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 中学课程

时间:2024.4.27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 中学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二、课程的类型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做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它由怀特海率先提出,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代表是杜威。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它对政治方向的把握、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落实,起着决定性作用。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的中小学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

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隐性课程。

三、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活动中心课程幼教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

(三)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第二节 课程组织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一)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计划的组成

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设置就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培养目标和修业年限来确定学校的学科和课程。这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概念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

(三)教材

1.教材的概念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2.教材的编写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方式。

三、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涵义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二)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首先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该评价模式是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该模式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CIPP评价模式

CIPP是指背景评价(Content evai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i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i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iuation)这几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略语。

4.CSE评价模式

CSE即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价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y of Evaiuation)的简称。该模式包括下面四个步骤:

第一,需要评定。

第二,方案计划。

第三,形成性评价。

第四,总结性评价。

四、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

课程开发是指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二)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

2.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在19xx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对目标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

3.情境模式

情境模式被视为既能包含目标模式,又能包含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灵活的、适应性较强的课程开发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顿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论。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第一,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第二,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

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第三,内容联系观,即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第四,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第六,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一)课程结构

1.对课程类型的调整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二)课程实施

1.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在学习方式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师观方面: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4.教学行为方面: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三)课程管理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管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四)课程评价

在学生评价方面,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认为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

在教师评价方面,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在课程实施评价方面,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第二篇:国考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高中学段笔试大纲


国考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高中学段笔试大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

国考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高中学段笔试大纲

程等。

3.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4.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三)中学教学

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3.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4.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

2.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3.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5.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6.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7.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1.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2.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3.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

4.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

5.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6.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国考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高中学段笔试大纲

7.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1.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2.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

(七)中学德育

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4.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5.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6.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2.了解课堂管理的原则,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了解课堂气氛的类型,理解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掌握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3.了解课堂纪律的类型,理解课堂结构,能有效管理课堂;了解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掌握处置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

4.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5.了解课外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有关知识,包括课外活动的意义、主要内容、特点、组织形式以及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6.理解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了解协调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方式等。

7.了解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

8.理解教师成长心理,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

国考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高中学段笔试大纲

三、试卷结构

国考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高中学段笔试大纲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19xx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指

A.教育必须为当前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工农相结合

(2)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是

A.人格 B.性格 C 能力 D.气质 2.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2)负强化等同于惩罚。 3.简答题

(1)我国中学应贯彻哪些基本的教学原则? (2)如何组织有效的复习? 4.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有关理论进行简要评析 。

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教育救国”的理论。他认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农民存在贫、愚、弱、私四大病害 ,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仁人志士深入到广大农村推行相应的四种

国考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高中学段笔试大纲

教育,即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这样就可以克服上述四大病害,中国自然就富强了。但实践证明,这种设想只是善良的愿望,并未成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教育救国”,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李明学习非常用功,平时各科成绩都还不错,但每逢大考前他就非常紧张、烦躁、害怕,前一天晚上睡不好觉,第二天进入考场头脑就一片空白,结果成绩总是不理想。老师与同学都认为,李明的考试成绩与平时的努力程度不相称。

问题:

①运用情绪相关知识分析李明同学面临的问题。

②作为教师,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帮助他?

更多相关推荐:
教师资格证证明格式

附件3教师资格证证明样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年月专业普通全日制教育学历中师专科本科毕业20xx年月该同志在我局申办教师资格证经审核该同志的申报材料符合教师资格证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认定条件任教...

教师资格证资料填写范本(包括申请表、品德鉴定表和体检表)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人员需提交以下基本材料(1)由本人填写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二份;(表附下)(2)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各一式一份;(3)学历证书(应届毕业生由毕业学校教务处出具学业成绩单)原件和复印件各一…

学籍证明范本(教师资格证)

附件学籍证明兹有学生性别年月出生身份证号学号是我校院专业的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专科研究生在校学生该生于年月入学学制年若该生在校期间顺利完成学业达到学校相关要求将于年月业取得毕业证书特此证明大学学院学籍管理部门盖章...

教师资格证思想品德鉴定表填写样本

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编号本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监制说明1表中第13栏由申请人填写第411栏由申请人所在工作单位或者所在乡镇街道填写其中第8栏也可以由公安派出所或警署填写2编号由教师资格认定机关填写3填写字迹...

教师资格证申请书范文

共享资料教师资格证申请书范文本人树立教师理想已有十年之久十年之中挫折失败皆未使我动摇心中有个信念相信不放弃总有希望相信理想不会抛弃苦心追求他的人所以我坚持到了现在本人在校期间严以律己遵规守纪积极上进先后担任学习...

教师资格证认定申请表(样本)

附表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姓名工作单位户籍所在地申请资格种类填表日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监制填表说明一本人简历栏目从本人小学毕业后填起二所学专业名称按毕业证书专业填写三申请任教学科名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或者省...

教师资格证认定申请表(样本)

附表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姓名工作单位户籍所在地申请资格种类填表日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监制填表说明一本人简历栏目从本人小学毕业后填起二所学专业名称按毕业证书专业填写三申请任教学科名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或者省...

最新教师资格证申请模板

申请市教育局我是大学20届学院专业应届毕业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理和省教师资格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我已具备申请中学教师资格的条件现申请教师资格认定请受理为盼此致敬礼申请人年月日

教师资格证备课纸格式

备课纸从20xx年上半年教师资格全国统考的的考试情况来看考场里面打印出来的备课纸上只印了考生基本信息的栏目并没有印教学目标之类的格子后面都是空白备课纸后面的空白部分要按照如下标准的教案格式编写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

ba-vilfi教师资格证说课范本

我们打败了敌人我们把敌人打败了说课范文自我介绍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说课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第册第章第节1本节课分个部分内容分别是2本节课贯穿了以后的...

最新教师资格证申请思想品德鉴定表

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编号本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监制说明1表中第13栏由申请人填写第411栏由申请人所在工作单位或者所在乡镇街道填写其中第8栏也可以由公安派出所或警署填写2编号由教师资格认定机关填写3填写字迹...

上海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考试范文:买土豆的故事

上海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考试范文买土豆的故事上海教师考试网制作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xnshu可是一段时间后叫阿诺德的那个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小伙子却仍rn在原地踏步布鲁诺很不...

教师资格证范本(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