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优秀大学生谈学习经验(细节与进度)

时间:2024.4.5

目录

北大学生:大学三年以及之前听课生活的总结........................ 1

人大侯瑀-统计学专业............................................. 5

旅行的意义:一个人大本科女生大学四年的故事...................... 7

附:关于学霸新闻两则-清华...................................... 11

清华现超级“学霸” 15门课程100分4门99分.................... 11

清华双胞胎学霸走红 学习计划表精确到小时........................ 14

(经济金融)“学霸”如何炼成?高瞻远瞩+目标专注................. 15

北大学生:大学三年以及之前听课生活的总结

细说大学各科学习的经验教训,兼谈恋爱和高中情况 作者:郑子杰Christal 20##-06

人一般在最痛苦的时候进步最大,虽然结果上往往不如意。

首先,我想说,我有点失落,因为即将告别了保持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三年的以听课为主的学生生活,打破的将是保持15年的生活习惯。从明天开始,就要开始以科研为主的至少6年的学术生涯了。

在此,我先总结一下我之前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提取精华,成为下一段生活的一些图式。

小学的生活细节已经忘得干净了,只记得偷过家长钱去买麻辣烫,只记得我那时候每天都会哭,只记得我是矮矮小小的,仰视天空的时候,看到的永远是别人的后脑勺。我曾经小学就被认为很聪明?其实更确切的说法是,我比较zhangmao(济南话吧),把所有的聪明的外漏给别人看罢了。

初中生活,依稀记得整天跟班主任吵,还会故意跟班主任对着干,而且跟家长打赌故意不努力考试,以及最后结果是中考考出了我进入初中以来的历史最差成绩。擦边进了实验班。中考成绩高中班里倒数第三。

高中记得第一次考试的时候,我考了班里30多名结果被老师表扬了,其实当时很震惊。因为中考成绩的过弱,以及第一次考试的弱弱表现,我并没有像后来的高中生活那样扎眼。

直到高一上的期末考试,由于数学特别难,所以我的排名开始出现了质的飞跃。当然高一的生活的晚上基本都贡献给了数学竞赛,记得每天晚上6:30-9:30都去妈妈的办公室刷数学竞赛书,记得第一次龚老师布置的70多道平面几何题我连查书带推导每天晚上平均耗费4个小时加上2个周末才在一周时间内把它们做完,记得高一的时候刷的数学竞赛书比很多人(即使在山东)高中刷过的所有题都多很多很多。当时的世界貌似只有我跟数学竞赛。当然高一的山东的夏令营还是考砸了,后来从山大要的可以参加考试的名额。本着仅仅是去做题看题的态度拿了省一之后有了保送资格(其实之前我一直在准备新概念作文大赛),也许,当你不为任何目的仅仅是以研究的目的去对待试题的时候,发挥的最好。当然高中也碰过物理竞赛,由于准备不充分,满分160只考了22分。

当然高中曾经把政治书抄过3遍,历史地理书各抄过2遍,化学笔记抄过5遍(最后一遍是默写的一本子),英语背了四六级单词——这些都只是高二前,因为保送,所以没有高三。

至今印象最深刻的时候,是背四级单词是每天做完竞赛之后的1个半小时,那种感觉就像浑身被虫子咬的感觉一样,但是1个半月挺过去之后,英语有了基础,不再是特别弱的瘸腿项。当然从高中的综合成绩一直稳定在班里第二(第一总是换)。我从来没有爆发过,只是每一次都很稳的对待考试,记得当时考完试就能估计出自己应该大概能得多少分了。

我妈妈总是说,高中保送完了之后的我相当能玩,根本不用功,我其实想偷偷跟她说,跟她那早上5点半起来然后没事就读书的生活相比,我确实不算用功的。当时跟大部分同龄人比,我只能说我不能算偷懒的。高三水了一年的我深感到大学如果不用功就被淘汰的压力,所以上了大学之后格外用功。

大一上,看起来并不是我最顺利的一段时间,或许说是最痛苦的一个学期。

我选了邵老师的数学分析,由于大一上的上半学期不太用功(我以为很用功了,其实仅仅是形式上用功,而不是真正的勤于动脑),即使每节课都挺,数学分析还是落了很多,期末之后连续刷了一个月的夜,去看裴礼文、菲赫金哥尔茨、越神的APOSTOL、习题课讲义、解题指南,本着能会推就推不会推就背过的态度去学习数学分析,然后考试的时候以背的态度答题(当然由于习题课讲义的推导过于详细,有很多没必要的步骤,我又看不出来),所以最后期末考试没有答完。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用功程度足以让数分上九十,其实我说,我也就是70分的水平,因为我根本没有理解数学的精髓而只是形式上和应试上的用功而已。我到后来才理解邵老师的一些思想,突然悟道了很多道理,我太在意形式上的所谓的“掌握”而忽略了对问题的理解。

当然光靠理解不用功记忆是学不好一门课的,但是光背诵而不理解也是学不好一门课的,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仅做好一方面就会忘乎所以,当时确实看似学会了,以为就是掌握了,但是后来要不就是知识掌握不牢靠,要么就是核心思想不理解导致越学越累。当然,学术除了形式上的用功更要注意脑子的思考是我从苏骁同学的喜欢看着数分书想数学题的方式而得到的启示。

大一上寒假,我花了一个寒假看陶哲轩的实分析,渐渐理解了大一上所不能理解的一些知识。不过本着对推导的不理解,我还是转去学高数。大一上的计算概论,我是靠着同寝室张文泰同学的32道动态规划题和计算数论书上的数论问题将c的语法运用熟练的,同时对于高等代数,我刷完了指导书上的所有题,花了2个晚上(每天都是8:00到第二天早上6:00一动不动,有一次肯德基的工作人员看我太专心了,没有关掉二楼的灯,二楼的灯亮了一夜)把指导书上的结论整理一遍,然后没事就背诵,最后才感觉学的不错的。记得有一次还忘了出去刷夜,坐在走廊上自习学到了2点,碰到了刷夜回来的陈云帆同学。

我大一也很困惑,我喜欢学术吗?不喜欢!能玩当然喜欢玩,但是我不喜欢有问题压在心里不懂的那种感觉。我不在乎最后考试老师出什么样的题或者以什么样的方式批卷,但是在乎在考试之前,对于老师上课讲的知识不能有哪个方面还是迷茫的或者困惑的,即使有,也得强行背过。

大一下由于对当时喜欢的女生表白屡次被拒,让我把精力完全放在了学术上。

记得当时刷了吉米多维奇的3、4、5、6和电磁学千题解(越做越快,最后2个小时完成40道题没有问题),所以这两门课就不用愁了,对于微电子电路基础,每节课上完都回去百度百科或者维基百科,争取自己把上课讲的概述性内容理解清楚。由于呆呆老师和李红滨老师的班讲课内容差别很大,所以我会托曹萱同学给我讲一遍呆呆老师上课的内容然后再抄一下辛雨同学的微电笔记。当然笔记总是会有错误的,在你读别人笔记的时候就会去思考为什么跟自己的理解有出入,然后就去查书,搞懂,最后才明白到底是什么(大部分情况下是我理解错了)。

对于热学课,我只能说对于普通物理,应该重视概念的理解,当然理解的前提当然是要背过,连体系和基本概念都背不过,何谈理解。

程序设计实习是那学期最恶心的一门课,当然,由于c 语法部分还是主要涉及背诵,所以笔试我不会太愁。对于BLOKUS大作业(现在已经进化成了四色地图),由于陶世博同学的那份代码模板太过犀利,我花了9个小时的时间读懂之后又花了3个小时找出漏洞和不足,修改了深搜算法,然后写出了一份相对很稳定的ADAM程序,保证我们的大作业不愁了。

