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时间:2024.5.15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等均可写作,同时也提供翻译服务

摘要: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身份的集团性、社会权利和地位等级的差异性,在发生身份冲突的时候,以他人导向的方式维护集体的面子,在文化认同上强调对历史传统文化身份的维护和对集体价值观的遵守与发展。美国的个体主义文化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价值、社会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强调的是面子自我导向型。个体主义的文化身份体现的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取向,更是个体文化价值的归宿。肯定中美文化的差异,加强中美文化的互相理解和文化移情,是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际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身份认知;集体主义;个体主义;面子理论;社会关系

引言随着全球化进一步向更广泛和更深入的领域发展,全球性的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现实。从交际过程来看,文化对交际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交际,没有不交际的文化,所以交际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体现文化并传播文化。交际的主体是由人构成的,交际的文化事实上就是一种关系文化。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开展交际的时候,跨文化互动就发生了。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会极大地影响甚至制约交际效果,即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和交际者对身份的看法。在同一文化下的交际,人们对关系问题会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认识,大家都会按照既有的规定和认知去遵守交际规则,不违背、不破坏彼此的关系,同时,身份差异的问题也不是特别的明显。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问题就会变得比较复杂。首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会影响人们对对方文化的感知,特别会影响人们对那些与自我文化差异明显的文化现象的感知,社会关系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社会互动。其次,身份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问题,身份即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本能地考虑身份的差异问题,强调身份、特别是文化身份的不同,这是文化敏感性的体现。认可自我文化身份与他者文化身份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问题,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后果。当然,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认可的还有其他身份的差异,比如社会身份、性别、社会地位等。第三,身份和社会关系无论在同一文化交际中还是在跨文化交际中都是一个相关联的问题,身份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而社会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身份。不同层次和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身份也不同。而所有的身份差异或文化认同问题都是由文化异同性所决定的。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文化差异性维度(Dimensions of Cultural Variability)研究给文化差异性划分了四个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对不确定性的强—弱回避程度,权力大—小差距,男性化—女性化[1~2]。由于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存在着差异性和各自的特殊性,我们借用霍夫斯泰德文化多样性维度所形成的“面子—协商理论”(Face-Negotiation Theory,简称为FNT)(Ting-Toomey[3~4];Ting-Toomey&Kuro- gi[5]),从文化的社会性和传播过程来解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已成为政府之间、组织之间、甚至个人之间发展广泛合作的重要途径。而从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和跨文化交际的社会性角度分析中美文化的差异,更具有显著的实质意义。无论是体现在大众传媒视野中的跨文化传播,还是在现实中的人际交流,交流参与者的主体归属意识日益增强而不是日益模糊,但这样的增强从总体上推动了交流的发展。身份意识的差异也一直影响着交流的发展,所以对身份问题的研究必须是一个深层次的思考,也是一个对不同价值观和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考量。体现在中美文化交流方面,身份意识的加强更多地体现了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作为深层价值观因素的影响。一、集体主义、个体主义的界定人类生活似乎有两种互相矛盾的需要:一方面,人们需要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另一方面,人们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在一个社会中,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如果这个社会将集体的目标、利益凌驾于个人的目标、利益之上,就是集体主义;反之,如果个人利益被认为比集体利益更重要,就是个体主义[6]458。从文化模式的层面讲,文化也同样被分成两个范畴: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个体主义文化,如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文化。它们强调以集体的目标为代价实现个人成就,注重个体目标的实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很强烈的竞争意识[7]。集体主义文化,如中国、韩国和日本的文化,则更强调集体目标的实现。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应当自己照顾自己和直系家庭”;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期望他们的内群体或集体来照顾他们,作为这种照顾的交换条件,他们对内群体拥有绝对的忠诚”[8]。从价值权衡角度来讲,集体主义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者会更少地体验到个人价值与社会标准间的冲突。同样,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主义者也能更好地协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个体主义者更关注个人的成就,而集体主义者会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更少的孤独[9]。集体主义社会中的人们喜欢平等地分享荣誉或奖励,因为这个荣誉或奖励属于集体中的每个人,不管个体实际贡献大小;而个体主义文化则按照每个人对成功的贡献给予个体不同的奖励[6]459。特里安迪斯(Triandis)认为,集体主义更多地强调:一是小集团的观点、需求和目标而不是个人的观点、需求和目标;二是由小集团所定义的社会规范与职责而不是以获得愉悦为目的的行为;三是小集团圈内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而不是自己的与小集团圈内成员迥异的个人信念;四是乐意与小集团圈内成员合作的意识[10]。