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北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时间:2024.4.13

青岛市市北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根据《青岛市十二五科技规划指导意见》,结合市北区区情及总体发展目标,总结“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制定了市北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规划全面分析了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并在城区定位及展望描述的基础上,对市北区科技发展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十二五”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确定了“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战略布局和重点任务,制定了针对性的保障措施。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市北区大力实施“商贸兴区、科教兴区、文化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城区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十二五”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市北区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7个,获得国家资金支持260万元,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8项,获得市级扶持资金531万元;60项科研成果通过市级鉴定;3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科技奖励,16个项目获得青岛市科技进步奖,28项成果获得市北区科技进步奖;全区专利申请达1500多件。自主创新成果显著,重点支持的高速列车项目、新型疫苗项目、黄曲霉素的控制与检测技术项目、套管挤压电阻焊接铜铝连接管项目、电力线远程抄表系统项目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其中海青机械总厂“套管挤压电阻焊接铜铝连接管”项目获得第十届中国专利金奖,青岛东软电脑技术有限公司连续3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软件企业,海青机械总厂和金华工业集团申报国际发明专利6项,实现我区国际发明专利申报的突破。

——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社会科技进步意识明显提高,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先后制定出台了《市北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市北区专利专项资金奖励办法》、《市北区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市北区科技三项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加大了对科技进步的扶持和奖励力度,加强了对科技发展的引导作用。“十一五”前四年区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分别达2424万元、3863万元、4531万元、4994.5万元,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由2.7%迅速提升到3.3%以上,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实际支出的增幅。“十一五”期间,市北区加强了科研院所和创新人才团队的引进工作力度,与青岛大学软件技术学院合作,将其研发中心与实习基地引入我区,并与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中科院软件所等积极对接,为在我区设立研发中心和关键技术攻关实验室做好前期筹备工作。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技术产权交易,促进了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和产学研资源的有效激活,提高了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深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区域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年提高,20xx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6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1.39%,居市内四区之首。按照20xx年国家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我区共有11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一批重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项目和知名企业,重点发展传感器器件、汽车电子元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以医疗器械、汽车及零部件和机电一体化装备等现代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积极应用网络化、数字化制造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集成,先进制造产业得到蓬勃发展。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两载体一主体”作用更加凸显,充分发挥了市北新产业团地、青岛科技街两载体的作用,提升了科技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创意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创意产业园规模不断扩大,功能区域布局不断优化,拓展了科技创新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市北新产业团地的资源优势,关注发展重点领域,

积极引进高附加值、高产出的尖端项目,形成产业优势,市北新产业团地成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顺利完成青岛科技街的二次提升,科技街已成为市北区拓展发展的优秀试验点、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集散地,其“一街四中心”的功能已经具备,全面打造了科技街数码创意园,被山东省信息产业厅命名为全省信息服务业十大集聚区,被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评为全国先进科技产业园,提升了科技街的软实力。把中联U谷2.5产业园的创业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919创意产业园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利用旧厂区改建的创意园区,以“一馆九中心”为核心的规划建设全面展开,吸引了大量的知识型就业人员,创意产业已逐步成为市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招商有新收获。充分发挥创意产业园区、科技街等招商载体的资源优势,扎实开展招商工作,赴北京、深圳、南京等地开展项目推介,参加科博会、软博会等科技信息产业专业展会,积极引进科技信息龙头企业落户我区。目前,已引进多家高科技企业入驻创意产业园、科技街和市北新产业团地。引进了深圳华强集团科技信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基地,即青岛华强广场项目,项目不仅将为青岛高新科技创新型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提供研发、创意、信息交流和产品展示的平台,而且将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高档购物和高科技数码智能娱乐体验中心,将极大地提升科技龙头企业的整体水平,有利于科技创新型企业资源的整合和完善。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形势

