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几点认识

时间:2024.4.20

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几点认识

——构建现代银行风险控制的协调机制

引 言 ................................................................... 3

一、银行风险的认识 ......................................................... 3

二、银行风险控制的认识 ..................................................... 4

(一)从四个方面把握银行风险控制机制 ......................................................................................... 5

1.是银行的自我盈利保护机制 ................................................................................................... 5

2.是全社会风险抵御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 5

3.是社会风险的重要预警机制 ................................................................................................... 6

4.是促进生产方式的高级化发展有效途径 ............................................................................... 6

(二)银行风险控制遵循的八项原则 ................................................................................................. 6

1.全面性原则 ............................................................................................................................... 6

2.分散与集中统一性原则 ........................................................................................................... 7

3.一致性原则 ............................................................................................................................... 7

4.系统性原则 ............................................................................................................................... 7

5.独立性原则 ............................................................................................................................... 7

6.权威性原则 ............................................................................................................................... 7

7.互通性原则 ............................................................................................................................... 7

8.程序性原则 ............................................................................................................................... 7

三、银行风险控制的现状 ..................................................... 7

(一)以事后的风险处理为主,事前防范与事中控制偏弱 ............................................................. 7

(二)风险控制部门与业务部门激励不相容,一致性差 ................................................................. 8

(三)后台支持被动,风险控制有效性差 ......................................................................................... 8

(四)监控对象不全面,以存量监督为主,对增量部分的监控手段落后 ..................................... 8

(五)信息分析机制落后 ..................................................................................................................... 8

(六)反馈机制不健全,信息互通性差 ............................................................................................. 9

(七)经营个性化不足,竞争空间狭小 ............................................................................................. 9

(八)资产、负债粗放式管理,积累潜在风险 ................................................................................. 9

(九)控制模式僵化,管理瓶颈制约严重 ......................................................................................... 9

(十)风险识别方法单一 ................................................................................................................... 10

四、原因分析 ...............................................................10

(一)银行业内部原因分析 ............................................................................................................... 10

1.风险认识不足 ......................................................................................................................... 10

2.控制机制落后 ......................................................................................................................... 10

3.组织架构的优化不足 ............................................................................................................. 10

4.微观基础薄弱 ......................................................................................................................... 11

5.风险的制度性特征突出 ......................................................................................................... 11

6.微观政策风险大 ..................................................................................................................... 12

(二)银行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 12

1.结构性矛盾突出 ..................................................................................................................... 12

2.社会信用缺失严重 ................................................................................................................. 12

3.存在制度瓶颈 ......................................................................................................................... 12

4.受政策影响较大 ..................................................................................................................... 13

五、应对之策——按照“以人为本、理顺机制、创新产品”的思路构建风险控制的协调机制 13 1

(一)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 ................................................................................................... 13

(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 13

(三)统一对风险的认识 ................................................................................................................... 14

(四)完善控制机制 ........................................................................................................................... 14

(五)优化组织架构 ........................................................................................................................... 14

(六)加强员工的专业化培训 ........................................................................................................... 14

(七)完善后台建设 ........................................................................................................................... 14

(八)建立行业自救机制 ................................................................................................................... 15

(九)完善外部监管体系 ................................................................................................................... 15

结 论 ...................................................................15

2

引 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化范围和程度的不断扩大,经济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自19xx年以来,GDP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整体经济规模增加了近10倍,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关键阶段(年人均GDP>1000美元),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突显期”,内部改革也到了攻坚阶段,

1而且我国已经加入WTO,对外的依存度不断提高,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其对我国的影响将

越来越大。在内外冲击之下,金融业作为经济的核心部门和先导产业,其发展直接制约着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而对于现代金融业关键的核心问题,就是风险控制。可以肯定的是风险控制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辨别现代银行素质的重要标准。构建现代银行制度,健全银行风险控制机制,发挥金融中介的诸项功能,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今后我们发展的方向。

然而,现代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是刚刚进入我们的视野,诸多机制的构建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避免的会存在很多不足,就此我谈一些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粗浅认识,以厘清当前存在的认识误区。

本文在分析我国银行风险控制的现实问题之前,首先阐述了有关银行风险的一些基本问题:银行风险的基本认识、银行风险控制的四个把握和八项原则;接下来,文章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银行业风险控制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文章探讨了构建我国银行风险控制的协调机制的应对之策。

一、银行风险的认识

在经济学理论中,风险是指多种结果发生可能性的分布,是在给定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结果发生的可能区间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越大,则风险越大,若仅有一种结果是可能的,这种不确定性为零,从而风险为零,可以说风险是一种概率的分布。

而在行为科学研究对风险的研究中,则更加注重决策过程和认知过程,决策者的风险概念和经济理论文献的风险定义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决策者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观察同一风险情景,风险则是对可能发生的决策结果的一种主观知觉,是由于多种结果及其发生可能性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因此决策者对于风险决策任务的知觉直接影响决策行为。

虽然对于风险的观察角度不同,造成了对风险认识侧重点的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风险的存在,就是潜在损失的存在,因此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一定是要将自身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而特指到银行风险就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表现为收入不确定性的暴露程度,即指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偏离越大,风险就越大。而且在众多风险中,银行风险无疑是当代社会风险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因为任何社会成员都离不开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的服务,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由金融要素引导其他要素的运动和放大的过程,经济增长的高效率,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率的金融支持系统做依托。这里的高效率,就是要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中使金融产品的价格信号能够准确地反映市场的供求和资源的稀缺,使市场能够通过金融要素的流动作用校正或弥补实体经济的结构性缺陷。所以,银行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的生活,所以倍受人们所关注,而且众多的经验教训,也告知人们银行风险的危害性有多大。银行业由于自身的特性——具有高负债经营特征,其风险又具有区别于其他风险的独特性。

银行风险的独特性就在于具有较强的内生性(银行天生的脆弱性),即银行的主要功能是将零散储户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来获取利差,赚取资金的时间价值,而资金使用与偿还在时间上的分离,就造成银行风险的内生性,所以其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性就决定了银行的1 经济全球化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剩余商品、剩余技术和剩余资本等要素自由地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3

