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技术课程报告

时间:2024.3.15

智能网技术课程报告

                                  ----------------射频识别技术(RFID Technology

一、引言

二、视频识别技术(RFID

  2.1  RFID的技术的发展历程

  2.2  RFID的特点

     (一)射频技术的特点

     (二)射频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适用性

  2.3  RFID组成及工作原理

  2.3.1 RFID系统组成

(一)电子标签

(二)RFID读写器

(三)RFID天线

(四)RFID中间件

  2.3.2  RFID系统原理

  2.4  RFID的工作频率

  2.5  RFID应用领域概述

三、结论

一、引言: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手持式RFID读写器

它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从概念上来讲,RFID类似于条码扫描,对于条码技术而言,它是将已编码的条形码附着于目标物并使用专用的扫描读写器利用光信号将信息由条形磁传送到扫描读写器;而RFID则使用专用的RFID读写器及专门的可附着于目标物的RFID标签,利用频率信号将信息由RFID标签传送至RFID读写器。

  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最初在技术领域,应答器是指能够传输信息回复信息的电子模块,近些年,由于射频技术发展迅猛,应答器有了新的说法和含义,又被叫做智能标签或标签。RFID电子电梯合格证的阅读器(读写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典型的阅读器包含有高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单元以及阅读器天线。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

二、视频识别技术(RFID

  2.1  RFID的技术的发展历程

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从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来说,射频识别技术在低频段基于变压器耦合模型(初级与次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及信号传递),在高频段基于雷达探测目标的空间耦合模型(雷达发射电磁波信号碰到目标后携带目标信息返回雷达接收机)。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信"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1940-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1948年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0-1960年:早期射频识别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0-1970年: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0-1980年: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射频识别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射频识别应用。

  1980-1990年: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0-20##年: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射频识别产品得到广泛采用,射频识别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年后: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射频识别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

现在的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单芯片电子标签、多电子标签识读、无线可读可写、无源电子标签的远距离识别、适应高速移动物体的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正在成为现实并走向应用。

RFID技术及其产业正在展现出一个美好的未来。20##年6月9日和20##年11月3日,由中国多个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国射频识别技术政策白皮书》和《中国射频识别技术发展与应用报告》,不仅为中国RFID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全面带动了全国范围内RFID应用的发展。特别是20##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建立“感知中国”中心,推进物联网发展,实现流通现代化的目标后,RFID应用的全面推进更是指日可待。

2.2  RFID的特点

(一)射频技术的特点

  射频识别系统最重要的优点是非接触识别,它能穿透雪、雾、冰、涂料、尘垢和条形码无法使用的恶劣环境阅读标签,并且阅读速度极快,大多数情况下不到100毫秒。有源式射频识别系统的速写能力也是重要的优点。可用于流程跟踪和维修跟踪等交互式业务。

  目前,制约射频识别系统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不兼容的标准。射频识别系统的主要厂商提供的都是专用系统,导致不同的应用和不同的行业采用不同厂商的频率和协议标准,这种混乱和割据的状况已经制约了整个射频识别行业的增长。许多欧美组织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标准化必将刺激射频识别技术的大幅度发展和广泛应用。

(二)射频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适用性

物流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对物流全过程的管理,实现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两个目的。如何以正确的成本和正确的条件,去保证正确的客户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得到正确的产品,成为物流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为此,掌握存货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提高存货的流动性就成为物流管理的核心内容。一般来说,企业存货的价值要占企业资产总额的25%左右,占企业流动资产的50%以上。所以物流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对供应链中存货的管理。

  在运输管理方面采用射频识别技术,只需要在货物的外包装上的安装电子标签,在运输检查站或中转站设置阅读器,就可以实现资产的可视化管理。在运输过程中,阅读器将电子标签的信息通过卫星或电话线传输到运输部门的数据库,电子标签每通过一个检查站,数据库的数据就得到更新,当电子标签到达终点时,数据库关闭。与此同时,货主可以根据权限,访问在途可视化网页,了解货物的具体位置,这对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2.3  RFID组成及工作原理

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由于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不同,造成了目前多种标准和协议的RFID设备共存的局面,这就使得应用系统架构的复杂程度大为提高。但是就基本的RFID系统来说,其组成相对简单而清晰,主要包括电子标签、读写器、天线、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等五部分。

