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题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2024.5.3

二轮复习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

汕头东厦中学 王文玲

汕头东厦中学 林晓燕

一、选择题:

1.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这次“政变”的直接目的是( )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D

解析:AB选项是二月革命的结果,不符合十月革命,CD选项都是目的,但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才能退出战争,所以D选项是十月革命的直接目的。

2.列宁曾多次强调:“(俄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是容易的,而要把革命进行到底,却比欧洲各国困难。”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列宁作此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俄国落后,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不充分

B.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将会受到欧洲干涉

C.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没经验可借鉴

D.告诫同志作好思想准备,革命路还长

答案:A

解析: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的环节,生产力相对落后,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社会主义革命相对容易成功,但也为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困难。答案是A。

3.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该是( )

A.沙皇统治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斯大林体制时期

答案:D

解析:斯大林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此体制下,国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经济,包括纽扣价格这样的“小事情”,国家也要进行控制,所以导致了材料中所提事情。

4.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xx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东欧剧变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以往导致苏联的经济的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5.对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 B.使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结果 D.后来成为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障碍 答案:C

解析: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是有客观历史条件的,当时经济相对落后、美苏争霸、斯大林个人崇拜等因素的结合,而非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条件。

6.19xx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

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策的不满?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A

解析: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为了维护新生政权,苏俄政府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的“余粮收集制”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全部余粮,甚至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口粮,导致农民的不满。

7.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但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 B.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存在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 D.忽视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答案:D

解析:十月革命后由于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布尔什维克党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幻想着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此政策超出了苏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由于从农民手中剥夺过多,农民生活难以为继,结果导致农民的不满、政局的动荡。

8.“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B

解析: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渐引起农民的不满,农民频繁发生暴动,从材料中的“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可以看出,苏联开始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由此才出台了新经济政策。

9.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无产阶级掌握了经济命脉 B.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发展生产

C.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D.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基础

答案:B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而新经济政策开始允许自由贸易,即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发展生产。

10.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 )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答案:D

解析: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其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仍然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11.20xx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元老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的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答案:D

解析:上述材料中的“民主化”指的是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中的实行普遍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及实行多党制等内容,“私有化”指的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中打破单一公有制,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的内容。

12.19xx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说:“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 ( )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

C.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答案:C

解析: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为了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他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二、非选择题:

1.

材料一

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

19xx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xx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

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xx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

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材料三

19xx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 (3)根据材料三分析,苏联工业化成就取得的原因? 参考答案:

(1)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2)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巩固国防的需要;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薄弱;吸取当时中国的教训。

(3)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作;对西方国家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利用;苏联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 2. 材料一

练习题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据《苏联兴亡史》、《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有关资料编制

材料二

“政变并非像晴天霹雳那样突如其来??回答是:根本性的变革触动了整个社会机体和社会各阶层的根本利益。”

——戈尔巴乔夫著《八月政变》

请回答以下问题:

(1) 据材料一,归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变化的根源?

(2)据材料二指出“政变”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析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我们能够获得的相同的历史结论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经济增速持续下降。根源: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2)八一九事件。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起苏联的混乱。影响: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3)要使社会不断进步,就必须适时对社会制度进行合理的变革。


第二篇: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


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考试大纲]●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梳理】

●俄国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

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

3、俄国革命力量强大;

4、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直接促成革命的爆发;

5、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主要经过

1、《四月提纲》——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2、七月流血事件——教育了人民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19xx年11月6日—7日)

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衩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四、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辟了一条寻求解放的道路。

启示: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质极度匮乏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真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劳动,实行配给制。

4、评价:①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经济形势严峻,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

②政治危机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2、目的:为迅速恢复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4、作用: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②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5、实质: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6、“新”的含义:重视市场和商品经济,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7、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斯大林模式”

1

一、形成原因

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二、主要表现

1、经济方面:①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②推行单一的公有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

经济;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以党代政,权力集中,个人高度专权。

三、作用

1、积极方面: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方面: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④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⑤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生产过很大影响。

四、评价: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

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民也是不利的。]

五、经验教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

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经验才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苏联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主要改革活动

㈠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造成工农业生产发展迟缓

2、措施:首先从农业开始:调整农业政策,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3、评价:①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但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一次局部调整,改革失败。

㈡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2、内容:将工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国营企业中推行一系列改革

3、评价:①苏联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 ②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停滞。

㈢戈尔巴乔夫改革

1、方针: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2、措施: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②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政治改革,从而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3、结局: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xx年苏联解体

4、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2

更多相关推荐: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信仰和理想是非常重要的。早在二千多年前,子贡问孔老夫子:怎样才能让一个国家安定、政治平稳?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就是说,国家要有足够的兵力来保障…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铎山中小谢新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的课不多,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

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心得体会1

参加党外干部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根据州委组织部、州委统战部的安排,我于10月x日至28日参加了在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的为期10天的党外干部培训班的学习。此次培训以专题讲座和参观考察学习的方式进行。虽学习时间短,但受益…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1)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中特这门课程虽然看似与自己的专业并不相关且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但现在研究生阶段再次学习该课程仍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研究生非常有必要时刻关注中国国情掌握中国及世界...

小学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中国山东高金勇最近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这是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鱼上小学教师何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

教师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得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虞城县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刘旭信仰和理想是非常重要的早在二千多年前子贡问孔老夫子怎样才能让一个国家安定政治平稳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就是说国家要有足够的兵力来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体会近日学校开展了学习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可提炼为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1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

社会主义心得体会(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