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4.5.2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摘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

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

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正确政绩,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 “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

我们依然关注民生,我们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

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包容性增长”,是对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定调。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十二五”时期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扶持政策。

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xx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作为共 产 党的后备军,应时刻关注党的方针路线,坚决执行,同时向大家宣传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内容,让大家了解会议的议程。同时认真学习,了解会议主要内容,快速提升自己。当然,在学习、国家时事政治、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各方面,我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党支部能够多多关注我的成长和努力,并给予提醒和帮助和考验。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和党支部的帮助和考验,我会在各方面都有所进步。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将牢牢记住自身使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继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服务他人的能力,为建设幸福校园尽自己一份力量。

形势政策论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院:

系别:

学号:

姓名:


第二篇:房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北京市房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xx年1月9日房山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批准)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一月

目 录

第一章 “十一五” 规划执行情况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阶段、新机遇和

新挑战 .............................................................. 1

第一节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 1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房山区发展的新阶段、新机遇和新挑战 ....... 8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 13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13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13

第三节 战略目标 ................................................... 14

第三章 功能定位和空间发展布局 ......................................... 18

第一节 功能定位 ................................................... 18

第二节 空间发展布局 ............................................... 20

第四章 战略任务 ....................................................... 24

第一节 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努力打造功能完备的现代城市新区 ..... 24

第二节

第三节 加快推进新型产业化进程,努力打造首都高端制造业强区 .. 33 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建设适宜人全

面发展的和谐新区 .................................... 41

第四节 坚持以新型城市化引领农村发展,率先打造首都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 48

第五节 创新低碳发展模式,建设产业友好生态宜居的绿色发展新区 ... 55

第五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 1 -

北京市房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十一五” 规划执行情况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阶段、新机遇和新挑

第一节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房山区按照“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两大功能定位,从服务首都建设大局出发,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依法发展,加速区域城乡统筹和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 “三化两区”发展战略,按照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径,努力构建“两轴三带五园区”发展新格局,全区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特别是20xx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全区上下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以争创一流的气魄化危为机,夺取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攻坚战的重大胜利。

综合评价过去的五年,房山区已经成为五个城市发展新区中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成为首都实施“三个北京”战略的绿色发展新区和建设世界城市的实体经济实践区,全区经济终于步入了“双轮驱动”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总的来说“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较好,除个别指标未能完成外,主要经济发展和社会调控指标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十一五”末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2.2亿元,年均增长

9.9%,完成规划目标的78%;区域税收达到181.8亿元,年均增长27%,完成规划目标的20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8.6亿元,年均增长65.9%,是规划目标的5.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53亿元,年均250.6亿元,是规划目标的2.78倍;万元GDP能耗减低到2.5358吨标准煤,比“十五”末下降32.4%;万元GDP水耗下降到78.6立方米,比“十五”末下降42.2%;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257天,比“十五”末增加39天;全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94.5万人,比“十五”末增加

- 1 -

7.5万人。

一、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区域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和压力巨大。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频繁波动使以石化产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呈现较大的不稳定性。面对来势迅猛的金融危机冲击,区委、区政府以北京市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速推进城市化为契机,果断提出了“三化两区”发展新思路,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采取“战时体制”,实施功能区“破冰”行动,创造了与大国企进行大合作的新模式,吸引适合首都未来发展需要的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集聚。大力实施煤矿和非煤矿山关闭工作,积极实施山区人口搬迁工程,扶植山区替代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由平稳增长转为快速上升,多项指标增速领跑全市,经济地位明显跃升, 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进入了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双轮驱动”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为“十二五”时期实现高位攀升奠定了基础。

二、以新型城市化为动力,城乡一体化发展呈现新格局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主动把新城建设融入首都发展的大格局,按照城乡等值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城乡一体、城乡互动格局基本成型。“十一五”末城市化率达到67.5%左右,接近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新城建设和重点镇建设拉动了全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多条融入市区通道加速筹备和建设,轨道交通房山线20xx年底通车运营。实施了一批道路、污水、垃圾、电站、燃气等项目建设,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和可靠,城市承载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7%和87%。在全市远郊区县率先实现“村村通公交”。加大城市绿化美化和城乡环境整治力度,燕山地区和房山地区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长沟、窦店成为全国卫生镇,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7.3平方米。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实施“三起来”、“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百村帮扶”工程为重点,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村庄环境面貌明显改善,50余个镇、村分获北京市“环境优美乡镇”、“最美丽乡村”和“生态村”称号。

- 2 -

着力提升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功能,加快实施山区发展绿色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北部山区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造林、废弃矿山植被修复等一大批重点绿化造林工程,累计完成绿化造林16.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54.3%,山区生态环境大幅提升。努力扶植以旅游业为龙头,一、二、三产相融合的替代产业发展,山区经济进入了绿色发展的新阶段。

三、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新水平

教育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实力明显增强。创造性实施山区中学搬迁,彻底解决了山区教育落后问题,规模化、均衡化办学迈出了示范性、关键性的一步。中小学校舍翻建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完成率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8%。职成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结构更加优化,发展水平居于全市远郊区县前列。高教园区建设初步成型,北京工商大学等五所院校入驻园区,高教园区正在向高教科技新城的方向提升。

区域医疗卫生条件全面改善。实施了良乡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区妇幼保健院门诊病房楼和48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工程,构筑了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走在全国前列,参保率达到100%。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提前三年实现“十一五”规划人均期望寿命78岁的目标。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预警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重点任务有序推进。

文体事业加快发展。重点实施了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数字影院(厅)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广播电视、网络实现“村村通”。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和市级名录。实施了良乡体育中心一期和房山体育场改造工程,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屡创佳绩。

积极统筹城乡就业,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由“十五”末的7.33%下降到“十一五”末的3.17%,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58.8%。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社会救助范围和标准逐步扩大和提高,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加速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解决中低

- 3 -

收入群体住房困难。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92.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768.9元,年均分别增长11.6%和9.4%。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410.3亿元,比“十五”末净增235.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19.8亿元,年均增长13%。

四、以“和谐房山”、“平安房山”建设为动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

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进一步弘扬。以迎奥运、迎国庆活动为契机,以“迎、讲、树”为主题,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成功创建“首都文明区”、“首都文明乡镇”, 并为首都成功举办奥运会和建国60周年大型庆祝活动做出了应有贡献。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全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区”。

社会治理结构呈现新变化、新格局。按照“四自”管理的基本要求,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进一步健全和发育。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新型社区多元治理模式基本确立。积极推进各项民主公开程序,公民有序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识明显增强。“五五”普法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采取多种形式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加大信访排查化解力度,妥善处理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奥运会和重大节庆等敏感期实现信访“三零”指标,全区整体形势安全稳定。

五、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

开展“服务型机关”创建活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迈出重要步伐,行政服务大厅基本实现“一站式”审批,对重点项目审批实施“绿色通道”,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积极推进廉洁政府建设,廉政风险防范体系基本形成并逐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更加完善具体。综合运用规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政府调控经济和配置资源能力明显增强。财政体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医药卫生、科技教育、产权制度、林权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创新投融资模式,通过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成立担保中心、创投基金、小额贷款公司,拓宽投融资渠道,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碧生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实现了区属企业在境外主板上市零的突破。

- 4 -

- 5 -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房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 6 -

- 7 -

房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房山区发展的新阶段、新机遇和新挑战

房山区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和转型提升,自身基础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区位、资源、空间等多方优势进一步凸显,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双轮驱动”的快车道,走出了一条有城有业、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协调融合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客观分析房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征,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认为,“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推进“三化两区”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是城市化全面提速、产业化快速提升、现代化加速实现的黄金机遇期。这是我们科学判断形势,理性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的基本依据。

一、房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新型城市化成为房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拉动力,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十二五”期间,国家仍将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首都实施 “三个北京”发展战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加大城市空间格局调整,城市发展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将房山纳入重点建设新城。在全国和首都新一轮城市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区的城市化进程将全面提速,建设现代生态休闲新城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二、高端制造业发展迎来了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进入快速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范围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兴起,发展以高端制造业为重点的实体经济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调整的重点,再工业化趋势明显。首都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迈进的发展阶段,按照做大三产、做强二产、优化一产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业和高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房山应该以此为契机,以建设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为目标,努力在未来五年把房山建设成为首都实体经济的大区和强区。

第三、加速融入首都,传统要素资源转化成为加速发展的新优势。房山区在“三化两区”战略引领下,加快了融入首都、成为首都重要功能区的步伐,区位、交通、人文、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优势进一步凸显。建设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使房山区既与首都核心功能区一体化发展,又具备个性化发展的条件。多条进京通道开工建

- 8 -

设,高端资源和要素加速聚集,功能区已经或即将打造成为高端要素承载平台。高教园区集聚了大量优秀科技人才,为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奠定了基础。土地储备资源和优质的旅游资源丰富,为吸引首都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旅游要素进入提供了可能。首都与中原腹地相联的多条通道经过房山,为打造省际物流集散地创造了前提,房山完全有可能成为首都联结中原腹地的印象城市和门户城市。

第四、以城载业、以业兴城,房山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跨越发展的新模式。“十一五”后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探索出了以新型城市化带动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新型城市化,促进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即:“三化两区”发展战略。按照“两轴三带五园区”的空间架构,我们在新城组团、重点城镇地区和主要交通要道周边布局建设了一批符合首都经济特征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引进大央企来投资发展高端制造业、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同时,逐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稳步提升其产业承载能力,吸引了一大批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聚集,创造了产业综合体1和城市综合体2的发展模式。这既为未来高端制造业新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又为疏解城市的人口、交通和创新发展方式问题找到了求解。这种“先城后业”、“先业后城”、“城业并济”、“城业互动”的发展模式,是我们在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实践中的成功探索,应该在今后五年发展中进一步坚持、完善和提高。

二、房山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第一,首都进入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新阶段,既为房山纳入首都城市发展大格局提供了新机遇,又使房山面临实现区域功能再造的新挑战。在首都推进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房山作为首都重点发展的新城,必将成为承接首都核心功能和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功能区,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和首都打造京保石辐射发展轴的重要枢纽和战略前沿。房山应该抓住纳入首都发展大格局的新机遇,以世界城市的标准来谋划、建设和发展,以新型城市化来承载和孵化高端制造业发展,成为首都发展1 “产业综合体”是随着城市发展空间的不断扩展和立体交通网络的日臻完善,形成的一种依托特定产业而建立的具有较大规模,包含多物业形态,提供多元产业服务,且具有高度复合功能的综合体。产业综合体是城市综合体与特定产业有机结合的产物。

2 “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城市综合体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

