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时间:2024.3.31

苏州科技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心实验室

20##7

学生实验守则

环境工程学实验目的在于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验证增强动手能力、掌握操作技能、测量方法和培养分析实验数据、整理实验成果及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进行实验必须遵守:

一、遵守上课时间,不得迟到及无故缺课。因故不能上课者必须及时请假并进行补课;

二、实验课前必须预习实验讲义中有关内容,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设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记录表格等;

三、进入实验室内必须严肃认真、不得喧哗。不得乱动其它与本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

四、开始实验之前,要先对照实物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弄清实验步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然后再进行实验。实验小组成员应互相配合,精心操作、细心观察、认真进行数据测量;

五、实验过程中应按照教师要求及时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认真整理,以便检验实验的正确性;

六、爱护仪器设备和其它公共财物,如有损坏,应查清责任,立即向指导教师报告,视损失情况酌情赔偿;

七、实验完毕应报告指导教师,经许可后将仪器设备恢复原状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八、实验报告应力求书写工整,图表清晰,成果正确。并写上同实验小组成员的名称,以便教师检验。如有不符合要求者,应重做;


实验一  混凝实验

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负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表面水化作用下,处于稳定状态,不能依靠其自身的重力而发生自然下沉,而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通过电性中和或吸附架桥作用,而使胶粒脱稳,颗粒相互凝聚在一起形成矾花。

混凝处理的效果不仅与混凝剂的投量有关,同时还与被处理水的PH、水温及处理过程中的水力条件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水和废水混凝处理的最佳混凝条件(投药量、pH及水力条件)的确定方法;

2、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3、了解混凝过程中凝聚和絮凝的作用及其表现特征;

4、了解絮体的产生及其聚集增大的基本过程;

5、深入理解不同混凝剂混凝效果的差别及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的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斥力是胶体颗粒长期处于稳定的分散悬浮状态的主要原因,胶粒所带的电荷即电动电位称ξ,ξ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及胶体颗粒的稳定性程度,胶粒的ξ位越高,胶体颗粒的稳定性越高。

胶体颗粒的ξ位通过在一定外加电压下带电颗粒的电泳迁移率计算:

式中:——微粒形状系数,对于圆球体

    ——系数,为3.1416;

 ——水的粘度(Pa·S),(此取);

*    ——颗粒电泳迁移率();

 H——电场强度梯度(V/cm);

 D——水的介电常数D=8.1。

通常,电位一般值在10-200mv之间,一般天然水体中胶体颗粒的电位约在-30mv以上,投加混凝剂以后,只要该电位降至-15mv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相反,电位降为0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效果。

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的效果。投加量不足或投加量过多,均不能获得良好的混凝效果。不同水质对应的最佳混凝剂投加量也各不相同,必须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确定。

向被处理水中投加混凝剂(如Al2(SO4)3)后,生成Al(Ⅲ)化合物对胶体颗粒的脱稳效果不仅受投量、水中胶体颗粒的浓度影响,同时还受水PH的影响。若pH<4,则混凝剂的水解受到限制,其水解产物中高分子多核多羟基物质的含量很少,絮凝作用很差;如水pH>8-10,它们就会出现溶解现象而生成带负电荷,不能发挥很好混凝效果的络合离子。

水力条件对混凝效果有重大的影响,水中投加混凝剂后,胶体颗粒发生凝聚而脱稳,之后相互聚集,逐渐变成大的絮凝体,最后长大至能发生自然沉淀的程度。在此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水流的混合条件,在凝聚阶段,要求在投加混凝剂的同时,使水流具有强烈的混合作用,以便所投加的混凝剂能在较短时间内扩散到整个被处理水体中,起压缩双电层作用,降低胶体颗粒的电位,而是其脱稳,此阶段所需延续的时间仅为几十秒钟,最长不超过2min。絮凝(混合)阶段结束以后,脱稳的颗粒即开始相互接触、聚合。此阶段要求水流具有由强至弱的混合强度。以一方面保证脱稳的颗粒间相互接触的机率,另一方面防止已形成的絮体被水力剪切作用而打破,一般要求混合速度由大变小,通常可用G值和GT值来反映沉淀的效果,G值一般控制在70~20,GT值为104-105之间为宜。