其实当时c 语法课的时候我会去找c primer与课件进行对比,然后一般争取每节课之后都再背一遍,当然课前必然得预习,否则跟上的难度挺大的。

地震概论,对于我来说不算是水课,我认真地记笔记、写总结,虽然最后的成绩不是太理想,但是成绩真的不是关键,我真的想说,对于他上课讲的相关内容我已经掌握很好了,有些是bbs上的老题赵老师上课没有强调或者我漏掉了,考试的时候我就随便蒙而已。

那个电路实验课程给了我跟数分一样的低分,原因是老师是按照完成的顺序给分的,然后我每次完成之后都不跟老师说而是去找示波器的手册或者把实验的原理搞明白,走的一般都比较晚。这样做也许牺牲了成绩,但是好处就是我对于仪器的使用,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点与很多混过了基础实验课程的人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然,大一下想当学霸的初衷是一句:“想追到xxx吗?先把自己培养成学霸吧,然后就可以给她讲题了”。虽然最后的结果还是没追上,但是侧面上促进了我更加努力地学习。

其实现在看来,当时的自己很幼稚,后来谈过恋爱才意识到,对于有的女生,也许她是女神,但是不适合作女朋友。

可能很多人都想问,你哪里来的那么多的时间?我想说大一的我基本不太喜欢打dota,而且喜欢刷夜。我都想说的是夜要刷,但是不是考试前刷,不要刷太多次(我连续刷一个月太过于暴力,会损害身体,严重不推荐)。把功夫用在平时是关键,考试什么的,考的是你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是否与老师相同,这点需要上课认真听老师是怎么理解的。(梦里江河注:悲催。)

同时也有老师是怎么出题与阅卷,但是这都与我不相干,因为我知识学到了就好了,怎么考是他的事情,我没法干涉也无权干涉,我也没有必要而且比较反感活在老师画的怎么考的圈圈里(我比较讨厌活在别人的圈圈里),那样失去了太多的自由,所以还是努力掌握知识比较靠谱。

大二上是最艰难的一段时期,由于任务太过于繁重加上喜欢胡思乱想,所以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去过心理咨询中心。

所以那前半学期的事情我都已经忘了很多。只记得家长来过一次,告诉我要放松,以及怎么放松。我开始逐渐学会打dota(熟练)、逛淘宝以及玩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例如变形金刚玩具?火影护额?)等等。

当然那学期的129使得我开始了严格意义上的第一场恋爱,当然第一场恋爱什么都不懂,所以谈了两个多月就分手了。当然现在想想,自己确实太过于幼稚了,或许只有通过谈恋爱,男生才能变得成熟。

当然对于课程的学习,忘得比记得多,记得最多的是数学物理方法和电路分析两门课(基本所有内容都记得大概),值得庆幸的是,到目前为止的物理和电路课程都是以这两门课为基础的,而这两门课是我最重视的两门课。数学物理方法习题指南真是一本好书,因为上面有你想要的结论以及非常常用的方法。电路分析原理课程的拉普拉斯变换和傅里叶变换构成了未来课程的基础。对于传输线理论的熟悉和双端口网络的熟悉,使得我在大三下学微波课程的时候感觉一切都很熟悉。大二上,最艰难的渡过,那段时间的悲观情绪只能慢慢缓过来。

大二下,开学,失恋,失恋的原因是因为我一周中发烧了两次,心情极度不好,同时课程有点压力,实验室有压力同时EX也认为没意思,于是我说了很多狠话,故意伤人的狠话,然后就理所当然的分手。当然这也积累了经验。对于现在的女朋友,我懂得了如何去珍惜,总是先想想自己哪里做错了,然后斟酌之后再说话。对于最亲密的人,狠话不能说,有些实话要婉转的说。

大二下的模电也许是很虐的课,因为最后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只有69,大二上的数电,我也考得很不好。因为当时的我还沉浸在听老师讲课,记笔记,自己理解思考,查百科的学习方法中。这两门课的失误都是因为我没有认真看教材。我突然回想起来自己高中所强调的,看教材的重要性。也许只有把老师的思想理解了,把经典教材的思想理解了,再融入自己的思考,才能对这门课有个相对“初步”的理解。模电考的很偏,数电考的很细,都是重点考的教材上的内容。

对于近代物理,反而比较喜欢考课件,不过对于普通物理,我还是倾向于背概念->抄概念->理解概念的学习方式。背不过的东西相当于只学了个皮毛,跟上网查查然后通识性的掌握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对于一个问题的阐述,能说大概思想的人有很多,但是既能说思想又能把每个细节都阐述清楚的人少之又少。而如果想成为真正的专家或者大师,必须要求自己做这少之又少的人。

大三,一切开始变得理所当然,因为我开始熟悉了这种学术的节奏,老师讲课、课件、教材、自己思考融合的越来越好,我并不觉得学术方法再是一件值得探讨的问题。当然对于通选课的疏忽导致我中日文化交流史出现了严重失误。其实,对于考试考原题自己没有搜到原题这个事实当时有些耿耿于怀,但是后来才意识到自己确实那门课没有好好听,其他没有听课的成绩好仅仅是考试出题和评卷的问题,而对于课程到底掌握了多少,只有自己心里有数,这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无尽的抱怨无非是对“凭什么他跟我一样的努力程度,或者不努力却得到了比我高的分数”或者“他搜到原题我没有搜到原题考试会吃亏”的形象的表现罢了。只有关注自己真正学到多少的人才不会担心考试时的心态,才会把任何的结果都看作是理所当然。因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只与自己有关而与他人没有关系。虽然DSP考砸了,但是我还是觉得,无论多砸,我就努力到了这些,对于老师出的这些题,我就该得到考砸的成绩,无可厚非。

我相信机遇与努力同样重要,但是从来不相信机遇会偏向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能够不断努力,即使机遇不偏向我,也能活的下去。

我曾经在乎过成绩,现在也不是完全不在乎。但是我比较在意自己到底得了多少而不关心相对的RANK或者这个成绩的相对高低。从成绩上能够比较直观的反映出我到底掌握了多少,以及考试的心态如何。

我曾经幻想过恋爱,但是现在觉得,只有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在一起才是恋爱,女神,作为曾经的美好幻想罢了。

我总是在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做的不好,其实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好,有时候努力改,但是也会控制,以免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情而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我觉得过程比结果重要,虽然好多人这么说,但是毫无自恋的说,只有像我一样的极少数人能践行注重过程而坦然接受结果。大部分人的心态只是认为这样是对的,自己可以这样劝自己,但是骨子里做不到。

我觉得,也许是受托于一定的强迫症心理,我能够强迫自己做到我想做到的,而且能够从骨子里改变,貌似很容易就能产生自我的认知失调一样。

我喜欢从比较大的层面想问题,比如国家、比如社会、比如集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想这些,一定会被自己各种各样的烦恼绊住。会更多的要求生活的环境与自我的成就而忽略了做事情是为了奉献,而成就仅仅是他人评价你的一些东西。它们也许对于社会的我是有用的,但是对于寻求的宁静的自我真的一文不值。

