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指导书

时间:2024.4.13

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指导书

襄樊学院电视节目制作课程组编

2005.3

《电视节目编制》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培养学生电视画面意识,训练摄影造型构图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固定镜头、运动镜头及场面调度的拍摄技巧,初步具备电视画面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编辑技巧,能够用一定的编辑思想创作电视情景,表达一定的含义,基本具备创作电视教材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了解摄像机的工作原理、组成部分及其功能,能熟练运用摄像机进行拍摄。

    2.了解摄像用光原则,掌握电视画面的构图原理,并能用于实际拍摄过程中。

    3.掌握电视画面的转换效果和镜头的组接原理,并能熟练运用于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

    4.了解线性编辑的工作原理,掌握编辑机的使用。

    5.了解非线性编辑的工作原理,能用非编软件进行节目编制。

    6.了解教育电视节目的分类和制作过程,能撰写简单的文字稿本。

    7.给出文字稿本,能撰写出高质量的分镜头稿本。

  8.能根据分镜头稿本的要求,制作具有一定水平的教育电视节目,并能鉴别节目的档次。

二、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

实验一  摄像距离的选择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不同景别的构图。

2.学会景别变化的方法。

3.掌握同一景别、不同焦距的构图。

4.掌握各种景别的拍摄技巧。

二、实验要求

实验分组进行,每2人一小组,实验结束后,每位学生要按照实验内容交出5分钟录像带,并附有文字说明。

三、实验器材

1.(型号)摄像机          每组一台

2.相应录像磁带           每组一盒

3.录像机                 每组一台

4.彩色监视器             每组一台

5.充电器                 每组一个

6.电池                   每组二块

7.三脚架                 每组一个

四、实验知识

摄像距离是指摄像机到被摄物的距离。距离的远近,决定了画面上景物范围的大小。用定焦距镜头,选择不同的拍摄距离,可产生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构图变化,如图一所示;然而,在同一拍摄距离上还可以用变焦距镜头,改变摄像机的视角而产生景别变化,用不同焦距镜头拍摄同一景别画面时,改变的仍然是拍摄距离;短焦距镜头,要近拍;长焦距镜头,要远拍。定焦距摄像机比变焦距摄像机的焦距短、视角大,拍摄距离要近些。用不同焦距、不同距离,拍摄同一景别的画面是不同的。短焦近拍镜头:背景范围大,景深大,前后景拉开,纵深感强;长焦远拍镜头:背景范围小,景深小,背景拉大,放大,空间压缩,纵深感弱。

短焦距镜头视角大,故称广角镜头,可在近距离或无法后退的环境拍摄场景;长焦距镜头视角小,能将远距离的景物放大,故称摄远镜头,望远镜头,可在远距离或无法接近的环境拍摄景物的局部。

在电视节目制作中,不同的景别具有不同的特点、作用和要求,实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去把握。

(一)远景。图四是拍摄远距离景物的镜头,也是视距最远的镜头。远景视野广阔、景深悠远,主要是用来表现自然环境,某种气氛;人物周围广阔的空间、地点、自然景观或大场景的群众活动场面。远景的选用制约着镜头的长度。因为必须给观众留有足够的时间去看清画面的内容。

(二)全景。图五是表现人物全身和周围环境的镜头。全景具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在全景画面中,无论人物还是物体的外部轮廓线条、相互间的关系,都是能够得到展现的。它可以展现人物的整个动作、人与周围事物的相互关系,以及物体的全貌。与远景相比,它有较明确的内容中心。

(三)中景。图六中景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或物体的大部分。它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人物的动作和周围的部分景物。在中景画面中,环境占据一定比例,但它并不是人物周围的环境。中景主要是用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谈话和感情交流,以及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人物的动作、姿态、手势和物体的形态、运动等。也就是说,中景的最大特点是以其生动的动态来吸引观众的,它是电视教材中最常见的一种景别。

(四)近景。图七是摄取人物腰部以上,物体具有主要功能和作用的那一部分。近景重在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势和局部细节特征。就人物而言,近景画面中人物上半身活动和面部表情占据显著地位,视觉效果比较鲜明、强烈,因此最适宜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用近景画面表现物体时,应着重外部的纹理结构,以达到仿佛可触摸的真实质地感。

(五)特写。图八是把被摄对象的某一部分充满画面,对其作更为细致的交待,给人以强烈、突出的印象。特写的取景范围,一般是人的两肩以上或物体相当比例的部分,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避免其框架,深入其内.部,突出地强调人或物的某一点,即局部细节。通过一点窥视人物内心或物体的本质。通过特写镜头,还可以把不易看清或容易忽视的细小东西加以放大,形成强烈清晰的视觉形象,给人一种体察人微的感觉。

(六)大特写。图2.9大特写的视距再近一些,取景范围还小一点,用画面的全部来表现人或物的某一生动或重要的局部细节的镜头叫大特写。它仍然是用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内心活动的主要形式。它虽然画面内容很少,但给观众的感染力更大,给观众造成的视觉冲击更强。如果画面表现的是某个物体的大特写,通胀指以整个画面反映某一细部或突出某种质感,或者只表现物体的动势,并不着眼于让人看清楚。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1.用定焦距镜头,选择三类不同的拍摄对象(如人物、树木、建筑物)不同的拍摄距离,拍摄出3组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构图镜头。

2.同一拍摄距离上,用变焦距镜头,拍摄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构图镜头。

、摄像距离的选择实验报告表

 

注意事项

(一)实验前一定要选景,确定机位,被摄物要明确。

(二)严格按照摄像操作程序拍摄。

(三)远景拍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大处着眼。要抓大的线条,调整画面大的网络结构,目的性要强。

2.要注意前景的空间强化作用。形成画面上的形式对比,拉大空间距离。

3.强调光线的合理运用。掌握光线的人射角和光源的投射方向,有效地表达空间,强化透视,造成深远的意境。一般来说,早晚光线宜表现深远的空间透视,逆光和侧光有助于构图层次,形成光调深浅的配置。

(四)全景拍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被摄物体外部轮廓线条的完整。

2.用全景镜头拍摄人体时,必须把被摄对象的脚全部拍下来,不要在足面以上开始分截,因为这样会产生一种极不协调的构图。

3.为了使观众看清画面内容,全景镜头的有效长度不应少于5秒。

(五)中景拍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揭示被摄物富有典型意义的特征,要舍其全貌、抓其要害,展现事物的特殊性和典型性。

2.应用中景视距,常需要交代背景或动作路线,如果把它和展示全貌的全景镜头交替使用,会相得益彰。

3.在处理中景时要注意使人物和环境富于变化。

(六)近景拍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近景在于表现人物的神情。窥视人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人物的脸部轮廓,上身动作姿势的曲直弯伸,也列入必须考虑的范围之内,有时手臂参加了画面构图,或近景展示人物的活动,画框可适当放松,尽量保留手臂线条完整,帮助画面表情达意。

2.用近景画面表现人物时的重点在于处理好眼神光,达到以眼传神的效果。由于人物常处于运动之中,有时会形成两个眼神光,这时应调整辅助光的位置,使之只产生一个眼神光。

3.拍摄人物的近景画面时,一般多用平角度,镜头的视平线以眼睛为齐。

4.用仰角或俯角拍摄人物的近景时,要注意掌握分寸,一是广角状态下仰摄人物近景容易变形;二是俯角拍摄近景容易产生贬低、蔑视的效果。

(七)特写拍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上一定要注意得当,拍摄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2.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应以眼睛作为特写对象。通过对眼睛的表现,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

3.拍摄人物面部特写时,要注意表现其皮肤的质感,如果被拍摄对象是婴儿或少女,可选用柔和的散射光以表现其细微光润的皮肤;如果被摄对象是老年人,则宜选侧光机位,以表现其粗糙的皮肤。。

4.如果只拍特写,则无法表现拍摄对象置身于何种环境中,所以在拍摄特写镜头的同时,还要注意拍摄整个场面。因为特写镜头只有穿插在其它景别的镜头中使用,在关键时刻出现,才能发挥其独特的“特写’作用,造成震惊感和特殊的感染力。

(八)实拍时做好现场记录;每次现场拍摄结束后,一定要尽快回实验室重放检查,发现失误立即进行补拍。

实验二 摄像角度的选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拍摄方位、拍摄高度和选择方法。

2.学会各种摄像角度的拍摄技巧。

二、实验要求

实验前要认真阅读教材,选择拍摄对象,设计拍摄方案。实验结束后,每位同学要根据实验内容,交出5分钟录像磁带,并附有文字说明。填写实验报告表。

三、实验器材

1.(型号)摄像机          每组一台

2.相应录像磁带           每组一盒

3.监视器                 每组一台

4.录像机                 每组一台

5.新闻灯                 每组二个

6.充电器                 每组一个

7.电池                   每组两块

8.三脚架                 每组一个

四、实验场所

校园和实验室。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摄像机的镜头代表着学生的眼睛,因此,拍摄角度在电视教材制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镜头的角度受到拍摄方位和拍摄高度的制约,它决定了从什么方向、什么位置去观察对象,拍摄对象。

1.拍摄方位与拍摄高度

(1)拍摄方位。拍摄方位是指摄像机在同一水平线上,围绕被摄物四周所选择的拍摄点,不同拍摄方位可产生正面、斜侧面、侧面及背面的构图变化。

(2)拍摄高度。拍摄高度是指改变摄像机与被摄物水平线的高低所选择的拍摄角度。不同的拍摄高度可产生平视、俯视、仰视的构图变化,使画面地平线的高度,前后景物的可见度均发生变化。

实验提示:

A.以学校某一建筑物为拍摄对象。

B.按照正面、斜侧面、侧面、背面的拍摄方位拍一组镜头,然后进行比较。

C.按照平视、俯视、仰视的拍摄高度拍一组镜头,然后进行比较。

(二)各种摄像角度的选择。

一般来说,拍摄角度的变化依据人们观察景物的视觉特点,最常见的可分为五种形式:平摄、仰摄、俯摄、顶摄、偏斜拍摄。练习并掌握各种角度的拍摄。

1.平摄

平摄大致包括四种情况:正面拍摄、侧面拍摄、斜面拍摄、反面拍摄。

(1)正面拍摄实验提示:

