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评价方案

时间:2024.4.13

小学体育课评价方案

第1篇: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案</strong一、指导思想

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以人为本,区别对待,尊重学生的纵向发展,通过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民展,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二、评价目的

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评价内容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五大领域。

四、评价方式及等级

我校的评价方式采取自评、互评、教师评的方式。自评占40%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30%,三项之和为学生的体育成绩。85分以上者为优秀,75—84为良好,60—74为合格,60分以下者为待合格。

五、评价操作细则(乡镇学雷锋活动方案)

(一)运动参与(10分)

1、出勤:自觉参加体育课程的学习,不无故迟到、早退、缺课。

评分办法:以学期计算,凡迟到、早退、缺课超过三次者,不论原因,在此项得分中扣2分。

2、课堂常规:遵守课堂常规,穿适合运动的服装上体育课,积极主

动地上好体育课。

评分办法:以学期计算,凡服装有三次以上不服合者要求者,在此项得分中扣2分。

3、各水平目标:如:水平《一》的目标是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认真上好体育课。水平《二》的目标是向同伙展示学会的简单的运动动作;向家人展示学会的运动动作。

信息来源:此项评价的信息来源于教师的课堂观察记录表,每学期在期末时,教师向学生公布每位同学的出勤情况,常规表现情况,便于学生自评、互评。

(二)运动技能:(60分)

1、体能与运动技能(50分)

根据学段的不同,学生每期测试三项,三项成绩的平均分为最后得分。

各项目评分标准:以某项目班上期初前五名同学的平均水平为满分,根据测试项目的不同,按一定的标准向下浮动。(如:50米班上前五名的成绩是8.8、8.9、9、9.1、9.2那么50米的100分标准就应是9秒,95分是9.1秒,以此类推。)

#from 小学体育课评价方案来自 end#

2、进步幅度(10分)

进步幅度=终结成绩—起始成绩,进步幅度在1—5分者得3分,在6—10分者得5分,10分以上者得10分。起始成绩和终结成级都是满分者加10分。三项进步幅度分的平均分为最终进步幅度分。

注:此项目的评价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学生不参与评价。小学体育课评价方案小学体育课评价方案。

(三)身体健康(20分)

根据各学段的身体健康领域目标而定。

信息来源:参照教师的课堂观察记录表。

(四)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10分)

根据各学段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领域目标而定。第2篇:学生体育课评价方案</strong

根据《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生学习评价的精神,本方案既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也注意学生的参与态度和纵向发展进步,鼓励儿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激励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意识,同时较大程度地改革了考核、评分的做法。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依据课程标准中有关评价的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和各学段五个学习领域目标的内容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等情况,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

1、自我评价

关于小学生如何进行自我评价,我们认真地进行了研究,怎么能够让小学生自己评得了,又能够初步培养他们认识自我,正确对待自己的意识,我们设计了自我评价表,用画图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简单的评价。

2、小组评价

关于小组评价,教师进行小组评价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小组评价进行必要的指导,重点对那些基础较差、体能和活动能力不强,但学习态度认真、练习积极、进步幅度明显的学生也能得到表扬和肯定,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在小组内也能够得到好的评价。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小组评价时,很有可能出现看法不一致的地方,也有被评者不愿接受的意见,由于分歧发生争执、冲突甚至吵架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在小学低年级是很自然的,儿童之间的认知冲突是可观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和互相学习的特殊机会,它可以启迪儿童从更多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观点。理解他人的看法,协调与他人的认识,有助于克服儿童自我中心的倾向,学会尊重、理解他人,学会协调、学会宽容。教师对待学生的纷争最好是倾听、等待、提示、建议,而不是直接干预,应当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待事后组织学生通过协商解决。

3、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语要以如下方面的内容和表现的程度为主要参考依据。

(1)学生自评和组内互评的结果。

(2)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的测试成绩。所测试的项目,应为该学期或学年所学内容,一般应由教师确定,也应允许学生自行确定;体能项目的测试,每学期确定1~2项,同一项内容每学期应至少测两次,以便于纵向成绩的比较。技能项目的测定一般应1~2项内容,其评价标准也可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采用等级评价或"好""较好""一般"等评语形式给予评定。

(3)课堂表现记录。其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和"情意表现"(学习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尊重等)三项内容。这些内容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重要表现,因此要做重点记录。小学体育课评价方案文章小学体育课评价方案出自wk-78500000530860.html,此链接!。但是每堂课都做记录是不现实的,可以采用"抓两头"的办法进行"抽样式"的观察记录,即只把在某节课中表现最佳或明显消极、有不良影响的学生情况,用符号、等级、短语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评定学生成绩时参考使用。

(4)学生身高、体重测量表。这是一份存放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内的简单的"体检档案"的材料。学生要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记录检测时间、测量结果和评定等级。教师做评语时,只看是否把应填写的栏目填好填对,以此作为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但学生身高、体重的发展情况不作为评价内容。

综合以上内容的学习情况,教师要为每个学生写出具有针对性强的评语。评语形式没有严格规定,可采用"很好""好""较好"等评语,或针对学生的体育兴趣,特长或突出表现,进步幅度等写出激励性评语或期望性寄语等,评语力求简练、概括和富有情感,不求面面俱到。第3篇:小学体育课期末评价方案</strong体育课期末评价的内容:

一、身体素质测试:(25分)增进学生的体质,是小学体育课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重中之重,儿童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和保障。身体素质共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力量素质,二是耐力素质,三是速度素质,四是柔韧素质,五是灵敏素质。在小学体育课上,根据五种不同的素质,来进行相应的测评。下面是具体每项素质所对应的测试内容。力量素质:立定跳远(下肢),实心球(上肢),铅球等耐力素质:400米,800米,1500米等速度素质:30米,100米,200米等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下叉,下腰等灵敏素质:跳绳,毽球,跳高等以上每项素质的测试根据每个年级的学生情况选其中的一项。每项满分5分。二、运动技能评价:(15分)