我至今不能理解追求结果的人在最后的delta函数般的努力为什么不能化成平时的正弦波。

写不动了,已经写了很多,先写这些吧,希望对刚上大学的学弟学妹们有点帮助。我会努力进入科研阶段,争取在中国开辟一个领域,让中国在这个领域上可以引领世界的潮流。

从明天开始,以学习、听课考试为主的生活将化作历史。跟实验室的师兄师姐相比,我又变成了文盲一只,又得发奋努力才不会被时代抛弃。

人大侯瑀-统计学专业

侯瑀,人大07级本科生,总平均学分绩3.83,专业学分绩3.91,曾获国家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剑桥大学夏季奖学金,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北京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等。本科期间通过两门北美精算师考试,发表论文2篇,并于20##年被耶鲁大学邀请成为public health school访问学者。热爱音乐,哲学,旅行。曾任院学术部部长,辩论队队长。20##年同时被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录取,将赴美攻读金融数学专业。

20##年6月5日晚,22岁生日,16个朋友陪在我身边,经历了整整12个小时的徒步跋涉,翻山越岭,登顶香山最高处,看完日出后下山,回到熟悉的学校。虽然辛苦的程度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虽然回想起来也会讶异自己的疯狂,但看透山下的灯火阑珊,山间的云起云落,把最荒诞不经的愿望变成现实,也算是给我无怨无悔的大学四年,画上了一个感动长存的句点。山峰总有更高的一座,太阳明天还会照常升起,但正是那一段段“在路上”的心情与志气,才拼接成一条旖旎而不可复制的记忆之河,任凭岁月翻滚,依然静水流深。

20##年夏天,抱着对“精算师”的冲动好奇选择了现在的院系和专业。此外早早坚定了毕业后出国深造的打算,所以在不遗余力地上好每一门课的同时每天背单词,听写新闻,也清楚地知道GPA是出国申请的最重要依据。由于一进大学就担任学院各种晚会的主持人,合唱比赛领唱,辩论队辩手等,对学习的时间格外珍惜。常常2,3点钟结束辩论赛讨论,早上6点多又匆匆奔赴自习室念书,竟然很难跟寝室的同学见面。也曾经因为学习压力想过退出辩论队,但发现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也就学会了把时间利用到极致。

大二伊始,总平均GPA位列全院第一,但我却不再满足于课程和考试,而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但由于年级低,又没有任何科研经历,所以只能自己争取机会。也许是倔强好强,也许是不知天高地厚,我闯到前系主任易丹辉教授办公室,自我介绍后提出想跟她做科研的愿望,百般恳求下获得了机会,并每周参加易老师的博士生讨论班,先从编程和数据处理开始,后来逐渐拥有了自己的课题和科研项目,自己建立统计模型。除了向老师和师兄师姐学到了很多东西,惊喜的是在大二时我站上了全国生物统计学术会议的讲台,成了教授和博士生之外年龄最小的演讲者,并发表了自己关于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处理纵向数据的论文。

 大二下半学期,几乎是同时完成了两门SOA北美精算师的考试,开始备战10月的GRE考试,单词背了几十遍,红宝书翻烂了三本。由于不想太早确定专业方向,我同时选修了统计学和风险管理与精算两个方向的课程,期末考试压力巨大。考后放松下来,正好迎来人民大学历史上第一个暑假小学期,我决定給自己平添挑战,申请成为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 Hongwei Zhao教授的助教。那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硕,博范围,需要一定专业基础的课程。我不但自己也是从头学起,而且要给师兄师姐们批改作业和解答问题,那段时间差不多算是已经住在明德楼,白天在办公室做GRE题目,晚上编程改作业。也许是因为这次珍贵的经历赢得了信任,此后我又先后成为来自Washington University和Yale University两位教授的助教,并由此拥有了美国著名学府教授的推荐信,为出国申请积攒了自信。

很多中国一流大学的学生们也会抱怨出国交流交换机会稀缺,但对我来说机会都是自己争取而来。大三暑假我坐在清华数学系暑假国际小学期的课堂里蹭课,把自己精心做了两个月的普林斯顿计量金融学研究生课程作业及程序代码递给刚从美国飞来的教授,要到了一封普林斯顿金融系教授的推荐信。7月份申请成为国际统计论坛的外宾总接待,并被任命为欢迎晚宴双语主持人,认识了近百位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统计学教授,其中不乏名校的招生委员会主席。8月飞到剑桥大学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夏季学期,还在英国考了第二次GRE,至今难忘考试前一天晚上住在伦敦一个廉价小旅店里被隔壁的音乐折磨不堪的零落景象。

 直到现在还总是有学弟学妹问我,做什么比较有用,什么比较没用。我从来不去想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觉得有价值,那就别太在乎回报。20##年冬天,因为之前相关的科研经历,我被耶鲁大学生物统计系的教授邀请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合写一篇论文。美国大使馆的签证官对我说,我是他见过的第一个获得J1签证的本科生。除了完成自己的论文,我还在美国游历了哈佛,MIT等学校,并在普林斯顿争取到了与招生委员会面试的机会。在剑桥,在耶鲁,我遇见了很多内心平和丰富,拥有自己完整人生信条的智者,并互相汲取着智慧。在伦敦,在纽约,我虔诚地保持着行走的姿态,悉心感受中西文化的撞击融合,并思考着自己的时代角色。

大学四年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写成一纸漂亮的简历。一个看的过眼的学分绩,两段交换经历,三篇paper,四份投资银行的实习,精简罗列的奖项和证书。很多一笔带过的经历,都曾经经过了艰辛的努力。为了熬夜看书,我搜寻明德楼不会被保安查到的楼梯间角落,竟曾被反锁在深夜的楼梯间。在投行实习的阶段,每天6点钟起床到公司听财经新闻。为了普林斯顿的面试机会,穿着高跟鞋在大雪纷飞的校园立等数个小时。然而,这些足以让我获得自信么?申请出国的过程是一个认清自己的过程。我也经历过无尽的迷茫与不自信,被肯定,被拒绝,怀疑自己和迎合别人。到最后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永远比我被什么学校录取,读什么专业更加重要。我们之所以那么渴望一张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正是因为不够自信,想用特殊的标签去证明自己。可是心向何处,不是比别人的眼光更加重要么?

于是我出国申请材料中自我陈述的第一句话是,四年来有两件事情最能标志我是谁,第一是攻读人民大学统计学专业,优异地完成了学业,第二是从18岁开始学小提琴,每天练琴坚持到现在。或许在这个功利的时代,小学生就开始参加奥数班,中学放弃一切爱好特长,大学变得精明而现实才是正经事。但是我更希望最后定义我自己的,是一个热爱音乐与艺术,不愿为了成功放弃生活的尊严的女生,她到处乱跑,渴望记下这个世界所有的美好和充盈,她心怀梦想,对未来有清晰的想象,却仍然期待命运的偶然和未知。我也曾像身边的人一样,抱怨过人大狭小的校园,六人一间的宿舍,激烈的竞争和不和谐的男女比例。但是,母校或许不是最好的,但她已经把最好的都给了我。如果真的有什么最值得被纪念,那应该依然是6月的这个晚上,一群年轻,爱冒险,满怀激情的朋友们忍受着劳顿陪我登上了山顶,天渐渐地亮起来,我们望见了初升的太阳,望见了睡眼惺忪的北京城,望见了远方微白的天空,却怎么也望不到,我不想全部看见的未来。或许,这就是一种留白。