镜头①:正面拍摄体育场,要给人以宽广、端正、平稳、安静的感觉。

镜头②:正面拍摄一位教师正在授课,要表现人物完整的面部特征及神情。

(2)侧面拍摄实验提示:

镜头①:侧面拍摄运动场上起跑的动作。突出人物的轮廓线条和动作姿态。

镜头②:侧面拍摄舞蹈动作。突一出展现舞蹈动作的特点,表现出动作感。

镜头③:侧面拍摄某学习小组正在进行学习讨论。突出表现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要做到多方兼顾,平等相待,并注意突出表现某些情节和细节。

(3)斜面拍摄实验提示:

镜头①:斜面拍摄编辑机房设备。体会弥补正面拍摄和侧面拍摄的不足,变平行线条为斜线条。努力消除画面的呆板。形成画面中设备大、小的对比。

镜头②:斜面拍摄校园内的某一建筑物,同时表现被摄对象的两个面,表现出空间透视感和物体立体感。

镜头③:斜面拍摄正在做投影实验的学生。要安排好主体:学生;陪体;投影仪等。

镜头④:教师正在辅导学生做实验。要突出主次关系。

(4)反面拍摄实验提示

镜头①:反拍学生用示波测试电路的波形图,理解人物与背景融为一体。背景是人们所关注的事物。

镜头②:反拍教师正在聚精会神地批改学生作业。要能够给人以联想和思考。

镜头③:反拍一人物因伤心至极靠在树上哭泣,注意以人物的姿态来表现内心感情。

2. 仰摄

实验提示:

镜头①:仰摄正在授课的教师。注意掌握分寸,防止人物透视变形。

镜头②:仰摄图书馆或学生餐厅。突出表现其高大雄伟的气势。

镜头③:运用广角镜头仰摄队列前的上课教师。突出强调前景,使背景影像明显地透视变小。

3.俯摄

实验提示:

镜头①:站在主楼顶上俯摄远处的街景。要展示被摄对象的规模、层次和地理位置等,给人以深远、辽阔、壮观的感觉。

镜头②:俯摄学生正在进行晨锻炼的情景。突出一种生龙活虎、争先恐后的气势。

镜头③:俯摄编辑机房编辑控制器的面板,要清楚展现面板上各个功能键。

镜头④:俯摄正在进行篮球比赛的学生。要突出表现人物和环境的整体气氛,防止人物变形。

镜头⑤:近距离俯摄正在跳舞的同学,有意造成透视变形,达到某种艺术夸张的目的。

镜头③:用广角镜头在楼顶俯摄某一人物。利用被摄对象的透视对比,起到强调主体、缩小配景的作用。

4.顶摄

实验提示:

镜头①:在楼顶或阳台上顶摄楼下正在跳舞的同学,强调出同学间的相互关系和图案变化。

镜头②:运用正面平摄角度拍摄上述画面,并比较镜头①、②之间的差异。

镜头③:顶摄某种动物的活动情况。

镜头④:侧拍同一主体物。比较观察③、④两个镜头在心理上的不同感觉。

镜头⑤:顶摄整理有序的各种书籍。使画面疏密有序,布局巧妙,并注意大的线条、脉络。

5.偏斜拍摄

实验提示:

镜头①:偏湘摄因受到强烈震动而东倒西歪的某一道具。充分展示其不稳定。

镜头②:偏斜拍摄摔跤场面。突出表现其中一人倒地时的情景。

六、拍摄角度的选择实验报告表

七、参考阅读资料与注意事项

1.平摄。即摄像机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的一种拍摄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平摄的地平线在画面中间,天地各半,人物和景物不变形,具有真实感,合乎或接近于人们平常的视觉习惯和观察景物的特点。平摄大致包括四种情况:

A.正面拍摄。即镜头光轴与被摄对象正视线(或视中线)一致。正面拍摄,主体常处于画面中心,观众只能看到物体形状的一个平面。

正面拍摄的画面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画面端正、安静、有一种对称美,能科学、准确地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全貌;二是主体是人物时,有利于人物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具有亲切感。缺点是观众的视线无法向纵深伸展,画面显得呆板,缺少立棚和空间感。

B.侧面拍摄。即从摄像机与被摄对象正视线成直角的方向拍摄。由于被摄对象朝向与视线焦点在画面一侧或在画面之外,所以画面立体感增强,有明显的方向性,被摄对象的轮廓特点十分鲜明。;

侧面拍摄的画面主要作用在于;一是表现人或物体某种动势;二是展现运动的特点;三是在拍摄人物中景或多人物画面中,适合表现人物间的感情交流。侧面拍摄的缺点是只有被摄物的侧面,立体感较差。

C.斜面拍摄;即附于正面和侧面之间的角度进拍摄。在正面和侧面之间,有着无数个斜面拍摄角度,是电视摄像时最常用的一种角度,所摄画面既够援物的正面;又援物的侧面,立体感和纵深感都较强。

斜面拍摄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能使被摄主体的横向线条变为斜线,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二是能扩大容量,使画面生动活泼,有利于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三是有利于安排主体和陪体,突出主次关系。

D.反面拍摄。即从被摄对象的背后进行拍摄。反面拍摄一反常态,画面基本看不到主

体的正面,而且改变了主体与陪体的位置,突出了陪体与环境,给观众以一种崭新的视觉印象。

反面拍摄的主要作用在于:一是能将主体对象与背景融为一体,背景中的事物就是画面的主要对象;二是能够体现编导独特的构思,给人以积极的联想响画面的积极思考;三是能够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难以表现的面部神情和心理状态。

2.仰摄。即摄像机从低处向上拍摄被摄对象的一种拍摄角度,仰摄的角度近似于垂直的,叫做大仰。仰摄时,由于摄像机的镜头处在正常的水平线上,因此摊取画面.中的水平线也下降,次要的景物、环境和背景也随之降于画面下部,所见较少,因而使不甚高大的物体显的高大,使本来就很高大的物体显得更加挺拔。

运用仰摄角度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拍摄人物近景时,容易显示出高昂向上的气势;二是。拍摄景物时,有利于突出被摄对象的高大气势,能将向上伸展的景物在电视画面中充分展开;三是拍摄高大景物时,画面中竖向的线条有向上方透视集中的趋势,可产生强烈的透视对比。

3.俯摄。即摄像机由高处向下拍摄被摄对象的一种拍摄角度,给人以低头俯视的感觉。

俯摄由于摄像机的镜头处在正常的水平线下,所以,水平线在画面中升高,画面中的主体物投影在地面的背景上。这种角度能够强调被摄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数量距离,使观众充分了解画面中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间的地位感,使地面上的景物在画面中充分展现,并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表现出阴郁、压抑的情绪,有时还能起到贬低的作用。

具体来说,运用俯摄角度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在某种情境下能使观众产生一种优越感,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展示空间透视及自然之美;二是能很好地表现某种气势、地势;三是能如实介绍环境、地点、数量和成果等泅是拍摄人物时,能够展示人物与环境的整体气氛;五是在一些电视作品中,利用近距离的俯摄造成透视变形,以达到某种艺术夸张的目的,用广角镜头高处俯摄,远近被摄对象强烈的透视对比,有配景缩小的效果。

4.顶摄。即摄像机拍摄方向与地面垂直的一种拍摄角度。在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采取这个视点的并不多见,因此在一般电视片的拍摄中,这种角度并不多用,但在电视教材制作中不仅经常使用,而且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运用顶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改变人物正常观察事物时看到的情景,画面各方面的配置比一般情摄有较大变化。使用这种角度拍摄景物、人物,更能强调出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和造型上的图案变化。二是能造成观众心理上高低、大小、上下的悬殊对比。采用此种角度拍摄拉开并展示了被摄对象与镜头之间的医离,让观众居高临下,获得心理上的某种优越感。三是使被摄对象在画面中得以充分展示,疏密有序,布局巧妙,富有神韵。四是能够避免难以克服的杂乱细小线条的干扰,并以宏观气势、大的线条、脉络取胜。

5.偏斜拍摄。即摄像鹏斜,使被摄对象的垂直轴线与画面内的垂直线呈现一定角度,被摄对象的画面在屏幕上倾斜歪倒。偏斜拍摄在平常的拍摄中是禁忌的和不允许的,只有在极个别的特殊情境下才使用。

实验三 摄像机镜头的运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摄像机的正确操作方法和要领。

2.熟悉摄像机运动的种类。

3.掌握各种运动镜头的拍摄技巧。

二、实验要求

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教材;检查所需设备的完好情况;调试好机器;确定拍摄对象和机位;实验中注意机器的正确操作,不可用力装卸录像带、电池;严禁拍打、碰撞机器;实验结束后,每位同学按照实验内容,交出符合要求的录像磁带5分钟,填写实验报告。

三、实验器材

1.(型号)摄像机        每组一台

2.录像磁带              每组一盒

3.录像机                每组一台

4.监视器                每组一台

5.新闻灯                每组二个

6.充电器                每组一个

7.电池                  每组二块

8.三脚架(带轮)       每组一个

四、实验场所

校园或实验室。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摄像操作要领。

操作摄像机摄取镜头,无论是技巧性镜头还是无技巧性镜头,都必须按要领进行,否则,很难保证所摄镜头的画面质量。

运动镜头的拍摄过程分为起幅——运动一落幅三部分。一般情况下,拍摄的素材都要为电子编辑留有足够的选择余地,即起幅应留3秒,然后施加技巧运动,落幅也应留3一5秒。这个总长度是后期编辑时可以自由选择的长度范围。考虑到录像机启动和锁相时间,应提前开机5秒(这是技术保障时间),因此,起幅应当拍摄8秒钟。

镜头拍摄过程中的操作要领是平、稳、匀、准。

1.平。即所摄画面中的地平线一定要平。也就是说,画幅边缘的横线与地平线要平行。在绝大多数摄像画面中,不是有水平线条就是有垂直线条。如果拍摄的画面中这些线条不是歪了就是斜了,就会给观众造成某种主观错觉。这是摄像工作中的一大忌讳。在具体操作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A.摆好三脚架,固定摄像机的云台要放平。如果三脚架上有水平仪,应当使水平仪内的小水泡处在中心位置。