(一)国内外科技发展形势从目前全球科技发展形势来看,科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探索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模式,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可能催生重大科技创新,以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可能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这将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形势下,我国正处于由外源型向内源型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但转变过程缓慢,成效不够理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引领支撑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紧紧依靠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提供新的增长引擎,才可能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科技工作成绩显著:创新资源加快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实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品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青岛市科技创新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十二五”时期青岛市科技发展还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低碳经济转型、资源环境约束、海洋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等问题的挑战,青岛市作为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标志着青岛市技术创新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创新型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这为青岛科技创新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二)市北区科技发展形势现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创新和突破,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已成为城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多年来,市北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围绕增强城区核心竞争力,努力推进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创新基础更加扎实,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框架日益丰满;四是科技招商与人才引进工作硕果累累;五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六是科技对社会公益事业领域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的看到,与面临的环境形势相比、与“十二五”的任务目标相比,科技发展还存在差距,还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一是区域内中小企业居多,存在规模小、科技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二是区域内没有高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人才引进工作的难度大,高层次的科研人才相对紧缺;三是老城区土地资源受限,同时企业面临发展

和扩大规模需求,出现大型企业外迁现象;四是步入“十二五”,把市北区新产业团地划归青岛市高新区管理,区科技载体建设需要寻求新的突破;五是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六是科技进步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走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城区,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市北区重要的目标任务。要实现“十二五”新阶段的战略发展目标,只有依靠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才能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才能保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才能推进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区工作全面展开,快速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完善社会公共事业,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全国优秀特色城区的奋斗目标。

三、城区定位与科技需求

(一)城区定位与展望“十一五”期间,市北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特色的现代化新市北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商贸兴区、科教兴区、文化兴区、人才强区”战略,确立了“改造西部,完善中部,开发东部”的全新空间发展框架,突出发展“一改三业”,着力培育“五大板块”,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以科技发展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以八大产业基地的打造、科技街的重新定位、三大创意产业园的建设、特色街区的扩容、中央商务区和浮山商圈的开发为重点,带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市北区科技发展立足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结合城区的前瞻布局和现实要求,把既能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城区特点,同时又对科技创新具有较强依赖性的“特色、创新、高端、蓝色、智能”几个方面确定为科技发展的重点方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

到“十二五”末,市北区的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得到实质性转变,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初步形成“科技引领、文化发展、商贸繁荣、平安和谐、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市北。

未来的市北区将坚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以蓝色经济和发展低碳经济产业建设为城区发展新方向,优先发展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创意设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市北区将成为城区管理质量和水平最高,政府凝聚力、公信力和执行力最强,改善民生工程最好的和谐稳定型城区;成为开放度高、信息通畅、服务便捷、辐射力强、功能完善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区;成为区域科技综合实力最强,科技凝聚力和科技辐射带动能力最强,最具有科技发展潜力和人文自然环境最好的创新型城区。

(二)科技需求展望“十二五”,市北区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这对科技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一是加快推动“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为科技工作赋予了新使命;二是深入实施打造“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区”战略,为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三是规划进行“八大产业基地的建设、科技街的重新定位、三大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为科技工作拓展了新空间;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科技工作指明了新方向;五是发展蓝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迫切需求,为科技工作提出了新命题。

特色市北——坚持以特色产业带动城区发展的理念,结合市北区特色街区建设和三大创意产业园的打造,加快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深入研究工业设计、创意设计等相关技术促进创意产业突破发展,实现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度融合,促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

创新市北——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城区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全力建设高端的创新研发平台和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引进培育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团队,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合作交流,努力把市北区建设成为创新能力突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区。

高端市北——坚持以品牌经济带动城区发展的理念,全力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生产附加值高、利润率大、竞争力强的新产品,培育发展拥有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知名品牌的创新型企业,积极占据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把市北区建设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区。 蓝色市北——坚持以蓝色经济带动城区发展的理念,借助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机遇,结合小港湾蓝色经济产业基地的打造,加快培育发展海洋科技和海洋生态产业,争取在港口航运、休闲旅游、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制药等相关技术项目上取得发展新突破。

智能市北——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城区发展的理念,着眼三网融合与物联网建设带来的潜在发展机遇,找准切入点,寻求新的方式带动市北区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与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创新发展,在具有一定优势的软件、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先进制造产业等方面实现新跨越。