- 9 -

实体经济重要功能区,应对区域功能再造带来的新挑战。这也是房山区应该为首都建设世界城市作出的历史回应和战略抉择。

第二,中央提出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和首都实施“三个北京”发展战略,既给我们加速退出传统资源型产业,建设首都高端制造业大区和强区带来了新机遇,同时又给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带来了新挑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北京市提出实施“三个北京”发展战略,鼓励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为我们加速退出传统资源型产业,大力发展石化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建设高端制造业大区和强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等刚性约束日趋强化,传统产业退出带来的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面临着资本、技术、人才、制度、观念、配套设施不足、发展环境亟待改善等问题的困扰,房山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战略转型关键期。因此,我们既要探索出一条符合建设“两型”社会要求的绿色、环保、低碳、高端发展之路,又要在经济社会转型中解决好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和问题,推动区域经济实现绿色跨越。这在房山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无疑也是一场革命性的挑战。

第三,市政府把房山作为首都重点建设新城和高端制造业基地,持续推进城市南部和西部转型地区发展,既使房山迎来了加速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又使房山面临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新挑战。“十二五”时期市政府将房山列入首都重点发展新城范畴,作为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持续实施城南行动计划、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和西部关矿地区转型发展等重大决策和部署,以及首都第二机场、京石二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建设,将使房山逐步具备领跑城市发展新区的强大势能。房山应该抓住政策机遇,乘势而上,加大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端要素资本的引进力度,在首都南部和西部地区率先崛起,为首都城市均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可以说,机遇前所未有,挑战更是史无前例。

第四,全球新技术革命的孕育和成熟,以及国家在“十二五”期间的政策培育,使房山既迎来了快速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机遇,又使房山面临着全面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的新挑战。当今世界正在酝酿以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

- 10 -

料、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在物联网、新能源等领域我国极有可能最先实现新的突破,形成产业集群。在抢占高端制造业制高点方面,房山与兄弟区县处于同一起跑线。同时,房山可以充分发挥空间广阔的地域优势和高教园区、原子能研究院等科技人才优势,依托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等重要功能区,实现高端制造业的大规模聚集,在首都高端制造业发展上占一席之地,这是房山发展的新一轮战略机遇期。但是,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北京市未把城市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部地区,对房山的公共财政投入相对不足,致使房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生态环境脆弱,高端资本要素的承载能力不足。要实现高标准大跨度发展,使房山成为首都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区和强区,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发展新型产业对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

- 11 -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房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五个之都”和“三个北京”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三化两区”建设,把坚定不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着力构建“两轴三带五园区”发展格局,努力在功能区建设、城市功能提升、新农村建设、山区转型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打造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重点功能区建设作为主要载体,引进和培育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实体经济产业体系,有效满足首都发展高端产业的新需求,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控制开发节奏和建设时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必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新型城市化为引领,统筹城乡建设,切实增强发展的统筹性和均衡性,加快新城组团和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结合部、发展轴沿线和功能区周边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山区发展,努力扩展产业和人口承载空间,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协调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

三、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推进公共产品和服务水平的现代化和均等化,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建设一大批惠及民生的实事工程,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等民生问题,使城乡群众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与经济

- 12 -

社会发展同步,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区群众。

四、必须加快改革创新。以更大决心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在统筹利用各类资源、改革投融资体制、建设用地指标合理调配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实现突破性进展,着力破解机制体制障碍。要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首都科技、教育、人才等优势资源,搭建科技研发孵化平台,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推动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提高科技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第三节 战略目标

“十二五”时期房山区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按照首都建设“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要求,以“强区富民”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三化两区”发展战略,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产业特征比较高端、城市功能比较现代、生态环境比较宜居宜游、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生活比较丰富多彩和历史文化魅力彰显、创新活力迸发、现代气息浓郁、适宜人全面发展的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

——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实现翻一番,努力再造一个新房山,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实现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500亿元以上。

——现代生态休闲新城呈现雏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加协调,城市化水平更加符合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新要求、新标准,新城组团和重点城镇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城市发展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有品位,成为一个更加靓丽宜居的新城示范区,是首都市民和国际国内游客休闲养生的重要选择,在首都城市发展新区中彰显独特魅力。全区城市化率力争达到80%,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10万以内。

——高端制造业新区基本建成。重点功能区建设基本成型,产业结构全面转型升级,对传统产业的替代基本完成,科技创新驱动作用逐步显现,产业高端化成为地区经济的主要特征,成为首都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开始参与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全面步入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时期。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3%。

- 13 -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效显著。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就业增收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民生工程加速推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幸福感和安全感普遍提高,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富有朝气和活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和10%。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初显端倪。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宜人。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模式基本确立,成为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绿色发展新区。节能减排主要指标达到市级下达标准,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达到76%。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水平。以激活房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元素为重点,积极融入现代城市文明,着力发展产业文明,培育崇尚生态文明,创新精神文明载体建设,加速形成开放包容、人文理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时代特征和房山特点的精神文明,提升房山在新一轮竞争中的文化软实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健全社会治理结构,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 14 -

专栏2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房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 15 -

第三章 功能定位和空间发展布局

第一节 功能定位

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发展趋势,按照与其他区县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个性化突围和瞄准高端、绿色跨越的定位原则,以北京市把房山作为首都重点建设新城和高端制造业基地为依据,从房山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基础的比较优势出发,统筹考虑发展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现实性,整体把房山定位为: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

两大定位是对房山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双重功能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三化两区”发展战略内涵的再次升华,是引领未来房山发展的旗帜和形象。

——产业发展趋于高端。坚持高端发展方向,吸引大企业、大项目和各类高端要素聚集房山,以功能区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在国际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发展潜力巨大、产业控制和带动力强、最能代表我区对外形象和核心竞争力的石化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发电、民用核工业等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首都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推动技术创新,形成“总部+研发+基地”创新发展模式,发展“房山制造”,推动“房山创造”,以更高水平推进房山科学发展,走出一条体现房山特色的高端产业发展之路,通过5-10年的努力,把房山建设成为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

——城市形态趋于休闲。倡导绿色、低碳、休闲等现代城市理念,加快城市空间战略调整和功能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房山区空间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具备个性化发展的优势,着力打造标准化的休闲设施和国际化的休闲环境,提高城市的基础休闲力。加快绿色山区转型发展,大力加强山区生态涵养和保育,全面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环境休闲力。创新休闲文化内涵,着力挖掘和弘扬体现房山特色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将文化作为休闲城市的气质与灵魂,提高城市的核心休闲力。大力发展具有首都核心特征的科教创新、商务休闲、金融服务、文化娱乐等现代创意休闲产业,将休闲产业打造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5—10年的努力,使房山城市形态由

- 16 -

生活居住、旅游观光向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城市转变,把房山建设成为更加便利而高效、更加宜业有活力、更加宜居有魅力的首都生态休闲之都。

——城市形态和产业发展趋于融合统一。要创新发展模式,按照“城业互动、城业并济”的发展理念,以高端旅游业为媒介,在更高层次和更深内涵上实现两大定位的有机融合。一方面要提高承接首都产业功能和高端要素外溢的能力,为房山实现创新发展增添核心动力,为首都实体经济培育新的增长极。另一方面要为高端制造业的规模发展提供完善的城市配套功能,承接首都中心区人口疏解,缓解市区交通压力,让高端人群在房山宜居宜业宜游,使房山成为首都市民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促使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互助益,促进城市与产业在对立统一中实现高度凝结和升华。

- 17 -

第二节 空间发展布局

“十二五”期间,为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考虑建设时序和重点,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继续实施“两轴三带五园区”发展战略。

第一,两条发展轴线。

(一)京石高速发展轴——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轴。

这条轴线上贯穿着长阳、拱辰、西潞、阎村、窦店、琉璃河、韩村河等城市和城镇发展群落,以长阳半岛中央休闲购物区(CSD)为龙头,带动中核北京科技园、良乡高教园区、阎村高技术制造业基地3、良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等重要产业基地发展,成为首都西南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一条发展轴线。

(二)轨道交通房山线及西延发展轴——石化新材料与现代服务业发展轴。

东部以良乡—长阳城市组团为起点,西部以燕房—周口店城市组团为结点,中间分布着阎村—新镇城镇组团,主要有良乡长阳服务业、阎村高技术制造业、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周口店文化创意产业等四大板块,是全区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和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是房山最重要的经济发展轴。

第二,三条发展带。

(一)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世界城市的新城示范区和绿色水岸硅谷。

这条发展带是首都城市布局和区域发展的重点,在城南行动计划和促进首都西部地区转型发展中都占有重要位置,是房山区距城市核心区和功能拓展区最近的区域,又隔河与丰台、大兴一体化发展。规划布局中央休闲购物区(CSD)、中核北京科技园、良乡高教园区、新型都市传媒数字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阎村高技术制造业基地、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和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等一大批高端产业功能区,是房山城市前沿发展区,与大兴区共同构成首都南部高新技术制造业产业发展带。围绕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加快小清河河道综合治理,提升地区整体生态环境,集聚高端要素,重点发展高端商务、高端制造、高端文化创意、高端休闲和高端都市农业,建设一批总部研发基地,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发展的重心。 3 阎村高技术制造业基地位于原良乡物流基地。

- 18 -

(二)中部平原发展带——石化新材料和现代新兴产业发展带。

这条发展带主要集中在京石高速与京石二高速之间,北起燕房-周口店,向南经石楼、韩村河和大石窝,与河北省相联,规划布局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和韩村河、石楼生物农业基地。既是房山区发展新兴产业的腹地,又是平原城市群落发展的绿芯,地势平坦,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特别是燕房地区石化工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雄厚,是房山区经济发展的第二梯度。重点发展石化新材料、现代生物农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西部山区发展带——世界城市的高端旅游新区。

这条发展带从京石二高速以西浅山边缘地带开始,统筹房山区16个乡镇,是北京市划定的西部生态涵养发展带的最南端,包括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和一大批历史人文景观。是首都西部的绿色生态屏障和首都发展的重要储备资源及战略空间,是首都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基地,是发展总部基地和商务休闲、国际会展业的理想之地。该区域以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和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为依托,重点打造八大旅游景区和长沟、河北两个旅游集散镇。经过五年建设,使房山西部山区成为首都国际国内旅游的热点地区,并向着首都生态人文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商务休闲和国际会展等产业。

第三,五大园区。

按照核心区、功能区、功能拓展区的思路,将所有街道、乡镇纳入功能区发展范畴,着力打造“5+X”的功能区发展格局,按照“一轴多园、一带多园”的发展布局,实现功能区全覆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二五”时期将重点建设五大产业功能区。