B.肩扛摄像机操作时,利用画面中景物的垂直或水平线条作参考,校正寻像器边框与这些线条相平行。

C.俯、仰角度大的镜头仍利用景物的垂直或水平线条来把握画面水平。

实验提示:

镜头①:利用三脚架拍摄同学们在一起进行学习讨论的场面。注意摆放、调整三脚架。达到画面水平。注:按要求为电子编辑留有足够的选择时间和技术保障时间,下同。

镜头②:肩扛摄像机拍摄校门。注意利用校门的垂直和水平线条保证画面水平。

镜头③:在主楼顶上利用三脚架或肩扛俯拍楼后的林木。要保证画面水平。

镜头④:肩扛摄像机,用大仰角度拍摄园中的老松树。利用松树的垂直线条把握画面水平。

2.稳。即要求摄取所有镜头时都应当坚决消除任何不必要的晃动,使整个画面稳定而

没有摇晃现象。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充分利用三脚架。三脚架是解决晃的弊病的最有效的工具,但在利用时必须选好中心机位并在试摄过程中调整机位和角度,否则,只能保证画面不晃动(机架稳定)而保证不了“画面稳定”,因为当选择好机位和角度开始摄像时,可能因运动镜头而出现画面主体物和景物倾斜造成“画面不稳”。所以,利用三脚架时,还必须熟悉三脚架的性能,熟练地调整三脚架各部件的功能。

B.手持摄像机拍摄时,要将两脚叉开,重心要低,呼吸平稳,拍摄时始终保持画面基本线条的“横平竖直”,摄像机的运动线应是水平弧线而不是水平波浪线。

C.肩扛摄像机拍摄时,肘部要深深地抵在腰窝处,将手撑稳,将摄像机紧紧贴在头侧并注意呼吸动作不能太大,要较长时间地“把得住,托得稳”。

D.利用广角镜头稳定性强的特点进行拍摄。

实验提示:

镜头①:利用三脚架摇摄学生正在大操场进行课外活动的场面。注意选好中心机位,并在拍摄时调整机位和角度。

镜头②:手持摄像机拍摄盛开的花丛。注意画面基本线条的“横平竖直”。

镜头③:肩扛摄像机摇摄正在听课的学生,体会如何才能较长时间地“把得住,托得稳”。

镜头④、⑤:利用广角和长焦镜头拍摄学生进出校门。体会广角镜头稳定性强的特点。

3.匀。即技巧施加的速度要均匀,不能忽快忽慢,破坏节奏的连续性。特别在处理起幅和落幅时,速度应缓慢;加速和减速时,速度要均匀。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推、拉技巧,要注意使用电动变焦装置做到匀速。

B.摇镜头要匀速进行,要注意依赖三脚架云台的良好阻尼特性。使用时必须把云台转动部分的松紧程度调节适当。手持摄像机用身体支撑做摇摄时,要预先计划好身体转动的姿势,要尽可能结束在最舒服和最容易控制的位置上。

C.移动拍摄要做到匀速,必须注意操纵、控制移动工具。

实验提示:

镜头①。②:运用电动变焦装置,拍摄图书馆外景:全景一图书馆大门(特写);特写一全景。使画面的推、拉做到匀速。

镜头③:利用三脚架摇摄学校主楼。注意调整好云台转动部分的松紧程度,保证施加技巧时不受阻。

镜头④:肩扛摄像机摇摄学校主楼。注意预先计划好身体转动的姿式。

镜头⑤:在演播室移拍整理有序的书籍。注意控制好带移动车的三脚架,做到匀速。

4,准。即画面的取景构图要准确。无论是固定拍摄还是运动拍摄,都要让摄像机准确地拍摄到想介绍给观众的内容。使用技巧性镜头时,成为落幅的画面一定要准确,切不可在技巧运动结束后还进行构图修正。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最大限度地借助三脚架、镜头等方面的优势,一丝不苟地进行拍摄。

B.对选定的画面在实拍前通过寻像器进行观察,并作多次操作练习。

C.运动摄像时,对寻像器里看到的不断发生变化的画面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D.一旦操作出现失误,应当毫不犹豫地重新拍摄。

实验提示:

镜头①:利用三脚架摇摄学生在餐厅就餐的情景。认真体验怎样才能做到取景构图的准确。

镜头②:肩扛摄像机摇摄学生餐厅外景。实拍前要通过寻像器反复观察和操作练习,力求落幅要准。

(二)摄像机镜头运动的种类。

摄像机在运动中拍摄的方法,称为运动拍摄,凡是运用运动拍摄方法拍摄的镜头,总称为运动镜头。运动镜头千变万化,但其具体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

1.推镜头。即被摄对象位置不变,摄像机由远而近向主体推进拍摄的镜头。摄像机向前推进时,被摄主体的主要部分在画面中逐渐变大,次要部分在画面中逐渐消失,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所要表现的部位,所以推镜头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在实际拍摄中,推镜头既可以借助移动车或带轮的脚架,使摄像机向前推进拍摄而成;也可采用变焦距镜头,镜头由短焦距变为长焦距,模拟出推的效果。但是,同机位向前移动和用变焦距手法所获得的推镜头效果是不尽相同的。在具体应用推镜头技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为保证推镜头最终画面图像清晰,拍摄前必须先调整好最近景物的焦点,即调好近焦点。

B.要保证画面连续、缓慢推进,要在“稳”的状态中完成镜头过程。

C.推进过程中要使主体物始终在中心轴线上,这个轴线是一条直线,以保证画面的稳定感和增强艺术效果。

实验提示:

镜头①:在演播室用带轮三角架推拍示波器:全景——面板特写。注意调好近焦点。

镜头②:用变焦镜头拍摄镜头①的画面。比较镜头①和镜头②的效果。

2.拉镜头。拉镜头与推镜头正好相反,即被摄对象位置不变,摄像机由近而远逐渐远离主体所拍摄的镜头。这是一种画面构图由小范围景别向大范围景别连续过渡的拍摄方法,画面形象由局部扩大到整体,背景空间越来越大。拉镜头的画面语言相当丰富,给人以扩展、开阔、深邃的画面感。在具体应用拉镜头技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要保证起幅的稳定性,因为起幅往往是近景或特写,画面稍有抖动是相当明显的。

B.注意画面主体物与周围景物的比例关系,要避免在拉的过程中因画面构图不合理而置成画面景物失调。

C.在拉的过程中要保证主体物在画面的中心部位,避免因主体位置和周围景物变化而造成画面的不稳定感。

实验提示:

镜头①:用带轮三脚架拍摄实验室的教师正指导学生实验:由教师的示范动作拉至全景。主意起幅的稳定性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

镜头②:用变焦距镜头拍摄上述画面,比较镜头①和镜头②的不同解。

3.摇镜头。即保持摄像机位置固定不变,摄像景别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摄像机镜头拍摄为轴线方向所拍摄的镜头。摇镜头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沿水平方向运动的左右摇;沿垂直方向运动的上下摇;上下左右相结合的复合摇。

摇摄的效果就像生活中的人们转头环视,它能把内容表现得有头有尾,一气呵成。在具本应用摇镜头技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必须注意机位和角度,高度一般不超过人物头部,或被摄主体物不宜太高,否则难以突出正面形象。

B.室外拍摄时,要考虑光线方向、阴影等因素的影响,在大范围场景拍摄摇镜头时,摄像机应置于景物场景中央和主体物正面,以保证画面的稳定。

C.摇摄速度根据观众是否可以看清画面内容的节奏来确定。在画面中直立物体较多的情况下,左右摇应注意速度不能快,否则会产生“频闪现象”。

D.水平摇时,镜头运动的轨迹以摄像人员立足点为中心,镜头呈水平弧线运动,镜头才能平稳。拍摄时要注意画面中主体物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平移和居中状态。起幅和落幅要注意画面构图,而摇的中途画面构图可以不完整,这样更富于真实感。

E.垂直摇镜头的运动轨迹应是竖直线,避免“蛇曲状”的出现。

F.应尽量用三脚架固定摄像机,如果摄像机是扛在肩上,摄像人员就要利用自己的身体转动和手持摄像机俯仰来完成摇镜头技巧。

实验提示:

镜头①:从左到右摇摄学生课间操。注意机位、角度、光线方向和阴影,要保证画面稳定,色调一致。

镜头②:平摇林阴道旁树木。注意速度,防止产生“频闪现象”。

镜头③:摇摄学校全景。注意起幅和落幅的画面构图。

镜头④:手持摄像机垂直摇摄植物园内挂满果实的西红柿,由下到上。体会运动的轨迹应是竖直线,避免“蛇曲状”的出现。

4.移镜头。即在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的位置发生变化,边移动边拍摄的镜头。它比推、拉、摇镜头更能有效地表现空间和灵活地进行场面调度。着眼于被摄对象,移镜头可以分为横移、纵移、垂直移和同步移四种情况。在具体运用移镜头技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横移镜头一般不宜展示远距离的事物,不能像摇镜头那样改变方向展示广阔的空间,但擅长于逐一展示近距离的事物景象。

B.移动摄像时,保证摄像机能平稳、均匀地运动,是获得理想画面的前提。

C.移镜头主要用于表现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或者把事物逐一连接展示。

实验提示:

镜头①:用横移镜头拍摄编辑实验室的设备。体会与推、拉、摇镜头的区别。

镜头②:用纵移镜头拍摄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的学生。逐一展示学生的神情,表现课堂的严肃气氛。

5.跟镜头。即摄像机始终对准运动着的拍摄对象,使同一运动对象一直保持在画面中的镜头。跟摄时摄像机的位置可以变化,也可以不变。在具体运用跟镜头技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为使图像清晰,随时注意调整聚焦环。

B.为保持画面稳定,在变焦距过程中应尽量“稳变”、“快变”,这样,既能保证画面稳定,又能使画面清晰。

C.“跟”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画面中主体物大小变化不大,推、拉镜头要快而稳。

实验提示:

镜头①:跟摄花丛中飞舞的蝴蝶。注意调整聚焦环。变焦距和改变机位,保证画面稳定、清晰。

镜头②:跟摄教师在课堂上巡视学生的复习情况,时则停下做辅导。表现运动中的人物,推、拉镜头要快而稳。

6.转镜头。转镜头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拍摄时,摄像机以镜头光轴为中心倾斜,得到画面中地平线倾斜以至转起来的效果;一种是利用广角镜头夸张透视感的特性,摇摄时产生“转”的动感。转镜头多用于表现人物在旋转中的主观视线或晕眩感,或以此烘托情绪,渲染气氛。

实验提示:

镜头①:利用以镜头光轴为中心倾斜,拍摄篮球场上激烈争夺的场面,以此渲染紧张激烈的气氛。

镜头②:用广角镜头摇摄校园内高大的松柏,使之产生“转”的效果。

7.虚镜头。即调节摄像机镜头的聚焦环,改变镜头焦点的距离,使画面中原来清楚的物体变虚,原来模糊的物体变清晰。虚镜头一般采用长焦距镜头来拍摄,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窄景深效应。虚镜头经常被用来分场,转移观众的视线,突出某一被摄对象或放在片头和片尾。

实验提示:

镜头①:用虚镜头拍摄灯火辉煌的图书馆夜景。镜头由实变虚,以引起观众的联想。

镜头②:用虚镜头拍摄正在林间小道边走边背外语单词的学生。镜头由虚变实,让人物从纵深范围中走来。

8.甩镜头。即前一画面结束时,镜头急骤地转向另一个方向,拍摄一般飞速掠过的幻影,待镜头稳定时出现了一个新的画面。甩镜头有左右甩、上下甩、斜线甩,只有起幅而无落幅的甩等。它的作用是连接两个注意中心,好比一个人正在观察甲事物时突然转过头来赅乙事物。在具体运用甩镜头技巧时要注意:

A.起幅或落幅的画面都要稳定。因急速甩动不易停稳,可采用从起幅急速甩出,再组接一个固定的落幅画面。

B.可单独拍摄一个完全虚的甩镜头,然后连接在两个固定镜头中间。

C.为取得良好效果,应以线条丰富,有层次的景物为拍摄对象。

实验提示:

镜头①:用甩镜头拍摄体育场上两个不同的运动场面。注意体会怎样才能使起幅、落幅既稳又准。

镜头②:利用一段完全虚的甩镜头,连接在学生正在看书和做实验的两个镜头之间。要注意甩的方向。

9.晃镜头。即在拍摄过程中,摄像机机身做上下、左右。前后摇摆的情况下拍摄的镜头。“晃”在通常情况下是摄像操作中的大忌,但有目的的“晃”同样也是摄像技巧之一。特别是用作主观镜头,它对创造特定的艺术效果和气氛,具有独到的功能,在具体应用时,要依据晃动的目的性而灵活掌握。

实验提示:

镜头①:用晃镜头拍摄公共汽车上乘客,要让观众感觉到汽车在颠簸。注意掌握晃动要适度。

镜头②:用晃镜头拍摄体育系的学生在作醉拳、醉棍表演。注意突出表演者的飘忽不定。

六、摄像机镜头的运动实验报告表


实验四画面构图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画面结构的内容。

2.掌握电视教材画面的构图要求。

3.学会突出画面主体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要求

实验前各组要认真选择拍摄对象,精心构思画面结构,确定机位。实验结束后,每位同学要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交出5分钟的录像磁带,并附有文字说明。

三、实验器材

1.(型号)摄像机             每组一台

2.录像磁带                每组一盒

3.录像机                  每组一台

4.彩色监视器              每组一台

5新闻灯                  每组2个

6充电器                  每组一个

7电池                    每组2块

8三脚架                  每组一个

四、实验场所

校园和实验室。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画面结构的内容。

一幅完整的画面,应由四个部分组成。即主体、陪体、前景和背景。它们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二.主体。主体是表现主题思想、构成画面的主要部分,是画面中起主导作用的、控制全局的焦点,是画面存在的基本条件和吸引摄像工作者进行艺术制作的主要因素。一幅画面内可以只有主体,但是不能没有主体。

摄像构图时首先要确立主体。它在画面中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表达内容的中心二是形成画面结构的中心。”二幅画面如果没有主体,主题思想就会含糊不清。当然,主体在画面上的位置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它是以电视教材的创作意图而转移的。

实验提示:

A.以学校体育馆作为拍摄现场。

B.镜头①:一位女教师正在做体操造型的示范动作。

C.以实验室作为拍摄现场。

D.镜头②:实验教师边讲边调试实验仪器,全组的同学在一边聚精会神地听着。

2.陪体。在画面上与主体密切关联,并和主体一起构成一定情节的形象叫陪体。陆体在画面中出现,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画面上主体的神情动作和内在含义。陪体可以是完整的形象,也可以是部分的形体。

陪体在画面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帮助主体说明内容,烘托、陪衬主体,让观众正确理解画面的主题思想,防止产锁义;二是能够使画面更有生活气息;三是可以形成与主体的对比,并起到装饰、美化画面的作用。

实验提示:

A.以实验室作为拍摄现场。

B.镜头①:一位实验人员正在精心修理监视器。主体:实验人员;陪体:万用表,改锥、钳子等修理工具和监视器。

C.室内外均可作为拍摄现场。

D.镜头②:一双有力的大手将一个孩子紧紧地搂在怀中。主体:孩子;陪体:大手。力求给人一种思绪飞扬、余味无穷的感觉。

E.以植物园作为拍摄现场。

F.镜头③:一位植物教师在研究结满累累果实的西红柿。主体:植物教师;陪体:鲜亮红活、惹人喜爱的西红柿。

3.前景。前景是指主体前面的景物。前景作为主体周围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作用于人的眼帘,给人以画面感觉的第一印象。前景在画面中的位置没有具体的规定,只要求它与作品内容和画面主体相互衬托,彼此呼应。呼应是安排画面前景时常用的一种构图技巧,即选择一些对象作前景,使之与被授主体相呼应,共同构成画面。这样可使构图富有多样性的变化,并能达到视觉上的和谐与均衡。

前景对画面的造型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帮助主体交待情节、深化主题的表现;二是在画面平面上展示空间感及透视感;三是渲染现场气氛,赋予时间特性、季节观念和地方色彩泅是前景与主体形成画面表现形式上的对比,可以加强画面的视觉语言;五是富有装饰性的前景,可以美化画面。

实验提示:

A.以教室或阅览室作为拍摄现场。

B.镜头①:前景是书桌上摊开的各种书籍,它们应占去画面动 的面积,主体是一个学

生正在聚精会神做读书笔记,采用侧道光,重点勾画出主体的身姿动作,突出“书山有路勤为径”的主题。镜头②:前景是阅览室的书架,主体是一位学生正在书架的深处查找书籍,设法再现具有三度空间的真实景物。

C.以实验室作为拍摄现场。

D.镜头③:透过实验仪器的间隙去表现一个物理线路实验操作,努力利用前景的仪器造成实验室的现场感和气氛感。

E.以教室作为拍摄现场。

F.镜头④:透过教室的窗户去表现校园的景物,努力利用前景“窗户”使画面具有一种图案美。

4.背景。背景是指主体后面的景物或离主体较远的景物或人物b它起着衬托和突出主体的作用。可以点明主体事物所处的环境、位置和造就现场气氛,并且形成造型上的空间感和真实感。在一些静物画面中,譬如工艺品、书籍、文物等,背景作为一种衬托物的视觉形象出现,被称为衬底。衬底的处理已由具体的形象发展到抽象的色块和光影,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

拍摄一幅画面,内容和形式上的最后完成在于安排好背景。当确定了主体、燃和富有表现力的前景后,就要考虑将它们安排在什么样的背景上,使它们在内容上有更坚实的基础,在形式上更鲜明突出。

实验提示:

A.以教室作为拍摄现场。

B,镜头①:一位同学正在借助投影仪进行教育实习的试讲。背景为投影仪的屏幕。努力表现造型上的空间感和真实感。镜头②:在课桌上放一块绿布或红布,拍摄书籍,掌握利用抽象的色块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

(二)电视教材的构图要求

1.画面要有明确的主体物。构成电视教材的画面,主体必须是明确的、突出的、被强化的。无论画面有多少物体或人物,主体必须处理在画面结构的重心或意义的重心上。同时对主体物的选择和表现方式,必须使学生对所提供的信息与他们所能接受的程度相吻合或者相近。也就是说,提供的画面必须具有吸引力,不使学生出现寻找、疑问、猜测主体的现象。

实验提示:

A.以实验室作为拍摄现场。

B.镜头①:指导教师正在为学生调试调音台,中一全景。

C.镜头②:调音台近景。

D.镜头③:一学生在调试调音台。

2.要处理好不同类型的主体物。

就电视教材所表现主体物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静物型。不少理工科专业的电视教材以图解型为主,画面上出现的常是机器设备、仪器以及图表。因此,画面上的主体物是静物多而动体、人物少。这样,在选择安排主体物时,必须注意到静物是不利于体现电视特点的。所以在处理主体物时,一要注意对静物的组织关排要变‘静’,为“动”,发掘静物自身的动态属性;二要注意把握画面构图的节奏。

第二种是动体型。文科备专业多采用讲演型、表演型电视教材,画面多数为动体型的主体物。处理动体型主体物,对于光照的应用和主体的构图位置都必须以能够使主体物得到最好的强调为宗旨;要注意运动物体的方向,形成构图的方向性,加强动作的动态感觉。

第三种是景物型。无论哪种类型的电视教材,一般都要涉及一些景物画面。在处理景物型主体物时,务必注意到电视屏幕小、清晰度差的特点,设计画面时要细心寻找最佳机位、最好照明角度和最有利的对比色调,以利于强化主体,要避免照明平淡,主次连成一片,缺乏层次感。

实验提示:

A.以实验室作为拍摄现场。

镜头①:一台正在工作的示波器,镜头由全景一中景一近景一波形特写。

B.以教室的演讲活动作为拍摄现场。

镜头②:一位同学正在兴致勃勃地讲演。侧拍,注意人物的走动、眼神和手势,形成构图的方向性,加强动作的动态感觉。C.选择校园的某一制高点确定机位。

镜头③:摇摄校园全景,注意光照的角度和色调的对比,要在层次感上多下些功夫。

3.提炼、精选画面内容。电视教材的画面内容是为表达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画面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对画面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处理,必须突出和强化画面内容的本质属性,减弱甚至消除画面内容的非本质属性,有意识地增大刺激强度,达到强化画面内容本质属性的目的。只有消除非本质属性,才能取得洗炼的画面;只有洗炼的画面,才能诱导学生去发现画面所要表达的内容。