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深深地影响着文化。人们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文化立场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二者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对集体主义者来说,最大的不幸是被群体所拒绝、排斥,而对个体主义者来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对群体的依赖。在美国的个人主义下,通常以接受他人甚至家人过多的关照和帮助为“不光彩”。个人与社会最好的契合是个人的独立奋斗,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和社会价值。个人的力量对社会来讲也可以非常大,这和集体主义不同。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的力量,个人英雄是以集体力量为依托的。二、从身份认知视角分析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差异1.身份的定义和内容“身份”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一般被理解为出身、社会地位,或者出身、地位和资格。在西方,身份与“identity”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把其翻译为汉语的“身份”,强调身份就是一种认同或统一性。身份是个多重层级的集合,在不同领域和情景下,个体拥有不同的身份,比如社会身份、文化身份、关系身份、政治身份、社团身份等。这些身份会同时存在,有所侧重。库帕(Cupach)和今堀義(Imahori)认为,文化身份和关系身份(如特定关系中的身份)在整个身份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也就是说,文化身份和关系身份影响和决定着其他身份的存在和发展,也从根本上说明了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地位和状态[11]。关于“文化身份”问题的思考,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认为至少有两种立场:第一种立场把“文化身份”定义为一种共有的文化,集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藏身于许多其他的、更加肤浅或人为地强加的“自我”之中。这种认同有着极强的连续性,它使得我们和我们的祖先找到许多相同点,共享一种历史和祖先,也共享这种“自我”。第二种立场认为,除了许多共同点之外,还有一些深刻的和重要的差异点,它们构成了“真正的现在的我们”[12]。要在多元文化体系中维系多元文化身份,个体随着文化环境的变化构建其身份,文化身份反映了个体和社会与文化模式之间的历史关联性和显示互动性。任何的文化身份一定是对文化价值观的认同的表现。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更是特定文化价值观的产物,其体现了对群体文化和祖宗文化的尊崇和承袭以及对未来的态度。而关系身份更多地揭示了个体或群体在整个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定位和相互关系。这样的社会关系身份反映出社会利益与个体的融合和区别,也体现了身份建构中的矛盾与价值选择。关系身份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互动结构中的基本表现形式,也反映了社会关系对个体的社会性的构建。2.中美文化视阈下关于身份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关键问题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自我身份的取向往往是“我们”而不是“我”。集体主义文化鼓励个人与社会统一协调,为集体谋利益,同时又不公开表达反对集体的观点,每个人都要彼此相互依赖扶持。而个体主义文化是一种“我”的身份,个体主义文化倡导个人目标的实现、首创精神和个人成就;鼓励突出自我、寻求个性、表达自我的思想和观点;依赖别人往往被看做是羞耻的事情,鼓励人们独立、自助。在中国社会中,集体主义文化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儒家文化提倡个人的群体分子身份或具有社会人格的思想。传统中国是个讲究身份的国度,成员的生存资源主要依据身份及身份之间的关系而配置,所以现代当代中国人交际交流时总是带有身份制的行为倾向,强调身份对交际的“规范”意义,不能“出格”。集体主义文化对身份的社会意义有很强的认同和遵守,比如中国人对原籍、年龄、辈分、性别、职务、职业等身份类型的重视。身份一经确定,就相应地与他人存在了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大体可分为两类: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前者是上下关系,如亲子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后者是平行关系,如兄弟姐妹关系、朋友关系等。更明白地说,是身份生存重于个人的生理生存,身份荣辱重于其他荣辱,身份价值重于个人其他发展,身份目标重于个人其他目标。身份不但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核心要素,甚至也成为人生价值观的主导因素,即所谓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在中国,身份制作为意识形态,是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要部分和重要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它对中国人的作用是持续的。这种持续作用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品格,也在中国人的心理深处凝成一种情结,所以中国人对身份特别敏感。名号、名分、面子等都体现着也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追求。在文化信仰方面,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倡导对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信仰和传袭,对历史的怀念和对祖宗思想的遵从,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整体性和一贯性,其是维持集体价值观统一的重要途径。对历史、对集体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就是对集体身份和个体作为集体成员之一的最基本的文化要求。失去了对集体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就失去了作为集体成员的基本条件,也就失去了自我的文化身份,人往往会感到孤独和焦虑,无所依靠。对集体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监守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而文化身份的变化和继承却从深层次上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这样的文化信仰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自我在社会关系中的定位。此外,集体主义下的成员,对集体主义文化有着坚定的信仰,不崇尚怀疑和变革,强调集体和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和塑造。个体的文化在符合社会大众和历史传统习惯的时候才会被认为是正统的和合理的。另类的文化表现被看做是叛逆的和怀有不良动机的举动,一般会受到抨击和批评。在个体主义文化中,身份的观念和意识要稍微弱些,对个体价值的追求往往超越对集体价值的追求或对集体身份的维护。社会学家认为,美国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结构,而且每个阶层都有各自的社会责任,但大多数美国人却不以为然,他们喜欢将自己看做一名与他人平起平坐的中产阶层成员。对整个美国而言,社会背景、金钱或权利为个人提供的优越性也许少于世界上任何其他的主要国家。美国人对阶级和社会地位不负有任何责任,他们往往通过调换工作或迁移住宅而轻而易举地从一个社会阶层转向另一个社会阶层,结果导致美国社会生活中持久性与深度的匮乏[   