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全区的科学技术发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努力提高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科技发展环境,加快布局建设蓝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模式的技术体系,加快实现优势产业的重点突破和重点领域的技术跨越,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整体水平全面提高,为全面建设全国优秀特色城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围绕重点领域、优势产业、特色区域,集中突破,跨越发展,加快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

——市场主导,政府推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市场对科技资源和科技活动的配置力。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财政职能,形成政府与市场共同推进的科技创新格局。

——内外结合,统筹协调。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和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力度,提高再创新能力,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

——产学研结合、加强集成的原则。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科学合理地配置科技资源,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强化产学研联合力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以人为本,体制创新。坚持人才第一,营造良好环境,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促进科技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市北区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建立起适应“转方式,调结构”要求、支撑和引领未来市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更加牢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创新型人才集聚效应更加显著,以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的城区核心竞争力更加强大,市北区成为青岛市重要的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企业培育基地,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区。 “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加快创新型企业培育,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通过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实施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手段,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探索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工作,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服务。到2015

年,培育形成3-5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8-10家市级创新型企业,20-30家区市级创新型企业,基本形成大型创新企业为支柱,中小科技企业蓬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增强产业优化升级的内生动力。按照“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围绕全区主导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需求,依托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产业技术创新链上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推进产业创新链上下游的对接整合。积极营造有利于联盟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定支持和规范联盟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到20xx年,重点在低压电力线载波通讯、创意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推动构建5个以上在业界有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争取区内重点企业加入1个国家级联盟。

——加快高端创新平台建设,打造跨越式发展的创新引擎。通过引进建设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内外科研机构,凝聚创新要素、吸纳创新资源;通过引导和组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建研发平台,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通过建设科技研发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到20xx年,新建各类创新平台6个,争取建成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4个,市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

--加快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强化引领未来发展的智力储备。围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创新人才团队的引进与培养,以1919创意产业园、中联U谷2.5产业园、青岛科技街等专业孵化器为载体,以实施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项目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为手段,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关键技术持有者等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以领军人物为核心、团队结构合理的若干技术创新人才团队。到20xx年,科技活动人员总数达到2.1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占17%以上,在高端产业、重点领域引进培育5个专业技术攻关团队,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20名以上。

——加快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促进重点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需求,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蓝色经济与低碳经济等领域,开展包括信息通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服务外包与研发设计技术、软件、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技术等10项关键技术研究攻关。突破一批对产业规模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严重制约的技术瓶颈,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掌握一批重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扶持发明专利申请和国外专利申请。到20xx年,全区专利授权总量在170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在300项以上,重要科研成果数在40项以上。

——加快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转化,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业水平。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以联合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合作园为载体,重点引进在新能源应用、海洋生物工程、功能材料等领域的国内外先进核心技术。到20xx年,重点引进1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其中1项为国际先进技术。

——加强科技对经济支撑作用,确保科技投入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显著提高;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优化科技经费的投入结构,形成多渠道的经费筹集模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体制。到20xx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R&D经费投入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3.5%以上,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实际支出的增幅。

五、科技发展的战略布局与重点任务

(一)科技发展战略布局“十二五”时期,市北区科技发展战略布局紧紧围绕“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创新型城区建设为中心,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优化区域

产业结构、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为重点,面向市北发展战略需求,结合市北区的城区发展实际,统筹规划市北区未来五年科技发展的战略布局,即“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打造三大载体,开展四大工程,发展五大产业,落实六项措施,建设八大产业基地”。

紧紧围绕一个发展目标:率先建成科技创新型城区。

重点把握两个发展重点:一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围绕产业关键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二是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为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经济结构变动趋势为先导,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驻区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建立“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加强创新队伍、搭建创新平台。

全力打造三个创新载体:一是科技街的重新定位和创意产业园的全面发展,以打造数码创意产业基地为目标,合理规划科技街及周边闲置资源的功能定位,完善高新科技产品营销中心、科技型服务业孵化中心、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功能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重点引进工业设计、创意设计、数码科技等科技企业与人才,实现创意产业突破发展,培育都市经济增长新亮点;二是市北八大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辐射带动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相关技术的研发,促进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实现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三是华强广场项目和华强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的建设,为青岛高新科技创新型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创意研发、信息交流和产品展示的平台,为广大市民提供高科技数码智能娱乐体验中心,将极大地提升科技龙头企业的整体水平,有利于科技创新型企业资源的整合和完善。