风险度和获利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4567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和声誉风险等,而银行各种风险的最终表现则是出现支付危机。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具有较强的外部性,通常由于经济周期波动和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使得经济生活中不断蕴藏和累积了各种金融风险,这些金融风险的累积将积聚巨大的能量并潜伏下来,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则可能出现由一家银行的危机引发,而使金融资产泡沫加速膨胀,然后破灭从而产生金融危机,进而扩散到整个经济系统,形成严重的社会危机,而且银行具有天生的顺周期性,即如果控制不当,则会加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性,扩大振幅,加重危害性。针对我国来说,仍是一个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在间接融资体系中又以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银行分配绝大部分货币资源为基本特色,所以,即使我国的股票市场中隐藏着系统风险,但由于其分配比重相对低,因此目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注意点应在银行风险身上,以四大银行为主,所以准确把握银行风险的本质,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对于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二、银行风险控制的认识

人类面临的最大约束就是资源的稀缺,在这一约束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就成为经济系统解决的核心问题,可以说任何经济研究、经济举措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使得全社会整体的效用(福利)最大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但由于经济社会中风险的存在,必然带来了如何将潜在损失降到最低的问题,即风险控制问题。

具体到什么是风险控制?当前统一的说法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防范、化解、处理等环节将潜在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具体到银行风险控制是指银行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处理等方法,预防、回避、分散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安全的行为,即风险如何配置的问题。笔者认为风险配置实质上就是资金的有效配置,尤其对银行业来说更是如此,一家经营效益好的银行,往往是在风险经营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更为重要的是,风险控制依靠的是一整套全方位的激励约束机制,而不是某个别部门和某些环节的把控,特别是对于银行业来说,既要控制风险,又不能处处设防,不是要消除所有的风险,而是控制风险,即把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预定范围内,要懂得经营风险,要具备“在鸡蛋上跳舞”的技能,即建立以经营管理、综合和业务管理、支持保障、相关部门和监督保卫等部门构成的、紧密配合的内控体系。通过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整合来自各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功能,形成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系统内外各种风险的充分识别和有效控制及反馈,实现对所有风险的全方位防范和管理体系。“善经营2 信用风险(credit risk): 是指交易对手或债务人不能正常履行合约或信用品质发生变化而导致交易另一方或债权人遭受损失的潜在可能性。信用风险是由违约风险和信用价差风险组成。(1)违约风险:是指交易一方不愿或无力支付约定款项而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2)信用价差风险:是指由于信用品质的变化引起信用价差的变化而导致的损失。

3 市场风险(market risk)又称为价格风险,是指由于被用于交易的资产或可交易的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而导致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的产生是由相关的市场因素价格的波动而引起的。根据引发市场风险的市场因子不同,可以将市场风险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1)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化,可能导致的资产回报率变得更低或负债变得更为巨大。这种风险是针对利率敏感型的资产和利率敏感型负债而言的,它直接影响利差,从而影响盈利。(2)汇率风险:又称为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变化对外汇持有者或外汇经营者的外汇资产、负债和经营活动的影响。当商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时,外汇汇率的变化可能导致银行相关资产变低或负债变大,从而对银行形成亏损。

4 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是指由于不完善或者失灵的内部控制、人为的错误、制度失灵以及外部事件给商业银行带来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它涵盖了商业银行内部很大范围的一部分风险、成为不可界定的残值风险范畴,许多新的风险会不断归并其中。操作风险主要包括控制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欺诈风险以及法律和商誉风险等。 5 法律风险(legal risk):经济转轨时期,新旧法律法规并存,法律法规建设不尽完善,有的方面还不健全,法律法规漏洞多,法律法规的执行也难尽人意,加大了银行遭遇法律风险的可能性。

6 政策性风险(policy risk):由于国家政策发生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

7 声誉风险(reputational risk):声誉风险源于操作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从而影响了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对银行的信心,进而给银行带来长期的、难以衡量的损失。

4 23

的银行需要的不是资本,经营不善的银行有多大量的资本也无济于事。”

(一)从四个方面把握银行风险控制机制

1.是银行的自我盈利保护机制

风险的存在既给金融市场每个参与者带来许多机遇,又带来了巨大挑战,谁能洞察金融市场变化,采取有效管理规避负面影响,迅速行动把握时机,那么谁就能获得较好的收益,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胜利;相反,如果不能把握金融市场的动态,不能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制定或调整政策,那么就可能陷入被动,就可能遭受损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风险的存在促进了金融市场参与者管理效率的提高,增添了金融市场的活力;另一方面,风险可能造成的严重损失具有的警戒作用,能够对金融市场参与者产生一定约束,从而对整个金融市场起到调节作用。

银行是生产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客户分担风险同时能够有效管理自身风险以获利的机构,其盈利的来源就是承担风险的风险溢价。因此,在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环境下,银行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而简单消极地回避风险,也不可能完全地消除风险。因此,在现代金融市场中决定银行竞争力高低、决定其经营能力高低的关键和核心,就是其能否有效地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能否积极主动地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以良好的风险定价策略获得利润。

正是由于风险的不可避免,谁的风险控制能力强,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过去那种“重规模、重速度、轻效益、轻回报”的传统思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要求,现代银行经营理念要求每家银行必须由规模经营转为质量经营,由数量增长转为价值增长,其核心就是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实现精细化、集约化管理,提高银行盈利和保护能力。