(一)中央休闲购物区(CSD)。

以永定河水岸为依托,以长阳半岛为核心,突出抓好奥特莱斯购物中心、温泉休闲度假城、中核北京科技园、中国绿色建筑示范园、良乡高教园区、橙天嘉禾影视城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商务会展、温泉休闲、体育健身、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产业,打造首都商务休闲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区域创新驱动的核心区,成为首都西南最具创造活力的智汇城。

(二)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

- 19 -

完成产业基地核心发展区建设,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环保型精细化工类的石化新材料产业,把基地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石化新材料产业高地。到20xx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以上,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

以首都构筑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为契机,全面加快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长安汽车、京西重工零配件、北控太阳能光伏发电、北车城际列车等大型项目建设,打造首都西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新能源制造业和城际列车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20xx年实现工业产值1000亿元以上,成为首都高端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四)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整合八大景区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旅游产品。按照绿色山区发展的统一部署,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集约空间资源,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文化休闲、人文休闲、旅游休闲等高端旅游产业,加大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品牌营销力度,打造成为首都西南绿色生态屏障和世界城市的旅游目的地。

(五)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

依托中粮集团在资金、人才、技术、市场、产业等方面的优势,以11.5平方公里核心区为重点,加快以中粮全产业链为代表的农业加工区、绿色种植示范区、国际农业研发总部区、国际农业博览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五大功能区建设,吸引国际高端农业产业集聚,建设世界级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成为首都向世界展示现代农业的窗口和名片,把房山建设成为首都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大区和强区。

- 20 -

第四章 战略任务

第一节 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努力打造功能

完备的现代城市新区

“十二五”时期,房山区要以建设现代生态休闲新城为目标,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主动融入首都城市发展大格局,扩大同城效应,实现与首都协同发展,成为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新区。

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建宜居宜业的两城四镇新型城市格局

“十二五”期间,着眼于有效承接首都中心区产业和人口疏解功能,按照“新型城市化带动、新型工业化支撑、生态文明保障”的发展思路和“两轴三带五园区”空间布局,突出功能区的主体地位,推进城市体系和产业布局的空间耦合与提升,突破行政区划,创新体制机制,叠加政策效应,创造产业形态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宜业空间与宜居空间相融合、创新活力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以建设产业综合体、城市综合体和商业综合体为重点,围绕产业功能优化居民住宅、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商务结算、金融服务、酒店服务、法律服务、咨询服务等设施的空间布局和规模,增强功能区的发展能级和城市的内生动力,有效缓解人口、交通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重点打造以良乡长阳、燕房两大新城组团为中心和以窦店、琉璃河、长沟、河北四大城镇群落为重点的宜居宜业宜游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格局。

良乡长阳新城组团——以中央休闲购物区(CSD)为依托,以商务休闲产业、科教创意产业、中核装备制造、总部经济和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为重点,打造全面融入首都、走向世界的新城示范区和世界城市的绿色水岸硅谷。主要包括六环以东和以北的长阳、拱辰、西潞和良乡北部、阎村东部、青龙湖东部区域。

燕房新城组团——以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为依托,与良乡新城组团相呼应,建成以石化新材料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补充的首都石化新材料产业新城。主要包括长周路以北、房易路以东、六环路以西平原地区的燕山、城关、周口店和石楼北部、阎村大部分、青龙湖西部区域。

- 21 -

窦店重点城镇群落——以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为依托,以窦店、良乡为核心,聚拢窦店和琉璃河、良乡、韩村河部分区域,统筹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建设成为首都南部高端制造业新城。

琉璃河重点城镇群落——以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为依托,以琉璃河、韩村河为核心,统筹韩村河、石楼等部分农业用地,逐步建设首都具有世界水准的高端现代都市农业特色城市,并与窦店高端制造业融合、协调发展。

长沟重点城镇群落——以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依托,以长沟、大石窝为核心,统筹长沟、大石窝、张坊、十渡、蒲洼等南沟乡镇的个性化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基础功能,建设首都西南旅游集散中心,使之成为首都西南生态人文旅游城市的雏型。

河北重点城镇群落——以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和葡萄酒庄园为依托,以河北、青龙湖为核心,统筹佛子庄、南窖、大安山、霞云岭、史家营等北沟乡镇的个性化旅游资源,建设成为促进绿色山区发展,集聚山区人口的新型生态旅游城镇,并逐步向国际红酒城的建设目标迈进。

二、完善城市基础功能建设,构筑便捷高效安全的现代新城

(一)推进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构建首都西南快速交通体系。

推进与中心城区相连接的五条重要通道建设,加快与首都融合发展。重点推进轨道交通燕房线(房山线西延)、京石二高速、京良路及西延工程、丰良路、南水北调巡线路等通道建设,筹划轨道交通房山线南延工程,房山纳入首都半小时经济圈范畴。推进北京新机场四条辐射通道建设。重点实施琉陶路、长琉路、黄良路(二、三期)、房黄亦联络线等道路工程,带动空铁陆一体化物流和临空经济产业发展。推进重点功能区外部四条联络线建设。引导园区与高速公路、区域主干路网连通,吸引高端产业集聚,重点实施燕房东北环线、丁东路、石夏路东延线、永定河西堤景观大道等工程。推进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发挥高速公路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实施良常路、京良路与房黄亦联络线、房易路、阎东路、107国道(良乡-市界)提级改造工程、云居寺路改建工程和长于路(六环-市界)南延等工程。完善新城内部路网,实现合理级配。良乡新城“五横五纵”和燕房新城格网式主干路网框架已现雏形,“十二五”重点围绕主干路网体系,加快次干路和支路等城市微循环道路建设和城市交通设施升级改造,实施路网加密,逐步消灭断头路,提高城市路网的通达性,缓解重点区域交通拥

- 22 -

堵。20xx年,城市道路总里程达到280公里左右。打通与首都西北部联通的旅游环线,实现京冀旅游资源共享。以建设首都生态人文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重点规划建设石水路、大堂路、胜南路、军大路(军饷-大安山)、周张路、108国道二期、涞宝路(张坊-十渡)改建等道路工程,实现北与门头沟、南与河北省周边区域旅游资源的共享。完善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北京西南交通枢纽地位。规划建设阎村、窦店等一批综合性客运枢纽和客运站。在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重点产业功能区和旅游景区附近,建设交通系统换乘的接驳站点(P+R),规划配套建设停车场100处以上,制定差别化停车收费4政策,优化和完善停车管理。

(二)推进水资源和能源建设,确保城市资源能源供给。

保证安全的水资源供给。新城新建水厂4座,改造水厂5座,新改建供水管网240公里左右;乡镇及重点功能区新建水厂3座、改造水厂4座,新改建供水管网130公里左右。到“十二五”末全区年可供水量达到3.83亿吨。建立稳定的供电体系。规划建设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5座以上,35kv变电站升压1座。提供安全的燃气供应体系。中东部平原发展带实现市政管道天然气全覆盖;西部浅山区发展带,将以发展压缩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为主,远期对有条件的乡镇可改供管道天然气;西部深山区乡镇,以瓶装液化石油气为主,建设一座灌装站,十五座换气站。完善集中供热管理体系。以建设经济、安全、清洁、高效的城镇供热体系为目标,科学合理配置区域热源点布局。加快推进新城5座集中供热工程建设,有条件的重点镇基本实现集中供热,积极推进乡镇供热资源整合。山区采煤乡镇建设环保型煤加工厂,实行统一配送。加大与京能集团的合作力度,在窦店、韩村河等地引进周边外埠热力,增加区域热力供应。推进清洁能源利用,除新城建设的5座集中供热工程外,新城和重点镇新建供热中心以清洁能源为主要热源。

(三)推进城市安全应急体系建设,保障城市安全便捷运行。

建立坚实防洪体系。“十二五”期间,加大防洪体系建设,新城良乡长阳组团和燕房组团防洪标准分别达到100年和50年一遇,乡镇达到10至20年一遇。重点实施维修加固崇青水库,整治刺猬河三期、吴店河、丁家洼河、周口店河、马刨泉河、4 差别化停车收费:以差别化停车费为杠杆,对在重点地区、高峰时段停车实行较高的收费标准,对一些停车换乘地区实行优惠,引导市民驻车换乘公交,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 23 -

南泉水河、夹括河等河道,结合城市主、次干道铺设城市排水管线设施,实施燕山地区河道治理及雨洪综合利用等设施建设,对窦店、石楼、琉璃河和阎村等乡镇的排水沟道进行整治。

建立城市安全应急体系。加强应急设施、物资储备等应急保障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和灾害的综合应对能力。加强应急水源地建设与保护,通过地表水环境整治、雨水收集、合理控制引水量等方式,提高重点应急水源地的应急供水保障能力,以备水量不足年份做补充水源。提高能源调度应急水平,做好能源调度的应急准备,加强煤炭、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资及相关设备的储备、维护和管理,尤其注重备用电力系统的维护升级。健全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在人力安全防范、实物安全防范等传统手段基础上,通过视频监控技术、出入口目标识别与控制技术、报警信息传输技术、社区安防与社会救助应急报警技术、防爆安检技术、安全防范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应用,建立起安全防范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城市疏散系统,充分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和地下空间,进行疏散地域、疏散基地和疏散点等避难场所的建设。

三、以建设现代化数字新城为目标,提高城市综合统筹管理水平

(一)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智能精细管理城市。

建立城市公共综合管理信息体系。建立地理信息系统5,为建设数字城市、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打好基础。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高效的城市综合运行信息管理平台。以首都西南交通智能信息指挥中心为基础,整合轨道、城管、交管、联防、环保等部门在交通信息领域的重叠交叉职能,适当吸收应急、急救、电台等领域的功能要素,使信息采集、问题处置、资源共享、监督评估成为完整的管理链,全面提高城市运行管理水平。建设城市基础资源运行安全体系。利用物联网6技术,逐步加强对水、电、气、热等城市生命线运行维护的智能化监测和自动化调度,提升城市生命线运行智能化监控水平。高标准建设天然气、热力全网数字化监控和运行调度系统,科学调配调峰气热资源。搭建城市电网智能运行监控平台,提升电网供5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形成数字信息服务的产业化模式为目标,通过对各种不同技术手段获取的基础地理信息进行采集、编辑处理、存贮,建成多种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建立数据传输网络体系,为政府各部门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它是一个面向全社会各类用户、应用面最广的公益型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实用化的、长期稳定运行的信息系统实体。是我国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网络体系中的一个基础子系统。