2.3.1 RFID系统组成

典型的RFID系统主要由阅读器、电子标签、中间件和应用系统软件组成。

(一)电子标签

电子标签 (Electronic Tag) 也称为智能标签 (Smart Tag) ,是由IC芯片和无线通信天线组成的超微型的小标签,其内置的射频天线用于和阅读器进行通信。电子标签是RFID系统中真正的数据载体。系统工作时,阅读器发出查询(能量)信号,标签(无源)在收到查询(能量)信号后将其一部分整流为直流电源供电子标签内的电路工作,一部分能量信号被电子标签内保存的数据信息调制后反射回阅读器。

电子标签内部各模块的功能:

(1)天线:用来接收由阅读器送来的信号,并把要求的数据传送回给阅读器。

(2)电压调节器:把由阅读器送来的射频信号转换为直流电源,并经大电容存储能量,再通过稳压电路以提供稳定的电源。

(3)调制器:逻辑控制电路送出的数据经调制电路调制后加载到天线返给阅读器。

(4)解调器:去除载波,取出调制信号。

(5)逻辑控制单元:译码阅读器送来的信号,并依据要求返回数据给阅读器。

(6)存储单元:包括ERPROM和ROM,作为系统运行及存放识别数据。

(二)RFID读写器

RFID系统至少包含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两部分。RFID读写器(阅读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典型的阅读器包含有高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单元以及阅读器天线。

读写器主要包括射频模块和数字信号处理单元两部分。一方面,RFID标签返回的微弱电磁信号通过天线进入读写器的射频模块中并转换为数字信号,再经过读写器的数字信号处理单元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形,最后从中解调出返回的信息,完成对RFID标签的识别或读/写操作;另一方面,上层中间件及应用软件与读写器进行交互,实现操作指令的执行和数据汇总上传。

(三)RFID天线

天线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把前端射频信号功率接收或辐射出去的设备,是电路与空间的界面器件,用来实现导行波与自由空间波能量的转化。在RFID系统中,天线分为电子标签天线和读写器天线两大类,分别承担接收能量和发射能量的作用。

在确定的工作频率和带宽条件下,天线发射射频载波,并接收从标签发射或反射回来的射频载波。目前,RFID系统主要集中在LF(135 kHz)、HF(13.56 MHz)、UHF(860~960 MHz)和微波频段(2.45 GHz),不同工作频段的RFID系统天线的原理和设计有着根本上的不同。RFID读写器天线的增益和阻抗特性会对RFID系统的作用距离等产生影响,RFID系统的工作频段反过来对天线尺寸以及辐射损耗有一定要求。所以RFID天线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整个RFID系统的成功与否。

(四)RFID中间件

中间件是一种面向消息的、可以接收应用软件端发出的请求、对指定的一个或者多个读写器发起操作并接收、处理后向应用软件返回结果数据的特殊化软件。中间件在RFID应用中除了可以屏蔽底层硬件带来的多种业务场景、硬件接口、适用标准造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问题,还可以为上层应用软件提供多层、分布式、异构的信息环境下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协同。

中间件的主要任务和功能:

(1)阅读器协调控制

  终端用户可以通过RFID中间件接口直接配置、监控以及发送指令给阅读器。一些RFID中间件开发商还提供了支持阅读器即插即用的功能,使终端用户新添加不同类型的阅读器时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程序代码。

(2)数据过滤与处理

  当标签信息传输发生错误或有冗余数据产生时,RFID中间件可以通过一定的算法纠正错误并过滤掉冗余数据。RFID中间件可以避免不同的阅读器读取同一电子标签的碰撞,确保了阅读准确性。

(3)数据路由与集成

   RFID中间件能够决定采集到的数据传递给哪一个应用。RFID中间件可以与企业现有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仓储管理系统(WMS)等软件集成在一起,为它们提供数据的路由和集成,同时中间件可以保存数据,分批的给各个应用提交数据。

(4)进程管理

   RFID中间件根据客户定制的任务负责数据的监控与事件的触发。如在仓储管理中,设置中间件来监控货品库存的数量,当库存低于设置的标准时,RFID中间件会触发事件,通知相应的应用软件。

2.3.2  RFID系统原理

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由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 是由阅读器(Reader)与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其工作原理是Reader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用以驱动Transponder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 Reader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 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