摘要: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身份的集团性、社会权利和地位等级的差异性,在发生身份冲突的时候,以他人导向的方式维护集体的面子,在文化认同上强调对历史传统文化身份的维护和对集体价值观的遵守与发展。美国的个体主义文化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价值、社会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强调的是面子自我导向型。个体主义的文化身份体现的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取向,更是个体文化价值的归宿。肯定中美文化的差异,加强中美文化的互相理解和文化移情,是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际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身份认知;集体主义;个体主义;面子理论;社会关系

引言随着全球化进一步向更广泛和更深入的领域发展,全球性的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现实。从交际过程来看,文化对交际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交际,没有不交际的文化,所以交际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体现文化并传播文化。交际的主体是由人构成的,交际的文化事实上就是一种关系文化。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开展交际的时候,跨文化互动就发生了。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会极大地影响甚至制约交际效果,即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和交际者对身份的看法。在同一文化下的交际,人们对关系问题会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认识,大家都会按照既有的规定和认知去遵守交际规则,不违背、不破坏彼此的关系,同时,身份差异的问题也不是特别的明显。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问题就会变得比较复杂。首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会影响人们对对方文化的感知,特别会影响人们对那些与自我文化差异明显的文化现象的感知,社会关系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社会互动。其次,身份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问题,身份即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本能地考虑身份的差异问题,强调身份、特别是文化身份的不同,这是文化敏感性的体现。认可自我文化身份与他者文化身份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问题,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后果。当然,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认可的还有其他身份的差异,比如社会身份、性别、社会地位等。第三,身份和社会关系无论在同一文化交际中还是在跨文化交际中都是一个相关联的问题,身份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而社会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身份。不同层次和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身份也不同。而所有的身份差异或文化认同问题都是由文化异同性所决定的。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文化差异性维度(Dimensions of Cultural Variability)研究给文化差异性划分了四个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对不确定性的强—弱回避程度,权力大—小差距,男性化—女性化[1~2]。由于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存在着差异性和各自的特殊性,我们借用霍夫斯泰德文化多样性维度所形成的“面子—协商理论”(Face-Negotiation Theory,简称为FNT)(Ting-Toomey[3~4];Ting-Toomey&Kuro- gi[5]),从文化的社会性和传播过程来解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已成为政府之间、组织之间、甚至个人之间发展广泛合作的重要途径。而从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和跨文化交际的社会性角度分析中美文化的差异,更具有显著的实质意义。无论是体现在大众传媒视野中的跨文化传播,还是在现实中的人际交流,交流参与者的主体归属意识日益增强而不是日益模糊,但这样的增强从总体上推动了交流的发展。身份意识的差异也一直影响着交流的发展,所以对身份问题的研究必须是一个深层次的思考,也是一个对不同价值观和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考量。体现在中美文化交流方面,身份意识的加强更多地体现了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作为深层价值观因素的影响。一、集体主义、个体主义的界定人类生活似乎有两种互相矛盾的需要:一方面,人们需要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另一方面,人们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在一个社会中,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如果这个社会将集体的目标、利益凌驾于个人的目标、利益之上,就是集体主义;反之,如果个人利益被认为比集体利益更重要,就是个体主义[6]458。从文化模式的层面讲,文化也同样被分成两个范畴: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个体主义文化,如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文化。它们强调以集体的目标为代价实现个人成就,注重个体目标的实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很强烈的竞争意识[7]。集体主义文化,如中国、韩国和日本的文化,则更强调集体目标的实现。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应当自己照顾自己和直系家庭”;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期望他们的内群体或集体来照顾他们,作为这种照顾的交换条件,他们对内群体拥有绝对的忠诚”[8]。从价值权衡角度来讲,集体主义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者会更少地体验到个人价值与社会标准间的冲突。同样,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主义者也能更好地协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个体主义者更关注个人的成就,而集体主义者会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更少的孤独[9]。集体主义社会中的人们喜欢平等地分享荣誉或奖励,因为这个荣誉或奖励属于集体中的每个人,不管个体实际贡献大小;而个体主义文化则按照每个人对成功的贡献给予个体不同的奖励[6]459。特里安迪斯(Triandis)认为,集体主义更多地强调:一是小集团的观点、需求和目标而不是个人的观点、需求和目标;二是由小集团所定义的社会规范与职责而不是以获得愉悦为目的的行为;三是小集团圈内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而不是自己的与小集团圈内成员迥异的个人信念;四是乐意与小集团圈内成员合作的意识[10]。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深深地影响着文化。