6 物联网: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 24 -

应各环节智能化水平。建设多水源配置调度系统,建立供排水管网信息化监控系统。构建地下管网信息化监控体系,扩大监控覆盖面,实现地下空间信息数据整理和共享,提高智能化监控水平。积极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构建区域电子政务核心平台,深入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实现区域内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政务信息互联互通,提高行政效率,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地域辐射能力和行业性系统整合能力的专业性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提升电子商务在区域内商贸、金融、旅游、娱乐、现代物流等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建设“物联网”新兴业态,加快基于手机支付的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推进移动电子商务试点。推行便民缴费“三通”,即:“一卡通、一费通、一网通”。推进“三网”融合。鼓励电信网、互联网和有线广播电视网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支持三网融合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广播电视数字高清网络化建设,完成数字化高清升级改造,开展广电、电信双向进入试点工作。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二)转变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模式,统筹解决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

良乡长阳和燕房新城组团已经是一个拥有近50万人口的中小城市,在整个新城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也陆续暴露出了一般大城市发展中遇到的人口无序膨胀、交通拥堵、垃圾围城、产业空心、城市用能和资源紧张、建设水准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应该从规划入手,整合城市资源,完备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综合协调和统筹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做大做强城市产业,实现由“重建轻管”向“拆建管并重”转变、由短期突击向长效管理转变、由专业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使城市管理符合建设世界城市新城示范区的标准和要求,加快建设成为现代城市新区。

四、打造时尚靓丽休闲新城,塑造现代城市性格

(一)创建现代时尚靓丽休闲城市新形象。

高标准建设新城示范区。按照世界城市建设的标准,以绿色、环保、靓丽、时尚、休闲为主题,引进高端设计公司和设计人才,推进新城示范区和重点功能区统一外观形象设计,规范建筑形体色彩,优化主要街道景观、灯光布置,构建具有房山区域特色和可识别性的现代城市建筑群,塑造现代城市形象。加快建设奥特莱斯等地标

- 25 -

性建筑,构建高端购物中心标杆,成为引领时尚尖端的首都现代生态休闲新城主要标志与象征之一。积极发展楼宇经济,增强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加快老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完善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优化老城区的城市功能,降低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交通密度,提升老城区的环境质量,通过政策引导不同业态向特定街区集聚,大型商业和公建设施向新城示范区和重点城镇地区转移,疏解老城的人口、交通压力,逐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配套的主体功能街区和商务服务区。

扮靓城市环境风貌。无论是新城还是老城,都要按照“整齐美观、突出特色、美化城市”的原则,规范户外广告、酒店和商铺门面设置管理,完善统一城市标志标识。对重点地区和新建道路,推广建设市政综合管廊,逐步实施电力、电信等架空线入地改造,建设无视觉污染的城市环境。建立城市构筑物管理咨询委员会,对城市构筑物的形体、风貌统一审批和把关,对重要的地标性建筑通过媒体充分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制定财政补助优惠政策,鼓励城市经济实体和广大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改造。加大城市森林和绿地系统建设,逐步构建“城在森林中、人在绿地上”的绿色生态城市。

打造首都休闲之都。按照现代化的城市休闲理念,着力推进国际化的休闲环境和标准化的休闲设施建设,提高环境休闲力、基础休闲力和核心休闲力7,打造休闲城市品牌。重点依托中央休闲购物区(CSD)、世界地质公园和青龙湖国际红酒城,发展时尚购物、度假休闲、旅游养生等产业,打造首都生态休闲之都。

(二)构筑多元融合的城市文化性格。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关键资源。立足房山作为“北京文化之根”的优势,营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着力打造以云居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为代表的北京记忆文化,以东部CSD为代表的现代商务文化,以各乡镇文化大院为代表的新时期群众文化,以燕山石化和长安汽车等为代表的企业文化,积极发展影视、广告会展等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时尚创意大型活动,将房山建设成为首都西南文化产业的大区和强区,打造新的城市文化性格。 7 环境休闲力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2个要素,基础休闲力包括基础设施、休闲设施2个要素,核心休闲力包括市民休闲力、休闲感受度(满意度和生活幸福度)2个要素,六大要素构成一个完美的六菱钻石模型。

- 26 -

五、集聚国际高端要素,向着开放融合的国际化新城目标迈进

城市建设的国际化是房山走向世界的平台和桥头堡。“十二五”时期,按照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提升城市政府功能,全面推进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经济贸易、城市设施、生活居住、居民观念的国际化。实施城市外语环境提升工程,推进政府网站和公共服务网站多语种化,扩大多语标识覆盖面。搭建涉外服务平台,以重点功能区为依托,按照国际化标准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吸引外籍人士来房山创业休憩。以五大功能区为载体,抢抓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机遇,吸引更多国际高端生产要素集聚房山,带动和提升区域经济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

- 27 -

第二节 加快推进新型产业化进程,努力打造首都

高端制造业强区

“十二五”期间,房山区要以建设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为奋斗目标,以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承接首都世界城市产业功能为方向,按照“优化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的思路,迅速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的三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空间较大的五大潜力产业,打造符合世界城市功能要求的多领域支撑的新兴产业格局,促进产业发展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到“十二五”末期,把房山建设成为首都高端制造业集聚发展的强区,概括为:“强三、提

四、育五”。

一、做大做强石化新材料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端旅游业三大经济板块,打造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

(一)以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为核心,发展石化新材料产业。按照国家工信部颁发的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发展要求,依托燕化资源和技术优势,建立以中石化为依托的化工产业发展研发中心,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加快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型化工企业,重点发展石化下游产品的深加工、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和化工新材料等,形成关联性较强、成长性较好的石化新材料产业集群,重构以深加工和终端产品为特征的石化新材料产业,打造石化新材料产业航母,提高房山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二)以窦店现代汽车制造业为重点,发展现代高端装备制造业。依托长安集团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技术和京西重工集团全球制动核心技术优势,着力培育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率先在北京乃至全国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加快汽车零部件生产研发,打造高端零部件产业集群,跻身世界高端汽车零部件市场,建成以整车生产、新能源汽车以及高端汽车零部件等上下游产业为一体的汽车产业集群。积极引进核能装备、航空民品、高端城际列车等现代制造业,实现研发制造一体化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北京第一机床厂、中煤矿机、中铁桥梁等驻区央企和市属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强大实力和市场优势,着力研发矿山、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智能精密化高端数控机床和铣床、路桥、矿山机械和智能化仪器仪表等装备

- 28 -

制造产业。依托电力设备总厂和送变电公司等驻区电力企业,重点发展特高压输变电、智能电网设备等高端制造业。

(三)以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聚集区和青龙湖—河北国际红酒城为载体,打造国际高端生态旅游业。紧紧把握旅游消费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创新体制,整合旅游资源,开发高端旅游产品,抢占旅游业发展的制高点,推动旅游实现从国内游“单轮驱动”向国内游和国际游“双轮驱动”转变,从观光游“一枝独秀”向观光游、休闲游、会展游、时尚游等“多位一体”转变。充分利用好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效应,引进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的旅游龙头企业和旅游品牌,规划、设计、打造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高端旅游产品,提升重大项目对旅游的支撑作用,重点建设世界地质公园范围内的八大景区,形成集餐饮、住宿、观光、休闲、会展、商务于一体的现代高端旅游业态。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高端化,加快高等级宾馆酒店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在新城重点区域和山区南北两沟建设2—3家五星级宾馆和一批星级饭店,提升旅游业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统筹规划区域旅游交通体系,在长沟、河北两个旅游集散中心和轨道交通主要站点,建设大型游客换乘系统,缓解自驾游带来的交通压力。在南沟和北沟两条旅游黄金线路上,规划建设旅游专线,提高旅游景区的通达能力。推动旅游咨询和解说系统规范化,扩大双语标识系统的覆盖面。推行旅游管理服务标准化,加强旅游执法和旅游市场监督,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广使用集餐饮、住宿、游览、购物等消费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一卡通”,提高旅游便利化。重视培养旅游国际人才,推广旅游国际惯例和信息服务,加强外语和国际礼仪培训,以最好的环境和旅游服务推动旅游大发展。推进旅游景区升级评定工作,升评5A级旅游景区1至2处,实现零突破;升级4A级旅游景区2处,累计达到6处。到“十二五”末期,全区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1700万人次左右,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左右。

二、改造提升房地产、建筑、建材和现代都市农业,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一)以建设城市综合体为重点,发展具有文化艺术魅力的精品房地产业。房地产业是推动全区经济实现“双轮驱动”和加速全区域城市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应充分发挥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建设精品城市、增加土地收益、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作用,要注重市场与保障并重,兼顾经济与民生职责,调整增量房

- 29 -

的供给结构,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实现“高端需求有市场、中端需求有支撑、低端需求有保障”的目标,适度调控房地产开发建设规模和速度。抓住新型城市化带来的新机遇,以新城示范区和重点功能区为重点,立足高端定位、按照城市综合体的先进理念,整体成片规划开发,打造集办公、居住、酒店、商业购物、文化娱乐、休闲社交等各类功能复合、高度集约的街区建筑群体,提升城市形象,满足现代都市生活需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提高公租房供给规模,实现“以售为主、租售并举”向“租赁为主、以租代售”转变,实现住宅地产回归民生职能。加大规划引导调控作用,努力实现定向安置房规模化聚集。“十二五”期间新增政策性住房供应1.1万套左右。

(二)发挥低碳建筑样板区的示范作用,引领房山建筑业转型升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改革体制机制,鼓励本土建筑企业加强合作,引导企业间重组整合,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参与全区重点建设。加强与大型央企的战略合作,破解理念、人才、技术、资质等发展瓶颈问题,实现“借船出海”,形成关联紧密的产业链条。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建筑业在外埠市场的占有率。按照绿色建筑理念,在长阳新城示范区内建设一个低碳建筑样板区,成为中国绿色建筑示范园,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与科技的和谐统一,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房山建筑业转型升级,引领房山建筑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三)以绿色环保科技住宅产业化基地为重点,加速全区建材产品升级换代。适应建设世界城市的高标准要求,加速全区建材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绿色环保新型建材产品,打造高端低碳建材产业集群,探索全区建材业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扶持一批技术水平和能源消耗达到国际水准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推出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服务质量好的精品建材,彻底实现建材产业的转型升级。重点依托木塑成型再生新型建材技术,建设集研发基地、低碳住宅公园、旗舰工厂、低碳住宅科技体验馆等为主要内容的低碳科技住宅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便于灵活分割的室内空间轻质隔断板材和隔热保温、隔噪音、防水性能良好、轻质高效的新型墙体材料,打造绿色建材产业链,加速全区建材产品的升级换代。

(四)以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为龙头,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中国北京农业生态 - 30 -

谷是北京市政府重点推进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工程。“十二五”期间,按照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引领新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与二、三产业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为核心,充分发挥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集聚全球先进农产品技术,在生物农业研发、良种繁育基础上,广泛吸纳配套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等衍生企业集聚,构建集科技示范推广、信息交流、商贸物流、生态建设及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以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为核心的国际高端农产品加工中心、国际农业研发总部中心、国际高端农业生物产业中心、国际绿色种植示范中心和国际农业会议交流中心。