实验提示:

A.以某一文物上的铭文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①:文物全景。

镜头②:文物铭文,全景一中景一特写。

B.以某一片遭受虫害的树叶作为拍摄物。

镜头③:树叶全景。

镜头④:遭虫害的地方,全景一近景一特写。

(三)如何突出主体。

从一定意义上说,主体就是镜头画面的核心部位。作为一个电视教材的编导,必须掌握突出主体的规律和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运用画面位置突出主体。具体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把主体安排在画面最近处,使之一目了然,鲜明突出。电视教材中的画面,除了动体型之外,大都以实物、图表、实验现象为主,在安排这样的画面时,可以只有主体。

第二种是把主体安排在画面的中心,即学生视线最集中的部位。在画面中的具体位置为:用垂线把画面分成三等份,把主体物置于其中一条垂线或接近垂线的位置上;用两条平行线和两条垂线把画面分成九等份,将主体物置于平行线和垂线任意一个相交点上;把主体物置于画面对角线的会聚处;把主体物置于画面S形线条的某一点上;把主体物置于“V”形线的最低点。

实验提示。

A.以某一图表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①:图表全景,画面上不留空白,只有主体。

B.以校园中的图书馆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②:从侧面取景,突出图书馆的雄伟壮观。

镜头③:将图书馆置于画面左侧下面一点,将蓝天白云也摄人画面。

镜头④:将图书馆置于正中位置,突出它的庄严、宏伟。

C.以校园弯曲的小路作为拍摄现场。

镜头⑤:两位学生从小路尽头走来。

D.以校园笔直的林阴道作为拍摄现场。

镜头③:拍摄“V”形线最低点走动的学生。

2.运用影调突出主体。就是以影调的变化为画面的基调,即大面积的单一影调与小面积的对立影调相陪衬,从而突出主体,达到表达思想、深化主题的目的。在具体运用时,有两点必须注意:

第一是色块的布局。色块分布,是指色彩在画面中的组合和穿插,一个画面的色调,是由色块的颜色和面积因素构成的。色块颜色和面积大小,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运用得恰当便会使主体突出。

第二是色彩对比。景物间的色彩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对立是指色彩的反差而言,统一是指色彩的和谐而言。反差、对比运用得当能使画面更加鲜明、生动地突出主体。

实验提示:

A.以鲜红发亮的西红柿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①:将西红柿摊放在桌子上拍摄。

镜头②:在桌子上铺上淡蓝色台布,台布上放几个青绿色的大盘,将挂有水珠的西红柿盛满盘子进行拍摄。然后比较拍摄效果。

B.以校园内的老松树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③:逆光拍摄远处的建筑物和老松树的剪影,力求突出松树的坚强风格。

3.运用线条突出主体。线条的自然形态,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脑海中已形成了一种习惯

上的视觉效果。恰当地运用这些自然形态的线条,在主体所在部位形成视觉中心,就会突出主体。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是运用水平线条。这种线条的特点是平稳,能够形成稳定、安静和平衡的视觉效果。利用这个特点,便可在水平角度摇摄全景。这样就能合乎规律地吸引学生的视线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形成视觉中心,突出主体部位。

第二是运用垂直线条。这种线条宜于表现雄伟、壮观、高大的情景,能使学生通过由下到上或由上到下的观察,去感受画面的主体形象,得到一种宁静、庄严而且富有生气的感觉。

第三是运用方向性线条。利用画面中有方向性的线条,能把学生的视线引向主体形象。

实验提示:

A.以安静的课堂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①:摇摄课堂全景。运用水平线条。

B.以图书馆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②:运用垂直线条,采用仰角拍摄图书馆的中景。努力表现其雄伟与壮观。

C.以街道尽头的某一建筑物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③:运用方向性线条,拍摄街道会合点上的一个建筑物。

4.运用特写突出主体。利用特写镜头,把物象的某一部分堆满屏幕,使主体置于画面的主导地位,舍弃或挡住其它景物。特写镜头运用得好,可以起到放大形象,深化内容,强化本质的作用。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是运用特写逼视物件细貌。用特写画面表现事物,可以把事物的全部细节呈现在学生面前,逼着他们不得不看仔细。

第二是运用特写镜头展示细小部分的可见运动。用特写画面表现运动,在屏幕上能够将生活中不显露的动作细节加以强化,让学生获得有深度的理解,并发现其意象情趣的动人之点。

实验提示:

A.以实验室作为拍摄现场。

镜头①:学生用万用表测试监视器,镜头由全景一万用表近景 表上刻度特写。

B.以电炉上烧杯中沸腾的水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②:用特写表现水泡的翻滚。

5.运用陪体突出主体。陪体是“主体”的配角,它帮助主体阐发主题,帮助学生理解主体的精神、动作和内在含义。在陪体的衬托下,主体会显得丰满、显要、突出。陪体在画面上的作用,不应理解为仅仅是陪衬物,它是加强、补充主体表现力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具体运用时,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运用陪体表现主体;二是以陪体烘托主体。

实验提示:

A.以一位学生在生物园用放大镜观察蔬菜的生长情况为拍摄对象。

镜头①:学生正在借助放大镜聚精会神地观察蔬菜的叶子;放下放大镜,拿起笔将观察结果记在了笔记本上。主体:学生;陪体:放大镜、蔬菜、笔、笔记本。通过陪体,表现主体对待科学知识的一丝不苟。

B.以早晨一群中老年妇女锻炼身体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②:清晨,霞光四射,一片绿树掩映的空地上,一群中老年妇女在跳迪斯科。主体:中老年妇女;陪体:霞光、绿树。用陪体烘托主体永远年轻,充满活力。

实验四 画面构图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画面结构的内容。

2.掌握电视画面的构图要求。

3.学会突出画面主体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要求

实验前各组要认真选择拍摄对象,精心构思画面结构,确定机位。实验结束后,每位同学要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交出5分钟的录像磁带,并附有文字说明。

三、实验器材

1.(型号)摄像机             每组一台

2.录像磁带                每组一盒

3.录像机                  每组一台

4.彩色监视器              每组一台

5新闻灯                  每组2个

6充电器                  每组一个

7电池                    每组2块

8三脚架                  每组一个

四、实验场所

校园和实验室。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画面结构的内容。

一幅完整的画面,应由四个部分组成。即主体、陪体、前景和背景。它们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二.主体。主体是表现主题思想、构成画面的主要部分,是画面中起主导作用的、控制全局的焦点,是画面存在的基本条件和吸引摄像工作者进行艺术制作的主要因素。一幅画面内可以只有主体,但是不能没有主体。

摄像构图时首先要确立主体。它在画面中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表达内容的中心二是形成画面结构的中心。”二幅画面如果没有主体,主题思想就会含糊不清。当然,主体在画面上的位置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它是以电视教材的创作意图而转移的。

实验提示:

A.以学校体育馆作为拍摄现场。

B.镜头①:一位女教师正在做体操造型的示范动作。

C.以实验室作为拍摄现场。

D.镜头②:实验教师边讲边调试实验仪器,全组的同学在一边聚精会神地听着。

2.陪体。在画面上与主体密切关联,并和主体一起构成一定情节的形象叫陪体。陆体在画面中出现,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画面上主体的神情动作和内在含义。陪体可以是完整的形象,也可以是部分的形体。

陪体在画面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帮助主体说明内容,烘托、陪衬主体,让观众正确理解画面的主题思想,防止产锁义;二是能够使画面更有生活气息;三是可以形成与主体的对比,并起到装饰、美化画面的作用。

实验提示:

A.以实验室作为拍摄现场。

B.镜头①:一位实验人员正在精心修理监视器。主体:实验人员;陪体:万用表,改锥、钳子等修理工具和监视器。

C.室内外均可作为拍摄现场。

D.镜头②:一双有力的大手将一个孩子紧紧地搂在怀中。主体:孩子;陪体:大手。力求给人一种思绪飞扬、余味无穷的感觉。

E.以植物园作为拍摄现场。

F.镜头③:一位植物教师在研究结满累累果实的西红柿。主体:植物教师;陪体:鲜亮红活、惹人喜爱的西红柿。

3.前景。前景是指主体前面的景物。前景作为主体周围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作用于人的眼帘,给人以画面感觉的第一印象。前景在画面中的位置没有具体的规定,只要求它与作品内容和画面主体相互衬托,彼此呼应。呼应是安排画面前景时常用的一种构图技巧,即选择一些对象作前景,使之与被授主体相呼应,共同构成画面。这样可使构图富有多样性的变化,并能达到视觉上的和谐与均衡。

前景对画面的造型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帮助主体交待情节、深化主题的表现;二是在画面平面上展示空间感及透视感;三是渲染现场气氛,赋予时间特性、季节观念和地方色彩泅是前景与主体形成画面表现形式上的对比,可以加强画面的视觉语言;五是富有装饰性的前景,可以美化画面。

实验提示:

A.以教室或阅览室作为拍摄现场。

B.镜头①:前景是书桌上摊开的各种书籍,它们应占去画面动 的面积,主体是一个学

生正在聚精会神做读书笔记,采用侧道光,重点勾画出主体的身姿动作,突出“书山有路勤为径”的主题。镜头②:前景是阅览室的书架,主体是一位学生正在书架的深处查找书籍,设法再现具有三度空间的真实景物。

C.以实验室作为拍摄现场。

D.镜头③:透过实验仪器的间隙去表现一个物理线路实验操作,努力利用前景的仪器造成实验室的现场感和气氛感。

E.以教室作为拍摄现场。

F.镜头④:透过教室的窗户去表现校园的景物,努力利用前景“窗户”使画面具有一种图案美。

4.背景。背景是指主体后面的景物或离主体较远的景物或人物b它起着衬托和突出主体的作用。可以点明主体事物所处的环境、位置和造就现场气氛,并且形成造型上的空间感和真实感。在一些静物画面中,譬如工艺品、书籍、文物等,背景作为一种衬托物的视觉形象出现,被称为衬底。衬底的处理已由具体的形象发展到抽象的色块和光影,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