运动技能学习的好坏,有时候不仅是学生天赋高低所决定的,也包含了学生对运动的参与程度和喜爱程度,更是学习态度的一个体现,而本学期不同年级所学习的内容均超过了3项,因此在此项测试中,每个年级的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的内容挑选自己所喜爱的三项进行考核,老师根据其完成的动作质量,给予相应的分数,每项的满分为5分。一下是每个年级所学习的内容,学生可自由选择。一年级:徒手操,队列队形,前滚翻,跳绳,30米,立定跳远,抛轻物等二年级:徒手操,队列队形,前滚翻,跳绳,30米,立定跳远,抛轻物等三年级:基本体操,队列队形,100米,立定跳远,急行跳高,垒球,后滚翻等四年级:基本体操,队列队形,100米,立定跳远,急行跳高,垒球,后滚翻等五年级:第九条广播体操,100米,400米,跳远,抛实心球,推铅球,跳绳等六年级:第九条广播体操,100米,400米,跳远,抛实心球,推铅球,跳绳等三、3、学习过程考核(40分)主要包括:出勤情况;课堂活动表现;课外活动表现。(1)出勤情况10分建立一本体育与健康考勤簿,以每节课教师或体育委员的考勤为准,无故缺课每年累计达10课时定为体育与健康课成绩不合格;出满勤、不迟到、不缺课、不早退的学生得满分;旷课1次扣1分,缺课1节扣0.5分,迟到、早退课4次扣1分。(2)课堂活动表现20分学习态度5分:喜爱体育活动,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外活动。合作精神5分:具有集体荣誉感,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情意表现5分:根据体育活动表现出来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会动脑、会学习有创新精神。回答问题5分:课堂上积极踊跃地发言,认真、准确,每次得1分。课堂活动表现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小组长组织,进行小组互评、记录量化打分;教师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个别学生的成绩适当调整,最终确定每位学生的量化分数。(3)课外活动10分课间操4分;参加体育课外小组3分;班级或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3分。这部分内容由体育委员负责记录,每缺席一次扣0.5分。以上三项是对学习过程积累部分内容及赋分的阐述,40分是最后的折合分,学年末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体委和小组长对平时各项成绩的记载和对每位学生的印象评定出每位学生的平时成绩。四、基础知识考查(20分)基础知识考核以口试和作业的形式进行。小学体育课评价方案活动方案。内容以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为主,包括体育卫生健康常识、运动技能基础知识、锻炼方法介绍为主。根据不同年级,一、二、三年级采用口试,四、五、六年级采用作业的形式。

五、特长展示(附加分)(1)对学有特长的学生允许有选考项目,并以满分5分为附加分,计入总分。选考项目,可以是自己参加的课外活动小组学习内容,也可以是传统的体育项目。选考项目范围不能与必考项目相同。目的是使学生广泛喜欢体育项目,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2)在年度各级体育比赛活动中取得名次,可按以下标准为附加分,计入总分。校级5分,区级10分,市级20分,省级50分,按名次递减。六、学生等级评定将身体素质测试、运动技能评价、学习过程考核、基础知识考查、特长展示等分数统计得出学生成绩,采用四级评定制予以表述。优秀(90分以上)、良好(76-~

89)、及格(60~75)和不及格(60分以下)四个等级。备注:1、不及格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如果有进步可以再给一次机会重新测试,重新评价。从而提高其体育活动兴趣。2、对特别优秀的同学要进行专业的指导和训练,并积极地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为体育事业培养人才。


第二篇: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操作方案的探索0


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新思路之探索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误区,提出了应对的措施,即要以高度概括性的语言讲解并结合身体练习方法,辅以多角度示范与纠正典型错误动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此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做到精讲多练,突出太极拳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走出一条高校太极拳教学的新路子。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 太极拳教学 误区 新思路 文化内涵 20xx年,国家教委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性质,即以大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和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锻炼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而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已被大多数普通高校纳入公共体育课教学必修内容,其教学效果是明显的。然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面对这些误区,高校太极拳教学应在其形式与内容上与时俱进,使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能更好地为当代大学生所传承与发扬光大。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的误区

1.教学内容停留于形式,忽略了对其文化内涵的传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a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b要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c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此原则为蓝本。太极拳之所以成为高校公共体育必修课,正是以其具有健身性与深邃的文化性于一体的体现。然而,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太极拳作为公共体育课教学时数少以及体育教师对太极拳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把握肤浅,导致高校太极拳教学内容仅局限在技术内容传播,而忽视了太极拳文化内涵传播。太极拳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内容相比其技术内容来说更有丰富的底蕴和生命力,其文化内涵却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鲜有体现,造成教学内容单调而枯躁,学生对太极拳的掌握只注重于技术动作表层和形式,形成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结果。

2.教学方法僵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法应有计

划的、灵活的组织和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确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割裂开来,结果致使教学方法僵化,总以“填鸭式”方法教授太极拳。虽然体育教师费力地满堂灌,学生却是被动的接受,挫伤了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课后学生收效甚微,对授课教师也不以为然。

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是基于体育教学对象的构成及师生的交往方式,受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制约。目前,高校太极拳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采用按自然班或男女分班授课的方法,由于学生彼此熟悉,便于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但在这样的教学班里,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体育技能的基础、体能的强弱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这就影响了太极拳正常的教学进度、增加了课堂教学组织的难度,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身心的正常发展。

4.教师对学生的考评标准不统一,造成学生对太极拳的标准把握不准确。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的考核评价应是对学习太极拳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规范、交往与合作精神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统一方式进行。如今,大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考核评价标准不统一,同一高校不同体育教师对教授同样太极拳课的考核评价标准千差万别,影响了学生对太极拳整体动作的全面、准确的掌握,哪怕是同一高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完成全套太极拳动作考核时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现象,这样一来,很不利于太极拳在高校学生中普及传承。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新思路之探讨

1教学内容应将技术动作与文化内涵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

(1)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深受太极阴阳学说的影响,进而形成太极拳动作基本结构。何谓“太极”?宋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日:“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动作中即动为阳、为开,阴为静、为合;阴变阳为开,阳变阴为合;

重心虚实阴阳变化,身形呼吸开合协调配合,使全套动作在刚柔、开合、虚实等矛盾的相互转化中连绵不断。体育教师在太极拳教学中,必须注重动作阴阳变化之特点,如:转身左登脚,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左脚为实为阳,双手由上向左右划弧分开同时呼气,此式为开为阳;身体重心再次移至右腿,右脚为实为阳,两手由外向里划弧合抱于胸前同时吸气,此式为合为阴;最后两手外伸外展同时呼气,左脚向左侧登出完成左登脚,此式为开为阳,整体动作充分体现开合阴阳动静变化,最终达到身体和动作的和谐一致。