2.是全社会风险抵御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生产关系相应地做出不断调整,社会成员的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多变,经济链条越拉越长,链条维系的社会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但同时链条脆弱性却越来越强,随时可能断裂的风险系数越来越大,由此现代社会的危险,即人类时刻处于自身制造的风险之中,而不同于远古时期,主要是来自外界的危险,虽然从一个层面上反映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能力的提高,但同时也显现出现代社会的缺陷,有人称之为“现代化陷阱”。而真正能解决此问题的恰恰又是它的制造者——人类,人类作为自然界的高级动物,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我认为应主要依靠两种力量来化解风险的:一种是不断提高的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表现为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的逐渐高级化、智能化,对于物质世界不断深入的了解和掌控,我称之为“物质层面的生产力”;另一种是不断优化的社会结构和逐渐完善的社会运行机制,法律、制度、文化、道德约束和价值观念等,通过显性和隐性的规则来规范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而使得社会的有机性、系统性和稳定性不断提高,维系经济链条的能力不断加强,我称之为“关系的协调力”。而且这两种能力不是割裂的,是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前一种力,使得人类认知和驾驭外部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活动空间不断扩大,可获取的资源不断增多;后一种力,使得人类约束自身和内省的能力不断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交易的网络不断扩大。人类正是在这两翼的驱动下,不断突破主客观界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而当今社会越来越倚重的则是“关系的协调力”,即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有时甚至表现为决定作用。因为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拓展,分工的链条不断延伸,人类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恰来自人类自身,在经济社会中,人类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必然造成协调整个经济系统的难度加大,社会中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也逐渐增多,并且各种风险总是交织在一起,而保持社会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高超的管理协调能力,20xx年的SARS危机已经让我们认识到,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风险抵御机制,来应对社88 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xx年,第20页。

5

会中时刻会出现的各种风险与危机,而且这一整套社会风险抵御机制是由诸个子系统组成的,其中银行风险控制机制就是其中之一。在当今的现代社会,银行业处于核心地位,而且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由金融要素引导其他要素的运动和放大的过程,经济增长的高效率,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率、安全的金融支持系统做依托。正是通过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有效规避和化解金融市场中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保证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优化资金的配置,进一步促进整体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3.是社会风险的重要预警机制

“银行从来就是整个社会的最大的平衡的监督者,所以对整个社会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9,银行风险控制除了有自我保护的作用外,还具有其特殊功能,即银行业作为经济系统中的核心行业,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分析系统,银行依靠自身强大的业务网络和触点,则可以凭借其风险控制机制,来识别、发现和监测整个经济发展中不协调之处,并且通过风险的警示作用及其惩罚机制,来避免社会资源过渡集中于某种产业、行业或者企业,进而发挥“无形之手” 的作用,起到资金优化配置的功效,发挥经济预警功能,正如一些分析家认为的那样,现代银行业务首先是信息加工与传播。如果将整个经济系统比做一个人的话,那么金融系统就好比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要保证人体的健康,那么就要求需要一个良性的血液循环来满足人体的各方面需求,将血液合理有效地分配到人体的各个器官,以提供机体发展需要的各种养素;同时血液循环系统的免疫功能,也保证了人体的健康,而且能及时将各种症状反馈到大脑中枢系统,进而作出机体的调节。由此银行业的风险控制机制作社会整体的风险防御系统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对于防范全社会风险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

4.是促进生产方式的高级化发展有效途径

通过银行业科学的、规范的、标准的风险防范机制,可以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引导规模小的、分散化的以小生产方式为主的企业,主动向集约化的大生产方式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这些企业才能提升自我抵御风险的能力,适应现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方可通过银行风险防范机制的门槛,获得优厚的资金支持,加快发展速度,因而,从此点来说,当前银行不愿放贷给中小企业,特别是大银行更是如此,是必然的,因为银行业作为经济社会的核心行业,它所追踪的一定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且银行作为金融资本的主要控制者,本身也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这是资本的天性,表现为银行都以中高端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在银行经营中遵循着“二八定律”,银行正是通过严密的、科学的、规范的风险防范机制,来积极引导经济实体的生产方式高级化发展,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构建不同层次的银行体系来支持不同层次的企业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多的依靠当地的中小银行,因为这类银行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而大银行更多的是支持大型的、上规模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结构有序的发展层次和梯队,形成服务于不同类型客户、服务于不同地域客户、服务于不同规模客户的多元化的银行服务体系,并且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能够发挥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解决就业结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等诸多问题。

(二)银行风险控制遵循的八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

银行内部控制应当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岗位和人员。不仅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传统风险,还应重视结算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 9 引自:刘明康,《当前中国银行界的改革和开放》。

6

2.分散与集中统一性原则

为了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应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即风险的分散管理。与此同时,统一规划,科学组织,完善大风险控制模块,由风险管理权威部门负责制定宏观风险政策,进行总体风险汇总、监控与报告,并负责风险管理方法与构架的决策,风险管理部负责具体风险管理。要做到分散于集中的有机结合。

3.一致性原则

即银行应确保其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的一致。风险管理的目标绝非“使公司免遭损失”这么简单,而是“确保股东权益的长期提高”,其目的在于为业务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而不是抑制业务的发展。

4.系统性原则

有效的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不同的子系统(巴塞尔委员会将其划分为决策系统、信息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四部分,而GARP则将其划分为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部分)组成的有机体系。因而,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与否除了取决于风险管理体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运作。

5.独立性原则

银行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风险管理职责的独立性(也就是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之间的独立性)、独立的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即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业务部门)和独立的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其实质就是要在银行内部建立起一个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机制。

6.权威性原则

是指银行应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具有高度权威性,尽可不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性和公正性。

7.互通性原则

银行应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包括信息上报(即风险管理部门与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信息下达以及内部信息的横向流动(即各相关部门之间要保持信息的互通)。

8.程序性原则

严格遵循过程控制的方法,事前授权审批,事中执行,事后审计监察,通过严格的程序,来规范业务流程,树立程序的刚性。

三、银行风险控制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是刚刚进入我们视野的,我国仍处于转型时期,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得以不断完善,但是过去计划经济的诸多影响仍然存在,由此,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国的银行风险控制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阶段,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以事后的风险处理为主,事前防范与事中控制偏弱

由于我国的银行员工长期工作于银行管制下形成的管理惯性,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以事后的风险处理为主,而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长期处于偏弱的地位。对于风险控制的认识不深刻,片面地将 7