三、培育发展五大新兴潜力产业,成为未来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

(一)抓住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机遇,打造新能源产业大区。深化与北控集团在聚光性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合作,以核心技术研发、孵化、应用为主,支持、培育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以张坊新能源示范基地建设为龙头,辐射带动周口店、河北、青龙湖、韩村河等山区光照充足地区,建设京西南太阳能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开展太阳能综合开发示范和绿色典范打造工程,实施金色阳光示范、山区热泵系统、农村绿色燃气示范工程等,加大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力度。

(二)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服务业对工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之城。以中央休闲购物区(CSD)和良乡高教园区为依托,以建设奥特莱斯、温泉休闲度假城、高教智汇城科技产业发展中心等重大项目为引领,积极吸引国内外商贸、餐饮、住宿、体育、旅游、文化、娱乐、研发、创意等行业的知名企业和服务品牌,引导知识经济、服务经济等新兴业态发展。开发轨道交通站点经济新业态,重点发展楼宇经济、综合性会展、文化演艺、品牌商贸、专业物流、特色饮食、高端医疗、高端住宅等项目,打造极富活力和特色的产业珠链。以首都二机场和北京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为契机,发挥临空、临铁和“陆路之喉”的优势,发展生产型智能化现代物流业,打造集采购、储运、加工、配送及信息沟通于一体的首都专业物流枢纽,推动社会化、专业化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的发展,形成空、铁、陆一体化联运体系,打造“陆路海关”。加快推进良乡镇商贸物流园和燕山、大石窝等专业性物流基地的规划建设。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型连锁零售商业企业,扩大商业设施规模化,

- 31 -

提高现代化水平。鼓励发展网络消费,创新消费业态。以电子交易、期货交易等现代化交易模式为手段,积极发展北京石油交易所、粮油交易所等专业市场,打造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要素市场交易中心。充分利用我区临近金融街、丽泽商务区和丰台总部基地的区位优势条件,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的远程信息处理8中心、研发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培训中心入驻。在长阳地区打造与金融街相映成辉的首都金融服务中心区,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融资担保公司和信息咨询中介机构发展。

(三)依托房山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载体,重点挖掘和开发体现房山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室内大型演艺节目或室外实景演出,将文化表演与旅游有机融合,以旅游带动文化表演,以文化演出促进旅游发展。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琉璃河北京西周燕都遗址为重点,建设两处开放式遗址公园。发扬云居寺佛教文化的知名度,建设云居寺历史文化景区,逐步成为首都西南佛教文化城。建设圣莲山道教景区和周口店金陵遗址公园。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创意行业,配合房山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工艺、新材料、工程机械配件等工业设计。影视传媒产业实现零突破,在长阳地区建设影视传媒创意产业园,重点打造新型都市传媒区、影视创意产业园、圣园区、名人家园区、国际会展娱乐区等五大板块,将我区打造成为“移动媒体新城、工业设计新区、休闲娱乐健康新园”。

(四)以中核北京科技园为依托,推动民用核工业发展。深化与中核集团、原子能研究院在核能民用工程、安全测试、检验、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以设计研发、孵化为重点,建设核电、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应用、核能工程的研发检测中心、大型实验室、示范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生产基地,建成国际一流的核工业研发基地,引领首都新能源发展。同时,吸引中核集团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装备制造和工程安装企业在房山发展,逐步将民用核工业发展成为房山区高端制造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以新城和产业基地为依托,发展专业性的总部经济。通过健全覆盖金融、保险、会展、商贸、物流、旅游、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公关、电子信息网络8 远程信息处理系统:是远程终端通过通信线路访问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系统。又称远程终端处理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同时给许多地点提供不同类型的数据处理服务,要求服务的地点仅需配置一台终端设备和相应的通信接口,而不必再单独装备价格昂贵的电子计算机。

- 32 -

等诸多领域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和灵活的政策服务体系,加大对总部的吸引力,吸引各类总部进驻,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以新城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越的服务环境吸引一批上市公司总部、知名民营企业总部或国内外大型企业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和采购中心落户房山。以功能区为依托,吸引一批主导产业总部入驻,形成“研发+总部+制造”的发展模式,促进高端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辐射力,重点引进以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为依托的国际涉农企业总部,以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和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业总部,以中核北京科技园为依托的民用核工业总部,以良乡高教园区为依托的科研机构总部,以中央休闲购物区(CSD)和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依托的旅游企业总部和文化创意产业总部。

- 33 -

第三节 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建设

适宜人全面发展的和谐新区

“十二五”时期,要全面落实“人文北京”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探索新时期社会建设新思路、新方式,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完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公共产品供给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既要突出社会公共事业的公平性和均衡性,又要根据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加强公共产品供给的针对性,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水平。大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建设和谐发展的城市新区。

一、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增强区域教育实力,提升教育服务建设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的综合能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逐年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房山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继续保持学前教育在全市远郊区县中的领先地位,重点实施幼儿素质教育,推动新城和重点镇幼儿园建设工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和支持街道和企事业单位开办幼儿园,新建居住小区要配套建设幼儿园。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保障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抗震加固、校园安保及中小学标准化工程,加速房山教师进修学校、少年宫、特教学校等项目建设。推进教育主体多元化,吸引市区的名院名校整体搬迁我区或设立分院分校。积极开展教育资源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大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继续推进高教园区向科教产业基地转变。扶持引导窦店民办高校与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融合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整合完善区、乡、村三级职教成教体系,增加汽车、化工类学科设置,职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培养一批适应房山区产业结构需求的适用型、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普及农村远程教育,实现培训信息化,做到电视、广播、宽带、图像信息“四位一体”。建设全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制度规范,不断增加全体居民受教育的年限,提高全民素质教育水平。到“十二五”末,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继续保持在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完成率力争达到99.9%,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保持在98%,全区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大于12年。

- 34 -

推进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全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统筹医疗机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覆盖面,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建设,争取引进一所部属或市属三级综合医院,将燕化医院、良乡医院、区第一医院转为区域医疗中心,按照三级医院标准迁址新建区第一医院,建设良乡医院科技楼,规划筹建良乡新城中医院、老年病医院和精神卫生保健院。依托名院业务技术对口支援,发展房山第一医院、良乡医院重点和特色学科。建立市、区、乡三级联网医疗卫生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分级就诊、双向转诊、康复在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巩固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到“十二五”末,全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7.5个,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5岁。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社会各阶层精神生活需求。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品味,畅通文化传播渠道,创造区域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我区文化软实力。完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街道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加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引导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推进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鼓励发展诗、书、画协会,繁荣文化艺术创作。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开发工作,实施磨碑寺等一批文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对文物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度的市场化开发利用,建设博物馆。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使史志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到“十二五”末,城乡社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建率达到85%。

加快推进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民健身环境和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完成良乡体育中心二期,基本形成以良乡体育中心、房山体育休闲广场、长阳CSD中央休闲特色健身体育园区为核心,以乡镇、社区和村级健身公园为基础,覆盖全区的体育设施网络。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建设全民体质监测系统,使体育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实施竞技体育金牌战略、精品工程。鼓励和支持各类体育协会和体育产业发展。

二、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 35 -

采取积极措施稳定和扩大就业,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加快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区、乡镇、社区(村)三级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人力资源和岗位资源的动态管理。建立企业、劳动者和服务机构三方合作机制,规范劳动合同关系,积极推行劳动用工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的衔接,缩小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偏离度9,有效发挥产业功能区对就业的吸纳、拉动和提升作用。完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政策,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融资、市场、科技等方面的困难,发挥其在带动就业上的重要作用。培育和扶持创业带头人,设立“小本创业政府专项扶持基金”。发展农民就业基地,促进山区迁移人口和转居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收入分配改革政策,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初次分配的比重,逐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推进社会保险的全面覆盖,使全体城乡居民得到基本保障。以养老和医疗保险为重点领域,以山区迁移人口和农转居人员为重点人群,整合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多渠道、多种方式筹集山区迁移人口和农转居人员社会保险资金,一揽子解决这两类人群的后顾之忧。整合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劳动者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逐步统筹机制、缩小待遇差别。切实落实社会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的各项措施,实现转移顺畅、接续方便。推进社保、医保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社会保险“一卡通”工程,率先实现医保、社保互联互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

完善救助制度,强化救助效能。建立完善符合房山实际的社会救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制度与最低工资制度、再就业扶持政策以及医疗保障体系的衔接。提升社会救助水平,推动城乡低保标准并轨。健全低保工作动态机制,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需要。建立贫困家庭儿童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加强重大灾害救助能力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严格落实征地超转政策,稳步提高征地超转人员保障水平。弘扬慈善文化,创新慈善项目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全民慈善。

拓宽投资渠道,提升社会福利水平。统筹规划社会福利政策体系,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展服务对象,提高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水平。积极9 就业结构偏离度是衡量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匹配程度的重要标准。

- 36 -

面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新挑战,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逐步构建集生活寄养、学习娱乐、医疗保健为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在整合提升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新建一所400张床位的区办养老院和150张床位的痴呆型特殊护理院,使基本养老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以政策和市场双重力量推动养老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满足不同收入阶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到“十二五”末,平均每百名60岁以上老人拥有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完成区级儿童福利机构救助站建设,建立孤残儿童福利保障经费自然增长机制,完善孤儿成年后安置政策。进一步完善福利企业扶持政策,建立功能完备、覆盖全面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筹建区域性残疾人康复中心,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与社会的融合。统筹殡葬管理,集约殡葬用地。

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和性别结构,实现人口平衡发展,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提高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推进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服务中心建设。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权利,改善妇女儿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筹建区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

三、推进和谐房山建设,不断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

推进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创建“平安房山”。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政府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责任,完善部门间和层级间协调机制,发挥群众、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保障公共安全的应急体制和机制,减少各类灾害的损失。加强安全信息资源共享,健全公共安全预测、监测、检测、预报等技术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完善地震、气象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推进防灾减灾工作现代化、规范化。加大基层派出所、公安消防站、基层法庭建设。建设全区图像监控系统平台。加强信访工作,健全社会舆情动态分析和引导机制,畅通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发挥民调组织作用,调处化解突出矛盾,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到“十二五”末,全区刑事万人发案率控制在53.3‰以内,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0%。

整合社会公共治理资源,推进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创新。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方向,逐步转变全能型政府的角色,充分发挥社会公共治理资源在管理社会、提高社会组织能力和水平上的重要作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是党和