(2)“天人合一”思想是太极拳文化精髓与修练的最高境界。太极拳运动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强调“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太极拳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内三合即神意相合、意与气相合、气与力相合。同时强调外三合,譬如:太极拳运动力求身体动作上下相随、手足相合、肘膝相合,肩胯相合,从而使身体内外平衡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要注重体内的意、气、神与身体所处的大自然环境的统一,使动作在主体情感与意念的导引下相互交融一体。而且,太极拳的许多动作名称来自于自然界的物和动物,如像双峰贯耳、白鹤亮翅等。因此,在太极拳教学中一定要解释其动作与自然界的物和动物形似的含义,比如:双峰贯耳比喻拳头力量之大,就像双峰贯击对方双耳一样。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正是“天人合一”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反映。 2.教学方法应多样化。

(1)运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以突出太极拳之特点与攻防含义。向学生教授太极拳的全套动作,应运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将太极拳总结为: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动作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其次,太极拳动作讲究圆活中正,动作成弧形状,山下肢非直线运动,运动以腰为轴变化重心,同时保持腰正直中正。这样,学生便能够对太极拳动作特点作整体把握,而且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有利于对太极拳风格及动作的理解。以简短语言将其竞技性传授给学生,特别要突出动作的攻防含义,如左搂膝拗步,对方用右脚踢击我左侧下路时,我用左手搂开对方攻来的脚,同时右掌向前推打反击对方胸部,使之向后跌倒。这样使太极拳的实用性与健身性合理化结合,彰显太极拳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对太极拳产生全新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浓厚兴趣。

(2)多角度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与纠正典型错误动作相结合。动作示范法是

太极拳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示范:对简单的动作采用背面示范为主,对复杂动作正面示范结合背面示范,如云手动作,背面示范展示脚步及重心变化,正面示范演示手的变化规律。此外,动作示范一定要正确优美,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在太极拳学习中对难度较大的动作往往会出现认知错误。有针对性的纠正普遍存在的错误动作是太极拳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譬如:学习左野马分鬃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完成左弓步时,两脚站在一条直线上,接右野马分鬃时身体重心左右摇晃不稳。所以,教师须正确示范完成左弓步动作,强调左脚脚尖与右脚脚跟应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才能避免身体重心转动时出现左右摇晃。教师通过正确的动作示范与错误动作的比较并纠正后者,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太极拳的复杂动作才能在学生的大脑中得以巩固。

(3)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紧密结合。太极拳套路由若干单个动作组合而成,每个单独动作又成一个独立体。为有效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在太极拳教学中利用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在教学中,一般先进行完整动作示范,然后再把完整动作分成单独动作进行教学;特别是难度较大的动作,如果仅采用完整教学,学生一股会感觉难度较大。因此,学生可按身体各部分的动作来分解教学,如:云手动作,先进行上肢动作练习,再配合以腰为轴带动身体转动练习,强调重心不可勿高忽低,然后再进行步法练习。分解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降低学生学习复杂动作的难度,最终达到完整掌握太极拳动作的目的,所以,分解动作的练习时间一般不能太长,只要分解动作基本掌握即可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实践证明,两种教学法的结合使太极拳教学效果明显有效。

3.打破单一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太极拳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采用选修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以学生对太极拳课程的兴趣和所具有的基本技能为前提,因而学生的积极性高,运动技能的差距较小,这样教师的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就较强;同时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有系统性和深度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有竞争意识,能给予学生施展其太极拳才能的平台。采用这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对保持学生对太极拳的热情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对于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通过合理的引导,还有利于学生加强交流与沟通,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大学生身心建康

并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4.统一考评标准。太极拳学习评价应淡化选拔功能,强化激励,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教学评价不仅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太极拳教学评价按照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教师评价实行考教分离。在对太极拳技术进行评价的同时,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外锻炼等纳入评价内容,并成为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内容。具体而言,考评内容应该包括:24式太极拳全套动作期末考核、学习态度、上课考勤、平时成绩(含课堂表现、课外锻炼、学习效果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要避免教学误区,教学要突出其文化内涵,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体育教师被动的教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学。只有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注重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思想,才能全面实现全民健身战略以及使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传承更为有效。

高校体育课太极拳教学方法的探讨 金文

(牡丹江大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摘 要:高校体育课中太极拳的教学总是因为学生不够重视,引不起学生兴趣和热情而流于形式,为此,笔者采取应对的措施,即要以高度概括性的语言讲解并结合身体练习方法,辅以多角度示范与纠正典型错误动作等多种教学手段。做到精讲多练,突出太极拳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走出一条高校太极拳教学的新路子。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新思路

太极拳是中国悠久的拳种,其强身健体之功效,为世界所认可,大学设立这门必修课,就是希望祖国的建筑者能有一个好的身体,所以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而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已被大多数普通高校纳入公共体育课教学必修内容,其教学效果是明显的。然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

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操作方案的探索0

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操作方案的探索0

学形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面对这些误区,高校太极拳教学应在其形式与内容上与时俱进,使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能更好地为当代大学生所传承与发扬光大。

1 太极拳教学要注重文化培养

太极拳传承至今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在传承与发扬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动作中即动为阳、为开,阴为静、为合;阴变阳为开,阳变阴为合;重心虚实阴阳变化,身形呼吸开合协调配合,使全套动作在刚柔、开合、虚实等矛盾的相互转化中连绵不断。体育教师在太极拳教学中,必须注重动作阴阳变化之特点,如:转身左登脚,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左脚为实为阳,双手由上向左右划弧分开同时呼气,此式为开为阳;身体重心再次移至右腿,右脚为实为阳,两手由外向里划弧合抱于胸前同时吸气,此式为合为阴;最后两手外伸外展同时呼气,左脚向左侧登出完成左登脚,此式为开为阳,整体动作充分体现开合阴阳动静变化,最终达到身体和动作的和谐一致。在太极拳教学中一定要解释其动作与自然界的物和动物形似的含义,比如:双峰贯耳比喻拳头力量之大,就像双峰贯击对方双耳一样。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正是“天人合一”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反映。 2 让教学过程丰富有趣