全面开展四项创新工程:一是积极开展培育创新型企业工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积极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程,增强产业优化升级的内生动力。三是积极开展高端创新平台工程,打造跨越式发展的创新引擎,凝聚创新要素、吸纳创新资源,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四是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团队工程,强化引领未来发展的智力储备,围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创新人才团队的引进与培养。

重点发展五大优势产业:一是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软件服务、先进制造等领域,争取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形成几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现代服务业,以服务外包、数字内容、生产性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为发展重点,研究掌握核心技术,提升技术支撑与创新发展能力,初步形成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蓝色经济,重点研究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制药等领域关键技术,推动蓝色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五是低碳经济,加快研究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低碳能源技术,鼓励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环保技术研究。

落实六个方面保障措施: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体现政府的规划和引领作用;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与法规,为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提供有力的保障;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保障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建设创新型人才高地;打造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整合我区科技资源;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保障;落实组织实施保障,支持规划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的完成。

着力建设八大产业基地:以增实力、备后劲、促发展为根本,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实施“基地建设”大行动,高起点打造小港湾蓝色经济产业基地、榉林山外包产业基地、青岛广告产业示范基地、青岛影视录播基地、青岛旅游医疗基地、青岛担保信息基地、山东旅游产品集散基地、青岛健康产业基地等八大产业基地,推动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全区项目载体科学布局,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园区升级,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经济。

(二)科技发展专项规划面向未来五年市北区城市发展定位与经济社会建设目标,针对市北区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从区域科技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出发,通盘考虑科技资源配置与布局,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密切结合,突出解决对转方式、调结构有重要引领支撑作用,对培育新兴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能级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关键技术问题,依靠技术创新促进科技发展,为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要求,推进重点领域产业发展,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培植产业竞争新优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突破。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先进制造、软件产品与信息服务等优势产业,积极引进高附加值、高产出的尖端项目,夯实发展基础,建立起比较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体系,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1)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十二五”期间,主要依托青岛东软电脑有限公司、青岛佳明测控仪器有限公司、青岛电子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在电子信息领域加速形成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充分发挥科技街山东半岛电子信息产品集散地和电子信息产品产业聚集区的优势,积极引进一批重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项目和知名企业,重点发展传感器件、电力电子器件、节能电子、电池检测等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促进形成以网络与信息安全设备、电池检测设备、数码产品、电力检测设备、汽车电子产品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到20xx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成为我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

(2)软件产品与信息服务业“十二五”期间,主要依托青岛东软电脑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汇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青岛浩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面向办公自动化、制造业信息化、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产品,集中扶持发展以集成办公软件为主,面向市场的电子商务、信息安全、过程控制、芯片封装测试等应用软件系统以及与电子信息产品紧密结合的嵌入式系统与应用软件。在科技街、榉林山外包产业基地、创意产业园内引进和发展一批软件信息服务开发项目和研发企业,形成软件开发与信息服务产业特色。到“十二五”末,在软件信息服务领域形成软件开发与信息系统建设的整体优势,培育4家典型科技企业。

(3)先进制造技术“十二五”期间,主要依托青岛金华集团、青岛海青机械总厂、青岛赛锐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青岛长生集团等高新技术企业,围绕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以汽保与检测设备、食品安全检测仪器、高速列车轨道交通用自动化控制系统、空调制冷维修设备、铜铝管焊接关键设备、汽车零部件和机电一体化装备等现代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积极应用网络化、数字化制造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集成,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大力引导开发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等技术设备,重点攻关解决高精度、高效率、数字化控制、虚拟制造等机电一体化装备的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网络化设计和制造技术,积极发展采用数字化技术的橡胶产品及设备、精密高效加工和成形设备、新型环保设备等产品,实现我区装备制造业技术的新提升。