旅行的意义:一个人大本科女生大学四年的故事

Posted on 2011/08/12 by 侯瑀 很抱歉7月在尼泊尔收到COS约稿的邮件,就答应下来一定完成任务。月底从西藏回来,又开始每天编程完成暑期作业,直到现在才有时间坐下来,静静写下些文字。这对我来说着实是个很好的机会。毕业前夕,院里的老师推荐我参加一个学校的毕业生活动,相关部门要求我把自己四年的经历和成果写成博客,一直到评选期结束。可是我没有想到这篇博文一时间被许多外校甚至海外的中国学生分享,虽然听到鼓励的声音会很开心,但我很遗憾太多人曲解了我的意图。我MSN的名字一度是outlier,是因为我并非传统思维和体制下长出的种子,我厌恶成功学,并不完全崇尚读书,更对现存教育体制和社会观念下的单一评价标准深感无奈。况且学习本不是我的强项,申请的结果也不算出众。在我认识的同届毕业生中,就不乏同时拿到哈佛,普林斯顿,宾夕法尼亚全奖的大牛。所以我更想分享给大家的是,如何在努力的同时不丧失生之为人的尊严,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不放弃心底真正的渴望,在面朝一个兵荒马乱的世界,被现实打击的灰头土脸的同时,还能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引言

 再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侯瑀,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四年来取得过一个还不错的GPA和排名,得过一些奖,参加过很多社团和文艺活动,有过几份投行的实习,发表过论文,学习交流的经历包括剑桥大学和耶鲁大学,20##年底申请了8所学校,被录取的有纽约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我的申请经历有很多偶然性,但我还是想把一些可以推广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算是我对自己四年的一个纪念。

一. 象牙塔内的春天

统计学院号称人大四大疯人院之首,因为是纯理科学院,在人大这个人文社科学校也颇显另类。大一入校就听到一句戏言:好女不嫁新闻男,好男不娶统计女。开学之后才明白这句话的道理。每天早晨7点之前,知行1楼10层东面的几个房间就几乎人去屋空,07统计的女生们除了早早去占座就是去自习室晨读念英语。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下,我也不敢懈怠。因为从小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就连高考复习都是在天大和南大的自习室度过的,我很快就熟悉了人大的环境,习惯了除了上课和练琴之外都泡在自习室,除了一遍一遍地做数学题之外也提早开始托福和GRE的准备。

很多人批评中国大学的老师水平和道德都良莠不齐,而且几乎所有人都厌恶政治理论课,而我从来不。因为我认为无论如何,那些老师比我们年长二十岁以上,就算不是才富五车,也比我们多出很多的人生经验,他们总会有一些思想会启迪我们,哪怕只是一句话,也是值得的,也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

因为从小爱好音乐和播音主持,我在大一刚入学就加入了学生会文艺部,主持院内几乎所有的文艺演出,担任声乐比赛领唱,参加声乐比赛等。但投入最多的还是辩论赛,人大的辩论圈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江湖,充斥涌动的才华与思想肆意碰撞的背后,是高强度的集中训练和完全忘我的比赛准备。每天一两点回到寝室,室友已经睡熟了,早上出去读书,大家都还没起床,一个星期也见不到室友几面。回头想想,却正是那一段魔鬼般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利用时间。

统计学是一门有自己根基的学科,我一直把它当作一门哲学来学,从不认为他只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统计学的哲学理念正符合我的人生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是一个随机事件,而结果也是以某一概率存在,后验的经验会以更大的概率让我们接近真理,但是永远无法确认我们已经抵达,因为一个美丽的假设比不上纷繁复杂但眼见为实的证据,一个逻辑缜密的演绎也必须伴随能充分归纳现实的模型。

然而学习与学术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考试分数只是服从一定分布的随机抽样,并不能作为评价知识的标准。为了想要提早开始学术研究,我在大二上学期找到了德高望重的易丹辉老师,而在此之前她既没有教过我一门课也没有听过我的名字。还记得当我提出想要跟随她做学术的请求后,她非常直白地告诉我,本科生水平太低,什么都做不了。我只沮丧了几秒钟就对她说,“我是最好的学生,如果我不行,别人也不行。我可以先从旁听博士生讨论班,做最简单的数据整理开始。”现在想想,那样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有些幼稚,但也正是那种志气和魄力赢得了第一个机会。在那之后,我很快有了自己的项目,在大二就登上全国学术会议的奖台,在众多教授和博士生之间报告了自己的论文。除了自己的争取,我非常感谢各位统计学院的老师们对我无私的帮助。现在还记得吕晓玲老师竟然同意我每周翘她的课去参加易老师的讨论班。第一次向她请教人生问题,她请我吃中饭,在听完我的梦想后,她抬起头问我,“我有什么能帮你的吗?”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说,我有什么能帮你的吗,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还有张波院长在我做学术报告的时候默默聆听的眼神,以及毕业的时候知道我没有继续深造统计学,痛心地说,“可惜了,但是你喜欢就好。”我真的非常感动。

二. “揠苗助长”的机会

在为研究生做助教的时候,去耶鲁做访问学者的时候,为了实习一次一次去面试的时候,常常有人惊讶,有人好奇,有人觉得我很幸运。是的,得到机会固然幸运,但机会常常需要“揠苗助长”,从不会主动降临。记得在中金面试的时候,一个MD拿着我的简历问,为什么你这么能折腾。我说我喜欢这个词,不折腾不成活。

大二暑假人大第一次开设小学期,统计学院邀请的教授与易老师的研究方向相近。当时认为与国外老师多交流能对我的出国申请有帮助,就主动对老师说愿意去接这位美国的教授,没想到易老师在跟这位教授交流的时候对我的才能赞赏有加,直接推荐我做了助教。谁知这门全校公开课主要面对研究生和博士生,选课的人中我是年级最低的,怎么可能做别人的助教!但我珍惜这个契机,马上答应了下来,在短短的几天之间看了好几本英文教材,自学纵向数据分析的统计学知识和SAS编程。因为同时还在准备GRE考试,每天几乎住在访问学者办公室,甚至把提琴也带来,吃外卖之后在明德的楼梯间练琴。

面对机会,我从来不会因为害怕或质疑自己而说不。大二的秋天曾接到一个陌生短信,说再过几天就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想邀我一起参加,还说是想找一个统计学院的学生,但苦于不认识,于是在网上搜国家奖学金的获奖名单搜到了我。当时距离比赛不过3天,而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地球上有这样一个比赛,也不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大三暑假人大举办两年一届的国际统计论坛,聚集了中国和美国几百位最顶尖的统计学家、院士和教授。院里的领导希望我担任欢迎晚宴的双语主持人。我一下慌了神,虽然有丰富的主持经验,但从未在公开场合说过英文。但是就算内心怎么纠结,我知道自己一定会说可以。两次数学建模比赛都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国际晚宴结束后,不仅很多美国教授主动与我交流夸赞我的英文流利,还有一位宾夕法尼亚的教授握着副校长的手说,希望我能申请宾大统计系。虽然只是一句客套话,但我依然感激那些意外的肯定。

这种争取机会的心态,在出国申请的时候尤为重要。20##年3月,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一位普林斯顿金融系的教授主页,对他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并且觉得他的一门课程对希望转专业申请金融数学方向的我来说大有裨益。于是我从普林的中国留学生那里要来这门课的课件,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自学,并自己编程完成了所有作业。巧合的是,在暑假到来之前突然从一位清华好友那里得知他要来清华讲暑期课程,而且正是我自学的那一门。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他还是当时的招生委员会主席。我埋伏在清华的教室里,趁课间的时候走上去做自我介绍,并问了许多之前积攒的问题。几天课程后和老师成了很好的朋友,现在还记得当我递上自己完成的一沓project数据和轻松讨论他最新研究方向时他脸上惊讶的表情。夏天过后,我每周都会给许多暑假认识的美国教授写邮件,告诉他们我最新的进展,比如又找到了新的实习,新学期的GPA又得了4.0等等。11月到耶鲁做访问学者的期间,我只身闯荡哈佛,普林斯顿等学校,争取面试机会,与招生委员面谈。在此之前做好充足的research,先联系各个学校的在读中国学生询问他们招生小秘和教授历年关心的问题。比如普林的招生小秘喜欢问当下的金融热点,我就把几个月来每天记录的财经新闻整理成要点,并用英文流利表述我对美国欧洲和亚洲金融趋势的看法。还记得在耶鲁面试的时候,前一天得了重感冒,嗓子哑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闷在酒店喝了一整天的药水。转天带着非常微弱而难听的声音见一位相当tough的老师时,她听说我在飞机上感冒了,竟然骄傲地收回刚握过的手说:“哎呀!那我不应该和你握手哦。”但是半小时过后,她满面笑容地伸出手说,等你来耶鲁。我就知道我几乎已经拿到了offer。