- 37 -

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在“三化两区”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团结群众、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的作用。工商联、个体消费者协会、各种非公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既是社会法人,承担着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又是社会公共治理中的主体,应该依法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加强社会服务管理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和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理顺工作机制,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的区域性服务活动中心,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社区。研究制定社会组织培育和管理办法,逐步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造就一支新型社会工作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社会服务水平。注重提升少数民族个性化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做好新时期保密工作。继续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区。依法做好民防工作,建设北京西南人口疏散指挥中心工程,构建现代化房山新民防。

四、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体现房山特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以“展房山风采,做文明房山人”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重大特色品牌活动为载体,以塑造现代城市文明、现代工业文明和低碳生态文明为重点,以弘扬房山特有历史文化为亮点,大力开展体现时代潮流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唱响时代主旋律,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重塑房山的文明形象。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基层民主活力,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入推进政务、厂务、社区管理公开,增强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动“六五”普法各项工作开展,提高全区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第四节 坚持以新型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发展,率先打造

首都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北京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要求,站在首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高度,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工作主线,积极

- 38 -

推动农村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乡一体化、均衡化、等值化发展,使农村发展迈向城镇化、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农民生活接近市民化。

一、以“两城四镇”为重点,以五大功能区建设为支撑,增强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力和集聚力

“十二五”期间,要根据区域特点,整合各种资源,建设特色城镇,发展二三产业,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以城市化拉动和促进产业发展。新城组团周边城镇地区,重点发展与新城功能相配套的二三产业,承担城市人口居住、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功能。与五大功能区建设相叠合的重点城镇地区,重点发展与之相配套的二三产业,建设园区经济特色城镇。在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和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范围内的一般建制镇,以重点旅游景区的特色优势资源为依托,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同时,以资源、人口和基础设施条件为依托,逐步使城镇中心区和中心村叠合发展,把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与乡镇政府的管理体制融为一体,形成风景区与乡镇政府行政管理合二为一的体制,逐步向着以旅游资源为核心,整合行政区划的方向发展。

二、依托各自优势,创新农村发展模式,建设一批产业个性鲜明的中心村

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根据区位优势、资源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策略,整合村庄,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变农村为社区,变农民为市民,变社员为股东。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新城规划范围内50个村以上城市化转型。

实施融入城市战略。在城乡结合部,严格按照新城总体规划,对村庄进行整拆整转,统一安置,推行城市化建设管理模式。发展二、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集体产权形式的创新,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功能区带动战略。重点功能区所在城镇及周边村落,统一规划,集约建设,撤并村落,并发展与功能区相配套的二三产业,促进农村人口、产业向城镇集中。

实施中心村集聚战略。对产业基础较好、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落,在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规划建设产业区、居住区、文教娱乐区等新型农村社区。

实施特色村开发战略。本着保护、开发并重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与人文资源, - 39 -

大力发展农家休闲旅游产业,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特色村;在恢复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形成一批文化特色村。对不宜撤并、规划保留的自然村,在重点进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挖掘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增强经济实力。推进窦店、新街、常庄等民族特色村建设,发展民族特色经济。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强区

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基本农田指标控制,保护好、管理好、使用好现有耕地,进一步提高基本农田集约利用水平,确保到20xx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8.8万亩,基本农田不低于32.3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善管护机制,继续实施都市农业节水工程,发展都市农业节水灌溉面积10.5万亩。加快城市和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继续实施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机制,逐步将农村地区既有基础设施全部纳入城市市政管理体系。继续完善城乡公交线路,形成便民、快捷、经济、有序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农机、水利等服务为主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抓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建设和村级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构建新型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以互助合作、利益联结为纽带,构建多层面、多功能的专业合作组织。加大农村职教投入,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主就业能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商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布局设点,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创新农村金融贷款担保抵押方式,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

完善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强区。以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应用为支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发展为核心,以发展高新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为重点,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农业高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以中科院环境所500亩农业技术科研基地为先导,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农业技术研究科研院所,建立农产品的中试基地、生产示范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

- 40 -

葡萄酒、食用菌、林果、花卉的科技创新和成果孵化。二是以绿色、生态、高附加值的农业种植为核心,集中推进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以设施花卉苗木、设施食用菌、设施蔬菜为重点,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以10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优质豆类籽种基地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籽种业。以中草药种植、磨盘柿种植示范、百里核桃带种植、食用菌种植、奶牛养殖示范和休闲渔业养殖等种养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发展10万亩葡萄种植产业带,建设青龙湖国际红酒城。三是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主题,以高附加值终端消费为引领,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农副产品加工、果蔬饮料加工、红酒酿造、养生食品加工等一批高附加值深加工项目,完善分装及包装等配套都市产业,打造可追溯的、自然的、全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以农产品加工制作为重点的体验产业,重点开展酿酒工艺、食品加工等体验活动。四是加快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契机,构建区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占有率和控制力的高端品牌农产品。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有效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依托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建设,积极吸引国家级食品安全认证权威中心、研发中心入驻,开展绿色健康产品认证活动。

四、以生态涵养区为核心,以转变山区发展方式为动力,建设符合世界城市发展要求的绿色山区

实施山区人口搬迁。“十二五”期间,按照山区农民自愿原则,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方式,实施山区人口外迁工程,山区搬迁人口不少于2万人。对于外迁后留下的村民,应该选择地理位置比较优越、自然生态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产业特征比较突出的地方,撤并现有零散分布的行政村和自然村,整合建设中心村。对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及采空区等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村民,采取整建制建设新村及部分迁建小区方式搬迁。在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居住环境安全地区,建设山区特色小镇,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吸引留守农民搬迁集聚。积极推进河北镇与京煤集团合作建设的棚户区改造工程。

强化生态优先理念,提升山区生态屏障和生态服务功能。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全面恢复山水生态系统,规划建设南、北两大水岸休闲发展

- 41 -

带,构建以休闲观光为主导的带动支系沟域特色发展的新格局,最终形成南北呼应、产业高端、文化凸显、效益一流的发展格局,推动山区经济由资源型向生态休闲型转变。北沟以大石河为主线,按照地质公园范围内——峡谷生态段,燕房新城范围内——城市休闲段和石楼、韩村河、琉璃河范围内——平原郊野段,进行综合治理和水岸经济开发,建成“四季有水、柳暗花明、林水相依、宜居宜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宜的大石河水岸生态野趣休闲发展带。南沟以拒马河为主线,按照首都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融合河北省野三坡旅游资源,吸引高端要素进入,建成集聚森林、水和山地三大自然优势元素于一体,具有“峡谷幽长、林水环抱、文化浓厚、宜居宜憩”特点的拒马河水岸山水文化休闲发展带。以优化生态结构为重点,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加强山区生态保育和涵养,继续实施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废弃矿山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增强生态防护、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等生态服务功能。力争“十二五”末期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

按照首都建设世界城市标准,规划建设文化与生态相融合的沟域经济。以实施生态与环境保护、新兴产业引导培育、基础设施和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为着力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二五”期间,按照国际级旅游沟标准规划建设大石窝生态文化沟,按照国家级旅游经济沟和市级精品沟标准,规划建设十渡山水休闲沟域、河北溶洞文化沟域、周口店古人类文化沟域、青龙湖红酒文化沟域,通过国际招标规划建设南窖燕山绿谷。

营造开放创新的发展模式,带动山区转型发展。山区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三化两区”建设的短板。“十二五”期间,按照“一镇一企”的模式,依托山区生态、旅游、土地等优势资源,坚持区域重点突破、重大项目带动和高端要素引进,吸引央企的品牌、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集聚,发展高端旅游、商务会议、现代服务等绿色替代产业,建设绿色现代山区和世界城市旅游目的地,实现山区农民增收致富。

五、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增强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从城乡结合部“村转居”和整拆整转重点地区入手,推广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促进其依法流转。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和市场建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农民依法以转包、转让

- 42 -

等形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盘活土地存量,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实行多种补偿安置办法,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收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积极探索完善城乡居民房屋统一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居民住宅产权属性和社会功能等同化。以“明晰产权、确立主体、放活经营、强化管理、保障收益”为主要内容,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构建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等林业合作组织、林业专业协会,实现全区林业增量、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的目标。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山区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矿山生态修复保障金制度,完善生态林补偿机制,探索按森林碳汇10量进行补偿、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和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

继续实施镇乡结对、百村帮扶战略。整合城乡资源,加大对农村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提高村级组织引领发展、服务群众能力。强化项目扶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研究破解乡村债务问题,对既有债务区别情况、分类化解,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化解乡村债务长效机制,防范乡村债务风险,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第五节 创新低碳发展模式,建设产业友好生态宜居的绿色发展新区

按照“绿色北京”发展战略要求,在全区经济社会承受巨大转型压力和挑战面前,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探索高端、高效、低碳、绿色的发展模式,在产业友好、生态宜居新区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成为首都向世界城市迈进中的新亮点。“十二五”末,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达到76%,万元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CO2)排放、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氨氮(NH3-N)排放总量下降率均达到市级下达标准,万元GDP水耗比“十一五”末下

降14%。

一、深入开展绿色建筑工程

严格执行新建居住建筑设计节能65%的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50%的标准,以城区10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

- 43 -

集中住宅和大型公建为重点,在建筑规划、设计、建设、使用和维护的全过程中融入绿色理念,打造一批体现首都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特征的绿色示范建筑工程。依托木塑成型再生新型建材研发优势,积极打造中国绿色建筑示范园和低碳科技住宅产业基地等一批绿色示范建筑。积极推动既有建筑和农村住宅保温抗震节能改造,完成城镇居民住宅节能改造100万平方米和农宅节能改造4000户,新建抗震节能住宅4000户。统筹推进供热计量、实行热计量收费,新建建筑全部实施供热计量,全面完成既有公共机构、公共建筑和既有二步、三步居住建筑11供热计量改造。

二、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工程

围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兼顾公交系统的便捷性,合理布设线路及站点,推行公交专线,提供及时更新的公交查询系统,建设布局优化、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和零换乘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全面提高公交效率。到20xx年公交车辆总数达到1500辆,公交线路达到60条,规划建设公共候车亭200个,公交优先车道总里程达到50公里以上。鼓励自行车系统建设。在客流集中地区增设自行车停车场,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枢纽,设置50个左右自行车租赁点,形成5000辆以上的租赁规模,划分并严格管理自行车通道,保障自行车出行安全。推广慢行系统。将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实现人车分流,“快”与“慢”交通相得益彰;规划先行,慢行线路串连主要街区。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以缓解交通拥堵现状。淘汰高耗能车辆,积极推广节能型、环保型车辆。新增更新公交车300辆、出租车4100辆。配套建设加油充电站、专用充电站及充电桩等设施,积极推广智能控制和节油装置、泊车熄火等节油设备和措施,进一步强化交通领域节能减排。