2.现代服务业领域

市北区实施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目标,以特色创新项目为定位的战略,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发展和打造科技街、八大产业基地、中央商务区、浮山商圈、特色街、创意产业园等载体,大力引进各类服务贸易项目,以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带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构筑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十二五”期间,加强培育外包服务行业发展,构建专业的产品研发与创意设计联盟服务平台,重点推进现有科技街、创意产业园区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掌握现代服务业的服务交易、服务管理、服务集成等核心技术,显著提

升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与创新发展能力,初步形成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内容、电子健康等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

(1)服务外包与研发设计“十二五”期间,抓住市北区被评为全省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的机遇,构建以科技街和榉林山外包产业基地为核心,以数码创意园、中联U谷

2.5产业园、1919创意产业园为载体的“一街一基地三园区”服务外包发展格局,通过重点发展软件开发服务外包、动漫创意服务外包、研发设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以及国际数据备份中心、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等领域服务外包,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培育面向产品研发、创意设计、外包服务的新型服务业态,促进市北区在服务外包领域的产业提升与跨越式发展。构建一批面向区域和专业的产品研发与创意设计网络联盟服务平台,重点推进现有特色软件园、创意产业园区等各项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引进各类服务外包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高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数字内容与数字媒体“十二五”期间,紧密结合青岛广告产业基地、青岛影视录播产业基地的建设,以数码创意园区、中联U谷2.5产业园、1919创意产业园为载体,大力发展手机游戏、网络游戏、动画漫画、数字音乐和数字发行及衍生品,加快发展数字新媒体在线服务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在线软件服务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带动软件业与数字内容行业的发展,积极发展软件在线管理服务,建立支持服务流程外包的第三方数字内容集成服务运营平台,积极开展数字内容服务流程可自定制的外包、多运营商协同融合服务、用户自创内容服务,降低运营门槛,拓宽服务空间。大力支持数字内容服务技术创新,扶植一批规模化经营的数字内容服务运营商,培育若干跨行业的数字内容集成服务商,到“十二五”末,使市北区数字内容服务产业规模化。

(3)生产性服务业“十二五”期间,随着宏图三胞、台湾百脑汇、上海新华海、深圳华强等大型企业集团的相继落户,尤其是市北区深圳华强集团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基地项目的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将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小企业的发展将越来越需要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获得发展机遇。以中央商务区和科技街为依托,加快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法律、工程、融资、信息、咨询、物流等配套业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环境的营造。深入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研究,着力于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以引进高科技企业、创意企业、总部经济为重点支持对象,积极鼓励引进渠道级、平台级的项目,建设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聚集创造条件。

(4)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充分利用市北区商贸繁荣的优势,以及建设青岛华强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的机遇,解决相关的电子认证、在线交易、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关键技术,到20xx年,市北区将拥有最佳的电子商务产业生态环境,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发展基础和支撑体系,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高度融合,实现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普及应用,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初步建立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电子商务诚信、物流配送、安全支付等体系,在电子消费品、旅游、医疗等重点行业,开展电子商务服务示范工程,初步形成电子商务服务产业化发展环境。

积极推进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网上批发、网上拍卖等B2B电子商务。积极推进中央商务区和主力商圈信息化平台建设,支持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

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服务社区为目标,运用电子商务手段整合全区家政服务资源,将代购、保洁、订餐、家教、保姆、代缴费等各类社区服务集成到家政服务平台,构建直观互动、方便快捷、规范可靠的家政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传统家政服务向现代家庭服务模式的转变。

充分发挥青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品牌资源优势,整合我区的景区、宾馆酒店、旅行社、

航空公司和客运企业等旅游服务资源,建立包含完整旅游要素的资源数据库和具备在线交易功能的电子商务平台,支持旅游企业和商务网站运营商建立分销系统和在线销售系统。 ——现代物流:以现阶段市北区物流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为应用背景,以建立和提高物流产业的系统性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市北区内邮轮母港、港口和铁路优势,加快普集路周边的规划,建设物流服务中心,建成与港航服务业两翼双飞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打造现代物流企业聚集区,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培育3家以上的新型物流企业。研究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3.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十二五”期间,在对新兴产业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紧密对接市北区规划,并按照“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三个标准,重点培育三大新兴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