  以RFID 卡片阅读器及电子标签之间的通讯及能量感应方式来看大致上可以分成:感应耦合(Inductive Coupling) 及后向散射耦合(Backscatter Coupling)两种。一般低频的RFID大都采用第一种式,而较高频大多采用第二种方式。

阅读器根据使用的结构和技术不同可以是读或读/写装置,是RFID系统信息控制和处理中心。阅读器通常由耦合模块、收发模块、控制模块和接口单元组成。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一般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换,同时阅读器通过耦合给无源应答器提供能量和时序。在实际应用中,可进一步通过Ethernet或WLAN等实现对物体识别信息的采集、处理及远程传送等管理功能。应答器是RFID系统的信息载体,目前应答器大多是由耦合原件(线圈、微带天线等)和微芯片组成无源单元。

2.4  RFID的工作频率

     对一个RFID系统来说,它的频段概念是指读写器通过天线发送、接收并识读的标签信号频率范围,也就是所传输数据的载波频率范围。从应用角度来说,射频标签的工作频率也就是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频段,它直接决定系统应用的各方面特性,如系统工作原理(电感耦合还是电磁耦合)、识别距离、射频标签及读写器实现的难易程度和设备成本等方面特性。在RFID系统中,系统工作就像我们平时收听调频广播一样,射频标签和读写器也要调制到相同的频率才能工作。

RFID系统主要工作在以下四个频段:

  (1)低频段(30kHz~300kHz) 

低频率的RFID系统主要是通过电感耦合的方式进行工作,也就是在读写器线圈和感应器(电子标签)线圈间存在着变压器耦合作用,通过读写器交变场的作用在感应器天线中感应的电压被整流,可作供电电压使用.场区域能够很好的被定义,但是场强下降得太快。

(2)高频(13.56MHz)

在该频率的感应器不再需要线圈进行绕制,可以通过腐蚀活着印刷的方式制作天线。感应器一般通过负载调制的方式 的方式进行工作。也就是通过感应器上的负载电阻的接通和断开促使读写器天线上的电压发生变化,实现用远距离感应器对天线电压进行振幅调制。如果人们通过数据控制负载电压的接通和断开,那么这些数据就能够从感应器传输到读写器。

(3)甚高频(UHF,433MHz、860MHz~960MHz)

甚高频系统通过电场来传输能量。电场的能量下降的不是很快,但是读取的区域不是很好进行定义。该频段读取距离比较远,无源可达10m左右。主要是通过电容耦合的方式进行实现。

(4)微波(工作频率为2.45Hz或5.8Hz之间)

这个频段的优势在于其受各种强电磁场(如电动机、焊接系统等)的干扰较小,识别距离介于高频和甚高频系统之间,而且标签可以设计得很小,但是成本较高。

2.5  RFID应用领域概述

射频识别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地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和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领域。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射频识别产品的成本将不断降低,其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射频识别技术在国外发展非常迅速,射频识别产品种类繁多。而在我国,由于射频识别技术起步较晚,应用的领域不是很广,除了在中国铁路应用的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外,主要应用仅限于射频卡。

RFID技术的典型应用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2)工业制造业

(3)交通运输

(4)访问控制、资产管理

(5)医疗健康

(6)消费品质量跟踪

(7)图书管理

(8)其他应用

三、结论

通过查阅资料和做ppt,我了解到RFID作为一种在迅速发展并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先进识别技术,RFID技术在读取数量、读取距离和读取正确率等诸多方面均强化许多,且在应用层面上也更为广泛,是一项将取代条码且具有广泛应用领域的技术,势必成为下一代识别技术的主流。对推动RFID技术的应用最有影响的是最近美国国防部(DOD)和全球最大的连锁超市WAL-MART全面采用符合EPC标准的无源式超高频(UHF)RFID电子标签,以提高其物流管理效率和降低成本。因此,RFID技术被列为本世纪十大重要技术项目之一,世界各国无不全力发展。


第二篇: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报告


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报告

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报告

姓 名: 专 业:

学 号: 日 期 吴建谷 2011级电子信息工程 1115102042 20xx年 2 月26日——20xx年 4 月 26日

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目录

一、 信息科学技术概论的含义 二、

三、

四、

五、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面 发展趋势与展望 课程体会总结

信息科学技术概论的含义

要理解信息科学技术,首先就要了解“信息”这个概念。信息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了解的物化形式。举个例子:19xx年美国的出生数是4.9百万,将该数据与前40年的出生率相比,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有用的信息——19xx年代和19xx年代早期“婴儿高潮”中出生的人正在变老,正在其生育年龄结束前做最后的生育努力。

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信息科学方法论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特别是其中的智力功能)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科学。以信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是信息科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最根本的特点之一,也是信息科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最根本的前提。

信息科学技术正悄悄地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如通信交流的方式、处理信息的方式,学习工作和研究的方式,医疗保健等。它是以微电子、计算机、软件、通信技术为主导。其中微电子是基础,计算机及通信设施是载体,而软件是核心,是计算机的灵魂。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20世纪发展形成了七大高技术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发展最为迅速,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无疑是当代科技发展最快的技术,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和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强化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和支柱产业地位。美国正在加速建设比现在的因特网快1000倍的第二代因特网。开展先进网络技术研究,建立基于新型网络的试验基地,进而开发全新网络应用领域。计划完成后,将彻底更新遍布全美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声音、图像信号的实时传递。

信息技术主要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术。它是高技术的前导,是关键技术,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志。信息技术包括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1、 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

2、 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3、 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4、 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

能力;

5、 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方面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控制的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它包括科学与技术两个方面。其中科学侧重研究现象与揭示规律,技术则侧重研制计算机及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与技术手段。因此计算机科学技术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也具有很强的工程性,是一门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的学科。

计算系统结构分为七个层:信息层、硬件层、层序设计层、操作系统层、应用程序层和通信层。

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报告

计算机的历史

19xx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6,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尼阿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速度快的计算机1111

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2、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以近代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到等为基础,以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维护和电子信息产品研发、维护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现代的电子科学技术主流为:微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微电子产业是基础性产业,之所以发展得如此之快,除了技术本身对国民经济的巨大贡献之外,还与它极强的渗透性有关。另外,现代战争将是以集成电路为关键技术、以电子战和信息战为特点的高技术战争。光电子技术又分为光盘技术、激光技术、光纤技术等。我国光电子行业在科研上起步较早,也有一批水平较高的应用成果,其中光纤通信的发展尤快。

3、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是以研究信号与信息的处理为主体,包含信息获取、

变换、存储、传输、交换、应用等环节中的信号与信息的处理,是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理论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信息科学的各个领域。研究主要领域有:信息管理与集成、实时信号处理与应用、DSP应用、图像传输与处理、光纤传感与微弱信号检测、电力系统中特殊信号处理等。还开展了FPGA的应用、公共信息管理与安全、电力设备红外热像测温等领域的研究,形成了本学科的研究特色,力争在某些学科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除上述主要领域外,还开展了基于场景的语音信号处理,指纹识别技术以及图像识别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涉及电磁场理论、微波毫米技术、天线技术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变压器、电磁炉、微波炉等。其研究的主要方向有:天线理论与技术、微波毫米波理论与技术、计算电磁学与电磁仿真技术、电磁兼容与生物电磁学等。

除了以上四个还涉及到个人移动数据系统,现代微电子技术与微电机系统,生物医学信息,现代天线技术等等。

发展趋势与展望

1、 潜在需求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已进入广泛普及阶段,但目前的信息技术并不能实现广泛普及的目标,因为过去几十年,信息技术追求的目标主要是高性能,而广泛普及更加需要低成本、低功耗、易使用的技术。用户使用信息产品有一个从满足基本需求到专业化和个性化的不断升级的过程,目前的用户大多数还处在满足基本需求和使用一般商品的水平,今后的信息产品要满足数以几亿计的广大民众的个性化需求。普及信息技术可能比普及电力技术更困难,需要更长时间。目前农村和城市每百人的PC拥有量相差十几倍,缩小和消除信息鸿沟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需求。

反映20世纪信息技术发展最主要的标志是摩尔定律。21世纪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用户看见的信息系统,包括专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和服务。也能够有效地产生规模效应,从而使得软件业和服务业也产生类似摩尔定律的走势。比如。同样功能和性能的软件开发成本平均每两年降50%.同样质量的服务所需成本每两年降低50%。今后几十年内如果能够使得软件业和服务业也能做到按上述“摩尔定律”发展,无疑将会引发一场革命。