风险控制理解为风险回避,采取的手段表现为事前的防范变为事前的拒绝,事中的控制变为静态的信息归集,事后处理的手段单一,而没有深刻地领悟到风险控制实质是经营风险,因为银行的获利主要来自于风险的经营,而银行的作用之一也是通过有效的资金运作来帮助资金提供者化解风险,谋取利益。因此对于风险控制的认识不足,将直接制约着控制机制的形成与合理运行,这也是当前银行业风险控制落后的重要症结之一。

(二)风险控制部门与业务部门激励不相容,一致性差

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银行信贷的投放由不同部门负责相应的工作,但是由于目前风险控制机制的落后,以及对风险认识的不同,不同部门的考核指标是不相容的,相应造成风险控制部门和业务部门行为的不相容。风险控制部门为了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尽量要求业务部门上报项目的资料标准化,而且评判的依据也主要是依靠上报资料,灵活性差,而经营部门同时也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业绩考核目标),主要是针对业务指标,更多的注重业务量的完成和规模的扩张,最重要的是不同部门看待风险的标准不是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往往不考虑其对业务发展的可能影响;而业务部门在开拓业务时则是盲目地扩张,根本不顾及风险问题,这直接导致银行风险隐患的增加。这样就造成风险控制部门不信任业务部门,而业务部门总是抱怨风险控制部门在卡脖子,存在逆向选择倾向,无形中形成了“两张皮”,造成银行内部资源的虚耗,熵值不断增加,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风险管理体系呈现割裂化格局,即各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各自为政,风险管理机制松散,责任不清。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般来讲,好的行业中也有差的企业,差的行业中也有好的企业。如果银行的客户多为好的企业中的差企业,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行业不好,而是银行业务开拓上出了问题。如果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不考虑实际情况,简单地将该行业划归为“禁止准入”,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银行业务的发展和资产质量的提高。

(三)后台支持被动,风险控制有效性差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众多企业的经营状况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局面,对于银行业来说,就需要一个强大的信息网络来应对市场和客户的变化,去捕捉和处理有效信息,而且信息后台的有效快捷地支持已经成为现代银行发展的重要技术保证。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虽然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信息后台对于前台业务部们信息和技术需求仍然存在严重的脱节,难以及时有效地满足业务的发展和风险的控制。后台支持处于被动的局面,而且更多的是从技术方面给予支持,未能与银行业务有机的结合起来,缺乏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协调的渠道、环节和专业人才,进而造成风险控制有效性差和整体协调力低的局面。

(四)监控对象不全面,以存量监督为主,对增量部分的监控手段落后

随着新《巴赛尔协议》的推出,世界各国银行业对于风险控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对于银行业务增量部分的动态风险控制更是今后关注的重点。而我国目前的现状却是,众多银行为了保持已有的市场份额和争夺新的客户群体,呈现出新的规模扩张的趋势,同时在银行外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的压力下,银行试图通过增量的调整来增加分母,进而降低不良率,结果却是尽管政府当局不断通过减税、剥离、核销、注资等手段来帮助银行消除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大量不良资产,但是新增的不良资产却呈现上升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业风险监控不全面性,以存量监督为主,对增量部分监控弱化的问题。

(五)信息分析机制落后

缺失一个强大的信息分析机制支持,信息集约度不够,及时性不强,现有后台业务处理系统通常是模拟手工操作方式,只对于业务关键要素进行采集和加工,信息内容非常有限。客户关系管理、客户行为分析、市场分析所需要的信息都散失在业务处理过程中,难以适应市场与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对于银行业来说,这一机制的滞后,将直接制约其对于诸多风险的应变能力,容易患上“恐 8

龙症”。

(六)反馈机制不健全,信息互通性差

从某种意义上讲,风险战略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能获得的信息是否充分,而风险战略能否被正确执行则受制于银行内部是否有一个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如果信息传达渠道不畅通,会造成决策层的决策信息严重不足,使得决策战略的不完备;即使是不完备的决策也会由于信息缺失,造成执行部门则很可能会曲解决策层的意图,进而作出与风险战略背道而驰的行为。对于审计监督部门来讲,没有充分的信息就不能对风险管理部门的成效进行准确评估,很难找出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确保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充分理解其工作职责与责任,并保证相关信息能够传递给适当的工作人员,从而使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行。银行内部信息的顺畅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信息系统是否完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系统是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而当前信息反馈机制的缺失或不健全,造成了风险战略定位不准,或者战略执行不到位,造成风险的积累和难以在短时间内抢夺市场。

(七)经营个性化不足,竞争空间狭小

目前我国银行业鉴于外在条件的制约和自身的控制能力,为了规避风险,基本上在同业间的经营理念趋同,个性化不足,优势空间不大,由此在趋利性心理的驱使下,导致出现“乐队车效应”,进而容易产生同质现象和羊群效应,再加上天生的顺周期偏好,无疑增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形成众多银行抢夺数量极少的客户,而众多需要资金的客户却得不到银行的垂青,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马太效应”,这与理论上的银行资金中介的功能是相违背的,截至20xx年12月银行存贷差达9.22万10亿。很可能导致众多银行为了抢夺有限的优质客户,出现恶意竞争的行为,难以形成规范、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导致一方面银行尽力防范风险,一方面迫于市场压力不得不就范扭曲的市场需求,压低价格,放低门槛,无疑又增大了风险系数。

(八)资产、负债粗放式管理,积累潜在风险

目前银行业还缺失对资产、负债匹配性进行科学及时分析的部门和机制,即便设立也是处于被动式、粗放式的阶段,造成了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对市场的灵敏度不匹配,没有从源头上把住风险关,无形中积累了自身的风险,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大,进而会出现波动叠加的后果,后果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较大的金融危机与社会动荡。现在我国银行业的风险主要还是防范信用风险,但是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程度的逐渐扩大,利率风险将变成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这就更需要银行在风险管理中不断积累经验,特别是市场分析能力的提高,分析机制的建立,对于资产、负债进行全面的管理,使其在期限和规模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匹配性,将决定其在将来的竞争中,是否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在面对境内外的同业竞争者时。

