科1.凡病有留邪无出路,必发肿毒患者甚多,而医者则鲜能治之。

--------清?徐灵胎《洄溪医案》--------2.诸痛痒疮,皆属於火,脓流肉腐皆伤於阴。凡属外证,总以清火养阴为主,而加开胃健脾之药,人蔘止用钱许数剂即止,此从古一定之法,其用温补乃後世讹传之术。

--------清?徐灵胎《洄溪医案》--------3.大凡风寒留於经络无从发泄,往往变为痈肿,上为发颐,中为肺痈、肝痈、痞积,下为肠痈、便毒,外则散为斑疹、疮疡,留於关节则为痿痹,拘挛,注於足胫则为刖足矣,此等证具载於《内经》诸书,自内外科各分一门,此等证遂无人知之矣。

--------清?徐灵胎《洄溪医案》--------4.盖流注一证,由风寒入膜所致,膜在皮中,旁道四达,初无定处,所以随处作患,此真脉络之病,故古人制大活络丹以治之,其余煎丸皆非正治,所谓一病有一病之法,药不对证,总难取效也。

--------清?徐灵胎《洄溪医案》--------5.大凡瘀血久留必致成痈,产後留瘀及室女停经外证极多。

--------清?徐灵胎《洄溪医案》--------6.凡为疡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法。

--------元?齐德之《外科精义》--------7.凡疮未破,毒攻脏腑,一毫热药断不可用;凡疮既破,脏腑已矣,一毫凉药亦不可用。

--------清?陈实功《外科正宗》--------8.外疡经久不消散,亦不作脓,气虚也。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9.论病累病毮烁谓浃铮斍甯位穑棠I水,若竟作痰治,多成坏证。

--------明?黄承昊《折耾漫录》--------10.疡证以能食为要。

--------清?尤在泾--------痛 证1.腰痛,虚证十居***。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2.腰痛者,肾虚或闪挫;腹痛者,寒气或木乘。 --------清?程曦《医家四要》--------3.外感胁痛,小柴胡为必用之药。

--------《会心录》--------4.患头痛者,血必不足,风药最能燥血,故有愈治愈甚者,此其要尤在养血,不可不审也。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5.头痛不可专泥风药,愈虚其虚,使风入於脑,永不可拨。亦不可偏於逐火,使风火上乘空窍,而从眼出如腐之,风火相煽而成翳焉。

--------清?冯楚瞻《冯氏锦囊秘录》--------6.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头旋眼黑,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解。

--------《医学六要》--------7.头痛久发,多主於痰。

--------《医述》--------8.湿热腰疼者,遇天阴或久坐而发者是也。肾虚者,疼之不已是也。瘀血者,日轻夜重是也。

--------明?戴原礼《金匮钩玄》--------9.腹痛服建中治太阴,不愈者,更与小柴胡治其少阳,疏土中之木也。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10.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痰 饮1.脾肾为生痰之源,肺胃为储痰之器。 --------清?王旭高--------2.痰饮之患,未有不从胃起者矣。

--------清?喻嘉言《医门法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名医名言

华佗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著中藏经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為陰盛皮熱而熱者為陽盛张介宾15631640...

中外古今名医名句大全

名医名句南丁格尔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白求恩扁鹊华佗像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

名医名言

1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孙思邈2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徐灵3古之圣人其为善也无小而不崇其于恶者无微而不改改恶崇善是药饵也龚廷贤4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

中外名医生平、照片及名言

中外名医照片生平及名言1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扁鹊公元前407前310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擅长各科周游列国四处行...

中外名医照片及简介 名言

中外名医照片及简介中国名医1华佗外科鼻祖名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生平简介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是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一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中外名医的照片和生平简介及名言

裘法祖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外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裘法祖19xx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结业后赴德国求学于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19x...

经典名言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

名人名言,20xx名人名言大全-面对错误的名言

1错误并非总是意味着无知知识并非总是召之即来塞约翰逊2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毛泽东3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泰戈尔4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惠特曼5对不屈不饶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俾斯麦6多数人的失...

中医名句整理

引用茅草屋的中医名句整理从每年一度的体检所想到的一天人合一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

中医名言

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

高考考试必备名人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1团结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栏目团结名言作者拉封丹谁要是蔑视周围的人谁就永远不会是伟大的人栏目团结名言作者左伊默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栏目团结名言...

名医名言(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