2.1刚柔并济,攻防一体,太极拳蕴含至真哲理。向学生教授太极拳的全套动作,应运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将太极拳总结为: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动作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其次,太极拳动作讲究圆活中正,动作成弧形状,山下肢非直线运动,运动以腰为轴变化重心,同时保持腰正直中正。这样,学生便能够对太极拳动作特点作整体把握,而且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有利于对太极拳风格及动作的理解。以简短语言将其竞技性传授给学生,特别要突出动作的攻防含义,如左搂膝拗步,对方用右脚踢击我左侧下路时,我用左手搂开对方攻来的脚,同时右掌向前推打反击对方胸部,使之向后跌倒。这样使太极拳的实用性与健身性合理化结合,彰显太极拳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对太极拳产生全新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浓厚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多角度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与纠正典型错误动作相结合。动作示范法是太极拳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示范:对简单的动作采用背面示范为主,对复杂动作正面示范结合背面示范,如云手动作,背面示范展示脚步及重

心变化,正面示范演示手的变化规律。此外,动作示范一定要正确优美,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在太极拳学习中对难度较大的动作往往会出现认知错误。有针对性的纠正普遍存在的错误动作是太极拳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譬如:学习左野马分鬃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完成左弓步时,两脚站在一条直线上,接右野马分鬃时身体重心左右摇晃不稳。所以,教师须正确示范完成左弓步动作,强调左脚脚尖与右脚脚跟应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才能避免身体重心转动时出现左右摇晃。教师通过正确的动作示范与错误动作的比较并纠正后者,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太极拳的复杂动作才能在学生的大脑中得以巩固。

2.3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紧密结合。太极拳套路由若干单个动作组合而成,每个单独动作又成一个独立体。为有效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在太极拳教学中利用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在教学中,一般先进行完整动作示范,然后再把完整动作分成单独动作进行教学;特别是难度较大的动作,如果仅采用完整教学,学生一股会感觉难度较大。因此,学生可按身体各部分的动作来分解教学,如:云手动作,先进行上肢动作练习,再配合以腰为轴带动身体转动练习,强调重心不可勿高忽低,然后再进行步法练习。分解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降低学生学习复杂动作的难度,最终达到完整掌握太极拳动作的目的,所以,分解动作的练习时间一般不能太长,只要分解动作基本掌握即可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实践证明,两种教学法的结合使太极拳教学效果明显有效。

3 打破单一传统教学组织形式

太极拳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采用选修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以学生对太极拳课程的兴趣和所具有的基本技能为前提,因而学生的积极性高,运动技能的差距较小,这样教师的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就较强;同时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有系统性和深度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有竞争意识,能给予学生施展其太极拳才能的平台。采用这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对保持学生对太极拳的热情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对于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通过合理的引导,还有利于学生加强交流与沟通,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大学生身心建康并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4 统一考评标准

太极拳学习评价应淡化选拔功能,强化激励,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教学评价不仅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太极拳教学评价按照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

评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教师评价实行考教分离。在对太极拳技术进行评价的同时,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外锻炼等纳入评价内容,并成为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内容。具体而言,考评内容应该包括:24式太极拳全套动作期末考核、学习态度、上课考勤、平时成绩(含课堂表现、课外锻炼、学习效果等)。

5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要避免教学误区,教学要突出其文化内涵,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体育教师被动的教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学。只有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注重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思想,才能全面实现全民健身战略以及使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传承更为有效。

浅谈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研究

张永刚

【摘要】:随着我国"阳光体育"的提出,高校对学生的健康越来越关注,公共体育课的作用就更加重要,太极拳目前在全国高校已经取得了普及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就如何改善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进行论述,希望为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高校 公共体育课 太极拳 教学

【分类号】:G852.11

【正文快照】: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的重要代表项目,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传统,是人们强身健体、娱乐身心、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太极拳很好地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弘扬。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将24式太极拳运动作为大学生选修的体育项目,学生通过学习太极拳运动,锻炼了身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4式简化太极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改革研究

李桦

【摘要】:文章运用了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24式简化太极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改革进行了研究,以期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观察和理解力,提高大学生学练太极拳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太极拳锻炼的兴趣,对培养他们身体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高校太极拳教学形式和内容的革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作者单位】: 安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关键词】: 太极拳 高校 教学改革

【基金】: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基金资助课题《武术国际化传播研究》子课题(WSH2005/C4)

【分类号】:G852.11

【正文快照】:

前言为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和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20xx年8月

24式太极拳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许桂芝 路俊艳

【摘要】:文章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针对中医院校的专业特色,围绕"快乐体育,特色项目"这一思路,对24式太极拳课程教学开展一系列研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并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 福建中医学院体育部 福建中医学院体育部

【关键词】: 式太极拳 教学改革 实践

【分类号】:G852.11

【正文快照】:

20xx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

对我院太极拳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徐江波

【摘要】:本文从我院的太极拳教学入手,分析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我院太极拳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获得一种终生受益的健身手段。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太极拳 现状 对策

【分类号】:G852.11

【正文快照】:

一、我院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差。目前在我院的太极拳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非常少,基本都采用“口传身授”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由于我们很少利用多媒体及电化教学手段,不能利用视频、录相等手段给学生建立直观的形象,学生对动作

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操作方案的探索0

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操作方案的探索0

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操作方案的探索0

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操作方案的探索0

论文摘要:文章提出了面向新世纪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并就高校体育的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公共体育 改革 对策

19xx年5月教育部等部门在江苏扬州联合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扬州会议”,随后教育部颁布试行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由此拉开了高校体育改革的序幕。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各高校围绕“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从多方面进行了有创新价值的改革和探索,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改革的进程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体育课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高校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一般都有普通课、基础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专项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多种类型,应该能全面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一个学科群,应该充分发挥其综合的教育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目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方面,还不够明确,没有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2.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强,学生的选择余地小。目前各高校有的在一年级开设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基础课和普修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也有的是在一年级就开设选项课,二年级开设专项提高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由于现在的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紧张,所谓的选项课一般没能打破原教学班级,大都是“平移式”地进行,因此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有的选项班因人数不够停开而让这部分学生的选择落空;二是选项班内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3.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还存在“竞技化”的倾向,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被各个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所代替,严重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没有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教材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人文性,不能满足学生的最大需要。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1.体育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改革,增加体育选修课的种类。高校体育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充满活力和可塑性,是有着不同个性的群体,因而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上必然要向多样性方面发展。男生和女生,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要求,因而体育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多样性。体育课的选修内容每年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选修课的增多,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的兴趣,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有利于学生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同时。要设置社会开始流行且易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项目。高年级学生可以选修国外的体育项目,起到传播中西方文化。高校体育可分为大一体育必修课,大二、大三、大四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三种课程设置。无论是哪一种课程,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和自身条件选修。选修课可提高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加强体魄,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

