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分组之初 包二中 乔帅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近几年的学习实践和各种观摩课、教师培训中,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进入数学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新的教学方式却也给我带来了新的疑惑,“如何进行合理的分组?如何让每一位小组的成员都有发挥的空间?”着实让我苦苦思索了很久。好在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依据和方法。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点等进行综合评定,根据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各尽所能的原则进行分组。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各小组之间开展公平竞争。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性格差异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这是学校提供的参考资料,按照学生的各科综合成绩选定小组长,根据我班的情况,1~12名的学生为各个小组的组长,第一名为第一小组的组长,第二名为第二小组的组长,...依此类推。 这样小组的最后一名成员,也就是班级的最后十二名同学的分配就成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多数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在很多方面表现较差,特别是最后几名同学相信很多同学都不愿意与之同组,所以依据分组方法第一小组只能选择成绩排在最后一名的同学(最后一名小组成员先由第十二小组选,第一小组最后选)。
小组成员确定之后,不出所料,第一小组的组长来找我了,班级的最后一名在她的小组让她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也失去了信心,她很沮丧的对我说:“老师,我觉得我不可能带领小组的同学共同进步,特别是xx就连老师都拿他没有办法,我又能怎么办呢?”我微笑着对她说:“老师非常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但是你是班级的第一名,同样也是年级里的佼佼者,这足以证明你在很多方面都有过人之处,老师相信你的行为习惯、学习方法、都会对他产生影响,在很多方面你是同学们的榜样,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她沉默了一下说:“好吧,那我试试看。”
不到一个星期,可喜的变化发生了,之前让小组长感到担忧的最后一名组员在课堂上变得积极了很多,甚至已经开始主动回答问题为小组争得荣誉了。我第一时间找到了组长,对她所做的一切给予肯定和赞扬,也对整个小组的成员进行表扬和鼓励。
现在,小组合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看到同学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体会到了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分享的快乐,才使我真正体会到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真正意义。虽然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和我自己来说还有些陌生,但正如我相信学生那样,我也相信自己会找到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得轻松快乐,变得更加高效。
作者:乔帅,包二中初一年级数学教师,自20xx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初中数学教师及班主任工作,曾多次被评为区级先进班主任。“以德治教”“身教重于言教”是他一直以来坚持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参与教改活动,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方面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变。
2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1]
学习教育局梁主任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心得
谢明荣
上周四教育局教研室梁主任到我校—沙塘中学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以“合作探究,小组交流”为主题的课,教师们受益菲浅,下面我就这堂课后的心得谈谈以下几点内容:
1、把知识目标问题化,解疑促学
梁主任把要学习的内容设置成为11个问题,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主要的知识目标。
2、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学习小组经过梁主任合理、优化的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或梁主任指定)一名组织能力强、表达能力好的老师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保证每个教师的积极参与性。在教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梁主任强调,我们的课堂上也并不完全是一种教学模式,应该是多种教学模式并存。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他补充说: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
4、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在实践的教学中,梁主任提议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那样会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合作学习的方式,明显提出了学习本体的参与率。梁主任也强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避免出现以下问题:
1、为了合作而“合坐”。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教师认识不到位,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为了合作而“合坐”。比如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也不能完全代表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或者说这样的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吗?其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不是同学们围在一起坐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了。
2、教师充当旁观者,缺乏有效的指导。传统的教学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可是,如果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也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活动,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形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疲;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收音机”,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曾看到一位老师上课时,为了体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观察物体然后进行写作等一些简单的操作,结果一人在做,其他人在看。在这样的课中后进生只是看着、听着。想要达到生生互动、共同合作的目的那就更谈不上了!良好的合作学习小组必须有老师良好的指导。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薄弱,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合作小组的学习必将是放任自流,流于形式的。
3、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很多班级人数一般都在50人左右,多者甚至达到60人,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在40人以下,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另外,大部分学校是按班级固定教室,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
在以“合作探究,小组交流”为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的 问题的解决对策
1、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单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前面已有所论述;但是,不能光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学习目标的实现。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老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选择好可供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和切入点。结合教材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既注意要有一定基础性,又要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让他们既准确又迅速地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在每节课的重要环节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小有收获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中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需要交流共享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3、教师积极参与,掌握课堂合作学习的调控。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交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榜样作用。教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该参加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去,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向,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4、重视提高课前预习质量。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习是否主动也影响预习的质量。但是一些同学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学性,课前不预习,到课堂上疑点重重,感到吃力。教师对学生预习要加强指导,使学生重视预习,掌握预习要领。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合作学习的意义愈显重要。全班教学小组学习、个人独立学习都是基本的课堂教学方式,其作用难以互相取代。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选择,要因学习进程与内容需要灵活安排,没有必要每节课都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更高。总之,在参加教育局梁主任上的这一课后,我一定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和总结,为构建具有双峰特色的高效课堂作贡献,为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下一代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