(九)控制模式僵化,管理瓶颈制约严重

目前我国银行业正在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并且逐步将信贷管理权限上收,配合以机构扁平11化改革,以实现矩阵化管理,目的是通过全新的风控模式,将风险理念贯穿于银行内部的各个环节和岗位,提高整体风险防范能力。但是在推行过程中,过于强调模式化,没有给予下级行学习、应对、改进、锻炼的机会,加上由上自下的示范效应,造成下级行在进行机构改革时,出现组织架构的重叠化和小而全的局面,反而形成了新的管理瓶颈,制约了银行发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在各级银行经营机构都设立了风险控制部门,而真正风险经理的设置却流于形式,在形式上貌似风险管理部门到位,但是真正的权责并未厘清,反而给业务的开展增加了环节,加大了成本,进而降低了风10 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11 所谓扁平化不仅是指机构层次的减少,还包括每个业务条线上运行环节的减少和整个业务流程的优化,实践中尤其强调后者,即依靠先进的IT技术,减少业务链条中不必要的处理环节,尽量实现业务流程的简捷和优化。 9

险控制部门的权威性,与初衷适得相反。出现防范风险成为处处设槛的局面,银行的协作战斗力被削弱,员工的积极性被抑制,人人自保的观念严重。

(十)风险识别方法单一

目前我国银行业在风险评判时,普遍采用专家管理法,即遵循“拇指规律”——经验法,此种分析法虽然在风险识别时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因为这种分析属于一种单变量的测定法,从而不能对不同档的财务比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而且对于客户的强比率与弱比率之间怎样进行综合分析也无能为力。而且此种方法遵循“摩根规则”,即关注服务对象以往的信用纪录,而不关注未来,信仰“历史会重演”的理论前提。由此也导致,不能对潜在的风险点和效益增长点及时发现,而当所有银行都这样做时,无疑会增大系统性风险,同时鉴于目前我国的征信系统还十分落后,又进一步制约了此种方法功效的发挥,进而制约了银行的业务发展。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当前银行风险控制存在问题,即“思路模糊、基础薄弱、机制落后、手段单一”,而且上述的诸多问题是环环相扣的,交织在一起的,真正要解决问题,必须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抓住主要矛盾,逐一厘清头绪,否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之所以改革步履维艰,一方面由外在的客观因素制约,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源所致。

四、原因分析

(一)银行业内部原因分析

1.风险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银行业对于风险的认识不是很统一,笔者认为这是转轨过程中必然的现象,因为银行的改制是由过去的只重数量、规模不重风险到现在的重视效益、价值和风险控制。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银行背负了大量的政策性负担,形成了巨额的不良资产,为了避免情况的继续恶化,再加上监管当局的外部监控,使得银行对于风险的认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却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局面,审批权的上收,风险部门的普遍设置,风险管理的过分标准化、模式化,这些现象都映射出银行对于风险认识的不足。其实国际上知名的银行对于风险的认识实际上是在经营风险,赚取的主要是风险溢价,而不是回避风险。如果此种观念不得已厘清,那么必然会造成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两张皮的现象,难以按照一致性原则构建风险控制机制,相应的银行业管理难以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和精细化、集约化经营,必然造成在组织架构的完善方面出现机构重复设置,管理纬度难以厘清和扩大,造成管理成本被人为地扩大,削弱了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

2.控制机制落后

虽然我国银行业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整套风险控制机制,实行“审贷分离”,设立了诸多风险控制点,但是侧重于合规性、程序性控制,试图通过固定化的环节,来控制不确定性的风险,信息的动态可控性差,信息存在滞后与失真,信息加工程度不高,基本处于信息重复传递,而且随着信息传递链条的不断延伸,信息的冗余度不断加大,信息逐渐失效。同时信息收集渠道单一,信息归集精确度不高,业务部门与风险部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进一步造成有用信息的丢失,无形中增加了控制成本和降低了控制效率。

3.组织架构的优化不足

目前,银行的组织架构呈现倒金字塔模式,政策复杂性高,拟合度低,基层工作量巨大。主要有以下特点:(1)层级过多。基本上还是与国家行政机关的层级相对应,设有总行(中央)、一级分行(省)、二级分行(地市)、支行(县)及分理处、营业所(乡镇)五级架构,信息采集、传递以及决策速度慢,市场反应不灵敏,机构运行成本高;(2)各级行部分内设机构职能虚置,造成大量 10

机关冗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低下;(3)没有按商业性原则设置分支机构、网点,经营亏损的机构、网点大量存在;(4)同一家银行在同一中小城市设有多家支行,每家支行只管辖几个网点。造成管理幅度过小、管理机构过多、管理队伍过于庞大;并造成同一家银行内部的不同支行也相互争夺客户;(5)对国有商业银行各级行职能的定位违背了商业银行企业经营的本性。

上述组织架构的特性必然造成银行业内部代理链条长,导致约束机制弱化。在既有的制度安排下,初级委托人只有一个即国家,而代理人却有多个,即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高一级的代理人与低—级的代理人之间又存在委托与代理关系,即形成层层授权,层层代理,导致委托

1213代理链过长,而代理链越长,控制力就越弱,容易产生银行管理层的“官僚失灵”,容易形成扭曲

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而产生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虽然银行业进行了一系列组织架构方面的完善工作,但是总体上呈现出:扁平化不足,基层工作量大,而且重复工作多;不能完全做到因地制宜,僵化、总体协调度低;组织架构与技术平台的数据支持拟合度不高,不能按需提供有效支持;队伍专业化不强,制约了市场细分程度,进一步制约产品组合度,个性化程度低,进而面对不断宽松的经营环境,存在准备不足等问题。

4.微观基础薄弱

对于中国当前金融体系存在问题的共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由于国有企业债务造成的银行不良债权;2.来自证券市场的风险。而这两种风险都与我国国有企业的状况密不可分,其实自上届政府就提出了“三个到位”,即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但是此三项改革由于涉及到诸多深层次问题,直到今日仍未到位。