2.实行快乐体育、健身体育、终身体育,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往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免会使一些学生出现挫折感,这往往对学生形成健身意识和习惯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中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和快乐的教育。我国学校体育以崭新的面貌迎来21世纪,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学校体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在被人们接受。在对学生的体质测评发现,总有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低下。如按一般学生的教学进度,势必使这一部分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产生受挫折感。因此,有必要将这一部分学生集中教学。针对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学会控制体重、增强身体素质的方法,并教授达标技能,使大部分不达标的同学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不仅达标及格,而且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逐渐赶上来的同学会因此喜欢上参加体育锻炼,并在健身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自信,从中找到参与体育的乐趣。

3.体育场所设施的改革,实施体育锻炼小发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围着操场跑是经济实用也是最为枯燥的增强人体心肺功能的手段。为达到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发明体能锻炼走廊。设有各种障碍,学生需要攀越檑木屏障、组合双杠、连跳障碍、V型坡沟、组合云梯、梅花独木、翻越板墙等人为障碍设置,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内单方向前进,一方面方便老师对学生锻炼过程的监控,另一方面增添“跑”中的难度与乐趣。集结较为优秀的多元化的体育教练,多元化的教练组合必然会融合多种先进的技术、战术思想和理念。

4.体育教师个性教学、教学方式改革,避免教学简单化。我国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课程学分较少,设置单一,教学形式较为单调如果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常常照本宣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要求和现状,使得教与学脱节;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艺术,在课堂中即使有所发挥,也只是以一些题外趣闻使学生一笑了之,有时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详尽解说,学生却置之不理。另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分数的制度,使学生的学习丧失了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各种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学实践表明,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语音语调、举止言行、仪表风度、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音、眼神、动作、服饰、表情的运用,通过自己的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进取的精神传授给学生,更好地做到“教书育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5.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科学性。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从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体育教学工作也应服务于这一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的好坏,不能主要用运动成绩来衡量,而应将评价标准向社会标准与个人综合标准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考核次数、项目应适当减少,不同对象应有不同考核标准,考核目的在于促进全面素质发展。对主观因素较高的评分项目.实行多名体育教师评分,任课教师给定平时成绩,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不同体育水平人进行不同评分标准。建立相对个人成绩的评分规则。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应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重新构建体育学习的评价体系。

三、结束语

课程改革是国际性的趋势,我国在这一国际大趋势的影响下,本着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本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应对未来挑战的目的,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全面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目前所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并将

不可避免地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进程和效果。回避这些矛盾和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唯一的方法只有面对,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化解。依据我国教育发展纲要的要求,以及全民健身计划对大学生的要求,为了提高21世纪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的教学水平与质量,高校应从长远目标做起,认真研究体育师资各方面的条件和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操作方案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操作方案

论文摘要:在分析我国传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提出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操作方案的具体案例,期望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和建立完善有效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20xx年8月,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从20xx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新《纲要》重新定义和概括了体育课程性质,对课程设置提出了严格要求。同时,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课程评价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和完善。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许多专家、学者对新课程理念及新教学模式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理论探讨和实践性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以河南财经学院成功学院公共体育课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为研究基础,试图寻找和建立一套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和建立完善有效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1 对传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思考及新《纲要》的要求

学习效果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传统的体育课成绩评价形式单一,激励作用不明显,多以“量化”指标来判断学生成绩,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体质,提高了运动技术、技能。但是,由于过于突出技能性、选拔性、定量性、绝对性,而没有真正反应出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性、教育性、促进性。

1.1 强调技术、技能的评定,忽视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测评

由于集中考察了学生的运动技术和 技能,考评结果会集中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和运动能力,忽视了体育教学效果所包含的心理健康促进和体育适应能力的增强。

1.2 突出甄别与选拔。忽视激励与发展

由于主要对体育课程计划的某一教学内容的技术、技能的测评,这些测评数据按一定权重所反映的考试结果,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个案性。先天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体育成绩就好,反之,就差。以至于体育考试对身体素质优秀者构不成压力和激励,而对身体素质较差者来说,只能望洋兴叹,信心丧失,挫伤其参加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偏重定量评价。弱视定性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法过于重视对学生在“高度”“.远度”“速度”等方面进行量的考核与评价,而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心理倾向性、竞争意识、沟通能力等因素的考察较少。系统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系统都要由定性特性和定量特性两个方面的相互表现来描述,定向特性决定了系统行为的方向,为定量描述提供基础;定量特性把握系统的精度,为定性认识服务,使定性认识更深刻和精确。如果不强调对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定性评价,一方面使学习者难于形成牢固的运动参与意识;另一方面也会消弱体育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和促进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的影响力。

1.4 突出绝对评价,忽视相对评价

旧的评价方法,往往总是将受试者与全国统一标准相比较,突出了学习效果的绝对评价,忽视了对学习者的“进步幅度”的认可,不利于体现评价的激励和发展作用。

新《纲要》在课程评价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做出了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形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

2 高等学校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方法

2.1 学习效果评价的理论分析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反应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强调评价主体的积极性、互动性,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包括体能和运动技能,还包括学生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在评价过程中淡化了甄别、选拨功能,强化激励、鞭策功能,把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纳入评价内容。在评价方式上,既有教师评价,还要有学生自评,学生干部的评价,学生辅导员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等综合的评价方法。

在体育课程考试的评价观念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情况,充分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在评

价内容上,由单一的“生物学”领域扩展到“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领域;评价方法由教师对学生的结果性评价变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方面,改变一直以来的体育课教学为考试而设,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围绕完成考试项目,以考试项目为“指挥棒”的“应试体育”模式,使体育课更为人性化,使学生在体育课环境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体育的快乐,发展自己的体育能力和个性,为日后走出校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解决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便不再坚持体育锻炼的弊端,保证了学生在工作中有健康的身体。

2.2 评价内容的选择

按照教育部于20xx年8月6日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及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我们在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提出了以下具体评价内容,并且根据具体的评价内容选择适当可行的操作方法。