三、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开展清洁生产、淘汰落后和企业节能技改工程

扶持环保产业发展。鼓励污染治理、环保监测分析、环保药剂等环保设备和产品生产与经营。依托全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优势,重点推动电子垃圾处理、废旧家电、报废汽车拆解、废聚酯瓶、废旧轮胎、废纸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鼓励企业物料交换、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废物逐级利用。加快发展以煤矸石和页岩等为重点的矿山11 既有二步居住建筑是指19xx年7月以后设计建设的居住建筑;既有三步居住建筑是指20xx年7月以后设计建设的居住建筑。

- 44 -

废弃物综合利用,培育绿色产业。大力推广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种服务,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全面深化清洁生产。完成全区重点污染源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探索农业清洁生产模式,落实一批环境效益明显的清洁生产项目。持续开展市级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探索开展年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区级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扶持一批重点节能示范工程。创新节能管理,实施能源合同管理和试点推行节能量交易。积极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严格控制“三高”企业。重点抓好水泥、石灰等“三高”企业退出。严格企业准入门槛,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新增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节能技术规范要求的“三高”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实施节能技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重点抓好石化行业的节能技改,推进燕山东流水工业区和原子能研究院生产区采暖煤改气工程、燕化热力厂电站锅炉脱硫除尘、燕化催化裂化装置烟气脱硫除尘和区域水泥行业低氮燃烧示范等工程。强化节能绩效考核。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继续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行政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严格控制能耗总量,进一步完善节能指标逐级分解和考核制度,将节能降耗责任和成效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体系中。

四、强化水资源集约利用工程

坚持依法管水、依法治污的原则,按照节约水量和提高使用效率并举的方针,增强全民节水意识,加大落实农业、工业、生活等重点领域节水措施,提高公共服务机构节水器具普及率,全面推动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增加再生水使用比例。“十二五”末,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0%,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0%。规划新建良乡、城关2座新城中水厂,城关地区、良乡地区中水管网覆盖率分别达到40%和60%;新改建6座乡镇中水厂,铺设污水管线155公里;继续推进新农村污水治理,推广适宜农村发展需要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对区域河流和水源地水质保护力度,在区域河流和水源地周边禁止建设高污染、高排放企业。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排放,加大对工业污水排放监察、监测力度,对重点污染源企业实行在线监控,对未达到污水排放标准的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关停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限制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实施农村秸秆和牲畜粪便还用工程。

五、推广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

- 45 -

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实施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屋顶等金色阳光工程。以张坊新能源示范基地建设为龙头,辐射带动周边等山区光照充足地区,开展太阳能综合开发示范和绿色典范打造工程。在长阳地区合理开发地热资源,大力推广地热资源的利用。加强农村地区新型能源推广使用,大力推广秸秆气化、沼气利用等生物质燃料工程,构建农村可再生能源持续利用体系。探索发展垃圾发电和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公共浴室和太阳能照明灯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太阳能热水器农户普及率达到50%,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4%左右。

六、深入实施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工程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增能力、调结构、促减量”的目标,坚持源头减量与末端治理并举,提高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率。规范垃圾源头分类,通过积极开展农村垃圾“户分类”,完成全区所有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配置,推行新居住小区和社会单位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分类收集等措施,实现全区域的垃圾分类。加强设施建设,提高垃圾资源综合处理利用能力。加快推动房山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和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生态循环园建设;建设餐厨垃圾原位资源化处理设施,建立生活垃圾、餐厨垃圾产生单位排放登记制度,鼓励垃圾源头减量。增强固废处理处置设施能力,完善资源回收再生利用体系,实现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的资源化、减量化发展。规划到20xx年全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七、强化大气和噪声污染防治工程

严格控制大气污染。“十二五”期间,继续深入执行大气污染治理阶段性措施,严格源头管控,深化结构调整,强化污染治理。加快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按照总量控制原则,严格环境准入机制;严格控制煤烟型污染,加快建设完成新城、重点镇集中供热锅炉房及其配套脱硫脱硝除尘设施,确保各项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对重污染企业的监察、监测力度,开展各类污染物污染防治工作,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各类扬尘污染管控工作,严格执行《绿色施工管理规程》,实施绿色施工,完善扬尘污染控制预案,有效遏制各类扬尘污染;严格实施机动车污染控制工程,加快车用燃油清洁化进程,淘汰老旧高排放

- 46 -

车辆和高污染排放的非道路移动机械,进一步提高在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比例;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树叶、枯草等物质以及路边烧烤等行为,减少炭黑和有机碳粒子的排放;加强裸露地的绿化建设,落实路面保洁、洒水防尘制度,做好道路冲洗、清扫保洁工作;完善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加大对空气质量的考核力度。加大噪声污染治理。开展生活噪声、建筑噪声、交通噪声专项治理,营造清静的城市环境。按有关法律法规整顿餐饮娱乐场所,取缔居民住宅区、校园附近的噪声污染源;进一步扩大汽车禁鸣区范围,采用道路声屏障、隔声窗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噪声;合理规定建筑施工时间,降低施工作业噪声;严格控制工业噪声。

八、实施政策创新工程,完善低碳绿色发展机制

坚持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研究设置区域投资水耗、能耗、用地准入门槛,合理制定产业准入标准和低碳绿色产业政策。形成从项目选择、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全流程的产业发展绿色管理体系,夯实区域绿色发展基础。搭建节能减排工作平台,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为主、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设立节能减排专项基金,健全节能减排奖惩制度,营造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社会氛围,积极探索高端、高效、低碳、绿色的发展模式。

- 47 -

第五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十二五”时期是房山区建设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的关键时期。能否保证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对于房山区未来成为首都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新区和实现强区富民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提出十大保障性措施。

一、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引导支撑规划落实

“十二五”时期,要在分析、梳理现行政策的基础上,着眼于发展的关键领域,制定出台一批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形成对发展的有力支撑。

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引导资本流向。一是根据功能区的产业定位,制定五大功能区发展政策。包括行业准入政策、招商引资政策、人才引进政策。建立综合投资、能耗、水耗、环保、用地指标的产业准入标准体系,严格控制产业过剩行业项目,吸引高附加值、高科技、全产业链发展的高端产业、高端人才进驻。二是按照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要求,优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总部经济、绿色产业发展政策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等,扶持新兴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三是按照加速城市化建设的要求,完善城市建设管理体系政策,包括投融资、征地拆迁、土地储备、城市运行维护管理、城市信息化建设等政策。

争取市级政策和国家级试点政策,把握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抓住北京市重点加快首都城市南部、西部等地区的发展机遇,做好与加快城南行动、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涵养区协调发展意见和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等一系列政策的对接,促进重点功能区、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的发展。争创北京市和国家及各部委各项发展改革试点,争取试点扶持政策的支持,创造政策势能。

二、实施重大项目和重大品牌活动,系统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围绕“十二五”任务目标,按照“以规划引导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的原则,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机制,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分阶段实施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确保规划的落实。

建立与国际国内大型活动品牌机构、协会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对接机制,结合区 - 48 -

域发展特色、发展方向、区位特点、主导产业,举办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活动。以红酒庄园、新能源汽车城、奥特莱斯旗舰店、石油交易所、粮油交易所、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依托,通过举办国际红酒节、新能源汽车展、服装艺术节、石油交易订货会、粮油交易订货会、绿色农产品博览会、人文地质科普展览等大型国际国内品牌推介活动,展示房山、宣传房山,提高国际国内影响力,形成集聚效应。

实现企业发展品牌化战略,扶植全国知名品牌企业5个,创造一批名牌企业家群体。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为实现规划目标提供资金保障。

加快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引导和调控社会资本流向。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强化政府投资管理和提高政府投资效率,突出政府投资引导和调控社会资本的作用。要加强政府资金统筹调度管理,集中财力,突出建设重点,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领域重点支出,保证政府投资重大项目资金需求。

研究设立各类投融资平台,采取多种融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一是组建新型融资公司,区属国有企业投资并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作为政府控股的融资公司,采取抵押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等办法,筹措发展资金。二是以财政收入和政府信用为背景,建立政府偿债基金,整合做大现有担保公司,为政府和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条件。三是搭建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民营资本投融资平台,为我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融资环境,提高投融资能力。四是探索建立信贷、担保和反担保一体化融资体系,突破融资瓶颈。

着力吸引社会投资,增强投资增长内生动力。整合和优化国有经营性资产配置,发挥国有经济的引导、放大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高端资本要素聚集,重点引进央企前50强、长三角和珠三角前30强的民营企业,实施大项目带动。抢抓国务院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机遇,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投向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方向的领域,促进投资结构的多元化,提高市场发展活力。培育上市公司,通过政策资金引导,培育壮大企业发展规模,鼓励企业通过资本运作

- 49 -

模式筹集资金,为企业持续发展获得稳定的长期融资渠道,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提高企业知名度,发挥名牌效应,集聚无形资产。继续放宽政府投资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标准,积极培育法人实体,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合资、合作、独资、BOT12、BT13、PPP14等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建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以地生财,增强政府投资供给能力。“十二五”期间,应该把握和调控好供地规模、供地结构、供地时序及重点,优先保证新城热点地区、轨道交通周边、高速公路沿线和重点功能区的用地需求,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优先开发土地增值收益最高的地块,实现以地生财的目标。今后五年经营性用地供应面积约1800公顷,实现土地收益约530亿元左右,扣除开发成本、偿还贷款本息,再加上通过增收节支,一般预算收入安排部分建设资金,“十二五”时期区政府可用于建设资金在290亿元左右。

四、强化资源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十二五”时期,随着经济总量、城市规模、人口总量的不断扩张,资源供给压力持续加大,需要进一步强化资源调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强化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根据规划目标和重点项目,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加强土地供应总量和结构的调控。充分利用现有大约28.8平方公里的废弃矿山土地整理和开发利用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结合规划,合理变更土地性质,适当提高容积率,增加用地指标。根据土地开发的强度和投放时序,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开发建设项目的囤地行为,严格控制村庄建设、工矿企业和机关单位等生活用地的增长,优先安排促进长期发展的重点功能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优先支持具有开发后劲的高端产业用地。房地产12 BOT:是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13 BT:属于BOT的一种演变形式,政府在项目建成后从民营机构中购回项目;与政府借贷不同,政府用于购买 PPP:是指政府与民营机构(或更广义点,任何国营/民营/外商法人机构,下同)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授权民项目的资金往往是事后支付。 14

营机构代替政府建设、运营或管理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厂、水厂等)或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学校、监狱、警岗等)并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 50 -

