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调查报告写作框架

时间:2024.4.27

1农民工市民化现状

1. 1 收入状况

1. 2 职业状况

1. 3 居住条件

1. 4 城市融入

1. 5 城市适应

1. 6 市民化意愿

1. 7 对未来的打算

1. 8 自我身份认同

1. 9 社会认同

1. 10 结论

2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因素(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1制度因素

2.1.1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2.1.2就业制度

2.1.3户籍制度

2.1.4社会保障制度

2.2经济因素

2.3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因素

2.3.1农民工整体素质情况

2.3.2农民工职业技能情况

2.3.3农民工市民化的心理障碍情况

2.4社会环境因素

2.4.1城市就业吸纳能力情况

2.4.2社会排斥情况

3农民工职业变换与市民化进程关系

3.1农民工职业变换

3.1.1职业变换的涵义

3.1.2农民工职业变换的基本特征

3.1.3农民工职业变换的时空特征

3.2民工职业变换特征

3.2.1职业变换频次

3.2.2职业变换类型

3.2.3职业变换方向

3.3职业变换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3.3.1职业变换频次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3.3.2职业变换类型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3.3.3职业变换方向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3.4职业变换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机理分析

4针对农民工职业变换影响市民化的调查现状而言,促进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哪些对策

4.1经济融入对策

4.1.1就业

4.1.2居住

4.1.3消费与培训

4.2社会融入对策

4.2.1农民工闲暇娱乐

4.2.2农民工城市社会参与

4.2.3农民工城市社会关系

4.3心理融入对策

4.2.1农民工身份

4.3.1农民工市民化行为意识角度

4.3.2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状况角度

(相关概念需要看相关博士论文进行了解,相关的具体情况要看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有些问题是与自身素质\职业技能\社会保障\心理障碍\职业变换等等有关需要检查调查问卷,然后进行归纳看是针对哪些问题而言的)


第二篇:农民市民化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农民市民化的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涵义已及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接着讲发展趋势。

一、 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参考许多学者的综合调查,个案研究,本文对农民工的概念做如下说明:一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并且拥有少量的承包土地,但主要在非农产业领域工作,家庭基本生活的来源是打工收入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二是指原籍为农村,失地后成为市民靠打工收入为生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基本特征有: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打工收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城市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在农村拥有少量土地的经营权,但也有一些农民工已经出租甚至转让了对土地的经营权;并没有摆脱几千年的“农民”身份,而是一群具有产业工人外表的“农民”。 现阶段我国的农民工大体上包括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由于城市发展而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两个方面。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分为两方面:异地转移,从相对落后的农村到城市打工;就地转移,直接在乡镇企业工作。 市民化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它既指地域空间的转移、从事职业的转变,也强调在转移、转变过程中,行为方式、心理状态、思想观念等方面接受现代城市文明,向市民转化,从而融入城市文化享受城市生活的过程。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已经在城市非农产业领域工作的“农民”,在行为方式、身份地位、心理状态、思想观念等方面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和社会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涵义:一是彻底摆脱束缚他们自身的农村和土地,结束这种城乡间、农业和非农业间的游离状态;二是获得城市户口并享有各种城市居民享有的福利如:子女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三是在城市拥有相对固定的职业和住所,主要收入来源于所从事的非农产业;四是在精神层面如: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心理状态、思想观念等逐步融入城市文明。

二、 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

1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现实途径。

改革开以来,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村劳动力以成为城市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正比的是他们的工资要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他们的医疗、社保等问题仍被排斥在城市之外。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仍然很严峻。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面对这些困难,只有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农民工知识文化水平以及技能水平,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享有城镇居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现实困境。

2农民工市民化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桥梁。

三农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三农问题的解决关键在农民。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现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条件。因此,只有解决了农民工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为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二元管理体制之下,城镇居民享有医疗住房、教育等社会基本保障。他们不用为生病、吃住、接受教育而发愁。而农民则不同,在我国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

广大农民群众只得自己承担这些费用。而他们又被束缚在土地上,经济收入甚微。这就造成了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只有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把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知识文化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距的问题。

3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的发展

随着我国户籍制度的开放,无数青壮年涌入城市。土地的经营成为他们的的兼职,大量土地被闲置。然而,由于他们农民身份的固有观念,他们又不愿意完全放弃土地。因此,土地长期处于荒废或半荒废状态。土地的无人经营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允许那些进城务工又有意愿留在城市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并建立起相应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机制,这样就可以将闲置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还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加快建立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同时,长期在城镇工作的农民转化为市民,不仅有利于农村管理的改善,而且可以相应地减少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4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扩大消费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际市场风险的加剧,各国外贸出口的难度加大,我国也相应的转变政策。国民经济的增长由原来的投资、出口转变为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其中消费的重要对象就是农村的消费。然而,由于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主要的目的是增加收入,他们在城市从事的又是工资水平较低的工作。即使是这样的工作却仍然不具有一定稳定性。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享有城镇居民的教育、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这就决定了往往会吝于消费。他们每天只会进行必要的支出,消费水平低下。据20xx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研究显示,20xx年农民工消费的倾向仅为35:91%,比同期城镇居民消费倾向要低40%多个百分点。如果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增加他们的收入,解决他们的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那么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工也会相应的增加消费投入。又由于教育、医疗等后顾之忧的解决,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消费倾向,逐步接近并达到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因此说,城镇化为内需增长的强劲动力。