(1)新材料技术“十二五”期间,主要依托青岛佳联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青岛润兴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针对聚脲配套材料、阻尼涂料、吸声涂料、吸波涂料、偶氮引发剂、聚氨酯材料等进行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和生产。推行“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新工艺,积极开发高科技产品,拓宽产品应用领域,大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2)新能源技术“十二五”期间,充分利用在青岛小港湾蓝色经济产业基地办公楼建设中取得的海水源热泵技术和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应用的成功经验,探索利用海水能的有效途径。依托青岛伏科太阳能有限公司,引进国外先进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并加以优化,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利用前沿技术,争取在能量储存问题、充放电控制器、直流节能灯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依托青岛世邦生物质能源技术公司,开展针对生物质秸秆燃料、生物化肥、农业废弃秸秆利用等领域的研究,研发经济环保,节能高效的产品。

(3)节能环保技术“十二五”期间,依托青岛亨达玻璃集团、青岛伏科太阳能有限公司等企业,大力拓展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项目,研发节能与平板真空玻璃、高性能胶粘剂及资源再生材料等建筑节能新材料,开发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并推广应用。依托青岛佳明测控仪器有限公司,重点发展智能化环境监测仪器、食品安全检测仪器等环保装备,同时加快节能型照明材料和装备的发展,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节能电源设备、节能电子元器件和节能型照明产品。

4.蓝色经济与低碳经济领域

“十二五”期间,市北区将紧紧抓住“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个重大战略机遇,大力推动蓝色经济的发展,促进蓝色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要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态产业等,将港口航运、休闲旅游、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制药项目作为发展重点,打造小港湾蓝色经济产业基地。

(1)海洋新能源应用示范依托小港湾旅游休闲度假区作为海洋新能源示范区,包括整个小港湾规划范围内的海域、陆域部分,全面推进海洋能源与资源的利用,包括海水源空调、海风、潮汐能的利用等。深入研究海水源热泵技术、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技术、海风和潮汐能利用的关键技术,并推广应用。

(2)港口航运经济的研究结合市北区打造中国北部区域邮轮母港,发展邮轮经济,以及建设港航产业聚集区,为港航相关单位提供航运金融、交易、研究、海事商务等全方位、综合性服务的机遇,增加港口航运相关技术研发功能,兴办产、学、研相结合的港航经济研究机构,为港航经济发展服务。

(3)海洋生物制药技术“十二五”期间,结合蓝色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争取引进一批海洋科研、生物制药方面的企业与科研机构落户市北。依托青岛百洋医药

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贝尔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工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基因工程新药、新酶源、天然化合物提取技术及产业,推动生物技术在医药和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低碳经济技术发展低碳经济是市北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发展新能源和实现传统能源的节能减排是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市北区将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实行新增项目低碳化,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太阳能、海洋能源、生物质能源等低碳能源,进一步扩大低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依托青岛佳明测控仪器有限公司等,鼓励污水处理与检测、中水回用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积极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技改和低碳技术研发。

六、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前列,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作为新时期的战略任务全力抓紧抓好,努力营造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的社会舆论环境、体制机制环境、政策人才环境。大力推进重点技术创新工程、创新主体推进工程、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产学研畅通工程、创新环境优化工程等六大科技创新工程。健全区科技顾问委员会,对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等重大决策进行论证和咨询,参与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评审。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的目标考核机制。

(二)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与法规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研究制定我区的具体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发挥税收对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大科技奖励力度,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创新人才。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强化企业在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增强政府投入调动社会投入的能力,建立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实现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为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保障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改革完善科技投入管理模式,增加政府科技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保障投入稳定增长的管理模式和保障机制;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机制的改革,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制度化;研究和探讨如何更好的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和公共资源的作用,重点保证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产业以及公共科技条件建设的引导资金投入,实现重点跨越,培育和提高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在培养和吸纳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造就高层次科研与开发领军人才,发挥企业家和高层次行政管理人才作用,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强化各类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强中青年拔尖人才和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在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人才。积极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开设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凡引进符合我区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包括具有特殊技能的高级技师,确保人员、编制、计划、户口的落实。对引进获得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称号的高层次人才,在子女就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或资助,并提供一定的科研条件和居住、生活便利。