上世纪40年代。香农提出了以信息熵和互信息量为基础的信息度量和信息传输理论,为20世纪通信技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数字技术已成为信息领域的主流技术。。今后几十年内模拟计算应该成为受人重视的研究方向。我们在重视数字技术的同时.还需要探索模拟量处理的新途径以及数模混合处理的新方法。

2、20年内现有信息技术的改进将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 笼统而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创新,如蒸气机和内燃机、发电机和马达、电子计算机与集成电路等。另一类是在现有通用技术平台上的技术改进.即应用创新或渐进创新,渐进的技术改进对提高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具有累积效应,其累进的总效果可能超过一次大的创新。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渐进创新,包括引进消化后的再创新。

以CMOS工艺为主的集成电路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被评为材料科学领域50年问最大进展的“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

(ITRS)20xx年预测20xx年以前的半导体工艺发展。已经不再仅仅是线宽的缩小,

而是提出了3个发展方向:一是延续摩尔定律,即继续等比例缩小CMOS器件的工艺特征尺寸。二是扩展摩尔定律,即从Geometrical Scaling转向Functional Scaling,着眼于一块芯片集成尽可能多的功能;三是超越CMOS,即探索非CMOS的新原理、新器件,如碳基纳米器件、自旋电子、单电子、量子、分子器件等。现在,芯片性能倍增时间已从过去的一年半延长到两年半。到20xx年左右,摩尔定律将不再有效。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也就是说集成电路正在逐步进入“后摩尔时代”。

超级计算机的发展与集成电路有密切关系,采用CMOS器件. IBM已经有研制Exa级超级计算机的计划。预计20xx年左右推出,功耗可能会超过100MW。近30年来,每隔11年左右。超级计算机的性能提高l 000倍(处理器芯片性能提高100倍左右。系统规模提高10倍左右)。除了功耗限制外,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也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Internet网的设计者绝不会想到今天全球有十几亿人上网,互联网会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设施,更不会想到音视频内容会成为网上的主要流量,需要保证实时的服务质量。互联网的开放宗旨和信任上网用户的原始假定也导致今天很难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为了构造安全可信、高效方便的信息基础设施,可能需要10—20年时间才能彻底突破TCP/P协议的局限。

其他的信息技术,例如存储和显示等。大约20年之后也会遇到类似的技术壁垒。预计到20xx年左右,传统的磁记录技术也将走到极限.新的原子级存储技术将逐步为主流。在存储与显示领域,光子可能会逐步取代电子,成为主流的信息载体。

3、21世纪上半叶信息科学可望取得重大突破

就信息领域而言,20世纪下半叶是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大发展为标志的时代,信息科学本身并没有本质性的大突破。然而,21世纪上半叶有望兴起一场以网络科学、学科交叉、计算思维和数据知识化为主要方向的信息科学革命。在网络科学和智能科学取得重大突破以后。2l世纪下半叶基于信息科学突破的新的信息技术将取得比20世纪下半叶更大的发展

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报告

诚然,未来的科学技术进步将表现出群体突破的态势。起核心作用的已不是一两门技术,而是由信息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认知科学与智能技术、新材料科学与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能源与环保科学技术等构成的交叉科学技术群体。科学技术将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群体集聚、协同进化的时代。信息科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有人认为信息科学还处在“伽利略时代”。许多重要的信息科学基本理论问题并没有解决。我们还在从事伽利略那样的观察和总结工作。希望21世纪上半叶信息科学能进入“牛顿时代”。从长远来看,发展信息科学技术前景光明灿烂。

课程体会总结

接触这门课程时,我还不是很了解它要学习什么内容。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刚开始以为只是一些单纯的科技讲座,在经过了九周的学习后(尽管时间很短),我不仅仅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清楚的明白了电子信息工程这门专业需要我们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曾经的我认为只要能把单片机学好就可以了,后来经过老师介绍才发现,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软件方面要学习Keil、WAVE、MPLAB等(C语言);仿真方面则是要学习Proutues、Multisim等;设计电路板时,要学习Protel、AD、Power PCB等。之后还要接触到AVR、FPGA、DSP等等。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社会对电子产品的依赖越来越强,然而现在却面临着一边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企业出现招工难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尽量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靠拢,社会缺哪种人才,我们就重点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当然有时间应该也要学习其他方面的技能知识,尽量做到多方面发展,只对一门专业精通也是很容易被社会淘汰的。大学四年是最好的学习黄金段,我们应该努力把握。学习我们这门课程时,要勤于实践,只注重理论的话,毕业后可能自己都没办法独立做出一个电子产品。当然,理论也不能落下。