而且在中国,银行与企业的改革是相交织在一起,存在造血功能的普遍缺失,早期企业改革的成本,随着财政负担向银行负担的转换,已经造成银行苦不堪言,财政又无力对银行进行输血,引入外部的投资者的环境、条件不佳,而且对于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是否消弱国家的控制力,目前仍处于争论之中,更加使得银行处于困境,导致了系统性的道德风险,最后又将风险转嫁到政府身上,出现恶性循环。可以说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都得了“白血病”,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因此,众多银行

14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出现了银企关系转换为银政关系的局面,市场导向受到制约,政府干预大,

尤其是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区域,更是如此,进而导致银行的经营目标多元化,风险系数增大,而且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交织在一起,相互转移,造成整体社会风险加大。

5.风险的制度性特征突出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实质上是体制变迁的过程。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制度性特征,由于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金融体制的改革滞后,银行制度没有随着经济制度的变迁而变迁,或变迁不到位,使金融运行与经济运行出现错位,金融承担了社会制度变迁的体制成本、制度成本和改革成本,集中了制度变迁的所有风险;金融交易市场化程度低于经济市场化程度,利率、汇率、资本市场要素与价格都没有市场化或市场化不足,政府对金融的监管仍过多采用了计划行政手段,银行对企业仍存在资金供给制等,同时,由于各经济部门强化了责任意识,导致追求局部利益而把巨大的不经济性风险转给了银行,包括建立新制度的选择风险,旧制12 根据管理学家孔茨(Kontz)的研究,一个人直接管理和管理的人和事受到他不可逾越的自然力的制约。

1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科层组织设置实际上类似—种官僚机构。由于庞大的管理层造成银行组织的成本增加,效率下降,即“官僚失灵”。产生的原因是,在大银行中,各层官员出自经济人的本性与职位竞争压力考虑,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总是根据利弊作出取舍,既放大自己的权力,又规避了竞争的风险,其结果是,非但不能充分沟通信息,甚至有可能互相隐瞒信息,加大信息不对称程度。银行的规模越大,层级越多,信息不对称性就越突出,这就使得委托人为谋求代理人的积极合作需要付出的信息租金成本成倍放大。

14 此种关系已不同于过去的政银关系,过去银行只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基本履行出纳的职能,不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现在由于政府掌握的资源成为最安全的投放对象,银行出于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的考虑,往往想方设法来获取这部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寻租”的可能。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成为投资主体,同时拥有众多的土地储备,因此必将成为银行的首选对象,因为有财政垫底,使得银行资金投放安全性高,但同时有可能造成,财政风险向银行风险的转移,因为相对于政府的贷款数额,财政收入毕竟是有限的。

11

度的维护风险,新旧制度摩擦风险等都由银行来承担,如国有企业扭亏贷款、安定团结贷款等。而且,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信用保障制度,造成信用制度风险的扩大。所以,制度变迁性金融风险是一个国家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国家存在的根本性风险,也是金融风险中最致命、最具有破坏性的风险。

6.微观政策风险大

由于内控制度和外部监管等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我国银行业仍存在严重的微观政策风险,即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潜在的违反经济金融政策的冲动造成的风险:一是规模扩张中的超范围经营风险:二是商业银行发展中的违规经营问题:如帐外经营、高息揽存、高息放贷等;三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的费用扩张风险。费用支出总量扩大,且呈刚性,对实现利润构成风险;四是业务操作中的违规操作风险,如放松现金管理、违规大额提现,公款转私存,甚至违反操作程序,给案犯诈骗提供方便等,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经营风险。

(二)银行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1.结构性矛盾突出

经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由总量短缺矛盾转为结构性矛盾,而且这种结构性矛盾已

15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各行业间长线和短线的矛盾,而是技术等级之间的矛盾。按照郭树清的分析,当

前结构矛盾突出表现为六个差异:产出构成差异、就业构成差异、支出结构差异、资本结构差异、城乡结构差异和地区结构差异。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逐渐调整优化的关键时期,一些隐形矛盾加速显化,目前的状况好比一架飞机,要在飞行过程中修理引擎,风险性自然加大。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业作为核心行业,也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处于不断优化调整的状态,对于其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给予其缓冲的时间不是很多,需要其在短时间内解决新老问题。

2.社会信用缺失严重

在一些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机制,它把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力量和制度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促进信用的完善和发展,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从而保障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正常地运行和发展。而且这些国家普遍具有良好的全民信用教育和信用意识,有完善的管理信用立法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有发达的商业化、社会化运作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有信用管理行业的自律组织,共同构成了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我国目前在这些方面还相当缺乏,大有“礼崩乐坏”之势:(1)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2)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3)作为“非征信国家”,我国信用中介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很低;(4)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企业和个人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途径;(5)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在国外,每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号码,根据这个号码,每个人都有权查询自己的信用纪录,如果发现有不实纪录,对提供不实纪录的单位或个人,有权要求赔款。但是我国的征信系统到目前为止对于客户来说是保密的,个人无法获知,征信系统中自身的信息是否真实,而且也存在客户信息公布的合法授权机制缺失的问题,这样有可能影响征信系统的公众认知度。在社会信用普遍缺失的环境下,银行自然成为必须有抵押才放贷的“当铺”。

3.存在制度瓶颈

目前我国仍然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现有法律、法规严重制约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尤其是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空间狭窄,同业之间产品趋同性较强,同时市场不是很规范,不是正常竞争,15 郭树清,《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远离常态的经济结构》。

12

众多银行迫于竞争压力,选择不谨慎贷款,导致系统性风险增强。客观上说,中国金融系统目前强制推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政策,其实质是对金融监管部门低效率监管的一种妥协和适应。而狭窄的业务空间,制约了银行的盈利空间,使得银行捉襟见肘,很难拿出足够的资金来改善其技术装备条件,很难培养出过硬的业务人员,进一步制约银行业发展的步伐。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银行业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是鉴于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现状和金融监管水平,政府当局对于混业经营的开放是慎之又慎,无形中制约了银行业的发展,出现银行业为了完成中间业务指标,变相的将信贷业务的利差通过与客户协商的方式转移为中间业务收入,实质上还是信贷业务的利差收入。