正是因为这些足够折腾的经历,所以到最后结果对我来说已经没那么重要。很多人喜欢我在杨澜节目上说过的那句“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你在哪里读书,读什么专业更加重要。”其实招生和录取本来就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很主观的过程。既然我们这些从传统教育体制下长大的孩子痛恨用分数(如GPA,G/T)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单一标准,那就同样不应该去为几个招生委员会老头老太太的主观判断而失神,更不要把常青藤的标签作为自己找到自信的依据。你喜欢什么,关心什么,懂得多少,又愿意为了什么而甘之如饴地付出,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 走出象牙塔

所谓大学,对于我来说认识自己是第一位,认识这个世界第二位,做学问只在第三位。在高考之后,我对自己的大学去向没有任何要求,只有一点就是希望在北京。现实证明北京真的给了我太多东西,可以说,我从这座城市学到的,要比在大学里学到的还要多。

我的高中班级叫合唱班,一个班就是一个合唱团,每个人都会乐器,大家都疯狂地热爱着音乐。来北京之后,我每个周末除了到中央音乐学院上提琴课,还必听一场音乐会,如果没有就看一场电影。四年来,去过了北京几乎所有主要的演出剧院,国家大剧院就去了29次,交响乐,演唱会,话剧看了上百场。至今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看演出在中山音乐堂见到小提琴大师克莱默,就连观众席中都有好几个小提琴大腕,于是我激动万分地跑去要签名。我喜欢孟京辉,跟着看了他所有的话剧。我敬仰Bob Dylan,他演出前半个小时把内场票送给了一个地铁里的流浪歌手,然后自己买了最便宜的票开心地坐在最后排。

大四即将毕业之际,我除了和别人一样狂欢地庆祝毕业季,每天还要穿梭在国贸和学校之间,穿越整个北京城去实习,光前后的四五轮面试就持续了一个月。北京聚集着几乎所有领域最顶尖的公司,当然也包括金融机构。在北京,我认识了太多优秀的人,就连一次很晚的时候与同事在国贸的酒吧迎接归国好友,都会遇到马云这样的人坐在旁边。他们每一个都是一种可能性,让我一次次更新着自己的视野,也更敢想敢做。犹记得在奥运村偷偷挤在运动员中拍摄普京,和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面试聊天,同清华数理基科班的大牛一起听民谣Live,为30多位美国和欧洲的商学院面试官做交互传译,和自己最喜欢的小提琴演奏家一起吃夜宵,认识乐评人和发烧友,这些都是宝贵的人生经历,也只有北京能给我这样多的机会。

从小家人教育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山川之壮丽河流之秀美,更在于你可以观察到人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可以有多么不同。这次去的尼泊尔,是我去过的第11个国家,却是第一个非发达国家。一天停好几十次电,一辆吉普车坐10个人,晚上睡觉会被蚂蚁咬,蚊子叮,热得眼睁睁看着天花板难以入眠。在等回拉萨的飞机时,我听到身边的人抱怨,尼泊尔好破,再也不来了。我心里很想对他说,要是为了享受,怎么不去法国小镇呢。我们愿意远行,正是为了去见那些自己的生活里难得一见的人和事。在西藏,我跟随藏族人去看天葬,才明白生命原来是怎么一回事。尽管被震撼地说不出话,流不出泪,但人类本该是食物链里平常的一环,从无中来,到无中去。藏族人索次说,活着时候又没做什么好事大事,死了当然应该回归自然,把自己的身体贡献回去。再回头想想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狭隘。我平时很不喜欢别人提及“精英”,“优秀”,“成功”这样的字眼,就是因为我认为这些字眼没有意义。一个人的优秀与否永远是相对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的成长环境足够幸运,就算无关钱和权利,父母的悉心照顾和教育方式本身也列为其一。要知道就在我因为被某所学校拒绝伤心欲绝的时候,世界上有些人根本说不出自己国家最好的大学叫什么名字;在我忙着打包到美国的行李的时候,世界上有些人竟然没有权利拥有自己的护照!

四. 孤独星球

轰轰烈烈的毕业季,我放弃了准备了好几个月的CFA考试,只是因为想多点时间和四年的同学在一起,不愿错过每一次旅行,游戏,歌唱甚至胡闹,酒醉和流泪。此时此刻,我深深地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远远比追求个人前途命运更加重要。我尊敬所有平凡的人,他们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失去另一些可能因此成为代价的东西。每个人从生到死,就像一颗孤单旋转的星球,在时间的纵轴上,个体的荣枯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当你与身边的自然,人和物产生联系,付出爱,让别人感到开心和幸福,哪怕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时候,生命才产生其意义。这也正是为什么,在渐渐了解金融领域后,我确定这不会成为我毕生的职业。此刻的选择,也只是漫漫长路上的一个驿站。

如果说大学还有遗憾,那就是我经历的失败太少了。虽然母亲说,不一定亲身经历失败才能获得教训,但我还是期待年轻时的大风大浪胜过一帆风顺。最后请允许我向人大统计学院的所有老师,师兄师姐,同学,学弟学妹表示我由衷的感谢。他们之间的一些人,甚至以我的梦想为梦想,毫无条件地帮助我。我还记得有一次伯克利大学的统计系主任来做小型讲座,一位研究生师姐问了她转专业会不会很冒风险的问题。当时那位教授讲了一个故事,最后说“你们现在20多岁,现在不疯狂,现在不冒险,那还有什么机会呢?”不是每个人都是梦想家,不是每一个人都想改变世界拯救地球,但是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认清自己内心的选择,然后跟着心的方向,去不惜代价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爱自己愿意爱的人,面对自己不怕面对的失败。就像我在毕业时为同学们写的一首歌里说的一样,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以前每去一个地方旅行,我都会写一篇主题名为《旅行的意义》的文章。人生也是一次长途跋涉的旅行,那就让我以以此为题吧。

这稿子算是我逼着熊熹师姐从侯瑀那儿抠出来的,先重重叩谢二位的付出!

我想要这篇稿子的原因是,当我在看侯瑀的评奖介绍时,真正让我觉得敬佩的不是她取得了什么成就,什么耶鲁什么斯坦福(关于学校我后面还要再说两句),在多数人眼中都是耀眼的光环,但人与人的差距就在这里——有人追求光环,有人追随内心。大约这就是淡泊以明志的境界吧。我很欣赏这种心境。另一点,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从始至终,我们看到的是努力努力再努力、争取争取再争取,所以不要轻易把别人称作“天才”,记得火影中曾经说,“天才”二字实在是贬低了背后无数的努力。即使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出她那样的成就,但这份精神绝对是你我都可以学习的。若你是如此匆匆路过,只是一句牛叉或佩服,恐怕三年五年后,你和她的差别只会越来越大。侯瑀的旅行,体验了生活;我们在她的文章中旅行,又体验了什么?

关于学校的题外话:前些天在JSM(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遇到了左辰,熟悉COS的人应该知道他也是本站作者之一;我们聊了聊出国选择学校的事情,一致同意学校本身是非常次要的因素,遇到合适的导师、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是“人”的因素),永远是最重要的。一个外表金光闪闪的学校,并不一定适合你。看看侯瑀在“人”身上下的功夫,怎么可能会申不成功?