虽然我即将进入大三了,但我不得不承认,我对自己这个专业的认识与理解还是不够的。通过本学期老师的介绍和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我才了解到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通俗的讲,就是集软件与硬件的一门学科。其实,电子信息工程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无论是手机还是个人电脑,几乎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推出一款新产品,而且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些自然要通过软件与硬件的快速发展才能实现。为了能够自主地设计一款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预计国家政府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投入大量的资金在电子信息这方面,尽管目前我国技术上可能存在些许屏障, 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就能够解决。

通过了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对本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我会以此为新的起点,好好学习每一门课程,珍惜在大学的学习机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勤于动手,虚心向老师请教,不断提高自己。在高科技主导的今天,单纯的掌握某一狭窄领域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学

习,不断地应用,再学习,抱着这种态度才能让知识得到最大的发挥,让科技不断地进步。

更多相关推荐:
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摄像头组技术报告

第六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学校威海职业学院名称蓝海蛟龙参赛队员带队教师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第五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

飞思卡尔智能车技术报告

飞思卡尔智能车的设计制造与调试摘要本文以制作飞思卡尔智能车为背景介绍智能车自动循线控制系统方案文中主要介绍了智能车的整体框架硬件设计摄像头图像采集模块编码器速度采集模块执行模块电路设计电源管理模块以及系统软件设...

智能车技术报告(新)

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院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技术报告学校专业参赛队员袁乐乐袁冯杰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沈春娟引言根据本次比赛规则的要求结合飞思卡尔的一些要求本队已经完成了智能车系统的设计制作安装和调试该智能车的设计...

智能车技术报告(机械分析)

北京交通大学光电二队平衡先锋组员阮海军钟韦李鑫磊指导老师马庆龙飞思卡尔智能车北京交通大学光电二队技术报告机械部分作者李鑫磊学号102220xx经过半年的努力在智能车也有些心得在比赛结束后对自己负责的部分进行整理...

飞思卡尔智能车 电磁组 技术报告

第六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技术报告学校队伍名称参赛队员带队教师I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

智能车摄像头组技术报告

山东工商学院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智能车设计及实验所属课程名称智能车设计及实验班级姓名学号目录目录第一章引言11整车设计思路第二章硬件设计21小车机械改造211舵机的改装22单片机系统设计1123摄像头的对比选型...

freescale智能车技术报告

第三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技术报告附件A程序源代码附件B模糊算法在智能车控制中的应用学校中国民航大学队伍名称航大一队参赛队员贾翔宇李科伟杨明带队教师丁芳孙毅刚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

北邮智能车实习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实习报告学生实习总结一实习任务要求1手工焊接技术的基本训练要求了解焊接用材料焊料等和焊接用工具直热式电烙铁的相关知识熟悉二者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熟练掌握手工焊接技术适当训练手工拆焊技术2简单的发光二极管...

智能小车设计报告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报告题目智能小车设计学生姓名所在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廖亦凡2015年7月1日课程设计任务书摘要STC89C52单片机是一款八位单片机...

简易智能车结题报告

编号哈尔滨工业大学大二年度项目结题报告项目名称简易智能车项目负责人谢启明学号1120xx0323联系电话187xxxxxxxx电子邮箱xieqimingHIT163com院系及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测控技术与...

20xx年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特等奖技术报告

20xx年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特等奖技术报告节选作者李嵩孙文静瞿佳璐上海大学车模的机械部分是影响其行驶性能最直接的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不良的机械系统会增加控制的难度会为车模的速度提升带来障碍因此车模的机械性能...

智能小车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智能小车的无线控制器设计系部名称信息工程系专业班级测控XX学生姓名XX学号XX指导教师XX教师职称讲师20年月日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PLC的模...

智能车技术报告(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