2.2.1 运动参与评价

按照《指导纲要》的精神,运动参与是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并指出:对学生运动参与的评价应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体育教师评定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定。本研究中,我们依据《指导纲要》的指导精神,从课堂考勤、体育比赛及服务参与和体育社团的参与情况三个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的运动参与的情况。真正实现了多元的评价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师一言堂的评价方式,特别是将体育社团作为一个评价学生运动参与情况的主体,充分挖掘高校社团的力量,实现了体育评价的“课内外一体化”。

2.2.2 运功技能评价

运动技能一直以来都是体育课授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体育文化和体育知识的最重要的载体。《指导纲要》强调,大学生应达到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的目标,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科学地进行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均开设了专项选修课,并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技评和达标标准。我们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1+1”体育课程模式,在大学一年级开展体育基础课的教学,大学二年级分各个专项教学,在对运动技能的评价中,对大学一年级的评价中主动淡化了运动技能,更加注重对体育理论和体育文化修养的评价;大学二年级采用专项选修课,使学生通过一学年的学习掌握一到两门用来健身和娱乐的运动技术。因此,运动技能的评价占据了主要份额,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标准,运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来评价他们的运动技能。

2.2.3 身体健康评价

《指导纲要》对身体健康的评价提出了一些目标。其中,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是其中最重要的目标。根据《指导纲要》精神,我们贯彻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突出“全面”特色,分别从力量、体型、柔韧等发面进行测试,并且在实践中,为了操作简便,在没有测试任务的学期,采用了12分钟跑这种有效的评价人体最大吸氧量和心肺共能的简易测验方法。

2.2.4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评价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是高校新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社会赋予体育课程成绩评价的新内涵。《指导纲要》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要求是“学生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认为,学生只有参与体育运动,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的魅力,并通过体育运动来真正实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教育和引导。所以,在评价心理健康的时候,采用了和运动参与的交叉评价的方式,即采用了通过提交体育小论文或者参与体育运动后感受的课后作业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的发展。

2.3 操作方案与实施办法

操作简便是评价体系能否得到推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选择操作方法的时候主要选用了几项操作简单而且符合评价目标的若干项内容。

3 结论和建议

本方案注重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意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四个方面来评价体育课的成绩,有利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体现和加强。评定形式采用了白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改变了用一把尺子评定体育成绩的终结性评价方法,增加了竞争、合作和人际互动,有益于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同时,无形中对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起到激励作用。方案采用六结构的评定办法,各部分所占权重合适,具有便于操做和可行性强的特点。(表1)

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操作方案的探索0

鉴于操作困难等原因,该操作方案没能更多的涉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及学生的进步幅度的评价,故仍需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期望本方案的建立,对于普通高校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改革起到积极作用。大学公共体育课实施教考分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4/view-3433231.htm

浅析新时期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大网校] 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地址:/lunwen/jyl/73441175442.html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普通高校;现状;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建议,即:转变传统的教学观,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和贯彻新的教学目标;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提高实践课教学中理论含量;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以期能为高校体育公共课的改革提供建议和帮助。

20xx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高校体育教学受全球化大趋势以及中国体育格局调整的影响,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时期催生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在广大教师中已达成共识。然而普通高校体育公共课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从新的观念提出发展与创新的思路,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l、关于“体育课程”和“公共体育课程”的理解

体育课程的含义不仅包括运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内容,还包括运用体育手段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及精神健康等各个方面进行的培养与发展,既包活体育课、眼保健操、课间操,还包括学校体育竞赛和现代竞技运动、社会体育等。另外,体育课程还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它根据学校体育的目标,规定了一定层次及类型的应教、应学的内容。二是对这些内容进行设计和安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的内容。

公共体育课程不仅和体育院系的专业课程有区别,而且和高校教育中的其他文化类课程有区别。体育院系的专业课程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存在的。它是科学性与人文性兼备的综合学科,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虽然它也有科学性与人文性,但从本质上说,它是一门技艺类学科。所以说公共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以“技艺性”为主,“科学性”“人文性”与“情意性”兼备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大网校] 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地址:/lunwen/jyl/73441175442.html

2、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2.1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不合理

公共体育必修课是由国家教育部规定,各个教学单位必须要开设的体育课程。但是各个高校开设的方式却有很大区别,出现了多种类型,比如:普通体育课、选项体育课、保健体育课等。调查表明,只有8.9%的大学生喜欢普通体育课,而喜欢选项体育课的却占到32.1%,所以在普通高校中,学生更加喜欢的是选项体育课。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没有完全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与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还

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另外,体育课程结构还是比较单一的、形式不够灵活,与新《纲要》提出的“课内外一体化”结构还有很大的差距。

2.2体育实践课内容相对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各高校对体育课程内容都做了一定的调整,但是增加的幅度还是太小,并且大部分高校开设的运动项目还是偏少。据调查表明,大多数学校开设的项目普遍集中在篮、排、足等球类及健美操项目上,这些课程在中学时学生大都接触过,有点重复以前的内容。然而当今比较流行的,学生比较喜欢的如游泳、网球、轮滑、台球、等项目,很多学校又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开设,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自己喜欢项目选择的可能性太小,仅有的几个项目又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可为了拿学分还必须要去选,这就形成了虽然课是自己选的,可是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却不是自己喜欢的,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2.3体育理论课开设偏少

国家教育局20xx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理论时数是10%,然而调查结果显示,80%的教师理论课教学时数没有达到10%。从教材内容看,各高校在教材的使用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侧重点有别,不是很规范。使用的教材的共同特点是知识结构与内容比较陈旧,缺乏先进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时代感,没能反映近年来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自然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表明在现阶段高校体育教材体系中,轻视理论知识教学的现象还是相当严重的。理论教学时数得不到保证,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对我国顺利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必然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2.4体育教学理念和方法陈旧

由国家教育部审定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材《理论教程》中明确提出:我国高校体育的总目标是“引导教育大学生主动、积极地锻炼身体,掌握现代体育科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技术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有效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的观念;提高体育文化素养;获得独立从事体育的基本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兴趣和习惯,为自身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而多年来,高校体育课程过分强调社会需要,过分强调技术教学,过分地追求增强体质,于是体育课变成“技术课”、“体质课”。这种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使体