附:关于学霸新闻两则-清华

清华现超级“学霸” 15门课程100分4门99分

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上展示的韩衍隽成绩单。

  南都讯 记者张东锋 “15门满分100分,4门99分,1门98分。”一张列在幻灯片上的清华大学基础学科成绩单,昨日引来众多网友的围观和膜拜。据了解,该幻灯片出自20##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答辩人便是这份成绩单创造者—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级学生韩衍隽。

  “再也别说自己数理基础扎实了”

  从昨日15时55分到23时,“膜拜清华学神”的话题已有2 .1万人次的讨论数。引发这个话题的是一张列在幻灯片上的基础学科成绩单,上面列着微积分、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20门课程的成绩:除了1门98分和4门99分,其它15门都是100分,并作为作者“夯实数理基础,培养专业技能”的证明。

  “以后千万不要说自己有扎实的数理基础了。”《人民日报》在官微中如此点评。

  看呆、膜拜……虽然此前也不是没有学霸引发网友集体围观,但韩衍隽如此牛逼闪闪的成绩,还是激起了大家新一轮的吐槽,并直呼其为“学神”。“每次看到这么牛的人时,都会有种莫名其妙膝盖发软的感觉,总有一种会随时扑倒跪地的即视感。”网友“胖圆脸毛毛”评论道。

  有意思的是,有人围观因为感叹,有人围观则是因为“与有荣焉”。

  比如,过去大半年都没更新的@安徽省安庆一中,昨日也更新发文《从一中走出的“清华学神”—韩衍隽》。文章将韩衍隽的优异表现重新介绍了一遍,并告诉读者此“清华学神”系该校毕业生。

  学霸还是腰鼓队成员

  据了解,1989年设立的清华本科特等奖学金,被视为该校最高荣誉的本科奖学金。申请20##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的各院系学生共有50名,经初评最后有15人入围答辩会,其中就包括韩衍隽。

  公开报道显示,20##年,韩衍隽就曾凭借其在全国数学竞赛和物理竞赛上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录取,不过他后来还是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并成为安徽省的理科状元。

  虽说一张幻灯片让韩衍隽成了一些网友膜拜的“学神”,但韩衍隽出色的不只是成绩单。公示的申请材料显示,除了连续三年获得班级第一外,韩衍隽还先后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一系列知名的大学生竞赛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并发表了多篇英文专业论文,取得了两项科研专利。此外,他还是清华大学腰鼓队的副队长。

一位自称韩衍隽同学的网友昨日透露,韩给他的印象是“对自己有非常清晰的规划和认识”。这在韩衍隽的申请自述中得到体现,比如他说为了训练编程能力,大一就参加了电子系对式程序设计大赛;为了夯实数理基础,大二参加数学物理学科竞赛,并称自己入学时下定的决心是“为解决人类文明与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而努力奋斗,在本科阶段结束时自问无愧于学校与国家的培养”。

韩衍隽,1994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一个普通家庭,20##年毕业于安庆一中,同年以705分的高考成绩获得安徽高考理科状元,并被保送清华大学。[1]

20##年11月2日下午,象征清华最高荣誉的2014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在清华大学上演,一名大四学生展示的成绩单震惊四座,赢得一阵掌声,20门学科,除了1门98分、4门99分之外,其他学科都是满分。成绩单被传到网上后引起轰动,网友们纷纷膜拜,称这位大四学生是“清华学神”。

11月2日下午,象征清华最高荣誉的2014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在清华大学上演,一名大四学生展示的成绩单震惊四座,赢得一阵掌声,20门学科,除了1门98分、4门99分之外,其他学科都是满分。成绩单被传到网上后引起轰动,网友们纷纷膜拜,称这位大四学生是“清华学神”。记者了解到,这名大四学生叫韩衍隽,是潜山县人,系20##年我省高考理科总分第一名。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给他这样的评价:衍隽已经超出了至今为止我对斯坦福大学里最优秀的高年级博士生的预期。

20门课15科满分人民日报官微“怒赞”

清华特等奖学金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授予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不超过十人。 11月2日14时,20##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举行,15名候选人从众多学霸中脱颖而出,第5个答辩的是电子工程系大四学生韩衍隽。

韩衍隽的成绩单在大屏幕上出现后,现场停顿了两秒钟,接着传来一阵长时间的掌声。屏幕上,韩衍隽20门基础学科学习成绩为:15门满分100分,4门99分,只有一门量子与统计98分。

这份成绩单被传到网上后引起轰动,昨天,人民日报官微一天三次评论转发“膜拜清华学神”微博,网络上还掀起有关“学神”的讨论。截至昨日22:20,已有283万阅读量,1.8万网友参与讨论。

他就是清华电子工程系的韩衍隽,他把自己的大四称为“博士零年级”。

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给他至高评价

在韩衍隽不到5分钟的答辩视频上,记者发现“学神”神的不只是成绩单上的满分,他各方面实力都非常超群,甚至是清华大学腰鼓队副队长。

大学三年在电子系繁重的课业压力下,韩衍隽抽出时间,广泛阅读文理史哲经等各类书籍,并选修电子、数学、经管等各系课程。大一,他共在图书馆借阅逾100本书籍,并通过修习数学系本科高年级课程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大二年级他开始了经济学第二学位的学习,用一年时间修习完经管学院开设的大部分经济与金融的核心课程,对社会的运行规律有了自己的理解。本科前三年里,他共修完215学分,成绩在系内名列前茅,其中15门课程取得满分,60%以上课程的成绩不低于95分。

三年来,他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决赛一等奖第一名、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清华大学一二·九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20##年美国大学生交叉学科建模竞赛全球特等奖,其间还申请了三项发明专利。

答辩会现场还播放了一段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Weissman评价这名本科生的视频:“衍隽已经超出了至今为止我对斯坦福大学里最优秀的高年级博士生的预期,这真的是我对一个人所能给予的最高评价。 ”

20##年高考中系我省理科第一名

“清华学神”韩衍隽,记者并不陌生,20##年6月,记者曾在安庆一中采访过他,那年高考他理科总成绩705分,全省总分第一名,由于已经保送清华,所以不参加排名,成了当年理科无冕之王。在安庆一中年级同学就对韩衍隽格外的崇拜,给他起了个外号“大神”。

韩衍隽1994年7月出生于潜山县,父亲韩竹青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母亲熊根林在潜山县疾病控制中心工作。

据其母亲介绍,韩衍隽两岁上幼儿园,五岁开始读小学,喜欢独立思考。

8岁之前,父母对韩衍隽的管理主要是引导他的学习兴趣。上中学后,他学习比较自觉,父母便很少管了,“高中三年,我只到安庆一中去过三次,我们爷俩交流,主要是每个星期天下午打电话。 ”

学神生活能力也很强高中就无需父母操心

安庆一中教导处副主任金久老师是韩衍隽的高中班主任,昨天他在网上也看到韩衍隽的表现后也很激动,“作为韩衍隽的班主任,我感到激动与自豪,为他,为学校,为自己! ”

金久老师说,韩衍隽高中的成绩大都比第二名高几十分。高二开始,韩衍隽将主要精力放在奥林匹克竞赛上。高考前,韩衍隽就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班。