三、 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农民市民化的途径和政策

1、转变观念,走出认识误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进农民市民化的前提,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对农民市民化的认识是消除认识障碍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部门首先要改变观念,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

2、强化制度创新,优化制度环境。对进城农民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措施,直接关系到进城农民的待遇安排,影响农民市民化的程度和发展趋势。建立能够超越部门利益的机构,专门负责和协调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有关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变"堵"为"疏",以积极的态度,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各市市情的、既能有利于农民自由流动又能维护公民权益、促进社会稳定的推进农民市民化的管理政策。消除农民市民化障碍的根本出路要强化制度创新,以有利于促进农民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及向市民转化为目标导向,加快破除其市民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确立新的正式制度,使农民市民化真正获得硬性的制度保障。

3、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改善外部条件。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外部条件改善离不开国家的支持,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和协调组织来解决。公共政策覆盖农村,是十七届三中全会《 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措施。

4、加强教育和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民能否变市民,还取决于农民自身

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整体素质状况。无论是进城务工,还是就地发展,素质都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可以这样说,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民的市民化。

5、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清除信息障碍。获得就业,特别是处于准市民阶段时获得非农业就业,对于农民市民化尤为关键。农民失去土地又没有职业,将会以有限的土地补偿金度日,坐吃山空,失去市民化的经济基础。农民的市民化,重要前提是农民就业的市场化、非农化和充分化,顺利实现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市民化进程的重要保证。

总之,城市化并不简单地等于城市的摊子扩张,也不简单地等于城市常住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还有更深的内涵,城市化,归根到底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组成部分。它意味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新的公共生活,新的人际关系及新的精神生态。城市属于居住于其中的人。因此,城市的扩张只是市民化的前奏,而进城农民的市民化才是城市化的目标。而从农民变为市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系统的工程,它绝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转变,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转型,需要各方面共同长期努力,统筹城乡,抓住关键环节,稳步有序推进,协调发展。当然,农民市民化,不是简单地统计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多少,更重要地是农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要适应城市的要求。当农民的生存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民市民化才是有意义的。

更多相关推荐:
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附件三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一要明确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调查报告就是要到某个具体单位去实地调查走访座谈了解具体情况而论文则是对现实生活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理性思考而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或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主张等调查报...

调查报告写作格式及范文

调查报告写作格式一概念与特点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

调查报告格式和写作要求

调查报告格式和写作要求一标题关于所犯错误的调查报告或关于所犯错误的调查报告二导语包括案件来源立案依据调查简况等三被调查人基本情况四主要错误事实和性质五被调查人的表现和认错态度造成影响的程度六调查组对错误的看法和...

调查报告写作的基本要求

市场调查报告写作的基本要求市场调查报告就是根据市场调查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市场对商品的需求状况以及于此有关的资料的文书换句话说就是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去分析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透过市场现状揭示市场运行的规律本...

调查报告写作格式

调查报告写作格式一概念与特点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

市场调查报告写作技巧及模板

市场调查报告格式及写作技巧一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与写法市场调查报告的内容结构一般由如下几部分组成一市场调查报告的标题标题是市场调查报告的题目一般有两种构成形式市场调查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即由调查对象和内容文种名称组...

调查报告写作的一般格式

调查报告写作的一般格式(基本型)介绍调查报告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不同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主要依据调查的目的、内容、结果以及调查报告的读者对象和主要用途来决定的。但一般来说,各种调查报告在结构上都可分成:标题——…

社会调查报告写作技巧

社会调查报告写作技巧社会调查方法综述一社会调查报告的前提调查研究要想写出具有科学性指导性的社会调查报告必须进行深人细致的社会调查而正确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科学的调查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

调查报告写作框架参考

附件113物流管理学生暑期社会调查城乡社会调查方案参考一1调查目的2调查时间3调查地点4调查对象5调查内容二调查结果1调查了解了什么2有何特征3有何问题4主要原因是什么三调查感想与收获1感想2收获说明1写作格式...

湖南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

湖南调查报告写作方法小额贷款公司在每笔贷款发放之前都要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及借款人的合法法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进行调查认定对保证人抵质押物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测定贷款风险度即贷款调查亦称贷前调查贷款调查是贷款决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写作方法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写作方法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含义调查报告又叫调查研究报告应该说后者是它更准确的名称因为它不仅是调查的产物更是研究的产物调查报告主要功能是搜集情况并通过对调查所得情况的深入研究提出一定的见解...

调查报告的基本构成及写作要求

调查报告的基本构成及写作要求调查报告应包括封面内容简介和正文三个部分正文内容主要包括导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1导言部分主要包括说明社会实践调查该问题的原因和目的意义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时间地点等内容该部分可根据选题差...

调查报告写作(5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