人们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文化立场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二者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对集体主义者来说,最大的不幸是被群体所拒绝、排斥,而对个体主义者来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对群体的依赖。在美国的个人主义下,通常以接受他人甚至家人过多的关照和帮助为“不光彩”。个人与社会最好的契合是个人的独立奋斗,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和社会价值。个人的力量对社会来讲也可以非常大,这和集体主义不同。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的力量,个人英雄是以集体力量为依托的。二、从身份认知视角分析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差异1.身份的定义和内容“身份”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一般被理解为出身、社会地位,或者出身、地位和资格。在西方,身份与“identity”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把其翻译为汉语的“身份”,强调身份就是一种认同或统一性。身份是个多重层级的集合,在不同领域和情景下,个体拥有不同的身份,比如社会身份、文化身份、关系身份、政治身份、社团身份等。这些身份会同时存在,有所侧重。库帕(Cupach)和今堀義(Imahori)认为,文化身份和关系身份(如特定关系中的身份)在整个身份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也就是说,文化身份和关系身份影响和决定着其他身份的存在和发展,也从根本上说明了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地位和状态[11]。关于“文化身份”问题的思考,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认为至少有两种立场:第一种立场把“文化身份”定义为一种共有的文化,集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藏身于许多其他的、更加肤浅或人为地强加的“自我”之中。这种认同有着极强的连续性,它使得我们和我们的祖先找到许多相同点,共享一种历史和祖先,也共享这种“自我”。第二种立场认为,除了许多共同点之外,还有一些深刻的和重要的差异点,它们构成了“真正的现在的我们”[12]。要在多元文化体系中维系多元文化身份,个体随着文化环境的变化构建其身份,文化身份反映了个体和社会与文化模式之间的历史关联性和显示互动性。任何的文化身份一定是对文化价值观的认同的表现。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更是特定文化价值观的产物,其体现了对群体文化和祖宗文化的尊崇和承袭以及对未来的态度。而关系身份更多地揭示了个体或群体在整个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定位和相互关系。这样的社会关系身份反映出社会利益与个体的融合和区别,也体现了身份建构中的矛盾与价值选择。关系身份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互动结构中的基本表现形式,也反映了社会关系对个体的社会性的构建。2.中美文化视阈下关于身份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关键问题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自我身份的取向往往是“我们”而不是“我”。集体主义文化鼓励个人与社会统一协调,为集体谋利益,同时又不公开表达反对集体的观点,每个人都要彼此相互依赖扶持。而个体主义文化是一种“我”的身份,个体主义文化倡导个人目标的实现、首创精神和个人成就;鼓励突出自我、寻求个性、表达自我的思想和观点;依赖别人往往被看做是羞耻的事情,鼓励人们独立、自助。在中国社会中,集体主义文化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儒家文化提倡个人的群体分子身份或具有社会人格的思想。传统中国是个讲究身份的国度,成员的生存资源主要依据身份及身份之间的关系而配置,所以现代当代中国人交际交流时总是带有身份制的行为倾向,强调身份对交际的“规范”意义,不能“出格”。集体主义文化对身份的社会意义有很强的认同和遵守,比如中国人对原籍、年龄、辈分、性别、职务、职业等身份类型的重视。身份一经确定,就相应地与他人存在了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大体可分为两类: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前者是上下关系,如亲子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后者是平行关系,如兄弟姐妹关系、朋友关系等。更明白地说,是身份生存重于个人的生理生存,身份荣辱重于其他荣辱,身份价值重于个人其他发展,身份目标重于个人其他目标。身份不但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核心要素,甚至也成为人生价值观的主导因素,即所谓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在中国,身份制作为意识形态,是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要部分和重要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它对中国人的作用是持续的。这种持续作用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品格,也在中国人的心理深处凝成一种情结,所以中国人对身份特别敏感。名号、名分、面子等都体现着也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追求。在文化信仰方面,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倡导对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信仰和传袭,对历史的怀念和对祖宗思想的遵从,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整体性和一贯性,其是维持集体价值观统一的重要途径。对历史、对集体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就是对集体身份和个体作为集体成员之一的最基本的文化要求。失去了对集体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就失去了作为集体成员的基本条件,也就失去了自我的文化身份,人往往会感到孤独和焦虑,无所依靠。对集体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监守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而文化身份的变化和继承却从深层次上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这样的文化信仰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自我在社会关系中的定位。此外,集体主义下的成员,对集体主义文化有着坚定的信仰,不崇尚怀疑和变革,强调集体和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和塑造。个体的文化在符合社会大众和历史传统习惯的时候才会被认为是正统的和合理的。另类的文化表现被看做是叛逆的和怀有不良动机的举动,一般会受到抨击和批评。在个体主义文化中,身份的观念和意识要稍微弱些,对个体价值的追求往往超越对集体价值的追求或对集体身份的维护。社会学家认为,美国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结构,而且每个阶层都有各自的社会责任,但大多数美国人却不以为然,他们喜欢将自己看做一名与他人平起平坐的中产阶层成员。对整个美国而言,社会背景、金钱或权利为个人提供的优越性也许少于世界上任何其他的主要国家。美国人对阶级和社会地位不负有任何责任,他们往往通过调换工作或迁移住宅而轻而易举地从一个社会阶层转向另一个社会阶层,结果导致美国社会生活中持久性与深度的匮乏