三、实验仪器、装置

实验搅拌机示意图

1——电机    2——烧杯    3——搅拌桨    4——传动齿轮

六联搅拌器、光电式浊度仪、1000ml烧杯6个、移液管(1ml、2ml、5ml)、秒表、50ml注射器1个;

Al2(SO4)3混凝剂(10g/l)、FeSO4混凝剂(10g/l)、 10%NaOH溶液、10%HCL溶液、滴管、精密pH试纸、普通滤纸若干、原水水样1桶

四、实验内容以及步骤:

(A)、确定最佳混凝剂和最小投药量

1、测定原水特征(水温、pH、浊度)

2、取2个1000ml烧杯,将其置于搅拌器上,向烧杯中各注入600ml原水,启动搅拌器,使搅拌器处于慢速搅拌状态,向烧杯中投加已配置的Al2(SO4)3和FeSO4混凝剂,直至杯中出现矾花为止,此时的混凝剂投量即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量。静沉10分钟,观察矾花的形成,并判断最佳混凝剂。

(B)、测定最佳投药量

1、取6个1000ml烧杯并依次分别编号(1~6)并将他们按顺序安放在搅拌器上。

2、根据A确定的混凝剂的最小投量,取最小投量的为1号杯的投加量;取最小投加量的5倍作为6号杯的投加量。2~5烧杯为最小投量的1.0、1.5、2.0、3.0、4.0倍。

3、各组用移液管一一对应将上述混凝剂量移入6个编号(1~6)的小试管中,备用。

4、开启搅拌器,使其使用搅拌的快速而剧烈的混合状态,同时将3中所备的混凝剂一一对应加入烧杯中,并同时开始计时,进行快速混合,转速约300r/min,1min快速混合结束后,调节搅拌仪转速至中速,转速约150r/min,3min。最后慢速搅拌,转速为50r/min,8min。

5、关闭搅拌器,静置5min,用50ml注射器,分别从烧杯中取上清液,立即永光电式浊度仪分别测定水浊度,并记录。

6、分析浊度与投加量的关系,找出相应的最佳投药量。

(C)、测定最佳的pH值

1、取6个烧杯编号(1~6),分别装600ml原水水样,然后分别用10%得HCL和NaOH溶液将原水的pH值分别调至3,4,5,7,8,9。

2、取6个小试管分别装入最佳投药量的混凝剂,备用。

3、将调节pH后的6个水样(1000ml烧杯)置于搅拌器上,开启搅拌器,同时分别将相同数量的最佳投药量的混凝剂加入各个水样中,并开始计时,按最佳投药量实验的操作步骤重复。

4、关闭搅拌器,静置5min,用50ml注射器分别从各烧杯中取出上清液,立即用光电浊度仪分别测定其水浊度。

5、作出pH与出水浊度之间的关系,试确定最佳pH值。

五、思考题

(1)本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将混合强度分快、中、慢三个档?在实际工程中是如何实现混凝对水力条件的要求的?

(2)试根据实验结果说明混凝剂投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硫酸铝和硫酸亚铁的混凝剂效果哪种更好些,为什么?

实验二  过滤试验

过滤是通过滤料去除水中杂质从而使水得到澄清的工艺过程。过滤不仅可以去除水中细小悬浮颗粒杂质,而细菌病毒有机物也会随浊度降低而被去除。本实验采用石英砂为滤料。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清洁滤料层过滤时水头损失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方法;

2、进一步深化理解过滤的基本机理;

3、深入理解反冲洗强度与滤料层膨胀高度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1、过滤

本实验采用单层均匀石英砂滤料进行过滤实验,过滤过程中,原水从过滤柱的上部流入,依次经过滤料层、承托层、集水区,从滤柱的底部流出,在清水过滤过程中,主要考察清洁滤料层随过滤速度的变化,其各滤料层的水头损失变化情况。过滤过程中滤料层内始终保持清洁状态,因而在同一过滤速度下,各滤料层内的水头损失不随过滤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在原混水的过滤过程中,滤料层通过对混水中杂质的机械截留时间而使水中杂质得以去除,滤料层中的水头损失将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经混凝后的混水果率过程中,水中的杂质主要通过接触絮凝的途径而从水中得以去除,其滤料层中水头损失的变化规律类似于原混水过滤,但其随过滤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速度要比原混水过滤时快,且其出水水质要比前者好。