4.受政策影响较大

一是国家经济政策目标、产业政策目标调整带来的风险,银行将面临巨额的资产存量调整;二是货币政策目标的摇摆与失衡,如货币政策的过度扩张导致通货膨胀,进而使整个社会信用活动失去有效约束,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无规则运行,产生各种信用风险;而治理通货膨胀实行的严厉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又迫使原有的社会信用行为目标作重要调整和修正,从而导致经济生活中信用链条的畸型或中断,造成金融风险如“三角债”,不良资产增加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金融政策风险一直处于货币政策风险之中。三是金融监管失态造成金融正常秩序破坏的风险。有效监管是保证金融秩序的重要前提,但我国金融监管的强制、行政性监管都有可能使正常的信用活动秩序发生紊乱,从而使社会信用机制错乱而加大了长期潜在风险;同时,商业银行为实现央行的管理目标,要么牺牲正常的资金循环,要么停止正常的信用活动,在增量上按现行原则办事,从而导致存量风险积累,增量风险加大。而政府对金融监管的过度干预,要么使监管乏力,金融活动处于无序状态,加大风险增量;要么监管过于严厉,管制过多,限制金融发展,破坏信用约束机制,使风险累积。我国的几次金融整顿,都是金融监管对金融秩序的强制过程。

五、应对之策——按照“以人为本、理顺机制、创新产品”的思路构建风险控制的协调机制

(一)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

今后,银行业要侧重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律制度的理解;因地制宜的做好产业、行业分析(成本结构、行业周期性、行业盈利性、行业成熟性、产品替代性),充分利用银行自身的优势,发现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问题,积极反馈,在促进整体经济良性发展的同时,争取有利于银行发展的政策导向,构建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特别是当经济出现波动时,一定要建立防火墙和缓冲机制,具备逆向调节的手段,防止出现波动叠加,增大风险传染性,扩大波动幅度的现象。

(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征信行业的发展,建立全国性的信用数据库。没有真实、详尽的数据资料,任何信用体系都无从谈起,不管是个人信用体系,还是商业信用体系。为了对一个企业、一个自然人的信用历史进行记录和分析,各相关政府部门,如工商、海关、法院、技术监督、财政、税务、外经贸、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应该依法将自己掌握的企业信用数据通过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开放,以保障一部分企业的信用信息被社会知晓,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征信数据开放的通行做法。全国性信用数据库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机制,即守信用的企业在数据库中将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从而可以帮助其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增大其市场交易中的无形资产,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商业机会。二是惩罚机制,具体的惩罚措施是,各数据库的经营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将收集到的企业失信情况记录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在数据库中,使失信者接受社会惩罚。如果没有数据库的话,以银行贷款为例,经常会出现从工商银行借钱不还,又到中国银行去借不还,又到交通银行去借,反正银行方面也不互通信息,这就给不守信用的人以很多可乘之机了。在此状况下,前面讨论的不少中介机构可以帮助解决信用信息问题,它可以根据每个人过去的信用状况来 13

判断他的信用度,以他经营的业务来评价这个借钱的企业经营以后的还债能力。如前所述,解决信用问题最重要的是“有奖有惩”。对好的企业和个人,他在借钱方面应有所方便。对信用不好的企业和个人,银行可以拒绝为他提供服务,也不允许他申请信用卡。在国内,建立一个全国的信用体系,让跟信用有关的,尤其是像金融机构,可以从这个集中的体系里面了解每个企业、每个个人的信用状况,来决定贷不贷款给对方。而且可以将不良纪录回馈给中央信用体系,让这个人将来在贷款上有很多不方便。对那些信用比较好的,当然可以以很多方式进行奖励,比如说提高信用额度,贷款时利息率低一点等等。当然,在强调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重要性的同时,要避免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变成另一种人事档案资料,一个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应该有一定的规范。在国外,每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号码,根据这个号码,每个人都有权查询自己的信用纪录,如果发现有不实纪录,对提供不实纪录的单位或个人,有权要求赔款。因此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纪录,依法使用,对提供假信息、不实信息的单位或个人必须绳之于法。

(三)统一对风险的认识

统一对风险的认识,要将风险认识分开层次,一是风险控制的全局化,可谓层层设防;二是风险职能的层级化。第一层面,是以董事会风险政策委员会为全行各类风险管理的决策中心,风险管理委员会是其常务机构。第二层面,是以风险管理委员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具体执行机构,形成了一个分布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风险管理环节上的,相互衔接,相互交叉的风险管理执行平台。第三层面,是以稽核委员会为中心的监督层。三是风险管理的集约化。通过上行下效,整个银行始终具有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严密的控制网络配合高度数理化的监控工具,相得益彰。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树立“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额的风险计量”六全风险战略和风险管理理念。

(四)完善控制机制

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对银行风险实现动态化监控,进一步简化流程,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各部门之间的拟和度,保证有效信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传递到各个部门,通过风险控制权威机构,统一调配资源,协调风险控制手段,达到及时、全面、科学的风险控制。

(五)优化组织架构

努力实现组织机构真正的扁平化,业务管理的垂直化,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内控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落实出资人监督职能,形成制衡协调机制,实现各部门激励相容,提高系统的一致性,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行长(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地行使决策权、执行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从而使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

(六)加强员工的专业化培训

构建一套科学有序的培训体系,树立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感,强化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按照市场细分、客户细分的原则,来相应的建设专业化的员工队伍,真正实现银行的高品质、个性化的服务。要有相应专业培训师,将在职培训作为企业的福利合理的进行配置,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七)完善后台建设

加强信息支持,健全反馈机制,提高银行信息化水平,为银行市场运作、金融创新、客户服务、量化管理的提供有效的技术基础。理顺后台与前台的业务流程,设立专业的前后台协调渠道,做到前后台步调一致,解决好技术部们与业务部门的接口问题,实现软硬件匹配,改变后台信息支持的被动局面。