育课成为训练课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需要,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没有考虑学生的身tl,差异和特点,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以及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快体验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虽然开始向着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方向转变,但缺乏具体的措施,教学的重点还是学习各种竞技项目的技术、技能。课堂教学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不管什么内容的教学,基本都按一个模式,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纠正动作错误等。教师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动作技术的精雕细刻上,使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沉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发展的对策

3.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和束缚,“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发展”、“重提高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等现象严重存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难以养成锻炼的习惯,也不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因此要改革体育教学方法,首先要改变教师和学生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体育教育观念。转变高校体育教学观念是新时代赋予高校体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目前人才市场对现代人才需求提出的要求。我国的各类人才要与世界各国人才竞争,他们除了要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也是必须的,这就要求我国高校体育工作者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观念方面要有一个巨大的转变。树立全面育人的体育教学思想是关键,同时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观念是奠定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手段。 3.2正确认识和贯彻新的教学目标

组织学校分管体育的领导和体育教师学习《纲要》和《标准》,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着力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教育,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从社会适应、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人手,既关注体育知识、技能、锻炼方法和情感的目标,又要关注近期效应、远期效应、个性发展、态度与行为、

交往与合作等目标。具体说来,我们将这种新时期的教学目标作以下阐述通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能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制定适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办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表现出适应社会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意志品尻基本养成参加体育的锻炼习惯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3.3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提高实践课教学中的理论含量

实践课仍然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重头戏,提高实践课教学中的理论含量势在必行,要改变过去那种以竞技体育项目的技术环节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体系,建立以康体健身为主要内容的新体系。将传授的体育实践内容与当今社会要解决的健康、保健与康复等问题结合起来,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高校体育的味道。首先,将体育理论课作为一门独立的选修课从目前的体育课当中分离出来,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体育理论课课时偏少的问题,而且因体育理论课课时较少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将得到有效的改善其次,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根据高校培养目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教学大纲或编写适合高校实际的配套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教材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另外,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模式。

3.4体育课程设置内容的多元化

在体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应重视内容的多元化,学生选择的项目多了,自然能挑到自己喜欢的项目,这样学习起来主动性便会增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会更加轻松。因此,要改变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单一的、脱离学生实际的教材内容。教材内容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富有时代精神。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给教师和学生选择的空间,不要太竞技化,技术难度不要太大。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能够理解、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宜能力的提高,并使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课程目标的教材内容。如网球、健身等项目都是与以后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还可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地域、民族特点,增加一些有特色的内容,多选择一些新兴的、趣味性强的项目让学生去选择。

3.5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我国高校教学模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并列采用的。因此,要提高体育教育,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关键。虽然现在高校体育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地加大,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教学模式的传统框架还是没有取得突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体育课堂沉闷、缺少生气和练习积极l生不高等不利局面,发挥不出体育课的育人潜力。所以,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框架,改变以前的“传习式”是教学方式,强调启发式、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以鼓励、激励教学改革为导向,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比如实施分层分流教学、普修与专修教学结合,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等,还可以尝试打破班级界限,学生可在同年级、多种教材范围内自由选择上课。总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出一套适应当前社会要求的体育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4、结语

总之,公共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运动技能、身心发展、审美观念以及习惯能力等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的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理念和方法满足不了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高校体育工作者要跟紧时代的步伐,改变传统教育理念,认真面对高校体育公共课存在的问题,并在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大网校] 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地址:/lunwen/jyl/73441175442.html

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调查研究

冯长顺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培养民族自豪感、归属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自强不息、崇文尚武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 冷兵器时代,中华武术的实战、健身、娱乐、教育等价值功能表现尤为凸显,社会需求成为中

华武术长盛不衰的不竭动力。但是随着近代以来社会的发展,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侵袭,加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逐渐淡出了历史文化的主流,出现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没能及时的跟上社会发展需求的尴尬境遇。现如今,武术最值得关注和反思的现象:异族文化的挤压造成武术发展空间受到挑战。比如具有现代气息的跆拳道、搏击操等运动项目以及具有较强对抗性、刺激性和经济效益的足球、篮球等项目成为潮流,而练习武术和喜欢武术的人越来越少(太极拳除外)。甚至部分地区的跆拳道馆打出了“学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的精神”的口号,中国武术的千年魂魄却要靠跆拳道去传承,这不能不说是武术的悲哀[1]。总之,中华武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发展迟滞,急需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发扬光大。 对武术现状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如何提高社会群众,尤其是高校学生对武术的认知程度,让高校学生群体成为民族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对于武术的发展和弘扬具有重要的作用。普通高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和对社会认知的最后一站,学生毕业后将直接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分享和传递的骨干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引领社会潮流的作用,是引导社会文化潮流的生力军,他们对武术的兴趣、情感、态度及认知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对武术的认知和态度。因此笔者认为,实现武术普及发展目标可以以高校学生为切入点,以普通高校为传播平台,进而让高校学生将武术文化推及或传递给社会的不同群体和阶层。本研究通过构建和营造民族武术文化情境,以提高高校武术教学质量和效果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自身文化素质高、对文化理解能力强的优势为基础,给学生以中华武术的熏陶和滋养,充分而全面的对他们进行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培养,进而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鼓励学生毕业后积极影响和带动周围群众参与武术活动,提高对武术文化的认识,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功能,为武术的推广和普及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本文将山东省普通高校分为11类,并任取1/4共10所普通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普通高校公体课武术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与学生需求具有较大的差距。

2.理论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调查中发现武术理论课流于形式,多数学校设置了理论课时,但是大部分学校并没有重视武术文化理论的教学。

3.武术教师对武术课的认识和定位没有上升到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没有把武术课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手段和载体。

4.学生和教师都能认识到武术的文化属性,但是在具体的武术教学中并没有将民族文化功能和属性体现出来。

5.教学方法运用较为灵活,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6.课外活动中,练习武术者较少,同时学校配备的武术俱乐部稀缺以及缺乏统一组织的武术比赛等,双向缺失造成高校武术发展受到影响。7.多数高校武术协会已经建立,是学校课余武术活动的重要组织。 依据以上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议:1.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建议在武术教学中取消枯燥乏味的套路教学,多增加一些短小精干的组合动作,并增加武术动作攻防含义的教学。适当增加对抗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2.重视武术理论的教学,在武术理论课中教授一些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养生和健身知识等传统文化。在技术教学中,结合武德教育、礼