英汉文化差异与误译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等均可写作,同时也提供翻译服务

摘要试从词汇和习语的角度,探讨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中易造成翻译陷阱的词。关键词词汇习语文化差异英汉翻译

前言美国语言学家奈达早在年指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他认为翻译的目标在于取得功能对等。他进一步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译者不仅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惫义,而且还要充分了解译文读者在译文语言中如何理解其意义。由于各个民族区域的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各个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这种文化个性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因此,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差异,而且要考虑文化差异,不仅要从译出语读者的角度深刻地理解原文,而且要从译人语读者角度,考虑到文化差异,采用恰当的方法,选择适当的表达译出原文。本文拟从词汇和习语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差异与词汇意义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成份,是语言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文化差异在词汇层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涉及面亦最为广泛。汉语中的表亲关系径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区别甚严,既要道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以。。一词笼而统之。同样英语中的和在汉语亦无外延相同的对应词。此外,汉语中有人称代词的尊称形式,而英语中却无“你”的尊称形式。与尊称相近的是语言的“谦词”。谦词在古汉语中尤为丰富,现代汉语中,人们似也常用“敝人”、“寒舍”、“贱内”等谦词因此“敝姓”只好译成“”,“贱内”也只好说成“”。这些谦词是汉民族“满招损、谦受益”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词汇上的反映。文化差异造成的这种词汇空缺现象十分普遍。但是词汇空缺只是文化汪洋的一滴水,更能反映文化差异的是不胜枚举的词汇惫义。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词汇对应关系双语词典的编辑和跨文化交流正是居于这一基本条件之上。但对应并非就是“对等”。即使概念意义或认识意义相同,由于文化不同,包括生活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其包括的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会有极大差异。首先,英语中某些词具有某种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对应词无该种意义。例如,英语中的“”一词的本意为,,。但在今天谈艾滋病色变的美国,会使人联想到同性恋,而汉语的“开心、快乐”不会使人产生这种联想。其次,有时汉语词汇具有某种文化意义,而英语的对应词无特定文化含义。如“松”在汉文化中象征“长寿”、“骨气”、“气节”,而英语则不带此义。另外,有时英汉对应词各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如英语中的的文化意义为“怪物、魔鬼、凶残”等,它是一种令人憎恶的事物的象征。而汉语中“龙”字的隐含惫义则恰恰相反。“龙”在汉民族文化中历来是“神圣、高贵、珍异、吉祥、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我国古代“龙”是传说中的“上天”的神物,所以皇帝自喻为“龙”。中国人素以龙的传人为骄傲。可见,英汉民族对于同一事物“龙”所赋予的感情色彩截然相反。因此“望子成龙”就译成如果忽视英语文化差异,机械地译成,那就变得不可思议了。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陷阱在英汉互译活动中,译者常常会碰到许多这样的情况,就是译入语中有一表达形式与译出语形式极为相似,然而意义却不同的情况。对此,译者必须格外小心,切忌望文生义。例如英语中“”若译成“她是只猫”,那正可谓词不达意,貌合神离。其实真正的意义是“她是一位包藏祸心的女人”。一是什么惫思呢西方人把狗看成心爱的东西和人的忠实朋友,因此一指最重要的人物,意为幸运儿。而汉语中的狗字多含贬意,如狗腿子、狗东西、狗胆包天等。英汉习用比喻的翻译中,有些表达喻体、设喻形式都十一一分接近,但喻义正好相反,这种似是而非的假象更加险恶,一不小心就会掉人翻译陷阱,译者必须特别小心谨慎。请看以下几个例句与“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该英语谚语原为否定句,出自《伊索寓言》,即“’”。肯定句带有嘲讽意味,意思是说“华丽诱人的外表并不表示优点或能力”显然带有贬惫。而汉谚是褒义的,意为外表装饰能带来有利的效果,“人们穿上好衣服才漂亮、精神”。英谚强调内美,而汉谚重外表打扮的客观作用。’与“斑门弄斧”。这里英谚意为万,,。就是说“竭力想教人干某事,而殊不知他人比自己干得更出色。”这只是一种“多余”而已,但绝无卖弄之惫。而汉谚出自柳宗元的《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有“操斧于班、郑之门,斯强颜耳“一句,意为在行家面前炫推本领。与“小庙留不住大菩萨”’,卜塘容不下大鱼”。英谚指的是例如’,其意义近乎汉语“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或“林中无鸟雀为王”  

摘要试从词汇和习语的角度,探讨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中易造成翻译陷阱的词。关键词词汇习语文化差异英汉翻译