14

(八)建立行业自救机制

要建立金融风险基金及金融风险保险制度,增强金融系统整体风险防范能力。各金融机构应建立自己的风险基金,按每年实现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并进行专户储存。经过若干年后,就可积聚成一笔数目可观的金融风险基金,可用于挽救陷入经营困境的金融机构。金融风险保险制度则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一种国际惯例,有利于加大金融监管力度,促进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可在金融风险发生时,采取急救措施,避免破产,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九)完善外部监管体系

发挥监管当局的监督职能,相关部门的经济测控、信息批露要完整、透明。强化外部治理,完善金融法规体系,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加快金融立法进程,规范金融秩序,打击金融犯罪,为金融业稳健运行保驾护航。以巴塞尔协定为基础,以资本充足率管制为主导,加强预防管理,优化事后抢救性措施。要强化业务稽查,强化对金融机构负责人任职资格的审查,强化对违规违法经营行为的惩处。要大力运用现代化监管手段,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与监管网络系统,提高监管水平,健全国际通行的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审慎监管机制,增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要拟定具体的监管实施细则,拓展监管的广度与深度,强化对本外币业务及金融衍生业务的监管。

提升社会性监管的地位,建立全方位的金融监管体系及机制。提升舆论监督和机构监管,前者依赖新闻自由度的提高,后者则需要建立一些独立的,以客观、公正为基本原则的监督机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设立社会监管的权威评级机构,公开揭示市场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能力。最终形成当局监管,金融机构内控,行业组织自律,社会监督配合的完整的金融监管体系。

多年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使得我们已经确立了新的发展观,而再不是“摸着石头过河”,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在今非昔比的更加复杂的新经济时代,经济金融运行中的各种疑难杂症——“现代经济病”往往只需要那些最简单、最直接、最原始的方法作为救世良方。因此,针对“思路模糊、基础薄弱、机制落后、手段单一”的问题,正如上文的建议,应对之策就是“统一认识、优化环境、夯实基础、完善机制,丰富手段”,即按照“以人为本、理顺机制、创新产品”的思路构建风险控制的协调机制。

结 论

可以说风险是自银行诞生之日起,就与银行业的发展相伴随,对于现代银行业来说,产品的设计和营销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其成功的核心技能,其核心就是发现风险,并从中榨出利润——经营风险。中国即将迎来金融大开放局面,全新的风险控制理念作为舶来品刚刚进入我们的视野,从管制到开放,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则是机遇和挑战,在这其中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阵痛,会出现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后来者,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并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只要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把握住银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风险控制,扭转观念,理清思路,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牢牢抓住“人、产品、机制”这三个核心要素,夯实基础,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努力创新,我国银行业的未来定是一片光明。本文正是在此种信念的基础上,对于我国银行业风险控制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出风险控制的本质规律,进而提出今后的完善之举。

张涛

20xx年12月于昆明

15

更多相关推荐:
银行风险控制部年工作计划

CHANGZHICITYCOMMERCIAIBANK风险控制部20xx年上半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20xx年上半年我部在总行领导的关切和其他科室的配合下紧密围绕总行年初制订的工作方针以认真贯彻落实双121工程...

银行风险管理部工作总结

本人系**银行**支行员工,XX年x月参加工作,任职风险管理部综合统计岗。在本人参加工作半年多时间来,受到领导和各位前辈多方面的关心和照顾,在工作上亦受到了无微不至的指导,帮助我快速的胜任岗位。风险管理部是负责…

20xx年银行风险控制工作总结

20xx年工作总结20xx年的工作转眼已经接近尾声,回想一年以来的工作,在分行及部门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同事的帮助下,我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规章制度,积极主动的履行工作职责、克服困难,较好的完成了本职工作。在思想…

20xx年银行风险控制工作总结1

20xx年工作总结20xx年的工作转眼已经接近尾声,回想一年以来的工作,我主要工作是制度检查、会计核算质量管理、柜员业务风险回复、违规积分及整改复查,。在分行及部门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同事的帮助下,我认真学习业…

银行风险管理部工作总结

银行风险管理部工作总结为全面了解银行的风险管理情况切实提高本行的风险水平增强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为本行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夯实基础银行成立以来我部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现将风险管理部近段工作做一个简要的总结一建...

银行风险控制心得体会

银行风险控制心得体会心得一根据总行开展的基础管理提升年和风险文化大讨论等风险管理教育活动的精神在分行内控合规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宣传组织下我认真深入地参加了这次学习活动通过这次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我的风险防范意...

20xx年银行风险管理部年度工作总结

本人系**银行**支行员工,XX年x月参加工作,任职风险管理部综合统计岗。在本人参加工作半年多时间来,受到领导和各位前辈多方面的关心和照顾,在工作上亦受到了无微不至的指导,帮助我快速的胜任岗位。风险管理部是负责…

农商银行柜面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经验介绍

以人为本创新内控方式防控结合强化制度执行秦都农商银行柜面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经验介绍设绳墨而取曲直立规矩以为方圆合规不仅是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更是我们秦都农商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近年来我们从规章制度员工守则行为规范...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论文关键词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论文摘要传统的银行风险是指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事实上这两种风险很早就已引起金融机构的重视按照巴塞尔银行业委员会的估计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银行从业资格总结(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第一章风险管理20xx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将逐步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具有较强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风险定义为未来结果出现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损失是一个事后概念反...

银行风险管理部年度工作总结

银行风险管理部年度工作总结本人系银行支行员工XX年8月参加工作任职风险管理部综合统计岗在本人参加工作半年多时间来受到领导和各位前辈多方面的关心和照顾在工作上亦受到了无微不至的指导帮助我快速的胜任岗位风险管理部是...

银行风险管理部年度工作总结

银行风险管理部年度工作总结本人系银行支行员工XX年8月参加工作任职风险管理部综合统计岗在本人参加工作半年多时间来受到领导和各位前辈多方面的关心和照顾在工作上亦受到了无微不至的指导帮助我快速的胜任岗位风险管理部是...

银行风险控制总结(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