进入高中以来,韩衍隽一直住在学校宿舍,将生活安排得妥妥当当,高中三年来,韩衍隽都是自己洗衣服、洗碗,很少让父母操心。

“他是我见过最聪明的人,没有之一。 ”韩衍隽的一名高中兼大学同学谈起他,钦佩之情犹如滔滔江水,“我认为他的强大来自于超群的智商和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这位同学说,“事实上,生活中的‘大神’都是非常有趣的人,是非常容易相处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就像我们高中同学常说的,我们很庆幸能遇上韩衍隽,有这样一位优秀的朋友,我们就不会失去努力的动力。我始终认为,尽管我们被‘天才’碾压,但这却是成为人才的一份助力。 ”

学神的目标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努力成为钱学森先生所描述的大师级人才,通过基础研究探索人类认知的极限,并将理论用以实践来解决人类文明与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我会用自己有限的经历去攻克人类未解的问题,为文明做贡献,为人类谋幸福。” 

1994年7月出生于安庆市潜山县一个普通家庭。小学毕业于潜山县舒州逸夫小学,初中毕业于潜山县第三中学。20##年,韩衍隽以698分的成绩获得潜山县中考第三名,同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安庆一中理科实验班。20##年高考的最后一天,凭借数学国家一等奖和物理国家二等奖,韩衍隽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20##年6月,高考卷面成绩695分,另外享受10分的政策加分,韩衍隽的高考成绩为705分(语文120、数学148分,英语141分、理综286分、竞赛获加分10分),为安徽省理科最高分。 20##年9月,入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同时就读经济学第二学位。韩衍隽的母亲熊根林就职于潜山县疾控中心,父亲韩竹青四川从事公路测量工作。韩衍隽的父亲韩竹青从西南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潜山县燃料公司。1998年企业破产后,韩竹青先是单独找事干了一段时间,20##年应聘到一企业从事工程技术工作。

清华双胞胎学霸走红 学习计划表精确到小时

20##年 新京报

姐姐马冬晗的学习计划表。

“简直就是学霸,女神”,昨日,一网友在网上疯传的“清华双胞胎学霸”视频中跟帖称。近日,清华大学双胞胎姐妹马冬晗和马冬昕凭一张“最牛学习计划表”和一段“全能答辩视频”走红网络。

学习计划表精确到小时

“不想学习时就看看清华大学双胞胎学霸学神是怎么过的……”昨日,人人网上,题为“清华双胞胎学霸”的帖子引发上万网友转发,超过10万网友关注。帖子发布了双胞胎姐姐马冬晗的一张学习计划表和一段姐妹俩申请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的答辩视频。

学习计划表是一页A4打印纸,清秀的手写字密密匝匝,记录着马冬晗一周内每天的课程安排、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一天总结等数十项量化内容。

网上热传的一张计划表显示,早上6点“起床锻炼”……中午11点25分-13点30分“吃午饭,打印课件”……晚上10点到11点“听英语”,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读《飘》,背单词”,凌晨一点之后“SLEEP”。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太牛了,比领导还忙”“从计划表上看,连洗澡时间都无法保证”,人人网上,多数网友对姐妹俩持赞扬态度,也有部分网友惊呼,如果是自己,肯定受不了。

双双摘得特等奖学金

视频上,来自清华大学精仪系的姐姐马冬晗身穿黑色西服,微笑着走向讲坛,“大学以来,我每天坚持6点半起床,7点进自习室,从来没在任意一节课堂上睡过觉,总是坐在第一排专心听讲”,马冬晗通过大屏幕展示出学习计划表时,引发全场哗然。她称,计划表是她大学以来每周每日都要做的,“通过每学期16个计划表,可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大屏幕上,马冬晗展示出“三年学分成绩名列专业第一名,多个学科成绩超过95分……义务献血、担任校庆志愿者、任精仪系学生会历史上首任女主席……”数十项“全能”经历,以及获得的来自学习、社会实践等数十个奖项时……再次引发惊呼,掌声不断。

答辩中,化学系的双胞胎妹妹马冬昕与姐姐同样优秀。她担任清华大学学生会副主席、化学系团委实践副书记等十多项职务,获得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金奖个人、化学系学习标兵等数十个校内外荣誉。姐妹俩双双摘得20##年度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该奖项清华大学每年只选评5名,是清华授予学生的最高荣誉。

探访“我们还很忙”

目前,马冬晗和马冬昕姐妹俩在清华大学分别读精仪系和化学系的博士一年级。两人每天依然很忙。

清华大学精仪系负责学生工作的一名老师称,双胞胎姐姐马冬晗“学习优秀,社团活动卓越,四年来每天行色匆匆,是个大忙人”。“马冬昕是我带过的最优秀的同学,她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和她姐姐一样”,马冬昕大一时的新生辅导员赵老师称。

昨日,在清华大学精仪系和化学系,记者看到各自在忙的姐妹俩,两人长相极为相像,都扎一条乌黑马尾辫,戴一副眼镜。面对网友“清华学霸”的称呼,两人似心有灵犀,抿嘴一笑,对记者婉拒称,她们姐妹两是学校平凡的学生,和清华其他人没区别,网上热传的视频和学习计划表都是真实的,但这是去年的事情,不想再多谈……“我们想过低调的生活,我们还很忙。”

揭秘科科95分以上是误传

据熟悉姐妹俩学习、生活的一名清华大学学生称,4年来,姐妹俩学习、生活时间安排紧凑,学习成绩优异,因志向远大,所以“时间安排相对紧张”。

该同学称,网上热传的马冬晗“每科成绩都超过95分”并不准确,是马冬晗申报奖学金答辩时从几十门课程中选择的十多门超过95分的科目,“马冬晗不是神,当然也有95分以下的科目。”

针对计划表“精确到小时,以至网友查看后发现没有洗澡时间”一问,该同学笑称,4年多来,与其他同学相比,姐妹俩的时间观念强一些而已,“很多时候姐妹俩是按照计划表去执行的,但有时因各种繁忙安排不免与计划冲突,存在未能按计划执行的情况……除学习外,两人还常参与社团等不同娱乐、交流活动,生活同样精彩。”

(经济金融)“学霸”如何炼成?高瞻远瞩+目标专注

来源:文汇报

陈轶如今就读于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正是博士第二年。毕业于杭州二中创新实验班的他当年凭借物理竞赛,保送至北京大学生物系。一年之后,由于觉得对经济学更感兴趣,他便自己补上数学系的数学专业课,并于大三开始修经济学双学位。本科毕业,他的主专业平均绩点3.86,经济学双学位绩点3.93。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学霸”,陈轶回忆中的学习生活却并不见得有多辛苦。他告诉记者,本科最忙碌的时期就是大三,主专业课程繁重,加上双学位,总学分接近40。为了减轻压力,陈轶在相互冲突的课之间反复衡量、避重就轻,但时间依然紧凑。“当时除了上课就是做作业。”他对记者说,“早上9点左右起床后,我总带着书去图书馆的第五层,因为那儿不能带笔记本电脑,因此人少。”但就算是这段时期,学习对于他而言也总是充满趣味的。

对学习趣味的追求,从陈轶初中起就已初露端倪,他回忆,当时每天吃完饭,“没事干就看一些数学题”。而到了高中的时候,他则将竞赛当作了自己的一份事业,“为了做竞赛,我常常去书店买一堆书回来,问老师哪些书好,把好书留下来。”陈轶表示,这样的举动并非自己给自己加大压力,而是纯粹出于对逻辑推理相关学科的喜欢。

这种求知欲延续至今。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读硕士时,陈轶确定了学术道路。“我喜欢研究事情的机理,做学术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还有一定的自由度。”申请耶鲁之前,陈轶一直泡在自己的硕士论文中,他研究微观经济学,题目是“金融危机时期的恶性循环机制”。为了突破其中的关键难题,他花了一个月去建立模型的各种变种,最后终于顺利解决。

