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三)

时间:2024.4.30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三)

说起莫高窟,不得不提的就是乐遵和尚,正是因为他才有了莫高窟。如今尽管朔风铺天盖地,但仍能见道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高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呼情人。国内游客却是更加拥挤,央求着门卫,开方便之门。

可同西方遗迹兴盛一时之后仍作为一中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相比,中国的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长城代代修建,代代拓伸,其作为空间的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相对。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村催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长久保存是一位它始终发挥着水利功能。

而莫高窟却显得另类,它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却保存至今(王道士之流不算入内),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它不是一具死了千年的标本,而是一位活了千年的长者,北魏遗色,隋朝柔光,唐宋元明清拂过敦煌,留下了这文化宝库。而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说到文化就免不了提到文人,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而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根竹管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这不禁令人感到诧异。

不同于上述的无用便毁之的遗迹们,文人的魔力就在于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白帝城,顶着凛冽的秋霜登临黄鹤楼,在一个冬夜摸到寒山寺,人头济济,摩肩擦踵。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陈恳而逼真,因此,

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为自己附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期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

我们常常会因为鸡蛋好吃还想了解下蛋的母鸡,甚至是母鸡所在的农场。这种心情不难理解,人们总是想知道究竟是何种水土才可以养育出这般的人才。所以寻找那文人的故乡的欲望总是在我们心中燃烧,久久无法熄灭。

可当我们找到那故里的时候结果却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阳关如今也只剩漫天黄沙,可能以前也是如此。“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终究也会逝去,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即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驰了坍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风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胡笳和羌笛消失在了朔风之中。

回去吧,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第二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高二十四班 李偲

1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 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

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2

萧瑟的秋风,伴着淅沥的小雨,昏暗的天空笼罩着寂静的城市,难得的意境。我想到了《文化苦旅》,早就想读了,只是想这样的天气更适合吧。

翻开泛黄的书卷,仿佛踏上历史的列车,和余秋雨先生一起追寻历史留下的足迹??

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

脚深深的陷入黄沙之中,身后的脚印以被没停过的风一遍又一遍地卷向四处,不象那屈辱的历史,任这漫天风沙吹了几千年,也吹不走黄昏下,一个衣着破旧的道士心满意足的捂着被几枚金币塞满的口袋,恭维的目送几个露出贪婪笑容,拉着一车车敦煌石窟的宝藏心安理得消失在黄沙的边缘那凄凉的景象;吹不干一个受尽屈辱的民族淌血的心。

告别沙漠,看看气势磅礴的都江堰。翻腾着的江水,迸溅出雪白的浪花。震耳欲聋的响声盖过了一切喧嚣,使人完全沉浸于此。长城是中国的象征,那蜿蜒的城墙,象征龙一般的中华民族。然而,同样雄伟壮观的都江堰呢?却只是一处名胜古迹,仅供游人欣赏。甚至连名胜古迹也不是,只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民造福的李冰,或许早已被健忘的后人从记忆中删除了。是啊!他没有秦始皇的残暴,让血腥弥漫在人们的记忆中;没有李白的浪漫,让一首首诗深入人心;没有汉武帝的阔气;甚至连王道士的迂腐,他,也没有??他不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就像一张简笔画,即使这一刻你记住了,下一刻也会忘记。只是惶惶忽忽的记得好象跟那个都江堰有什么关系。

雄伟的气势,不如娇柔地美景。江南小镇或许能为受伤的心灵找到一丝安慰。于是,摇曳着小舟,荡漾在平静的水面上。那如明镜般的水面,映照着曾隐居在这副风景画画中的隐士。那些经不起战争或政治迫害的文人。嫌庐山山高,怕华山山险;恐长江浩荡,惧西湖媚俗??于是就选择了江南。“大隐隐于市”成为他们最好的借口。但同时,他们的选择亦是正确的,比起呈一时英勇,死的大义凛然的人们,他们更冷静明智;比起自以为应变能力强,却一失足成千古恨得人们,他们更有自知之明。于是漾着小船,品着美酒,兴致高了,写一两句小诗。日子过的也挺幽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浩气长存的诗句把我们的目光引向庐山——文人的天地。惠远、陶渊明、陆修静??他们亦是隐士,却不是要逃避什么,只是厌倦了喧嚣的人世。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书写了一个让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却是可望不可即的梦,只是作者的对现实的无奈,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却像水中月般,一触即碎多少文豪在此驻足,多少名作在此诞生。不得不说

庐山是个酝酿文章的好地方,那一张张泛黄的书卷,模糊的字迹,承载着多少厚重的历史??

“滴答”冰凉的雨滴重重地砸在握在手中的书上,仿佛一个民族默默留下的泪。望着桌上青铜色的茶,端起,轻轻抿一口,真苦。

3

书写,书写文化之苦旅。 描述,描述历史之盛衰。

――题记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更多相关推荐: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录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录txt如果你同时爱几个人说明你年轻如果你只爱一个人那么你已经老了如果你谁也不爱你已获得重生积极的人一定有一个坚持的习惯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录个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王朝宠之贬之的臣吏只有父亲的儿子...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之历史观文化苦旅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他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的作者余秋雨19xx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著名美学家和作家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19xx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读文化苦旅之有感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余秋雨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而欣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对我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和给...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余秋雨最近几年在大众中淡化了许多几年前崇拜者嘲讽者都不计其数是个褒贬不一的文人他是率真还是轻狂是堂吉诃德式的斗士还是文化群殴下的叛徒我不加评论我对他是足够虔诚的崇拜其作品千年一叹笛声何处借我一生...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后感这个暑假我读了文化苦旅这一本书这本书的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还记得新浪上这样评...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书香金牛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散文真的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余秋雨的文采当然是好的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越平凡质朴越令人动容王道士远望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背...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600字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600字文化苦旅读书笔记600字一人有人品书有书性为官者善深沉从商者善钻营平头百性太随性因此人品与书性往往很一致作为一介草民参不透官场机密悟不明商业道理只得随性随心况且本人天生苦命对苦字分外亲近...

文化苦旅 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的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第一记初看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实则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压迫一种力量文化是美丽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世界而世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文化了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废墟...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实则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压迫一种力量文化是美丽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世界而世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文化了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废墟一文了...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