土地供应要保持适度规模,支持房地产市场结构性调整。在有利于加速新型城市化的前提下,在重点镇、重点产业园区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对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权属清晰、符合相关规划的存量建设用地,经批准,可采取租赁、出让、作价入股、转让等方式进行流转。确保到20xx年全区各类建设用地不突破3.75万公顷。

强化水资源约束。“十一五”时期,随着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供需不平衡矛盾已经凸显。这一趋势,在“十二五”初期,特别是在南水北调通水前将更加突出,可能会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的关键因素。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实施定额管理。水资源优先安排生活需要,其次保证工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和农业用水。按行政区划及行业分解节水任务与目标,实行责任制考核和绩效管理,建立用水大户“月统月报季控”制度,对改变用水性质的农业机井纳入用水计划管理。严格行业用水管理,强化增加再生水和循环水设施的利用程度。全面实施用水计量管理,计量、监控所有取水口、机电井,完善居民用水一户一表制。严格执行阶梯式水价,加强水费征收,强化水价调控作用。严格执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城镇公共用水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加强农村用水管理,强化计量收费。

五、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

合理调控区域人口规模,充分考虑当前全区人口状况,健全流动人口综合调控政策,创新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建立新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模式,减少人口流动的盲目性、无序性。到20xx年末,全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10万人以内。

以产引导人。把控制人口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和修订行业标准和管理规定,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大力发展知识、资本密集的高端高效产业,吸引高端人才集聚。抑制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和吸纳外来人口多的低端产业,加快对“五小”企业15和“六小”场所16调整退出,对不适合房山区发展的行业和从业人员进行合理的疏导,降低经济增长对人口特别是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弹性。

以房分流人。积极贯彻实施各项房地产调控措施,严格执行外地人员在京购房政策。有效控制商品房建设规模,房地产业发展主要为满足本区城市化进程中居住需求15

16 五小企业:小化工、小木器、小服装、小加工、小作坊等企业。 六小场所:小歌厅、小餐饮、小网吧、小洗浴、小旅馆、小市场等场所。

- 51 -

和承接城市核心区人口转移需求。提高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现代化的高档住宅小区在新建项目中的比重,避免大量外来低端人口的涌入。加强对流动人口密集、出租房屋较多、治安问题突出的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加强对违章建筑的取缔和整治力度,规范整顿农村出租房、租赁市场。

以证控制人。加强流动人口法制化、信息化、常态化、市民化管理,规范户籍人口迁入政策,以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引导,调控人口机械增长。实施居住证制度,引导有稳定就业、住所的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通过延伸服务,“以信息换服务,以服务促管理”,实现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有效提高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六、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发展,打造印象房山

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是提升区域整体形象的重要抓手。“十二五”期间,重点围绕山区转型发展,实施生态与环境建设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荒山造林20万亩和矿山修复5.23万亩,逐步恢复山区生态植被,重点建设上方山、霞云岭两个国家森林公园和蒲洼、石花洞、拒马河水生野生动物三个自然保护区。平原城市和城镇地区要按照“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理念,打造森林城市,重点围绕主要进京通道、区域主干道、主要河流沿线、重点功能区周边实施绿带建设,构建平原绿色生态网络。城市地区应该挤出更大的空间建设“生态绿岛”,居民区内按照500米标准布局建设公园。实施长沟、琉璃河湿地公园建设。加强农村地区四旁植树和农田林网建设,形成丛林掩映、村庄依稀可见的田园景致。有机结合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的绿化和环境整治与建设,创建一批园林城市、园林城镇、园林村庄和生态通道。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形成线状、带状、环状、网状、点状不同格局交相辉映的绿化体系,实现一年一变化,三年中变化,五年大变化的目标,塑造房山生态休闲新形象。到“十二五”末,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林木绿化率达到56.8%。

七、建设人力资本强区,以国际化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引进房山区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群体

以首都打造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为契机,按照建设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的总体目标,房山区急需引进一大批适应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要求

- 52 -

的人才群体,特别是在石化新材料产业、汽车装备制造、高端旅游、高端都市型农业、城市化经营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领域的领军人才和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蓝领”技术工人,突破人力资本发展瓶颈。随着产业发展实施科研院所与产业基地和人才的整体式引进,打造领先国内、跟踪国际、创新引领的高端人才群体。加强社会学科人才的引进,统筹研究区域性、政策性的问题,解决好制约发展的综合性、复合型矛盾和问题。规划建设房山区海聚工程产业化基地,吸引海外人才和留学人员来我区创业发展。邀请专家型、学者型高端人才,组建博士团、顾问团,成为支撑地区科学发展的决策智库。

八、增强科技创新动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逐步转移到依靠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

“十二五”时期,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科技投入、打造创新服务平台为手段,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产业战略转型。

增强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承接一批市级以上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国家和市级科技项目30项以上,全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位居远郊区县前列。依托石化新材料产业、汽车制造和都市现代农业等领域的领先技术,扶持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达到1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

加大科技资金投入。设置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列入国家或北京市科技计划的产品、获国家或北京市科技奖励的产品、经认定的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名牌产品等自主创新产品的生产、再研发,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和税费优惠。尝试引入科技风险投资,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增幅不低于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幅度,全社会R&D投入占全区GDP比重达到5%以上。

打造科技服务平台。围绕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化工材料研发、中试、测试服务平台,建设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石化新材料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动态跟踪国内外石化新材料产业科技成果信息,为基地开展科技研发、对接科技成果及招商引资服务。以长安汽车北京工程研究院为依托,打造国内领先的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研发、设计、制造、中

- 53 -

试、测试科技服务于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开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相关技术研究和标准化生产。依托中核集团、原子能研究院科研资源,以设计研发、孵化为重点,建设核电、核能工程的研发检测中心、大型实验室、示范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生产基地。依托良乡高教园区高校科研资源,建设高教园区智汇城科技产业发展中心,为高校搭建与科技成果相连接的大型实验室和孵化平台。“十二五”末期,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40%。

九、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规划纲要集中体现了全区人民的意志,是全区各级领导、干部群众、专家和广大规划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规划纲要一经人代会通过就具有法定效力,它是今后五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指导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推动全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必须长期坚持,严格贯彻执行,以保证规划执行的严肃性,未经法定程序不能随意变更和修改。

制定《纲要》实施的年度行动计划。对纲要确定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措施,要分解到年度计划中,按照部门职责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分工,特别是一些约束性指标要层层分解,切实抓好落实。对于预期性目标,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通过政府引导带动,完善相关政策,为市场主体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

抓好专项规划的落实。各部门、各乡镇、重点功能区要依据总体规划纲要,积极抓好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编制,使总体规划、空间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之间相互衔接,统筹协调,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特别是要抓好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落实推进工作,切实把规划落实好、执行好。

十、强化政府自身现代化建设,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能力

政府自身现代化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也是新形势下建设廉洁型、法治型、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提高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统筹区域发展。按照“两轴三带五园区”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通过规划、政策、资金等调控手段,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统一管理体制机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发展。科学统筹功能区布局和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功能区之间融合统筹发展。加强对功

- 54 -

能区发展规划研究,培育园区高端主导产业,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高端产业集群。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法治型、廉洁型政府。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方法,突出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上来。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公示和公告制度,实行透明行政。加强政府部门的有机协调,逐步建立起统筹调控、分工协作的综合协调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建立政府绿色审批通道常态化机制,培育和完善法律、咨询等商务环境,降低企业交易成本。面向百姓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满意。有序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统一效能设置,理顺基层管理体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加强政府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强化政府自身现代化建设,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要真正树立与建设世界城市相匹配的现代化管理和科学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依法发展、和谐发展。按照“三化两区”发展战略要求,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提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知识层次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打造现代智慧型政府。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实现管理资源和信息共享,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打造现代管理型政府。按照行政效率最大化的原则,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和行政程序,使政府及各部门协调高效运转。政府各部门要平等、公正、规范行使各项权力,建立政府与社会和谐的行政关系。强化服务意识,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快速、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公共服务产品,打造适应现代发展要求的标准化、国际化服务型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房山建设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的关键时期。做好“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对房山未来五年实现跨越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史无前例。让我们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支持监督下,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和区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围绕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全力加快“三化两区”建设,

- 55 -

团结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扎实苦干,为圆满完成《纲要》所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而努力奋斗!

- 56 -

更多相关推荐:
“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绩暨“十三五”工作规划

巴州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绩暨十三五工作规划一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一主要成绩1组织开展全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暨学校内函发展的督导评估20xx年至20xx年对22所完全小学14所中学含...

十二五工作总结和十三五工作谋划

十二五工作总结和十三五工作计划过去的五年里我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和集团关于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进一步理清思路抓改革转型升级拓发展实现了企业良好的结构性调整使企业得到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

十二五规划小结

五河镇十三五规划目录第一章十三五是五河脱贫奔小康的关键时期一十二五回顾一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绩二十二五末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二十三五的发展机遇第二章以生态优先加快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建设全局一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二十...

公路建设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一坚持持续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五年中根据我市公路建设发展规划按照发展唐韵绒都枣乡特色县域经济实现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的需要在市委政府的领导和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局抢抓机遇抓住交通...

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思路

高崖水库库区十二五工作总结十二五时期是高崖水库库区在十一五快速发展基础上抓住新机遇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五年街道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

20xx年及“十二五”工作总结和20xx年及“十三五”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蚌埠市交通投资集团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二零一五年十二月20xx年及十二五工作总结和20xx年及十三五工作计划蚌埠市交通投资集团出租汽车有限公司20xx年12月10日十二五阶段既是全国发展的重要阶段...

综合调研—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人事处研讨的主要问题整理1技能鉴定与工资挂钩的问题员工参加技能鉴定积极性不高工资体系体现不出来需要做工作才肯参加技能提高对生产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破解需要高层的设计2技能人才走向管理岗位的屏障问题以顾占闯为例对...

“十三五”规划初稿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安全工作十三五规划编制学院校园安全工作十三五建设规划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客观要求是关系我院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对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处根据国家中...

关于编制“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和“十三五”实验室建设规划的通知

关于编制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和十三五实验室建设规划的通知各学院20xx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校十三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一年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项目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起...

公用事业能源行业十三五战略规划制定要点

公用事业能源行业十三五战略规划制定要点20xx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编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一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三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城镇化建设推进这些都对公用事业能源...

落实十三五规划大纲

大纲一前言规划目的为了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促进科研院科学合理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划发展目标将我院建设成为天津市建设领域科研开发的中坚力量在三年内完成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初步达到国家级中心...

国有旅游集团企业十三五战略规划制定要点

国有旅游集团企业十三五战略规划制定要点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将面临发展的黄金时期旅游集团要善于把握机遇科学制定切合集团发展实际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便更好地指导集团今后的工作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加大品牌宣传...

十二五规划总结和十三五规划(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