在过滤过程中,随滤料层截污量的增加,滤层的孔隙度m减小,水流穿过砂层缝隙的流速增大,导致滤料层水头损失的增加。均匀率料层的水头损失(H)计算:

式中:K——无因次数,取4-5

      d0——滤料粒径(cm)

        ——过滤速度(cm/s)

   L0——滤料层厚度(cm)

    ——水的运动粘滞系数(cm2/s)

       ——滤料颗粒球形度系数,可取0.8

  m——滤料层的孔隙度(=1-G/V/r,G为滤料重量,r为滤料的容重,V为滤料层体积)

本实验采用清水过滤。

2、反冲洗

为了保证过滤后的出水水质及过滤速度,过滤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滤料层进行反冲洗,以使滤料层在短时间内恢复其工作能力。反冲洗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其原理是一样的。反冲洗开始时,承托层、滤料层未完全膨胀,相当于滤池处于反向过滤状态。为使滤料层中截留的杂质在短时间内彻底清洗干净,必须使滤料层处于完全的膨胀状态,但滤料层的膨胀高度大小与反冲洗所需的时间、反冲洗强度及反冲洗的用水量等都有密切的联系,根据滤料层膨胀前后的厚度,可用下式计算出滤料层的膨胀率e:

L - L0

e=           *100% 

L0

式中:L——滤料层膨胀后的厚度(cm)

      e——滤料层膨胀率(%)

三、实验装置:

    1、滤料层   2、承托层   3、水泵    4、水泵进水阀

5、过滤进水阀  6、过滤出水阀   7、过滤出水流量计

8、放空阀   9、测压管阀  10、反冲洗进水阀  11、反冲进水流量计

   

四、实验步骤:

采用衡水头变滤速的过滤方法,过滤开始前,先测定衡水位的水面高度,并记录。

(1)、打开水泵进水管、水泵开关及各测压管开关;

(2)、打开过滤进水阀门,调节25l/h,待测压管中水位稳定后,读取各测压管中的水位值,并加以记录;

(3)、增大过滤流量,使进水流量依次为50 l/h、100 l/h、150 l/h、200 l/h、250 l/h,重复步骤(2),进行读数和记录;

(4)、关闭过滤进水阀门,关闭水泵及各测压管;

(5)、用卷尺测量各测压管间滤料层的厚度及滤料层的总高度,记录;

(6)、根据测定结果作出滤速与各测压管水头损失值间的关系曲线并进行分析。

2、滤柱反冲洗实验

(1)、量出滤料层的原厚度;

(2)、开启水泵,慢慢开启反冲洗进水阀门,调至反冲进水流量为1000 l/h,使滤料层膨胀完全膨胀,待滤料层表面稳定后,记录此时的滤料层高度;

(3)、重复(2)降低反冲洗进水流量,使反冲洗进水量依次为900 l/h 、800 l/h 、700 l/h 、600 l/h 、500 l/h 、400 l/h 、300 l/h,待滤料层表面稳定后,记录对应的滤料层高度。

(4)、作出反冲洗流量与滤料层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并加以分析。

五、思考题

1. 本实验中,滤柱测压管口的间距是相等的。请结合实验结果分析说明在清水过滤过程中各测压管间的水头损失是基本相等的原因。

2.你认为本实验是否存在什么问题?可作怎样的改进?


实验三曝气实验

活性污泥处理过程中曝气设备的作用是使空气、活性污泥和污染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中,以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对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降解。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工程设计人员和操作管理人员常需通过实验测定氧的总转移系数KLa,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和动力效率,为合理的选择曝气设备提供理论依据。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主要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的:

(1)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氧总转移系数和充氧能力的方法;

(2)掌握测定修正系数α、β的方法;

(3)了解各种测定方法和数据整理的方法和特点。

二、实验原理

评价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方法有两种:

(1)不稳定状态下的曝气实验。试验过程中,水样中溶解氧的浓度是变化的,由零到饱和浓度随时间而增加,并在达到饱和浓度时水中的DO值保持恒定;

 (2)  稳定状态下的试验。试验过程中,由于水中存在耗氧物质而使水中的DO浓度保持不变。本实验可用清水或典型的污水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也可在生产运行条件下进行。  由于条件的限制,本实验仅进行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清水和污水在不稳定状态下的曝气试验,其原理如下:

用清水和污水进行实验室的曝气实验时,先用无水亚硫酸钠(或氮气)进行消氧(脱氧),使水中的溶解氧降至零,然后进行曝气,直至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升高到接近饱和的水平。假定在曝气过程中,液体是完全混合的,氧向水中的转移速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则水中溶解氧DO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dC/dt——氧转移速率(mg/lh);

KLa——氧总转移系数(1/h);KLa可以认为是一综合系数, 其倒数表示水中的溶解氧由C变到Cs所需的时间,是气液界面阻力和界面面积的函数。

Cs——试验条件下自来水(或污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

C——某时刻t时水中的实际溶解氧浓度(mg/1)

将上式积分得:ln(Cs-C)=-KLa·t+常数

上式表明,通过试验测得Cs和相应于每一时刻t时水中的溶解氧C值后,绘制ln(Cs-C)与t的关系曲线,其斜率即为KLa,如下图所示,

ln(Cs–C)与t的关系曲线图

由于氧的转移受到水中有机污染物、无机物等的影响,造成同一曝气设备,在同一条件下,氧在清水与污水转移速率的不同,并导致水中氧的饱和浓度也不一样。此外,由于曝气设备的性能特征参数均是在清水中的试验条件下得出的,因而要合理的选择在污水处理中使用的曝气设备,必须考虑污水水质与清水水质的不同对曝气设备性能的影响,即必须考虑氧在污水转移速率与其在清水中转移速率的不同。为此,引入氧转移速率的修正系数α和溶解氧饱和度的修正系数β的概念。α和β的定义分别为:

α=KLaw/KLa  β=Csw/Cs

同时,由于污水中所存在的有机物要耗氧,其耗氧速率γt,因而氧在污水中转移的基本公式为:

dC/dt=KLaw(Caw-C)-γt

式中:KLaw——氧在污水的总转移系数(l/min)

          Caw——氧在污水中的饱和浓度(mg/1);

          γt污水有机污染物的耗氧速率(mg/lh)

          C——t时刻污水氧的浓度(mg/l)

          dC/dt——污水中氧的转移速率(mg/lh)

通过测定同一条件下,同一曝气设备曝气过程中;清水中的KLa和Cs值及污水中的KLaw,Caw和γt值,即可算出α和β值。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

1、实验装置

本实验所用实验装置为自制的4套曝气槽系统,包括有机玻璃曝气槽、溶氧仪和充氧泵等设备,如下图所示。

曝气实验装置

2、实验设备及仪器仪表

(1)   溶氧仪 1台

(2)   无水亚硫酸钠(化学纯) 若干

(3)   氯化钴催化剂

(4)   温度计(0~50℃)  1支

(5)   精密pH试纸(中性范围)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实验准备

  (1)溶氧仪的校正

    ①溶氧仪探头电解质的配制和安装;

    ②将电极浸入10%的亚硫酸钠(配制时用温水将亚硫酸钠溶化) 溶液中,10min后校正零点;   

    ③将电极从亚硫酸钠溶液中取出, 用清水冲洗后放在空气中轻轻晃动电极或浸在被空气饱和的饱和水中5min,校正定位电位器,使溶解氧表的指针达到相应水温下的饱和值;

    ④重复②③两步,使溶解氧仪的校正达到理想的状态,备用。

  (2)水样的配制

  ①用自来水作清水水样。用10%的亚硫酸钠溶液消去清水中的溶解氧。注意,亚硫酸钠的用量要适当(可作试验,用氯化钴作催化剂),以略过量为好。备用

  ②用污水处理厂曝气池出水上清液作污水水样。同样用10%的亚硫酸钠溶液消去污水中的溶解氧。注意,亚硫酸钠的用量要适当(可作试验)、以略过量为好,备用。

  注:消氧剂亚硫酸钠的用量可用如下方法确定:

  先测定水样中的溶解氧[DO]值,然后用下式计算所需的亚硫酸钠量G:

    2Na2SO3+O2=2Na2SO4

G= [Do]原水样×8×V×l.5(mg)

式中:G——亚硫酸钠的用量(mg):

    [D0]——原水样的溶解氧浓度(mg/1);

V———原水的体积(1);

1.5——安全系数。

2、清水中KLa、Cs的测定

(1)   向曝气槽中装入适量已消去溶解氧的清水水样(蒸馏水);

(2)   将溶氧仪探放入水中适当位置,并打开电源;