其实,目标的清晰与明确可说是大部分“学霸”们的共通点。清华大学经管会计专业大四学生张肖羊已被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录为硕士,并拿了仅有的四个全奖中的一个,本科四年,她的绩点一直保持专业第二的水平。她告诉记者,从大一起,自己就非常清楚想要什么,属于“高瞻远瞩”型,“我所学的专业未来选择很多,但无论以后做什么,都必须把学术的基础打好。”平时除了努力学习外,她还主动将学习与实习相结合。大一时,对炒股票兴趣浓厚的张肖羊加入了清华大学理财协会,并成为副会长,开展各类培训、比赛和交流活动,活动“主要以技术型为导向,目标是将同学们培养成炒股人才。”

从宏观的学习到微观的做题考试,张肖羊同样目标精确。她告诉记者,每次考试前,她都会想一下拿到高分需要做些什么。“学习方法要抓小放大,像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样极厚的英文教材,要重点听看不懂的要点,然后直接问老师。”她说,“接着把例题都学会,这样就有80%的分,另外20%则靠融会贯通。最后是刷题,最难的考试会刷几个通宵。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于哈佛大学东亚系读博士的刘晨也有属于她的一套思路清晰的学习理论。她告诉记者,语言类学习,定量的背诵很重要,如今,由于没有在北大晨读的习惯了,背的东西少了,她甚至觉得“记忆力都下降了”。要增强记忆力,刘晨的另一个好方法是在心中打造一棵“知识树”,每读一本书都知道往哪里挂,新旧知识不断相互勾连、交流,因此印象深。最近她在实践的一个学习方法是用细读和笔记来记忆,“读英语书时,往往读着这一章,上一章的记忆就淡了。所以要用自己的话咀嚼,写一个小总结,花较多的时间做笔记。”她说,“这个读法像泡茶一样,会把中间的味道都慢慢泡出来。”

“学霸”相对论

在学校的体系中成长,“学霸”的地位也并非一成不变。从高中到大学,从本科到博士,不少“学霸”都经历过转变的阵痛。

刘晨在北大时的平均绩点是3.75,四年都是年级第一。然而,在来到哈佛后,她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山大”。她告诉记者,在哈佛,所有本科生的认真程度几乎都和北大的顶尖学生相仿。前不久,由于久坐背痛,她不得不卧床三天,哈佛校医院的大夫则告诉她:这样的情况在哈佛极其常见,大部分哈佛学生都曾有过因学习时间太长而背痛的遭遇刘晨所在的专业要求每个博士都学一门第二外语,但哈佛的本科生其实就有二外要求,并且,许多本科生在高中时就已学完了这门第二外语。“因此,只会三种语言的我,在一群熟悉梵语、古波斯语、拉丁语,古希腊语的同学中,感到了自己的弱小。”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也曾给刘晨造成冲击。哈佛的导师会直接扔给学生150020##本资料,让他自己从中筛选出500本有用的。博士资格考时,另一名导师则抛给学生400首诗,让他将其中的15首逐句翻译。

类似的心路历程张肖羊也经历过。高考安徽省第十一名的她进入清华后的第一感觉是——遍地牛人。第一个学期,线性代数这门课令她苦恼不堪。由于高中时是文科生,因此要理解非常抽象的线性代数,对她而言不算轻松,而且大一课业繁重,一门知识体系陌生的课程就更让人头疼。张肖羊记得,在期末考试之后,她还特地给这门课的老师写了一封邮件,讲述自己在课本某章某节的疑惑。最后,张肖羊的线性代数成绩是98分。但她回想时仍有深深的力不从心之感,“那时觉得大学比高三还要辛苦。”

刘晨觉得,问题可能出在思维定势上,用高考的思维上大学。她坦承,自己在本科时属于那种几乎不逃专业课的好学生,一方面,是因为多年来向往北大中文系,觉得自己一定不能辜负这个地方,但另一方面,背后的逻辑还是以成绩为标准。“现在回望,那时自己对学术本身理解得非常不清楚,还是用高考的思维去学习。”她说,“如今想来有种使错力气的感觉。”刘晨还记得,大三的时候,一位师兄奇怪地问她,“你为什么不多逃点课?”当时她无法理解,但在进入哈佛读博士后,她意识到,仅仅在中文系好好上课考试,这其实和真正的学习是有严重脱钩、甚至互相矛盾的。

真正重要的能力,是精细而缓慢地一首一首读原典,这种‘慢’和上那么多课、取得好成绩某种程度上是相违背的。”刘晨觉得,这几乎是一个“历史悖论”——如果让她重读本科,她会选择接受一个过得去的绩点,同时腾出大量时间来读真正重要的书,学好真正重要的课,然而,如果没有第一名的绩点,她能进哈佛吗?“我不知道。”刘晨说。

 

更多相关推荐:
大学生学习经验总结

首先,非常荣幸能够代表优秀学生做一次学习方法总结。在大学里,如果我继续延续中学时代的思维,继续说课前要预习,上课要认真听讲,课下要认真复习仿佛变得没有多大意义,不过如果大学里,能够好好落实这几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大学生学习经验总结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大一已经结束了。面对过去,我们应该总结经验教训,面对未来,我们也应该充满自信。希望通过对过去的总结,达到让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取的更好的成绩。我的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

大学生学习经验总结

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学习在大学生活中仍然是主要的部分,作为一个学生来说首先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在经过了三年的大学生活后,我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了一点自己的体验,现介绍如下:第一:制定学习目标,培养好的学…

大学生学习经验总结报告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活的重要特点表现在: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治,思想上要自我教育,学习上要求高度自觉。尤其是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上,比起中学的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

大学学习方法总结

大学学习方法思想上要自我教育除了继续发扬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外,还要适应大学的教学规律,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独立地支配学习时间,自觉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还要…

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与总结

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与总结学习活动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活动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对人类所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认知和重新发现的活动上大学后大学生要根据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的组织形式个同摸索改进学习的方法以适应高校的学习要求下...

大学生活学习经验总结

白驹过隙,大学的时光不经意间已如流水般逝过,在大学里,对于过去的两年中,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成长,从开始时的懵懵懂懂慢慢的走向了成熟,尤其在对知识的掌握上比以前的理解更为透彻,理解也更为深刻。工作能力上的的提升,…

大学生学习部工作总结

大学生学习部工作总结总结是学生自我约束的团体它在学生的日常中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而作为学生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部的作用更是不可磨灭学生的主要工作是学习而我们学习部正是本着为大家的学习服务的原则在系党团总支的下积极...

大学学习经验交流

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旨在告诉我们在大学依然是要以学为主。只是我们学习的方式和学习动机发生了改变,大学学习重在“自觉”二字。大家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应该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自觉的同学在基本上期末成绩都比较高…

聘用期满大学生村官工作总结

20xx年x月,经过笔试,面试,我光荣地成了一名村官。当时心里是激动,兴奋,当然也暗暗卯足了劲,要为改变我们农村的现状做点什么。按照县委组织部的安排,我被分配到张桥乡赵庄村担任村支书助理。三年来,在县委组织部的…

大学学习经验总结

大学两年转瞬间即逝,回顾过去的两年,确实感觉到高中和大学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天地。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时间的自我分配,多样的教学形式,多彩的校园文化,在这里我想谈一谈我在大学的学习经验和感想。大学的课程比起高中来说…

大学学习工作总结

毕业证、学位证的颁发,宣告了大学生活的结束,也预示着我的求学生涯告一段落。大学期间,我抱着认真刻苦的态度,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了作为一个合格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条件,做好了迎接社会挑战的准备…

大学生学习经验总结(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