拍摄一幅画面,内容和形式上的最后完成在于安排好背景。当确定了主体、燃和富有表现力的前景后,就要考虑将它们安排在什么样的背景上,使它们在内容上有更坚实的基础,在形式上更鲜明突出。

实验提示:

A.以教室作为拍摄现场。

B,镜头①:一位同学正在借助投影仪进行教育实习的试讲。背景为投影仪的屏幕。努力表现造型上的空间感和真实感。镜头②:在课桌上放一块绿布或红布,拍摄书籍,掌握利用抽象的色块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

(二)电视教材的构图要求

1.画面要有明确的主体物。构成电视教材的画面,主体必须是明确的、突出的、被强化的。无论画面有多少物体或人物,主体必须处理在画面结构的重心或意义的重心上。同时对主体物的选择和表现方式,必须使学生对所提供的信息与他们所能接受的程度相吻合或者相近。也就是说,提供的画面必须具有吸引力,不使学生出现寻找、疑问、猜测主体的现象。

实验提示:

A.以实验室作为拍摄现场。

B.镜头①:指导教师正在为学生调试调音台,中一全景。

C.镜头②:调音台近景。

D.镜头③:一学生在调试调音台。

2.要处理好不同类型的主体物。

就电视教材所表现主体物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静物型。不少理工科专业的电视教材以图解型为主,画面上出现的常是机器设备、仪器以及图表。因此,画面上的主体物是静物多而动体、人物少。这样,在选择安排主体物时,必须注意到静物是不利于体现电视特点的。所以在处理主体物时,一要注意对静物的组织关排要变‘静’,为“动”,发掘静物自身的动态属性;二要注意把握画面构图的节奏。

第二种是动体型。文科备专业多采用讲演型、表演型电视教材,画面多数为动体型的主体物。处理动体型主体物,对于光照的应用和主体的构图位置都必须以能够使主体物得到最好的强调为宗旨;要注意运动物体的方向,形成构图的方向性,加强动作的动态感觉。

第三种是景物型。无论哪种类型的电视教材,一般都要涉及一些景物画面。在处理景物型主体物时,务必注意到电视屏幕小、清晰度差的特点,设计画面时要细心寻找最佳机位、最好照明角度和最有利的对比色调,以利于强化主体,要避免照明平淡,主次连成一片,缺乏层次感。

实验提示:

A.以实验室作为拍摄现场。

镜头①:一台正在工作的示波器,镜头由全景一中景一近景一波形特写。

B.以教室的演讲活动作为拍摄现场。

镜头②:一位同学正在兴致勃勃地讲演。侧拍,注意人物的走动、眼神和手势,形成构图的方向性,加强动作的动态感觉。C.选择校园的某一制高点确定机位。

镜头③:摇摄校园全景,注意光照的角度和色调的对比,要在层次感上多下些功夫。

3.提炼、精选画面内容。电视教材的画面内容是为表达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画面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对画面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处理,必须突出和强化画面内容的本质属性,减弱甚至消除画面内容的非本质属性,有意识地增大刺激强度,达到强化画面内容本质属性的目的。只有消除非本质属性,才能取得洗炼的画面;只有洗炼的画面,才能诱导学生去发现画面所要表达的内容。

实验提示:

A.以某一文物上的铭文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①:文物全景。

镜头②:文物铭文,全景一中景一特写。

B.以某一片遭受虫害的树叶作为拍摄物。

镜头③:树叶全景。

镜头④:遭虫害的地方,全景一近景一特写。

(三)如何突出主体。

从一定意义上说,主体就是镜头画面的核心部位。作为一个电视教材的编导,必须掌握突出主体的规律和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运用画面位置突出主体。具体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把主体安排在画面最近处,使之一目了然,鲜明突出。电视教材中的画面,除了动体型之外,大都以实物、图表、实验现象为主,在安排这样的画面时,可以只有主体。

第二种是把主体安排在画面的中心,即学生视线最集中的部位。在画面中的具体位置为:用垂线把画面分成三等份,把主体物置于其中一条垂线或接近垂线的位置上,如图8.1所示;用两条平行线和两条垂线把画面分成九等份,将主体物置于平行线和垂线任意一个相交点上,如图8.2所示;把主体物置于画面对角线的会聚处,如图8.3所示;把主体物置于画面S形线条的某一点上,如图8.4所示;把主体物置于“V”形线的最低点,如图8.5所示。实验提示。

A.以某一图表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①:图表全景,画面上不留空白,只有主体。

B.以校园中的图书馆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②:按照图8.1所示,从侧面取景,突出图书馆的雄伟壮观。

镜头③:按照图8.2所示,将图书馆置于画面左侧下面一点,将蓝天白云也摄人画面。

镜头④:按照图8.3所示,将图书馆置于正中位置,突出它的庄严、宏伟。

C.以校园弯曲的小路作为拍摄现场。

镜头⑤:按照图8.4所示,两位学生从小路尽头走来。

D.以校园笔直的林阴道作为拍摄现场。

 

 

 

 

镜头③:按照图8.5所示,拍摄“V”形线最低点走动的学生。

2.运用影调突出主体。就是以影调的变化为画面的基调,即大面积的单一影调与小面积的对立影调相陪衬,从而突出主体,达到表达思想、深化主题的目的。在具体运用时,有两点必须注意:

第一是色块的布局。色块分布,是指色彩在画面中的组合和穿插,一个画面的色调,是由色块的颜色和面积因素构成的。色块颜色和面积大小,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运用得恰当便会使主体突出。

第二是色彩对比。景物间的色彩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对立是指色彩的反差而言,统一是指色彩的和谐而言。反差、对比运用得当能使画面更加鲜明、生动地突出主体。

实验提示:

A.以鲜红发亮的西红柿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①:将西红柿摊放在桌子上拍摄。

镜头②:在桌子上铺上淡蓝色台布,台布上放几个青绿色的大盘,将挂有水珠的西红柿盛满盘子进行拍摄。然后比较拍摄效果。

B.以校园内的老松树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③:逆光拍摄远处的建筑物和老松树的剪影,力求突出松树的坚强风格。

3.运用线条突出主体。线条的自然形态,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脑海中已形成了一种习惯

上的视觉效果。恰当地运用这些自然形态的线条,在主体所在部位形成视觉中心,就会突出主体。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是运用水平线条。这种线条的特点是平稳,能够形成稳定、安静和平衡的视觉效果。利用这个特点,便可在水平角度摇摄全景。这样就能合乎规律地吸引学生的视线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形成视觉中心,突出主体部位。

第二是运用垂直线条。这种线条宜于表现雄伟、壮观、高大的情景,能使学生通过由下到上或由上到下的观察,去感受画面的主体形象,得到一种宁静、庄严而且富有生气的感觉。

第三是运用方向性线条。利用画面中有方向性的线条,能把学生的视线引向主体形象。

实验提示:

A.以安静的课堂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①:摇摄课堂全景。运用水平线条。

B.以图书馆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②:运用垂直线条,采用仰角拍摄图书馆的中景。努力表现其雄伟与壮观。

C.以街道尽头的某一建筑物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③:运用方向性线条,拍摄街道会合点上的一个建筑物。

4.运用特写突出主体。利用特写镜头,把物象的某一部分堆满屏幕,使主体置于画面的主导地位,舍弃或挡住其它景物。特写镜头运用得好,可以起到放大形象,深化内容,强化本质的作用。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是运用特写逼视物件细貌。用特写画面表现事物,可以把事物的全部细节呈现在学生面前,逼着他们不得不看仔细。

第二是运用特写镜头展示细小部分的可见运动。用特写画面表现运动,在屏幕上能够将生活中不显露的动作细节加以强化,让学生获得有深度的理解,并发现其意象情趣的动人之点。

实验提示:

A.以实验室作为拍摄现场。

镜头①:学生用万用表测试监视器,镜头由全景一万用表近景 表上刻度特写。

B.以电炉上烧杯中沸腾的水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②:用特写表现水泡的翻滚。

5.运用陪体突出主体。陪体是“主体”的配角,它帮助主体阐发主题,帮助学生理解主体的精神、动作和内在含义。在陪体的衬托下,主体会显得丰满、显要、突出。陪体在画面上的作用,不应理解为仅仅是陪衬物,它是加强、补充主体表现力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具体运用时,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运用陪体表现主体;二是以陪体烘托主体。

实验提示:

A.以一位学生在生物园用放大镜观察蔬菜的生长情况为拍摄对象。

镜头①:学生正在借助放大镜聚精会神地观察蔬菜的叶子;放下放大镜,拿起笔将观察结果记在了笔记本上。主体:学生;陪体:放大镜、蔬菜、笔、笔记本。通过陪体,表现主体对待科学知识的一丝不苟。

B.以早晨一群中老年妇女锻炼身体作为拍摄对象。

镜头②:清晨,霞光四射,一片绿树掩映的空地上,一群中老年妇女在跳迪斯科。主体:中老年妇女;陪体:霞光、绿树。用陪体烘托主体永远年轻,充满活力。

实验五 摄像布光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摄像布光的各种光型。

2.了解和掌握布光程序。

3.掌握基本的布光方法。

二、实验要求

实验前各组认真检查所有电源路线的连接;了解演播室的灯光布局,各种灯具是否完好。实验结束后,检查所有设备,切断电源,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三、实验器材

每组:

1.聚光灯  3千瓦3个、2千瓦2个、1千瓦4个

2.回光灯DHG400        2个

3.XSJ散光灯            2个

4.WSC散光灯           4个

5.WZC-1000追光灯      2个

6.电源插座件            若干

7.灯架                  若干

8.演播室摄像机、录像机等

四、实验场所

演播室。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1.摄像布光的各种光型

按光线的作用和造型效果可分:主光、辅光、轮廓光、背景光、装饰光、效果光和场景光。对人物布光(要求使用主光、辅光、轮廓光、背景光、装饰光和场景光)注意各光型的角度、位置和光强。体会各种光型的性能。