(3)   开启充氧泵进行曝气,开启溶解氧仪,同时开始计时;

(4)   记录不同时刻水中溶解氧DO的浓度值并观察其变化,直至水中落解氧达到稳定饱和为止;

(5)   关闭充氧泵和溶氧仪;

(6)   作出清水曝气实验所得的In(Cs—C)~t关系图,确定KLa值

3、污水中KLaw、Caw的测定

(1)   向曝气槽中装入适量已消去溶解氧的污水水样(蒸馏水);

(2)   重复清水试验中的(2)~(5)步,但溶氧仪不关闭。

(3)   停止曝气后,观察在不曝气状态下污水中溶解氧的衰减速率。记下不同时刻溶解氧的读数(由于污水中存在有机污染物,使得水中的溶解氧浓度降低)

由于停止曝气后,Law为零,则有:

    dC/dt=γt  所以所测得的C~t间的关系曲线应为如图4-5所示的形式。

(4)作出污水实验中所得的In(Cs—C)~t关系图,确定KLaw值

    测定了污水的γt值,便可以利用上面介绍的有关关系式求出污水中的KLaw、Caw的测定

4、α、β值的测定

根据清水水样曝气实验中所测定的KLa、Cs 和污水水样曝气实验中所测定Klaw、Caw值,即可计算α、β值。

五、实验思考题

1、测定α、β的意义何在?影响α、β的因素有哪些?

2、试述曝气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

3、试分析污水KLaw值小于清水中KLa值的原因。

4、试比较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你认为哪一种误差小些?


实验四   除尘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布袋式除尘器的结构形式及运行操作,进一步提高对除尘器除尘机理的认识。

二、原理、用途及特点:

此装置为布袋除尘器,它是过滤式除尘器的一种,是使含尘气流通过过滤材料将粉尘分离捕集的装置。这种装置主要采用纤维织物作滤料,常用在工业尾气的除尘方面。它的除尘效率一般可达99%以上。虽然它是最古老的除尘方法之一,但由于它效率高、性能稳定可靠、操作简单、因而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其主要原理是:含尘气流从进气管进入,从下部进入圆筒形滤袋,在通过滤料的孔隙时,粉尘被捕集与滤料上,透过滤料的清洁气体由排气管排出。沉积在滤料上的粉尘,可在振动的作用下从滤料表面脱落,落入灰斗中。因为滤料本身网孔较大,因而新鲜滤料的除尘效率较低,粉尘因截流、惯性碰撞、静电和扩散等作用,逐渐在滤袋表面形成粉尘层,常称为粉层初层。初层形成后,它成为袋式除尘器的主要过滤层,提高了除尘效率。滤布只不过起着形成粉层初层和支撑它的骨架作用,但随着粉尘在滤袋上积聚,滤袋两侧的压力差增大,会把有些已附在滤料上的细小粉尘挤压过去,使除尘效率显著下降。另外,若除尘器阻力过高,还会使除尘系统的处理气量显著下降,影响生产系统的排风效果。因此,除尘器阻力达到一定数值后,要及时清灰。

三、主要技术参数及指标:

气体流动方式为逆流内滤式,动力装置布置为负压式。

处理气量 100m3/h,过滤速度为1m/min

环境温度:5℃~40℃

设备净化效率大于99%

设备压损800~1200Pa

四、实验设备系统组成和作用

机械振打布袋除尘器实验系统如图所示,从右向左说明如下:

 


1.透明有机玻璃进气管段1付,配有动压测定环,与微压计配合使用可测定进口管道流速和流量;

2.自动粉尘(实验所用粉尘为医用级滑石粉)加料装置(采用调速电机),用于配置不同浓度的含灰气体;

3.入口管段采样口,用于入口气体粉尘采样;也可利用比托管和微压计在此处测定管道流速;

4.布袋除尘器入口、出口测压环,与U型压差计一道用来测定布袋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5.有机玻璃制布袋除尘器(含涤纶针刺毡覆膜滤袋、振动清灰电机及卸灰斗);

6.出口管段采样口,用于出口气体粉尘采样;也可利用比托管和微压计在此处测定管道流速;

7.风量调节阀,用于调节系统风量;

8.高压离心通风机,为系统运行提供动力;

9.仪表电控箱,用于系统的运行控制。

五、操作步骤:

1、首先检查设备系统外况和全部电气连接线有无异常(如管道设备无破损,U型压力计内部水量适当、卸灰装置是否安装紧固等),一切正常后开始操作;

2、打开电控箱总开关,合上触电保护开关;

3、在风量调节阀关闭的状态下,启动电控箱面板上的主风机开关;

4、调节风量调节开关至所需的实验风量;(即调节连接入口端动压测定环的微压计显示的动压值,动压值可按试验时的温度和湿度和所需的试验入口风速计算而得,也可通过比托管测定入口管段的动压和流速、流量)

5、用托盘天平称出发尘量G1,将G1加入到自动发尘装置灰斗,然后启动自动发尘装置电机,并可调节转速控制加灰速率;

6、当U型压差计显示的除尘器压力损阻上升到1000Pa时,先可在主风机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启动振打电机2min进行清灰即可,振打电机的启动频率取决于入口气流中的粉尘负荷;(如在处理风量较大的运行工况以上方式清灰后设备压降仍继续上升到1500Pa以上时,则须关闭风机、停止进气,振打滤袋5min,使布袋黏附粉尘脱落、下落到灰斗。然后重新开启风机进气,使袋式除尘器重新开始工作)

7、实验完毕后依次关闭发尘装置、主风机,然后启动振打电机进行清灰5min,待设备内粉尘沉降后,清理卸灰装置。

8、称出布袋除尘器的收尘量GS

9、按下式计算出除尘器的去除效率η;

式中: ——除尘效率,%

10、关闭控制箱主电源;

11、实验结束,检查设备状况,整理好实验用的仪表、设备,计算、整理实验数据,没有问题后离开。

六、注意事项:

1、必须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

2、注意及时清灰;

3、长期不使用时,应将装置内的灰尘清干净,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如果再次使用,要先将装置内的灰尘清干净再使用;

4、滤袋使用到一定时间,要进行更换。

七、设备与附件的组成:

1、自动发尘加料装置                                            1套

2、有机玻璃喇叭型进灰均流管段                                  1套、

3、振打装置(调速电机及调速器1套)、                             1套

4、有机玻璃制布袋除尘器 (800 mm×600 mm):                    1套

5、滤袋材质为涤纶针刺毡覆膜滤袋、滤袋过滤面积、Φ160×700 mm、滤袋6个、

6、粉尘卸灰装置、接灰斗                                        1套、

7、监测口                                                      2组、

8、连接管段、                                                  1套

9、进出口风管                                                  1套、

10、高压离心风机1套、1.5KW电机                                1台、

11、风量调节阀                                                 1套、

12、排灰管道                                                   1付、

12、仪表电控箱                                                 1只、

13、漏电保护开关                                               1套、

14、按钮开关                                                   2只、

15、电压表                                                     1只

16、电源线                                                     1批

17、不锈钢支架等组成。                                         1套、

八、实验记录和处理

分别记录除尘器进口和出口的灰尘量,并结合进灰时间和风量,计算出该除尘器的进灰浓度以及除尘效率。


实验五   粉尘真密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测定真密度方法之一———比重瓶法

二、实验原理

真密度是指将吸附在尘粒表面的内部的空气排除以后测得的粉尘自身的密度。

本实验采用抽真空方式,使在比重瓶液面下粉尘所含气体得以赶出,从而达到测定目的。

三、仪器

50mL比重瓶  二只   电子天平  一台

干燥器    一只      抽真空装置  一套

滤纸      若干       恒温水浴    一套

四、测定步骤

将比重瓶洗净、烘干,用天平称至恒重G1;

将粉样放在100℃±10℃的烘箱中,烘干1小时,然后置于干燥器中冷却到室温,取10g左右烘干的粉样加到比重瓶中,用滤纸擦去瓶外粉尘,用天平称重得粉尘与比重瓶重G2,而实际加入的粉尘样品重量为G3,G3=G2-G1;

向装有粉尘样品的比重瓶内慢慢注入蒸馏水,至比重瓶一半高度,然后按图所示接入抽气系统;

抽气系统开始工作,先把三通阀门旋到放空一侧,启动真空泵,然后把三通阀门慢慢地旋到接通比重瓶的一侧,开始抽气,轻轻地摇动比重瓶,赶走粉尘间夹带的气体,但不要摇得过急,以防尘粒从比重瓶内飞出;