(五)打造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充分整合我区科技资源,加大科技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力度,提升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有效组织、优化和整合本区科技资源,提升公共科技服务水平,搭建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和公益性的科技服务平台,为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科技创新创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重点建设: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科技文献检索、数据共享等服务机构;科技咨询(评估)服务平

台,主要包括科技项目咨询、申报受理、评估及科技业务培训等服务机构;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主要包括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创新技术产品开发、研发和实(试)验协作、检验检测服务等服务机构;科技合作服务平台,主要包括高新技术孵化中心、高新技术会展中心、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和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等科技交流合作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主要为专利事务所或专利代理服务机构。

(六)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建立健全公益性科普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依法增加科普投入,加强科普组织体系和科普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科普示范体系。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教育和科普宣传。充分发挥学校在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养中的关键作用,重视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索、科学体验和科研实践,大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学术交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完善名牌创建工作机制和措施,建立健全名牌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创名牌为内容的技术创新活动,在质量管理、技术基础、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七)组织实施保障加强《规划》与年度计划的衔接。年度科技计划安排,要服从规划的总体部署,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及重大工程应分解落实到年度计划,通过年度工作实施和计划执行,保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和目标的实现;科技计划安排要体现资源统筹的要求,加强与上级计划的衔接,合力支持规划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的完成。建立规划执行评估制度,对全区科技发展的规划纲要、年度计划及重大公共投入项目进行预评估、执行评估和后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对目标进行调整和修订。建立和完善科技统计体系,为规划实施和计划制订、执行提供科学依据,强化规划实施的监督考评。

更多相关推荐:
“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绩暨“十三五”工作规划

巴州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绩暨十三五工作规划一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一主要成绩1组织开展全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暨学校内函发展的督导评估20xx年至20xx年对22所完全小学14所中学含...

十二五工作总结和十三五工作谋划

十二五工作总结和十三五工作计划过去的五年里我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和集团关于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进一步理清思路抓改革转型升级拓发展实现了企业良好的结构性调整使企业得到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

十二五规划小结

五河镇十三五规划目录第一章十三五是五河脱贫奔小康的关键时期一十二五回顾一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绩二十二五末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二十三五的发展机遇第二章以生态优先加快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建设全局一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二十...

公路建设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一坚持持续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五年中根据我市公路建设发展规划按照发展唐韵绒都枣乡特色县域经济实现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的需要在市委政府的领导和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局抢抓机遇抓住交通...

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思路

高崖水库库区十二五工作总结十二五时期是高崖水库库区在十一五快速发展基础上抓住新机遇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五年街道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

20xx年及“十二五”工作总结和20xx年及“十三五”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蚌埠市交通投资集团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二零一五年十二月20xx年及十二五工作总结和20xx年及十三五工作计划蚌埠市交通投资集团出租汽车有限公司20xx年12月10日十二五阶段既是全国发展的重要阶段...

综合调研—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人事处研讨的主要问题整理1技能鉴定与工资挂钩的问题员工参加技能鉴定积极性不高工资体系体现不出来需要做工作才肯参加技能提高对生产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破解需要高层的设计2技能人才走向管理岗位的屏障问题以顾占闯为例对...

“十三五”规划初稿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安全工作十三五规划编制学院校园安全工作十三五建设规划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客观要求是关系我院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对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处根据国家中...

关于编制“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和“十三五”实验室建设规划的通知

关于编制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和十三五实验室建设规划的通知各学院20xx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校十三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一年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项目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起...

公用事业能源行业十三五战略规划制定要点

公用事业能源行业十三五战略规划制定要点20xx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编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一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三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城镇化建设推进这些都对公用事业能源...

落实十三五规划大纲

大纲一前言规划目的为了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促进科研院科学合理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划发展目标将我院建设成为天津市建设领域科研开发的中坚力量在三年内完成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初步达到国家级中心...

国有旅游集团企业十三五战略规划制定要点

国有旅游集团企业十三五战略规划制定要点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将面临发展的黄金时期旅游集团要善于把握机遇科学制定切合集团发展实际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便更好地指导集团今后的工作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加大品牌宣传...

十二五规划总结和十三五规划(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