2.基本布光方法

(1)大场景布光的程序:一般是先布场景光,后布背景光,再布主体光。主体光首先布置主光,再配以辅光(弥补主光不足之处),再用轮廓光(区分主体与背景,增强画面空间感),最后用装饰光修饰被摄主体局部细节造型不理想或与整体不协调之处。

主体活动范围大,多点布光,注意光线衔接避免相互影响。

小场景布光:一般先布主光,后布背景光。

3.三维布光

运用主光、辅光、轮廓光三种基本光进行照明布置,能将三维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纵深感的基本造型呈现在二维屏幕上,又称三点布光。选一三维物体进行三维布光。

4.人物布光

要了解演员和摄像机的位置、演员的活动路线区域、光线投射方向、垂直角度、光强度、与人物的距离、灯影的处理等。

5.反光物体布光:要注意避开反光点。

实验六 场面调度的轴线规律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场面调度中“动作轴线”和“方位轴线”。

2.学会拍摄越轴镜头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要求

实验前各组认真选择拍摄对象,确定拍摄机位。实验结束后,每位同学要根据实验内容,交出符合要求的录像磁带5分钟,并附有文字说明。

三、实验器材

1.(型号)摄像机        每组一台

2.录像磁带              每组一盒

3.录像机                每组一台

4.监视器                每组一台

5.新闻灯                每组二个

6.充电器                每组一个

7.电池                  每组二块

8.三脚架(带轮)       每组一个

四、实验场所

校园或实验室。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轴线规律是拍摄过程中设置的摄像机机位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在现场拍摄中,应当尽力避免拍摄方向的混乱,造成观众对所摄主体的错觉。这就要求掌握镜头调动的轴线规律。

(一)动作轴线

它是被摄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一条无形的线,或称之位主体运动的轨迹。在拍摄一组相连的镜头时,摄像机的拍摄方向应限于轴线的同一侧。拍摄角度在水平方向上无论怎样变化,都不允许超越到轴线另一边去,即不允许有“跳轴”和“越轴”现象。否则,就会产生所谓的“离轴”镜头,出现镜头方向上的矛盾,使观众对画面空间关系产生混乱。主体运动的速度越块,“动作轴线”的作用越明显,由“跳轴”给观众造成的错觉也就越严重。

相同方向,相异方向都是造成空间统一感,不致于给学生造成错觉的保证,相反方向的连接就会把空间关系搞乱。

实验提示:

1.以学校操场作为拍摄现场,同组2—3位同学作为演示人员,实验的同学轮流拍摄。

2.演示同学沿跑道跑步,摄像的同学自己确定轴线和机位,先以轴线的一侧拍一组镜头;然后故意拍一组在轴线两侧跳来跳去的镜头。

3.全组同学拍完后,立即回实验室观看比较。

(二)方位轴线

如果被摄主体是静止不动的,或者说的准确一点,它的位置没有移动,“轴线”就要根据各主体间的连线或主体到背景平面的垂直线来定,这就叫“方位轴线”。譬如以人来说,他的直视线就是轴线,那么由他到对方连接起来的线也是轴线。对于这个人或这两个人相连的镜头,都要按照“轴”线规律来拍。如果“跳轴”,人物之间的关系就混乱了。如图6.3所示。如果从对话轴线的同一测摄取,连接起来就不会改变视线,而且人物A的镜头得到了强调。如图6.4所示。

实验提示:

1.以校园的小树林作为拍摄现场。

2.同组的二位同学正在林阴间的草地上谈心.

3.拍摄的同学确定轴线后,第一组镜头:先在轴线一侧拍个全景;然后改变机位,拍一个中景;越过轴线,拍其中一个人物的特写;第二组镜头:在轴线的一侧变换角度,拍摄一组全景一>中景一>特写的镜头。

4.以校园中的某一建筑物作为拍摄对象,先确定方位轴线,然后按照上面的方法拍两组镜头。

5.回实验室重放、检查、讨论拍摄效果。

(三)拍摄越轴镜头

运用轴线规律的意义在于正确理解和处理镜头间的方向关系,使观众对各个镜头所表现的空间有完整的、统一的感觉,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场面都在拍摄前画上一条横穿布景平面图的直线。轴线规律也可以破例。如运用得当,它能使方向的变化在多样化中不失空间的统一感。

如果由于内容的要求而需要拍摄越轴镜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越轴过渡。

1.通过移动镜头,机位“移过”轴线,在同一镜头内实现越轴过渡。如图6.5所示。

实验提示:

A.以校园小径为拍摄场所。

B.同组的几位同学行进在小径上。

C.在轴线的一侧拍一全景镜头。

D.从全景镜头的落幅开始移动镜头,越过轴线,在移动过程中改变焦距,落幅在越过轴线的中景镜头。

E.拍其中一个同学的近景镜头。

2.利用拍摄对象动作路线的改变,在同一镜头内引起的轴线变化,形成越轴过渡,如图6.6所示。

实验提示:

A.以校园大操场跑道的弯道处作为拍摄现场。

B.同组的几位同学正跑着经过弯道。

C.确定同学在跑道上运动时两条“动作轴线”的交点。

D.镜头①:同学们跑过弯道时的全景,即从一条动作轴线过渡到另一条动作轴线的全过程。镜头②:拍一完成轴线过渡的中景镜头。

3.在越轴的两镜头之间插入一个运动对象的正向或背向的镜头完成越轴过渡。这个正向或背向的镜头即为中性运动。中性运动镜头的主要特征是画面没有方向的属性,其下一个镜头中的主体运动方向,可随意设置。因此,用中性镜头来间隔轴线两边的镜头,可缓和由于“离轴”后给观众所造成的视觉上的跳跃。

实验提示:

A.镜头①:同组的一位同学挎着书包,离开宿舍楼,从左向右沿着校园小路走去。

B.镜头②:正面拍摄走在校园小路上的同学,景别由全景-->中景-->近景。

C.镜头③:挎着书包的同学沿着校园小路从右向左走来,走进了教学大楼。

4.在越轴的两镜头之间插入一个拍摄对象的特写或放大镜头进行过渡,这里的特写或放大镜头是代替拍摄对象的画面,它能更细致地表现拍摄对象的某一部分,从而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吸引过来,淡化因“离轴”给观众所带来的视觉上的跳跃。此外,特写或放大镜头本身也没有方向属性,为中性镜头,用它来作为越轴的过渡桥梁,是合乎逻辑的。

实验提示:

A.以教室作为拍摄现场。

B.镜头①:一位同学在座位上坐着看书,另一位同学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本教学参考书递给他,摄全景。

C.镜头③:手里的书的特写,观众可以清楚地看清上面的全部文字,以适应观众欣赏心理的需要。

D.镜头③:越过轴线,拍摄接过书的同学正在翻阅,拍二人的近景。

5.在越轴的面镜头之间插入一个不属于这一轴线的空镜头进行过渡。所谓空镜头,是指画面中没有人物的景物镜头,诸如蓝天、白云、盛开的鲜花、绿茸茸的草地、茂密的森林等等。这些都是无轴线性的空镜头,在需要越轴的两个镜头之间,插入一个这样的镜头,使观众的视线和注意中心一起转移,视觉的连贯性没有差异,从而使轴线的转换也显得自然顺畅。

实验提示:

A.以鲜花盛开的校园作为拍摄现场。

B.镜头①:一位同学在花丛中边走边看书。

C.镜头②:满树盛开的鲜花。

D.镜头③:越过轴线,拍摄在花丛中边走边看书的同学。

E.以上拍摄越轴镜头的实验全部结束后,立即回到实验室中重放,进行分析讨论。

(四)拍摄群众场面

群众场面是人物众多的场景,拍摄时要善于运用光和色表现出人物的形态,还要通过景别和焦点运用分清主次。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由于拍摄群众场面常常需要频繁地调换机位和调度演员,这时就要根据现场情况和摄像机动作的情况,规定主要的表现面,在这个“表现面”的范围内,选定拍摄的“总角度”或“总方向”。总角度、总方向一经确定在轴线的那一侧,所有的镜头一不论它们是由同一个摄像员、同一台机器搞头拍摄的,还是由几位摄像员分别同时拍摄的一都应该在这个总方向范围内进行拍摄。否则,很容易在视线上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如果要在拍摄时变换轴线,一定要越简单越好。

实验提示:

1.以校园小操场的课间操活动为拍摄现场,采用单机分镜头拍摄的方法。

2.根据现场情况规定主要表现面,选定拍摄的总角度,并确定所拍镜头的机位。

3.镜头①:一个同学们集合的场面。拍这种场面,最好让同学们呈对角线的形式排列,好处在于只需极少的人,却给观众一种为数众多的感觉。

4.镜头②:同学们排队跑人操场规定位置的镜头。拍摄时可紧接上一场面,并逐渐放低摄像机机位,让少数人的脚从镜头前跑过。始终给观众一种比实有人数更多的印象。

5.镜头③:同学们正在做操的场面。根据现场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拍摄角度和变焦镜头,让正在做操的同学们在画面四周均匀地分布开,给人一种层出不穷的感觉。

6.镜头④:同学们在操场自由活动的场面。可根据现场特点,让同学们在一侧呈“L”形活动,这样可使人物显得众多。

7.镜头⑤:运用变焦镜头,拍摄镜头③的场面,景别变化为全卡特。

8.镜头⑤:越过轴线,运用镜头③的场面,拍同学们正在做操的镜头。

9.实验结束后,要对照实验内容,对录像带进行细致检查,并整理好现场拍摄记录。如发现有遗漏或失误的内容,要毫不犹豫地去重拍或补拍,直到没有遗憾为止。

实验七 蒙太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蒙太奇句型。

2.把握蒙太奇表现方法。

二、实验要求

实验前各组要熟悉素材带上的画面,并根据带上内容编出三种蒙太奇句型和七种蒙太奇表现方法,从而表现出所要表达的内容;严格按程序操作机器,严防损坏设备;实验结束后,对不同句型和表现手法进行比较,分析效果,填写实验报告。

三、实验器材

1.编辑机 一套

2.空白带 一盘

3.素材带 2盘

4.放像机 1台

5.监视器 三台

四、实验场所

编辑实验室。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蒙太奇的作用

主要有:

具有表达事物完整意思、概念的作用; 具有把两个以上的镜头组接后产生新的概念和意义的作用; 具有创造时空的作用; 具有生动地表现事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揭示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过程的作用;具有满足观众美感和审美心理需求的作用。

1.蒙太奇句型

前进式句子: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后退式句子:特写—>近景—>中景—> 全景—>远景

环形句子: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近景—>中景—> 全景—>远景

2.蒙太奇的表现手法

(1)叙述式蒙太奇(按照事件内容的发展程序及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镜头组接的形式。能表达事件的发展和动作的连贯。)

(2)平行式蒙太奇

(3)交叉式蒙太奇

(4)比喻式蒙太奇

(5)对比式蒙太奇

(6)浮现式蒙太奇

(7)排比式蒙太奇

六、注意事项

1.实验前必须认真熟悉设备性能,掌握操作方法,严禁违章操作。

2.进行蒙太奇句型实验时,各种句型的镜头组合,是指景别变化发展的总的趋向而言,并不是指安排镜头组接都必须按照不同景别的顺序“逐步升级(后退)”,根据电视教材内容的需要,各种句型所包含的镜头竟别完全可以不那么完整,个别竟别间允许有跳跃、间隔、重复,甚至还可以颠倒。

3.对实验效果进行分析时,要把蒙太奇句型和蒙太奇表现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必须从宏观上把握蒙太奇结构的完整性、形象性和节奏性。

4.在保证实验目的的前提下,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条件进行设计情景。

实验八 镜头组接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常见的有技巧组接的画面变化形式

2. 理解无技巧组接的过渡因素。掌握常用的无技巧组接的方法。

二、实验要求

实验前各组要熟悉素材带上的画面,设计镜头的组接内容和方案;严格按程序操作机器,防止损坏设备;实验结束后,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交出有技巧和无技巧各3~5分的录像带,并填写实验报告。

三、实验器材

1.编辑机  一套

2.空白带  一盘

3.素材带  2盘

4.放像机  1台

5.监视器  三台

6.特技信号发生器

四、实验场所

编辑实验室。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1.有技巧组接:淡入、淡出;化入化出;划入划出;圈入圈出;定格;翻转;

2.无技巧组接:主要依靠镜头画面内容本身的联系性、逻辑性,采用快切完成画面组接任务的一种手法。镜头的无技巧组接一定要具备镜头画面与镜头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规律,对画面的过度因素要求十分严格。

(1)无技巧组接的过度因素:

1)相似性:即上下两个镜头的主体的形状相似、数量相等,或上下两个镜头包含的是同一个主体。

2)逻辑性:即上下两个镜头在情节发展上具有逻辑性,包括互为因果、前后对应等关系。

3)比喻性:即上下两个镜头的画面内容有强烈的对比作用,而后一个镜头对前一个镜头能产生比拟、隐喻的作用。

4)过度性:即运用画面主体的运动或移动的拍摄手段,来使摄像场地转移,或借用人物的台词、解说词、音乐、效果声处理镜头的转移。

(2)常用的镜头无技巧组接法:

1)利用同一主体物组接;

2)利用主体物相关动作组接。

3)利用特写组接。

4)利用相似点组接。

5.利用进出画面组接

6)利用因果关系组接

7)利用遮挡镜头组接

8)利用主观镜头组接

9)利用空镜头或虚像画面组接

10)利用声音组接

实验九 动作剪辑点的确定和镜头组接的节奏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确定剪辑点的方法

2. 把握镜头组接的节奏。

二、实验要求

实验分组进行,每5人一组,要严格按程序操作机器,防止损坏设备;实验结束后,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交出3~5分的录像带,并填写实验报告。

三、实验器材

1.编辑机  一套

2.空白带  一盘

3.素材带  2盘

4.放像机  1台

5.监视器  三台

四、实验场所

编辑实验室。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确定编辑点,首先要注意动作的完整性;其次要保证画面的连贯性。

(一)动作剪辑点

注意:1.主体位置固定的画面,姿态的变化就是主要的动作转折,其动作的剪辑点就在这变化的过程中。剪辑时要把动作剪辑点选择在姿态刚发生明显变化后。提示例:

A一同学几步到课桌前坐下(注意这里的大动作中包括小动作,一定要把坐的过程停顿处的1~2帧用足用完)

B同一同学坐在课桌前(注意从停顿以后动的第一帧用起)。

2.主体位置移动的画面。动作的方向或速度的变化为主要的动作转折,其动作的剪辑点正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剪辑时要把动作剪辑点选择在运动方向或速度刚发生变化后。

3.主体移动的镜头和主体固定的镜头相互转化的画面。其动作剪辑点应在动作显出 开始或停止倾向的一刹那间,剪辑时要把动作剪辑点选择在动作刚开始或停止后。

4.动作转折的画面。在转折的短短的过程中,动作的剪辑点通常靠近视距较近的镜头一边。即应把动作转折过程中的多一半时间留给较远的镜头,而将其余的少一半放在较近的镜头中。提示例:

A学生在军训中队列训练,集中做“向后转”动作的全景(将剪辑点选在整个动作已完成2/3的时候)。

B同上,这些同学做“向后转”动作的中景(将剪辑点选在整个动作剩下1/3的时间里,即占整个动作1/3的时间)。

如果是多次动作转折的画面,应抓住动作较大、较明显的动作,也就是说利用较大较明显的动作转折来转换镜头,放弃那些较小较隐蔽的动作。

5.运动镜头间的画面。确定剪辑点,注意:

一是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尽量保持一致;二是在表现繁乱复杂的情况下,也可采用交叉运动的组接方法;三是连续运动镜头的组接,要去掉起幅和落幅,在运动中组接;四是综合运动呀要注意主体动作的动势趋向和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把握主体运动、摄像机运动、造型因素来有机地选择剪辑点。

(二)镜头组接的节奏

确定节奏的依据:根据教学内容的主次、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类型不同用途。镜头组接中常见处理节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画面主体物运动的速度(画内节奏)

2.掌握镜头运动的速度和景别变化的节奏

3.掌握每个镜头的长短

4.运用不同的蒙太奇组接

5.掌握声音的节奏

实验十 声音的运用

一、实验目的

1. 明确声音在电视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和掌握声音运用的各种方法。

二、实验要求

实验分组进行,每5人一组,对实验设备一定要熟悉,并能熟练操作认真完成实验。实验后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三、实验器材

每组:

1.编辑机  一套

2.空白带  一盘

3.素材带  2

4.放像机  1

5.监视器  三台

6.话筒    1

7.调音台  一台

8.演播室摄像机、录像机、VCD、录音座等一套

四、实验场所

编辑制作实验室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画面和声音是视听艺术的两个侧面,缺一不可。电视节目中声音可以描绘环境、烘托气氛;可以用各种声音来衔接镜头,起蒙太奇结构的功能;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效果音乐来造成各种各样画面无法表达的意境。声音对画面起着补充、深化、升华、烘托和渲染的作用。

传达信息:借助各种声音传达信息。

1)补充信息,即画面形象不足以完全表现知识内容时,或所要表述的内容不可能或不易用视觉形象来表现时,就需要依靠声音对画面进行补充。

2)深化主题

2.声画合一:声音与画面中发声体同时呈现而又同时消失,二者吻合一致。分提示画面、解释画面、概括画面3种形式。

提示画面

解释画面

总盖画面

3.声画对位:(又称声画并列),指声画分离

4.声音并列:各种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与画面相适应地发挥最高的表现力。

5.声画对立

6.声音串位:下一镜头的声音先于画面出现在前一镜头的末尾;或前一镜头的声音向下一镜头延长,而画面则直接切换。

7.声音的主观运用

8.无声的运用



更多相关推荐:
电视节目编导实验报告

1234

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格式要求及实验内容参考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报告格式一实验基本情况1实验项目名称2实验器材软件硬件3实验时间地点二实验内容三实验步骤四实验分析实验心得不少于500字实验一电视摄像基础实验目的熟悉摄像器材的基本...

《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指导书-20xx

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指导教程编写戴仁俊张杰班级名称学生姓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指导教程编写戴仁俊张杰班级名称学生姓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说明本指导书用于数字媒体技术教育技术学专业电视节目制作课程的实验指导使...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实习报告(1)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实习报告在暑假期间,我没有待在家里,而是走上社会,学习更多的社会经验,这是在学校里无法得到锻炼的机会,我想这是一直以来我需要改进的地方吧。现在的我已经对社会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了,不过这些还是不够…

电视节目制作提高性实验报告格式

黄冈师范学院提高型实验报告实验课题校园专题片的拍摄综合型设计型应用型实验类型实验课程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广播电视编导班级0908班学号20xx18240808实验人乐婷实验时间20xx310新闻传播学院提高型实验报...

电视节目制作实习报告

电视节目制作实习报告青春是永远无法譬喻无法形容无法言语也无法重温的美好纵使可回忆却是在观看别人的梦境一样临水照花记忆得起每个细节每个清晰脉络却连缀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无法再经历然而只有亲临其境的人披荆斩棘而过才懂...

实验报告教育电视节目制作

实验报告课程院系xxxxxxxxx班级xxxxxxxxxxxxx学号xxxxxxxxxx姓名xxxxxxxx报告规格一实验目的四实验方法及步骤二实验原理五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三实验仪器六误差分析及问题讨论目录1电...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实习报告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实习报告当我第一次踏进湖南电视台音乐不断歌友会栏目组办公室的时候根本没想到在之后的时光里我会在这里获得一段快乐而难忘的时光我不仅从同事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和他们成为朋友更重要的是我在实习过程中拿到...

20xx03050355 徐秋华(《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摄像机的基本操作所属课程名称电视编导与制作实验类型验证性试验实验日期20xx年10月19日班级09教育技术学学号20xx03050355姓名徐秋华成绩

【成品】实验报告一【电视栏目分析与找茬】 2

123备注1此表表头必须按此格式制作2表头以下的栏目和内容各学院或实验中心室可根据实验课程的具体需要和要求确定表中所列内容仅供参考该栏可以根据需要加页3一门课程有多个实验项目应每一个实验项目一份并将该课程所有实...

六年级实验报告单—制作铁钉电磁铁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电磁铁的磁性实验报告单

电磁铁的磁性实验报告单

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报告(14篇)