抽到比重瓶内的气泡渐渐减少,直至基本消失后,停止摇动,慢慢地旋动三通阀门,使比重瓶与大气接通,让空气慢慢的送入比重瓶内,关闭真空泵电门,然后取下比重瓶;

再向比重瓶内加入蒸馏水,直到加满,盖上比重瓶塞,放入恒温水浴内约30分钟,恒温条件随室温而变,一般调节恒温水浴温度高出室温5℃左右;

取出比重瓶,用滤纸擦干瓶外水滴,放在天平中称重得G4;

将比重瓶中粉尘倒出,然后洗净比重瓶,将蒸馏水加入比重瓶,直到加满,盖上瓶塞,放入恒温水浴内约20分钟,然后称重得G5,恒温条件如6条。

五、计算

式中:——尘粒真密度(kg/m3)

      V ——恒温水浴温度下的蒸馏水密度(g/cm3),可查表

      G1——比重瓶重(g)

      G2——比重瓶加粉尘样品的重量(g)

      G3——比重瓶内粉尘样品的实际重量(g)

      G4——比重瓶加粉尘样品加水的重量(g)

      G5——比重瓶加水的重量(g)

不同温度下蒸馏水的密度

六、注意事项

1、在做本实验前,应复习下电子天平的操作方法。

2、由于抽气管道是玻璃材料制成,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用微力摇动比重瓶,既要赶走粉尘间的气体,又要分配保护装置。

七、记录格式

更多相关推荐:
环境工程学报稿件审理流程图

环境工程学报稿件审理流程图,内容附图。

环境工程学报要求

投稿须知一对来稿的总体要求来稿必须主题明确重点突出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字精练图表清晰每篇论文篇幅一般不超过6页来稿应包括按以下顺序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需全称大学应到院系一级所在城市邮编摘要关键词38个中图分类号英...

《环境工程学报》

环境工程学报20xx0819来源环境工程学报作者大中小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开心网人人网导语环境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月刊本刊始创于19xx年原名环境科学丛刊为适应...

环境工程学报审稿意见1

审稿意见稿件编号20xx05130标题湿式空气氧化法处理TNT生产废水影响因素研究1稿件的学术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科学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稿件的总体质量较高2稿件中多处出现错误写法稿件的语言表达需要斟酌与提高作者...

环境工程参考文献

熊鸿斌1阻共复合消声器在煤矿风井噪声控制中的应用研究环境工程学报20xx第6期第一作者2城市热电厂破碎楼噪声治理技术研究20xx年第二十一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20xx年第6卷第...

环境工程专业 文献检索 综合实习报告(1)2

附录各类型文献字段如下期刊题名作者作者单位机构刊名年卷期页码分类号关键词摘要学位论文论文题名作者导师专业毕业院校授予学位单位毕业时间论文级别硕士或博士分类号关键词摘要图书书名作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关键词摘要成...

20xx年专业课考研课外辅导书籍杂志之环境科学与工程

20xx年专业课考研课外辅导书籍杂志之环境科学与工程万学海文在考研专业课复习过程中专业课考研课外辅导书籍杂志是除了考研指定参考书目真题等之外能够迅速有效提升专业课素养和理论功底扩展专业视野了解专业学术前沿和研究...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报告(暖通专业)

目录前言1实习安排1实习单位简介2实习内容3一冰箱生产线实习31箱体制作过程32生产装配过程53总装8二冰柜生产线实习8实习思考8实习总结101前言在最近一周我们进行了进入大学来的又一次实习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是一...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学院能动学院班级建环0902实习时间20xx年4月10日至4月18日目录目录2实习性质和目的3实习时间地点3实习内容精亚集团3实习总结20实习性质和目的生产实习是学校教学的重要补充部分是区别于普通学校教...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院系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班级20xx107学号姓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最近我们大二建环专业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认识实习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认识实...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认识实习报告

河北联合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认识实习报告书实习内容认识实习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班级建设班姓名闫永帅学号20xx14310103指导教师刘胜君王昆刘东辉陈艳华韩莹刘仕宽20xx年6月06日1河北联合大学建筑环境与设...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认识实习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综合性的实战教学的重要环节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认识实习对本专业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以及专业设备有一个初步的额了解使同学们明确自己的专业范围了解一些专业的简...

环境工程学报(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