仪教育等使武术教学体现出文化性、民族性。3.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规定,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高武术教学的相关理论水平。4.增加投资,改善武术教学相关的场地、设施和器械等,为武术教学和学生练习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和条件。5.大力扶植学校内武术社团或协会,使他们逐步承担起促进课余武术活动发展的重任。6.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网、报刊、广播等方式提供多渠道宣传,营造浓厚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7.定期举行形式、内容多样的武术比赛,并形成制度,给优胜者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逐步完善不同层次的比赛,充分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并利用在比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武术活动。

【关键词】:山东 普通高校 公共体育 现状调查 武术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852

【目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文摘要6-8 Abstract8-11 前言11-13 1 文献综述13-19 1.1 相关研究现状13-17 1.1.1 武术的发展方向研究13 1.1.2 武术文化方面的研究13-15 1.1.3 武术教学方面的研究15-16 1.1.4 武术教学改革的研究16-17 1.1.5 武术的作用研究17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7-19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9-23 2.1 研究对象19-20 2.2 研究方法20-23 2.2.1 文献资料法20-21 2.2.2 分析法21 2.2.3 问卷调查法21-22 2.2.4 数理统计法22-23 3 高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历程23-25 3.1 高校武术教育的产生和发展23-24 3.2 高校武术教育目的变迁24-25 3.2.1 建国前学校武术的目标和定位24 3.2.2 建国后的学校武术的目标和定位24-25 4 高校中武术教育的作用与意义25-28 4.1 习练武术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影响26-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习练武术对高校学生智力的影响27 4.3 练习武术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27-28 5 结果分析与讨论28-46 5.1 山东省普通高校中武术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分析28-31 5.1.1 武术技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9-30 5.1.2 武术理论教学的内容和方法30-31 5.2 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课中学生的基本情况31-37 5.2.1 学生的武术基础31-32 5.2.2 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32-33 5.2.3 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兴趣分析33-35 5.2.4 学生对武术的价值认识情况35 5.2.5 学生了解武术的渠道35-37 5.3 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基本情况37-43 5.3.1 武术教师人数情况分析37-38 5.3.2 山东省高校武术教师的年龄构成38-39 5.3.3 武术教师的科研情况39-42 5.3.4 教师对公共武术课的态度42-43 5.4 山东省普通高校课余武术活动的有关情况43-46 5.4.1 课外活动中武术运动情况43-44 5.4.2 山东省普通高校组织武术比赛的情况分析44-45 5.4.3 高校武术社团活动情况45-46 5.5 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训练场地情况分析46 6 结论与建议46-49 6.1 结论46-47 6.2 建议47-49 注释49-50 参考文献50-53 附件53-5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9-60 致谢60

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探究

李守国 李争

【摘要】:太极拳运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终身体育的最佳运动项目之一。随着大众体育健身热地和高校普系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太极拳运动以其特有的健身功效,在高校广泛开展。这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太极拳运动,有着深远的意义。但从目前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中发现:多数大学生对学习太极拳运动的积极性持续不久,之中外形不重内涵,而且教师对太极拳运动教学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教学不尽人意。文章从太极拳自身特

点和高校开设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太极拳教学中的重点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作者单位】: 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

【关键词】: 太极拳 教学 理念

【分类号】:G852.11

【正文快照】:

1公体课专选太极拳教学的现状分析1.1教师是高校太极拳运动的传播者高校公共体育课专选太极拳的主要以24式简化太极拳配以基本动作练习。教师作为传播者,由于近年来各高校致力于扩大办学规模、上档次,大幅度的扩大招生数量,导致教师工作量加大。同时由于各高校教学政策的倾斜

太极拳应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长线项目列入教学大纲

杨志勇

【摘要】:

【作者单位】: 河北北方学院

【关键词】: 高校公共体育课 教学大纲 极拳 终身体育 健身运动 体育活动 休闲时代 中国传统哲学 内外兼修 体育课程教学

【分类号】:G852.11

【正文快照】:

从 2 0 0 4~ 2 0 0 5学年第一学期开始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大纲取消了太极拳这一中国传统的 ,具有东方民族体育的浓厚色彩 ,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养生思想、伦理观念 ,注重内外兼修 ,融健身与修性于一体 ,被人称为“哲拳”、“未来体育的一束新光”的项目。我认为是不妥的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体育课游戏教案

小学体育课游戏小学三年级体育课教案一授课内容游戏课1跳大绳2小蜘蛛搬家二体育课游戏目的1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纪律性和良好的精神面貌2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和准确性3通过体育课游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

小学体育课后小结3

四、课后反思:1.在进行50米快跑的练习中要注意辅助练习动作的正确性.2.注意及时的纠正学生的摆臂动作.四、课后反思:在做游戏的时候体现出了一个个性差异的问题.男女同学不愿意在一起手拉手做游戏.通过教育这种情况…

小学体育课后小结2

课后小结1练习到位,把搏击操运用的课间活动中,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效果明显,但真不知这样的效果能够持续多久?课后小结2本节课解决了部分同学高抬腿过程中脚前掌不着地,后腿没有伸直,摆臂和高抬腿协调…

小学体育教学总结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当前教育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因此,深化课堂教…

20xx年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总结

转眼间,这学期教学工作接近尾声。一学期来,本人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

小学体育课教案-跳绳

小学体育课教案花样跳绳

小学二年级体育课教案及反思

小学二年级体育课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出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通过各种跳跃活动发展跳跃能力提高灵敏及协调性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合作能力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协作增强学生保护青蛙的意识教学内容1小...

小学三年级体育课教案(室外)

小学二年级体育课教学案例越障碍拓展练习铺石过河小学二年级南京市百家湖小学季俐构思与设计本课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围绕课时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合理创设教学情境突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帮助者合作者...

小学体育课教案 ——《快乐跳跳跳》教学设计

小学体育课教案快乐跳跳跳教学设计干家巷小学陶蔚教材分析1跳跃是人体基本活动也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受小学生喜爱本课教材是一项实用性较强的技能运动项目以发展学生跳跃能力为重点的内容跳远跳高与游戏的紧密结合...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和感想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时间过的太快了不知不觉已经在小学体育教学有十二年了我觉得教学真的不简单所要面对的事情太多了但从中也学到一些东西和一些经验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一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新课标向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班都有肥胖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遗传因素导致缺乏运动细胞的学生...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新课标向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班都有肥胖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遗传因素导致缺乏运动细胞的学生...

小学体育课课后小结(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