前言美国语言学家奈达早在年指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他认为翻译的目标在于取得功能对等。他进一步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译者不仅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惫义,而且还要充分了解译文读者在译文语言中如何理解其意义。由于各个民族区域的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各个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这种文化个性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因此,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差异,而且要考虑文化差异,不仅要从译出语读者的角度深刻地理解原文,而且要从译人语读者角度,考虑到文化差异,采用恰当的方法,选择适当的表达译出原文。本文拟从词汇和习语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差异与词汇意义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成份,是语言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文化差异在词汇层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涉及面亦最为广泛。汉语中的表亲关系径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区别甚严,既要道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以。。一词笼而统之。同样英语中的和在汉语亦无外延相同的对应词。此外,汉语中有人称代词的尊称形式,而英语中却无“你”的尊称形式。与尊称相近的是语言的“谦词”。谦词在古汉语中尤为丰富,现代汉语中,人们似也常用“敝人”、“寒舍”、“贱内”等谦词因此“敝姓”只好译成“”,“贱内”也只好说成“”。这些谦词是汉民族“满招损、谦受益”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词汇上的反映。文化差异造成的这种词汇空缺现象十分普遍。但是词汇空缺只是文化汪洋的一滴水,更能反映文化差异的是不胜枚举的词汇惫义。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词汇对应关系双语词典的编辑和跨文化交流正是居于这一基本条件之上。但对应并非就是“对等”。即使概念意义或认识意义相同,由于文化不同,包括生活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其包括的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会有极大差异。首先,英语中某些词具有某种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对应词无该种意义。例如,英语中的“”一词的本意为,,。但在今天谈艾滋病色变的美国,会使人联想到同性恋,而汉语的“开心、快乐”不会使人产生这种联想。其次,有时汉语词汇具有某种文化意义,而英语的对应词无特定文化含义。如“松”在汉文化中象征“长寿”、“骨气”、“气节”,而英语则不带此义。另外,有时英汉对应词各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如英语中的的文化意义为“怪物、魔鬼、凶残”等,它是一种令人憎恶的事物的象征。而汉语中“龙”字的隐含惫义则恰恰相反。“龙”在汉民族文化中历来是“神圣、高贵、珍异、吉祥、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我国古代“龙”是传说中的“上天”的神物,所以皇帝自喻为“龙”。中国人素以龙的传人为骄傲。可见,英汉民族对于同一事物“龙”所赋予的感情色彩截然相反。因此“望子成龙”就译成如果忽视英语文化差异,机械地译成,那就变得不可思议了。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陷阱在英汉互译活动中,译者常常会碰到许多这样的情况,就是译入语中有一表达形式与译出语形式极为相似,然而意义却不同的情况。对此,译者必须格外小心,切忌望文生义。例如英语中“”若译成“她是只猫”,那正可谓词不达意,貌合神离。其实真正的意义是“她是一位包藏祸心的女人”。一是什么惫思呢西方人把狗看成心爱的东西和人的忠实朋友,因此一指最重要的人物,意为幸运儿。而汉语中的狗字多含贬意,如狗腿子、狗东西、狗胆包天等。英汉习用比喻的翻译中,有些表达喻体、设喻形式都十一一分接近,但喻义正好相反,这种似是而非的假象更加险恶,一不小心就会掉人翻译陷阱,译者必须特别小心谨慎。请看以下几个例句与“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该英语谚语原为否定句,出自《伊索寓言》,即“’”。肯定句带有嘲讽意味,意思是说“华丽诱人的外表并不表示优点或能力”显然带有贬惫。而汉谚是褒义的,意为外表装饰能带来有利的效果,“人们穿上好衣服才漂亮、精神”。英谚强调内美,而汉谚重外表打扮的客观作用。’与“斑门弄斧”。这里英谚意为万,,。就是说“竭力想教人干某事,而殊不知他人比自己干得更出色。”这只是一种“多余”而已,但绝无卖弄之惫。而汉谚出自柳宗元的《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有“操斧于班、郑之门,斯强颜耳“一句,意为在行家面前炫推本领。与“小庙留不住大菩萨”’,卜塘容不下大鱼”。英谚指的是例如’,其意义近乎汉语“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或“林中无鸟雀为王”

更多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

开题报告格式及范文模板(最全面,最实用)

1开题报告方法介绍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

开题报告范例 华科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華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AES高级数据加密标准加解密电路的设计学号姓名指导教师院系专业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制i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选题报告要求一课...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从网络游戏产业问题看信息业的新趋势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班级系部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2陕西...

开题报告范本

吉首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题目名称学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年级指导教师职称填写时间123456

开题报告写法(很全,很有用)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百度文库资料找了老半天了大四的用得着开题报告方法介绍来源魏帅的日志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

开题报告终版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4CaOP2O5基固体电解质的锆钛掺杂制备与性能研究20##年8月20日1、研究背景及意义准确、快速、连续地测定铁合金中的控制元素及有害元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是当前研究铁合金…

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1论文题目数字式迎客送客感应式语音门铃一选题背景及依据门铃历史悠久现代社会最常见的是电子门铃门铃的类型由有线门铃发展为无线门铃由单纯的音乐门铃发展到对讲门铃遥控门铃可视门铃等随着经济的发展门铃也...

开题报告

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小区垃圾压缩机的设计院系部专业及班级姓名指导教师日期20xx年3月18日星期二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2345678

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开题报告1选题意义及可行性分析11选题意义框架结构由于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以取得较大的使用空间因此广泛应用于学校商场医院及办公类建筑等1小高层高层等现代化建筑的诞生对框架结构的设计及运用又提出...

开题报告(1)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题目手机充电宝控制电路设计系部电子信息工程系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班级机电学生姓名李建瑜学号指导老师陈岩日期121班120xx1022420xx年10月25日本报告一式三份一...

开题报告

附件41将此表交指导教师此表按要求装订在论文文本内2

开题报告(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